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

合集下载

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形势与政策的论文

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形势与政策的论文

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形势与政策的论文自1999年国家实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与此同时,随着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大学生就业现状2021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1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21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21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

然而,2021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21年毕业的大学生也受到了这场灾难余波的影响而使得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

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202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21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

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2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21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

其中,2021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2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高等教育新教师教学一、大学生的就业现状1999年以来,教育部出台相关高考政策,我国高校开始扩招,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呈现连年激增的趋势,我国高校毕业生1998年为66万,2009年达到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

2013年应届毕业生人数达699万,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而2015年,大学毕业生有749万人,大学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加上14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可预计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

因此,2015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占有了一定的就业岗位,岗位的减少,造成了大学毕业生融入城市就业的难度加大,应引起国家和社会高度的重视。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1、大学生自身原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偏高,而市场需求结构与之不相匹配,由于大学生个人就业意愿与现实有些脱节,与社会需求不相一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另外,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刚毕业的大学生对薪酬、岗位等期望值过高,并且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经验及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技能缺乏而不受企业的青睐,从而导致就业难度增大。

2、高校方面的原因高校的主体功能地位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时下有不相适应之处,专业设置、专业划分、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需要不符,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

另外,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队伍转型慢,就业指导人员多是从“管”就业工作岗位上转来的,习惯了“你哪儿能去、哪儿不能去,限制政策是什么”,缺乏指导的知识和经验,不善于指导怎么“找到”工作。

二是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就业指导教材内容陈旧更新慢,形式上全是书本讲义,没有应用先进技术。

因此,达不到就业指导的目的。

2024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2024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2024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问题。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尽管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努力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服务,但仍有许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高校扩招:自1999年以来,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使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然而,这也导致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就业市场供过于求。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这直接影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逐渐衰退,而新兴产业尚在发展阶段,这导致部分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大学生自身原因:部分大学毕业生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进而影响了其就业。

三、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政府层面(1)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及边远地区就业,同时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待遇保障。

(2)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其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帮助。

(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引导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层面(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其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2)加强职业规划教育:高校应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目标,提高其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

(3)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

大学生自身层面(1)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学毕业生应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技能、实践经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1.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待业人数不断增多近来高校逐年扩招,大学业生人数持续攀高。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20万人;而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人,比2010增加约30万人。

相对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率却出现了下降。

这些数据充分显示:随着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进一步增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性问题。

2.社会宏观就业形势带来巨大压力目前中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两股力量碰撞的局面。

这无形中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形势,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大学生自身因素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并实施自主择业以后,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和就业能力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就业观与现实脱节。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不断深入,大学生应与时俱进,积极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主动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

然而,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观上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成为制约自己就业的重要原因。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就业能力是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及择业技巧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能力有下降趋势。

2.高校教育因素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尚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专业设置及教学安排等方面不注重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1)专业设置不合理。

主要是当前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状况与社会需求间的不融洽,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专业人数分布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专业调整相对滞后等。

(2)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识创新、团队合作等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

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学生的书本知识掌握扎实,但是实践动手、创新及社会适应能力不足。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了大众化时代。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

我们应根据人才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研究合理配置大学生人才资源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人才市场;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

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大学毕业人数的迅速增加,人才市场的不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必须尽快寻找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越走越宽。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一)大学扩招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突出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迅速扩大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到2003年大学招生人数382万人,在校大学生已占同龄人数的15%,这标志高等教育发展已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时代。

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多了,拿着大学文凭去找工作的人多了,相比之下,可供就业的岗位却没有相应地大幅度增加。

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是接收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但近几年,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与裁员,不可能大量地吸收高校毕业生。

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加快自动化进程,减员增效,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明显降低。

这都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人才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现象。

(二)高校教育体制与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我国高教体制改革滞后,尚未实现市场化,政府对学校限制较多,学校办学自主权较小,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市场,灵活应变能力不强。

高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比例不合理;在学科专业结构上,有些专业过于老化,学科划分过细,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各类大学生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仍以传统的学科教育为本位,没有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有些高校通过追求数量和规模扩张达到发展的目的,盲目上马热门专业,师资、教材、设备都跟不上,许多课程本校没有教师能上,毕业生的质量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高等教 育大 众化 背景下的大学 生就业 问题探析
邹娟 ( 轻工业 郑州 学院
33 大学 生 自身 素质 、 业 观 念 与 社会 期 望 存 在 差距 . 就 长 期 以 来 , 国 的 高等 教 育 一 直 以注 重传 授 知 识 为主 , 视 了人 我 忽 化的步伐 迈得更健康有力 , 也使高校毕业生能够实现充分就业。 的 全 面 发展 和 个 性 发 展 。 这种 教 育 模 式 培 养 出 的学 生 专 业 知 识 不够 关键 词 : 高等 教 育 大 众 化 大 学 生 就 业 宽 广 , 会 适 应 性较 差 , 力较 弱 。社 会 期 望 大 学 生能 够 具 有 较 强综 社 能 0 引 言 合 能 力 的 “ 才 ” 而大 学 生 却 只 是 知 识 较 为单 一 的 “ 才 ” 这 不 能完 通 , 专 。 从 19 9 9年开始 , 高等院校 的招生规模 不断扩 大 , 高等教育逐渐 全适应市场经济下的人才所需模式 , 尤其是 随着高等教育 的大众化 , 由“ 精英化” 教育 向“ 大众化” 过渡。高等教育大众化是 当今社会发展 这 种 矛 盾越 来 越 突 出。 的 必 然 要求 , 满足 民众 对 自身 素质 教 育 的 必 然 选 择。 但 是 , 是 高等 教 当前 , 学 生 的择 业 观 念 在 总体 上 倾 向于 务 实 化 与理 性 化 , 大 由于 育的大众化也给高校的办学实践带来诸 多新 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 处 于择 业 观 念 的 转 型 过程 , 种 不 良观 念 也 存 在 着 , 影 响 了 大学 生 各 并 近 年来 关于 大 学 生 就业 难 的 问题 更 是 社会 各界 关 注 的 热 点。 大 学 生 的健康 、 顺利就业 。一些大学生在 择业标准 中只有工作条件、 收入等 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就业 问题 不仅 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顺 眼 前 实 在利 益 , 对 自我 的职 业 兴 趣 、 力 、 业 的 发 展 前 景 等 因素 而 能 职 利 实施 , 关乎 国计 民生 的 一项 重 要 工 作 。 是 不作 考 虑 。 在 求 职 时 ,只 要 是 与 自 己专 业 关 系不 密 切 的 职 业就 不 考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虑 , 样 做 只 能是 人 为 地 增 加 了 自己 的就 业 难 度 。 少 学 生 过 分强 调 这 不 高等教育大众化 , 由美国著名社会教育活动 家马丁 ・ 罗教授 职 业的功利价值 , 是 特 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 , 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 提出的。 这一概念按照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 即在校生与适龄人 口之 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还 有很 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 闲、 清 福利保 比, 把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 中接受 障好的单位 , 希望 以此就能选定理想 的职 业 , 不愿 意选 择有风险、 而 高等教育 者的 比率在 1 % 以下 时 ,属于精 英高等 教育 阶段 ;5 有 挑 战性 的职 业 , 不 敢 去 自己创 业 5 1% 更 5 %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0 0 5 %以上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 据联合 4 高等 教 育 大 众 化 背 景 下大 学 生 就 业 问 题 的对 策 分 析 国教科 文组织统计 ,我 国高等教育 的毛入学率在 2 0 0 3年 已经达到 41 政 府要 高 度 重 视 大 学 生 就 业 工作 ,并 不 断 提供 就 业 政 策 保 . 1 %。 由此表明, 7 我国 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 阶段。 障 2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 业现状 政 府 要 为大 学 生 创 造 良好 的 就 业 环 境 制 订 各 类 相 关 的政 策 , 鼓 高等教育大众化 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 带来 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 高 励和支持大学毕 业生到西部 , 到农村基层工作 ; 大力深化就业体制改 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 ,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 革, 积极 稳妥 地 促 进 经 济 的 持 续稳 定 发 展 ; 人 才 市 场 等 中 介机 构 进 对 是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据统计 ,0 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 20 行 规 范 整 顿 , 范 信 息 收 集和 发布 渠 道 。 府 是 高 校 工作 的监 督 引导 规 政 生 有 3 8万 人 , 2 0 3 比 0 4年 增 加 5 8万 人 , 幅 达 2 .% ,0 6年 全 增 07 2 0 者, 也是优惠政策、 健全法制、 良好就业环境的缔造者和维护者 , 对促 国普通高 以 进 大学 毕 业 生就 业起 着 极 其 重 大 的 作 用 。 上 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在 2 1 0 0年之前 , 每年 的大学毕业生 42 高校 应 健 全 人 才 培养 新 机 制 . 将 达 到 3 0万 以上 。 这 既 是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带 来 的 丰 硕 成 果 , 在 5 但 毕 业 生 能 否顺 利 就 业 , 业后 能 否 适 应 人 才市 场 的需 求 与 变化 , 就 社会总体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 , 毕业 生供给的大幅度增加 , 是 评 价 一 所 学校 办 学 成 功 与 否 的 主 要依 据 。 高 校 专 业 设置 合 理 与 否 使供需矛盾 日益突 出, 从而给大学毕业生们造成 了一定程度上 的“ 就 是 决 定 其 办 学成 功 失 败 的 关键 因 素 之一 。 业 难 ” 。 当前 , 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 、 经济 的发展变化 , 以就业为导向, 积 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 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 立一个结构合理 、 活开放、 建 灵 31 毕 业 生就 业市 场 的不 完 善 . 特 色 鲜 明 的 人 才培 养 模 式 。 高校 应 根 据 国 家 经济 发展 规 划 , 动 开 展 主 随 着 市 场 经 济 的 不 断 完 善 ,我 国 高 校 毕 业 生 的 就 业 方 式 也 由 就 业 市 场 需 求调 研 , 根据 产 业 结 构 和 就 业 市 场 的 变化 , 置 和 调 整 专 设 过去政 府的 “ 包 统 分” 划模 式转 变为用人 单位 与学生 之问 “ 统 计 供 业, 确定招生计划和培养 目标 , 改革教材 、 教学 方案和教 学方法拓 宽 需见面 ”“ 向选择” “ 、双 、 自主 择 业 ” 市 场 模 式 。就 目前 来 看 , 学 的 大 专 业 适 应性 。根 据 市 场 需 要增 加新 知 识 、新 技 术 课程 让 学 生 适 应 市 生就 业市场还 不够 完善 、 不够 成熟 , 露 出了许 多问题 。公平 、 暴 公 场 。 加 应 用 型 课程 和 学 时 , 大学 生 实 习和 实 践 的 力度 。 增 加 注重 实 习、 正、 竞争 、 择优 、 序的就业 市场 尚未形成 , 息、 有 信 网络 、 服务 、 障 保 实践基地和教学设备、实验设施 的建设。培养好学生的社会适应能 体 系 尚 未 建 立 , 域 、 校 歧 视 依 然 存 在 。 所 有 这 些 现 象 与 现 行 的 地 学 力、 人文素质、 创新精神、 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 力、 实践能力的培 和 市 场 就 业 方 式 是 极 不 相 称 的 , 它们 之 间 的 矛 盾 冲 突 直 接 影 响 着 大 养 , 强 学 生毕 业 后 适 应 社 会 的 能 力 。 增 学 生 就 业 目标 的 实现 。 43 大 学 生 要 转 变就 业 观 念 , 面 提 高 自身 的 素质 . 全 3 高 校 人 才培 养 模 式 的 滞 后 . 2 从 毕 业 生 自身 层 面 来 说 , 当前 大 学 生 必 须 适 应 市 场 调 整 期 望 高校 毕业生就业难 问题 ,暴 露 出高等学校人 才培养 与市场经 值 , 新 就 业 观 念 , 立 正 确 的 自我 观 念 。 择 业 时 要 从 思 想 上 排 除 更 树 济 发 展 不 相 适 应 的矛 盾 。很 多 高校 在 学 科 专 业 结 构 上 , 以适 应 经 难 些 固 有 的观 念 和 不切 实 际 的 误 区 。 目标 定 的过 高 或 过 低 , 大 学 对 济 发 展 对 各 类 大 学 生 的需 求 。 很 多 高 校 没 有 确 立 以 “ 生 为 本 ” 学 的 生 就 业 都 是 不 利 的。 大 学 生 还 应 调 整 好 自 己 的 心 态 , 真 估 价 悦 纳 认 理 念依然 以传统 的学科教育为 主 ,专业设 置教学 内容没有融 入社 自己, 自身 条件 作客 观评价 , 对 做到 有 的放矢 , 力避免在 求职 中 尽 会, 或者盲 目追寻和 迎合 社会 的需求。许 多高校 为了满足市场发展 的尴尬。学 会扬长避短 , 发挥 自己 的优势 , 根据 自己的实际情况 适 的需要瞄准这一 市场 , 进行专业 改革增 设新 的专业 , 目招 收大量 盲 时做 好调整选 择的准备 ,以形成悦纳 自己的积 极态度和 乐观 向上 学 生 , 致 了这 类专 业 人 才 的 供 过 于 求 。面 对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我 国 导 的情绪。 的 高 等 教 育 体 制 改 革 滞 后 , 校 办 学 自主 权 较 小 , 对 瞬 息 万 变 的 学 面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程度,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正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就业问题,人才模式培养不尽合理,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大学生的期望过高,更是激化了这一社会矛盾,因此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成了刻不容缓的课题研究项目。

显然我们有必要从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些问题,通过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并归纳出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建议和对策目录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3)(一)选题背景 (3)(二)选题意义 (3)(三)研究方法 (3)二、文献综述 (4)(一)文献综述 (4)三、研究思路 (4)四、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5)(一)就业环境分析 (5)(二)大学生行业选择的认知 (5)(三)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分析 (6)表1数据来源:大学生就业网 (6)五、目前我国就业面临的问题 (6)(一)劳动力资源的缺乏 (6)(二)大学生对行业发展认知不足 (7)(三)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完善 (7)(四)大众对职业教育认知不够 (7)六、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建议 (7)(一)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 (8)(二)促进行业技术与企业文化的培养 (8)(三)提高就业待遇与环境的改善 (9)(四)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本文主要通过5个方面来阐述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

第1章为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第2章为文献综述,第3章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第4章主要是介绍我国就业面临的问题。

第5章是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合理性建议。

本文的研究及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结合了我国国情,第2个将核心竞争力理论基础上提出就业力就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这个观点,第三是通过大学生问题进行成绩的观察和研究,通过自身工作实践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选题背景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在2010年初我国的入学毛利率已经达到50.3%,到2021年这一指标上升了5%,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有精英教育时代迈向了大众化教育,然而由于国人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认识和实践的不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家庭大学生关注的热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
h s c me o tc n p e o sy d y b a o Th s d a o il p lc e t n ie a tn i n mo e a d mo e h s t x l d s use a d a a y i h a o u 0 s i u u l a v d y to, i r ws s c a ub i s x e sv te to r n r .T i e twi ic s n n lss t e l r a o s o h i i u t f o t i i g e ly n r m r d ae a e p o lm,u r a o a l o siu i n o r f s in l c u e ,e l y n o i y e s n ft e d f c ly o b a n n mp o me tfo g a u t s r r r b e f n e s n b e c n tt t f p o e so a o r s mp o me t p l o s c a d h ma e o r e r e t .r s e t r p s h o n e me s r sa a n tt e e r a o slh p h tc n o fr s me s g e t n o l va i g t e n u n r s u c s ma k te c e p c .p o o e t e c u tr a u e g i s h s e s n - o e t a a f o u g si s f r al i t h e o e n


我 国发展 概 况
c re tp e s r n e l y n . u r n r s u e o mp o me t
【 yw rsE p n cutU iesyga utsDfcl f mpom n; esnC u t pa Ke o d ] xa dt r ri nvri dae ; i ut o l e tR ao ;o ne l oe ; tr i y e y r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时间:2003-6-26 19:47:00 点击:4826 热【字号:大中小】人类社会刚刚跨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就以超前的速度迈入了大众化时代,于是“扩招”、“质量”、“就业”便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倍受关注的敏感话题。

特别是就业问题,更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井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并提出应对之策,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高等教育巳进入大众化时代连续几年的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走人大众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成为世界性大潮,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

最早从发展高等教育中获益的美国,甚至提出了要让每个公民都接受高等教育的宏伟计划。

一向强调发展中国家要倾力发展基础教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指出高等教育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重要意义。

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不久,高校扩招决策立刻出台,一直稳步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的历程。

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2002年145万。

2003年达到212万,2004年将超过250万,在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以上。

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为643万人。

到2001年增加到1214万人。

2002年达到1400万人,已接近排在世界首位的美国(1420万人)。

度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标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在校生与适龄人口之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从大众向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扩展与转化》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时,属于英才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这一划分。

现在通常被作为国际通行指教,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上升到2001年的13。

3%,2002年末,这个数字巳接近15%。

据预测,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2020年将达到30%,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准。

上海市教育科学院院长胡瑞文这样评价说:“三年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增长了近一倍,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美国从1901年开始用了大约40年才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日本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完成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过渡,英国也在这个时期,用了12--13年走完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程。

中国仅用短短几年时间,就走完了英、法、德、日等发达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规律和特点: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马丁·特罗的《从英才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分析了英才、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其中在英才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希缺资源乃至社会特权;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

因此,大众化教育阶段与英才教育阶段相比,普通大众均可进入大学,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变为”普通老百姓“。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相对多数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大学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一样,不存在统包统分的问题,而是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

这样一来,一部分大学生通过争竞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也必然会有一部分从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蓝领工作”成为高级蓝领。

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国家,特别是德国,这也是一种普遍的就业现象,大学生所从事的也都是基层的一般性工作。

2.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时,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

大学生就业工作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是一个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的转化,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都将处于“买方市场’,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层次间的挤占岗位的效应将是一个趋强的趋势:同层次、相同专业毕业生的名牌校与普通校之间,培养质量和特色的竞争将格外激烈;毕业生整体求职的成本和时间将扩大和延长;毕业生整体的薪酬水平也将有所下降。

3.高校毕业生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从世界经济发展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迅速增加,其就业人数在发达国家均已超过50%,据国际劳动组织出版的《劳动统计年鉴1988))显示,第三产业从此者的比例以美国和加拿大最高,为69%,澳大利亚为68%,英国为66%,法国为63%,日本为58%,德国为54%。

我国目前仅为24%。

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第三产业必将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将会从现在占GDP的不到30%,上升到50%左右。

现代化的第三产业是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持的,其中的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心理、职业、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业,各类经纪人和中介机构,文化教育业等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要求其从业人员绝大多数取得大学学历。

应当说,在这些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多数是在第一线工作的。

大学毕业生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一线岗位就业,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的表现。

4.大学生毕业初期失业率相对较高根据西方一些国家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和特点来看,大学生毕业后l-5年内失业人数比较多一些,失业率高一些,有时甚至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但是总体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就业率要高于社会的平均就业率,而且待遇高于社会其他非受高等教育的人。

我国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串约为70%,2001年有30万毕业生在离校时未落实或未完全落实就业岗位,2002年有40万,2003年预计有60万,到2004年以后,这一数字将超过70万。

今后几年内,大学生待就业的人数将会逐渐增加。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对策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这种历史性的变化,社会、政府,高校必须面对现实,认真研究,积极应对。

1.全社会要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目的,转变就业观念。

第一,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因此,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高等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目的将被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所代替,大学生的特殊性淡化,普遍性将凸现。

第二,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工作手段等都将有质的变化,高科技手段将会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

相当一部分的工作将由素质高、能力强、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工作方法的人去做,高学历人才将遍布干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村民委员会主任、书记、乡镇以上的国家各级公务人员都应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担任;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家庭农场的主办人,乡镇企业、区街工业,个体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也应该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担任,甚至一个受过高等教育而没有承担社会工作的家庭主妇,能科学养育子女、合理调理饮食起居,把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经营得文明,高雅、整洁,也需要高素质的家政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第三,打破英才教育与职业结构之间的旧有、刻板的联系,相对降低大学生职业期望值。

随着民众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可能过去由高中或中专生从事的职业逐渐由大学生来担任,这种“高才低就”的现象从个人讲可能暂时感到委屈,但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

如大学毕业生到小学当教师,过去可能感到屈才、浪费,但现在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是认可的。

2.政府部门要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

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教育、人事,劳动、公安、保险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考虑,多方努力和配合。

要建立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就业和流动的限制,运用市场经济机制,鼓励毕业生到各类用人部门就业。

人的单位所有权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要建立健全用人完全聘任制度,还单位人为自由人。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3.高等学校要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锻炼。

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加,高校毕业生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更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

对此,高等学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教材改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大学生见习期的任务在大学期间完成,毕业即能上岗工作。

同时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保证课程和教学安排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当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培养学生积极、务实的择业态度,使学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增强信心。

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建立多元化和灵活的毕业生评价机制,逐步建立由偏重毕业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注重能力的评价机制,鼓励毕业生从被动就业转向积极创业。

4.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指导虽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但可以协调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关系,减少空岗时间,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

因此,高等学校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惧进,全面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与服务。

首先解决机构人员问题,加强队伍建设,以就业工作专职人员与毕业生不低于1:500的比例,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其次是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保证就业工作经费到位。

将就业经费按学生全部学费的l%列入年度预算,切实解决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中普遍存在的经费不足问题。

三是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