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火攻篇
文学_孙子兵法第十二火攻篇全文-《孙子兵法》火攻篇全文带译文

孙子兵法第十二火攻篇全文-《孙子兵法》火攻篇全文带译文孙子兵法第十二火攻篇原文孙子说:火攻形式共有五种,一是火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火烧敌军运输设施。
实施火攻必须具备条件,火攻器材必须随时准备。
放火要看准天时,起火要选好日子。
天时是指气候干燥,日子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时候。
月亮经过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变化,灵活部署兵力策应。
在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面策应。
火已烧起而敌军依然保持镇静,就应等待,不可立即发起进攻。
待火势旺盛后,再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
火可从外面放,这时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适时放火就行。
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进攻。
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
军队都必须掌握这五种火攻形式,等待条件具备时进行火攻。
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显著;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必能加强。
水可以把敌军分割隔绝,但却不能焚毁敌人的军需物资。
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巩固战果的,会很危险,这种情况叫做“费留”。
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
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
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忿而出阵求战。
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
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气忿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
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道理。
孙子兵法第十二火攻篇译文《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
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火攻篇第十二

孙子兵法-火攻篇第十二火攻篇第十二[原文]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①,二曰火积②,三曰火辎③,四曰火库④,五曰火队⑤。
行火必有因⑥,烟火必素具⑦。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
凡此四宿者⑧,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⑨。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
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⑩,极其火力(11),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12),以时发之(13)。
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昼风久,夜风止。
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14)。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16),命曰费留(17)。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18)。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19),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20),将不可以温而致战(21);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22)。
怒可以复喜,温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注释]①火人:火,用作动词,烧,下同。
人,人马。
焚烧放军人马、营寨。
②火积:焚烧敖军的粮袜积聚。
③火辎:辎,辎重。
焚烧敌人辎重。
④火库:库,仓库。
焚烧放军的物资仓库。
⑤火队:队(suì),通“隧”,道路的意思,这里是指运输设施。
焚烧敌人运输设施。
⑥行火必有因:因,条件。
指在实施火攻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天气干燥,顺风,有易燃物,或有内应等。
⑦烟火必素具:烟火,指发火器材;素具,经常有准备。
发火器材必须经常准备好。
⑧四宿:指28 宿中箕、壁、翼、轸4 个星宿。
古代天文学者认为月亮运行到这4 个星宿位置时多风。
⑨必固五火之变而应之:五火,五种火攻的方法;应,策应。
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情况变化,适时地运用兵力策应。
⑩火发兵静者,待而匆攻:火已烧起,而敌军仍能保持安静不动的,要等待,不要贸然进攻。
汉简《孙子兵法》此句作:“火发其兵静而勿攻。
”(11)极其火力:让火势烧到最旺的时候。
孙子兵法火攻篇的感悟与启发

孙子兵法火攻篇的感悟与启发兵法十三篇,“火攻篇”是第十二篇。
此篇很多人不太重视,其实内涵也非常丰富,值得研究。
今结合古代著名战争事例来解读一下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
孙子指出火攻的五个方法(对象),第一是用火攻击敌人营盘,烧敌将士兵卒。
直接攻击敌方部队,消灭其有生力量。
这种方法适合士兵集聚的战场,杀伤力极大。
比如吴蜀夷陵之战,刘备大军进攻到夷陵山地,陆逊率军据险要之处坚守。
当时六月炎热干燥,刘备大军不耐酷暑,结营积聚在茂密山林之下。
东吴大都督陆逊抓住机会,用火攻,烧了刘备连营。
不仅烧死大量士兵,也烧了蜀军积蓄的器材、粮草和军械营帐等宝贵物资,五种火攻对象全烧到了。
一把大火彻底断送了刘备伐吴大业!刘备在万分危急中,只带领少数人侥幸逃到了白帝城。
这种火攻是威力最大的,也是杀伤力最大的。
东吴陆逊能成此大功,离不开六月炎热天气,离不开茂密树林下蜀军连营驻扎的聚集地利,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都是易烧易燃之物。
离不开东吴将士以逸待劳、齐心守土卫国的团结奋战。
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全具备。
第二,火积。
就是军队用于打仗的必要积蓄和后备物资。
比如食物、医药、卧具、器械、粮草、军衣、车马等等。
如果用火攻焚烧了敌军这些积蓄物资,敌方军心必大乱。
如果不能及时补充积蓄,那么将帅和士兵的战斗意志就会很薄弱,坚持战斗就没有了底气。
这样很容易就被击败了。
比如隋朝初年,隋文帝采纳高颖破南朝陈国之策。
用火焚烧敌方钱粮积蓄,不断地派特种部队烧南朝各地积蓄,搞得整个国家人心惶惶,削弱了南朝陈国的国力,大大动摇了他们的战斗意志。
第三是火辎,烧敌方的辎重。
第四是火库,焚烧敌军仓库。
行军途中携带的物资叫辎重,在城里营寨里存储的物资叫仓库。
其实二者是大体相同的物资钱粮,用了不同的名称。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转折点出现在曹操亲自率领将士去乌巢焚烧了袁绍的辎重粮仓。
孙子兵法第十二盘火攻篇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 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 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 • 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 也。愤怒可以恢复到喜欢,气愤可以恢
复到高兴;国家灭亡就不可能复存,人
使用兵力配合它。从敌人内部放火,就要及 时派兵从外部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仍然保 持安静的,应等待一下,不可马上发起攻击, 等火烧到最旺时,如果可以进攻就进攻,不 可进攻就停止。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 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
火也可以从外面放,从外面放就不必等
待内应,只要适时放火就行。火在上风
死了就不能复生。所以,明知的国君要
慎重,良好的将帅要警惕;这是安定国
家和保全军队的道理。
二、中心思想
•
•
本篇主要论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
施方法,同时提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
曹操曰:以火攻人,当择 时日也。
张预曰:以火攻敌,当使 奸细潜行,地理之远近,途 径之险易,先熟知之,乃可 •往战。争本以速决为主体。火攻就是为了缩
第十二篇
•火 攻 篇
一、原 译 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 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 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 孙子说:火攻有五种一是火烧营寨,
二是火烧积聚,三是火烧辎重,四是火
烧仓库,五是火烧粮道。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 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 在箕、壁、翼、轸也,凡此 四• 宿实施者火,攻必风须起有之条件日,也火。攻器材必须
经常准备着。放火要看天时,起火要看日 子。天时是指气候的干燥;日子是指月亮 行经箕、壁、翼、珍四星宿的位置;月亮 经过四星宿的日子,就是有风的日子。
2023年文学_孙子兵法第十二火攻篇全文-《孙子兵法》火攻篇全文带译文

2023年孙子兵法第十二火攻篇全文-《孙子兵法》火攻篇全文带译文孙子兵法第十二火攻篇原文《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
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34年,也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祖国。
这位兼修文武的饱学之士,在离开繁华的唐朝都城时并没有携带什么丝绸珍宝,而是用唐朝廷赏赐给他的钱来买书,将大批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捆载而归,回到故乡后传授给日本的文士武将。
而据一部名叫《续日本纪》的日本古书所说,吉备回国后的第26年(公元760年),奈良王朝曾派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弥关城等6人到太宰府跟随吉备学习《孙子九地》、《诸葛亮八阵》以及结营向背等方面的知识。
这说明吉备所带回的这批典籍中确实包括被人们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
如果这一记载准确无误的'话,那么《孙子兵法》传入日本至少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日本著名兵法史学者佐藤坚司却认为,说吉备真备将《孙子兵法》传入日本,时间过晚。
按照他的推断,中国兵法传入日本是早在公元663年以前的事儿。
这一年,来自朝鲜半岛百济国的几位兵法家到达日本,在那里领导修筑了几座城池,并因为精通中国兵法被授予荣誉勋位。
佐藤推测很可能是这几位百济兵法家把中国兵法(当然包括《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
他的证据是,在57年之后成书的《日本书纪》中,出现了“倏忽之间,出其不意,则破之必也”这样的话,这与《孙子兵法计》篇的“出其不意”以及《虚实》篇的“趋其所不意”,在文字和意思上是相同的。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巧合,是因为该书的编纂者舍人亲王、太安麻吕已熟知《孙子兵法》上的话,所以用这些话来描述神武天王时代的战法。
佐藤的推断将《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时间向前推了70多年,而且可能由此改写该书传入日本的路径,即:《孙子兵法》不是借扁舟孤帆之力,从中国大陆循海路直达日本,而是先传入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代的朝鲜半岛,然后才由百济兵法家们传入日本的。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翻译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翻译《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著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军事思想家之一孙武(孙子)所撰写。
全书共有十三篇,涵盖了军事战略、战术、军队组织、军事指挥等方面的内容,对后世军事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翻译和相关参考内容。
第一篇:计篇《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计篇,主要讲述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其中,“将者”指指挥官和统帅,需要明智而果断,善于计划和预测,从而取得胜利。
这一篇的翻译内容可以参考以下:- The Art of War by Sun Tzu, Chapter 1: The Calculations- Sun Tzu's Art of War, Chapter 1: Strategic Calculations第二篇:作篇第二篇是作篇,主要讲述了战争时应该如何筹备和准备,包括军队的组织、训练和装备等。
这一篇的翻译内容可以参考以下:- The Art of War by Sun Tzu, Chapter 2: Organization and Preparedness- Sun Tzu's Art of War, Chapter 2: Military Organization and Preparedness第三篇:谋篇第三篇是谋篇,主要讲述了战争中的谋略和智慧。
谋篇强调了战争中的计谋和变化,以及善于利用情报和与敌人周旋等。
这一篇的翻译内容可以参考以下:- The Art of War by Sun Tzu, Chapter 3: Strategies and Tactics- Sun Tzu's Art of War, Chapter 3: Strategies and Cunning第四篇:用篇第四篇是用篇,主要讲述了在战争中如何使用兵力和资源,包括了如何选择和布阵战场、如何利用地形和气候等。
这一篇的翻译内容可以参考以下:- The Art of War by Sun Tzu, Chapter 4: Utilization of Forces- Sun Tzu's Art of War, Chapter 4: Effective Deployment第五篇:势篇第五篇是势篇,提出了在战争中的势力和战局分析,以及如何寻找并利用对手的势弱点。
孙子兵法十三篇之12火攻篇破译版

【火攻篇】孙子说:火攻的作战方式共有五种,一是火烧敌军的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的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物资,四是焚烧敌军兵器库,五是火烧敌军的粮道和运输设施。
实施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火攻的器材必须事先准备就绪。
放火要看准天时,选好有利的日子。
天时是指气候要干燥,日子是指要在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
凡是月亮行经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
凡是用火攻敌,都必须根据以上五种情况所引起的情况变化灵活部署兵力策应。
如果从敌营内部放火,就应该及早派兵在外策应。
如果敌营内已经起火,但敌军仍然保持镇静的,就要耐心等待,不要急于进攻;等到火势旺盛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策,可以进攻就发起进攻,不可以进攻就停止。
也可以从敌营外部放火,这样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时机适合就可以放火攻击。
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向进攻。
白天风刮久了,到夜晚就容易停止。
大凡指挥军队作战,都必须懂得灵活运用上述五种火攻形式,并遵循自然规律准确把握火攻的时机。
所以说,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明显容易获胜;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也必能加强。
但水攻只能隔断敌军的阵形、联系和运输,不能像火攻那样毁灭敌军的兵马和军需物质。
如果打了胜仗,攻取了敌人的土地城邑,却不巩固胜利成果,不及时对部下进行论功行赏,是很危险的,这种情况叫作“费留”。
因此,英明的国君应该慎重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于国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开战。
国君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就发动战争,将帅不能因为一时的气愤就贸然下令出战。
符合国家长远利益才可以用兵,不符合国家长远利益就停止用兵。
愤怒可以重新转化为喜悦,气愤也可以重新转化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更不能再生。
因此,英明的国君要慎重对待战争,贤良的将帅应该小心警惕贸然作战,这都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根本原则!。
孙子兵法《火攻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火攻篇》原文及翻译《孙子兵法》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孙子兵法之《火攻篇》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
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
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
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昼风久,夜风止。
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火攻篇》注释:火人:火,作动词用,意为烧火、放火。
人,此指人马。
火人,放火焚烧敌军的人马。
火积:积,积蓄、积藏,这里指积藏的军用粮草。
火积,放火焚烧敌军积藏的粮草。
火辎:辎,辎重包括武器、兵车,以及各种军用器械。
火辎,放火焚烧敌军的各种军用物资。
月在箕、壁、翼、轸:月,星宿、星座。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天空有二十八星宿,这箕、壁、翼、轸就是其中的四座。
月在箕、壁、翼、轸,这里指当月亮运行经过箕、壁、翼、轸这四座的日子。
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因,依据。
五火之变,这里指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火攻形式所引起的敌情变化。
应,相应、策应。
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必须依据五种火攻形式所引起的敌情变化分别采取相应的配合措施。
火发于内:内,指敌军营内。
火发于内,在敌军军营里放火。
则早应之于外:早,提早。
早应之于外,提前从外部策应。
火发兵静者:兵,指敌军。
火发兵静者,火已燃起但敌军依然表现镇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火攻的效力优于水攻。 古诗云:“顺风放火去烧人,忽地风回烧自 身”。 战场上借助火的威力,可以增强自己的力 量,从而夺取战争胜利。社会生活中借助一切 外力,也能增强自己的力量,从而赢得胜利。 特别是在现代商战中,思维敏捷的商人们最是 巧借东风的行家里手。
4.国君、将帅要懂安国全军之道。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 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这 是孙子“安国全军”慎战思想的体现,并与论述 国君将帅心理素质相结合。 此处提出的慎战而致 战——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 可因气忿而出阵求战。 4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 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国亡不能复存,人死不能再生。所以,明智 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这是安 定国家保全军队的原则。
内 容 提 要
最后一段,主要体现了孙子的两个重要观 点:一是“唯利”观;一是以“安国全军”为重 的慎战思想。 孙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典型的火攻战例 并不很多。孙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发现 了火攻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将它作为 专题加以阐述。
思考 :
孙子有“以火助攻,获取战争胜利”的 高明论断;诸葛亮有巧借“东风”,帮助周 瑜取得赤壁大战胜利的战例;现实生活中的 你,又该如何巧借“东风”,取得人生的成 功呢?
1.火攻的种类和条件。 火攻的种类:火人、火积、火辎、火库、 火队 。 火攻的条件:“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孙子列举的火攻条件,说明他已充分认识 到天时气候对战争的影响,这一点对现代战争 同样重要。
2.火攻的方法。 ①火发于内 ——应之于外 ②火发其兵静 —— 待而勿攻,极其火力, 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止 ③火发于外 ——无待于内,以时发之 ④火发上风 ——无攻下风 ⑤昼风久 ——夜风止
第十二篇 火攻篇
题 解
“火攻”,以火辅助进攻。 本篇是孙 子火攻经验 的专题 性论 述,系统 阐 述了火攻的 种类 、 条 件、 实 施方法,以及 发 火后的应变 等问题 ,最后讲 到 慎战 思想。 慎战思想是本篇的重要思想,至今仍有重要指 导意义。
名 言 名 句
1 战胜 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 留”——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 及时论功行赏的,则有危险,叫做“费留”。 2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不 是有利不行 动 ,不是能 胜 不用兵,不是危迫 不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