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 优秀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习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识和过人胆识。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游说艺术及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与学生一道探讨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教师板书主要内容)板书内容:背景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课文朗诵及文意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及对烛之武的评价。
二、听录音范读(两遍),然后自读一遍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勾画文中的通假字。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文意。
三、指导识记文学知识《左传》(见课下注解):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指导学生关注介绍中的关键信息,可适当展开,如“编年体”与“国别体”“纪传体”之比较) 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四、通假字的掌握1、请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厌(餍)。
2、将其总列在教材上方或笔记本上。
五、讲读课文一、二段,强调对关键词语、句式的理解和掌握1、讲读第一段:强调“以”“于”“军”等词语及状语后置句。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
(归纳:大敌当前)2、讲读第二段:⑴学生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结合文句,强调“于”“使”“之”“是”等词及省略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烛之武奉命出使秦军。
(归纳:临危受命)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一、二段,小结主要内容,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二、讲读课文三、四两段1、讲读第三段:⑴指导理解文段中的难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导语;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心的给大家整理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给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
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
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
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三、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初中所学《曹刿论战》,学生介绍《左传》,教师补充材料,《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整体把握(1)解题:理解题意,你会想到那些信息?(2)介绍时代背景: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课堂教学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选一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再选一名学生评论优缺点,概括你所听懂的故事。
齐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
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
提出疑难字词。
第二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能够分析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3)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情感态度;(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智慧应对挑战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 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2. 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评价烛之武的行为;3. 将烛之武的精神品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烛之武退秦师》;2. 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2)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烛之武的生平事迹;(3)组织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2)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评价烛之武的行为。
4. 角色扮演:(1)分组进行角色分配,让学生扮演烛之武、秦师等角色;(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情感态度教育:(1)引导学生从烛之武的行为中,认识到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重要性;(2)通过讨论和反思,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智慧应对挑战的精神品质;(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自豪感。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流程篇一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1、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教学设计]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教学目标:通过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烛之武辞令之妙,让学生感悟他语言的力量及其语言背后的那颗爱国忧国之心,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材料拓宽写作思路。
教学重点:烛之武辞令之妙,爱国之深。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运用所学材料,学以致用,以一当十。
教学方法:互动研讨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烛之武退秦师靠的不是千军万马,也不是张飞的一声大吼,更不是杨六郎的一杆长枪,而是靠他的三寸之舌处处为秦着想却使郑国转危为安。
他是如何站在秦的立场上为秦着想却使郑国转危为安的呢?二、齐读课文第三段,思考烛之武的一番话是站在郑国的立场上吗?为什么?1、学生回答2、老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现场,感悟烛之武辞令之妙把第三段还原成烛之武和秦伯的对话,走进语言现场。
烛之武:“郑既知亡矣。
”秦伯:“那你来干什么?”烛之武:“为了您呀!”秦伯:“此话怎讲?”烛之武:“我忧心如焚,我寝食难安,因为亡郑对您不利呀!”秦伯:“请讲。
”烛之武:“秦晋两国相距很远,晋国和郑国才是近邻,越国以鄙远,您该知道管理它的难度,实际上是增加了邻国的土地,邻之厚,是不是越发显得君之薄呀?这不会是您此行的目的吧?”秦伯:“当然不是,我该怎么做呢?”烛之武:“存郑倒是对您有利呀,您可以把郑国作为东道主,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物资,累了可以在郑国歇歇脚,渴了可以在郑国喝口水,这样不好吗?”秦伯:“是呀,我——”烛之武:“您也许还记得,应该也不会忘记,晋国曾经做过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事吧?”秦伯:“可不是,想想我都来气,背信弃义的家伙!”烛之武:“像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家伙,又那么贪得无厌,您说,他灭郑后,能善罢甘休吗?东灭郑,西呢?西呢?该进犯秦国了吧,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吗?”秦伯:“先生您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呀!否则,我还蒙在鼓里呢!来人,退兵!”秦晋围郑为利而来,烛之武退秦为利而来,秦伯退兵为利而退,晋侯退兵为利而退,利是目的,退是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烛之武退秦师——《左转》【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精彩的外交言辞,以及跌宕精彩的故事情节。
3、培养概括文章大意、提炼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教学重难点】1、领会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的特点。
2、领会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掌握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进入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必然与初中阶段有所不同。
那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2、理解词语和句式:A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B了解常见的虚词C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在掌握实词和虚词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以下几类特殊字词,如: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
A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直”同“值”B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同“放”C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D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
3、古今异义。
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5、一词多义。
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有了这些基本的正确认识,我们现在正式进入高中文言文的学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散发着智慧与理性光芒、在古代外交博弈中被视为典范的记史古文——《烛之武退秦师》。
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9页。
二、文学常识——关于《左传》大家看题目“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可以知道这篇古文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学过一篇古文《曹刿论战》也选自《左传》,不知道大家对《左传》还有没有印象。
现在我们再来认识认识《左传》这部文学色彩浓厚的史书。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既然说到“编年体”这种史书编排体式,我们不妨来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的编排体式?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答:对,除了编年体外,还有国别体和纪传体。
1、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2、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国语》、《战国策》等。
3、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汉书》等。
4、积累文学小常识:A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B最大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C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D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E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F第一部词典《尔雅》G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H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三、学生自读,纠正字音汜(fán)南贰(èr)于楚也佚(yì)之狐无能为(wéi)也矣夜缒(zhuì)而出亡郑以陪邻(bèi)君之薄(báo)也共(gōng)其乏困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夫(fú)晋肆(sì)其西封秦伯说(yuè) 使杞(qǐ)子逢(páng)孙戍shù·戊wù·戌xū·戎róng (点“戍”横“戌”“戊”中空)微夫(fú)人之力多音字:阙秦(quē)vs宫阙(què)薄弱(bó)vs薄片(báo)vs薄荷(bò)第二课时一、疏通大意、理清结构(一)第一段:秦晋围郑——交代事件及其起因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1、晋侯——晋文公姬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秦伯——秦穆公嬴任好,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秦穆公两个人不可能围攻郑国,而是此二者发兵联合围攻郑国。
2、以:因为,连词3、其:郑国,代词4、无礼于晋:于晋无礼,状语后置。
于,对,介词。
晋,晋文公。
5、且:并且,连词,表达上下文逻辑的并列关系。
6、贰于楚:贰于(晋)楚,省略句?贰,从属二主,古今异义。
7、也:无实义,句末语气词。
8、军:驻军,名词作动词9、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翻译上要调整:晋国驻扎军队在函陵,秦军……→晋军驻扎在……,秦军驻扎在……通译:晋文公和秦穆公发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思考1:这一段提供了哪些信息?A事件:秦晋围郑B事件起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思考2:这两句只交代了晋国为什么攻打郑国,也就是说,晋国攻郑,不论根本目的是什么,至少找到了借口和理由。
而秦国与郑国并无矛盾,为什么秦国也要攻打郑国呢?→①秦晋之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做上国君的。
②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③最本质原因: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参看春秋时期的地图,注意秦国的地理位置。
生存条件不佳刺激了秦国对外扩张的欲求)④秦既是友情出演,也想图谋霸业。
秦晋结成的是一个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可谓同床异梦。
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C战争形势: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思考3:为什么要交代这个形势?对下文有什么帮助?→①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铺垫。
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②分驻两地,给烛之武谒见秦穆公创造了空间,也说明秦晋之间心存间隙。
总之,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成功埋下伏笔。
(二)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君臣心理博弈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1、言于郑伯:于郑伯言,状语后置。
于,对,介词。
2、矣:啦,表感叹,语气词。
ep:国危矣、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假如。
使,派遣。
见,觐见。
3、师必退:师,秦军。
退,撤退。
4、公从之:公,郑伯。
从,采纳,准允。
之,佚之狐,代词。
5、辞曰:(烛之武)辞曰,省略主语。
6、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壮,年轻的时候,形容词作名词。
犹,尚且。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助词。
7、无能为也已:能,能力。
为(wéi):做(什么)。
也,句末语气词。
已:通“矣”,表感叹,语气词。
8、吾不能早用子:能,能够。
早,及早地,形容词作副词。
用,重用。
9、今急而求子:而,却,表转折,连词。
求,请求。
10、是寡人之过也:是,这,代词,指代“无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
之,的,有实义,助词。
过,过错。
也,表判断。
此句为判断句。
11、然郑亡:然,然而、可是。
12、子亦有不利焉:(于)子亦有不利焉,省略介词。
利:好处。
13、许之:(烛之武)许之,省略主语。
之:代词,指代觐见秦伯、说服撤军这件事。
通译: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正处危难之中啊,假如派遣烛之武去觐见秦伯,一定能说服秦军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啦,没有能力做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却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没有好处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思考:从第二段三个人物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征?1、佚之狐A推荐烛之武,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并且充分信任烛之武。
ep:“师必退”B通过他的话,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
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2、烛之武A史书上的烛之武→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几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
ep:《史记》:“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使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
“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
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
B本文中的烛之武→ep: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①有怨言,怪郑伯早先没有重用他②先推辞,显得自己大牌,也想获得国君的正式认可③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3、郑伯→ep:“公从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①善于纳谏作为君主决策时的及时、果断②勇于自责为起用能臣,不惜降低姿态,并且主动反省过错③精于言辞看似站在烛之武立场上看待亡郑的后果,实际上是威逼利诱。
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
小结:“春秋笔法”,寥寥数语,余味无穷。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