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板书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学问,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育归纳整理字词的力量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力量。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鄙视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最终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具体而详细。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大事,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以其敏锐的观看力,深刻的熟悉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很多大小历史大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擅长描写战斗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关心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必修课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以及他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成功退秦师的故事。

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1.3 教学时数本教案设计为两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背景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2 课文内容解析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包括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3 相关知识点拓展介绍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点,如烛之武的智谋策略、古代军事制度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理解组织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有感情。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烛之武的口才和智慧,理解他如何成功退秦师。

3.2 课文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情节,讨论烛之武的智谋策略和口才技巧,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烛之武的身份,写一篇退秦师的演讲稿或者信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烛之武的智谋策略和口才技巧。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培养学生尊重智慧、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品质。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理解烛之武的智谋策略和口才技巧,以及他如何成功退秦师。

5.2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导语;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心的给大家整理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给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

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学习《左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掌握若、说、辞等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设计】1、介绍文学文化常识,学生自读自译一课时;2、教师指正译文,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一课时。

【教学过程】布置预习:请学生熟读全文。

第一课时一、《左传》及其背景介绍1、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献不足,说法不一。

2、体例: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通史。

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4、内容: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整个春秋时代各国所发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5、地位: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二、请学生自读课文,并试图口译全文1、重、难点句子解释: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了。

⑵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⑶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⑷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不必要灭掉郑以增加邻邦晋的土地呢?⑸假如放弃灭掉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的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短缺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又没有什么害处。

⑹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⑺秦国受损而晋国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2、请学生试着完成课后第三题,教师指正:(略)三、小结四、布置作业熟记常用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板书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板书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板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特点。

1.2理解文章的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

1.3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烛之武的忠诚、勇敢和智慧。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特点。

2.文章的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结构及语言特点。

2.对烛之武忠诚、勇敢和智慧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烛之武是谁吗?他为什么能退秦师?2.阅读课文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人物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人物性格特点。

3.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修辞手法4.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2学生举例说明,加深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2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那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是什么呢?2.分析文章结构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

2.2学生举例说明,加深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3.语言特点3.1教师讲解课文的语言特点。

3.2学生举例说明,加深对语言特点的理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烛之武的忠诚、勇敢和智慧。

4.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

1.2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那么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3.课后作业3.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烛之武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了烛之武的忠诚、勇敢和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流程篇一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1、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教学设计]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分析烛之武如何劝退的秦师(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烛之武劝退秦师这是过程分析出烛之武的形象分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学习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 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三、学情分析四、学生正处于初高中的衔接过渡期, 一边翻译课文, 一边考虑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过程,稍有些吃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他们在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 凭借初中的文言文功底, 老师课堂上的引导, 放慢课程脚步, 学生可以很好的理解文意, 并且概括出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 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六、难点: 该篇文章塑造了怎样的一个烛之武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八、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九、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沉云骤起欲压城, 国难当头出杰英。

岂惜只身迎晋敌, 能凭三寸动秦情。

才雄除却当朝患, 功赫长垂后世名。

胜负何须戎马决, 匹夫可夺万千兵。

(二)今天我们一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看看老迈的烛之武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 使虎狼之师不击自退, 令铁桶之围不攻自破的!(三)烛之武形象具体分析1.爱国志士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如果能派遣烛之武见秦伯, 敌军一定能撤退。

从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的话中, 一个“必”字, 一个“退”字侧面反映出了烛之武的能力, 使读者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

②辞曰: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许之。

烛之武长期未被任用, 烛之武的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

我壮年的时候, 尚且不如别人, 如今老了, 不能干什么了。

但郑伯的一番话使烛之武为之感动, 先辞后许, 表明了烛之武深明大义, 以解国难为重。

毛泽东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说: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这里的烛之武虽有牢骚, 但是仍然心系祖国, 以大局为重,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 义无反顾的勇士①夜缒而出该句表明了情况达到了燃眉之急的程度, 更能反映出烛之武永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板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

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

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三、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联系初中所学《曹刿论战》,学生介绍《左传》,教师补充材料,《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整体把握
(1)解题:理解题意,你会想到那些信息?
(2)介绍时代背景: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课堂教学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选一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再选一名学生评论优缺点,概括你所听懂的故事。

齐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

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

提出疑难字词。

第二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
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

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加强讨论与交流,把握课文内容。

)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为什么攻郑?
提示:秦晋围郑,郑国危如累卵。

联系时代背景,这一段25个字介绍了哪些内容?找出重点词:贰、军、于
(2)一学生领读第二段,找出重点词句如“辞”“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已”。

讨论: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这一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由男生齐读第三段。

本段字词较多,要求翻译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鄙、陪、敢、济、肆、阙
全体同学考虑: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地理到历史,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术,动之以利,晓之以理。

(勇)退:烛之武关键时刻深明大义,不计得失,舍小存大,顾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缒而出,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巧)退:既有运筹帷幄、了然于胸之计谋,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辞。

可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A.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B.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C.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4)学生齐读第四段,解决字词如“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讨论:晋侯在秦军撤退时为什么不乘机袭击秦军?本段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主要考虑到“仁”“知”“武”的道理。

4.精读课文,体会课文叙事特点
(1)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

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

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
紧张起来。

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5.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

烛之武成功地劝说了秦君,凭一己之力,解救了郑国,其劝说的艺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主要从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分析总结。

烛之武的一段说辞,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感情,言辞巧妙。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尊重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们评在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一下你的看法。

6.作业
(1)尽量背诵。

(2)归纳文中词性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现象。

(3)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
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退秦师再次印证了“舌头”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战场。

对此,你感受如何?请联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题目自拟。

提示:可以结合史料从“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阐述自己对“口才”的认识。

具体史料可以联想到毛遂义正词严,说服楚王与赵国缔约;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卫了赵王的尊严;诸葛亮舌战群儒等。

【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秦晋退兵
五越晋难治妙
论亡郑利晋语
救舍郑利秦退
郑晋人无信秦
国晋人无厌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