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愿

合集下载

“乡愿”与“冷漠”及其对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

“乡愿”与“冷漠”及其对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
“ Hy p o c r i t e s ” a n d “ a p a t h y ” i n c a mp u s a n d i t s e fe c t o n mo r a l e d u c a i t o n o f c o H e g e s t u d e n s t
( 武 夷 学院 思政部 ,福建 武 夷山 3 5 4 3 0 0 )

要 :近 年 来 ,经 济 、社 会 的快速发展 与 转型 ,高等教 育本 身的发展 变化 必 然对 高校教 职
员工、 学生的心 态和行 为 方式及 品行 和道德 成 长产 生相应 的影 响。 这其 中高校校 园里不 同程 度存
在着的 “ 乡愿” 与 “ 冷漠”现象对校 园风气、校 园文化产生腐蚀 ,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和道德 人格的养成也带来 负面影响,必须加 以克服、化解。对此,有必要在 思想道德教 育中加强纪律教 育 ,强化 大学的 学 术共 同体和 师生共 同体 建设 。 关键词 :“ 乡愿” ;“ 冷漠” ;道德养成 ;负面影响 中 图分 类号 :G 6 4 1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l一 3 8 0 X( 2 0 1 3 )0 4— 0 1 4 6— 0 6
J I A S h a o— - we n
( W u Y i U n  ̄ e r s i t y ,W u y i Mo u n t a i n 3 5 4 3 0 0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A 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a n s f o r ma i f o n o f e c o n o mi c a n d s o c i e t y a n d a c h a n g e i n h i g h e r e d u c a i t o n i n r e - c e n t y e a r s mu s t g i v e a n i n l f u e n c e o n t h e me n t a l i t y nd a b e h a v i o r o f t e a c h e r s a n d s t u d e n t s i n e o U e g e, a n d C O I T e — s p o n d i n g l y o n t h e c o n d u c t a n d m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 F o r e x a mp l e ,t he r e a e r p h e n o me n a o f“ Hy p o — c i r t e s ” a n d “ a p a t h y ” i n c o H e g e c a mp u s .w h i c h i s r e s p o n s i b l e f o r n e g a t i v e i mp a c t o n t h e mo r a l c u l t i v a i t o n t o c o l -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t he r e f o r e,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t o s t r e n g t h o n d i s c i p l i n e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c o mmu n i  ̄ b u i l d i n g b e t w e e n t e a c h ・ e r a n d s t u d e n t .

乡愿

乡愿

【原文】子曰:“恭1而无礼则劳2;慎而无礼则葸3;勇而无礼则乱;直4而无礼则绞5。

君子笃於亲,则民兴6於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7。

”【译文】孔子说:“注重态度的恭敬谦逊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忧愁、愁苦;只会谨慎处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害怕、畏缩;只靠有勇气胆量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犯上作乱;只能公正行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行动就会过于急切。

君子若是忠实笃厚于亲切,则人民就会发起与人相互亲爱的信心;过去的、旧的文化不遗失、不放弃,则人民不会轻视君子。

”【说明】泰伯于思想、学问、仁义等没有不好的,只是他的传统观念使他认为不能以下犯上,故他弃王位而逃走。

再一个意思,泰伯的“出逃”实际上是为周国开辟东南方。

因此他注重态度的恭敬谦逊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忧愁、愁苦(这是指他处于两难境地时的心情);只会谨慎处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害怕、畏缩(这是指他没有继承王位);只靠有勇气胆量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犯上作乱(这是指他不继承王位而违背了古代宗法社会的传统);只能公正行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行动就会过于急切(这是指他三次逃走)。

所以,如果他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也就是说他若是忠实笃厚于亲切,则人民就会发起与人相互亲爱的信心;若是他将过去的、旧的文化不遗失、不放弃,则人民不会轻视君子了。

那么,按孔子的说法,如果他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历史会不会就此而改写呢?不会!因为商纣王的残暴酷虐是不会改变的,人民对殷商王朝的仇恨与厌恶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不会改变的。

泰伯最后也会象季历、姬昌一样反对殷商王朝,以至最后推翻殷商王朝。

所以,泰伯的放弃王位而出走,是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失去了一个君子的应有的品质。

上节是对泰伯的赞扬,本节则是对泰伯的批评,而这个批评是很中肯的。

这就是孔子看人看事的辨证法。

2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东海读经札记好恶之心,人皆有之。

乡愿的典故

乡愿的典故

《乡愿的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叫“乡愿”的典故。

从前呀,有个村子,村子里有个人,大家都觉得他特别好,对谁都笑嘻嘻的,谁也不得罪。

有一次,村里两个人吵架了,这个人呢,既不说这个人对,也不说那个人错,就两边讨好。

还有一回,有人做了不好的事,大家都批评,可他不说话,好像没这回事一样。

这个人看起来好像很好,其实呢,他没有自己的原则和想法,只是为了让大家都喜欢他。

小朋友们,这种人就叫乡愿哦。

《乡愿的典故》
小朋友们,咱们来讲讲“乡愿”哟!
比如说,在一个班级里,有个同学,不管谁犯错,他都不说什么。

有两个小朋友打架了,他也不劝,就看着。

老师问他谁不对,他也不说真话。

这样的同学,大家可能一开始觉得他人好,可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他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想让每个人都觉得他好。

这就像乡愿啦,表面上好,其实不太对呢。

小朋友,能明白吗?
《乡愿的典故》
小朋友们,来听听“乡愿”的典故啦!
比如说,在一个小组活动里,有个小朋友总是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别人说怎么做,他就跟着说行。

结果活动做得不太好,他也不说是谁的问题。

这样的小朋友,大家慢慢就会发现他没有主见,只是想让大家都不讨厌他。

这就是乡愿的样子,小朋友们可不要学这样哦。

你们要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做对的事。

乡愿及其详解

乡愿及其详解

乡愿及乡愿文化【出处】《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孟子·尽心下》:“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

”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人之罪也,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意义】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孟子认为乡愿是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人。

【乡愿文化】◆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人文文化的种类,比如说有君子文化、士文化、帮派文化、礼乐文化,俗文化、乡愿文化(潜规则文化)等等。

◆乡愿文化是现代文明的死敌,法治社会的死敌。

◆李大钊《乡愿与大盗》:“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纪录。

”◆清王宜山《围炉夜话》:“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观点】德之贼的乡愿□周鲁霞《论语》注本多多。

手中就有杨伯峻、钱穆、南怀瑾、李泽厚、李零的五个版本,各有千秋。

最终还是要阅读和理解原文。

纪晓岚一生,除《阅微草堂笔记》,似乎再没有其他著述,只是编书——把前人的典籍进行搜集、整理、分类。

他的观点是:“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

”南怀瑾感叹:这的确是一则名言。

这些年,六经注我式的畅销书势头不减,所谓的鸡汤,有的已没了真材实料,清汤寡水仅靠点鸡精来提味。

纪晓岚、南怀瑾的感叹自然很容易引起共鸣。

《论语》近乎句句经典,几乎每句话都够写本书的了。

李零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自有其道理。

若让我也选一句,应该是“乡愿,德之贼也”。

对于人格类型,孔子的划分颇为细致,乡愿为其一。

乡愿,指那些貌似忠厚老实、实则善恶是非不分、同流合污媚于世者。

孔子把乡愿看做德之贼,是发了狠的,痛绝之心可见一斑。

乡愿,德之贼也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乡愿,德之贼也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乡愿,德之贼也【原文】子曰:「乡愿(1),德之贼(2)也。

」(《论语·阳货第十七》)【注释】(1)乡愿:愿,忠厚、谨慎。

外貌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不能区分善恶、好坏、是非的人。

也就是乡人鄙俗中,同流合污以媚于世,而被认为忠厚的老好人。

孔子认为乡愿似德非德,而又容易乱德,所以深恶痛绝。

(2)贼:败坏。

【翻译】孔子说:「同流合污以媚于世,而被乡人认为忠厚,实际上却不能区分善恶、好坏、是非的老好人,就是败坏道德的人。

」【评析】一味地迎合世俗人?的道德水平、人情的愿望,成为众望所归的好人或模范,这样获取名利情的满足而没有什么真正道德修养的人,最是能惑乱有心修养心性者的心志,尤其在道德败坏的时代,这种所谓的好人、模范,更是十足的乡愿。

因为他们自以为是善的、好的、对的,其实和真正的善的、好的、对的相去甚远。

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看,他们浑然不懂道德廉耻、没有自知之明,会把人?领向何处?真是误了好多人,使许多人偏离他们人生真正的目的,确切地讲,他们是在败坏道德。

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不和世俗同流合污,而又能真正善待世人,这才是名符其实的修养心性;而乡愿却是欺世盗名、似是而非、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起到的是「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的作用。

会不会跟着乡愿随波逐流,就像在淘金,不是金子,是沙就会被冲走,在修养心性的路上,对正道不够坚定、对修心不够精进,那就容易被迷惑,不辨真伪而误入歧途。

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

意思是说:厌恶以紫色取代红色,厌恶以淫荡的乐曲扰乱雅正的音乐,厌恶以能言善辩颠覆国家。

可想而知:孔子也厌恶乡愿这样的伪君子,君子要完善品德修养,而乡愿却在败坏道德,他们不像坏人那么明显易辨,但起到的破坏作用是更巨大的。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

论乡愿

论乡愿

论乡愿作者:叶韬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6期摘要:通过梳理先秦儒家对乡愿的批判,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信念、道德习惯五方面概括出乡愿的道德人格特征;指出了乡愿恶的本质是在于伪善包裹下的自私;并进一步分析了乡愿与中庸的关系,认为中庸之道与乡愿的核心差别在于“诚”,而片面追求中庸,却又导致“诚”的丧失;最后从个体和社会两方面指出乡愿的道德矫治路径。

关键词:乡愿;中庸;伪善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025-02乡愿,作为一种道德人格,是儒家孔孟先师所明确反对的;时至今日,“老好人”、“好好先生”也依然存在,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败坏着社会道德,影响着社会的健康风气。

然而,对乡愿的研究,至今学术界仍比较空白。

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必要对乡愿这种人格品质和行为方式,重新进行一番审视。

一、乡愿的道德人格特征“乡愿”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364这里孔子直接指出了乡愿的道德影响,实为害道之人。

对乡愿的具体阐释来自孟子,“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

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

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2]336关于“乡原”的解释,大多学者认为,乡人,不是有见识的人。

可见孟子所言乡愿,是指言行不一,做事只要过得去,当面背后一套,八面玲珑的老好人、好好先生;他认为这种人深藏不露,以求亲近讨好世人[1]461。

孟子引用孔子的话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为乡愿乎!乡愿,德之贼也。

”[1]461由此,孔子认为乡愿之人貌似有德而实际不是德,其德是一种伪德,善是一种伪善,把不见这种人亲自登门看作自己的幸运,因为这种人在他看来实际上是伪君子。

由上,孔孟所谓乡愿之人在今看来大概分为三类:其一是伪善伪德的伪君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著有《伪君子篇》,开篇即说:“伪君子之居乡而假愿者,即孔子所谓之乡愿。

古代贬义句

古代贬义句

古代贬义句0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於予与何诛?——孔子骂徒弟宰予读遍《论语》,这大概是温文尔雅的孔圣人最动肝火的一次震怒了?宰予是孔子的徒弟,大白天的,居然在睡觉。

孔子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看到宰予在睡觉,大骂: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

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那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老子骂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老子不说也罢!”孔子是真心把徒弟当儿子教导,才会这样生气吧!02.竖子不足与谋。

——《史记·项羽本纪》这是范增骂项羽的,就是说:不想再跟你这个傻子玩了。

话说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是两个极大的势力。

范增是项羽门下最重要的谋士,项羽还管他叫声“干爹”。

范增慧眼如炬,一眼看出刘邦是未来项羽最大的对手,就叫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

没想到,项羽太过优柔寡断,放走了刘邦,于是,范增骂了这句话。

看了后来的历史,项羽确实该骂。

03.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也。

——《左传》这是秦穆公骂蹇叔的话。

秦穆公一意孤行,派蹇叔的儿子长途奔袭郑国,蹇叔送儿子出征,说:只怕是看不到你们回来了。

秦穆公气死了,骂道:你知道什么?你要是在六七十岁死的时候就死了,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其实就是说:你个没见识的老家伙,你活得太久了。

04.截你爷头,截你娘头!别寻进来!——赵匡胤骂库管有一回,赵匡胤寝殿内的一根梁柱坏了,需要换新。

宫人上奏,正好库存里有一根合抱之木的巨木,取来砍伐截取后可为之用。

没料到,赵匡胤骂娘了,在奏折文书上直接批示:“截你爷头!截你娘头!别寻进来!”截你爹个脑袋!截你娘个脑袋!别把大木头弄进来!赵匡胤早就对宫中滥用林木、截长补短的浪费现象大为光火,顾不得什么礼节文饰,口无遮拦直接开骂,伐木之事自然作罢。

05.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阮籍阮籍也是一个狂傲的人。

一次,阮籍登上广武城,观看当年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交战的遗址,叹息说:“一个时代没有英雄,才会让小人成名”。

人间词话卷上手定稿词中之狂狷乡愿

人间词话卷上手定稿词中之狂狷乡愿

人间词话卷上手定稿词中之狂狷乡愿卷上手定稿词中之狂、狷、乡愿【原文】苏、辛,词中之狂。

白石犹不失为狷①。

若梦窗、梅溪、玉田②、草窗③、中麓④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⑤而已。

【注释】①狷:原意性情急躁,为狷急意;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为狷介。

这里为拘谨、洁身自好之意。

②玉田:即张炎,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长期寓居临安(今浙江省杭州)。

南宋词人、词论家。

著有词集《山中白云词》和论词专著《词源》二卷等。

③草窗:即周密,字公谨,号草窗、蘋洲、四水潜夫、弁阳老人等,其先济南人,后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

南宋词人。

著有《草窗韵语》《蘋洲渔笛谱》《草窗词》等,编有《绝妙好词》。

④中麓:当为“西麓”之误。

西麓,即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四明(今浙江省宁波)人。

南宋词人,著有词集《西麓继周集》《日湖渔唱》等。

“中麓”乃明代诗人李开先之号。

⑤乡愿:即媚于世俗、不讲道德的伪善者、伪君子之意。

孔子曾把“乡愿”看成是“德之贼”。

【译文】苏轼、辛弃疾是词中之狂。

姜夔还不失为狷。

像吴文英、史达祖、张炎、周密、陈允平等人,面目不同,但都属于乡愿一类。

【评析】此词人三品说,以狂为上,狷居中,乡愿为下,三品次第而下。

不过三品之中,王国维似并非为苏轼、辛弃疾等张目,而主要是落在南宋吴文英、史达祖等人,在鲜明的对照中,将南宋词大体予以整体性的否认,再次强化崇北宋贬南宋的基本倾向。

狂者、狷者、乡愿三者并提盖始于孔子。

其实这三者并非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孔子将能践履“中行”——即中庸之道的人才称之为君子。

但芸芸众生,能当得起“君子”称号的能有几人?所以孔子退而求其次,对狂者和狷者也表示了部分认同。

因为这两者虽然不合“中行”,但狂者的进取无畏和狷者的有所不为,毕竟仍有可取之处。

但“乡愿”却是孔子极力反对的,因为狂者和狷者偏离“中行”乃是人所共知的,而“乡愿”之人貌似忠信廉洁,其实是与尧舜之道背道而驰的,带有更大的欺骗性,所以孔子用“德之贼”来形容乡愿之人,可见其憎恨之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子曰:“恭1而无礼则劳2;慎而无礼则葸3;勇而无礼则乱;直4而无礼则绞5。

君子笃於亲,则民兴6於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7。

”【译文】孔子说:“注重态度的恭敬谦逊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忧愁、愁苦;只会谨慎处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害怕、畏缩;只靠有勇气胆量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犯上作乱;只能公正行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行动就会过于急切。

君子若是忠实笃厚于亲切,则人民就会发起与人相互亲爱的信心;过去的、旧的文化不遗失、不放弃,则人民不会轻视君子。

”【说明】泰伯于思想、学问、仁义等没有不好的,只是他的传统观念使他认为不能以下犯上,故他弃王位而逃走。

再一个意思,泰伯的“出逃”实际上是为周国开辟东南方。

因此他注重态度的恭敬谦逊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忧愁、愁苦(这是指他处于两难境地时的心情);只会谨慎处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害怕、畏缩(这是指他没有继承王位);只靠有勇气胆量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犯上作乱(这是指他不继承王位而违背了古代宗法社会的传统);只能公正行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行动就会过于急切(这是指他三次逃走)。

所以,如果他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也就是说他若是忠实笃厚于亲切,则人民就会发起与人相互亲爱的信心;若是他将过去的、旧的文化不遗失、不放弃,则人民不会轻视君子了。

那么,按孔子的说法,如果他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历史会不会就此而改写呢?不会!因为商纣王的残暴酷虐是不会改变的,人民对殷商王朝的仇恨与厌恶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不会改变的。

泰伯最后也会象季历、姬昌一样反对殷商王朝,以至最后推翻殷商王朝。

所以,泰伯的放弃王位而出走,是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失去了一个君子的应有的品质。

上节是对泰伯的赞扬,本节则是对泰伯的批评,而这个批评是很中肯的。

这就是孔子看人看事的辨证法。

2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东海读经札记好恶之心,人皆有之。

但是,或为情绪所化,或为私欲所蔽,或缺知人之明,或乏待人之诚,或抱嫉妒之心,或由于其它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往往好恶失当,爱憎失常,喜欢了不值得喜欢的人,厌恶了不应该厌恶的人。

例如,有个我一向敬重、多次赞美的大佬,以前曾背后一再讥我谄媚,斥我投机。

有友人为我不平,我一笑置之。

不论公开还是私下,对该大佬的敬重、称赞和维护一以贯之,有人诋毁他,仍为之辩护,因为他的大人格、他的道义形象颇为优秀,中国社会和民主事业需要这样的人物。

如钱穆所说,论人当观其大节,大节苟可取,小差自可略。

至于个人误会,一己毁誉,何足道哉。

而且我相信,他“毁”我,是因他对现实生活中的我毫无了解,连我的面都没见过,仅从道听途说和“放荡”的枭文中得出了不良印象,以致贬斥了不应该贬斥的人。

第一流人物尚且如此,一般世俗之人自然更等而下之了。

人们总是偏于情感冲动、易受情绪控制,缺乏理智之明和公道之心,遂偏听偏信,人云亦云,瞎赞瞎骂,苟誉苟毁。

故孔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道听途说、众人之言未必可作准。

“孤特则积毁所归,比周则积誉斯信”,“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啊。

我自己落网以来就经常遭到无的放矢的批判攻击甚至莫名其妙、毫无理由的诬蔑咒骂,好在老枭早已“八风吹不动”,哪在乎屁言屁语呢?如果说还有什么感觉,或有一种淡淡的怜悯吧。

人世间永远充满了误解误会误传误信,好友至亲之间也难避免。

有一则故事:与曾参同名同姓者杀了人,第一次有人曾母,曾母仍然平心静气织布;第二次有人告知,曾母仍不相信;当第三个人来告诉她曾参杀人时,曾母终于变了脸色,飞奔而出(《史记》)。

虽然曾参品德良好,母子信赖,但是,谗言三及慈母惊,何况其他人?可见传言、流言、众人之言是多么靠不住。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论语-子路》)就是说,假如有人,乡党们都喜欢他,不可以绝对认可;大家都说他坏,也不可以随声附和。

只有乡党中品质好的人喜欢他,品质不良的人人讨厌他,才能断定他的好坏。

22《颜渊》22中的“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比较好理解,故本文无须对其进行讨论。

需要探讨的是《论语•里仁》的第3章: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笔者手头关于《论语》的书只有三本,兹将相关章节的译文摘引如下:译文1: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2译文2: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能够公正地爱那所当爱的人,憎恨那所当憎恨的人。

”3译文3:Confucius said, “Only the man of humanity knows how to love people and hate people. 4如果将译文3翻译回汉语,其意义当为:“孔子说:‘只有仁者才懂得如何去爱人和恨人。

”原文解析杨伯峻先生在译文当中加入了“某人”二字,显然,其前后的两个“某人”不是指同一个人。

《四书读本》的译文加入了更多的内容,使得意义变得非常明确,但是并不一定是孔子要说的。

陈荣捷先生的书自出版后一直在西方各大学的东亚学系课程当中作为主要教材或参考书,内容从儒、道及诸子百家开始一直到新中国的中国哲学研究几乎都囊括无遗。

本文对该书进行引用对比,也是想使西方汉学界认识到对于先秦文献的重新解读对于正确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性。

陈先生的译文很通顺,但是,如果孔子要表达这样的意思,他为什么不说“唯仁者知奚以好人、奚以恶人”呢?同样,对于前面两例,孔子也可以说:“唯仁者能好某人,能恶某人”。

古汉语不是缺少表现某种含义的方式,古圣人也不是不懂得如何将意思表达明确。

刘光胜先生在其文章当中引用孔子这段话的目的是专门为了说明“上甲除掉有易、惩罚恶人符合中道”这个“关键”问题的。

那么,《论语•里仁》里孔子这段话真的是讲这个意思吗?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孔子的道德系统当中,仁归仁,义归义,二者不是一个概念。

惩罚恶人应该属于“义”的范畴,孔子才不像如今的专家教授这样概念模糊不清呢!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本文当中“恶”字的真实意义。

从上面的逻辑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孔子在这句话里面要表达的不是对两种不同人的“好”与“恶”,而是专门讲“好”,后面的一句话应该是补充性的进一步说明。

那么,关键就在于“恶”字本身是否具有与“好”相关的正面意义了。

笔者经过一番寻找,发现以下两种可能性:第一,“恶”通“亚”。

虽然在现有的通假字汇编里面二者可能只在某个具体的意义上相通,但这不能说明它们在其他意义上不能相通。

所谓的通假字是在“字”的层面上的通假,而不是仅仅在意义层面的通假,也许在历史上并非两个通假字之间都能在所有意义上通假,但是,笔者在解读《老子》的过程当中发现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按照辞书当中没有现成通假例证的其他义项解释才能使译文通顺,逻辑合理。

“恶”与“亚”也是如此。

《玉篇•亚部》:“亚,配也。

”《后汉书•班固传》:“节慕原、嘗,名亚春、陵。

”《南史•颜协传》:“才学相亚。

”故“亚”(恶)具有匹配、等同的含义。

那么“能恶人”就应该是“能平等待人”,这是“仁”的一个表现形式。

第二,“恶”通“垩”。

《周礼•春官•守祧》:“其祧则守祧黝垩之。

”《释文》:“垩本或作恶。

”《仪礼•既夕礼》:“主人乘恶车。

”郑注:“古文恶作垩。

”《汉语大字典》收录了来自《中国谚语资料》的例证,所以我们不知道这种用法的具体年代。

但是,语义现象不能按照我们现有的例证的年代来规范,因为,有历史记录的语义并非一定就产生在记录的时代,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承。

颜曰:“人不吃食活勿成,田不垩肥少收成。

”5因此,“垩”可作为动词,是“施加”、“给予”、“资助”的含义。

根据这个线索,“能恶人”就应该是“能助人”,这当然也是“仁”的一种具体表达形式。

结论通过逻辑分析和文字解析,笔者认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句话是专门讲“仁”的,与“憎恨”他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不能按照“恶”这个字的现代常用字义去理解先秦的古代文献,这是笔者多次强调的一个观点。

《论语•里仁》主要是讲“仁”,在多个章节当中出现“某某问仁”这样的句式,“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就是一个例证。

在上面提到的两种可能性当中,笔者倾向于第二种。

“好人”、“助人”十分匹配、通顺、合理。

笔者给出的新的译文是:孔子说:“只有仁者肯于爱人,肯于助人。

”三、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乡愿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孟子.尽心下》中作了具体描述:“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也。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众谐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论语.子路》中亦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

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

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三、22说到乡愿,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

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

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本文不想就一个共识展开讨论,这里说的乡愿更多的是指不愿得罪人的老好人,或者说八面玲珑的行为。

唉,毕竟古圣人所说的道德标准是非曲直本没有一定之规,尤其在崇尚个性和宽容的今天,过多的强调泾渭分明,事事苛求于他人也是不现实的,只能使得善人、凡人手足无措,反而纵容了道德败坏的恶行,这和乡愿所产生的后果并无本质区别。

大概基于此吧,中国盛行中庸之道宽容之风,或者说尽管乡愿不是个褒义词,然而在现实中,世人总是乡愿着生活着,有人说,中国人是最乡愿的民族,我看一点也没错。

以前有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别人家孩子满月,邻人皆道喜,或曰这孩子天庭饱满是福相或曰日后必成大器不一而足,偏有一疯人没眼色,说道:这孩子总有一天要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