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成分动物体内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铁皮石斛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铁皮石斛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近年来,人们对草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铁皮石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铁皮石斛是中国传统草药中的一种,它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尤其在抗肿瘤作用方面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
本文将对铁皮石斛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1. 铁皮石斛的抗肿瘤作用多年来,铁皮石斛被广泛应用于支持性治疗与中药注射液中。
研究发现,铁皮石斛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实验数据表明,铁皮石斛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此外,铁皮石斛还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从而有效地抑制肿瘤的发展。
2. 铁皮石斛的抗肿瘤机制铁皮石斛具有多种成分,其中包括多糖、生物碱、黄酮等。
这些活性成分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2.1 多糖的作用机制铁皮石斛中的多糖能够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多糖能够调节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如NF-κB、MAPK等,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多糖还能够促进抗肿瘤细胞的凋亡,并抑制肿瘤干细胞的生成。
2.2 生物碱的作用机制铁皮石斛中的生物碱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生物碱能够阻断肿瘤细胞的DNA复制过程,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此外,生物碱还能够调节细胞周期的进程,使癌细胞停留在G0/G1期,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继续生长。
2.3 黄酮的作用机制铁皮石斛中的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它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此外,黄酮还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破坏肿瘤的营养供应,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3. 铁皮石斛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铁皮石斛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许多研究表明,在癌症的治疗过程中,铁皮石斛能够有效地减轻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此外,铁皮石斛还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增强其抗肿瘤的疗效。
4. 结语综上所述,铁皮石斛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并且其作用机制已经得到初步的解析。
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入探讨铁皮石斛的抗肿瘤机制,并进一步优化其临床应用。
白花蛇舌草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白花蛇舌草的抗肿瘤研究进展白花蛇舌草,又名鬼臼、苦草等,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材。
在传统中医药中,白花蛇舌草被广泛应用于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活血止痛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白花蛇舌草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
白花蛇舌草中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苯丙素类物质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对多种癌症类型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通过对白花蛇舌草中活性成分的研究,科研人员发现,其可以通过调节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阻断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等多种途径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在动物实验中,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对多种肿瘤模型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
例如,在乳腺癌模型中,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减小肿瘤体积;在结肠癌模型中,其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白花蛇舌草具有很高的抗肿瘤潜力,对癌症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对白花蛇舌草提取物的研究之外,科研人员还对其单独的活性成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例如,生物碱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已经得到证实,部分黄酮类物质也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苯丙素类物质对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如对胰腺癌、肺癌等具有抗肿瘤作用。
随着对白花蛇舌草抗肿瘤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科研人员还发现了一些新的药理活性。
例如,白花蛇舌草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还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降低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能力,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这些新的发现为白花蛇舌草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白花蛇舌草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通过对其活性成分的研究,科研人员揭示了其多种药理活性及抗肿瘤机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了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显著疗效。
未来,科研人员还将继续深入研究白花蛇舌草的抗肿瘤作用,探索其更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为癌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药物选择。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近年来,中药药理学作为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探索。
针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本文将从实验方法、信息技术应用和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验方法的应用1. 体内实验方法体内实验方法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动物实验通过给动物口服或注射中药提取物,观察其对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反应,进而评估其药理效应。
临床试验则是将中药应用于人体,进行药效学观察和毒副反应的评估。
2. 体外实验方法体外实验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实验和分子实验。
细胞实验通过培养体外的细胞,用中药提取物处理后测定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水平的改变。
分子实验则通过分离和纯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采用酶促反应、免疫印迹等技术进行研究。
3. 联合实验方法除了单独应用上述实验方法外,还可以进行联合实验研究。
例如,将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中药的药理效应以及其机制。
此外,联合实验方法还可以包括药动学、毒理学、药物相互作用等多方面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
1. 数据库与生物信息学建立中药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平台,可以存储和管理大量中药化学成分、中药方剂和中药药理学数据,提供便捷的查询和分析工具。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预测中药活性成分的分子靶点,并加速中药药物机制的解析。
2. 虚拟筛选和计算机模拟通过虚拟筛选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大规模筛选和评估中药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这种方法能够节省时间和成本,并为中药的新药发现提供理论依据。
3. 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被应用于揭示中药多组分多靶点的复杂性。
通过构建中药靶标网络,可以从整体上理解中药的多成分、多作用靶标网络,从而深入探究中药的多靶点调控机制。
三、中药药理研究的最新进展1.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近年来,中药的抗肿瘤作用成为热点研究领域。
蛇床子素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190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1年5月 第42卷第3期 Int J Geriatr, May 2021, Vol. 42 No. 3© 2021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编辑部 © 2021 by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s蛇床子素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屈小微张毅**通讯作者:张 毅,电子由B 箱zhangyi@ sj 一 hospital, org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老年病科,沈阳110004[摘要]蛇床子素是从蛇床子中提取出来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其抗肿瘤作用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已有许多有关蛇床子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报道,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肿瘤细胞的增 殖、介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及迁移、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联合放 化疗减毒增敏效应及细胞毒性作用等。
本文对蛇床子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在以后抗肿 瘤治疗中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 蛇床子素;抗肿瘤;作用机制doi : 10. 3969/j. issn. 1674 - 7593. 2021. 03. 016Research Progress in Anti - tumor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OstholeQu Xiaowei , Zhang Yi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 the Affiliated Shengjing Hospital , China Medical Univeraity , Shengyang 110004* Corresponding author : Zhang Yi, E - mail : zhangyi@ sj -hospital org[Abstract] Osthole is a coumarin compound extracted from cnidium monnieri. Its antitumor effect has become a new re search hotspot. There have been many reports on the antitumor effect of osthole. The mechanism of its antitumor effect mainly includesinhibiting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 inducing tumor cell apoptosis , inhibiting invasion and migration of tumor cells , reversing multidrugresistance of tumor cells , and inhibiting angiogenesis of tumo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he antitumor effect of osthole.[Key words] Osthole ; Antitumor ; Mechanism of action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增加,全球的肿瘤发病 率逐年上升,尽管临床上针对肿瘤的治疗措施很 多,比如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基 因靶向治疗等多种方法,但由于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且肿瘤本身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预 后差等特点,其治疗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所以肿瘤的治疗自始至终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也是目前的研 究热点。
全蝎、蜈蚣、蟾酥和土鳖虫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i%
2021 年5 月第27卷 第 5期 May_2021 Vol_27 N a5
是 主要活性成分,活性蛋白又可分为多肽和酶,非蛋白组分 主 要 为 脂 类 、有 机 酸 及 少 量 游 离 氨 基 酸 |61。全蝎毒素 类 似 蛇 毒 具 有 神 经 毒 特 性 ,毒 性 甚 剧 属 高 毒 范 围 ,中 毒 表 现 为 皮 肤 过
medicines of Quanxie (scorpion), Wugong (centipede), Chansu (toad venom) and Tubiechong (ground beetle), the anti-tumor effect was analyzed from the effective ingredients and mechanisms. It is believed that scorpion toxin, centipede polysaccharide, cinobufotalin, and active protein are the main anti -tumor ingredients of Quanxie (scorpion), Wugong (centipede), Chansu (toad venom) and Tubiechong (ground beetle), respectively, and their an ti-tumor mechanism exhibits diversity such as inhihition of tumor cells, pathways and different tumor factors.
[Keywords] Quanxie (scorpion); Wugong (centipede); Chansu (toad venom); Tubiechong (ground beetle); anti tumor; review
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及作用机制探讨

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及作用机制探讨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药用资源,并且具备很强的药理活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中含有抗肿瘤活性成分,对肿瘤的治疗具有潜在的潜力。
本文旨在对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以及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在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化疗等,但由于副作用较大、疗效不佳等原因,研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作为我国特有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其中不乏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成分。
本研究旨在总结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明确其作用机制,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抗肿瘤活性,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对相关医药学、生物学、药理学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和综述,总结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2. 筛选活性成分:根据文献调研结果,筛选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成分。
选择性较好的活性成分,尽量避免多种成分同时测试引起的干扰。
3. 细胞实验:使用体外细胞实验验证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
选择适当的肿瘤细胞株(如人肺癌细胞株A549),进行细胞毒性实验,采用MTT法或细胞凋亡检测等方法,观察活性成分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4. 动物实验:选择合适的小鼠或大鼠动物模型(如裸鼠移植瘤模型),进行抗肿瘤活性成分的体内实验。
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瘤体体积、生长曲线等指标的比较。
三、数据采集和分析:1. 细胞实验数据采集:记录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下细胞的生存率,通过绘制生存曲线和计算IC50值等,评估活性成分的抗肿瘤效果。
2. 动物实验数据采集:记录不同时间点瘤体体积的变化,制作生长曲线图,计算生长抑制率等,评估活性成分在体内的抗肿瘤效果。
3.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等,判断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药材的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中药材的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对于探索抗肿瘤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药物资源,具有丰富的药用植物种类和复杂的药物组分,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
然而,中药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中药材的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为开发和利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为肿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目标1. 研究中药材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的作用;2. 探究中药材对抗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作用;3. 揭示中药材对肿瘤细胞转移和侵袭的影响;4. 探索中药材通过调节信号通路对肿瘤的治疗作用。
三、研究方法1. 中药材的筛选:从国家药典等权威文献中选取具有抗肿瘤药理活性的中药材,初步确定研究对象。
2. 细胞培养:采用肿瘤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乳腺癌细胞、肺癌细胞等,采用适当的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
3. 中药材的提取和制备:将选定的中药材进行研磨,采用适当的溶剂(如乙醇、水等)提取有效成分,制备中药材的药物浓缩液。
4. 细胞实验:将中药材的药物浓缩液加入培养基中,与肿瘤细胞进行处理,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生长情况等,并采用MTT试剂盒、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凋亡、转移和侵袭情况。
5. 蛋白质检测:采用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与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变化。
6.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图表展示。
方案实施情况:1. 已经完成中药材的筛选工作,选定了五种中药材作为研究对象。
2. 已经培养和保存了肿瘤细胞株,并进行了验证。
3. 已经制备了中药材的药物浓缩液,并进行了初步的毒性实验。
4. 正在进行细胞实验,观察中药材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凋亡、转移和侵袭的影响,并进行结果的记录和整理。
5. 正在进行蛋白质检测实验,检测中药材对与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白头翁皂苷类成分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白头翁皂苷类成分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摘要】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系统的研究了白头翁的化学成分, 发现其主要成分为三萜皂苷类成分(羽扇豆烷型和齐墩果烷型)。
白头翁皂苷类成分药理活性明显, 其中抗肿瘤效果最为显著。
本文针对白头翁的抗肿瘤的药效学及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白头翁;抗肿瘤;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9)01-0104-01白头翁为毛莨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el的干燥根,别名为老公花、毛姑朵花等。
性味:苦,寒,归胃、大肠经。
不同种类的白头翁因所含成分有所差异,药效也有所不同,但最基本的凉血、止痢,降泄、清热解毒等功效均具有。
主要用于阴痒带下,热毒血痛及抗肿瘤[1-2]。
白头翁抗癌效果显著,近年来研究表明,白头翁皂苷类化合物对肝癌、肠癌、胰腺癌和肾癌有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
1.中药白头翁在抗肿瘤上的药效学作用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癌症治疗费用昂贵,给病人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家庭生活质量。
经相关部门统计,2012年全国肿瘤新发病例人数为358.6 万例。
2012年全国因肿瘤死亡人数为218.7 万例 [3]。
白头翁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书中记载其主温疟狂易寒热、症瘕积聚、金疮等。
“症瘕积聚”在现代医学上讲属于肿瘤的范畴,这表明早在古代医生已经将白头翁用于肿瘤的治疗[4]。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及专家学者对白头翁进行了系统的抗肿瘤实验研究。
徐坤、岳文华等检测观察了白头翁皂苷D(白头翁的单体化学成分)的抗肿瘤效果。
他们用白头皂苷D处理人肝癌细胞BEL-7402,采用MTT法分析对该细胞增殖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白头翁皂苷D均有抑制BEL-7402细胞增殖的作用,且呈明显量效关系[5,6]。
罗颖颖等采用MTT法考察了白头翁皂苷抑制结肠癌细胞HT29细胞增殖、生长、发展的影响,通过比较各组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发现,不同浓度的白头翁皂苷对HT29细胞增殖均能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且随白头翁皂苷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也逐渐加强[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成分动物体内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1刘华钢,刘丽敏,杨斌,黄慧学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南宁(530021)E-mail:hgliu@摘要:通过动物体内实验研究中药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是新药开发的必要途径。
本文对近年来抗肿瘤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动物实验的实验模型、实验方法、疗效评价、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中药,抗肿瘤,动物实验中图分类号: R285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可分为细胞水平、动物水平、分子水平三个层次。
很多在进行体外的肿瘤细胞敏感性实验有效的药物成分,在体内不一定具有抗肿瘤效应。
而荷瘤动物模型对抗肿瘤药的反应与临床反应基本平行,比体外实验有更高的可靠性。
因此,抗人体肿瘤动物实验研究成为新药开发临床前的必需试验。
中药抗肿瘤活性物质与纯人工合成化合物相比,其结构明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生物活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更需要在动物体内实验证实其抗肿瘤作用和研究其作用机制。
正确选用动物体内实验的实验模型、实验方法、疗效评价、机制研究是新药开发的前提,更是判断中药成分抗肿瘤作用的保障。
1. 实验动物用于抗肿瘤作用及机制体内实验研究的动物种类很多,目前最常用和用量最大的是小鼠、大鼠[1-2]。
1.1小鼠(Mouse)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小鼠属。
常用的有昆明种小鼠(KM)、津白2号(TA2)、C57BL、BALB/c、DBA/2、AKR、C3H、裸小鼠(Nude小鼠)、Scid小鼠等品种。
小鼠广泛应用于癌、肉瘤、白血病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的研究。
小鼠肿瘤发生与人类肿瘤相近,为研究各种类型肿瘤的发生和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提供了很好的动物模型。
例如:AKR小鼠白血病发生率可达90%,C3H小鼠自发乳腺癌发病率高达90%。
另外,小鼠对致癌物敏感,可诱发各种供研究用的肿瘤模型。
如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小鼠肺癌,甲基胆蒽诱发小鼠胃癌和宫颈癌等。
大量实验采用KM小鼠、BALB/c小鼠等建立移植性肿瘤(实体瘤或腹水瘤)[3-6]。
而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的裸小鼠和T、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的Scid小鼠可接受人类各种肿瘤细胞的植入,成为活的癌细胞“试管”[7-8]。
1.2大鼠(Rat)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大鼠属。
常用的有Fisher344(F344)、ACI、BN、裸大鼠(run)、Sprague-Dawley(SD)、Wistar大鼠等品种。
大鼠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有肾上腺髓质肿瘤、乳腺癌和粒细胞白血病等。
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有二乙基亚硝胺或二甲基氨基偶氮苯诱发的肝癌,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发的食管癌,3-甲基胆蒽诱发的肺鳞状上皮癌及间皮瘤等[9]。
移植性肿瘤有Walker-256肿瘤肝脏移植模型等[10。
]其他常用的动物还有兔、恒河猴、长爪沙鼠、猪、树鼩等。
1本课题得到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No:桂科攻0630002-2E)资助。
2. 实验用肿瘤细胞株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大多首先经动物移植性肿瘤筛选而发现的,从寻找新药的角度,按照我国目前的情况,[11-12]筛选细胞毒类药物时可选用肉瘤S180腹水型或实体型、Ehrlich癌即艾氏癌腹水型(EAC)或实体型(ESC)、肝癌Hep腹水型(HAC)或实体型(H22)、Lewis肺癌LL、白血病L1210和P388、黑色素瘤B16、肉瘤S37、肠癌C38、C26及Walker癌肉瘤即瓦克癌肉瘤W256等。
目前世界上保存有约500种的移植性肿瘤,多数为小鼠肿瘤,其次是大鼠和仓鼠的移植性肿瘤。
其中小鼠的Lewis肺癌、B16黑色素瘤和白血病P388是目前最受重视和应用最广的,尤其在新药筛选、药理作用等的实验研究中。
3. 实验模型已知的肿瘤动物模型种类很多,可分为三大类[11-13]3.1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情况下发生肿瘤所形成的模型。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多来自近交系动物,如A系和C3H系小鼠自发性乳腺癌、Afb、C58和AKR 等品系小鼠自发性白血病、兔的自发性乳头状瘤等。
其中以小鼠的各种自发性肿瘤在实验研究中应用较多。
3.2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是用致癌因素在实验条件下诱发出动物肿瘤所形成的模型。
由于诱发因素和条件可人为控制,诱发率远高于自然发病率,故在肿瘤实验研究中较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更为常用。
用于诱发肿瘤的动物以小鼠、大鼠、豚鼠等应用最广,因种系不同对相同致癌因素的反应性也有差异。
可以诱发动物肿瘤的因素很多,如放射线局部照射、各种化学致癌物(烷化剂、亚硝胺类、芳香胺类等)、生物毒素(如黄曲霉素)、细菌(如幽门螺旋杆菌)、RNA和DNA 肿瘤病毒感染等。
3.3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是指将动物或人体肿瘤移植于同种或异种动物连续传代而培养出的模型。
使用该模型筛选药物的优点是:一群动物同时接种同量的肿瘤细胞,生长速率比较一致,个体差异小,接种成活率接近100%,对宿主的影响相类似。
易于客观判断疗效,可连续传代,实验周期较短,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等。
主要用于观察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逆转作用、药物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作用等,在肿瘤实验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
但是,移植性肿瘤也有缺点。
这类肿瘤生长速度快,增殖比率高,体积倍增时间短,是与人体肿瘤的显著不同点,特别与人体的实体瘤差别更大。
许多国家经常改变筛选抗肿瘤药物的移植性瘤株,原因可能也与其缺点有关。
4移植性肿瘤体内实验方法4.1实体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药物疗效评价[11,14。
15]4.1.1接种方法4.1.1.1 肿瘤组织块接种法无菌条件下从动物体中剥离取出肿瘤后,剔除非肿瘤组织和坏死组织,选取生长良好而无变性坏死、呈淡红色(黑色素瘤呈黑色或黑紫色)、鱼肉状的瘤组织,剪成2-3mm3的小块。
可用套管针将肿瘤组织块接种到宿主动物的腋下、腹股沟部、背部皮下或其他需要的接种部位,也可将皮肤剪一个小切口,用无钩眼科镊子夹着组织块,送入切口皮下。
整个过程尽量在肿瘤切除后1小时内完成。
4.1.1.2肿瘤细胞悬液接种法选取生长良好良好、有光泽、淡红色的肿瘤组织,剪成1mm3的小块,在加有PBS的玻璃皿中剪碎,再在玻璃匀浆器内研磨,经80-100目筛网过滤制成单细胞悬液,用台盼蓝染色法计数活细胞数。
每个接种点以0.2ml,1×106-1×107个细胞数注射到接种部位(腋下或背部皮下)。
本法适于成活率高的移植瘤的常规接种或大批量的动物接种,优点是一次可以接种大批动物,缺点是不易按需要定位,所用瘤细胞数过多则接种后瘤体生长过快,不利于药物作用的观察,过少则会导致接种部位不能形成肿瘤,接种失败。
4.1.1.3肿瘤细胞培养液接种法将体外培养的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肿瘤细胞用0.25%的胰蛋白酶消化脱壁后,终止消化,加入培养液或PBS,吹打细胞制成悬液,1000rpm离心5分钟,洗涤2次,用台盼蓝染色法计数活细胞数。
细胞悬液置于冰上,每个接种点以0.2ml,1×106-1×107个细胞数尽快注射到接种部位(腋下或背部皮下)。
4.1.2药物疗效评价接种实体瘤24h后给药, 于末次给药后24h,处死小鼠,剥瘤称重,并计算抑瘤率。
抑瘤率(%)=(对照组平均瘤重一给药组平均瘤重)/对照组平均瘤重×100%。
当中药的瘤重抑瘤率>30%,需重复实验,连续数次疗效稳定,并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时,则评定此药有一定疗效。
若对照组小鼠肿瘤平均小于1g或20%小鼠的瘤重小于400mg,表示肿瘤生长不良。
在治疗期间给药组小鼠死亡率>20%或平均体重下降(自身对照)超过15%者,表示药物毒性反应,应适当减量重复实验。
4.2腹水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药物疗效评价4.2.1接种方法取荷瘤鼠接种后第5-7天的腹水,用生理盐水稀释到1×106-1×107个细胞数,注入动物腹腔,一般接种量为0.1-0.2 ml。
应注意每批动物应来源一致,腹水型肿瘤一般用雌性动物接种,组间平均体重相差不宜超过1g。
4.2.2药物疗效评价给药期间每天称量体重,进行自身对照或用空白对照进行比较,观察体重的变化。
记录动物的生存时间,通常对照组在2-3周内死亡。
若治疗期间对照组动物死亡>20%或其20%存活时间长于4周以上,实验均应作废。
治疗组观察时间一般为50-60天左右,计算生命延长率。
生命延长率=(治疗组平均存活天数-对照组平均存活天数)/对照组平均存活天数×100%。
非腹腔给药时生命延长率>50%,腹腔给药时生命延长率>75%,连续3次,疗效稳定,则评定此药有一定疗效。
5 抗肿瘤机制及研究方法因中药成分复杂,其抗肿瘤机理也表现在多个方面,可能是通过多种作用途径产生抗肿瘤作用。
弄清中药的抗肿瘤作用途径和靶位点对抗肿瘤中药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5.1 诱导细胞凋亡5.1.1 线粒体途径许多中药成分可通过诱导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增加细胞内ROS。
当ROS增加到一定程度,即引起细胞脂质过氧化,从而干扰细胞线粒体的功能,不仅导致跨膜电位崩溃,也使细胞色素C外漏,最终启动Caspase的级联活化从而引起细胞凋亡,即线粒体依赖性凋亡通路。
Swamy等[16]报道,α-常青藤素诱导小鼠白血病P388 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是降低细胞内谷胱甘肽和蛋白硫醇含量,增加活性氧的产生,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
5.1.2 阻滞肿瘤细胞生长周期根据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各时相DNA比例的变化,可推测在哪一期发生凋亡,并发现药物作用选择的周期时相及诱导细胞凋亡的特异性。
李锦毅等[3]采用中药扶正健泰Ⅱ号诱导肝癌小鼠(H22)细胞凋亡,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的DNA 百分比变化及细胞周期的分布。
经扶正健泰Ⅱ号作用后,凋亡DNA百分比明显增加,细胞周期显示,G2/M期细胞比例减少,随着凋亡的增多,G1/G0 期细胞减少,出现峰值增宽的细胞阻滞图像。
5.1.3 影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各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异常累积是癌变的重要环节。
如bcl-2基因能使细胞长期存活,抑制细胞凋亡,产生恶性细胞克隆。
野生型p53基因在抑制恶性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编码蛋白可促进药物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
文献报道[17]异鼠李素在体内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可显著降低癌细胞增殖指数,诱导Lew is肺癌凋亡,其机理可能与下调PCNA和bcl-2的表达,上调caspase-3、bax的表达有关。
5.2 细胞毒作用中药成分可通过抑制DNA、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抑制有丝分裂及微管蛋白聚合等途径来实现抗肿瘤的目的。
如喜树碱化合物即为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鬼臼毒素类药物为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
研究[18]证实绿茶中提取的表没食子儿茶精-3-没食子酸(EGCG)可抑制拓扑异构酶Ⅰ、Ⅱ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