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初三化学 知识点复习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初三化学 知识点复习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一物质的形成与微粒、元素一、物质与微粒、元素的关系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二、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三、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如Na+、Cl-、OH-、SO42-等),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如Na+),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如Cl-)。

2、形成过程:原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

3、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4、常见的原子团:OH-、NO3-、SO42-、CO32-、NH4+5、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以钠和氯为例)粒子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结构示意图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如Na、Cl Na+Cl-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性电中性带正电带负电联系【巩固练习】1.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D )A、铜B、氧气C、金刚石D、氯化钠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远处就能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说明分子间间隔增大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选项宏观现象微观解释A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B向滴有酚酞溶液的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溶液红色消失OH-和H+结合成水分子C蔗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D向塑料袋中滴加少量酒精,挤瘪密封,放在热水中,塑料袋很快鼓起酒精分子受热后体积变大4.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B、分子在不断运动C、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会改变D、乙、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会改变5.“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此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B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C、水和冰的化学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7.如图是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知识点(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知识点(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知识点一、分子与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构成(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在原子中)。

(3)原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原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和分子性质一样)。

(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等到的比。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元素(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硅、铝、铁、钙;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元素:氧、碳(2)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符号①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②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比如:N 表示氮元素(宏观),也可以表示一个氮原子(微观)而Fe 表示铁元素,也可以表示一个铁原子;还可以表示铁这种物质如果表示几个原子或者分子、离子就在符号左边加个数字:5N 表示5个氮原子这时候就只有一个微观意义了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元素,稀有气体;非金属固体(4)元素周期表①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②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18个纵行,7个周期,16个簇。

3、离子(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离子团,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核外电子的排布。

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失去电子,从而带正电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电子,从而带负电形成阴离子;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具有8个(He为2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点总结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点总结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点总结单选题1、在30亿帕压强下,水分子以一种特殊的组合方式形成晶体,这就是7号冰,一旦形成,这种冰的结晶速度非常快,可以冻住整个大海。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7号冰与水的化学性质相同B.7号冰中水分子不再运动C.水结成7号冰时体积膨胀,水分子体积变大D.7号冰中分子间没有间隙答案:AA、7号冰与水的化学性质相同,因为都是有水分子构成,故正确;B、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故B错误;C、水结成7号冰时体积膨胀,水分子的间隔发生改变,故C错误;D、水分子的间隔是存在的,故D错误;故选A。

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工具。

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A.拉瓦锡B.道尔顿C.门捷列夫D.阿伏加德罗答案:CA、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A错误;B、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学说,故B错误;C、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C正确;D、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故D错误;故选C。

3、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特征。

下列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的是A.甲烷B.空气C.冰水D.黄金答案:BA、甲烷由甲烷分子构成,甲烷中只有一种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B、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氮气由氮气分子构成,氧气由氧气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所以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故B符合题意;C、冰是水的固体,冰水中只含有水分子,故C不符合题意;D、黄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不含有分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根据这个实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A.金原子核带正电荷B.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C.金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D.金原子核的质量与a粒子质量相当答案:AA、a粒子带正电,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说明遇到了带正电的微粒才改变了方向,因此金原子核带正电,A正确;B、由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绝大多数a粒子未发生偏转,可得金原子并非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B错误;C、该实验的三种现象根本不能说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情况,C错误;D、有极少数的a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东西,即原子核质量很大,D错误。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基本概念1、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二、分子的性质⒈通常,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但真实存在)⒉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加热时,分子能量大,运动速率越快)⒊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通常,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但冰中分子间隔>水中分子间隔;物质的热胀冷缩指的就是分子间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4.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运动实验(P49页)解释A中烧杯现象原因: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C烧杯中的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与水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氨水使酚酞变红三、从分子角度分析解释生活中现象1、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间隔变大2、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3、香水,汽油密封保存原因分子在不断运动4、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能量大,运动的速率越快5、6000L氧气加压到40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压强越大,间隔越小※考点原子间间隔:水银温度计,钢轨,电线四、分子可以分成原子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分类(1)纯净物: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2)混合物: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2、物质和分子的构成(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注意: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硫,磷,碳,硅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注意:分子前有个数,原子前必有个数,分子前无个数,原子前也无个数。

3、从分子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一种物质的分子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4、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及相关问题(1)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Fe的意义:(1)表示铁这种物质;(2)表示铁元素;(3)表示一个铁原子。
6、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用元素的元素符号。
7、元素的分类
(1)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基本全部为固态,Hg常温下为液态。
(2)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状态。
(3)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都为气态。
8、元素周期表:七个周期,十六个族。同个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同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似。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分子
1、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பைடு நூலகம்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就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二、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三、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带+电荷)包括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和中子(不带电)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妙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妙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妙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妙课题 1 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有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NaCl 硫酸锌ZnSO4(显著特征:含有SO4CO3NO3OHNH4 PO4Cl 等原子团)4、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二、分子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非常小;⑵在别停地运动(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闻到气味等;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算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原因。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别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别同。

分子相同物质相同,分子别同物质别同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②一具××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具水分子由一具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不下列几组概念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别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学会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⑵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别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别同种原子构成。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也不变。 4.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列前四位:氧﹥硅﹥铝﹥铁
生物细胞中元素含量排列:氧﹥碳﹥氢﹥氮
元素的分类
• 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 头
金属元素:“金”字旁
固态非金属:“石”字
非金属元素
旁 液态非金属:“水”字旁
气态非金属:“气”字头
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 只用一个符号表示的要大写,用两个符号 表示的应该“一大二小”
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
重新结合形成新的分子。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由相同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四) 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最外层)
弧线表示 电子层
+11 2 8 1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数字1也可以表示 最外层电子数 圆圈表示 原子核 圈内数字表示 质子数 “+”表示 原子核带正电
三态的变化,由于分子之间空隙的变化, 分子本身的体积大小不变。
• (二)化学变化的实质
•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分裂
原子
重新组合
新的分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会变成其他分子;
2.元素符号的含义 “O” 既表示 氧元素,又表示1个氧原子。 “H” 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1个氢原子。 “2H” 只能表示2个氢原子。
元素周期表
1.7个横行,即7个周期。
18纵行,16个族(8,9,10纵行共组1个族)。b.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所在周期数

最新人教版_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三单元_物质构成的奥秘_知识点总结

最新人教版_九年级化学上册_第三单元_物质构成的奥秘_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考点1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

1“最小粒子”是指构成这种物质的最小粒子,而不是粒子最小。

因为分子还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还可以再分。

2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其物理性质。

因为一些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分子聚集表现出来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其物理性质。

2、分子的特点:①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②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③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一般地,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分子间间隔大小:气态>液态>固态利用①③两条特点可以解释: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物质三态间的变化、气体压缩等。

3、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考点2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1这里的最小粒子是指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2、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分子原子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特点1分子、原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2分子、原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3分子间、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实例水H2O、氢气H2铁Fe、硅Si、金刚石C、汞Hg主要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还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相互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考点3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现象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变化概念主要特征微观结构举例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分子、原子都不变水蒸发变成水蒸汽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2、纯净物和混合物1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

纯净物的组成、性质固定。

2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混合物的组成不固定,混合物中各物质保持各自的性质。

3、注意: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元素来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用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来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 1 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有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NaCl 硫酸锌ZnSO4(显著特征:含有SO4CO3NO3OHNH4 PO4Cl 等原子团)4、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二、分子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⑵在不停地运动(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闻到气味等;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分子相同物质相同,分子不同物质不同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学会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⑵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 2原 子1、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核 (带正电) 原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2) 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 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3)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⑴ 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碳原子质量的 1/12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课题 3元 素一、元素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含稀有气体元素)4、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②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O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元素符号1、 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 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3、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表示 2 个氢原子:2H ; 2H :表示 2 个氢原子。

4、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6N :6 表示 6 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1、 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2、 结构:7 个周期 16 个族3、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5、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表示元素的原子序数表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H 氢1.008表示元素符号表示元素名称课题 4 离子一、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结构图: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质子数电子层上的电子数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 2 个电子;②第二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 2 个电子)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 为2)不易得失电子(稳定)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意: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层已达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氦元素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二、离子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注意:原子在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若数字为1 时,可省略不写。

例如:钠离子:Na+。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带n 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

例如:Fe3+ :带3 个单位正电荷的铁离子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例如:Fe3+ :3 表示一个铁离子带3 个单位的正电荷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8、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

例如:2 个钠离子:2Na+9、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小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非金属气体单质、酸和多数氧化物(如CO2 H2O SO2 HCl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碱、盐2、物质的组成、构成的描述:①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元素组成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②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例: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第四章课题 4 化学式和化合价一、化学式1、概念: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2、含义:A 表示某种物质;B 表示某种物质的组成;C 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D 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例如:H2O:A 表示水这种物质;B 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C 表示一个水分子;D 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分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化学式前面加系数。

若化学式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分子的个数。

例如:表示3 个二氧化碳分子:3CO2;4H2O:表示4 个水分子。

4、化学式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分子的个数。

例如:3H2O:3 表示3 个水分子。

5、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

例如;H2O: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 2 个氢原子。

6、化学式的书写:⑴单质:A:氢气、氮气、氧气、氟气、氯气、溴、碘这七种单质: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加 2表示。

例如:氢气:H2、氧气:O2B:除上述七种以外的单质: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

例如:铁:Fe;红磷:P;氦气:He⑵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或由两种原子团构成的):根据名称从右写到左。

若已读出原子个数的就直接写;若未读出原子个数的需根据化合价来正确书写。

例如:四氧化三铁:Fe O ;氯化镁:+ 2- 1 ;硫酸钠:+ 1-23 4 Mg Cl 2Na 2SO47、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或由两种原子团构成的)的读法: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从右至左读作“某化某”;在氧化物中一般要读出原子个数含有酸根(NO3、SO4、CO3、PO4)的化合物:从右至左读作“某酸某”含有氢氧根(OH)的化合物:从右至左读作“氢氧化某”例如:Fe3O4:四氧化三铁;MgCl2:氯化镁;Al(NO3)3:硝酸铝;Mg(OH)2:氢氧化镁。

二、化合价1、化合价是用来表示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的原子个数比,是元素的一种化学性质。

有正价与负价之分。

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

符号在前,数字在后。

若数字为+21 时,不能省略。

例如:标出物质中镁元素的化合价:MgCl2。

+23、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的含义:表示某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例如:MgCl2。

:2 表示在氯化镁中镁元素显+2 价。

小结各种数字的含义:①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②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③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的某种元素的原子个数。

④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某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⑤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⑥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小结微粒个数的表示方法:①原子个数的表示: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②离子个数的表示: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Mg4 3 3 4 4③分子个数的表示:在化学式前面加系数 4、元素化合价与离子的关系:①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的数值=离子带的电荷数②元素化合价的符号与离子带的电性一致 例:镁离子:Mg 2+ 与+2 价的镁元素: + 2+a -b5、化合价的规则: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以 A m B n 为例, 即(+a)×m +(-b)×n =06、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记忆:钾钠氢银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氟氯溴碘负一价,铁正二三氧负二,铜正一二铝正三。

负一氢氧硝酸根,负二碳酸硫酸根 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注意:氯元素在氯化物中只显-1 价,硫元素在硫化物中显-2 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