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最新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第【1】篇〗《我爱这土地》教案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所需时间一分钟)二、作家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一分钟)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2、写作背景:(两分钟)《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播放日本侵略中国影片黑太阳的《南京大屠杀》前两分钟介绍)。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深情地诵读(八分钟)——第一环节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方法指导: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关联词后,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要停顿。
)2、学生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思。
3、学生自读,体会诗歌情感4、朗读擂台赛。
找2-3名学生朗诵诗歌,教师点评。
四、细腻地感受——第二环节(一)揣摩意象:(十二分钟)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明确:土地、鸟、河流、风、黎明。
2、土地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3、“河流”、“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联系背景思考)明确:“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满怀悲愤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第2课《我爱这土地》目标导学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教学重点
-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了解艾青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其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
-诗歌主题思想:把握《我爱这土地》表达的家国情怀,理解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掌握艾青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朗读与表达:通过朗读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其次,在诗歌艺术特色分析方面,虽然我努力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象征、隐喻等手法,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难以掌握。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手法的讲解还不够生动、具体。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更多实际例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这些手法的作用。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时表现得非常积极,但在成果展示环节,部分学生显得有些紧张,表达不够流畅。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举例解释:
-在句子分析与词语理解方面,针对“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等典型句子,引导学生从语境出发,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在诗歌艺术特色辨识方面,通过具体例句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象征、隐喻等手法的运用,降低学习难度。
-在诗歌情感表达方面,教师可设计相关活动,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更好地理解并表达诗歌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爱这土地》学生导学案

学习任务二
要画出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根据文本找到以上事物的特点
学习任务三
比较原诗和修改后的诗歌,看看老师改得好不好。
我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身体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体会去掉主体意象后文章的感染力有何变化?
学习任务四
设计画面的布局、明暗色调。
根据自己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完成诗歌的配画。
学生导学案
课题
我爱这土地
课时
1课时
学习
目标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学习通过解读意象分析诗人情感的基本方法。
2.置身诗境,结合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课前任务
1.结合工具书,给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正音并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尝试标出重音和节奏。
学习任务一
认识意象圈画诗歌中富有画面感的典型事物。
部编版九上语文《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2 《我爱这土地》学案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2. 品读意象,领会象征意义。
3. 品味语言,体会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体会爱国精神。
学习难点:品读意象,领会象征意义。
【新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腐烂( ) 黎明( ) 汹涌()2.了解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
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多为觉醒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主要诗集有《》、《》等,成名作为《》。
【课堂探究】1. 请给本诗标注节奏,并尝试有感情地诵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请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3. 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爱”?4. 诗人对土地如此深沉的爱,他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5. 诗中的这些意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延伸】诗人艾青心目中那“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实现了,假如你也是一只鸟,面对日益繁荣昌盛的祖国,展望我们美好的未来,你是不是也想尽情歌唱属于自己的光明前景,请你用“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仿照本诗的格式也写几句诗。
【学习评价】自评☆☆☆师评☆☆☆参考答案:【新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嘶哑(sī) 喉咙(lïnɡ) 腐烂(fǔ) 黎明(lí) 汹涌(xiōnɡ)2、蒋海澄,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爱这土地-艾青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我爱这土地-艾青》导学案
一、课前准备
1. 师生共同收集关于艾青的相关资料,包括他的生平、代表作品等内容。
2. 准备PPT或其他多媒体资料,以便展示艾青的诗歌作品和相关图片。
3. 准备教室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二、导入
1. 利用PPT展示艾青的生平宁代表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以问题导入,如:“你们对艾青有何了解?他的诗歌作品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思考。
三、进修目标
1. 了解艾青的生平宁代表作品。
2. 理解《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进修过程
1. 进修艾青的生平宁代表作品,包括《我爱这土地》等。
2. 分析《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展开对这首诗歌的深入解读,分享各自的看法和观点。
4. 引导学生欣赏艾青其他的诗歌作品,让他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室练习
1. 阅读理解:请学生阅读《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回答相关问题,检验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2. 诗歌赏析: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艾青诗歌进行赏析,写下自己的感想和理解。
六、教室总结
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艾青的重要性和他的诗歌作品对我们的影响。
2. 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七、作业安置
1.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赏析和写作。
2. 继续了解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和分享。
部编最新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对祖国的热爱?”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歌中爱国情怀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爱国情感。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爱国情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诗歌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生活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表达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诗歌如何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爱国情感,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创作的乐趣,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并解决问题。
3.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写作技巧: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尝试仿写一首表达对祖国热爱的现代诗。
5.课后拓展:推荐阅读其他表达爱国主题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提高学生对现代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5.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美,培养高雅的审美品味,丰富情感世界。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结合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主题: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所表达的爱国情怀,通过诗歌的朗读、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我爱这土地》的深度解读,培养对现代诗歌的感知、理解和欣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艾青的诗歌,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提升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诗人的写作技巧,尝试创作表达个人情感的现代诗,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理解现代诗的特点:现代诗的形式多样,理解其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对比、示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把握现代诗的自由、节奏和意象等特点。
《我爱这土地》优质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我爱这土地》优质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时间预计:导课分、自学分、交流分、展示分、小结__分、巩固分钟学习流程一、自学新知1.重点注音。
嘶哑()悲愤()汹涌()喉咙()吹刮()腐()烂2.简介作者艾青及本文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二、整体赏析(一)朗读诗歌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2.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3.指名朗读诗歌。
4.学生齐读诗歌。
(二)赏析1. 诗人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发与升华,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我爱我祖国》,说说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
二、布置预习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三、朗读感知引导学生阅读词,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吗?点拨: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一、自主学习
1、填空《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2、请用“\”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探究展示:
1、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2、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3、“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5、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6、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三、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答案
朗读注意把握三个方面的要领:
感情基调——深沉忧郁;语速——缓慢;节奏——停顿恰当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鸟歌唱的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2.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3.“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鸟”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6) 艺术特色:a.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在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b. 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
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5、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6、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7、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诗意层层递进。
三1. 略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范仲淹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宋·陆游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汉·班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