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诗的自然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自然之美(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自然之美(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自然之美建议时间:30分钟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黄果树瀑布()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

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1.【理解字词】“白练”的“练”的意思是()A.白绢B.练习,反复学习,多次地操作C.经验多,精熟2.【运用词语】填入文中括号里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A.虽……但……B.不仅……而且……C.因为……所以……3.【品读字词】把画“”的句子中的“泻”换成“流”好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梳理脉络】本文是按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

先写远听______,再写近观______以及瀑布溅起的水花形成的“_______________”的奇景,接着写坐在下面,真切地感受到瀑布形态的____________与声音的______,读后令人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5.【提取信息】读短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6.【想象画面】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并完成练习。

2021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三)(浙江版)-解析版

2021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三)(浙江版)-解析版

2021年高考语文下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三)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月,雪落山径.(jìn),寒梅数点,我忙着去走一走,心境澹澹.(dàn),每一个落下的脚印,都是轻轻的叩门声,叩响泥土里温暖的种子的梦,叩响一场花事的门扉。

B.第一缕曙.(shǔ)色远远未降临,宋嫂就开始剔.(tī)鱼骨,打鱼茸。

白鱼就是这点好,鱼肉没有一丝暗淡,茸泥剁细后雪白粉嫩,一转眼便已收拾妥帖。

C.从表象看,契诃夫温和圆融,没有棱.(lénɡ)角,和任何人都不会发生激烈冲突,迥异于高尔基和托尔斯泰的烈性与好斗。

受到屈辱时,他从不出恶言,而是隐于人群,独自慢慢消化和吞咽.(yè)。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概叹如名刹.(chà)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

这一声长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kuān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答案】B【详解】A.“山径”的“径”不读“jìn”,应该读“jìnɡ”。

C.“吞咽”的“咽”不读“yè”,应该读“yàn。

D.“概叹”书写错误,应该写成“慨叹”。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通观当前工业网络小说,可以发现,无论什么体裁..,人永远是文学的核心。

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有几亿产业工人,这样一个国家需要工业教育,更.需要符合国情的工业文明。

(甲)齐橙在写作《工业霸主》的过程中,一直纠结的是如何有效地组织人与人之间细节上的矛盾冲突?这无疑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自觉意识。

(乙)“最迷人的地方不是工业本身,”蒋子龙说,“是人的故事——生命之谜构成了小说的魅力。

”不积累丰厚的生活底蕴,不形成对时代发展规律性的认知,要想借助贴近现实的叙事方法,将虚拟现实演绎..成有温度的人生经历,进而给读者带来真切的感动,只能是缘木求鱼....。

部编版语文高考试题及解答参考

部编版语文高考试题及解答参考

部编版语文高考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生命的诗篇林清玄在山间,我独自一人坐在一棵树下,静静地听着流水的声音。

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流水的声音和我的呼吸声。

我看着流水,它从高处流过,带着生命的光辉和力量。

我心中涌起一股敬意,仿佛在赞美一首生命的诗篇。

生命的诗篇,就像这流水,它从源头出发,穿越山川,历经风雨,最终汇入大海。

在这个过程中,它经历了无数的变化,但它始终保持着那份坚韧和执着。

它的声音,时而悠扬,时而激昂,就像生命中的喜怒哀乐,丰富多彩。

我想起了小时候,母亲教我背诵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那时的我并不懂得其中的深意,只觉得这是一首美丽的诗。

如今,我明白了,这首诗描绘的就是生命的旅程。

生命就像这流水,从起点到终点,是一段不断变化的过程。

在生命的诗篇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

有的人像高山,巍峨壮观;有的人像流水,温婉细腻;有的人像花朵,绚烂多彩。

无论是哪种角色,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都是这首诗篇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在生命的诗篇中,还有许多美丽的瞬间。

比如春天的花朵盛开,夏天的阳光灿烂,秋天的果实累累,冬天的雪花飘落。

这些瞬间,都是生命中的诗篇,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我想,生命的诗篇就是这样,它充满了变化和色彩,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生命的诗篇。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生命的诗篇”为题,意在赞美生命的美好和力量。

B. 文章通过描写流水的声音和形态,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执着。

C. 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D. 文章以议论为主,通过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2.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流水为喻,将生命比作一首诗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生命的旅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賦》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

他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意象”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的“意象”。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春学期高一期终教学质量抽测建议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春学期高一期终教学质量抽测建议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无锡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春学期高一期终教学质量抽测建议卷语文试题2021.06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戏剧创作的繁荣同古希腊悲剧的繁荣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在古希腊悲剧走向繁荣的时候,人还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还在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还是一种主要的对立形式。

古希腊的戏剧家是西方最早的文学艺术家,他们决定了此后西方人对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家的基本理解形式和接受形式。

②人的悲剧不仅仅是由于人的道德品质造成的,也不仅仅是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同时还因为人无法从根本上超越自己而造成的。

在人之外还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

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

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仅有哈姆雷特的过错,不仅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雷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人的存在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她的悲剧不仅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③而到了中国戏剧走向繁荣的时候,中国人已经把人从自然当中绝对地分离开来,人与神的关系已经不是主要的关系。

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地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于人的过错、个人的过错造成的。

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

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神魔鬼怪也只是世间善恶真假美丑各种不同力量的外部助力,而不具有自我的独立性。

2025届苏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苏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苏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卷2024.11注意事项:1.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把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

《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

孔子有不少次数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和,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得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费孝通对儒家的挑战就在于发现了儒家的一个内在困难,孔子并不能“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因此儒家道德体系一直都没有完成普遍性的理论构造。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六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十一月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六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十一月语文检测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六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十一月语文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陶渊明为人任真自然,乐观豁达,他的诗也因其直爽的性格而表现得清净淡泊、悠远空灵。

陶渊明对“真我”的狂热追求、对自然万物的尊重珍惜、对自然天命不可违的参透和接受,以及对诗意人生的努力建构,都无一不体现出他超逸不凡的人生哲学。

受家族背景和儒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的思想有着凡俗的一面,他对入仕做官、报效国家充满了激情,儒家的入仕思想一直贯穿了陶渊明的一生。

年少时,陶渊明对儒家文化的接受和耳濡目染,使得他渴望建功立业,志向远大,积极向上,将“兼济天下”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中年时,陶渊明将希望寄予后辈身上,希望他们能够继承祖辈的风姿和抱负,光耀门楣;归隐后,陶渊明也不能忘却自己年轻时对入仕的激情与抱负,时常发出“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的回忆感叹。

但另一方面也不容小觑。

在自然主义风行的时代里,陶渊明对生活与自然有着无限的向往和热爱。

摆脱官场后,归返自然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在大自然中自由酣饮,领略自然之美,这使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这种快乐并不是源于金钱,而是源于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最终辞官归隐,抛开尘世,远离社会繁杂,返归于自然,做到了真正的心境自然、悠然超逸。

陶渊明的这些人生哲学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陶渊明的一生从年少时想要立善求名到归隐田园,经历了无数坎坷,但他依旧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一切挫折。

在归隐后的生活中,陶渊明并没有消极、懒惰地对待生活,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追求自我精神的满足,并且在精神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生命本真的探寻,继续提升个人的修养。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还处处体现着他委运任化、随时而变的处世态度。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郁达夫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

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

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

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

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

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

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

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

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

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

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的存折。

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

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诗的自然美
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

《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

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

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风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

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

如“种豆南山下”, “今日天气佳”, “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

正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在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

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

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

“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

掷字、待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

这些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

如果没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

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

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

他的思想和为人确有令人不能
不钦佩的地方。

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绝非那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语出《文心雕龙》)的时髦作品所能比拟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渊明写诗主要是为自娱、示志,这种创作态度受到后人黄彻、朱熹的肯定。

B.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全都平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却令人感到赏心悦目。

C.陶渊明即使描写寻常景物,也带有盎然生趣,这与其诗和生活完全相融有关。

D.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作品讲求对偶辞采,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受到时人的推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旨在阐述陶诗的自然美,并从取材、语言、说理三方面进行论述。

B.文章举《杂诗》十二首的例子,是为说明陶渊明也意图追求诗句的精巧。

C.由潘德舆的话可知,陶渊明能从万物之中体悟哲理,并能把它写成诗句。

D.文章按“总—分—总”展开,先总说风格,再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升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渊明爱自然,求自然,所以他把凡常事物拿来作诗,寻常景象借来析理,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

B.我们在陶诗中很难看到雕琢的痕迹,既因为陶渊明写诗力图朴素,也因为其技巧圆融,作品浑然天成。

C.元好问评价陶渊明“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可以看做陶诗自然、朴素、淳真风格的一个注脚。

D.陶诗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1.C(A项,朱熹阐述的是陶诗的风格特点;B“全都明白如话”指称的是所举例证而非其所有的诗;D项,“受到时人推崇”于文无据。


2.B(B项,是为证明陶渊明技巧高超,不露痕迹,诗歌纯熟自然。


3.A(A项,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与陶渊明“不存祈誉之心”“无心于非誉”的心境不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