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掌握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烛之武的身份、特点以及与秦师的冲突。

3.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理解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表达方式。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动作、语言、心理等,理解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烛之武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机智、聪明等。

2. 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秦师、烛之武的朋友等,理解他们的角色和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性格特点,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行为来具体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其他人物形象,如秦师、烛之武的朋友等,理解他们的角色和作用。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第三章:情节梳理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事件发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如烛之武与秦师的冲突、烛之武的退敌计策等。

2. 理解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中的主要情节,注意理解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

2. 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时间线,帮助理清情节发展和事件顺序。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情节发展和事件因果关系的理解。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所传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如勇敢、智慧、友谊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属于历史学科范围内,可以简略地作为背景知识介绍;烛之武的形象也可以作为重点,至于他的性格缺陷,并非本文探讨的重点;三个国君的形象也不应该作为教学重心;文章的“结构美”显然也不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剩下的只有“外交辞令”这个点,也就是烛之武在文中讲的几句话,这应该是重点分析的内容。

很多教师也注意到了烛之武的“外交辞令”,但依然有很多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了“言语内容”上,而忽视了“言语形式”。

本文出自《左传》,而《左传》是非常讲究遣词造句的,这一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容忽视。

一、烛之武开场就说“秦、晋围郑”,而本文开篇则说:“晋侯、秦伯围郑”。

国家顺序的颠倒有什么深意呢?《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就讲:“晋侯、秦伯围郑”,这是一种客观的历史陈述,因此用了“晋侯”“秦伯”的称呼,而且先说“晋侯”,是因为围攻郑国的“主谋”是晋国。

其中的原因要追溯到晋文公重耳逃亡,逃到郑国,“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郑文公没有礼待重耳,此处却说“以其无礼于晋”,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以其无礼于晋君”,少了一个“君”字,显示出晋国围攻郑国的真正原因并非“无礼于晋”,这仅仅只是一个借口。

Secord个原因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既投靠晋国,又依附于楚国。

其实重耳逃亡时,路过楚国,楚王对重耳礼遇有加,并且问重耳以后何以为报,重耳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君以周旋。

”结果在城濮之战中,晋军果然退避三舍,诱敌上钩,楚军大败。

这其实是典型的“恩将仇报”。

也就是说,这两条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特别是“无礼于晋”,只是一个借口罢了,由此可见晋国特别是晋文公的诡谲之处。

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主谋是晋国,此处先说“晋侯”,那就理所当然了。

二、烛之武在指称“晋”时,开始并没有直呼“晋”,而是称之为“邻”,这一称呼有何深意?三、文中有三个假设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不阙秦)、三个疑问句(焉用亡郑以陪邻、夫晋,何厌之有、将焉取之),其意义何在?这不难理解。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烛之武退秦师》中包含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特殊句式,如“夜缒而出”、“辞曰”等,这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
举例:讲解“缒”字的含义和用法,联系现代汉语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2)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中烛之武、晋文公、秦穆公等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古代人物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分享成果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亮点。例如,学生们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较为到位,能够准确把握烛之武、晋文公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文学鉴赏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文本解读:《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知识点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如“退”、“师”、“夜缒而出”等词语的含义,以及“之”、“其”、“以”等虚词的用法。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生活中的智慧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而,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不够扎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学生的观点较为零散,缺乏深度。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意义;(2)能够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以及他如何利用形势和人际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3)能够掌握并运用相关的文言文知识,如词汇、语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和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智慧和勇气的尊重和赞赏;(3)培养学生对历史和传统的兴趣和关注。

二、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介绍: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之间的纷争;2.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烛之武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说服秦军退兵;3. 烛之武的人物分析:智谋、口才、胆识、人际关系等;4. 文言文知识讲解:词汇、语法、句式等;5.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晋国和秦国的发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意义;烛之武的人物分析;2. 难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历史和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和讨论:通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2. 角色扮演和演讲: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演讲,体验烛之武的智慧和口才;3. 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深入探究烛之武的人物分析和历史背景。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角色扮演和演讲:评估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3. 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原文:学生齐读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感受故事氛围。

3. 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理解烛之武的智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帮助学生掌握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发展。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故事背景和人物介绍故事情节和事件发展作品的主题和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主题意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第二章:故事背景和人物介绍2.1 故事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诸侯国的纷争和战争。

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秦晋之间的矛盾和战争。

2.2 人物介绍介绍主要人物烛之武,包括他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才能。

讲解其他重要人物,如晋文公、秦穆公等,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第三章:故事情节和事件发展3.1 情节梳理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包括晋文公的宴会、烛之武的辞行、秦穆公的进攻等。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冲突和转折点,如烛之武的辞行和秦穆公的犹豫。

3.2 事件发展分析故事中重要事件的发展,如晋文公的宴会、烛之武的辞行、秦穆公的进攻等。

引导学生思考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如烛之武的辞行如何引发秦穆公的犹豫。

第四章:作品的主题和意义4.1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退秦师》的主题,如忠诚、智谋、友谊等。

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和行为,探讨他的忠诚和智谋在故事中的表现。

4.2 意义阐释讲解《烛之武退秦师》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如对忠诚和智谋的赞美。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如忠诚和智谋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第五章:教学评估和作业设计5.1 教学评估设计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的评估方法,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作品主题和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5.2 作业设计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故事全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设计思考题目,要求学生分析作品主题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人物、情节、主题及写作特色。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勇敢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了解古代战争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题思想。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如何评价烛之武的忠诚、智慧、勇敢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知识。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讲解。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3. 比较阅读:选取类似题材的现代文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表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与能力训练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与能力训练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与能力训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和词语用法;(3)能够解读文言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3)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2)体会忠诚、勇敢、智慧等美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学会尊重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讲述了晋文公重耳流亡至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利用智慧和口才,说服秦穆公撤军的故事。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和词语用法;(3)提高古文阅读能力,解读文言文。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1)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2.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2)组织小组展示,分享学习心得和成果;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2)解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和词语用法;(3)结合现实生活,阐述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翻译课文,巩固古文阅读能力;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3.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课文所传达价值观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翻译课文、分析修辞手法和价值观理解的作业,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落实
(一)作者作品
《左传》相传为(时期)鲁国史官所作,因为、、、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1、秦军汜.()南
2、佚.()之狐
3、夜缒.()而出
4、许君焦、瑕.
()5、若不阙.()秦 6、杞.()子、逢.()孙
(三)解释句中的词
1、夜,缒而出缒
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
3、是寡人之过也是过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
5、朝济而夕设版焉济设版
6、又欲肆其西封肆封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阙惟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9、因人之力而敝之因
10、失其所与与
(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无能为也已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 ___
2、共其乏困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 __
3、失其所与,不知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 __
4、夫晋,何厌之有?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 _____
5、秦伯说,与郑人盟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 _____
(五)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
1、贰于楚也(古义: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4、今有急而求子(古义:今义:儿子)
5、以烦执事(古义:今义:掌管某事的人)
6、微夫人之力(古义:今义:妻子的尊称)
(六)指出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
1、烛之武退秦师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且贰于楚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夜缒而出
7、与郑人盟 8、共其乏困
9、越国以鄙远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11、阙秦以利晋 12、邻之厚,君之薄也
(七)一词多义
1、鄙 (1)蜀之鄙有二僧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4)越国以鄙远
2、许 (1)许之。

(2)许君焦、瑕。

(3)潭中鱼可百许头。

3、微 (1)恨晨光之熹微 (2)人微言轻
(3)味苦而微辛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以 (1)以其无礼于晋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而 (1)今急而求子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朝济而夕设版焉
6、焉 (1)子亦有不利焉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且焉置土石 (6)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八)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 (2)敢以烦执事 (3)晋军函陵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以其无礼于晋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7)且贰于楚也 (8)佚之狐言于郑伯 (9)夫晋,何厌之有?
二、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jué)秦杞子、逢(páng)孙戍(shù)之
2.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
3.下列句子中,“以为”的用法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吴广以为然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 B.②④ C.③⑤D.②⑤
4.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

(被动句)
5.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
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函陵”、“汜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占领,一方面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同时也暗示着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

B.在大军压境时,烛之武被委以重任,他却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不能为也已”为理由推辞,一方面流露出了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一方面也显示了他对此行能否成功无足够的信心。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C.面对烛之武的牢骚,聪明的郑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再以“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进行劝说。

他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说动了烛之武。

D.“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郑国形势之严峻。

秦晋已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郑国的命运将完全取决于烛之武此行的成功与否。

9.选出下列有关文史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描述,反映了先秦春秋时期的大量历史史实,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C.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相传由孔子编定,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编定的《战国策》。

D.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二)翻译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矣
(三)课内阅读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1、下列句中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见:接见
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推辞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还是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D、今急而求子急:着急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之壮也是寡人之过也
B、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C、国危矣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组()
例:是寡人之过也
A、臣之壮也
B、虢,虞之表也
C、且贰于楚也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