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场地与地基基础抗震

合集下载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ppt课件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ppt课件

Vse
d0
(b) 折算土层
式中 Vsi——第i层土的剪切波速,m/s di ——第i层土的厚度,m d0 —— 场地土计算厚度,取地面下20m,但不 深于场地覆盖层厚度,m n —— 土层数目
3.对丁类建筑及不超过10层且高度不超过30m的丙类 建筑,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 状,先估计各土层剪切波速,再计算等效剪切波速。
坚硬土 中硬土 软弱土 液化土
山丘 山嘴
滑坡
地裂 泥石流
不利的场地条件
水边地的地下水位 较高,土质也较松 软,容易在地震时 产生土壤滑动或地 层液化。
山坡地在地震时会 产生土壤滑动。冲 积地的土质松软, 地震时容易塌陷, 如果此处有地下水 层,还容易发生液 化。
用另外的土石來填 补地基,常有土壤 密实度不足情形, 导致建筑物在地震 时产生倾斜、沉陷。
9.5
9.5

190
37.8
28.3
淤泥质粘土
130
dov=63m
43.6
5.8

240
60.1
16.5
淤泥质粘土
200
(2)地面下20m以上场地土等效剪
63 69.5
2.9 6.5
细砂 砾混粗砂
310 520
切波速
vsed0/t
nd0di
20
15.92 m/s
9.5/190 1.05/130
v i1 si
不利的场地条件
临近悬崖,容易滑落。
谷地或低地,这里的建筑物容易 在地震发生时,受土石崩塌破坏。
不利的场地条件
断裂带是地质上的薄弱环节,浅 源地震多与断裂活动有关。
第二节 场 地
一、场地概念

抗震第二章习题及解析

抗震第二章习题及解析

1.建筑场地对建筑物震害的影响 软弱地基上,自振周期长的柔性结构容易遭到破坏,刚性 结构相应表现较好; 坚硬地基上,柔性结构表现较好,而刚性结构表现不一。 如75年宁海、76年唐山地震。 深厚覆盖土层上建筑物的震害较重,而浅层土上建筑物的 震害则相对要轻些。
§2.1 建筑场地
1、场地土的划分
稍密的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 f ak 200kP a 的粘性土和粉土, f ak 130kP a 的 填土,可塑黄土 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粘性 土和粉土, f ak 130kP a 的填土,流塑黄土
500 v s 250
250 v s 140
按照表层土的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两个因素,将建筑场地分为Ⅰ~ Ⅳ四种类别,见表2.2所示:
等效剪切波速 (m/s)

Ⅰ 0 Ⅱ



Ⅲ Ⅳ
vse 500
500 vse 250
250 vse 140
140 vse
5m 3m 3m
5m
3~50 3~15
50
二. 液化判别与危害程度估计
1、液化判别和处理的一般原则:
1)对存在饱和砂土和粉土(不含黄土)的地基, 除6度外,应进行液化判别。对6度区一般情况 下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但对液化敏感的乙类 建筑可按7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7-9度时, 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进行判 别和处理!
2)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 别、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 施。
第二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场地:建筑物的所在地,其在范围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或自然村

场地地基基础抗震

场地地基基础抗震

第2章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2.1概述场地:工程群体的所在地,其在平面上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区域范围。

地震作用下,场地下的土层,双重作用。

地震波传播介质,将地震动传给结构物;结构物的地基,具有一定强度和稳定性。

建筑物的震害按照破坏性质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震害是由上部结构振动破坏引起的;一类建筑物的震害是由地基失效引起的.地面振动可使地基土丧失稳定,发生砂土液化或软土震地面振动可使地基土丧失稳定发生砂土液化或软土震陷,引起结构倾斜倒塌。

历史震害资料表明,建筑物震害还与场地的地质条件有关。

2.2.1局部地形的影响震害表明:局部孤突地形对地震有放大作用,震害加重。

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位于渭河河谷的姚庄烈度为7度2.2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位于渭河河谷的姚庄烈度为7度,相距2km的牛家庄,坐落在100m的黄土山嘴上,烈度9度。

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中,高差58m的两个测点,地面加速度相差1.84倍。

1994年云南昭通地震,芦家湾山梁长150m,顶部宽15m。

一端高60m,一端高50m,中烈度为8度间呈鞍较高端部的最大加速度0.632g, (9度)鞍部为0.257g (7度),较低端部为0.431g (8度)。

烈度为9度烈度为7度高突地形地震反应的总体趋势:1.高突地形距离基准面的高度愈大,高处的反应愈大;2.离陡坎和边坡顶部边缘的距离大,反应相对减小;3在同样地形条件下土质结构的反应比岩质结构大;3.在同样地形条件下,土质结构的反应比岩质结构大;4.高突地形顶面愈开阔,远离边缘的中心部位的反应明显减小;5.边坡愈陡,其顶部的放大效应相应加大。

对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产生的放大作用(增大系数)。

局部突出地形顶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6.11<+=ξαλλ---局部突出地形顶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α---局部突出地形地震动参数的增大幅度,见表2.1ξ---附加调整系数H1L L 0.30.61.0ξ5.2/1<H L 5/5.21<≤H L5/1≥H L 2.2.2局部地质构造的影响断裂分为发震断裂和非发震断裂:(1)发震断裂: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断裂,多与地震活动有关,地震时,发震断层可能出现很大的错动,建筑物严重破坏。

建筑抗震设计-第2章-场地、地基与基础

建筑抗震设计-第2章-场地、地基与基础

中硬 土
中软
500≥ vs >250 250≥ vs >140
中密、稍密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 fak>200的粘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
稍密的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 fak

≤200的粘性土和粉土, fak ≥130的填土 ,可塑黄土
软弱 vs ≤140
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和粉土,
1、液化判别和处理的一般原则:

筑 抗 震 设
1)对存在饱和砂土和粉土(不含黄土)的地基, 除6度外,应进行液化判别。对6度区一般情况 下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但对液化敏感的乙类 建筑可按7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

2)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
别、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
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du=5.5m
db=2m
其下为砂土,地下水位深度
dw=6m
为dw=6m.基础埋深db=2m,该
场地为8度区。确定是否考

虑液化影响。
筑 解:按土层液化判别图确定
抗 震
du=5.5m

dw=6m
du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须进一步判别区

3
需要考虑液化影响。

会加重。
震 • 在软弱地基上,建筑物的破坏有时是结构破坏所造成

,有时是由于沙土液化、软土震陷和地基不均匀沉降

等造成的地基失效所致。
• 就地面建筑物总的破坏现象来说,在软弱地基上的比 坚硬地基上的要严重。
• 场地土的刚性一般用土的剪切波速表示。

2.场地与地基

2.场地与地基
• 注:剪切波速均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不计,火山 岩硬夹层不计厚度。
• 土层越厚,震害越严重
等效剪切波速
• 当土层物理力学指标明显不同时(分层), 可采用等效剪切波速
• 等效剪切波速以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 各层土中的传播的时间不变的原则,来定 义的土层平均剪切波速:

t d i / vsi vse d 0 / t
液化指数
• 对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探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度, 按下式计算每个钻孔的液化指数:
n-在判别深度范围内每一个钻孔标准贯入试验点的总数;
Ni、Ncri-分别为i点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和临界值,当实测值大于临界 值时应取临界值的数值;
di-i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m)可采用与该标准贯入试验点相邻的上、下两标 准贯入试验点深度差的一半,但上界不高于地下水位深度,下界不深于液化 深度; Wi-i土层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单位为m-1 )。当该层中点深 度不大于5m时应采用10,等于20m时应采用零值,5~20m 时应按线性内 插法取值。
• 当饱和土标准贯人锤击数(未经杆长修 正)小于或等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 数临界值时,应判为液化土。 • 当有成熟经验时,尚可采用其他判别方 法。
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
标准贯入试验的实质是对土的密实度作出评价,由此间接地评 判土层液化的可能性。
N cr N 0 ln 0.6d s 1.5 0.1d w 3 / c
• 地下水位深度:地下水位越深,越不易液化
• 地震烈度和持时:烈度越高,持时越长,越容易 液化
2.地基土的液化判别
• 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液化判别和 地基处理,6度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判别 和处理,但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 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7~9度时乙类建筑可 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 • 二阶段判别法: • 初步判别法:根据土层的地质年代、土的组成、 覆盖层厚度和地下水位的深度等定性判别不液 化土. • 第二步判别,采用标准贯入度法。若标贯击数 小于临界击数,需进一步确定液化指数,选择 抗液化措施。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第2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第2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1
2.1 场 地
2.1.1 建筑场地的选用 场地是指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或平面 面积不小于0.5km2,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的工程群体 所在地。场地震害主要为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 石流、断层、地表错位以及砂土液化和震陷等。 表2.1按场地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情况进 行了分类。
第2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本章要点 本章系统地介绍场地、地基和基础。场 地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按土层等效 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建筑场地划分为四类。讨 论了天然地基和基础的抗震验算、液化土的判别及抗震 措施、桩基础的抗震验算。此外,介绍了地震动的特性 和地震动主动土压力等问题。
2
3
4
2.1.2 建筑场地的类别 场地土是指场地范围内的地基土。震害调查和对场 地土输入地震波的动态分析表明,影响地表震动的主要 因素有两个,其一是场地土的刚度,其二是场地覆盖土 层厚度。震害调查表明,土质愈软,覆盖土层愈厚,建 筑物震害愈重。 土的软硬一般用土的剪切波速vs表示。因此,《规 范》采用了以平均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为评定指标来 划分场地类别的双参数分类法。
25
2.3.1 可不进行验算的范围 我国多次强烈地震的震害表明,在遭受破坏的建筑 中,因地基失效导致的破坏较上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 破坏为少。而遭受破坏的地基主要由饱和松砂、软弱粘 性土和成因岩性状态严重不均匀的土层组成。大量的一 般天然地基都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因此,《规范》规 定,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 算: ①砌体房屋; ②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一 般单层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和8层、高度25m以下的一 般民用框架房屋及与其基础荷载抗震验算的建筑。 以上规定中,软弱粘性土层指7度、8度和9度时, 地基土静承载力特征值分别小于80、100和120kPa的土 层。

抗震第2章-场地、地基和基础

抗震第2章-场地、地基和基础

9.5/1701.05/130
v i1 si
抗震第2章-场地、地基和基础
第二章 场地与地基
例:已知某建筑场地的钻孔 土层资料如表所示,试确定 该建筑场地的类别。
解:
(1)确定地面下20m表层 土的场地土类型
层底深度(m) 土层厚度(m) 土的名称
9.5
9.5

37.8
28.3
淤泥质粘土
43.6
5.8
比较而言,软弱场地上的建筑物震害一般重 于坚硬场地。
抗震第2章-场地、地基和基础
第二章 场地与地基
场地的地震效应 地震波
场地 (放大器,滤波器)
软弱地基 坚硬地基
以长周期为主。 以短周期为主。
当建筑的自振周期与场地的周期相近时,振动会放大,
使破坏更大,相反则小。 共振效应
抗震第2章-场地、地基和基础
第二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2.1 场地
场地: 是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 其范围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 km2的平面面积。
工程地质条件对地震破坏的影响很大。
地段类别 有利地段 不利地段
危险地段
地质、地形、地貌
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 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 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松的断破裂带、暗 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
第二章 场地与地基
场地土类型的划分
抗震规范将建筑场地划分成四个类别:坚硬、中 硬、中软及软弱。考虑因素为:场地土的坚硬程度 和土层的组成。
土层的坚硬程度可用剪切波的传播速度来确定( 根据波在坚硬物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软弱物体中的 传播速度)。

抗震结构设计 场地地基基础

抗震结构设计 场地地基基础

例:已知某建筑场地的钻孔 土层资料如表所示,试确定 该建筑场地的类别。
解:
(1)确定地面下20m表层土 的场地土类型
vse d0 / t
d0 n di
v i1 si
20
9.5 /170 10.5 /130
146.3577m/s
层底深度(m) 土层厚度(m) 土的名称
9.5
9.5

37.8
28.3
场地的卓越周期:指的是引起建筑场地振动最显著的某条或 某类地震波的一个谐波分量的周期,该周期与场地覆土厚度 及土的剪切波速有关。对同一个场地而言,不同类型的地震 波会得出不同的卓越周期。
场地的特征周期:是指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 反应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型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所 对应的周期值,简称特征周期。 几点说明:
一般地段 不属于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不利地段 危险地段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 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 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松的断破裂带、暗 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 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
由多层土组成的厚度很大的沉积层,当深部传来的剪切波通 过它向地面传播时就会发生多次反射,由于波的叠加而增强,使 长周期的波尤为卓越。巨厚冲积层上低加速度的远震,可以使自 振周期较长的高层建筑物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就是共振。
卓越周期的实质是波的共振,即当地震波的振动周期与地表 岩土体的自振周期相同时,由于共振作用而使地表振动加强。
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4.1.5条)
vse d0 / t
n
t di / vsi i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场地与地基基础抗震一、选择题1、选择建筑物场地时,首先应知道该场地的地质、地形、地貌对建筑抗震是否有利、不利和危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坚硬土、液化土和地震时可能滑坡的地段分别是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B.坚硬土、密实均匀的中硬土和液化土分布分别是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C.密实的中硬土、软弱土和半填半挖地基分别是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D.坚硬土、地震时可能发生崩塌的部位和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裂的部位分别是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2、划分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因素有:I.地质 II.地形 III.地貌 IV.场地覆盖层厚度V.建筑物的重要性 VI.基础类型,其中正确的是:[A]A.I、II、IIIB.IV、V、VIC.I、IV、VD.II、V、VI3、下列何种措施不能减轻液化对建筑物的影响?[C]A.选择合适的基础埋深;B.调整基础底面积;C.加强基础强度;D.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

二、填空题1、我国将建筑场地划分为四个类别,各类别根据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土层等效剪切波速确定。

2、场地土的类型按土层剪切波速大小划分为坚硬土或岩石、中硬土、中软土、软弱土。

3、地基土液化判别过程可以分为初步判别和_标准贯入试验判别两大步骤。

当饱和土标准贯入锤击数(未经杆长修正)大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时,应判别为_不液化_。

4、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拉应力;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 。

三、名词解释活断层:地质历史上形成的晚更新世以来有活动,且将来有可能再度活动的断裂。

发震断层: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断层,不属场地烈度问题所考虑的范围。

沙土液化: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的松砂和粉上在地震作用下,上颗粒之间有变密的趋势。

但因孔隙水来不及排出,使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形成如液体一样,这种现象就称为上的液化。

影响土的液化的因素:土层的地质年代和组成;土层的相对密度;土层的埋深和地下水位的深度;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等。

标准贯入试验判别:钻孔至试验土层上15cm处,用63.5公斤穿心锤,落距为76cm,打击土层,打入30cm所用的锤击数记作N63.5,称为标贯击数。

用N63.5与规范规定的临界值Ncr比较来确定是否会液化。

四、简答题1、建筑地段划分成几类;选址原则是什么?答:根据对各种因素的综合情况及影响程度不同,场地地段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选址原则:尽量选择对结构抗震有利的地段;尽可能避开对结构抗震不利的地段;除非特殊需要,不得在抗震危险地段上建造工程结构。

2、建筑场地的类别是如何划分的,共分几类?答:建筑场地的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

3、简述地基基础抗震验算的原则。

哪些情况下可不进行地基基础抗震验算?答:地基基础抗震验算的原则是由规范规定只要求对地基抗震承载力进行验算,至于地基变形条件,则通过对上部结构或地基基础采取一定抗震措施来弥补。

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 (1)砌体房屋。

(2)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下列建筑: 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2)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 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 3)基础荷载与2)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3)抗震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4、如何判别场地是否会发生沙土液化?答:1)初判:以地质年代、粘粒含量、地下水位及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等作为判断条件。

(1)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以前时,7、8度可判为不液化;(2)当粉土的粘粒(粒径小于0.005mm 的颗粒)含量百分率在7、8和9度时分别大于10、13和16可判为不液化;(3)采用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 化影响。

2) 细判:当饱和可液化土的标贯击数N63.5的值小于Ncr 值时,判为液化,否则判为不液化。

五、计算题102u b d d d >+-03w b d d d >+-01.52 4.5u w b d d d d +>+-答案:(1)确定地面下20m 范围内土的类型剪切波从地表到20m 深度范围的传播时间:等效剪切波速:因等效剪切波速250m/s>se ν>140m/s , 故表层土属于中软土。

(2)确定覆盖层厚度由表2-1可知68m 以下的土层为砾石夹砂,土层剪切波速大于500m//s ,覆盖层厚度应定为68m 。

(3)确定建筑场地的类别根据表层土的等效剪切波速250m/s>se ν>140m/s 和覆盖层厚度大于50m 两个条件,查规范,该建筑场地的类别属Ⅲ类。

2答案:(1)第三层泥岩的波速为395m/s 大于相邻上层波速135m/s 的2.5倍(337.5m/s )而泥岩又处于 地下5m 以下,且泥岩下卧层波速均大于400m/s ,因此按确定覆盖层厚度要求的第二款,该例 覆盖层厚度应为8.5m 。

确定地面下8.5m 范围内土的类型 剪切波从地表到8.5m 深度范围的传播时间:等效剪切波速: 因等效剪切波速250m/s>se ν>140m/s , 故表层土属于中软土。

(3)确定建筑场地的类别根据表层土的等效剪切波速250m/s>se ν>140m/s 和覆盖层厚度8.5m 两个条件,查规范,该建筑场地的类别属II 类。

3、某建筑物的室内柱基础,如图2.1所示,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其内力标准组合值在室内地坪(000.0±)处为:kN V m kN M kN F 90,600,820=⋅==基底尺寸b X L =3.0 X 3.2m ,基础埋深d =2.2m ,G 为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标准值G 平均重度γ=20kN /m 3;建筑场地均是红粘土,其重度0γ=18kN /m 3。

含水比w a >0.8,承载力特征值a ak kP f 160=。

要求: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震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以下简称《地基规范》)复核地基抗震承载力。

sv d t si i ni 134.0135/5.10170/5.9/1=+==∑=s m t d v se /3.149134.0/20/0===s v d t si i ni 0624.0135/8160/5.0/1=+==∑=s m t d v se /2.1360624.0/5.8/0===答案:(1)基础底面的压力值基础自重和基础上土重标准值G :G=3.2mX3.0mX2.2mX20kN/m 3=422.4kN F+ G=820+422. 4=1242.4kN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弯矩值M :M=600kN ·m 十90kNX2.2m=798kN ·m偏心距e=M/N=798/1242.4=0.643m ,a=0.5b —e=0.5X3.0—0.643=0.857m>b/6=3.0/6=0.5m P k =(F+G)/A=1242.4/9.6=129.4kN/m 2P max =2(F+G)/3l a=2X1242.4/(9.6X0.857)=302kN/m 2 (2)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查表得含水比w a >0.8的红粘土的0=b η,2.1=d η所以:2/7.196)5.02.2(182.1160)5.0(m kN d f f m d ak a =-⨯⨯+=-+=γη300150<<ak f 的粘性土的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3.1=s ξ,地基抗震承载力设计值:m kN f f a s aE /7.2557.1963.1=⨯==ξ(3)地基土抗震承载力验算22/5.255/4.129m kN f m kN p aE =<=22m a x /8.3062.1/302m kN f m kN p aE =<= 满足要求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的长度为:b —3a=3.0—3X0.857=0.429m<15%Xb=0.45 满足“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15%”的要求。

4、液化等级确定:一场地地层为第四纪全新世冲积层及新近沉积层,地下水位埋深2.8m,基础埋深2m ,当地地震烈度8度。

岩土工程勘察钻孔深度为15m ,土层自上而下为5层: ①粉细砂,稍湿-饱和,松散,h 1=3.5m; ②细砂,饱和,松散,层厚h 2=3.7m; ③中-粗砂,稍密-中密,层厚h 3=3.1m; ④粉质黏土,可塑-硬塑,层厚h 4=3.2m; ⑤粉土,硬塑。

要求:(1)判别此地基砂土是否会液化;(2)若为液化土,试判别液化等级。

答案:(1)液化判别1)初步判别①从地质年代判别:此场地为第四纪全新世冲积层及新近沉积层,在第四纪全更新世之后,因此不能判别为不液化土。

②场地表土即为粉细砂,地下水埋深d w =2.80m ,上覆非液化土层即d=2.80m 。

对于烈度8度区的砂土,特征深度do=8m 。

m d d d u b 8.220=>-+;m d d d w b 8.230=>-+m d d d d b w u 5.115.42285.15.425.16.58.28.20=-⨯+⨯=-+<=+=+都不符合要求,故需进一步进行判别。

2)标准贯人试验法判别①深度2.15~2.45m 处:位于地下水位(m d w 8.2=)以上,因此不会液化。

②深度3.15~3.45m 处:No=lO ,d s =3.30m,ρc =3,则标准贯人临界锤击数[]cw s cr d d N N ρ/3)(1.09.00-+=[]25.93/3)80.230.3(1.09.010=>=-+=N 为液化土。

③同理,对其余各点有:深度4.15~4.45m 处: 25.10=>=N N cr ,为液化土。

深度5.65~5.95m 处: 40.12=>=N N cr ,为液化土。

深度6.65~6.95m 处: 80.13=>=N N cr ,为液化土。

深度7.65~7.95m 处: 130.14=>=N N cr ,为液化土。

深度8.65~8.95m 处: 180.15=<=N N cr ,为非液化土。

(2)液化等级 1) 计算液化指数I LE20.7,0.1;20.8,0.1;32.9,25.1;10,25.1;10,0.155********==========w m d w m d w d w m d w m d 将以上数据代入I LE 的表达式:∑==-=ni i i criiLE w d N N I 144.29)1( 2) 液化等级判别:1544.29>=I LE ,为严重液化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