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花解酲汤---立题1
解酒名方葛花解酲汤的临床运用

解酒名方葛花解酲汤的临床运用葛花解酲汤是李东垣治疗饮酒过伤致病的经典名方,广中医宋歌博士对中医典籍中解酒方剂429首进行统计分析也发现解酒方中最常用的15味药为甘草、陈皮、葛根、茯苓、砂仁、人参、木香、生姜、白术、白蔻仁、半夏、丁香、神曲、葛花、黄连。
这15味药物,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所提出的葛花解酲汤药物组成大体相似,现代对于解酒方剂众多研究中,此方亦为主要研究对象,可见葛花解醒汤的用药思路为古今多数医家所认可,确为解酒方之名方、主方。
《中药大辞典》载“酒,性味甘苦辛,温,有毒。
”因酒品类繁多,古今酒之流行品种也大为不同,故对其性味描述也有所不同。
但如清代《本草求真》所言:"酒性种类甚多,然总由水谷之精,熟谷之液,酝酿而成,故其味有甘有辛,有苦有淡,而性皆主热。
烧酒则散寒结,然燥金涸血,败胃伤胆。
水酒借曲酿酝,其性则热,酒借水成,其质则寒,少饮未至有损,多饮自必见害。
”综合历代医家对于酒的共性认识,可以知道:酒性辛散,易走窜脏腑;酒为阳邪,其性宣通,易兴奋精神,扰乱神志;酒为湿热毒邪,其气酷烈剽悍,易耗气伤阴,化火生痰;酒毒伤人,证见多端:酒有致瘾性。
适量饮酒对身体有一定好处,但是饮酒过多则有百害而无一利,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本草纲目》中记载:“酒,天之美酿也……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失精,生痰动火,俗夫沉酒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身亡命,其害不胜言哉!。
”明代医家周之干《周慎斋遗书·卷八·伤酒》云:“凡酒客初病,发不甚重,解酒足矣;续自病重者,以内伤法立方,少加醒酒药味。
”指出酒病早期应以解酒为主,后期变证丛生,与治其他内伤病相似,需辨证论治同时并应注意解酒毒。
葛花解酲汤则是酒病早期以发汗利湿为治法的解酒代表方。
葛花解酲(chéng)汤莲花青皮去穰、木香5分,橘皮去白、人参去芦、猪苓去黑皮、白茯苓以上各1钱5分,炒神曲、泽泻、干生姜、白术以上各2钱,白豆蔻仁、葛花、砂仁以上各5钱上为极细末,称和匀,每服三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
中医的解酒专方——葛花解酲汤

中医的解酒专方——葛花解酲汤常人伤酒后,若损脾胃,则见干呕恶心、饮食即吐、不思饮食、嘈杂吞酸、小便不利、大便泄泻、百体酸软等。
若损心肺,神明亦受邪伤,可见口燥舌干、胸膈痞闷、心神恍惚、身热头痛、昏晕烦乱等; 或出现其他不典型症状,如瘾疹、盗汗等。
若长期饮酒可伤肾,肾不纳气,则可出现遗精; 或伤及肝胆,可出现“酒臌”的一些表现,如腹大、蜘蛛痣、肝掌等。
酒属湿热之品,侵犯人体,可滋生湿热之邪。
湿热之邪阻碍脾胃运化之功,导致运化失司,湿浊内生,影响机体正常气机升降,则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若湿邪上蒙清窍,则头晕; 热扰胸膈,则感痞满; 湿阻气机,气机不畅,小便则不利; 湿滞不去,则腹泻不止等。
故“伤酒”之症,病机概括为湿热内停,脾胃虚弱。
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根据散渗结合、消补兼施的治法,创制了治酒病名方葛花解酲汤。
药物组成:葛根花15 g,白豆蔻15 g(后下) ,砂仁15 g,人参4.5 g,白术6 g,茯苓4.5 g,猪苓4.5 g,泽泻6 g,神曲6 g,橘皮4.5 g,黑干姜3g,生姜3g,木香1.5 g(后下) ,青皮1 g。
其主要针对“伤酒”致病病机而组成。
葛根花甘寒芳香,轻扬发散,既能芳香悦脾以助运化,又能发散酒湿从表而散,为解酒醒脾之良药。
方中加用神曲以消食和胃,尤善消酒食陈腐之积; 白豆蔻、砂仁辛温气香,理气化湿,开胃醒脾; 猪苓、茯苓、泽泻渗湿止泻,引酒湿从小便而去,以上均为臣药。
过饮酒醪,损伤脾胃,又以人参、白术补气健脾,干姜温运化湿; 酒湿蕴结,易滞气机,故配伍木香、青皮、陈皮理气疏滞,以上共为佐药。
诸药配伍,发汗与利水合用,使酒湿从上、下分消; 消食理气与补气健脾相伍,邪正兼顾,从而“伤酒”病症得解。
对于“伤酒”而言,若呕吐明显,则加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呕; 偏寒者,加吴茱萸温中散寒;湿热偏盛,加黄连、黄芩; 烦渴喜饮者,加白茅根、麦冬等生津止渴; 另外,枳椇子也可解酒毒,可加减使用。
千古解酒第一方,快速醒酒!

千古解酒第一方,快速醒酒!中国酒文化历经数千载而不衰。
原因在于有以酒代“久”、“有”、“寿”之内涵,不论是喜庆筵席、亲朋往来,还是逢年过节、日常家宴,人们都要举杯畅饮,以增添一些喜庆气氛。
同时人们喜欢以酒祭祖、以酒提神、以酒助胆、以酒御寒……但美酒虽好,却不可贪杯。
如果喝的兴起,一不小心量多了,就要及时要调理、醒酒。
《吃得下睡得着排得出》:“醉酒毒肝脏。
从古至今,饮酒就是一种风尚。
在古代,上至君王,中到大臣文士,下到贫民,无一不对酒情有独钟。
现代与古代的不同之处就是女性饮酒者的日趋增多。
既然有饮酒者,自然少不了拼酒,尤其是在这个处处都需要应酬的年代,不喝酒似乎就谈不成生意,有人甚至将自己训练成“挡酒”高手。
从低度酒:啤酒、果酒、红酒、气泡酒、香槟,到中度酒白兰地、威士忌,再到高度酒二锅头、闷倒驴、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都成了谈事必上桌之品。
”《方剂学》:“酒性大热,以伤元气,而复重泻之,况亦损肾水,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以元气消耗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湿,以葛花解酲汤主之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
”解酒有药解、食解之分,解决各种酒后不适,最好的办法是用食物解酒,安全无忧。
中医师推荐了20种解酒妙招,如果过量饮酒还有中药解酒方,据说在坊间百用不爽,希望能帮到你及家人。
饮酒前1、按关冲穴解酒——促进酒精代谢关冲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能够促进水液的代谢,也有促进水谷之酒精代谢的作用。
饮酒前,用指甲掐按无名指上小指那一侧的关冲穴,能够减少醉酒几率。
2、豆浆解酒——保护胃黏膜豆浆当中的蛋白质与胃酸相遇后,会发生凝固,贴附在胃壁上,有利于延缓胃对于酒精的吸收,并且可以保护胃壁免受酒精的刺激,从而保护胃黏膜,延缓酒精吸收的作用。
因此,可以在饮酒前先喝一杯豆浆。
葛花解酲汤的功能主治

葛花解酲汤的功能主治1. 简介葛花解酲汤,是一种中药汤剂,由葛根、连翘、黄芩、栀子、山药等多种中药组成。
它具有清热解毒、解酲消食、化痰止咳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酲醉等症状。
2. 葛花解酲汤的组成葛花解酲汤由以下几种中药组成:•葛根:具有清热解毒、解酲消食的作用,能够缓解头晕、恶心等酲醉症状。
•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化痰的功效,对饮酒过量引起的胃部不适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黄芩: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作用,可缓解酲醉引起的胃部不适和脾胃湿热等症状。
•栀子:能清热解毒、消食化痰,对酲醉引起的胃脘胀满、呕吐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山药:具有补脾益肺、化痰止咳的作用,对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肺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 葛花解酲汤的主要功效葛花解酲汤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功能主治:3.1 清热解毒葛花解酲汤中的葛根、连翘、黄芩等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降低体内酒精浓度,减轻酲醉症状。
3.2 解酲消食葛花解酲汤中的葛根、栀子等中药能够消食化痰,缓解酲醉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3.3 化痰止咳葛花解酲汤中的连翘、栀子、山药等中药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可缓解酲醉所引起的咳嗽等症状。
3.4 缓解胃部不适葛花解酲汤中的葛根、连翘、黄芩、栀子等中药能够缓解酲醉引起的胃痛、胃脘胀满等不适症状。
3.5 辅助治疗肺病葛花解酲汤中的山药具有补脾益肺的作用,能够辅助治疗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肺病。
4. 使用方法葛花解酲汤的使用方法如下:•口服:每次30毫升,每日3次,饭前或饭后半小时口服。
5. 注意事项在使用葛花解酲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葛花解酲汤仅用于缓解酲醉等症状,无法完全消除酒精对身体的影响。
•对于肝功能损害较严重的患者,使用葛花解酲汤时需谨慎,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止使用葛花解酲汤。
•在使用葛花解酲汤期间,需要忌口辛辣刺激性食物。
6. 总结葛花解酲汤是一种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解酲消食、化痰止咳等功能主治。
葛花解酲①汤(李东垣)酒积

葛花解酲①汤(李东垣)酒积
葛花解酲①汤(李东垣)酒积。
(《兰室秘藏》)
【歌诀】
葛花解酲香砂仁二苓参术蔻青陈
神曲干姜兼泽泻温中利湿酒伤珍
【词解】①酲:酲(chéng),音程,即喝醉了神志不清。
解酲,能解除酒醉。
【组成】葛花砂仁白豆蔻仁各五钱(各15克) 木香白茯苓猪苓人参陈皮各一钱五分(各5克) 青皮三钱(9克)白术神曲干姜泽泻各二钱(各6克)
【用法】上13味共研极细末和匀,每次用白开水调服三钱(9克)。
【功用】分消酒湿,温中健脾。
【主治】饮酒过度,湿伤脾胃。
症见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饮食减少,身体疲倦,小便不利,或泄泻。
【分析】饮酒过度,酒湿停积为本方主证。
脾胃虚寒为本方的兼证。
故方中用甘平无毒能解酒的葛花为君药,使燥热从肌表而出。
用神曲解酒消食;砂仁、白蔻仁行气醒脾和中、开胃消食;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使湿热从小便去,共为臣药。
君臣相配,使酒湿从内外分消。
又佐以陈皮、木香、青皮理气化滞;干姜温中;人参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
按:本方善治脾胃虚寒,中阳不振,饮酒过度之证。
故方歌说:温中利湿酒伤珍″。
若湿热盛而见面赤烦热,口渴饮冷等证,又当减去辛燥之品,改用清热祛湿之品。
解酒中药——葛花

葛花【出处】本品始载于《名医别录》,附载于“葛根”项下。
据载:“葛花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消酒,同小豆花干末酒服、饮酒不醉也”。
【别名】葛条花(《中药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花。
立秋后当花未全放时采收,去枝叶,晒干。
除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湖南、河南、广东、广西、浙江、四川、安徽等地。
韩国、日本等国也有分布。
【炮制】拣去柄及杂质,筛去土。
【性味归经】味甘,性凉;归胃经。
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味甘平微苦。
②《纲目》:甘,平,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寒。
【功能主治】1.解酒醒脾止渴。
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胸膈饱胀,呕吐酸水等症。
民间素有“千杯不醉葛藤花”之说。
2.止血。
主治吐血、肠风下血等。
【用法用量】3~12g,煎服;或入丸、散。
【附方】1.葛花解酲汤:莲花青皮(去穰)三分,木香五分,橘皮(去白)、人参(去芦)、猪苓(去黑皮)、白茯苓各一钱五分,神曲(炒黄)、泽泻、干生姜、白术各二钱,白豆蔻仁、葛花、砂仁各五钱。
为极细末,秤和匀,每服三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
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
(《脾胃论》)2.葛花清热丸:葛花一两,黄连一钱,滑石一两(水飞),粉草五钱。
为细末,水合为丸,每服一钱,滚水下。
治饮酒积热,毒伤脾胃,呕血吐血,发热烦渴,小便赤少。
(《滇南本草》)3.苦葛花五钱,煨水服。
解酒毒。
(《贵州草药》)4.葛花粥:葛花10g,大米100g,白糖适量。
将葛花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
可生津止渴、和胃解酒。
适用于酒醉呕吐、津伤口渴及消渴等症。
5.葛花茶:取葛花10克。
将葛花择净,放入茶杯中,冲入沸水,密封浸泡15-20分钟后取汁。
葛花解酲汤医方

葛花解醒汤医方
功能:酒积
组成:豆蔻、砂仁、葛花、青皮、陈皮、神曲、茯苓、白Jit、人参、干姜、猪苓、
泽泻、木香。
(13)
主治:专治酒积,或呕吐,或泄泻痞塞,头痛,小便不利。
方义:手足阳明药
⑴过饮无度,湿热之毒积于肠胃。
⑵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从肌肉而解。
⑶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为君。
(4)神曲:解酒而化食。
(5)木香、干姜:调气而温中。
(6)青皮、陈皮:除痰而疏滞。
(7)二苓、泽泻:能驱湿从小便出,乃内外分消之剂。
⑻饮多则中气伤,故又加参花以补其气(检核-864)⑵o口诀:
(1)葛花解醒汤一专治八酒积,或人呕吐,或八泄泻痞塞。
一木干Jtt 人茯花,泽
苓青陈曲砂蔻
(2)给花皆醒一就呕些一莫赶主人护花,责令清晨去砂沟
注:(1)酒大热有毒,又水之所酿成,故热而兼湿,湿热积于肠胃,故见诸证。
(2)人参补气,最能解酒。
李东垣日:「酒大热有毒,无形之物
也。
伤之只当发汗,次利小便,上下分消其湿气(检核・85-2)。
今人或用酒症丸,大热之药下;或用大黄牵牛下之,是无形元气受伤,反损有形阴血,阴血愈虚,阳毒太旺,元气消亡,而虚损之病成矣。
」或日:
I■葛花解酒而发散,不如枳棋。
」枳棋一名鸡距,一名木蜜,经霜黄赤,而味甘,其叶入酒,酒化为水。
门外植此木者,屋内酿酒多不佳。
解酒名方不止能解酒,还能治酒后盗汗、泄泻等症

解酒名方不止能解酒,还能治酒后盗汗、泄泻等症I导读:亲人团聚、朋友聚会难免会有喝酒,解酒自然也会想到用葛花解酲汤,但是葛花解酲汤不仅仅能用来解酒,正如文中作者用治酒后盗汗、泄泻等症,如果身边亲朋好友有这样的情况不妨一试。
葛花解酲汤治验二则作者/吕刚葛花解酲汤首见于《兰室秘藏》,具有温脾胃、消酒积、利湿热之功,为治嗜酒中虚,湿伤脾胃所致的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而设。
笔者以其治疗酒后盗汗、泄泻等症,收效颇佳。
兹略举验案如下:•例1丁×,男,37岁,干部。
于1985年4月12日初诊。
盗汗三载余,酒后加重,浸衣湿被,曾屡次求医而乏效。
伴面黄不泽,寐不落寤,多梦,舌淡苔薄腻、脉濡。
此为平素伤酒,酒毒湿热上扰神明,心液外泄。
治宜分消酒湿、解毒健脾,并嘱其忌酒。
乃疏葛花解酲汤方:干葛根30克(代替葛花)、茯苓15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党参10克、焦白术10克、神曲10克、砂仁3克(后下)、青陈皮各3克、淡干姜3克、广木香6克、白蔻仁5克(后下)。
水煎服,二剂即瘥。
【按】盗汗多属虚劳,尤以阴虚易见,滋阴敛汗、益气固表为其常法。
然此例盗汗因于伤酒,不可拘泥于虚劳,非治酒之剂则难以奏效。
•例2周×,男,35岁,炊事员。
于1984年10月31日初诊。
因酗酒过度,翌晨肠鸣泄泻,泻下稀水八次余,伴泛恶欲呕,嗳吐腐气,脘闷腹满,四肢怠惰,微有形寒,舌淡苔薄、脉软无力。
证属酒食内停、脾胃受损、传导失职。
治拟消导解酒、温中健脾。
处方:干葛根30克、党参10克、焦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神曲10克、广木香6克、青陈皮各3克、淡干姜3克、砂仁3克(后下)、白蔻仁3克(后下)。
二剂,水煎服。
药后宿食呕出,胸脘宽爽,腹泻渐止。
再以原方去猪苓、泽泻、白蔻仁,加扁豆10克,煎服三剂而愈。
【按】患者伤酒后,因酒食内停而呕恶嗳腐、脘部胀闷,脾胃虚损而形寒脉软、腹满泄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花解酲滴丸设计流程目录:一、立题依据二、活性成分提取与检视三、葛花解酲滴丸滴丸制备工艺四、葛花解酲滴丸滴丸质量考察五、稳定性考察参与人员:08中药(1)班汪勇 08311034王灿 08311035王桂玉 08311036王曼丽 08311037王梦迪 08311038一、立题依据近年来我国酗酒和酒精中毒者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家庭、社会的稳定。
酒对人体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急性大量饮酒可引起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细运动能力受损和情绪不稳定,严重时甚至可因呼吸肌麻痹而导致死亡。
长期饮酒可引起精神障碍、胃溃疡以及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有资料表明食道癌、肝癌发病率的升高似乎也与饮酒有关。
因此开发有效的解酒药物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重视。
目前西方国家开发的解酒药以合成药物为主,而亚洲国家则侧重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
(一)为什么选择滴丸?中药滴丸剂是在中药丸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中药制剂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避免了传统中药生物利用度低、服用不方便、起效慢的缺点,同时发扬了传统中药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小的优点。
临床中药滴丸制剂具有多种有用途,除可口服或含服的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速效、高效的滴丸,还可制成缓释和控释滴丸、包衣滴丸、栓剂滴丸、硬胶囊滴丸、肠溶滴丸、药液固化滴丸等以适应多种给药途径。
剂型体积和剂量比较小,便于携带和长期服用;具有速效的作用,便于急救;具有长效的作用,可以减少服药次数;制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基本能符合现代制剂“三效”、“三小”、“五方便”的要求。
(二)葛根解酲汤的组成:君:葛花臣:神曲白豆蔻仁砂仁茯苓猪苓泽泻人参白术干姜佐:木香青皮陈皮该方是温脾胃、消酒积、利湿清热的效方,虽为治疗酒积之症而设,然其方配伍精当,力专效著,在芳香化湿、淡渗利湿之中,又寓以温中健脾,故临床上不拘于酒积之症,亦适用于其它湿热为患之证,如胃脘痛、腹泻、眩晕等。
凡以脾胃湿热症状出现,且湿重于热者,随证治之,常可收药后病瘥之效。
(三)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1、王东坡,谭学林以56°白酒灌胃,制成酒精性肝病模型,分设模型组、对照组、人剂量治疗组、小剂量治疗组,10天后取血及肝脏送检。
结果表明葛花解酲汤对小鼠酒精性肝病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能减轻酒精对肝细胞的损害,证明葛花解酲汤是治疗酒精肝病的良方。
2、葛根解酲汤含有葛花,茯苓等药物,王会肖,刘继锋,白玉等探讨了葛花茯苓片的解酒作用及相关机制,用56°白酒,分别观察葛花茯苓片对急性酒精中毒小鼠的醉酒时间,睡眠时间,肝脏组织中的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及乙醇脱氢酶(ADH)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葛花茯苓片能延长醉酒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并能明显提高小鼠肝组织GSH、ADH水平和抑制酒精引起的MDA含量的增加,证明葛花茯苓片具有显著的解酒作用,这可能与其提高肝组织GSH、ADH水平和抑制MDA等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3、李萍,钟赣生为了探讨葛花对急性酒精中毒的防治作用,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葛花提取物组。
给药30 min 后,模型组与葛花组灌酒0.10 mL/10 g,在灌酒后0.5,1,1.5,2,2.5,3 h 分别摘眼球取血和取肝组织。
采用生化酶法测定小鼠酒后不同时间内血中乙醇浓度和肝中乙醇脱氢酶(ADH)活性。
结果显示,小鼠血中乙醇浓度在酒后0.5~2 h 达到高峰,与模型组相比,葛花提取物组0.5~3 h 内的血中乙醇浓度数值降低。
葛花提取物组对小鼠酒后0.5~1 h 肝中ADH 的影响较为明显,使其活性增加;酒后1.5~3 h 肝中ADH 活性虽然也增强,但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果显示,葛花提取物可降低酒后血中乙醇浓度,增强肝中ADH 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消化道对乙醇的吸收,从而起到有效的降醇解酒作用。
4、伍嘉宁,潘锄云,周楚华[4]研究了葛花解酲汤抗乙醇中毒的分子机理。
结果提示,葛花解酲汤加枳椇子的组方都具有降低乙醇中毒小鼠血液乙醇含量,提高肝脏乙醇脱氢酶的活性,从而增强了肝胜对乙醇的生物转化功能,达到解醉(抗乙醇中毒)的作用。
并发现葛花解酲汤加枳椇子组方有更强的抗乙醇中毒的作用。
5、王春华等以此方为基础加枳子和麝香,化裁为加味葛花解酲汤,临床观察发现,加味葛花解酲汤灌胃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酒精中毒,疗效不仅优于单用纳络酮,且优于传统的葛花解酲汤,能大大缩短酒精中毒患者昏迷时间,还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和患者清醒后各种不适症状[5]。
6、不醉丹是老中医杨更禄研制的解酒方剂,主要由白术、葛花、人参、蔻仁、青皮、木香、干姜等组成,方中葛花独入阳明,解酒醒脾,蔻仁、青皮、木香、干姜温中健脾,行气和胃,人参、白术补气健脾,神曲解酒化食,诸药同用,共奏温和健脾,分消酒湿之功。
经试用,解酒效果较为明显。
利用小鼠醉酒模型进一步验证该处方的解酒功效,并对其解酒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不醉丹能有效改善小鼠的醉酒状态,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血浆酒精浓度相关[6]。
7、张若明,李经才[7]引用日本学者研究葛花对乙醇引起人体代谢异常的影响。
他们将葛花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对各个有效部位进行药理研究发现其中甲醇提取物和包含于其中的异黄酮类成分能够抑制乙醇诱导的小鼠血糖升高;甲醇提取物和三萜皂苷类成分能够抑制血中甘油三酯的升高;另外异黄酮和三萜皂苷还可以降低乙醇引起的尿氮浓度的升高。
这些结果为阐明葛花的解酒功效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8、王庆端等[8,9]的实验表明葛根中的总黄酮成分可以提高小鼠对乙醇的耐受量,缩短小鼠大剂量乙醇中毒时翻正反射消失的时间,并缩短睡眠潜伏期,降低血中乙醇含量。
9、葛根花可通过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途径而降低血黏度, 促进血液循环, 使乙醇加速排泄, 减少对肝脏及其他各系统的损害, 起到保肝健脑等作用。
另外, 葛根花善解酒毒, 醒脾和胃, 解渴, 临床上主治饮酒过度, 头痛头昏, 烦渴呕吐, 胸膈饱胀等症[10,11]。
二、活性成分提取与检视由古方葛花解醒汤经水煮醇沉精制而成,能醒酒、温中健脾,主治嗜酒中虚,湿伤脾胃、头痛心烦,眩晕呕吐等酒伤之证。
(一)论述:1.《医方考》:葛花之寒,能解酒中之毒;茯苓、泽泻之淡,能利中酒之湿;砂仁、豆蔻、木香、青皮、陈皮之辛,能行酒食之滞;生姜所以开胃止呕,神曲所以消磨炙腻;而人参、白术之甘,所以益被伤之胃尔。
2.《杏苑》:用葛花解酒毒;以神曲、砂仁、白豆蔻等消宿食;茯苓、猪苓、泽泻等利小便,导湿热;人参、白术补中健脾;生姜、陈皮、青皮、木香等行郁气而除痞闷。
3.《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
过饮无度,湿热之毒积于肠胃,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从肌肉而解,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为君,神曲解酒而化食,木香、干姜调气而温中,青皮、陈皮除痰而疏滞,二苓、泽泻能驱湿热从小便出,乃内外分消之剂,饮多则中气伤,故又加参、术以补其气也。
4.《冯氏锦囊²杂症》:曲糵之积,令人腹痛,盖中州受伤,气逆而湿郁也。
豆蔻、砂仁推逆气有功,且兼辛散之力,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之毒从肌肉而解,故以三味为君,解上焦之酲也;茯苓、猪苓、泽泻令湿热之毒从小便而出,故以三味为臣,解下焦之酲也;参、术、木香、二皮、干姜,中气赖以调和,湿热捣其巢穴,解中焦之酲也。
(二)活性成分1、葛花:从野葛新鲜花中提得挥发油,其中性油中含1-辛烯-3-醉,丁香油酚,芳樟醇,酸性油中得苯甲酸甲酯,丙酸甲酯,异戊酸甲酯,正己酸甲酯。
另外得尼泊尔鸢尾黄酮,染料木素,大豆素,槲皮素,葛花甙,鹰嘴豆芽素A,刺芒柄花素,芒柄花甙,降紫香甙,又从中提得三萜皂甙:槐花二醇,槐花皂甙Ⅲ。
此外,还分得β-谷甾醇,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
性凉味甘、辛,可入脾经和胃经,有和胃解酒、生津止渴之功,适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晕、烦渴、胸隔饱胀、小思饮食、呕叶酸水等病症。
葛根、葛谷也有醒酒作用。
葛花是中国的传统药物,长期以来被用于缓解酒后呕叶等症状。
葛花中分离出13种异黄酮和3种皂角有,并确定了它们的结构。
在对人体细胞的实验中,他们发现其中的一种皂角有有强大的保肝功效,而异黄酮则有较强的消除活性氧的作用。
2、木香:含挥发油.油中含香叶烯、对-伞花烃、芳樟醇、β-榄香烯、丁香烯、律草烯、雪松烯、β-紫罗兰酮、雪松醇、α-木香醇、(1,8,11,14正十七四烯、以及木香内酯、二氢木香内酯、去氢木香内酯、木香烃内酯、二氢木香烃内酯、12-甲氧基二氢木香烃内酯及12-甲氧基二氢去氢木香内酯.另含α-木香酸及24种氨基酸。
3、干姜: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之功。
《本草从新》载其“暖胃散寒,消食醒酒,治胃脘冷痛。
”4、白豆蔻:有温中行气,固肠止泻,消食之功。
《日华子本草》载其“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
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
”《得配本草》亦认为其“消宿食,解酒毒。
”5、茯苓:主要含β-茯苓聚糖(β-Pachy man), 约占干重的93%, 和三萜类化合物茯苓酸、土牧酸、三萜羧酸、齿孔酸、松苓酸等.亦含脂肪酸, 如辛酸、十一酸、月桂酸、十二酸和棕榈酸.此外, 尚含麦角甾醇、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右旋葡萄糖、腺嘌呤、组胺酸、胆碱、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6、阳春砂仁:含有挥发油,其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有柠檬烯、芳樟醇、乙酸龙脑酯等。
除有浓烈芳香气味和强烈辛辣外,还对肠道有抑制作用。
有化湿醒脾、行气和胃、消食的作用。
7、青皮:性味归经苦、辛,温。
归肝、胆、胃经。
主治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用于胸胁胀痛,疝气,乳核,乳痈,食积腹痛。
8、陈皮:的外果皮含挥发油,主成分为柠檬醛,牻牛儿醇,芳樟醇,邻氨基本甲酸甲酯。
另据报道,挥发油中主含柠檬烯,还含a-蒎烯等。
主治化痰止咳、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哮喘、喉痒痰多、胸中痰滞、呕吐呃逆、饮食积滞、食积伤酒、呕恶痞闷、长期胃痛、气痛等有独特疗效。
9、白术:含挥发油1.4%, 主要成分为苍术酮、苍术醇.亦含苍术醚、杜松脑、苍术内酯、羟基苍术内酯、脱水苍术内酯、棕榈酸、果糖、菊糖以及白术内酯Ⅰ、Ⅱ、Ⅲ及 8-β-乙氧基白术内酯Ⅲ.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10、人参:人参皂甙(可以分为三组 ,即齐墩果酸组、原人参二醇组和原人参三醇组),分别称为人参皂甙, 有机酸及酯类等。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