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框架的抗震等级
结构安全等级、抗震分类标准、重要性系数等系数

结构安全等级、抗震分类标准、重要性系数等系数结构安全等级、抗震设防分类标准、重要性系数、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1、房屋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划分:依据:《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50153-2008)A.1.1 房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应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性按表A.1.1划分。
表A.1.1 房屋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0.2 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1 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
简称甲类。
2 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
简称乙类。
3 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
简称丙类。
4 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
简称丁类。
3.0.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结构专业交底内容

附件1技术交底内容(结构专业)一、总则(一)设计范围1.本工程设计包括以下结构系统:工程概况;设计依据;建筑分类等级;地基基础;荷载取值;主要结构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填充墙等。
(二)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捷出集团下属各项目公司。
(三)适用对象1.捷出集团下属各项目技术部各建筑、结构、安装设计工程师。
各项目技术部部门负责人作为第一管理责任人,对图纸资料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承担主要管理责任。
二、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及要求1.交底项目的位置、层数、高度、有无地下室、结构形式、基础形式、嵌固端位置等概况;2.交底±0.000标高相对应的绝对高程及注意事项;3.交底建筑物的功能使用,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4.交底预留孔、洞、预埋件应严格按照结构图并配合其他工种施工图进行施工,未经结构专业许可,严禁擅自留洞或事后凿洞;5.交底工程各层梁、柱、墙等表达表示,其制图规则及标准构造大样图集选用;6.交底图中梁板墙等标高标识以什么形式标明为准,标注规则详细。
三、设计依据1.交底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2.交底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类别,风荷载体型系数,各子项承载力设计时基本风压的倍数;3.交底场地地震基本烈度,设计地震分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场地类别,特征周期值等抗震参数及标准依据;4.交底地勘报告来源,地表、地下有序排水措施及盲沟设置,明确施工期间降水水位及降水时间。
对地下室抗浮设计作重点要求;5.交底项目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
四、建筑分类等级(一)抗震类别及防水要求1.交底项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与基础检测相关要求);2.交底项目工程的各子项抗震等级及具体抗震要求;3.交底项目工程的耐火等级,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要求;4.交底工程所用混凝土结构环境类别及防水要求。
五、地基基础(一)交底要求1.交底要求施工及使用期间防、排水措施,预防施工用水、生活污水及场地雨水入地基基坑破坏地基持力层;2.对工程基坑开槽时应根据勘查报告提供的参数进行放坡,对基坑距道路、市政管线及现有建筑物较近处应进行边坡支护提出要求。
人防结构设计总说明

人防结构设计总说明(一)1、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为单建式人民防空工程,人防工程平时使用功能为车库,战时使用功能为二等人员掩蔽部和物资库,人防工程共设三个防护单元。
防护类别:甲类,抗力级别:核6级、常6级。
2、基本数据: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
抗震等级:框架等级为二级。
砼墙抗震等级为二级。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
地下室防水等级:Ⅰ级。
标高设计:图中±0.000相对于绝对标高732.15。
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B级。
3、自然条件3.1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
3.2 场地标准冻深: 1.40m。
3.3 场地的工程地质及地下水条件:3.3.1 由********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3.2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工程勘察范围内无地下水出露,勘察时水位标高(相对于自然地面,下同)为-4.8至-12.0m ;防水设计考虑的地下水位为-4.8 m ;抗浮设计考虑的地下水水位为(抗浮设计有关措施另详施工图说明及大样。
设计未作说明时,施工单位应在上部主体结构(地面以上无建筑时,应在顶板填土)完工前采取措施以确保地下水位不高于基底或保证基础构件不致因水浮力原因导致变位或损害)。
3.4 本工程地下水对钢筋砼结构具有,地基土对钢筋砼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设计采用对钢筋混凝土的防腐措施等级为中等腐蚀性,具体做法详见第9.4.2条。
3.5 主体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为I类,室外构件为II-D类,水库、洗消间为II-C类。
4、本工程设计遵循的标准、规范、规程《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083-97《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年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 50225-2005《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5、本工程设计计算所采用的计算程序5.1 采用2010年版PKPM系列软件“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进行结构整体分析。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和抗震等级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和抗震等级地震是自然灾害中破坏性影响较大的一种,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承载能力直接关系到人身财产的安全。
为了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人们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采取了一系列抗震设防措施。
在抗震设计中,对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和抗震设防类别进行明确是至关重要的。
一、抗震设防类别根据地震烈度、建筑性质、地质条件和使用功能等因素,国家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主要包括一般性建筑、重要性建筑和特殊性建筑三类。
1.一般性建筑:指对人员生命安全要求一般、地震烈度较低或地震烈度较高但合理的地震能传递的一般性建筑,如住宅楼、办公楼等。
2.重要性建筑:指对人员生命安全要求较高、地震烈度较高但合理处理的重要性建筑,如医院、学校、消防站等。
3.特殊性建筑:指对人员生命安全及相关设备设施的安全要求极高、地震烈度要求较高的特殊性建筑,如核电站、大型水利工程等。
二、抗震等级根据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等级确定了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耐震性能等级。
抗震等级从一级到六级,等级越高,表明建筑物的耐震性能越强,抗震能力越大。
1.一级抗震:一般性建筑中的抗震等级,对地震烈度、建筑性质和地质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能够在小到中等地震中保持完好。
2.二级抗震:重要性建筑中的抗震等级,对地震烈度、建筑性质和地质条件的要求较高,能够在中等地震中保持基本完好。
3.三级抗震:特殊性建筑中的抗震等级,对地震烈度、建筑性质和地质条件的要求非常高,能够在强烈地震中保持一定的功能。
4.四级抗震:较高级别的抗震等级,对地震烈度、建筑性质和地质条件的要求更高,能够在极强烈地震中保持较高的抗震性能。
5.五级抗震:极高级别的抗震等级,对地震烈度、建筑性质和地质条件的要求非常高,能够在极强地震中保持基本完好。
6.六级抗震:最高级别的抗震等级,对地震烈度、建筑性质和地质条件的要求最高,能够在任何强度的地震下保持基本完好。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和抗震等级的明确是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重要的抗震措施。
简述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分类的类别

简述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分类的类别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分类的类别:一、按照抗震性能等级划分1.一级抗震设防:适用于重要的公共设施、重要的政府办公楼、重要的文化教育设施等,要求在一定的地震作用下,建筑物能够不受损或仅出现轻微损坏,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2.二级抗震设防:适用于一般的居住建筑、一般的商业办公楼、一般的学校和医院等,要求在较大地震作用下,建筑物能够保持完整性,避免倒塌,确保人员的安全撤离。
3.三级抗震设防:适用于一般的工业厂房、一般的农业建筑和一般的仓库等,要求在中等强度的地震作用下,建筑物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不会发生全面倒塌,保证人员的安全和财产的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4.四级抗震设防:适用于较低的经济价值的建筑物,要求在一定的地震作用下,建筑物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不会对人员安全和周围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二、按照抗震设计方法划分1.传统抗震设计:采用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如强度折减法、刚度折减法等,通过增加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注重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变形和能量耗散等性能指标,通过灵活的结构形式和合理的材料选择来满足这些性能要求。
3.隔震抗震设计:采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隔震装置有橡胶隔震支座、钢球隔震装置等。
4.减震抗震设计:采用减震装置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常见的减震装置有摩擦减震器、液体阻尼器等。
三、按照抗震措施划分1.结构抗震:通过合理的结构形式、布局和构造设计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采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状结构等。
2.材料抗震:选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降低质量:通过减小建筑物的自重,降低地震作用下的惯性力,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加固改造:对现有的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如增加剪力墙、加装钢筋混凝土框架等。
建筑结构几种等级、类别的划分

建筑结构几种等级、类别的划分各规范对建筑结构类别、等级的划分是不同的,其相互之间是有关系的也是有区别的,如不注意很容易混淆。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对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的分类建筑结构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的分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抗震设防分类和抗震设防标准丙类建筑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建筑场地类别《化工建、构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HG/T20665-1999)化工建、构筑物抗震设防分类《石油化工企业建筑抗震设防等级分类标准》(SH3049-1993)建筑抗震设防等级分类《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分级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建筑桩基安全等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33.2.2条黑体字边坡工程安全等级表1边坡工程安全等级表2《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118-98) 季节冻土与季节融化层土的冻胀性分类多年冻土的融沉性分类《化工建筑软弱地基处理设计规定》(HG20548-92)化工建筑安全等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建筑物分类《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膨胀土地基的胀塑等级《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建筑物等级建筑场地划分场地稳定性评价《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及重要性系数《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石油化工塔型设备基础设计规范》(SH3030-1997)《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96)地基土类别地基土动沉陷影响系数β值《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混凝土垫层的安全等级和重要性系数《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汽车库建筑分类《烟囱设计规范》(GB50051-2002)烟囱安全等级《石油化工排气筒和火炬塔架设计规范》(SHJ29-91)《给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2002)管道的重要性系数γ。
一般建筑抗震等级分为几级

一般建筑抗震等级分为几级
抗震设计是建筑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地震频发的地区。
建筑抗震
等级是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抗震性能来划分的,它描述了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所能承受的程度。
一般建筑抗震等级分为几级,具体如下:
1. 一级抗震设防
一级抗震设防是对建筑物基本要求的一级防护措施。
主要适用于非常规模或者
抗震设防需求较低的建筑物,较少用于高层或特殊建筑。
2. 二级抗震设防
二级抗震设防是对一般建筑物所要求的基本防护措施。
大多数常见建筑物属于
二级抗震设防范围,能够满足一般使用安全要求。
3. 三级抗震设防
三级抗震设防是对高层建筑、重要建筑、功能特殊的建筑或者在地震频发地区
的建筑所要求的高级抗震措施。
通常是大型公共建筑、医院、学校等特殊建筑。
4. 四级抗震设防
四级抗震设防是对特殊重要建筑、需要特殊防护的建筑所要求的最高抗震级别。
例如核电站、大坝等重要基础设施,需要具备最高的抗震能力。
在实际的抗震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和工程师会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地理位置、
结构形式等因素,综合考虑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
抗震等级的设定意义重大,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结构设计总说明

五、设计采用的均布活荷载标准
屋面活荷载
六、地基基础
本工程采用天然地基,基底标高-2.000m,持力层为老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80kPa。基槽开挖至基底标高以上200mm时,应进行普遍钎探,并通知地质勘探、监理、设计等有关单位共同验槽,确定持力层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如发现土质与地质报告不符合时,须会同勘察、施工、设计、建设监理单位共同协商研究处理。
4)当钢筋长度不够时,楼板、梁及屋面板、梁上部筋应在跨中搭接,梁下部钢筋应在支座处搭接;
5)各板角负筋,纵横两向必须重叠设置成网状。
6)管道井内钢筋在预留洞口处不得切断,待管道安装后用高一级混凝土浇注。
7)板内埋设管线时,所铺设管线应放在板底钢筋之上,板上部钢筋之下,且管线的混凝土保护层应不小于30mm.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 内,为单层排架结构,基础形式独立基础。
主要柱网尺寸6.000×10.200m,地上高度为8.000m,总长度42.450m,总宽度11.100m。
总建筑面积约为441.48平方米.
二、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及设计使用年限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二级
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九、材料要求
1)基础垫层:C15素混凝土;
2)基础大放脚:C25混凝土;
3)柱、梁、雨蓬、屋面女儿墙:C30混凝土;
4)屋面梁、板:C30抗渗混凝土,抗渗等级P要求6。防水混凝土材料、施工等要求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5)填充墙体砂浆强度为M5,砌块强度不小于MU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0.8 建筑结构设计时,应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等)的严重性,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的划分应符合表1.0.8 的要求
表1.0.8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
一级很严重重要的房屋
二级严重一般的房屋
三级不严重次要的房屋
注1 对特殊的建筑物,其安全等级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
2 地基基础设计安全等级及按抗震要求设计时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3.0.2 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
简称甲类。
2 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
简称乙类。
3 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
简称丙类。
4 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
简称丁类。
3.0.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注:对于划为重点设防类而规模很小的工业建筑,当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且符合抗震设计规范对结构体系的要求时,允许按标准设防类设防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是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将地基基础设计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级别。
内容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第3.0.1条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作的程度,将地基基础设计分为三个设计等级
共分甲、乙、丙三个设计等级。
甲级
1.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2.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
3.体型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建筑物
4.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
5.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
6.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坡上建筑物(包括高边坡)
7.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物
8.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一般建筑物
9.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及软土地区的二层及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
乙级
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丙级
框架的抗震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