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2
【中小学资料】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 大题精做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第(1)问,“特点”,由材料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再结合不少农作物是我国先民首先培育和栽种的,可以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等信息,可以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等信息,可以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8)明清时期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 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②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 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 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 时期,草市形成。 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 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 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5)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农耕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共42张PPT)

耦犁→一牛挽犁 曲辕犁(特点)
第八页,共四十二页。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二、古代(gǔdài)手工业的发展
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 2.主要行业: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丝 织(苏州、杭州)。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 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 ;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二页。
栏目 导引
热点聚焦•学以致用
模块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热点问题
1.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战略定位 ,制定和出台(chū tái)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 举措。2011年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的热议“十二五” 民生发展关键词:强农惠农、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中国古代农业,世界闻名,中国古代的重大(zhòngdà)文明成就 ,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农业和手工业存 在着密切关系: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 本特点。
第二十页,共四十二页。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重要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 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nèiróng)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 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 场。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考情播报
1.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过程,主要生产工具的变迁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jīběn)特点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租佃关系的产生,中国 古代不同时期土地制度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
3.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第2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优点(成本低);
缺点(技术落后,生产分散)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形态: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高水平;
代表当时手工业最
(2)时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 断扩大,明清出现手工工场; (3)空间: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布局相应变化;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
手工业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
后,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后,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优缺点?
优点(资金雄厚;管理严格;技艺高超);
缺点(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强制服役,工匠不满)
家庭手工业的优缺点?
专题二第2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013-10-11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1、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1)冶金业 A、冶铜:
红铜时代:过渡
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B、冶铁:
春秋:
南北朝: 汉代:(汉武帝盐铁官营)
南宋: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②纸张
③瓷器
④棉布
B.①③④ D.①②③
A.①②④ C.②③④
【解析】D棉布出现在明朝,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汉朝, 所以选D。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5.(2013天津文综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 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 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 前提条件是
历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题汇编02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2012课标,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013课标Ⅱ,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2013课标Ⅱ,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2014课标Ⅰ,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014课标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015课标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015课标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松原市扶余县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40.(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
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第(1)问材料“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说明沿海利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说明远洋开拓出现;“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说明航海技术先进;魏晋僧人“附商舶”“求法”,宋元“海外贸易达到鼎盛”说明以民间交流为主;明清政府的“海禁”政策说明缺乏海权意识。
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5.(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编制: 审核: 审批: 2012-3-121.(2011·福建卷)《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 .百姓皆重商轻农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解析】D 。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
本题所提供的信息在教材上基本没有叙述,但它所体现的思想在教材中却有反映,主要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在某一时期的变动。
这类试题材料在书外,考查的内容在书中,这是命题的方向。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在材料中准确提炼信息。
2. (2010·浙江卷)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C 。
材料情景题的解答重点在于仔细阅读材料,从中准确提炼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判断备选项。
材料中有“私贩”,排除A 。
中国一直以来是重农抑商,排除B 。
明政府并未废除“海禁”,排除D 。
【基础梳理】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发展1、主要的耕作方式⑴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或“火耕”。
⑵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千耦其耘”。
⑶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农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生产工具、土地制度3、土地私有制 出现时期:春秋战国出现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井田制的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表现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土地来源:战国时期,贵族将“公田”转化为私有,立军功者得到大量赏赐,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汉代至明清,通过买卖大搞兼并。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知识梳理二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专业 的私营)手 工业 经营方式 政府经营 民间私人经 营; 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 导地位,代表我国 古代手工业水平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 地位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 济生活中 属于新的生产关系 投入市场
军用品和官府贵 族生活用品
西:14.15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始终没有发展成为改 造封建社会的经济力量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 强的侵略下中断
原因
政治 环境
封建制度根深蒂固, 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
欧洲专制王权出现晚, 君主较为开明, 鼓励发展工商业
经济 环境
思想 文化 环境
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 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海禁” 黑奴贸易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民间消费的产品
不在市场流 通
在市场流通
(私营)家 庭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 芽
农户的副业
雇佣劳动关 系
供自己消费和交 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 售
经营方式
工厂制P43: 大企业时代 :
企业主既是资本工厂的所有者 又是工厂的经营管理者 高级专业人才管理, 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
经营者革命P76: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
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②从一五计划到大跃进,政府集中发展重工业。 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原因: ①内: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发展乡镇企业 ②外:经济全球化
特点:
【深化拓展】【中外关联】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
项目 影响
中:16世纪(明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迅速发展, 使西欧社会迅速完成了社会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2
选择题
[2012·南京]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2012·鸡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你能从哪个选项中找到证据
A.蓝田人遗址B.大汶口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2012·聊城]“稻花香里话丰年”。
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012·烟台]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下列文物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①兵马俑②司母戊鼎③彩陶④四羊方尊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2012·苏州]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
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A.聚族而居B.原始农业C.贫富分化D.采集狩猎
[2012·山东临沂]今浙江省的乌镇(右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
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
A.以种植水稻为主
B.以种植玉米为主
C.以种植小麦为主
D.以种植棉花为主
[2012·汕头]中国银行行徽(下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
古代的一种钱币(下图2)。
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
统一使用是在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图1中行行徽图2 古钱币
[2012·浙江]秦灭六国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B.C.D.
[2012·成都]图1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
图
中方框空白处应为
A.“半两”钱
B.刀形币
C.铲形币
D.“五铢钱”
[2012·滨州]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
结账时,这位咸阳商
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A B C D
[2012·毕节]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是指我国古代的哪一项水利工程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2012·山东泰安]后人写诗“始知事太守,伯禹亦不如”,赞扬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治水,这是因为李冰A.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B.修筑了都江堰,造福于民
C.发明了铁农具和牛耕 D.进行了变法,推动了历史前进
[2012·山东临沂]2012年大运河(右图)保护和申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于3月29日在江苏开幕。
会议指出:目前,大运河申遗已进入关键阶段,国家文物局也
将其作为近期中心任务。
这里的“大运河”
A.以天津市为最北端 B.与隋朝大运河完全相同
C.在唐朝时开凿贯通D.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012·山东泰安]唐朝诗人皮日休赞颂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
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
用是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了民族融合
[2012·福州]以洛阳为中心,北达琢郡,南至余杭的古代工程是
A.都江堰B.长城C.灵渠D.大运河
[2012·鸡西]“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这是古人在赞颂隋朝大运河,它的中心是
A.江都B.涿郡C.余杭D.洛阳
[2012·重庆]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底蕴。
隋朝时修筑的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
A.大运河
B.赵州桥
C.长城
D.故宫
[2012·四川宜宾]能够佐证我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发展情况的有
①②③④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012·随州]穿越剧,因其许多剧情与历史事实不符,而遭到学者批评。
下列情节违背史实的是A.秦始皇“焚书坑儒”
B.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C.唐太宗鼓励商人用交子进行商品贸易
D.乾隆帝隆重招待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
[2012·江苏省连云港]汉代“(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
”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下列各项与这一变化相关的有
①人口南迁②民族交往③大运河贯通④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12·黔东南]现在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纸币仍然必不可少,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A.西汉B.隋朝C.唐朝D.北宋
[2012·恩施自治州]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方仍然是全国经济的重心
B.政府在对外贸易港口设立了宣政院管理海外贸易
C.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南宋的都城东京既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繁华的商业都市
[2012·常德]历史图片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2012·福州]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
A.汉朝B.唐朝C.南宋D.元朝
[2012·贵州六盘水]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下列描述中能反映这一现象
的是
①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②西汉时(江南)地广人稀,人们……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③“苏湖熟,天下足”
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2012·苏州]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
你认为其中其中不正确的是
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
[2012·黄冈]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
”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A.三国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2012·盐城]“朝廷……实仰东南财富”;“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
A.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2012·东营]一学者在分析中国商业发展时说:“雄汉盛唐的光景不必去说它了,但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
”下图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女史箴图》B.《洛神赋图》C.《步辇图》D.《清明上河图》[2012·佛山]《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此生活景象反映
A.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明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