古代汉语“所”字学年论文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古代汉语毕业论文古代汉语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语言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当代社会,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领域的重要课题,更是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古代汉语的特点、演变以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汉语的字词使用较为繁琐。

古代汉语在字词的使用上,注重形象生动,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

例如,在描述事物的时候,古人常常使用象形字来表示,使得古代文献中的文字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动词的变化形式多样,语序较为灵活等方面。

这种复杂的语法结构也使得古代汉语在表达方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另外,古代汉语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是古代汉语中的一大特点,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多种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还能使古代文献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古代汉语的演变古代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再到现代汉语,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古汉语时期,主要指的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汉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汉语已经具备了相对完整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系统。

古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使用古文的形式,注重诗歌和韵文的创作,以及对音韵的重视。

中古汉语时期,主要指的是公元3世纪至14世纪的时间段。

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汉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中古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法结构的简化、词汇的丰富以及对韵律的重视。

到了现代汉语时期,汉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法结构的简化、词汇的扩大以及对口语的重视。

现代汉语的发展离不开古代汉语的积累和演变,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范文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范文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范文一、急求古代汉语学年论文题目学年论文这种东西挺坑人的你是想写一篇敷衍一下想毕业论文也写先关内容呢?以下的内容就是字和语法的讨论要想写有新意的讨论材料少建议选择语法方面的举例能举出新意来也不错!古代汉语“其”字结构讨论古代汉语“所”字结构讨论古代汉语“者”字结构讨论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讨论论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析古代汉语表第三人称的代词“之”和“其”论古代汉语推断句中的“是”与现代汉语的推断词“是”的语法联系论汉语的被动句式的进展变化古今汉语的语序比较古今表疑问的表达形式异同下面是百度自考教材《古代汉语》正文商榷古汉语讨论 1994 01 2 语文版《古代汉语》正文商榷古汉语讨论 1994 03 3 一部有特色的古代汉语教材古汉语讨论 1994 04 4 评《新文化古代汉语》的理论更新汉字文化 1994 04 5 从《蒙古秘史》语言看东乡语民族语文 1994 01 6 古代汉语文献中的藏缅语词拾零民族语文 1994 05 7 让传统学科再现辉煌——第三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纪要南昌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4 8 《古代汉语》(修订本)若干正文的商榷山东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2 9 喜读《古代汉语貌词通释》西北师高校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2 10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词义正文指瑕新疆高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3 11 复旦高校旧事学院1994年硕士讨论生入学试题(续完)旧事高校 1994 04 12 回忆叶圣陶先生对《古代汉语》的批阅新文学史料 1994 03 13 《古代汉语》教材中若干问题的再讨论现代远距离训练 1994 03 14 就许编《古代汉语》谈高师古汉语教材教法语文建设 1994 11 15 关于汉语姓、名、字、号的英译中国翻译 1994 01 16 茶事探源中国农史 1994 02 17 汉语讨论的再开辟中国社会科学 1994 02 18 一把阅读古书的钥匙——《古书文字易解》评介中国图书评论 1994 01 19 略谈汉语中的突厥语借词中心民族高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2 20 海南临高话中的汉语借词中心民族高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2 21 “莫须有”传统诠释质疑北方工业高校学报 1994 04 22 语音是助词的核心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23 对“之”“其”第一、其次人称说的否定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24 试论词类“活用”与“兼类”的界定问题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25 对“之”、“其”第一、其次人称说的否定(续)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3 26 《古代汉语》(修订本)指暇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4 27 古代汉语带补语的叙述句型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4 28 近代汉语被字句结构略探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Z1 29 《古代汉语》文选部分词语释义的管窥锥指丹东师专学报 1994 04 30 枷的演化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 03 31 南诏语考说大理学院学报 1994 02 32 高师古代汉语融合式教学法浅谈广西高教讨论 1994 02 33 “上流”与“下流”——对教材中一处注解的辨证河北师范高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04 34 《古代汉语》文选词语札记(三则)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4 35 智者千虑——再谈新编《古代汉语》河北自学考试 1994 01 36 一九九四年上半年河北省高等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题河北自学考试 1994 11 37 古代汉语综合练习题(上)河北自学考试 1994 12 38 古代汉语教学必需注意比较辩析河池师专学报 1994 01 39 古汉语词义商榷十例怀化师专学报 1994 03 40 《孟子》的“而”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4 04 41 “何所+动词”刍议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3 42 谈古汉语述宾结构的语义关系佳木斯高校社会科学学报 1994 02 43 《离骚》中若干词语新释嘉应高校学报 1994 01 44 释“贰”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01 45 古代西域汉语文训练述论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94 04 46 古代汉语中的几个代词内蒙古自治区古电高校刊 1994 06 47 古汉语课教学改革尝试辽宁师范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02 48 齿音二、四等的真假和内转、外转——兼论黄季刚先生的古本音说不行抹宰兰州训练学院学报 1994 01 49 闽东方言与一般话词汇在词形词义上的差异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01 50 再论汉语词汇复音化的缘由内蒙古自治区古师范高校学报(训练科学版) 1994 Z1的答案。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一、语文教学论方向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2、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3、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4、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5、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6、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7、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可选子题)8、论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9、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10、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11、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13、论语文自主学习14、语文批判与语文教育的进展15、语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16、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18、多媒体手段与语文教育19、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可选子题)20、对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思考21、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22、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思考23、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育24、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25、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26、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思考27、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进展28、进展性评价理念与语文教育29、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30、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31、试论阅读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32、说课与说课的艺术33、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4、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5、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进展观36、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37、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二、文艺学方向1.论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对文艺创作的双重作用2、论创XX的艺术观赏对其创作活动的意义3、对艺术观赏者的再制造问题的探讨4、论新写实小说之“新”5、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表现6、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7、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意义及其局限8、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关系一议?D?D以左拉的小说创作为例9、“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接受美学中的相关理论10、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11、语言教学与审美教育12、日常生活与审美13、论情感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转换关系中的作用14、论抒情文学中的意象及其意义15、艺术散文中的意象和意境问题16、文学生产特征论17、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关系论18、论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19、从文艺观赏中的避难就易现象看文艺的娱乐作用20、文艺的审美意义与娱乐作用关系谈21、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异同论22、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各自的特点及其趋近现象23、试论90年代以来的ZG大陆流行歌曲的艺术风格24、“戏说”的历史剧与历史剧的虚构性问题25、历史剧的“戏”说与“非戏”说26、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双重轨道上行走的科幻小说27、科幻小说审美特征论28、“韩风”何以西来??D?D从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双重维度看ZG观众对韩国电视剧的接受29、作为文艺创作的基础的“生活”究竟在何处??D?D兼论“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之说的意义及其限度30、艺术积存与生活积存关系谈31、有意积存与无意积存及其意义?D?D艺术积存两面观32、文学阅读中的接受与制造33、文学创作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4、文学阅读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5、艺术真实与艺术倾向关系论36、论文艺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多重性37、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价值取向的实现及其条件38、现实性的矛盾与历史性的悖论?D?D对当代文学生产活动的文学性与市场性对立统一关系的探讨39、XX络文学审美特征论40、在文学与非文学的接壤处呈现?D?DXX络文学作品生成论41、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D?DXX络艺术面面观42、XX络的虚拟性与真实性问题?D?D对XX络文化的一种探讨43、从《英雄》到《十面埋伏》?D?D对张艺谋电影创作风格的一种探讨44、从小说到电影:琼瑶凭什么吸引接受者?45、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学意味问题46、对一种非文学对象的文学探讨?D?D以《实话实说》一类的电视节目为例47、中学的文学教育与小学的文学教育异同论48、当代视野中的“雅文学”与“俗文学”及其关系三、古代汉语方向(一)文字理论与中小学识字正字教学1、中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

国开电大专科毕业论文《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国开电大专科毕业论文《古代汉语》学习总结

《古代汉语》学习总结2020年春我报考了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业有一门课程《古代汉语》,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这门课程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因为古代汉语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使用的机会。

通过一年的学习,我的想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以下是我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总结: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和内容1、古代汉语肯定就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汉族的古代语言,从广义的范围上来讲,凡是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看成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又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古代先民的口头语言,现在部分汉语方言中仍然有遗留,但是在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中,基本上找不到他们的痕迹了。

详细的说来就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条脉络,一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文。

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狭义的古代汉语,其实单单就是指的文言。

迄今为止对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

2、古代汉语的内容。

古代汉语这门课程。

讲述了很多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其中主要的是讲了汉字的构造规律有六种,即我们所称为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汉字的造字法只是前面的四种,而后面的“转注”和“假借”只是用字法而已。

接着说的是古代汉语的语法,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汉语根本就没有语法这个概念,由于汉字发展的师承关系不同,地域不同,实际的书写也有所不同,所以一部分的字画中使用了不同写法的汉字。

古代的汉语的语法主要是体现在词汇使用和句子结构上。

古代汉语大量使用了省略句、倒装句等,古代汉语另一个就是读音,其实在古代是没有拼音的,只是现代汉语形成和发展中使用的一种读音方式,在古代的拼音系统就是读如某字,也就是用相同或相似的读音来标注别的字的字音,后来汉语的拼音系统称之为“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的音律合并取前者的声母和后者的韵母及声调。

古代汉语小论文

古代汉语小论文

古代汉语论文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历史上造就了一批著名的诗人,有很多的好诗。

学习古诗对小学生有多方面的提高和意义: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学生能从古诗中联想到诗所描绘的画面,能很好的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

学习古诗也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古诗会给人一定的启迪或是情感的升华。

这样有助于学生精神价值的提高,而且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吸取古诗的精华,并发扬下去。

我选择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赠汪伦》运用所学的古代汉语知识进行一些分析。

我们知道古诗包括很多种类,《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

首先分析字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我就一些字进行分析。

题目中的“赠”字,这是个形声字。

左形“贝”,右声“曾”,古代贝壳是用来进行物品交换的,“贝”一般与钱货有关,“赠”在这里就是其本义是“赠送”之意。

由此可以理解题意:这首送别诗是赠送给汪伦的。

还有本诗中的“乘、将、欲”字,“乘”它有两种读音,不同读音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其本义是升登、上,在本诗中它的读音是“chéng”表示的是它的引申义乘船的意思。

它的另一读音是“shèng”,1.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来因此用于称一般的史书⒉量词,〈古〉兵车。

后通称一般的史书:史乘、野乘。

接下来是“将”字,这个字是个表时间的副词,指出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将要,将来。

“欲”字,是个形声字,从欠谷声,通过古代汉语中“从字形探索字的本义”的学习,我们知道“欠”与张口或出气有关,可以表示打呵欠;另一部分是“谷”表示两山之间的低处流出来的水;合起来表示“我要,想要”的一种心理状态。

对于字的分析我只做这些简要的分析。

对于诗的意思若经过深入的字义分析就可以明白,其诗意:李白将要乘船离去,汪伦和村民边走边唱着歌前来送行,纵使桃花潭的潭水有千尺深,也不如汪伦对我的情意。

通过对诗意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让学生明白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古代汉语结课论文及封面3000字

古代汉语结课论文及封面3000字

古代汉语(Ⅱ)结课论文论文题目:论文字的意义与当代价值姓名:***学号:班级:年级:专业:学院:授课教师:完成时间:摘要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其发展贯穿古今。

文字和语言等其他工具一样,都是交流信息的工具,同时蕴含一定意义与审美价值,有渊源的历史沿革。

文字突破口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人类可以在书面语的基础上完整地传承人类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关键词:文字的意义、汉字,文字的作用目录论文字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4)一、“文字”的解释 (4)二、汉字的产生 (4)三、文字的地位及作用 (5)四、文字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6)论文字的价值与当代意义一、“文字”的解释定义:文字是人类用表义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

现代文字多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人类往往先有口头的语言后产生书面的文字,很多小语种,有语言但没有文字。

文与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也就是说,“文”是独体字(包含象形字和指事字),而“字”是由独体字组合的合体字(包含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

二、汉字的产生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

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西周时演变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隶书,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

楷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通行。

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的官方文字。

在古代,汉字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仍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创制汉字。

古代汉语论文

古代汉语论文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字都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载体和体现者,而汉字中蕴涵的文化信息,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至今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系统,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汉字失去了象形的外貌,但在本质上还保留着早期文字的许多特征,而且越古其特征越明显..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它除了记录语言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是汉字的形体构造具有特殊的价值。

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者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汉字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号。

”(张德馨《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世界汉语教学,1999)正是汉字形体构造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也体现着其民族文化特征:1.许多汉字的结构显示了先民的生活和意识。

就拿人生的最后一道程序丧葬习俗的有关文字,我们可以很明显地从中看到这种古代习俗随着地域和时代的发展发生着不断地变化。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字字形逼真地把远古时代先民们的生活习俗形象地保存了下来。

认为人死只是躯体的死亡,人的灵魂是永远不会死的,如果对尸体不加保护任凭野兽撕咬,其灵魂就会发怒,从而降灾于活着的人特别是亲属。

于是发展出一种习俗,就是死者的亲属带着弓箭到尸体旁驱赶禽兽,这就是“吊”字的本义。

“吊”字小篆作由一个人和一张弓组成,表示人带着弓守护着亲人的尸体。

孝子用弓箭守护尸体不让禽兽侵害,也不是最完善的办法,因为还会受到风吹雨淋日晒等的侵害,所以继续改进,形成了用土埋葬的习俗,有了“坟”“墓”二字。

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墓葬是在地面挖坑,尸体放入后把土坑填平,上面不封土堆,称作“墓”。

而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因为地下潮湿积水,它的墓葬形式和中原地区不同,而是在地上用卵石铺砌出一个墓室,上放棺椁,然后用土沙把棺椁埋起来,形成大土堆,称作“坟”。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论文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论文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论文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有效衔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汉语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汉语教学论文范文一:试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传承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等教学任务。

这门课程沙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文、律历、姓氏名号、职官等文化常识,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

而以上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侧重于观照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作其重要任务之一。

和我国高校的其他课程一样,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

新时期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此,笔者已撰文讨论。

本文就古代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我们到的教学材料表明,古代汉语这门课,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时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各有不同。

据王力先生说,“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话,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

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学者们重新考虑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从.此,古汉语的教学改革开始,并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

自从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编写并出版适用于全国高校文科专业的第一套古汉语教材以来,古代汉语课有了较为确定的内容,即采用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原则,并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汉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从此,古代汉语课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所”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为复杂的指示性代词,作为虚词,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通常情况下用在动词、介词或是短语之前,组成“所字结构”,通过这个结构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

关键字:所字结构结构类型所字用法《说文解字》说:“所,伐木声也;从斤戶声。

”“所”字当“伐木声”讲,到了后世基本上很少见到,它的其它用法也极其复杂,概括而言,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用来作处所名词,当“地方、场所”讲,这一用法在古文中见到的很少,尤其到了先秦以后,更是显得稀少。

二是,它被用作连词、数词等,这部分的用法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也很小。

三是,随着语言内部的发展,它再也不能单独地作句子成分,再也不具有特定的含义,而是与其它词语结合成一个语法单位,共同表示一个名物性的意思,[1]从而构成固定的“所”字结构,共同充当句子成分。

这一用法极其复杂,在古文中占据很大比例。

尤其,关于这一结构中的“所”字的词性的认定,争议也很大,至今难以统一。

关于“所”字词性,历来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是代词;第二种,认为是助词,或助词兼有指代作用。

“所”字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要和跟在后面的动词和介词或其它词结合,从而构成“所”字结构,才能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此时,它具有名词的功能,从而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

因此,此时的“所”字主要起着结构作用,应当把它看作“结构助词”,而不是“代词”“所+动”结构,是“所”字结构中的最基本的类型,由此,引申出“所”字结构的其它一些类型。

比如:所+动+宾、所+动(宾)+者、所+动+之+名、代+所+动(宾)、名+(之)+所+动(宾)等等。

一、“所”字与其后的动词,构成“[所+动]”结构,这是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这也是大家所公认的结论。

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例如:(1)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乡,所命北面。

《礼记·祭统》(2)病而乞盟,所丧多矣。

《左传·僖公九年》二、动词后带有一般的宾语,构成[所·动·宾]结构,比较常见,例如:(1)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尚书·武成》(2)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由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例子的“所”字结构的格式是“[所+动词+名词]”,这里的“所”字先和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后面再接名词性结构,则这时的“所”字结构在句中充当定语成分,用来修辞后面的名词。

这一格式可与“所”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所+动词]”,来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所”字结构虽然具有名词性,但是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它究竟指代的对象是何人、何物、何事,就无从确定,[3]因此,“所+动词”后面再带上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所指代的对象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具体,不易产生歧义。

如:“所过名山大川”,它是由“所”字结构“所过”,其后再加上名词性短语“名山大川”,其中“所过”在句中充当定语成分,它后面带上中心语“名山大川”,使得“所过”所指的对象更加明确化、单一化、具体化,不会让人感觉到含糊不清。

如果“所过”的后面不加上“名山大川”,而单用“所过”的话,则“所过”所指的内容则极其广泛,可能是“名山大川”,也可能是其它的地方,因而,极易产生歧义。

三、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后面,常加上“者”字,构成[所·动(宾)·者]结构,例如:(1)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章句上》(2)刑罚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

《礼记·聘义》以上的[所·动(宾)·者]是一个什么结构?应该怎样去理解它呢?它与[所·动(宾)]结构相比,有什么区别吗?这就取决于“者”字所起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从“者”字入手,若把这一结构中的“者”字省去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其意义与原句相比起来,并未发生什么变化。

如“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改为“夫君子所过化,所存神”,“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改为“今君之所问乐也,所好音也”等等。

由以上例子可见,在[所·动(宾)·者]结构中的“者”字的有无,对于原句意义的正确理解,并未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实,这个“者”字的主要作用是把“所”字结构与其后的谓语或其它成分区别开来,作为“所”字结构结束的标志,[4]起一个停顿、舒缓语气的作用。

四、在[所·动(宾)]结构之前出现代词,作为[所·动(宾)]的修饰语,它在句子中充当定语的成分,构成[代词·所·动(宾)]结构。

例如:(1)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2)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五、在[所·动(宾)]之前用名词来作修饰语,构成[名词·(之)·所·动(宾)]结构,例如:(1)《诗》云:‘周道如底,其有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孟子·万章章句下》(2)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以上就是“所”字结构的浅析与认识,下面总结一下“所”字的用法。

“所”字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而且用法比较复杂。

下面就是对“所”字进行的整理,将“所”字的用法归纳如下。

一、作名词“所”字用作处所名词,可以译作“地方”、“场所”。

例如:(1)我不知死所矣。

(《中山狼传》)(2)老幼孤寡不得其所。

(《史记乐书第二》)(1)句中“所”字表示具体的场所,意思是“我不知道死的场所了”。

(2)句中“所”字表示抽象的,意思是“位置”,不表示确定的具体场所,而是“处所”的引申义。

二、作数词“所”字用作数词,表示概数。

表示树木不定,相当与今天的“左右”“上下”的意思,例如:(3)父去里所。

(《史记留侯世家》(4)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一共具。

(《汉书疏广传》)(5)涉居谷口半岁所。

(《汉书原涉传》)(3)句的意思是“老人离开张良一里左右地。

”(4)句的意思是多次询问他们家中,金钱财物还剩有多少,催促赶快变卖掉供给生活费用。

“几所”犹言“几许”,作“多少”之意。

三、作量词表示事物动作单位的词称为量词,前者称为“物量词”,后者称为“动量词”。

“所”字作物量词多用来计房屋之数,作“栋”“座”之意。

作动量词多用来计量次数。

例如:(6)不若别置一所,为拔本塞源道。

(《方望溪全集狱中杂记》)(7)则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无出血,病旋已。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四、作假设连词“所”字用作假设连词,多半用于盟誓与法律文书等较庄重的场合。

可译作“若”或“如果”。

通常与否定词连用的情况较多。

例如:(8)所不此报,无能涉河。

(《左传宜公十七年》)(9)子无南子,子路不说,父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无厌之!”(《论语雍也》)(8)句的意思是“我如果不报这个仇,就不能渡过这条河”(9)句的意思是“孔子去见南子,之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做的不对的话,上无厌弃我!上无厌弃我!’”“所”与“者”相呼应,表示“如果……的话”的意思五、作结构助词结构助词不能独立运用,必须和其他词语组成“所”字结构,才能起指代作用。

关于“所”字结构的构成类型,不少文言语法专著和古代汉语教科书或因理论体系划分为两种类型。

(一)所+动词,如“所将”,“所知”。

例如:(10)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

(《史记·项羽本纪》这是“所+动”结构中的最基本类型,在这种类型中,“所”将其后的动宾词组转换为了一个名词性的偏正词组,并强调、指示了中心词。

这种类型是所+动+名。

还有一种类型可以看作是它的省略式,那就是所+动,动词所修饰的中心词没有出现,“所”直接加在动词的前面,形成了一个名词性短语,充当主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物),我们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所指代的内容。

例如:(11)皇上有所询问。

(梁启超《谭嗣同》)“所询问”后面没有出现动词所修饰的中心词,但在理解时要补充出省略的内容,“所询问”是“询问的(事情)”。

接下来是所+形容词,当一个形容词与“所”字结合之后。

这个形容词就临时活用为一个及物动词,整个结构仍然作为一个名词性短语出现,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指代的是人、事、物等。

例如:(1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左传·曹刿论战》)例中的形容词“安”在与“所”结合后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安身”。

在这个句子中指代物,我们在翻译时要将其补出。

整个“所字结构”在在句中充当了主语。

所+名词:“所”置于名词之前,使名词具有了及物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可以理解成活用为动词)它的用法和“名+形容词”是相同的,他们都不是“所+动”结构常见的类型变化,特别是“所+名”我们接触的机会要更少一些。

例如:(13)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例句中的“罾”本身是名词,但与“所”结合后在这里是“用渔网捕捉”之意,“所罾”指代“用渔网捕捉的(鱼)”所+动+者:这种类型中的“所”起的作用与第一种类型中的“所”是相同的,只是中心词由名词换成了不必明言或不便明言的代词“者”,“者”在这里起了指代的作用,“所”只起强调的作用,组合之后形成的“所……者”结构仍然作为一个名词性短语,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例如:(14)刑法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

(《礼记·聘义》)在这个例句中,“所字结构”指代的是人,而这个指代的作用是由“者”来承担的,“所诛者”意思就是“诛杀的人”之意。

它们在句中充当的是句子的主语。

所+动宾词组:这种类型的“所字结构”经常会和“所+动+名”相混淆。

虽然两者形似,但实质却有所不同,在“所+动宾词组”中,大多数动词所修饰的宾语是由代词充当的。

例如:(15)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其中的动宾词组的宾语是由代词“之”来充当的,译为“使用它们的地方”。

如果宾语是由一个名词来充当,就要看动词和名词之间能否加入连词“之”,能够加入“之”而意思不改变的,属于“所+动+名”形式;意思发生改变的则属于“所+动宾词组”形式。

所+状+动:这里的“状”指的是能够充当状语的能愿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在使用时这几类词先和动词组合成一个动词性的偏正词组,整个词组再和“所”结合形成“所字结构”,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在这种类型中,“所”字要强调指代的是偏正词组所修饰的那个中心词(一般不出现),理解起来要稍微复杂一些,但在文言作品中却经常使用。

例如:(1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