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史
中外艺术设计史发展略

中外艺术设计发展史略1、艺术设计是人类特有的创造物,是人类依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合目的的创造活动,反映着人类的自觉意志和经验技能。
2、艺术设计史的特征;第一、艺术设计的意识性与自觉性。
第二、艺术设计的目的性与预见性。
第三、艺术设计的规律性与审美性。
第四、艺术设计的指向性与指导性。
3、艺术设计史的范畴。
艺术设计史是研究和总结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创作规律和实践经验的一门学科。
4、艺术设计学。
所谓艺术设计学是研究人的造物行为和设计规律的,是融多种学科于一体的一门新的边缘性学科。
5、根据艺术设计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历史时代的精神特质,我们把西方艺术设计的历史大致分为史前艺术设计、古典艺术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三个时期。
6、中国艺术设计历史的分期则只能按照社会性质来分段;即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奴隶社会时期的设计、封建社会时期的设计,以及现当代的艺术设计四个阶段。
7、所谓手工业是指劳动者使用或制造简单的手工工具,依靠手工技艺而从事小规模生产劳动。
8、西方手工业时代艺术设计的共同特征;第一、设计和生产形式主要有官办机构和个人小作坊,生产手段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机械操作,技术水平较差,生产效率较低,产品小批量而多样化。
第二、设计活动的对象大多功能较为简单。
第三、阶级差异的烙印在设计作品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第四、设计与制作往往融为一体。
第五、产品的销售方式以主要满足本地小范围的需求为主。
9、古埃及艺术设计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建筑设计方面。
10、古埃及从第四王朝开始,用砖石结构方法来建构房屋。
11、古埃及的建筑形式也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各种陵墓建筑上,出现了一种更能体现权威、意志和宗教精神的新型陵墓建筑金字塔。
12、金字塔首先由第三王朝做赛尔王的大臣伊姆荷太普设计建造,由六级阶梯组成的平顶四面锥体,这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用石头建造的巨大的建筑物。
13、古代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时至位于亚洲西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域的广大地区,也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中外设计史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设计,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中外设计史见证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无限潜能。
本报告将对中外设计史进行总结,梳理设计史的发展脉络,探讨设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二、中外设计史发展概述1. 古代设计(1)中国设计中国古代设计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
从新石器时代彩陶、玉器,到夏商周青铜器、陶瓷,再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中国古代设计在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外国设计外国古代设计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到古希腊的神庙、雕塑,再到古罗马的斗兽场、水渠,外国古代设计在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中世纪设计(1)中国设计中世纪的中国设计以佛教艺术和道教艺术为代表。
佛教艺术在雕塑、壁画、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
道教艺术则主要体现在道观建筑和道教雕塑上。
(2)外国设计中世纪的外国设计以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艺术为代表。
哥特式建筑以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等为代表,强调垂直向上的空间感。
文艺复兴艺术则注重对人体比例的把握和人文主义的内涵。
3. 近现代设计(1)中国设计近现代的中国设计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新中国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设计逐渐吸收了西方设计的精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
(2)外国设计近现代的外国设计经历了从工业革命到现代设计运动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外国设计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
三、中外设计史特点及影响1. 中国设计史特点(1)注重实用性中国古代设计强调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统一,如陶瓷、漆器等。
(2)讲究象征意义中国古代设计注重寓意和象征,如玉器、青铜器等。
(3)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设计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 外国设计史特点(1)注重审美外国古代设计强调审美价值,如古希腊雕塑、罗马壁画等。
现代艺术设计简史第10章—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概况

轻工产品的制造生产领域尤为突出,可以视作是我国近代史上
艺术设计发展的重要线索。
《中国设计史》课件
第一节 伴随近代手工业和对外贸易发展起来的艺术设 计
近代中国的艺术设计始终伴随着近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对外
贸易而发展。
在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刺激和影响下,中国手工业也走出 了长期衰退、凋敝的困境,得到新生。又由于此时民族传统文
二、纺织印染业的新兴花色品种
由于生产工艺与生产方式的改进 与提高,对于纺织印染产品的花色种 类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衣着面料的
花样翻新更是要适时变换。
当时的流行花样有富贵根、四则 龙、福寿三多、团鹤、樵杉长春、闻
喜庄、五子夺魁、欢天喜地、松鹤遐
龄、富贵白头、大菊花、大山水、大 河图、大寿考、大博古图、大八宝、
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断碰撞,使曾经封闭的宫廷手工艺生产
迅速地社会化,商品化,失去禁锢的能工巧匠组织起商会、工 场或作坊参与到手工业的生产行列。
到了20世纪初叶,中国工商业开始呼吁民族意识,强
调对商品、招贴、图案的设计,汲取外来文化改变其中的
不足。这些工商业倡导者不仅在精神领域中积极推动社会 的进步,而且通过实体的设计来改变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召集民间资本,发展资本主义。
因而可以说,洋务运动是我 国近代巨大社会变革的开始,是
我国社会重要进程的标志之一,
也是我国工业设计和现代设计孕 育的土壤。
洋务运动机器制造业
以往人们只把“工艺美术”设计视为局限在紫禁城皇宫之
内的宫廷工艺,此时开始转向具有商品属性的社会商品。 在社会认同下,商品设计、包装设计乃至装潢的意思得到
重视与提升。
衰落时期: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搅乱了由近代手工 业促进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的脉络,手工艺人为了生活 所迫不得不改行或流离失所,在此状况下的艺术设计境 况十分惨淡。抗战胜利以后,国内政局不稳,国民党政 府忙于内战,无暇顾及恢复生产,近代工艺与设计遭受 严重摧残,其规模只局限在少数几个大城市中,最后不 得不走向衰落。
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简史

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简史1、威廉·莫里斯被称为现代设计之父,他与现代的设计又相似之处。
2、朱铭、荆雷合著《设计史》把设计史分为六个时期,设计萌芽时期、手工业时代的设计、早期工业化时代的设计、现代主义设计时期、后工业社会的设计和设计的计算机时代。
3、王受之著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建筑史》和《世界平面设计史》等,综合的,分门别类的研究了现代设计史。
4、1851年伦敦举办了“水晶宫”世界工业博览会,从而引起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兴起于发展。
5、约翰·拉斯金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理论奠基人。
他的艺术设计思想:(1)主张艺术与技术相结合(2)主张艺术设计要符合实用目的(3)倡导艺术家,设计师向大自然学习(4)反对工业化生产方式,反对在设计中实用新技术、新材料,主张设计使用自然材料和运用手工技术。
6、1896年由莫里斯设计的《桥莎集》,被誉为书籍装帧设计史上的杰作之一。
7、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祥地,巴黎和南锡是两个重要的发展中心。
其中,“新艺术之家”、“现代之家”和“六人集团”三个重要的设计事务所都在巴黎产生。
8、六人集团中的赫巴托·基马德,设计的著名的“巴黎地下铁路入口处的装饰”,采用了弯曲的金属结构,模仿之物的支干和采用玻璃棚顶,模仿贝壳形状,体现出鲜明的新艺术运动的特点与风格。
9、法国的新艺术运动除在建筑、家具、室内设计等方面外,在陶瓷,平面设计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最早设计广告的是朱尔斯·谢列特,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现代广告之父”。
10、凡·德·威尔德不仅是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重要代表,而且也是世界现代艺术设计史的重要人物。
他参与了德国工业联盟,包豪斯也有贡献。
11、威尔德在设计思想上也有两面性:一方面他强调工艺和装饰的理性,即他的现代理性主义设计,宣扬设计和批量生产中的合理化。
另一方面他又坚持设计师艺术的个性化,反对标准化给设计带来的限制。
中外艺术设计史范圣玺笔记

中外艺术设计史范圣玺笔记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外艺术设计史范圣玺笔记的内容,包括笔记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笔记的价值。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1篇《中外艺术设计史范圣玺笔记》,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外艺术设计史范圣玺笔记》篇1一、笔记背景范圣玺是中国著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家,曾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国内顶尖艺术院校任教,并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范圣玺教授中外艺术设计史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范圣玺教授编写了一套笔记,即“中外艺术设计史范圣玺笔记”。
二、主要内容“中外艺术设计史范圣玺笔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史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史部分,范圣玺教授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艺术设计特点,如彩陶、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书法、绘画等。
2.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部分,范圣玺教授从 20 世纪初开始,介绍了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包括工艺美术运动、美术革命、现代设计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设计等。
3. 西方艺术设计史西方艺术设计史部分,范圣玺教授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开始,详细介绍了西方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如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
4. 设计思潮及理论设计思潮及理论部分,范圣玺教授介绍了现代设计思潮及其理论基础,如功能主义、符号学、文化人类学、认知心理学等。
三、笔记价值“中外艺术设计史范圣玺笔记”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学习资料,具有以下价值:1. 系统性笔记系统地介绍了中外艺术设计史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
2. 权威性范圣玺教授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权威专家,笔记内容准确、可靠。
现代艺术设计简史第6章—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高峰-包豪斯

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
3.创建目标 为社会培养建筑设计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包豪斯成立的历史背景
1860年 卡尔·亚历山大
魏玛萨克 森大公爵 高等艺术
学校
1906年 亨利·凡·德·威尔德
1914年 格罗皮乌斯
大公爵高等艺术学校 1919年 魏玛工艺美术学校 包豪斯
现代艺术设计 简史第6章—西
方现代艺术设 计的高峰-包豪
斯
第六章 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高峰——包豪斯
学习目的:了解包豪斯的 教学特点、建校背景、建 校宗旨、发展历程以及社 会意义。
第六章 现代主义设计教育体系的形成 ——包豪斯
第一节 包豪斯的历史
1.释义:包豪斯(Bauhaus) Bau建筑+haus房屋=建筑之家
约翰·伊顿
1.色球理论 2.推崇老庄哲学 3.信奉拜火教 4.因材施教
利奥尼·费宁格 对氛围的把握
格哈德·马科斯
在设计理论方面,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 1、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2、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3、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
包豪斯经历了三个时期: 魏玛时期 德绍时期 柏林时期 经历了三任校长: 格罗皮乌斯 (理想主义) 汉斯·迈耶(共产主义) 米斯·凡·德罗(实用主义)
二、包豪斯的奠基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1.个人经历: (1)攻读建筑,进入贝伦斯设计事务所 (2)设计法古斯工厂 (3)出任魏玛大公爵高等艺术学校校长 (4)参加一战 (5)建立包豪斯艺术学校,并任校长 (6)辞去校长职务,出任哈佛大学建筑研究院教授
2.设计思想: (1)设计面向大众,使用新材料,尽量压低价格 (2)主张集体工作的方式,强调团队精神 (3)设计法的改革:集体创作、标准化、模数 (4)通过设计教育改造德国 3.初衷:通过设计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建筑产品。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归纳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归纳一、中国设计史1. 古代设计(1)原始时期:陶器、玉器的设计,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模仿。
(2)夏商周时期:青铜器设计达到高峰,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体现了精湛的铸造技艺。
(3)春秋战国时期:漆器、丝织品设计日益成熟,图案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秦汉时期:瓷器设计迅速发展,如秦砖汉瓦、画像石等,展现了大一统国家的风貌。
2. 中古设计(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对设计产生影响,石窟、壁画等设计具有浓厚宗教色彩。
(2)隋唐时期:瓷器设计进入黄金时期,如唐三彩、越窑青瓷等,造型优美,色泽鲜艳。
(3)宋元时期:家具、建筑、园林设计取得显著成就,如宋代家具简约实用,元代园林注重自然和谐。
3. 近现代设计(1)明清时期:瓷器、家具、建筑等领域的设计达到极致,如明式家具、故宫建筑群等。
(2)近现代:西方设计理念传入,我国设计开始融合中西文化,如海派家具、月份牌广告等。
二、外国设计史1. 古代设计(1)古埃及:金字塔、神庙、法老陵墓等建筑设计,展现了对永恒的追求。
(2)古希腊:帕台农神庙、雕塑等设计,强调人体美和比例关系。
(3)古罗马:输水道、竞技场、公共浴室等建筑设计,注重实用与美观的结合。
2. 中世纪设计(1)拜占庭时期:圣索菲亚大教堂等建筑设计,融合了东西方艺术风格。
(2)哥特时期: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线条和光影效果。
3. 文艺复兴时期(1)意大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参与设计,强调人文主义精神。
(2)法国:卢浮宫、凡尔赛宫等建筑设计,体现宫廷奢华风格。
4. 近现代设计(1)工业革命:建筑设计出现新材料、新结构,如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等。
(2)现代主义:包豪斯学派兴起,强调功能主义和简约风格。
(3)后现代主义:设计回归历史、地域特色,如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设计。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归纳三、中国设计史(续)4. 当代设计(1)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设计开始与国际接轨,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迅速发展。
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

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第一讲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1.“工艺美术”运动(英国,19世纪60年代开始,现代设计的开端)2.“新艺术”运动(法国,19世纪末开始,承上启下)3.“装饰艺术”运动(装饰运动在20世纪初的最后尝试)4.“现代主义设计”运动(20世纪20年代开始,20世纪设计的核心)5.“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二战后兴起,20世纪50——70年代风行,是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的发展)6.设计多元化格局(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二讲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本讲主要内容:一、工艺美术运动的概念、风格、意义及其影响二、1851年英国世界博览会与“水晶宫”三、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一、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概念、意义及其影响1、工艺美术运动的概念工艺美术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的一场设计运动,其起因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兴起,设计产品的工业化批量生产,造成了设计水准的下降,设计上艺术与技术分离的局面。
这场运动的契机是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中举行的世界博览会,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运动的主要奠基人是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这场运动的风格影响到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在20世纪开始失去势头,但是对于精致、合理的设计,对于手工艺的完好保存迄今还有相当强的作用。
2、“工艺美术”运动风格(一)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
(二)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提倡哥特式风格和其他的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功能。
(三)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特点。
(四)主张诚实的、诚恳的设计,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趋向。
3、工艺美术运动的意义及其影响(一)工艺美术运动从英国开始,范围扩展到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冰岛),其设计风格涉及到平面设计、家具设计、陶瓷设计、建筑设计、纺织品设计等方方面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史1.汉代青铜灯具的艺术成就。
一、卓越的科学功能1、合理的尺度与构造灯具的首要功能是照明,必须具有实用性。
汉代青铜灯具的造型尺度和结构,都是根据其实际功用确定的。
首先从造型尺度来看,不同灯具造型尺度的制定,是以使用方式的不同为依据。
至于夜间行路的手执行灯、提灯等等,其造型尺度都是符合人体工程学的。
2、巧妙的环保功能汉代青铜灯具的设计十分注重环境保护,解决了灯烟污染室内环境的问题。
汉代的座灯大多设计有导烟管,并于灯体内贮入清水。
这是汉代青铜灯具在功能方面最先进的发明创造,二、独特的艺术语言1、优美的三维空间造型汉代青铜灯具的造型题材大多模拟人物、动植物的形象,我们称之为象形造型。
这类作品的造型生动,形象优美,造型手法、简练,体现了大气、朴拙的风格,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反映了当时人们高度的艺术审美思想和高超的三维造型表现能力。
2、华丽的青铜材质装饰“错彩镂金”是汉代青铜灯具装饰的集中体现。
青铜作为灯具的制作材料,其材质本身就具有雍容华贵之感,再加上精美的装饰,则更显富丽。
装饰手法上除雕纹之外还运用了漆彩绘、错金银、鎏金、透雕等多种工艺,刻意表现出灯具的华丽高贵,反映了宫廷贵族对青铜灯具这一贵族专用品在装饰审美上的基本取向。
三、深厚的文化内涵灯具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它的设计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文化氛围和审美风尚的烙印。
汉代青铜灯具的造型之所以大多是象形的,是因为它寓寄着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内涵,具有象形寓意的文化特征。
青铜灯具的象形造型艺术,从对自然形态的表层模拟发展到象形寓意,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汉代民族文化精神观念的物化载体。
2为什么说宋代瓷器是中国瓷器艺术的最高峰。
宋代瓷器的发展可以说是瓷器的全盛时期,无论是造型、装饰以及釉色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可谓古代陶瓷工艺的最高峰。
由于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开发经济新领域,重视手工艺,全国出现了很多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瓷器是商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许多瓷窑集中地本真也成了繁荣的市镇。
并且宋朝廷重视海外贸易,把瓷器列为重要的商品大量输出,促进了海上航路的发展,以及中外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综上原因造成宋代瓷器发展为前所未有的全盛时期。
宋朝瓷器的造型种类多,变化多,美观实用,式样新颖,丰富多彩。
有的均匀秀美,有的轻盈俏丽;民间瓷窑的作品具有朴实大方,经济耐用的特点,即从实用出发又兼顾到审美要求,许多好的造型延续到后世烧制,赢得人们的喜爱!有的器物每一种类型就有许多的样式,实用又美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宋代的瓷器装饰纹样,造型多变而为之一新,题材丰富、构成形式自由活泼,常用的装饰内容是为人、神、兽。
人物纹中婴戏、自然风物中山水也是常见纹样。
还有利用窑变,釉裂、流釉等可控烧制技术表新自然装饰新的装饰方法。
在瓷器史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地。
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对外贸易的需要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瓷器产量大增,名窑倍出,如北方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窑系。
还有在宋代就著名的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
宋代陶瓷工业的生产规模大,产品数量多,窑口遍布东南西北,延续时间长,是我国封建社会瓷器发展的最高阶段,其艺术成就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3.唐代金银器设计的艺术成就。
唐代金银器是古代工艺美术中的绚丽的瑰宝。
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表现出内容丰富、造型优美、布局合理、装饰形式多样等特点。
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内容广泛,最主要的是写实装饰图案的应用。
写实图案包括动物”植物和其它三类,纹样优美,形象生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一定的特殊含义。
唐代金银器图案装饰造型气韵生动,动态优美,装饰感强。
以龙为例,由于龙是皇室的象征,所以工匠们对龙的刻画也更为精心和讲究,特别是盛唐时期龙的形象。
这个时期,龙的形象常常塑造成硕头、长角、虎口、鹰爪、莽身,集各种动物特征与一体。
无论头部、躯干、肢爪均表现出龙腾空遨游、穿云破雾的气势和强大的威慑力。
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加工技术亦即复杂精细巧妙。
在当时,就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
从出土的唐代金银器可以看出,装饰工艺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准,有些还一直沿用至今。
在这些技艺不断发展的同时,政府机构也对金银器的制作大力支持。
在唐初期,西方的工艺品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视觉冲击,这些器物的欣赏使用多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人们不可能去接受那些不适合生活情趣或审美要求的事物。
于是工匠艺人们通过了解外来商品文化,又从传统文化中移植作品,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于是,唐金银器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并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独树一帜,鲜艳夺目一朵奇葩。
同时也使中外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的发展。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唐代的工匠以其惊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手艺,描绘出一个个优美动人的画面,将唐代装饰艺术推向高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4.为什么说清代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古代设计的衰落。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然而封建制度极度衰落。
中国古代设计衰落是从清代的文化高压制度谈起的,清代是一个不允许丝毫创新,文字狱盛行的时代,人们稍有不甚就性命不保,就在这样一个社会风气下,自然没有一个人情愿的去做"设计"了.即使是做设计,大家也会战战兢兢,尽最大可能的和先人保持一致,和官员的理解能力保持一致.否则很容易招徕杀身之祸.再加上皇权至上的理念,表明了当时皇权的高度集中,达到顶峰,而大家都知道这是封建衰落的一个标志,为皇权服务的建筑设计也走向衰落;再加上闭关锁国的政策,与外界交流的中断,建筑设计也必然走向衰落再之,清朝手工艺品的工艺设计都已接近成熟,并形成许多刻版的风格规定,是后人很难打破传统。
我们就从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历史来看,清代服装制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装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异族服装。
清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以满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这是清王朝统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强制人们改冠易服的结果,致使中国古代服装在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异。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位。
其条文的庞杂、章规的繁缛,却超过了历代。
清代服装设计是中国古代设计衰落的一个缩影,其进程随着封建末代王朝的覆灭而告终止。
5.简述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点及审美价值。
元青花瓷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继宋代的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与彩绘瓷之后,又一朵盛开的奇花,它的崛起奠定了中国明、清时期在国际制瓷业上的地位。
元代青花绘画艺术特点是气势磅礴,笔势飞动,整体讲究大效果,而不拘泥于细微末节。
即使是云纹、海水、松石、古竹等图案纹饰,也只是大体规整而已。
其用笔纯熟,悬肘运腕而写,所绘出图案,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呈现出一种浑厚而又妖娆雅致的神韵。
到了元代的中晚期,景德镇青花烧造的技术已完全成熟,其特征是胎体厚重而又洁白,釉面白里泛青,釉色莹润,色调清新,纹饰素雅,图案层次丰富等等。
其中有些器皿采用高锰低铁的进口青料,又称“苏麻离青,苏派勃青,回回青”等名称。
元、明初景德镇窑的青花瓷器大多用这种青料。
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带银黑色结晶状斑点。
经化验,进口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成份形成独特的风格。
同时也为后人鉴定元、明两代提供了重要依据,虽然目前仿品成风,但唯独这种铁锈斑的发色,是后人无法仿造的。
元代所产的青花瓷远没有明、清时代的规模大,产量及生产区域也很小,所以传世品总量大致在300件左右,国外约200件。
无论从数量与质量上,国内的藏品远逊色于国际上的元青花。
前几年在国外某地举行大型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瓷器最后以千万元的高价成交,其可谓是价值连城。
6.结合具体实例,简述古代波斯工艺美术的总体特征。
波斯地毯是地毯中的精品之一,其精湛的织造技艺和艺术价值已广为人知。
由于它融入了古老的波斯文明,而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形态,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1、古代波斯地毯的编制艺术中吸取了中国的以及欧洲国家的智慧。
这主要得益于波斯人民丰富而悠久的文化积淀及中世纪波斯灿烂的文化。
所以,波斯工艺美术从纵向的时间和横向的地域,全方位地吸收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希腊罗马艺术,以及东方的印度、中国文化的养料,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形成了波斯的具有鲜明个性,同时又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关联的工艺风格和艺术特征。
2、波斯地毯没有两块一样的,在编制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图案的搭配以及所反映的寓意。
伊斯兰的图案设计师们往往倾向于把原来具有表现象征性的纹样转化为越来越具有地方风格的、难以辨认的形式。
可见波斯工艺美术注重造型的重要性,不论是什么材质的制品,皆以造型为本,精益求精。
不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制品造型,也都全力以赴,以达尽精微而致广大的境地。
3、波斯地毯在纹样上借鉴了中国的文化,所以波斯地毯洋溢着一种东方艺术的气息。
在造型与装饰上,注重平面化的表现手法和程式化的形式运用。
对人物、动物和植物等形象加以变形处理,以符合装饰形式的需求。
同时,注重强烈色彩的应用,以此加强工艺美术中的装饰性表现。
5、波斯地毯具有丰富的材质肌理,通常融合了羊毛、棉、真丝、金丝和银丝等多种材料。
纵观波斯工艺美术的发展,各种材质被广泛应用,并根据不同的材料进行设计加工,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加工技术和新的工艺品种。
因此,波斯的工艺美术以品种繁多、丰富多彩而为人所知。
7.结合具体实例,简述哥特式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12~15世纪的中世纪欧洲美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认为此期美术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故用“蛮族”—哥特人一词,称之为哥特式。
其最早产生于法国,之后风靡整个欧洲。
其艺术形式虽然有现实主义的反映,但总的来说是刻意追求一种神秘虚幻的景象,以充满动态和色彩来刺激人们的神经。
哥特式建筑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但已不是城堡式,而是由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垂直轴的骨架结构承载建筑物的重量。
所有的门窗券顶都设计成尖拱状,包括钟塔也和教堂的轻巧、垂直的形体一样,高耸云霄。
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各个城市显示其强大蓬勃生机的反映。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
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