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高一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件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例 1】
(2008· 江苏 ·6)1869 年,《教会新报》的一
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
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
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
新小说 难夫难妻
维新运动
歌女红牡丹
丰富的内容
直观生动的形象
传播时事信息
娱乐生活
人们的视野
三、1.鞠躬
知识层
握手
2.新文化运动
内地 农村
国民革命
4.19
3.通商
官宦人家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2)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
(3)政治运动的推动;相关政策、法令的实行。 (4)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 (1)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生活的内容。 (2)促进了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 于中国社会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向前发 展。
二、报刊与电影 1.报刊
(1)________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________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3)《________》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的报纸。《________》是中国创办最早的新闻画报。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号 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5)________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 争的武器。
【例3】
(2007·天津·19)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二单元同步教学课件: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共42张PPT)

(2)特点 政治色彩 。 ①具有鲜明的___________ 晚 。 ②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但是完成时间较_____ (3)影响:有利于革除陋习,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歌女红牡丹 》完成, ④ 1931 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____________
揭露旧礼教对妇女精神的毒害。
内容丰富 , ______________ 形象生动直观 。 2.特点:__________ 时事信息 ,娱乐 _______ 生活 ;促进了 3 .意义:及时传播 __________ 科学知识 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___________
点拨
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以及
重大政治事件的影响,起了重大推动作用,但不是根本原
因,简而言之,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工业文明影响。
疑 难 探 究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 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
《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
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 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 ⑦ ______________
内容。
(2)电影 19世纪末 :电影传入中国。 ①____________ 1905 年:中国第一次尝试拍影片 —— 谭鑫培的京 ② _________ 定军山 》。 剧短片《__________ 难夫难妻 》拍摄,讽刺 ③1913年:第一部故事影片《___________ 旧式婚姻压抑人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摩登时代(共16张PPT)

摩登时代 Modern Time
——新潮冲击下的近代社会生活
时空定位关键词——新潮、冲击
• 西洋镜鉴——西方工业文明
• 四五百年的思想解放;三百多年的殖民扩张;一百多年的工业革命
14-16世纪 18-19世纪
公元前221年
1644年 1840年
• 近代社会发生变化有哪些明显的社会发展趋势?
1.从变化的表现看:(过程、地域、程度、实质……)
• 更加简洁、实用; • 更加平等、自由、文明; • 渐进性、从被动到主动;
我有问题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第1小组)
• 中西合璧;政治色彩浓厚,充满自强意识;
• 区域的不平衡(从沿海到内陆),城乡差距明显;
欧风美雨驰而东——历史的思考者
我有问题
不缠足运动为什么具有“政治色彩”?(第3小组)
废除封建礼教的束缚; 争取男女平等; 传播了民主平等的思想。
眼花缭乱大时代——Modern Time 我有问题
清末风俗改变还有什么表现?(第4小组)
服饰 电影
建筑 礼仪
饮食 风俗
交通 报刊 ……
眼花缭乱大时代——Modern Time
1912年 1949年
• 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两百多年的清朝统治;三十多年的民国时代
• 传统心声——中国农业文明
•大趋势、小细节
课程标准(2017版):认识近代以来 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出现对改变人 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充分 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 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欧风美雨驰而东——历史的旁观者
• 例题: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 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大厦商铺、中 西邮局、洋行、海关、电报局、船坞、报馆皆在焉……这里修建了 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学,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 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 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断发易服” ——服饰、习俗 报刊电影——大众传媒 移风易俗——习俗
课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中国 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 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
(一)服饰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1896年1月出版,仅 发行5天,出版二期即 遭查禁。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宣 传维新思想的阵地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 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 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 地称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阵地。
《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
1935年,《渔光曲》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1935年摄制的《风云儿女》 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国歌
结合课本概括近代报刊、电影 的作用?
传播时事、 娱乐生活、 普及科学、 开阔视野。
理解历史本质
思考1: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西餐、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住房
中国传统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 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北京西站)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二、社会风俗的变化
1.断发—政治色彩
过程:
1.1910年,清 政府颁布准许 自由剪发的法 令。
2.辛亥革命之
我已经不
【历史】岳麓版必修2精美课件:第2单元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探究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风东渐”,中国社会生
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
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路点拨 变化原因的分析应从西方文明的冲击、工商 业发展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政府的推动几个 方面着手;影响应考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答案
(1)原因:①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鸦片
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和
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912年,清王朝统治被推翻,A 项结论不符合史实;C项结论不对;而D项结论不符合当
时的中国实际情况。文绣利用法律手段提出离婚,反映
④1931年,第一部有声影片《 歌女红牡丹》。
2.作用 (1)及时传播 时事信息,娱乐生活。 (2)促进了科学知识 的普及。 (3)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问题思考 3.近代报刊业兴起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 (1)与西学的传播有直接关系。(2)与社会
时政活动相联系。(3)增强了人们的“新闻说明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 的封建观念。 答案 B
能力提升
7.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 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 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 国 (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鸦片战争后,服饰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①穿西装 A.①②③ ②民间服饰变革 ( A ) ③官定服饰变革 B.②①③
C.③①②
高中历史《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岳麓版必修2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含第22课)落实课标一、服饰的变化1、基本情况:晚清洋装与马褂并行;民国新服饰的迅速推广,出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2、变化的原因:①西式服饰的影响;②清政府迫于形势进行改革;③民国政府颁布法令推动。
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法令;民国政府《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
2、不缠足运动原因: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②维新运动的推动;③外国教会的宣传;④1902年后清政府官员劝戒缠足;⑤民国成立后政府推动。
但彻底根除缠足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三、传统饮食习惯的变化1、特点:受到冲击,变化速度缓慢;2、原因:西风东渐,自然物产条件,生活习惯的制约。
3、表现:①19世纪40年代,出现西餐馆;②19世纪60年代前后,西餐馆陆续开办;③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后,西餐成为时尚。
④酒、茶、烟等日常食品的变化四、洋房与里弄1、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2、近代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3、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洋房。
五、读报刊与看电影1、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①报纸: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申报》出版;②刊物:1884年《点石斋画报》和四大小说期刊;维新运动时报刊成为有力武器,五四以后读报刊更为普遍,出现读报组织。
2、近代电影业的发展:19世纪末传入中国;1905年出现第一部自拍影片《定军山》;1913年出现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1931年出现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5年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国际获奖的影片;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国歌。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师:请同学们观察,他们的服饰、发型。
生答:长袍马褂、留长辫子······师:这是前清时期,男子的普遍装束。
当然,孙中山也不例外。
长长的辫子在清朝虽然风尚一时,代表着汉族对于满足的诚服。
但是随着近代西方文明和工业化浪潮的冲击,这条辫子已然没有过去的那种优越地PPT 出示孙中山留学回来的照片,并简要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
师生探究得出: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后,孙中山服饰、发型发生了变化。
男子着西装、剪辫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风尚,而这种风尚也体现了近代社会工业化的需求;西服和长袍马褂相比,穿着便捷且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所以,在华洋杂处的通商口岸、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买办、富商,接受了西方思想的留学生和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竞尚洋服。
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此外,清朝男子留发续辫是汉人诚服于满人统治的象征,所以剪辫也就具有政治意义——意味着和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决裂。
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通令》,一时间,剪辫成为了当时男子的社会潮流,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辛亥革命是使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一次重要革命,除了发型,在服饰方面中国古代男子还有哪些变化?PPT 出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穿中山装的照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师生探究得出: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师问:除此之外,中山装还有什么政治含义呢?生答: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为以文治国;依据国民党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五权分立的理念,将前襟设计成五粒扣子;袖口的三粒扣子代表国民党立国的三民主义;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过渡:男子的服饰、发型在近代发生了变化,那么女子服饰、发型有什么变化呢?PPT 出示 “法国人镜头下的清末美女”师问:哪位同学给大家描述一下图片中妇女的服饰、发型及仪态? 生答:宽袍大袖的衣服、长发盘起、小脚。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件课件 岳簏版必修2

经济: 思想:
政治: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 有利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反封建、倡民主
二、探究生活的变—理解历史本质
思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
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 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消极: 地区发展不平衡,有利于列强的侵略
2、新式婚礼与传统婚礼有何不同?
男女平等、仪式简洁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发现生活的变—学生发现之旅 二、探究生活的变—理解历史本质Βιβλιοθήκη 二、探究生活的变—理解历史本质
合作探究: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政治 中国政府改革的推动
外因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发现生活的变—学生发现之旅 二、探究生活的变—理解历史本质 三、品味生活的变—解决现实问题
三、品味生活的变--解决现实问题
当我们感叹生活时, 常用酸、甜、苦、辣、咸 等味道来描述,请同学们 结合近代社会生活的某些 现象,谈一下你感受到了 哪些味道?有何认识?
三、品位生活的变--解决现实问题
材料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 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经济 材料三、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产生并曲折的发 展,中国沿海及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思想
材料四、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 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时事、娱乐生活、普及科学、开阔视野
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怎样的特点:
①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 和内地变化小。 ②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③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碰撞,近代 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但又保持着民族特色。 ④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⑤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变化二:社会习俗
民国时 期的时 尚发型
汪精卫
梅兰芳
周恩来
根据课本概括近代“断发”的原因?
张学良
清政府:自由剪发的法令 政府法令:
民国政府:《剪辫通令》
结辫陋习革除
变化二:社会习俗
1、革除陋习——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变化二:会习俗
组织(人)
措施
结果
晚清官员
1840年前 后,外国 传教士
维新派人 士
服饰变革的原因:
西方服饰传入的影响 近代政府政策的推动
服饰变革的影响:
随心所欲选择服饰 推动中国服饰改良
变化一:服饰
严谨治身 五权分立
义
耻
后背不破缝
国家和平统一
三民主义
礼 廉
以文治国
变化一:服饰
变化二:社会习俗
1、革除陋习——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辛亥清革兵命入前关后,,强令男 子“剃断发发蓄”辫具,有辫了子成反了清 民革族命征的服政与治压色迫彩的标。志。
思想: 有利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革除弊端
有些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政治: 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民主革命)斗
争的展开
不缠足运 动先于 “断发”, 但完成时 间较晚。
变化二:社会习俗
2、礼仪的简化和婚丧习俗的变化
原因
概况
影响
简 ①西方礼仪传入 民国初年,用鞠躬、握手代 礼仪革新作用:
化 ②民国初,为体 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
礼 现民主共和精神,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
仪 废除旧礼仪
老爷等称呼。
①体现了自由平 等的文明精神。
为什么变:
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外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材料一 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民国期 间政府政仿治照西方各国中,国颁政布府了改男革女的礼推服动的形制。维新派人士倡 导发起女权运动。
商材业料产二经生济并在曲外折资的企发中业展国和,近洋中代务国工企沿商业海业的及发双大展重城的刺市推激人动下们中的国生的活民发主生工了 巨大的变化。
婚
婚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 ②有利于解放人
丧 习 俗 变
新文化运动 和国民革命 洪流的推动
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倡导婚 们的思想,促进 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平等的观念传播
厚葬风气变化最为迟缓。19世 ③有利于对外交 纪中期,文明、卫生、简洁丧 往的开展,有利
化
清末中外官员握葬手习致意俗引起国人注目。
变化三:文化生活(报刊电影)
2、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时间
概况
评价
1896年 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戏 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
1905年 谭鑫培京剧短片《定军山》 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
1913年
《难夫难妻》
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1931年
《阮歌玲女玉红牡丹》 胡蝶 中国第一部周有璇声片
结合课本说说近代报刊、电影的作用
下令废除缠足 组织“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害处
屡禁不止
有一定 成效
女 权 运 动
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 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 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
不缠足 蔚然成
风
变化二:社会习俗 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女学生(右 一为林徽因,左为她的表姐们)
不缠足的开路先锋 ——康有为及女儿
资材产料阶三思级想民受主西革方命民大民主业主、的平平进等等行思、,想自社的由会传观习播念俗和的也影影发响响生,了伴变随革着,晚晚清清 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变了之后会怎样: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反映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经济: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
化的推进;
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二单元第12课新潮冲
击下的社会生活
2020/9/21
社会生 活变迁
什么 变了?
为什么变?
变化产 生了什 么影响?
服饰 社会习俗 文化生活
变化一:服饰
阅读P54第一段及小字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1、我国服饰什么时候开始变化?哪里最先变?什么人最先变? 2、结合文字及下面两张图片,总结晚清服饰的特点?
于中国走向世界
变化三:文化生活(报刊电影)
1、近代中国报刊业
阶段
具体表现
出现 19世纪初,中国出现近代中文报刊。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民众开始产生新闻观念 。
兴起 1872年创刊的《申报》 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的报纸。
维新运动起,报纸成为 发展 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 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后 ,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 普及 或缺的内容。
特点:长袍马 褂与西服革履 并行不悖
变化一:服饰
晚清军装的变迁
变化一:服饰
民国元年,北洋 政府颁布男女礼 服形制。
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少年林徽因
变化一:服饰
服饰变革历程:
西式服 饰传入
民间服 饰变革
清廷改 革官服
民国服 饰变革
新服饰走向 中下层民众
这个历程可以发现近代服饰变革的什么特点?
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