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
竹茹的最佳食用方法及禁忌

竹茹的最佳食用方法及禁忌
竹茹,又称竹笋、茭白,是一种常见的食材。
以下是竹茹的最佳食用方法和一些禁忌注意事项:
最佳食用方法:
1. 常见烹饪方法包括清炒、炖汤、烧烤、煮粥等。
2. 浸泡:将竹茹切片后浸泡在凉水中,减少竹茹中的酸味。
禁忌事项:
1. 切忌生吃:竹茹不适宜生吃,因为生的竹茹中含有一种成分叫芥子油苷,会产生不良反应。
2. 避免过量食用:竹茹中含有一种叫亚硝酸盐的物质,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中毒。
3. 老竹茹不宜食用:老竹茹口感变硬且纤维含量较高,不易烹调熟透,容易引发消化不良。
此外,对于个别人群可能存在特殊情况,如消化系统敏感者、孕妇等,最好在食用之前咨询医生的建议。
竹茹作用与功效与作用

竹茹作用与功效与作用竹茹,又称竹根茯苓、竹蓀草,是一种生长在竹根附近的草本植物,它是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中草药之一。
竹茹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常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本文将从竹茹的概述、药理作用、主要功效及使用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竹茹的概述竹茹,学名为Lophaterum Gracile Brongn,是禾本科竹茹属的植物,是一种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它常生长在竹林的地下,特别是竹根附近。
竹茹一般呈长条状,上面有黑褐色的细毛。
竹茹的气味较轻微,味道苦涩。
它可以整株使用,也可以进行研磨制成粉末。
竹茹味苦,性寒,入肝、脾、肾三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止泻、降压等作用。
二、竹茹的药理作用1. 清热解毒作用竹茹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治疗各种热病。
竹茹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生物碱,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抗炎等作用,可以加速人体新陈代谢,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对于消除体内的热毒非常有效。
此外,竹茹还可以清除口腔溃疡、皮肤疮疡等症状,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2. 利湿消肿作用竹茹具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尿液的排出,从而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
这对于改善水肿症状非常有效。
竹茹中含有的蕈毒素能够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增加尿液的排出量。
此外,竹茹还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肿胀的作用。
因此,竹茹常被用于治疗水肿、淋浊、脚气等症状。
3. 止泻作用竹茹具有很好的止泻作用,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泄泻症状特别有效。
竹茹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成分,能够增加胃肠运动的节律性和张力,增强胃肠道收缩,从而改善腹泻症状。
此外,竹茹还含有一些具有收敛作用的成分,可以减少肠道水分的丢失,改善腹泻症状。
4. 降压作用竹茹具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压。
竹茹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增加血管内皮一氧化氮的释放,放松血管,增加血管的弹性,从而降低血压。
此外,竹茹还能够增加尿液的排出量,减轻体内水分的潴留,进一步降低血压。
竹茹的作用和功能主治及禁忌

竹茹的作用和功能竹茹的概述竹茹,又称竹草、竹瀚,是一种来自于竹子的珍贵中药材。
它在传统中医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竹茹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可以用于中药方剂中,以及作为药食两用的保健品使用。
主要功能1.清热解毒:竹茹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降低体温,缓解热症状。
它对于病毒性感冒、发烧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2.利尿通淋:竹茹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以增加尿量,帮助排出体内的废物和毒素,有助于清理肾脏和尿道。
3.润肺止咳:竹茹含有粘液蛋白质,具有润肺止咳的效果。
它可以缓解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对于支气管炎、咳嗽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4.抗菌消炎:竹茹含有多种抗菌物质,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对于皮肤感染、口腔溃疡等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5.润肠通便:竹茹富含纤维素,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增加大便排出,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它对于便秘、肠胃不适等问题有改善作用。
主治范围1.火热症状:竹茹适用于体内有火热症状的疾病,如病毒感冒、发热等。
2.咳嗽痰多:竹茹对于咳嗽、痰多的疾病有调理作用,如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
3.尿路感染:竹茹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适用于尿路感染、尿频、尿急等问题。
4.皮肤溃疡:竹茹的抗菌消炎作用对于皮肤溃疡、口腔溃疡等疾病有治疗效果。
5.便秘肠胃不适:竹茹的润肠通便功能可以改善便秘和肠胃不适症状。
禁忌事项1.孕妇禁用:由于竹茹具有一定的清热性质,孕妇应慎用以免引起流产或其他不良反应。
2.乳母慎用:乳母在服用竹茹时需注意药物成分会通过母乳传递给宝宝,可能对婴儿产生影响,因此应避免使用。
3.过敏体质者:对于竹茹过敏的人群,应避免使用,以免引发过敏反应。
4.高血压患者:竹茹具有利尿作用,容易导致血压下降,因此高血压患者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意见。
5.低血糖患者:竹茹能促进食欲,降低血糖水平,因此低血糖患者要慎用。
总之,竹茹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在中药方剂中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个人体质不同,使用竹茹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竹茹【拼音名】 Zhú Rú【英文名】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i 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Stapf ex Rendle 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
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
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性状】本品为卷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呈长条形薄片状。
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或黄绿色。
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
气微,味淡。
【炮制】竹茹:除去杂质,切段或揉成小团。
姜竹茹:取净竹茹,照姜汁炙法(附录Ⅱ D)炒至黄色。
《全国中草药汇编》---姜竹茹:取生姜,捣碎,加水少许,压榨取汁,将姜汁洒于竹茹上,拌匀,用小火微炒,取出,晾干即得(每100斤,用生姜10斤)。
【性味】甘,微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眼,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4.5~9g。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页首《*辞典》:竹茹【拼音名】 Zhú Rú【英文名】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茎的中间层。
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条,捆扎成束,阴干。
【原形态】单丛生。
秆高6~8m,直径3~4.5cm。
节间壁厚,长30~36cm,幼时被白粉。
节稍隆起。
竹茹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竹茹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竹茹,又称为茹草,是一种生长在竹林中的草本植物。
它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竹茹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但同时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
竹茹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化学成分中。
竹茹含有丰富的生物碱、黄酮类、多糖、挥发油和微量元素等,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理活性。
竹茹可以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肝胆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竹茹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竹茹富含的黄酮类和多糖等成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
这些成分还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此外,竹茹中的微量元素锌、钴、锰等也能够维持心脏、血管的正常功能,具有保护心脑血管健康的作用。
竹茹对消化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它中的生物碱类和黄酮类等成分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调节胃肠蠕动、防治胃酸返流等作用。
这些成分可以缓解消化不良、胃痛、胃酸过多等症状,对胃溃疡、胃炎、胰腺炎等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此外,竹茹还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可以预防和治疗胃肠道感染。
竹茹对肝胆疾病的治疗效果也较为显著。
它中的黄酮类和多糖可以促进肝脏代谢,增强肝细胞再生能力,提高肝功能。
这些成分还可以抑制肝纤维化和炎症反应,预防和治疗肝硬化、肝炎等疾病。
竹茹还具有清热解毒、利胆排石等作用,对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竹茹对泌尿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它具有利尿、消肿、抗炎、抗感染等作用。
竹茹中的生物碱类和黄酮类可以刺激肾脏排尿功能,促进体内废物和毒素的排出。
这些成分还可以减轻肾脏和膀胱的炎症反应,预防和治疗泌尿系统感染、肾炎、尿道感染等疾病。
但是,使用竹茹时也需要注意一些禁忌。
首先,竹茹具有凉血作用,对于寒凉体质和体虚寒人群慎用。
其次,竹茹中的生物碱类和挥发油等成分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
竹茹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与用量

竹茹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与用量1. 竹茹的作用和功能竹茹,是一种药用植物,常见于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
竹茹被广泛用于传统医学中,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
1.1 清热解毒竹茹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发热、口渴和咽喉肿痛等症状。
竹茹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帮助降低体温,减轻炎症反应。
1.2 利尿通淋竹茹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以促进尿液的排出,减轻体内水分潴留的问题。
这对于一些水肿、尿频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1.3 止血竹茹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止血的作用,对于一些外伤性出血、崩漏性子宫出血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1.4 抗菌消炎竹茹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菌和消炎作用。
它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减轻炎症反应,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 竹茹的主治与用量2.1 竹茹的主治竹茹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热病引起的发热、口渴、咽喉肿痛•水肿、尿频•外伤性出血、崩漏性子宫出血•感染性疾病2.2 竹茹的用量竹茹的用量应根据个体情况和疾病严重程度而定。
一般建议的用量如下:•干竹茹:每次5-10克,煮沸后冲服,每日1-2次。
•鲜竹茹:每次30-60克,捣烂,用酒或水煎煮,分2次服用,每日1-2次。
注:以上用量为一般参考值,具体用量还需咨询医生或中药师。
结论竹茹作为一种传统药用植物,在传统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主要作用和功能包括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止血和抗菌消炎。
竹茹常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发热、口渴和咽喉肿痛等症状,以及水肿、尿频、出血和感染性疾病等。
在使用竹茹时,应注意适当的用量,并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
竹茹的功效与作用

竹茹的功效与作用竹茹,即幼嫩的竹子,是一种常见的野生植物,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下面将对竹茹的功效与作用进行介绍。
首先,竹茹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竹茹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维生素C,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除体内的毒素,并可抑制细菌的生长。
此外,竹茹还含有一种叫做竹子素的物质,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对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其次,竹茹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竹茹中富含一种能有效降低胆固醇的植物化学物质,能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内壁的沉积,从而预防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同时,竹茹中的纤维素还能帮助降低血压,调节血脂,对高血脂和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此外,竹茹还具有抗氧化的功效。
研究发现,竹茹中富含的多酚类物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抑制氧化反应的发生,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这对防止衰老和抗癌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此外,竹茹还具有降糖的作用。
研究发现,竹茹中所含的一种叫做竹多糖的物质可以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适量食用竹茹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此外,竹茹还具有美容养颜的作用。
竹茹中的维生素C可以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保持皮肤的弹性和光泽。
同时,竹茹中还含有一些有助于排毒和美白的物质,能够净化血液,改善肤色。
因此,经常食用竹茹对于保持肌肤的健康和年轻具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竹茹具有清热解毒、保护心血管、抗氧化、降糖和美容养颜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然而,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食用竹茹应注意适量,并结合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食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竹茹炮制方法

竹茹炮制方法竹茹的定义与用途竹茹,又称竹秆茹或竹蔗茹,指的是将竹秆经过一定的加工制作成的食品。
竹茹在中国传统美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被用于烹饪和药用。
竹茹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其他活性物质,具有滋补强身、清热解毒等功效。
竹茹炮制的必备材料和工具为了制作出高质量的竹茹,以下是制作竹茹所需的必备材料和工具:材料:1.新鲜竹秆:选择新鲜、粗壮的竹秆,避免有虫蛀或病变的竹子。
工具:1.刀具:包括刀、刀砧等,用于切割竹秆。
2.锅:用于煮竹茹的锅具。
3.筷子或铲子:用于翻动竹茹。
竹茹的处理步骤竹茹的制作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包括采集、清洗、切割、煮制和晒干等过程。
采集竹秆采集竹茹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竹秆进行采摘。
新鲜的竹秆通常在早晨采摘效果最好。
采摘时要选择无虫蛀、无病变的竹秆。
清洗竹秆将采摘好的竹秆用清水进行冲洗,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泥土。
清洗时要注意轻柔,避免损伤竹秆表面。
清洗完竹秆后,将竹秆切割成适当的长度,一般为5-10厘米,方便后续步骤的处理。
煮制竹茹将切割好的竹秆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水,用中火煮沸。
煮沸后,改用小火慢慢炖煮,时间一般为3-4小时,直到竹秆变得松软。
晒干竹茹将煮好的竹茹沥干水分,然后晾晒到半干状态。
晾晒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翻动竹茹,使其均匀地晾晒。
竹茹的储存和使用竹茹制作完成后,需要采取适当的储存方法以保持其质量。
储存竹茹将晾晒好的竹茹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储存,避免受潮。
可以选择用竹篓等容器进行储存,以增加竹茹的通风性。
使用竹茹竹茹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各种菜肴中进行烹饪,也可以作为药材使用。
烹饪时,可以将竹茹切成薄片或丝状,加入炒菜、汤类食物中,增添香味和口感。
竹茹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竹茹富含各种营养成分,具有多种药用功效。
营养成分竹茹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
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特别高,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
竹茹在中医药学中具有清热解毒、滋补强身等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茹(《名医别录》)
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茎秆的干燥中间层。
均系栽培。
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原植物常栽培于庭园。
喜温暖湿润气候,忌严寒及强风,以背风向阳山坡、村庄附近缓坡平地、或水旁最宜生长。
味甘,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临床用名有竹茹、姜竹茹。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呃寒热,吐血崩中。
《药性论》:青竹茹,使,味甘。
能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本草图经》:微寒,疗呕哕,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汤液本草》:《本草》云:主呕哕,温气寒热。
吐血崩中,溢筋。
《本草纲目》:淡竹茹:伤寒劳复,小儿热痫,妇人胎动。
苦竹茹:水煎服,止尿血。
《本草经疏》:竹茹虽与竹叶同本,然竹茹得土气多,故味带甘,气微寒无毒。
入足阳明经。
经曰:诸呕吐酸水,皆属于热。
阳明有热则为呕呃,温气寒热,亦邪客阳明所致,甘寒解阳明之热则邪气退而呕呃止矣。
甘寒又能凉血清热,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劳复也。
《本草蒙筌》: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黄皮。
主胃热呃逆殊功,疗噎膈呕哕神效。
《景岳全书》:淡竹茹,味甘,微凉。
治肺痿唾痰,唾血吐血,衄血尿血,胃热呕哕噎膈,妇人血热崩淋胎动,及小儿风热癫痫,痰气喘咳,小水热涩。
《本草备要》:泻上焦烦热,凉血。
甘而微寒。
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血除热。
治上焦烦热,皮入肺,主上焦。
温胆汤用之。
温气寒热,噎膈呕哕,胃热。
吐血衄血,清肺凉胃。
齿血不止,浸醋含之。
肺痿惊痫,散肝火。
崩中胎动。
凉胎气。
《本经逢原》:竹茹专清胃腑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
咳逆唾血,产后虚烦,无不宜之。
《金匮》治产后虚烦呕,有竹皮大丸。
《千金》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有甘竹茹汤;产后虚烦头痛,短气闷乱不解,有淡竹茹汤。
内虚用甘以安中,闷乱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
其性虽寒而滑能利窍,可无郁遏客邪之虑。
《本草崇原》:呕,吐逆也。
温气,热气也。
竹茹,竹之脉络也。
人身脉络不和,则吐逆而为热矣。
脉络不和,则或寒或热矣。
充肤热肉,淡渗皮毛之血,不循行于脉络,则上吐血而下崩中矣。
凡此诸病,竹茹皆能治之,乃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也。
《本草求真》:[批]清肺凉胃,解烦除呕。
竹茹专入肺、胃。
味甘而淡,气寒而滑。
凡因邪热客肺,肺金失养,而致烦渴不宁,膈噎呕逆,恶阻呕吐,吐血衄血等症者,皆当服此。
诸症皆就肺胃热论。
盖味甘则中可安而烦不生,气寒则热得解而气悉宁。
又皮入肺上焦,温胆汤用之。
所以《金匮》之治产后虚烦呕逆,则有竹皮大丸;《千金》之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则有甘竹茹汤,竹茹一升,甘草、茯苓、黄芩各二两,水煎服。
产后虚烦头痛,短气闷乱不解,则有淡竹茹汤,皆有至理内存,不可不知。
《得配本草》:淡竹茹,畏皂刺、油麻。
甘,微寒。
入足少阳、阳明经。
清上焦之火,消虚热之痰。
疗惊悸,止胎动,呕噎膈,吐血崩中,因内火致者,非此不治。
得鸡子,治饮酒头痛。
配蒌仁,治妇女劳复中风状。
《本草经解》:竹茹气微寒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
阴脾,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太阳,寒水经也,冬日燥热,则太阳阴精不藏,感天燥热之气,至春木令,则为病温,火性炎上,故多呕呃,病在太阳,故发寒热,竹茹气寒,可以祛温火,味甘,可以缓火炎,所以主之也。
脾统血,血热妄行,非吐即崩,其主之者,甘寒可以清热也。
《本草新编》:淡竹叶,味甘、淡,气平寒,阴中微阳,无毒。
入心、脾、肺、胃。
逐上气咳喘,散阳明之邪热,亦退虚热烦燥不眠,专凉心经,尤祛风痉。
竹茹,主胃热呃逆,疗噎膈呕哕,尤止心烦。
竹沥,去阴虚发热,理中风噤口。
小儿天吊惊痫,入口便定。
妇人胎产闷晕,下喉即苏。
止惊怪却痰。
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却。
世俗以大寒置之。
不知竹沥系火烧出沥,佐之姜汁,水火相宜,又何寒哉。
以上三味,总皆清痰泻火之药,因其气味寒,不伤元气,可多用,以佐参、芩、芪、术健脾开胃也。
或疑竹叶、竹茹、竹沥,同一物也,何必强分其功效?不知有不可不分者在也。
竹叶轻于竹茹,虽凉心而清肺;竹茹轻于竹沥,虽清心而清胃;若竹沥则重于竹叶、竹茹,虽清心而兼补阴也。
或问古人以竹沥治中风,似于中风皆痰也,痰生于风乎?曰:中风未有不成于痰者也,非痰成之于风也。
使果成于风,似外邪之中矣,古人何以复用此甘寒滑利之竹沥,以化消其痰哉。
或问淡竹叶世疑是草本,是耶非耶?曰:即竹叶耳,但不可用苗竹、紫竹之叶。
盖二叶之味多苦,不堪入药,其余诸竹之叶,味皆淡者也,故以淡名之,非草本之叶也。
若草本之叶,非是竹叶,乃俗名畅脚者也,其性虽寒,能止咳嗽,然而终不能入心以消痰也。
《本草分经》:甘,微寒。
开胃郁,清肺燥,凉血,除上焦烦热,兼清肝火,凉胎气。
《本草思辨录》:竹青而中空,与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相似。
竹茹甘而微寒,又与胆喜温和相宜。
故黄芩为少阳经热之药,竹茹为少阳腑热之药。
古方疗胆热多用竹茹,而后人无知其为胆药者。
哕逆之因不一,胃虚而胆热乘之,亦作哕逆。
橘皮竹茹汤,以参枣甘草补胃养阴,橘皮生姜和胃散逆,竹茹除胆火则为清哕之源。
橘皮汤无竹茹者,以手足厥为肝逆也。
妇人乳子之时,中虚胆热,胆热必犯其胃,呕逆而至烦乱,热亦甚矣。
竹皮大丸,以石膏白薇除胃热而敛浮阳,竹茹凉胆而清其源,恐中虚难任寒药,故加桂枝之辛甘以导之,药兼阴阳,故加甘草以和之。
喘则以柏实辑肝气,又所以辅竹茹之不逮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淡,性微凉。
善开胃郁,降胃中上逆之气使之下行,故能治呕吐、止吐血、衄血。
《金匮》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有竹皮大丸,竹皮即竹茹也。
为其为竹之皮,且凉而能降,故又能清肺利痰,宣通三焦水道下通膀胱,为通利小便之要药,与叶同功而其力尤胜于叶。
又善清肠中之热,除下痢后重腹疼。
为其凉而宣通,损伤瘀血肿疼者,服之可消肿愈疼,融化瘀血。
醋煮口漱,可止齿龈出血。
须用嫩竹外边青皮,里层者力减。
【现代药理研究】
竹茹有抗菌作用,竹茹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