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案《乐海泛舟》

合集下载

初中音乐《乐海泛舟》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音乐《乐海泛舟》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了解音乐家勃拉母斯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导言:同学们,回忆一下,小时候,妈妈怎样抚慰我们入睡,或者我们听到过哪些摇篮曲?教师播放二首摇篮曲,来学习勃拉母斯的《摇篮曲》,来感受母爱和母爱的作用。
活动二
1音乐知识讲解:《摇篮曲》最初为母亲抚慰婴儿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后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现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器乐摇篮曲,内容和规模上都比声乐摇篮曲有更多的发展,它不限于催眠和描写婴儿入睡,而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刻画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精神世界。介绍音乐家勃拉母斯,
教学回顾
评价要点
一、评价要点:
1.能够准确表达所听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
2.能够总结归纳力度、速度等常用音乐记号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3.能够与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爱心创作。
二:评价方法:
自评、互评、组评、师评
活动三
学唱勃拉母斯的《摇篮曲》
1结合画面,聆听,讨论感受摇篮曲的演唱效果。启发学生发言,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歌曲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
2教师讲解,歌曲三拍子,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有徐缓的叙事语气。把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乐海泛舟教案教学设计(★)

乐海泛舟教案教学设计(★)

乐海泛舟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篇:乐海泛舟教案教学设计《乐海泛舟》教案河南省安阳市第五中学张咏梅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能够熟悉《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

2、结合欣赏,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音乐知识。

3、了解舒伯特生平,拓展欣赏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之王的艺术歌曲魅力。

重点:1、通过欣赏,能够熟悉《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

难点:1、结合欣赏,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音乐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课:师: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这是那位音乐家:1、他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他的创作涉及音乐创作的所有体裁;3、他是奥地利人;4、他年仅31岁就在贫困中离开人世;5、他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二、新课:1、作曲家简介(略)2、欣赏歌曲《鳟鱼》思考:(1)、歌曲由几个乐段组成?(2)、歌曲的情绪?(3)、哼唱你喜欢的乐句。

3、简介乐曲《鳟鱼钢琴五重奏》的创作背景4、初听乐曲《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思考:(1)、歌曲《鳟鱼》的音乐主题在作品中共出现了几次?情绪如何?(2)、你能听出几种乐器的音色?5、分段感受(这一部分,采用边听边分析,边听边提问,及小组讨论进行)(1)、小提琴演奏的主题,给人一种温馨、祥和的感觉,表现了小鳟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形象。

(2)、第一变奏钢琴高八度演奏,音色明亮,仿佛小鳟鱼在清澈的水中欢快嬉戏,悠然自得的情景。

(3)、第三变奏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钢琴以32分音符急速变奏,给人一种不详之感。

(4)、第四次的变奏,一开始就用了ff的力度,由弦乐和钢琴一起奏出,使人感到小鳟鱼遭到了不幸。

6、乐理:变奏曲式:由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及若干次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

变奏手法:固定低音变奏、固定旋律变奏、装饰变奏、自由变奏。

乐曲结构:A+A1+A2+A3+A4+A5+A67、完整欣赏(观看视频《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8、拓展赏析(1)、〈小夜曲〉(2)、〈摇篮曲〉9、总结:第二篇:数海泛舟显风流数海泛舟显风流----朔州市平鲁区统计局长苏占国实施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工作先进事迹材料***,现年49岁,中共党员,平鲁区统计局局长,上任不到一年,负重前行,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默默奉献,使平鲁统计悄然崛起,步入全区重点单位行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称赞。

第二单元乐海泛舟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教学设计 教案1000字

第二单元乐海泛舟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教学设计  教案1000字

第二单元乐海泛舟 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教学设计教案1000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音乐教材《音乐》第二单元《乐海泛舟》的第四课《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欣赏贝多芬的《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教学目标:1. 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学习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2. 学会欣赏《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理解音乐的主题和结构。

3. 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贝多芬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了解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2. 欣赏《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理解音乐的主题和结构。

教学难点:1. 贝多芬音乐风格的把握。

2. 《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音乐主题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及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欣赏《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主题和结构。

3. 分析《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音乐主题和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4.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二、核心素养目标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贝多芬音乐风格的把握。

2. 《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音乐主题和结构的分析。

难点:1. 贝多芬音乐风格的把握。

2. 《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音乐主题和结构的分析。

解决办法:1. 针对贝多芬音乐风格的把握,通过讲解和欣赏贝多芬的其他代表作品,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和理解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2. 针对《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音乐主题和结构的分析,通过播放音乐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并结合乐谱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主题和结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讲解贝多芬的生平及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乐海泛舟》演唱《摇篮曲》教案

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乐海泛舟》演唱《摇篮曲》教案
答案:可以通过音乐比赛、奖金激励等方式,鼓励作曲家创作新的摇篮曲。同时,可以通过音乐杂志、网站等平台,发表和推广新的摇篮曲作品,为作曲家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还可以组织新摇篮曲的研讨会和讲座,分享作曲家的创作经验和心得,激发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灵感。
九.反思改进措施
(一)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摇篮曲》的演唱技巧时,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演唱水平。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摇篮曲》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知识点梳理
1. 《摇篮曲》的定义:
- 摇篮曲是一种舒缓、温柔的旋律,通常用来安抚婴儿入睡。
- 它通常具有缓慢的节奏、简单的旋律和重复的旋律模式。
- 摇篮曲可以由乐器演奏,也可以由人声演唱。
2. 《摇篮曲》的组成部分:
- 旋律:摇篮曲的旋律通常是舒缓、柔和的,重复性强,便于婴儿记忆和跟随。
4. 《摇篮曲》的演唱技巧:
- 音色:演唱摇篮曲时,音色应柔和、温暖,以传达出温柔的情感。
- 节奏:演唱时应保持稳定的节奏,以配合摇篮曲的舒缓性质。
- 音量:演唱时应保持适中的音些历史悠久、广为人知的摇篮曲,如《小星星》。
- 现代摇篮曲:指那些现代创作的摇篮曲,如《月亮代表我的心》。
- 摇篮曲是亲子互动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
8. 摇篮曲的现状和发展:
-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摇篮曲在现代家庭中的使用有所减少。
- 然而,摇篮曲仍然是许多家庭安抚婴儿的重要方式之一。
- 摇篮曲也在音乐教育和表演中占有一席之地,被用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9. 摇篮曲的传承和发展:

初中音乐8年级下册第2单元乐海泛舟教案

初中音乐8年级下册第2单元乐海泛舟教案
句(1—5小节)又可分为两个乐节。其旋律平稳的起伏向上,而后稍稍地向下回转。第二乐句
(5—9小节)也可分为两个乐节。其旋律依然是平稳地起伏向上,并且收束在较高的主音位置上。
这个乐段给人的印象是温柔、亲切和爱抚的。歌曲的第二乐段(始于第9小节第3拍,止于17
小节第2拍)同样包括两个乐句。第一乐句(9—13小节)开始有一个八度大跳,随后的旋律
性的、表达强烈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杰出
代表。
勃拉姆斯一生从未间断过艺术歌曲的创作,数量最多并最具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
曲(近200首)。它们直接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艺术歌曲的传统,感情真挚而朴实,声乐和
钢琴部分的结合完美。他记录、整理并完成的《德意志民歌集》是对德奥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
背景资料
勃拉姆斯在指挥汉堡女声合唱团的时候,认识了当时还是单身的法柏夫人。法柏夫人有着
一副靓丽动听的歌喉,她非常喜欢演唱鲍曼创作的维也纳风格的圆舞曲。1868年,勃拉姆斯得
知法柏夫人生了她的第二个男孩,就想给她写一首摇篮曲以示祝贺。于是,勃拉姆斯从《德意
志儿童绘画读本》中选了一首诗,并将其修改成后来的歌词,又将法柏夫人喜欢的圆舞曲体裁
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乐海泛舟
一、选编意图
本单元选择的曲目是继“音诗音画”之后又一个以大型音乐体裁为主的教学单元,选取了
室内乐及协奏曲两大类,出于歌唱课的需要,还选择了一首摇篮曲体裁的艺术歌曲作为歌唱教
学内容。
本单元选择的歌曲是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这首《摇篮曲》用艺术歌曲的形式和摇篮曲
歌唱发声等技能方面有所进步和提高,增进他们对歌唱的兴趣和自信心。

(公开课设计)新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乐海泛舟》教学设计

(公开课设计)新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乐海泛舟》教学设计

新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乐海泛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2、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3、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4、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装饰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3、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教学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及电教设备 2、搜集有关母爱的艺术作品。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

此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

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3\4拍,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

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

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

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

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

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

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运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

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并运用于生活之中。

教学过程:一、欣赏与感受 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合唱。

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每当你们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几个学生谈谈自己演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所以,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以不用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

刚才我们唱的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旋律来歌颂母爱的。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乐海泛舟优质教案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乐海泛舟优质教案

第四单元乐海泛舟一、教学目标(一)能够积极参与歌唱、聆听活动,对西方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有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

(二)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三)能够熟悉《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和《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

(四)结合欣赏音乐作品,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并试着运用有关知识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

二、教材分析(一)《摇篮曲》1.作者简介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他曾与巴赫、贝多芬齐名,被称作“德国三B”(姓氏的第一个字母都为B),由此可见他在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音乐、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小提琴奏鸣曲及合唱作品。

在他的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他追求内在的感情和深刻的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

他继承传统,汲取浪漫主义的精华,写出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表达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杰出代表。

勃拉姆斯一生从未间断过艺术歌曲的创作,数量最多并最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近两百首)。

它们直接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艺术歌曲的传统,感情真挚朴实,声乐和钢琴部分结合完美。

他记录整理所完成的《德意志民歌集》是他对德奥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最大贡献。

2.歌曲分析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

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

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情绪亲切、温柔、恬静,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

听来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母亲坐在摇篮旁边,用手动摇篮,以亲切对话的语气,唱着催眠的歌曲,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慈祥的爱,也使我们感受到和平、幸福和温馨的生活气息。

《乐海泛舟》音乐教案

《乐海泛舟》音乐教案

《乐海泛舟》音乐教案《乐海泛舟》音乐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乐海泛舟》音乐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乐海泛舟》音乐教案1【课程综述】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比小学阶段有明显变化。

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

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

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保护。

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孩子特点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也进入了变声期,不愿开口唱,特别是较高音的歌曲感到很困难,男同学特别明显,女同学虽然不受变声的限制,但青春期的女同学略带羞涩,也不太敢表现自己,但学生的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模仿能力强,很多同学表面说不敢出来展示,但他内心是很想的,所以老师要鼓励,给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平台,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弥补对唱歌的不足。

【教学内容】(一)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教学基本要求1.先熟悉歌曲《鳟鱼》。

《鳟鱼钢琴五重奏》是根据歌曲《鳟鱼》创作的,歌曲《鳟鱼》是一首有故事情节、形象鲜明的艺术歌曲。

在欣赏之前,可让学生试着先唱一唱歌曲《鳟鱼》(或者仅唱歌曲的开头部分),再聆听歌曲《鳟鱼》的演唱录音,使他们熟悉音乐的主题,对歌曲塑造的形象有所了解。

2.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引导学生认真听辨音乐各段在乐器、音色和其他音乐要素方面的变化,并关注由此带来的音乐情绪的变化,着重于对乐曲音乐形象的感知和乐曲情绪的体验,切忌把音乐讲解得过于具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教案《乐海泛舟》
通过学习课程让学生们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和创造力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音乐教案《乐海泛舟》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课程综述】
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比小学阶段有明显变化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保护
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和创造力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孩子特点
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也进入了变声期不愿开口唱特别是较高音的歌曲感到很困难男同学特别明显女同学虽然不受变声的限制但青春期的女同学略带羞涩也不太敢表现自己但学生的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模仿能力强很多同学表面说不敢出来
展示但他内心是很想的所以老师要鼓励给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平台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弥补对唱歌的不足
【教学内容】
(一)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教学基本要求
1.先熟悉歌曲《鳟鱼》《鳟鱼钢琴五重奏》是根据歌曲《鳟鱼》创作的歌曲《鳟鱼》是一首有故事情节、形象鲜明的艺术歌曲在欣赏之前可让学生试着先唱一唱歌曲《鳟鱼》(或者仅唱歌曲的开头部分)再聆听歌曲《鳟鱼》的演唱录音使他们熟悉音乐的主题对歌曲塑造的形象有所了解
2.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引导学生认真听辨音乐各段在乐器、音色和其他音乐要素方面的变化并关注由此带来的音乐情绪的变化着重于对乐曲音乐形象的感知和乐曲情绪的体验切忌把音乐讲解得过于具体
(二)学习《摇篮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乐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给摇篮曲的特点作个初步的定位
2、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声音要轻柔、给人摇晃的感觉还要把歌曲中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温柔和婉转的装饰音掌握好把摇篮曲的特点充分地在歌曲中表现出来
3、把歌曲中的难点:如附点四分音符、休止符、装饰音、弱起小节等融入到歌曲的学习之中
4、请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模仿抱宝宝、哄宝宝睡觉的摇晃动作让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在自己的座位周围或坐、或站、或自由稍走动
5、听辨几种不同体裁的歌曲片段让同学们听一听首是属于摇篮曲体裁的歌曲起到加强巩固的作用
【课时安排】
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唱歌曲《摇篮曲》;第二课时聆听钢琴五重奏《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2、聆听并能够熟悉《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准确唱好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同时感受并体验摇篮曲音乐体裁的特点
2、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引导学生认真听辨音乐各段在乐器、音色和其他音乐要素方面的变化并关注由此带来的音乐情绪的变化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和体验乐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1、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和体验乐曲的情绪
2、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知识
3、摇篮曲的风格特点的把握;
4、用轻声高位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并能较好地把情感表达出来
【教学策略】
1、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游戏教学法、演示教学、练习教学和创作教
学法
设计有趣的活动展现给学生生动、具体的形象或以形象为主体构成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想象力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游戏活动、听辨等活动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
2、教师将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部分
在教学中处处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意识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教师的设问要有利于学生思考、主动去学习而不是简单的要求避免在教学中发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的局面把“要我学”变“我要学”
3、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的示范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欣赏在新课讲解过程中从生活出发将教学与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去引导创设最佳的学习情景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新潜能都可以得到较好的开发
【教材分析】
(一)《摇篮曲》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情绪亲切、温柔、恬静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听来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母亲坐在摇篮旁边用手晃动摇篮以亲切的语气唱着催眠的歌曲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慈祥的爱也使我们感受到和平、幸福和温馨的生活气息歌曲用F大调单二部曲式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
第一乐段(第1——8小节)包括两个乐句:
第一乐句(第1——4小节)其中又可分为两个乐节;
第二乐句(第5——8小节)也可分为两个乐节
第二乐段(第9——16小节)同样包括两个乐句:
第一乐句(第9——12小节)其中也可分为两个乐节;
第二乐句(第13——16小节)其中同样可分为两个乐节
这首歌虽为四分三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词义
作者简介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他曾与巴赫、贝多芬齐名被称作“德国三B”(姓氏的第一个字母都为B)由此可见他在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音乐、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小提琴奏鸣曲及合唱作品在他的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他追求内在的感情和深刻的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他继承传统汲取浪漫主义的精华写出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表达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杰出代表
勃拉姆斯一生从未间断过艺术歌曲的创作数量最多并最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近两百首)它们直接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艺术歌曲的传统感情真挚朴实声乐和钢琴部分结合完美他记录整理所完成的《德意志民歌集》是他对德奥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最大贡献
附:在演唱《摇篮曲》时让学生模仿母亲抱宝宝、哄宝宝睡觉的动作可用手上的音乐书作为道具书本放在左手臂弯里左手架起稍高些第一乐段右手按节奏做拍宝宝的动作第二乐段双手做摇晃的动作;可以坐下也可以站立来完成以上的动作也可以第一条歌词时坐着来完成动作第二条歌词时站立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二)《鳟鱼钢琴五重奏》
《鳟鱼》是舒伯特1817年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
《A大调钢琴五重奏》是舒伯特继歌曲《鳟鱼》问世两年后应朋友之邀创作的一部室内乐作品全曲共分为五个乐章因其中第四乐章用歌曲《鳟鱼》音乐主题写成故又称其为《鳟鱼五重奏》在这部作品里舒伯特运用了器乐的各种特点和多种变奏手法将歌曲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描述
主题:轻快活泼由以小提琴为主的弦乐器奏出表现了小鳟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形象弦乐器和谐的伴奏正是祥和的体现
A1:主题移高八度进行钢琴明亮的音色弦乐器六连音的琶音伴奏表现了小鳟鱼在清澈的水中欢快嬉戏、悠然自得的情境
A2: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钢琴像回声一样地与之遥相呼应小提琴时而级进时而用琶音上下流动描绘了小鳟鱼在水中游动的另一番情境
A3:主题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钢琴以三十二分音符作急速变奏小提琴和中提琴以痉挛似的节奏使音乐变得激动起来给人以一种不祥之感
A4:主题由D大调转为同名小调d小调节奏上有较大的变动它一开始就用了ff的强音由弦乐和钢琴一起奏出使人感到小鳟鱼遭到不幸
A5:由大提琴奏出悲痛凄凉的主题旋律在大小调之间游动着表现了对小鳟鱼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忧伤
终曲:主题在小提琴及其他各声部上重新出现钢琴又奏起了鳟鱼的“固定音型”音乐又恢复到了开始的那种明快、清澈、透明的音乐形象预示着苦难终将过去欢乐必将到来
作者简介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欧洲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小随父亲学音乐很早便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特殊才能由于生活贫困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但他又从不愿依附于权贵所以始终没能改变他的艰难处境年仅31岁就在贫困中离开了人世在短短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遍了不同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其中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9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和22首钢琴奏鸣曲等
歌曲是舒伯特有特殊成就的创作领域他用席勒、歌德等诗人的作品写了大量的歌曲把诗歌与音乐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表现力的旋律与和声来表现诗的意境在舒伯特的歌曲中钢琴不仅对旋律起陪衬作用而且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有些甚至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他创作的歌曲不仅数量多而且极具艺术性许多歌曲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因而被人们称为“歌曲之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