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十国各朝均有实录
中国古代典籍概述

• 可取之处:保存了重要的史料:
• 因史官多为当代之人或相去不远者,所记之事比较明确具 体,尤以前期与中期部分,唐政权尚较稳定,资料积累也 很丰富,因而史书内容颇为充实可观。如《历志》和《天 文志》等多依据李淳风与僧一行(即张遂)之旧著,保存了 李氏所制之《麟德历》与一行所制之《大衍历》等。《地 理》、《职官》等志为系统地说明唐代地方区划与统治制 度的重要资料。《食货》和《经籍》二志为研究唐代中前 期经济、文化所必须参考的。《贾耽传》记其作《陇右山 南图》及《黄河经界远近》,又作《海内华夷图》一幅及 《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为古地理学方面的重要资料。 列传又多载重要奏琉,亦即重要的政治论文。此外如《顺 宗本纪记兴办和籴以救农伤之弊等议,由于朝中阻力大未 能贯彻,反映了王叔文等改革派所遭遇之困难。这都是应 予肯定的部分。
• 二、《旧唐书》的组成
• 《旧唐书》包括本纪二十卷,志十一篇三 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三个组成部分, 共二百卷。本纪和列传有篇幅较长者,后 人刻版时分立子卷,或为二卷,或为三卷, 以子卷合计则为二百一十四卷。
• 三、《旧唐书》的评价 • 失误之处:前密后疏,内容错杂: • 《旧唐书》前密后疏的不平衡状态,大致可以 分为三个阶段。代宗以前为前期,叙事多有条 理;德宗至武宗为中期,叙事亦尚简明;宣宗以 下为后期,内容疏漏谬误,不一而足,列传所 叙,多为职衔,甚少事实。这些差别,显然是 由于所据的底本详略不同而来。其编制既较粗 疏,书中便不免有互相脱节或重复之处,如 《杨朝晨传》,既载于卷122,又见于卷114. 《王求礼传》,既载于卷101,又见于卷187下; 丘神勣于卷186上已有传,又附见于卷59《丘 和传》;李善已附见于卷189上《曹宪传》,又 附见干卷190中《李琶传》,叙事完全相同。 后批史官修撰的史书多有此类情况,可见一般 的官修史书之粗疏。
唐史基本史料总结

唐史基本史料基本史书:《资治通鉴》、《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亦称《五代史记》)和《大唐六典》是应当精读的基本史籍,其中尤其是《资治通鉴》一书,更应当经常反复地读,案头不可一日或缺。
精读史书:在精读上述基本典籍的基础上再涉猎一些诗集、文集和笔记之类的书籍。
象《通典》、《册府元龟》、《唐会要》、《五代会要》、《唐律疏议》及《唐大诏令集》等书,如一时无暇通读,但起码也要经常翻检,熟习各书的体例和大体内容,以便在进行考释和从事专题研究时知道到哪一本书的哪一门中去查找史料。
重点的三史:《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唐史史料的来源:唐代最主要的历史原始记录是“起居注”。
皇帝左右特置起居郎(有时称起居舍人),每天把皇帝的言论、行事如实记录下来,就是所谓“起居注”。
史馆根据“起居注”中的原始记录加以整理、编纂,写成“国史”和历朝“实录”。
五代人修《旧唐书》、北宋人修《新唐书》和《通鉴》时,就是主要从唐朝“国史”和“实录”中搜集史料的。
今人除能看到温大雅所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外,已读不到唐朝建国后的“起居注”。
除《韩昌黎集》保留《顺宗实录》五卷外,其余历朝“实录”和“国史”已全部散佚。
唐代“实录”只到武宗一朝,宣、懿、僖、昭、哀各朝“实录”均非唐人所撰,系宋代人宋敏求所补写。
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知道,为什么《旧唐书》一书前半部比较精详而后半部舛错特别多,为什么《册府元龟》一书大部照抄“实录”,而宣宗以后用贾纬的《唐年补录》补足。
从目录学书籍中了解唐史:为了弄清唐、五代、北宋修史时隋唐二代史料在当时保存的情况,不妨参考一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和王尧臣等人所编的《崇文总目》,知道一点古籍著录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
其中尤其是《读书志》和《书录解题》二书,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是很有地位的。
此外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宋史·艺文志》也都是这一方面必读的史书。
中国古籍的版本形式

中国古籍的版本形式阅读天地0519 1317中国古籍的版本形式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
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
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
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
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
其中,由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
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
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
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
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
有的书版保存时间较长,历经多次修补,则称递修本。
如果宋朝书版经过宋、元、明三朝修补的,则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
配本将不同地区的书版,配合起来印成一种完整的书,称为配本。
如清代金凌、淮南、江苏、浙江、湖北五省官书局出二十四史,版式不同,却同为一部书。
中国古代史学

• 纪传体与“正史”有密切的关系。“正史”就是最 重要,最正规,据群史之首的史书。今天我们说的 “正史”是特指由清乾隆帝诏订的二十四史,二十 四史都是纪传体。这二十四史是清代乾隆年间下诏 编订整理的。总计3229卷,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 明末共四千多年史事。解放后,二十四史重新整理, 流行版有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 《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 《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 《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 《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旧 唐书》、《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后来又有 人把《新元史》、《清史稿》放进去,合称“二十 六史”。
• (二)两汉史学 • 两汉是中国史学的确立时期,成长时期.西汉武帝时,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 • 东汉时,班固沿用《史记》的体例,编修成《汉 书》,(即《前汉书》),此乃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断代史。《史记》为通史的开山,《汉书》为断代 的初祖。 • 东汉末年,荀悦奉献帝之命,写成《汉纪》一书, 又创编年体断代先例,也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自两汉开始,通史、断代均已定型,因此 是史学的确立时期。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 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多样的表述形式主义之结合, 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内容:通过前 面介绍的“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我们可以 发现各朝各代的浩如洇海的史籍,全面地,连贯地 反映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比如,二十四史是一部完 整的历史巨著,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 朝末年长达4000年的历史,其中包括了中华民族发 展史上的氏族公社制、奴隶制和封建制几个阶段, 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 文化等方面的大事,以及成千上万的历史人物、历 史事件、阶级阶层、官制。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
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问题。
2.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
(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
(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
(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
(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
(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
3.《春秋》:春秋时期的鲁史,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奉周礼为评人论事的标准,着重于对统治集团成员的道德训诫。
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具有历史著作雏形的官修编年史。
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4.《左传》:是左丘明所著,成书于战国初期,记述了列国史事,条理清晰,文字生动,是超越往世的杰作。
思想上一方面维护周礼,一方面重民轻神,表现出明显的折衷主义,在表着奴隶社会史学最高成就的同时,也渗入了一些进步的史学思想,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5.《通鉴纪事本末》: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由南宋袁枢所撰。
特点:(1)完全以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整个过程为主线来采濒材料,分题列目,组织全书。
(2)编排史事的灵活性和独立性;《通鉴》载1300多年的历史,如果按不同的事件区分,可以归为若干个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题目。
《本末》各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历史联系。
(3)但它记事的局限性和固有的缺陷,也决定了它并不能取代纪传体和编年体。
《通鉴纪事本末》成为本末体史书的代表而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于中国的史坛,是袁枢历史编纂法、历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一个历史阶段,并存两部史书,新旧《五代史》

一个历史阶段,并存两部史书,新旧《五代史》五代是指唐末到北宋这个历史阶段,从时间来看,仅有短短的53年。
不过就是这50几年的历史,却有两部史书记录期间发生的大事,并且这两部史书都是官方认可的正史。
这种情况,在古代还是比较少见的。
为了便于区分,人们用了“新旧”二字分别命名。
《旧五代史》是由北宋初期宰相薛居正主编的,《新五代史》是由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亲自编纂的。
北宋初年,薛居正带领史官搜寻前朝文献,完成了150卷本《旧五代史》的编纂。
这套书从立项到完成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造成了内容质量上的不足。
不过,这部史书也有一个优点,书中保留了五代时期,每个朝代的统治者立场,还原了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思想。
虽然纵观全书,会有逻辑上的问题,但如果细看每一个时期的内容,更容易理解朝代的特点。
欧阳修编纂《新五代史》原本是他个人的研究课题,他是一个人默默进行的。
宋仁宗景祐年间,欧阳修被贬。
他觉得不能因为个人的荣辱得失,就放弃了兼济天下的理想。
于是他给好朋友尹师鲁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合作编纂《五代史》。
他们二人在内容上做了一些分工,欧阳修编写梁、汉、周三代历史,尹师鲁编写唐、晋两段历史,合起来正好是五代历史。
几年之后,欧阳修跟好朋友完成了编纂工作。
不知道是谁泄露了风声,宋仁宗知道他在暗中修史,就让他献上史书,皇帝要亲自御览。
在古代,修史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暗中修史很容易受人诟病,因此而遭到打击报复。
所以欧阳修拒绝献上史书,他告诉皇帝,书籍还在编纂中,没有进行最后的校对勘误。
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宋神宗继位后,他想到了欧阳修生前曾经编过一套史书,他很想看看欧阳修的政治主张。
这时,欧阳修已经去世,他的家人把这套史书献给皇帝。
皇帝亲自阅读之后,觉得欧阳修编写的史书内容详实,应该流传后世,就命名为《新五代史》雕版印刷,刊行天下。
欧阳修编纂的《新五代史》与《旧五代史》相比,贯穿了儒家思想“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就是孔子编订《春秋》的写作手法,讲究立场分明,言简意赅。
宋代史学思想及其成就

宋辽金夏思想史之宋代史学思想及其成就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146 字体大小: 【小】【中】【大】宋代史学思想及其成就史学著述,历来是我国文化成就中重要而独立的组成部分。
宋代史学,与同时期的儒学一样,在中国古代社会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宋代史学的繁荣及其特点宋代史学,是唐代史学的继续发展。
但在史官制度、史学著作、史著体裁、史学大家以及史学领域等方面,都超过了唐代。
宋代各朝对于修史的重视,宋人对于撰史的热衷,为前代所不及。
因而,宋代史学成就非常突出。
1。
史著与史学史学,在政治活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历来为各朝各代所重视。
宋代开朝,将五代十国纷乱的局面重新统一,出于中央集权的需要,为避免再度分裂,朝廷对总结历史经验十分看重。
宋太祖始建朝,就下令修《五代史》(后称《旧五代史》),着意从这段分裂割据的历史中寻找借鉴。
史书修成,他很快批阅,第二天就发评论,有昨日观新史记载①。
同时,宋也十分重视当代史的记录,运用史学手段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宋代史官制及其职能的完备性方面。
史官制起于唐代。
唐以前,官私修史并存,尤其魏晋,私人修史很发达。
唐建立统一政权后,为政治上的需要,加强了对修撰前代史和当代史的控制,尤其是当代史,中唐以后完全官修。
私修必须经官审或有帝诏。
唐设立了史官职务,负责注记、实录,编修国史.至宋,史官职进一步完善,由相应的实体机构固定下来。
主要有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玉牒所、会要所等。
起居院负责记录皇帝每日对大小政事的处理及各种活动,即起居注和时政记。
日历所负责将起居注和时政记按时间顺序编成日历。
实录院负责将日历整理加工成编年体的一朝实录。
国史院负责将实录进一步加工,以纪传体写成几朝皇帝的当代国史。
玉牒所负责分类编辑当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文件、政书,形成会要。
正是通过这样一套分工明确、相接有序的修史体系和制度,保证了官修当代史的条件,也证明朝廷对修史的重视。
【书单】2016年,这些书值得藏阅|古籍学术类

【书单】2016年,这些书值得藏阅|古籍学术类2016年年尾,回首在这一年里中华书局同人的努力,图书获得诸多荣誉无疑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当然,这些成绩更离不开广大读者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
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是:向各位书友致敬!昨天我们分享了人文社科类好书,今天我们与大家分享的是古籍学术类优秀图书。
《陈梦家学术论文集》(精),陈梦家著入选2016年《新京报》书评周刊秋季书单(国故类)。
陈梦家先生(1911—1966)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此次整理的《陈梦家学术论文集》是被列入“陈梦家著作集”出版计划中的一种。
论文集的篇目由陈梦家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长寿、王世民二先生商定,以陈先生于1957年末提供的一份目录为基础,补充以1957—1966年发表的文章,以及部分未刊稿,共计43篇。
其中陈先生在世时已发表的论文35篇,按发表时间顺序编排;陈先生在世时未发表的论文共8篇,《战国楚帛书考》《叔尸钟镈考》《博古图考述》3篇由王世民先生整理发表,《中国铜器综録自序》《美国收藏的中国铜器集録自序》2篇,亦由王世民先生整理,未发表,《秦刻石杂考》《汉简小学汇考》《汉代铜器工官》3篇,则为此次编校过程中新整理的陈先生遗作,分别按写作时间顺序编排。
另以附录原样扫描的形式收入陈先生自存的一份有眉批的抽印本(《商王名号考》)及一份资料札记(《右辅怀宝留珍札记》)。
陈先生早年发表过的已包含在《殷虚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尚书通论》《六国纪年》等专著中的论文,则在目録中以存目的形式体现。
如此,则该论文集汇集了陈梦家先生历年撰写的除已包含于上述专著的所有单篇论文。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裘锡圭主编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特等奖。
20世纪70年代初,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帛画、简牍等,震惊世界。
马王堆所出有字简帛文献总计达五十余种,包括《周易》经传、《老子》甲乙本、《战国纵横家书》、《春秋事语》、《天文气象杂占》、《阴阳五行》、《刑德》、《五星占》、《相马经》、《养生方》、《导引图》、《房内记》、《胎产书》、《太一祝图》、《地形图》、《府宅图》、《居葬图》、《天下至道谈》、《遣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五代史》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十国各朝均有实录《旧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成书于北宋,原名是《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
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
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
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
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
《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旧五代史》五代各自为书。
共一百五十卷,纪六十一,志十二传七十七。
按五代断代为书,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各十余卷至五十卷不等。
各代的《书》是断代史,《志》则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杂传》则记述包括十国在内的各割据政权的情况。
这种编写体例使全书以中原王朝的兴亡为主线,以十国的兴亡和周边民族的起伏为副线,叙述条理清晰,较好地展现了这段历史的面貌。
对于南方和北汉十国以及周围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吐蕃等,则以《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外国列传》来概括。
因此这部书虽名为五代史,实为当时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各民族的一部断代史。
《旧五代史》于北宋初期开始编写,那时五代时期的各朝“实录”基本没有散失,又有范质的《五代通录》作底本,再加上编书者对史料比较熟悉,因此成书时间很快,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
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张瞻、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七人同修;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
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薛居正薛居正(912年-981年)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名臣、史学家。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太宗即位,以薛为昭文相。
喜欢读书,“为文落笔不能自休”。
太平兴国初,加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
从平晋阳还,进位司空。
六年,因服丹砂遇毒,方奏事,觉疾作,遽出。
至殿门外,饮水升余,堂吏掖归中书,已不能言,但指庑间储水器。
左右取水至,不能饮,偃阁中,吐气如烟焰,舆归私第卒,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
其养子薛惟吉将他生前的作品收集成册,帝赐名《文惠集》,今佚。
咸平二年,诏配飨太祖庙庭。
开宝六年(973年),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等受命修《五代史》。
《五代史》成,又名《梁唐晋汉周书》。
后世为别于欧阳修《新五代史》,改作《旧五代史》。
卢多逊卢多逊(934年-985年),河南怀州(今河南沁阳)人。
博涉经史,聪明强记。
五代后周显德初年进士。
北宋开宝元年冬,充翰林学士,奉敕与尚药奉御刘翰等纂修《开宝本草》。
太平兴国初,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后任兵部尚书。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卢多逊告发赵普当初不想立宋太宗,宋太宗因此疏远了赵普。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宰相赵普告发卢多逊与秦王赵廷美暗通,图谋不轨。
初判死刑。
后念其久事朝廷,下诏夺官,全家发配崖州(今海南岛三亚崖城镇)。
诏书规定:“纵更大赦,不在量移之限。
”即遇赦不赦。
多逊至崖州,谢恩表曰:“流星已远,拱北极巳不由;海日悬空,望长安而不见。
”常年住水南村(崖城镇水南村),多赋诗誉水南村。
雍熙二年(985年)卒于崖州水南村寓所。
扈蒙扈蒙(915年~986年),字日用。
幽州安次(河北省安次县)人。
少以文学名,后晋天福中进士。
后周时任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
当时其从弟扈载为翰林学士,号称二扈。
入宋后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乾德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
典章仪注,多由扈蒙所定。
开宝六年(973年)与薛居正、李穆、李九龄、张瞻、刘兼、卢多逊等同修《五代史》,又与李昉等同编《文苑英华》。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旧五代史》。
后欧阳修五代史记出,称为新五代史,薛史则称为旧五代史。
原书已佚,现行本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的辑本。
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
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
十国中对五代称臣奉朔各国,如荆南(南平)、楚、吴越等,入《世袭传》,余入《僭伪传》,契丹、吐蕃等入《外国传》。
该书取材于各朝实录及范质《五代通录》等书,文献完备;且修史时五代结束未久,编撰人对当时情况多能了解,故史料较丰富。
自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明令立欧阳修《五代史记》于学官后,该书渐废。
从宋朝藏书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记载看,《旧五代史》的实际作者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诸人。
他们是当时的学者名流,在《宋史》里都有传。
史称卢多逊少年成名,甚有“笃学”;扈、张二人也是“少能文”,“幼而好学,有才藻”;李昉更是知识广博,曾主编过《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大部头类书。
他们大部分又在五代时期生活过一段,对那段历史比较了解,因此《旧五代史》材料较为丰富。
尤其是保存了许多后来已经散失的当时的诏令公文和当时人写的“行状”、墓志铭等,这都是人物传纪的第一手的资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其时秉笔之臣,尚多逮事五代,见闻较近,纪、传皆首尾完具,可以征信。
”因此,宋初《旧五代史》编成后,受到文人和史家的重视。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以及后来胡三省撰《通鉴注》”,皆从中取材甚多;北宋文坛名家沈括、洪迈等人的著作也多加援引。
又因为此书修于北宋太祖开宝六年,此时南方诸国尚存,许多编者对南方史事更为熟悉,因而更多地编进了有关十国的第一手资料。
直到明清之际,史家吴任臣撰《十国春秋》时,还有记载说他曾向当时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借过《旧五代史》,这足证在《旧五代史》里包含着许多南方十国的可贵的资料。
《旧五代史》也有不少缺点。
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成书太快,因而来不及对史料加以慎重的鉴别,有的照抄五代时期的实录,以至把当时人明显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歪曲史实和溢美人物的不实之辞录入书中。
如对后唐的权臣张全义,传中就大肆赞美他的治洛(阳)的功勋,而讳言其大量丑行。
而这些丑闻在后来宋人王禹偁写的《五代史阙文》中揭露甚多。
正由于这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对《旧五代史》指责很多,专门写了“薛史书法回护处”和“薛史失检处”两个专题,举了好些例证说明薛史的不实。
但是从史料角度说,“薛史”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这毕竟是它的功劳。
尤其经过长期南北分裂混乱,许多五代时期的“实录”和其它第一手材料大部散佚,因而这部近乎“实录”压缩本的史书,价值就更高了。
附录进旧五代史表多罗质郡王臣永瑢等谨奏,为《旧五代史》编次成书恭呈御览事。
臣等伏案薛居正等所修《五代史》,原由官撰,成自宋初,以一百五十卷之书,括八姓十三主之事,具有本末,可为鉴观。
虽值一时风会之衰,体格尚沿于冗弱;而垂千古废兴之迹,异同足备夫参稽。
故以杨大年之淹通,司马光之精确,无不资其赅贯,据以编摩,求诸列朝正史之间,实亦刘昫《旧书》之比。
乃征唐事者并传天福之本,而考五代者惟行欧阳之书,致此逸文,浸成坠简。
阅沉沦之已久,信显晦之有时。
钦惟我皇上绍绎前闻,纲罗群典,发秘书而雠校,广四库之储藏。
欣觏遗篇,因裒散帙,首尾略备,篇目可寻。
经呵护以偶存,知表章之有待,非当圣世,曷阐成编。
臣等谨率同总纂官右春坊右庶子臣陆锡熊、翰林院侍读臣纪昀,纂修官编修臣邵晋涵等,按代分排,随文勘订,汇诸家以搜其放失,胪众说以补其阙残,复为完书,可以缮写。
窃惟五季虽属闰朝,文献足征,治忽宜监。
有《薛史》以综事迹之备,有《欧史》以昭笔削之严,相辅而行,偏废不可。
幸遭逢乎盛际,得焕发其幽光,所裨实多,先睹为快。
臣等已将《永乐大典》所录《旧五代史》,依目编辑,勒成一百五十卷,谨分装五十八册,各加考证、粘签进呈。
敬请刊诸秘殿,颁在学官。
搜散佚于七百余年,广体裁于二十三史。
著名山之录,允宜传播于人间;储乙夜之观,冀禀折衷于睿鉴。
惟惭疏陋,伏候指挥,谨奏。
乾隆四十年七月初三日多罗质郡王臣永瑢经筵日讲起居注官武英殿大学士臣舒赫德经筵日讲起居注官文华殿大学士臣于敏中工部尚书和硕额驸一等忠勇公臣福隆安经筵讲官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臣程景伊(经筵讲官户部尚书臣王际华)经筵讲官礼部尚书臣蔡新经筵讲官兵部尚书臣嵇璜经筵讲官刑部尚书仍兼户部侍郎臣英廉都察院左都御史臣张若溎经筵讲官吏部左侍郎臣曹秀先户部右侍郎臣金简御制题旧五代史八韵上承唐室下开宋,五代兴衰纪欲详。
旧史原监薛居正,新书重撰吉欧阳。
泰和独用滋侵佚,永乐分收究未彰。
四库搜罗今制创,群儒排纂故编偿。
残缣断简研磨细,合璧连珠体裁良。
遂使已湮得再显,果然绍远藉搜旁。
两存例可援刘昫,专注事曾传马光。
序以行之诗代序,惕怀殷鉴念尤长。
◎旧五代史编定凡例一、《薛史》原书体例不可得见。
今考其诸臣列传,多云事见某书,或云某书有传,知其于梁、唐、晋、汉、周断代为书,如陈寿《三国志》之体,故晁公武《读书志》直称为诏修梁、唐、晋、汉、周书。
今仍按代分编,以还其旧。
一、《薛史》本纪沿《旧唐书》帝纪之体,除授沿革,钜纤毕书。
惟分卷限制为《永乐大典》所割裂,已不可考。
详核原文,有一年再纪元者,如上有同光元年春正月,下复书同光元年秋七月,知当于七月以后别为一卷。
盖其体亦仿《旧唐书》,《通鉴》尚沿其例也。
今厘定编次为本纪六十一卷,与《玉海》所载卷数符合。
一、《薛史》本纪俱全,惟《梁太祖纪》原帙已阙,其散见各韵者,仅得六十八条。
今据《册府元龟》诸书征引《薛史》者,按条采掇,尚可荟萃。
谨仿前人取《魏澹书》、《高氏小史》补《北魏书》之例,按其年月,条系件附,厘为七卷。
一、五代诸臣,类多历事数朝,首尾牵连,难于分析。
欧阳修《新史》以始终从一者入梁、唐、晋、汉、周臣传,其兼涉数代者,则创立杂传归之,褒贬谨严,于史法最合。
《薛史》仅分代立传,而以专事一朝及更事数姓者参差错列,贤否混淆,殊乖史体,此即其不及《欧史》之一端。
因篇有论赞,总叙诸人,难以割裂更易,姑仍其旧,以备参考。
得失所在,读史者自能辨之。
一、《后妃列传》,《永乐大典》中惟《周后妃传》全帙具存,余多残阙。
今采《五代会要》、《通鉴》、《契丹国志》、《北梦琐言》诸书以补其阙,用双行分注,不使与本文相混也。
一、《宗室列传》,《永乐大典》所载颇多脱阙。
今并据《册府元龟》、《通鉴注》诸书采补,其诸臣列传中偶有阙文,亦仿此例。
一、诸臣列传,其有史臣原论者,俱依论中次第排比;若原论已佚,则考其人之事迹,以类分编。
一、《薛史》标目,如李茂贞等称《世袭传》,见於《永乐大典》原文;其杨行密等称《僣伪传》,则见于《通鉴考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