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概说

合集下载

中国的园林艺术

中国的园林艺术

中国的园林艺术中国的园林艺术自古以来一直被世人赞赏和称道。

中国园林艺术独具特色,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非凡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结晶,它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凸显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文将探讨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影响。

一、历史渊源中国的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最早的园林艺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帝王时代,例如古代帝王在宫廷中修建的园林,以及帝王陵墓周围的陵园等。

这些园林都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尊重自然、和谐与平衡等。

在宋代,园林艺术达到了巅峰。

那个时期,园林艺术不再局限于帝王和贵族,也开始为一般百姓所拥有和欣赏。

宋代的园林注重以小见大,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巧妙的造景,使得整个园林空间显得更加宽敞和丰富。

此外,宋代的园林注重平衡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明代的园林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模仿和还原,通过山水、湖泊和建筑物的布局来创造出具有观赏价值的园林空间。

清代则更加讲究精细、精致和独特的设计。

在这个时期,园林艺术加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如文人雅士的书画作品和诗词等。

二、特点中国的园林艺术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巧,其特点如下:1. 自然主义:中国园林艺术强调自然主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园林中的花草树木、山石湖泊等元素的摆放和组合都力求自然、逼真,给人以宜人和舒适的感受。

2. 隐逸性:中国的园林艺术注重创造一个隐秘、幽静的空间。

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和巧妙的遮掩手法,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隔绝在外,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平和。

3. 象征性:中国园林艺术还融入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园林中所使用的建筑物、雕塑和装饰等元素,往往都有某种特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主人的身份、文化品位和人生态度。

4. 巧妙的布局:中国的园林艺术注重布局的巧妙和合理。

通过合理安排园林中的建筑物、景观和功能区域,使园林空间既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又能展现出丰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园林艺术概论

园林艺术概论

园林艺术概论园林艺术是一门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对人文文化的融入,创造出独特而美丽的园林景观。

园林艺术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模仿,更是对自然的艺术再创造,通过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打造出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

园林艺术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的园林是皇家宫殿的园林,以及贵族府邸的园林。

这些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雕塑、建筑、植物布置等手法,营造出恢弘壮丽的景观。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它们不仅仅是园林,更是对自然景观的艺术再创造,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园林艺术的核心是对自然的认知和理解。

园林设计师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研究,了解自然的规律和特点,以此为基础进行规划和设计。

园林艺术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尊重自然的美丽和韵律,力求在设计中体现出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园林艺术还强调对人文文化的融入。

园林不仅仅是一片自然景观,更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文化。

通过对建筑、雕塑、园林构筑物等元素的运用,园林设计师将人文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园林艺术品。

园林艺术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古代中国的园林追求宏伟和壮丽,注重山水的气势和布局。

而现代园林则更加注重人的舒适和情感体验,注重细节和细腻的表达。

例如,现代园林常常利用花草树木的颜色和香气,以及水池和喷泉等水景,创造出宁静和放松的氛围,让人们可以在其中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美好。

园林艺术对于城市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园林艺术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市环境,更是为了提供人们一个与自然亲近的空间。

园林艺术可以提供人们一个呼吸新鲜空气、享受自然美景的场所,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疲劳,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

同时,园林艺术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城市的园林艺术水平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水平。

园林艺术是一门以自然为基础,融合人文文化的艺术形式。

古代中国的园林艺术

古代中国的园林艺术

古代中国的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古代到现代,我国园林艺术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化与发展。

其中,古代中国的园林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格与布局,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个无可比拟的瑰宝。

本文将不仅探究古代园林艺术的历史背景及其代表性作品,还将深入阐述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要素、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一、历史背景在中国的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园林艺术一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起始自唐代,园林艺术在宋代达到了一系列高峰。

宋朝时期,园林艺术已经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种模式,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在笔下描述了很多涉及到园林的主题,比如李清照最为著名的《如梦令》中就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样描写庭院春色的诗句,梁启超、萧友梅等人的写作也深深地融合了园林的元素。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园林艺术不仅仅只是为了雅趣,贵族、官僚们通过这种方式仪式化了园林的功能,让它成为了一种展示文化自信和社会地位的途径。

同时,园林艺术也满足了人们传承“儒家”文化和道德的需求。

因此,古代中国的园林艺术既是高度艺术化的、审美的、理性的,也是实践的和强调趣味性的,还能反映出社会批判和文化嬗变的特征。

二、园林基本要素古代中国的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四园布局(地上山水、石、草、卉、人、兽等装饰)为特点。

园林中的基本要素包括了修建、景观、植物、假山、局部建筑等,而缺一不可。

这些素材多取自自然中的景物,用人工的方式,模拟自然景观,构造出一幅艺术的园林。

(1)修建:书院、庭院、别墅、亭子、宿舍、客房等建筑,体现出主人家的身份、财富和文化程度。

园林的修建不仅要考虑到使用、功能等因素,还要重视园林本身的美感。

(2)景观:池水、山石、花木、景物等,园林中的景观是能够具体消耗人的时间和感官的基础,不可少。

(3)植物:植物对园林结构布局和空间划分起到重要作用。

植物的使用还可以反映主人情感世界的特征,如牡丹气派高雅,竹子洁净雅致,等。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特点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以山石、水体、植物建筑为基本元素,通过各个元素之间的穿插组合,营造出多样化的空间,和悠远深刻的意境。

中国园林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遵从和敬畏,另一方面中国园林又不满足于自然本身,而是追求本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石水体建筑意境1.山、水、植物、建筑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靠山石、水、植物、建筑这四大元素来组景。

从自然中来,创造理想中的自然,即“本与自然,高于自然”。

基本元素在各自的景观创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追根溯源,园林中五花八门的“景”,通过摹写自然,组成复杂多样富有象征寓意的景。

如:仙山琼阁、方壶胜境、坦坦荡荡、武陵春色等等。

同时也是儒、释、道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在造园艺术上的集中反映。

1.1叠石置山《园冶》说:“片石有致,寸石生情。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即堆筑假山。

唐代以来大抵以土山为主,宋时大量使用天然石块筑山,到元明发展成一种专门技艺——叠山。

匠师们各以不同的堆叠风格而形成流派,广泛采用各种造型、纹理、色泽的石材。

所谓“无园不石”,造园几乎都离不开石全国各地现存的许多优秀的叠山作品,一般不过八九米,无论摹拟真山的全貌或截取真山的一角,都能够以小尺度而创造峰、峦、岭、壕、洞、谷、悬崖、峭壁等形象的写照。

从它们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可以看到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提炼。

这种真山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充分展现了高与自然的艺术手法。

总之,借堆山叠石不仅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的峰峦峭壁,使人在有限的空间便可感受到山林的野趣。

引导人们产生扑朔迷离的幻觉和丰富的联想。

1.2水体水体是园林景观中最活跃的因素。

水于山的关系密切。

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也反映了阴阳相生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在自然中,山因水而幽,水依山而活。

二者往往相辅相成。

同样,人工园林中,叠山与理水也是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的。

水池一般都毗邻假山,或以水道弯曲而折入山坳。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概要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概要

亭台楼阁
亭台楼阁这里泛指单体建筑物,造园时,山水为主,建筑为宾。其 实园林建筑的类型很多,有厅、堂、馆、榭、轩、廊、楼、台、阁、 亭等。
建筑的造型多淡雅、空间开放流通,合乎道家宣扬的淡泊宁静(这 里,笔者认为,许多建筑并不比赖特、密斯的作品逊色,但在世界 建筑史上的位置却远未及,这与我国的建筑教育和研究很有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园路具有建筑的涵义。园路的作用很重要,园路既 是游赏路线,同时又是组景的路线。园路的设置可以是凭池岸、穿 洞、登攀或平地,可以因景设路,亦可因路设景,以使游人领略曲 径通幽、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诗情画意
神韵派的空灵幽雅之诗和南宗派平淡天真的画皆为造园 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造园一开始按诗和画的创作原则行 事,并刻意追求诗情画意一般的艺术境界。 中国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写意,山水园林不仅要模仿自然 之貌,更要注入个人的主观感受,要传自然之神,因而 更具感染力。 园林的提名点景更加彰显诗与意境的关系,如网师园的 待月亭,其横匾“月到风来”就是取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 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风送月来”,在这里对景品味 匾联,自然萌生一种盎然的诗意。
中国园林 p113,p127,p133
古典园林包含了深邃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审 美情趣,对于古典园林的审美,可以把它比喻 为人体美的再创造,如景区规划为形体;掇山 理水为骨骼、血脉;亭台楼阁为五官眉目;莳 花植木为服饰、毛发;提名点景为美容化装; 诗情画意为精灵神采。
中国园林 p96
莳花植木
花木可以起到陪衬建筑物,丰富园林空间层次,加大景深、和谐色 彩的作用,同时花木的形、香、色及其寓意往往使其成为园景的主 题,松、竹、兰、梅被文人誉为花中四君子,更是文人园林中不可 或缺的,所谓“无竹不能成园”可见一斑(竹有“未曾出土先有节,凭 临高处仍虚心”,同时竹的常绿不落叶等生物特性也用来象征本色不 改,韧、硬、宁弯勿折的文人气节)。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概说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概说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概说摘要: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以自然为基础,并添加人工元素以提升艺术性。

它既是一种艺术,又是文化历史的代表。

本文总结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和发展历史,旨在解释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自然、人工元素、历史背景、文化特征正文: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以自然为基础,并添加人工元素以提升艺术性。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应运而生,它融合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尖端理论与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基本精神,以山水为核心,增添人文元素,将自然风光与审美情趣相结合。

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古老的中国,可以说是一种历史形态,把自然风光和文化特征相结合,以及丰富多样的人文关系表现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依托文化环境,不断地在演变中发展,在古代的世界里,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出色的园林艺术之一,影响了国内外的许多文化艺术风格,开创了全新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样式。

本文首先说明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以及其发展史;其次,总结分析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具有的独特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最后,探讨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文化中的影响及其在未来的发展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建筑中的应用,另一类是在休闲娱乐和旅游景点中的应用。

首先,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可以应用于建筑设计中,用来增加建筑的审美价值,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

例如,一些建筑建设者喜欢采用传统园林艺术的形式来装点大型建筑和景观。

他们会采用山水石壁、池塘、瀑布、亭台楼阁等手法,增加建筑的立体感,使建筑不再单调乏味。

其次,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还可以应用于休闲娱乐和旅游景点中, 为人们提供一种非常有趣的视觉体验。

例如,在景区建设中,可以采用山水亭台、林木树篱、池塘的特点,仿佛将景区打造成一个“自然博物馆”,让游客来到这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巨大魅力。

此外,还能为游客提供一种新颖的文化体验,尤其是一些政府机构或企业所投资的景区建设,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观光游览和文化体验机会。

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点与表现形式

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点与表现形式

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点与表现形式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然性、纵深性、隐逸性和诗意性。

自然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大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追求与自然融合,注重模拟自然景观,力求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园林中常以山水为主题,山石、水池、小桥流水、假山等元素的布置都力图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

同时,在园林设计中注重追求景物的逼真性,比如通过布置奇石、模拟浪花等手法使得园林更富有自然之美。

纵深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常常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物、树木、花草等景物的布置,使得园林在空间上呈现出错综复杂、层次分明的效果。

这种纵深感的创造,使得人们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感受到不同景物的变化和层次的转换,增加了游览的乐趣和趣味。

隐逸性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

中国园林常常通过树木、花草、拱门、走廊等景物的遮挡与错落,创造出一种幽静、隐蔽的氛围。

这种隐逸的设计手法,一方面可以给游客带来一种亲近自然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外界的喧嚣,提供一个宜人的休闲环境。

诗意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园林常常注重在设计中融入诗词歌赋的精神内涵,使得园林中的景物能够唤起游客的诗意情怀。

园林中的假山、假山水、古亭、古廊等元素常常与文学作品相结合,通过布置山水、安放石头等手法来展示文人雅士的情怀和追求。

这种诗意的设计,使得园林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中国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最典型的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常常以宏伟、壮观的建筑和大规模的山水景观为特点;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则注重自然性和雅致性,常常以小桥流水、假山玩水等布局为主;寺庙园林如灵隐寺、岳阳楼等,常常结合了宗教和文化元素,以静谧、神秘的氛围为特点。

总之,中国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追求。

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与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与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与文化内涵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景观的追求与表达,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中国园林艺术强调自然与人的融合。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师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人文的温馨。

这种融合体现在园林的布局、建筑的选择和植被的安排上。

例如,园林中常常有水池、假山、亭台楼阁等人工建筑,它们与自然的湖泊、山峦、树木相互映衬,形成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画面。

其次,中国园林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

中国人认为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景观,更是一种意境的表达。

通过布局、造景和装饰等手法,园林艺术家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

这种意境的营造常常通过隐喻、象征和比喻等手法来实现。

例如,园林中常常有假山,它们被设计成山水画中的山峦,使人们在其中仿佛置身于绘画之中,感受到山水之美。

此外,中国园林艺术强调空间的层次感和变化性。

中国园林常常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和不同尺度的空间划分来营造一种层次分明的效果。

这种层次感使人们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有不同的视觉和心理体验,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和深度。

同时,中国园林艺术也注重空间的变化性,即通过不同的季节、天气和时间的变化,使园林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和氛围,使人们在不同的时刻体验到不同的美。

最后,中国园林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园林中常常有文人雅士的诗词、书画和雕塑等艺术作品,它们与园林的自然景观相互交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园林中的建筑、植被和水池等元素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例如,园林中常常有亭台楼阁,它们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园林中常常有竹子和松树等植被,它们象征着中国人对坚韧和长寿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概说
文章摘要: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
关键字:园林技术分子名录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而且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它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1990年,中国的风景名胜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自1994年起,中国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这进一步说明中国传统园林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魁力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

它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风流千载。

中国古代神话中把西王母居住的瑶池和黄帝所居的悬圃都描绘成景色优美的花园。

青山碧水,这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环境。

据古文字记载,中国奴隶制的后期殷周出现了方圆数十里的皇家园林--圃,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雏形。

秦汉肘朔,则产生了气势更加宏伟、占地面积达数百里、通过在自然山水环境中布置大量离宫别馆而形成的山水宫苑。

魏背时期,懦、释、道的思想,导致园林化的寺庙一一寺庙园林的产生,而此时朴素的山水诗、山水画带动了文人士大夫园林的发展。

唐宋时代,山水诗、山水画的水平处于颠峰状态,因此写意山水园就应运而生。

到了明清时代,写意山水园的发展达到高潮,造园艺术更加趋于成熟、完美。

这时,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士大夫,都在园林中追求着更真实的生命体验,寄托进了更多的审美情怀与社会理念。

这就使中国园林带有了强烈的象征特色。

这种象征特色首先表现在园林和园中景点的命名上。

中国园林的名称并不直接与园主的名称相关,而更多地是与园主的人格理想相关。

北京颐和园的前身叫清游园。

1886年重修后,西太后取意颐养冲和改用现名。

这位曾垂帘听政的女皇企盼天下太平,并能让她“颐养天年。

无锡寄畅园的名称则表达出它的主人希望自己能生活得自由自在。

在中国及其文学作品中还有不止一处的“大观楼”、“大观园”,这既是说此处视野开阔、景色秀丽,也是说在此游览、寄居的人要豁达、达观。

据史料记载,汉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就有一处园中园叫“博望苑”,指登高望远、亲近自然,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滋养和升华。

据专家考证,早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就传到了韩国和日本,并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

18世纪的时候,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又传至欧洲,对当时风行的、规则式的英法园林产生了很大冲击,一时间,仿建中国自然式园林在欧洲成为一种时尚。

与此同时,欧洲的画家和传教士又应邀在中国北京的圆明园,创造了一组以洛可可风格为主又融有中国民族文化形式的西洋楼,开创
了中西园林合作的先河。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

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构架山水。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盛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山与水在风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

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

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对申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难怪中国人如此狂热地在自然的山水申营造园林,或是在都市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

2、模拟仙境。

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赢洲去获取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没有成功。

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模仿仙境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

汉武帝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上林苑建章宫的人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赢洲三仙山,自此,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传统。

3、移天缩地。

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

宋代宋徽宗的良岳曾被誉为括天下美,藏古今胜。

而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州清虽则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壬土的思想。

明代造园家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强调?quot;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4、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

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就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目标之一。

东晋文人谢荧运在其庄园的建设中就追求:“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帅暇曲之好”,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所建草堂则倾心于仰观山,俯听泉,旁魄竹树云石的意境。

在园林中,这种诗情画意还尤以槛联庸额或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5、形式独特。

中国传统园林在布局上看似并不强调明显的、对称性的轴线关系,而实际上却表现出精巧的平衡意识和强烈的整体惑。

申国传统园林之所以能区别于外国园林,其申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其整体形式的与众不同。

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仿创自然的山形水势,永恒、奇特的建筑造型与结构,多彩多姿的树木花草,弯弯曲曲的园路,组成了一系列交织了人的情惑与梦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园林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