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学问,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育归纳整理字词的力量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力量。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鄙视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最终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具体而详细。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大事,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以其敏锐的观看力,深刻的熟悉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很多大小历史大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擅长描写战斗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关心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习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识和过人胆识。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游说艺术及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与学生一道探讨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教师板书主要内容)板书内容:背景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课文朗诵及文意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及对烛之武的评价。

二、听录音范读(两遍),然后自读一遍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勾画文中的通假字。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文意。

三、指导识记文学知识《左传》(见课下注解):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指导学生关注介绍中的关键信息,可适当展开,如“编年体”与“国别体”“纪传体”之比较) 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四、通假字的掌握1、请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厌(餍)。

2、将其总列在教材上方或笔记本上。

五、讲读课文一、二段,强调对关键词语、句式的理解和掌握1、讲读第一段:强调“以”“于”“军”等词语及状语后置句。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

(归纳:大敌当前)2、讲读第二段:⑴学生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结合文句,强调“于”“使”“之”“是”等词及省略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烛之武奉命出使秦军。

(归纳:临危受命)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一、二段,小结主要内容,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二、讲读课文三、四两段1、讲读第三段:⑴指导理解文段中的难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

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3课时学生活动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导语;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心的给大家整理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烛之武的说服技巧;了解烛之武、秦公、晋文公等人物的形象特点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预习要求: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2 、了解写作时代背景教学过程:导入: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情形,不知大家还记得不?“如血残阳下,有一位衣着灰褐色战袍,胯下一匹膘壮大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将立于长板坡当阳桥头,但见他髭须倒竖,怒目圆睁,厉声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来与我决一死战?”再看对面,满山遍野,旗帜遮天,阵前一面书有斗大的“曹”字的战旗正迎风招展。

原来是曹操的军队列阵在此。

但见对面那些战旗被武将的断喝乱了分寸,出现了一片慌乱。

武将又大喝:“张翼德在此,谁与我决一死战?”对面曹军的后阵竟出现了混乱。

武将见此,又大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又如何?”话音未落,只见曹军中有一战将(夏侯杰)坠于马下,百万曹军如退潮的海水般“哗”地退后十几里。

同学们知道这个武将是谁吗”教师分析:张飞!桃园三结义之一的张飞!对,就是张飞。

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武夫的形象,喝退百万雄师,倒也不足为奇。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雄师,使自己的国家免于覆亡的厄运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主角烛之武。

二、解题:烛之武是一个人,而秦师,虽然我们不知道具体的数目,但是就算没有十万百万也有成千上万吧。

一人退一万人,这可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牛多了,后者只是把人挡在门外就可以了,而烛之武,本文的主角却是让这攻城的几万人老老实实的请回家了,这气魄,这能力,不平常吧!他是怎么退的,是像张飞一声大吼,用勇退,还是像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智退,这个问题相信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之后都会有一个答案的。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__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读背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__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2、问答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

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

[幻灯片出示]【背景材料】注释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流程篇一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1、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教学设计]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不是。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佚地,名叫狐的人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

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③通假字: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秦伯说(“说”同“悦”)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解题: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三、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秦晋围郑2、秦晋为何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补充背景: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状语后置句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省略句)“锦|军函陵,|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

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

“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④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其,代词,代郑国;特殊句式:无礼于晋,贰于楚。

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4、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

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讲解第二段。

1、读第二段。

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2、重点讲解: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

之:助词,不译②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

无能:不能。

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

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判断句)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⑤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

”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

”(烛之武)答应了。

3、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

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

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佚之狐: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烛之武:满腹的牢骚与埋怨伯: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4、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三)、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我们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写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师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①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

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③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

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a何陋之有?b莲之爱,陶后鲜有闻。

c 菊之爱,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2、“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3、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

(提问)(----晋----)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条件。

晋(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

)(6)(----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唯君图之。

)肆其西封东封郑(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

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3、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4、……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5、知识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