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4)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熟悉怀古诗和抒情诗的基本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

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点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咏怀古迹其三》设计:一、创设情境,背景导入:唐代大历年间羁旅沧桑、饱经风霜的杜甫漂泊到了夔州的白帝城,这是三峡西面地势较高的地方,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他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去寻找答案。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PPT 1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师:咏怀古迹是七律组诗,一共有五首,每一首分别吟咏一个对象,首先,我想请全班同学将《咏怀古迹(其三)》集体齐读一遍,初步感知一下。

(生齐读全诗)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情感似乎还不是很饱满,下面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歌有个别字需要同学们来正一下音并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

师配乐示范朗读,正音。

三、问题设置,鉴赏要点。

提问:1、这首诗歌吟咏的人物形象是谁?(王昭君)。

2、在诗歌中找出点明人物感情的词语?(怨恨)“诗眼”。

3、同学们从哪些诗句里面可以读出她的怨恨?她在怨恨什么?明确:(颔联、颈联)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②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和皇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师:皇帝昏庸糊涂,看图不看人,所以才造成了昭君终老塞外的悲剧,因此,作者在最后一联当中点明主旨“千载怨恨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为什么千百年来琵琶声总是撩人愁思的音调?原来正是昭君在诉说了不得回归故里的怨恨。

PPT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生再次朗读全诗。

四、以意逆志,探究讨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___的三首诗教学目标:1.了解___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熟悉怀古诗和抒情诗的基本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

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点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咏怀古迹其三》设计:一、创设情境,背景导入:唐代大历年间,___漂泊到了夔州的白帝城。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他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去寻找答案。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PPT 1: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___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师:《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七律组诗,共有五首,每一首吟咏一个对象。

首先,我想请全班同学将《咏怀古迹(其三)》集体齐读一遍,初步感知一下。

(生齐读全诗)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情感似乎还不是很饱满。

下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歌,有个别字需要同学们来正一下音并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

三、问题设置,鉴赏要点。

提问:1.这首诗歌吟咏的人物形象是谁?(___)2.在诗歌中找出点明人物感情的词语?(怨恨)“诗眼”。

3.同学们从哪些诗句里面可以读出她的怨恨?她在怨恨什么?明确:(颔联、颈联)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②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和皇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师:皇帝昏庸糊涂,看图不看人,所以才造成了___终老塞外的悲剧。

因此,作者在最后一联当中点明主旨“千载怨恨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为什么千百年来琵琶声总是撩人愁思的音调?原来正是___在诉说了不得回归故里的怨恨。

PPT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生再次朗读全诗。

四、以意逆志,探究讨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理解诗歌主旨。

3.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初步掌握咏史诗的特点,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鉴赏形象,把握情感及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课题、作者)一、导入余秋雨在《人生风景》中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他告诉我们“咏史怀古”是我国传统文学中最重要的抒情主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赏读诗圣杜甫所作的《咏怀古迹(其三)》来学习鉴赏咏史诗的方法。

二、解题《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

“咏怀古迹”的意思是古人借古迹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首是其中的第三首,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王昭君(板书:王昭君)。

三、整体感知1、划出七言律诗的节奏。

生范读,其余同学注意有无读错的字。

师指出重点字音字形。

2、生结合课下注解自读,理解诗歌大意。

四、合作探究1、师范读,生找出直接点明人物情感的词语。

明确:怨恨。

(板书:怨恨)2、结合具体诗句,分组讨论:昭君为什么怨恨?明确:生讨论后写出,派几名代表读出来,师引导。

(板书)画图省识远嫁朔漠魂魄空归3、生范读、齐读,读出“怨恨”的情感。

4、为什么诗人能感觉到昭君的怨恨?明确:诗人处境与昭君相似,同病相怜。

结合背景。

PPT展示杜甫一生的几个时期。

师生讨论后明确。

(板书)怀才不遇无辜遭贬漂泊难回5、咏史是虚,抒怀是实。

咏史诗就是借用历史人物(典故)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升华限时训练: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作业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作业

高一语文作业·必修三(人教版)
第五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Βιβλιοθήκη 写作背景。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 (其三)
●合作探究
(1)这首诗开篇不直接写昭君,而是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2)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2、走进杜甫的情感世界,赏析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3、掌握基本的朗诵技巧,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
” 。其诗多写社会动荡、政治
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 “ 2、写作背景 ” 。杜甫是
” ,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
●能力提升
天,是一组 、 律诗。杜甫借吟 的感慨。 1、 “看一看” :朗诵小技巧 (1)把握情感的基调 (3)读准诗歌的字音 (5)注意音调的高低 荆门( 省识( ) ) 朔漠( 环珮( ) ) 2、 “比一比” :谁的朗诵更精彩 3、 “试一试” :谁能快速的背诵《咏怀古迹》 (其三) (2)展开逼真的想象 (4)掌握语速的快慢 (6)适当的表达仪态 , 同时也抒发自己
《咏怀古迹》 (其三)作于大历元年(766 年)的 咏古迹, 追思历史人物
●自主探究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万壑( 青冢( ) )
2、请解析下列加横线的字。 (1)一 去 紫台 连 朔漠: (2)独 留青冢 向 黄昏: (3)画图 省 识 春风面:
1
●巩固练习
请完成《自主学习能力测评》中的“课时作业” 。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感受诗歌意境,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3)产生昭君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难点
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4)诗中点明情感的词语是?这份情感的由来又是什么?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一等奖3 篇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一等奖3 篇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案篇8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经历并明确其共性2、掌握咏史诗的基本特征与鉴赏方法3、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与品读感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探讨诗歌内涵2、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特征与鉴赏方法,最后以课堂实战巩固所学知识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诗人蕴涵于诗歌中的深沉情感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美感鉴赏二、教学策略设计本教学设计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旨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从新知识的预习、知识的问题化以及合作探究的设计等处着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注重课堂的连贯性,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并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掌握咏史诗特征,运用咏史诗知识赏析具体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片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2、多媒体展示王昭君与杜甫的图片3、学生表达自己对四大美女个人或整体的看法,着重明确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4、思考杜甫诗中以王昭君为人物的用意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内容形象直观,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二)知人论世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他小组适当补充2、教师强调重点知识的积累1、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余小组适当补充3、知识的归纳整合。

学生积累知识,为诗歌分析奠定基础(三)《咏怀古迹》诗题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解题2、教师补充完善,并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知识3、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分享积累知识,明确组诗体例4、学生了解《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组诗体例,并培养学生积累知识,分享知识的习惯(四)文本把握1、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纠正诵读断句、读音等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3、与学生一起串讲诗歌,达到文白互换的效果4、预留时间,要求背诵(1)学生诵读诗歌,个别诵读、集体诵读,把握断句以及个别字音(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史怀古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常用手法。

2、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一)课前自主学习内容:整体感知怀古诗的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二、鉴赏《咏怀古迹》(其三)总结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1.《咏怀古迹》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各咏一古迹。

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2.知人论世。

杜甫生平简介背景:(1)、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早年有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2)、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3)、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生活。

本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与《秋兴八首》写于同一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

2.整体感知诗歌大意及思想感情。

(1)复述诗歌大意:(2)概括本诗交代了哪些内容?(3)通过这些内容,你能体会到王昭君内心怎样的感受?请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概括。

(4)本诗是作者为昭君鸣不平么?请分析并说明理由。

3.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三、小试身手。

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知人论世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诗歌中抒情的词句研读明妃的形象,体会作者寄于明妃形象的深沉的情感。

2、通过回顾解读诗歌的思路,总结出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步骤,学会初步鉴赏咏史怀古诗。

重点难点:1、抓住诗歌中的词句,通过联想和想象研读明妃的形象。

2、研读表达作者情感的字句,体会作者寄予明妃形象的深沉的情感。

3、通过回顾解读诗歌的思路,总结出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步骤,学会初步鉴赏咏史怀古诗。

预习指导:1、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划分朗读节奏。

2、阅读知识链接,想一想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哪一个最打动你。

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活动设计1-1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在打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

活动2【活动】活动设计1-2听朗读录音,请同学们朗读,明确诗歌节奏的划分。

【点拨】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活动3【活动】活动设计2-1再读诗歌,思考:诗歌题目是《咏怀古迹》,这里的古迹是哪里?诗中的主人公是谁?能否在诗中找到一个词来概括诗中主人公的情感?【点拨】古迹是昭君村,所咏的主人公是王昭君。

诗中王昭君的情感是怨恨。

活动4【活动】活动设计2-2请同学们细读诗歌,研读作者笔下的王昭君在怨恨什么?学生研读,逐句细读诗歌。

【点拨】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一去紫台连朔漠,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夜月魂三怨:画师无耻,元帝不识美貌——画图省识春风面。

活动5【讲授】小结诗中的王昭君远离故土,死后葬身沙漠,只有魂魄在月夜回归故里,她将无限的思乡之情和不被皇帝关注的怨恨融入到了琵琶曲中,传唱了千载。

活动6【活动】活动设计3-1作者将王昭君的怨恨之情通过同学们描述的几幅画面传达给了读者,在这字句当中作者对王昭君是什么感情?能否从诗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字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点拨】抓住“独”、“省”、“空”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风委婉含蓄又慷慨悲歌
归纳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1.标题特点: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 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前后加“怀古”、 “咏怀”等。
2.内容特点:(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
3.思想情感:(1)感慨身世(2)感伤兴衰 (3)劝勉警戒等等
4.内容特点主要有: (1)怀人伤己(对比失落型、同病相怜型):怀才 不遇、壮志难酬。
昭 君
诗 人
绝代佳人,美不得宠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才华横溢,才不得用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思乡难归
(深沉怨恨)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怀人伤 己,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 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 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咏古迹以感己怀,
悲昭君以自悲也”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 仕途屡遭贬谪, 六出取西蜀,定南蛮, 失意难耐。 东和北拒
1.诸葛亮
2.诗人在诗中歌颂了诸葛亮的过人才智 和丰功伟绩,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 了自己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
3.阶前的草独自呈现一片碧绿,隔叶的 黄鹂徒然地叫得好听。映阶碧草、黄鹂 隔叶,本来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 而一用“自”“空”所含之情大有转折, 写出了武侯祠冷清荒凉的特点。
3、昭君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是 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4、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 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主旨探究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 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 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 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 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后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到排挤遭 贬,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 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 怨恨,但又不便明说。此时游览昭君的出生地, 追思历史人物,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慨。
挖掘二者连接点
人物 角度
诸葛亮
时代 战争频仍 动荡不安
才情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杜甫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理想 付出 结果
不同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许身社稷,志在匡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独留/青冢(zhǒng)/向/黄昏。
画图/省(xǐng)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异邦 故乡千里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死葬胡沙
画师无耻, 元帝昏庸
治 者 的 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魂魄空归
感情基调——深沉抑郁 悲伤幽怨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全 要:读诗得的稍感慢情,基读调得—深—沉感,伤读、出叹点惋感伤。 1、这首咏史诗吟咏的对象是谁? 2、诗人在诗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3、分析颔联中“自”“空”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 开篇并没有写昭君,写的是什么? 目的何在?
(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 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 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 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2、中间两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用 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 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 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 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 有同感焉。”
整 咏怀古迹(其三)
体 感 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群山/万壑(hè)/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shuò)漠,
(3)理性思考(直论春秋,启迪后人): 如:《赤壁》(杜牧)、《汴河怀古》(皮日休
)、《吴宫怀古》(陆龟蒙)等。
鉴赏怀古咏史诗三步骤
步骤一、 弄清史实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步骤二、 体悟感情
为什么要写古人的这段往事 ?诗 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步骤三、 分析技巧
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
拓展延伸
如:《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过陈琳墓》 (温庭筠)、《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蜀相》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等。
(2)怀古伤今(古盛今衰型、物是人非型):盛衰 无常、国运衰微、国君昏庸。
如:《石头城》(刘禹锡)、《乌衣巷》(刘禹 锡)、《苏台览古》(李白)、《台城》(韦庄) 、《过华清宫》(李约)等。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咏史怀古诗,学习鉴赏 的方法。 2、赏析诗歌,把握作者情感。 3、感受本诗的艺术魅力。
“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 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 咏和怀念古迹。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 昭君村、先主庙(刘备)、武侯祠(诸葛亮) 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 亮自况。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 葛亮的钦佩与赞美之情,还包括 因没有实现梦想而表现出来的惋 惜之情。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 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