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石斛治慢性胃炎

竹茹石斛治慢性胃炎
竹茹石斛治慢性胃炎

竹茹石斛治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炎症疾病,由于一般并无明显黏膜糜烂,又称为非糜烂胃炎。按其发病原因,慢性胃炎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按病理,慢性胃炎分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两种。

按中医对胃炎病因病机认识分五种:(1)饭食不节,(2)情志失调,(3)痰湿受阻,(4)脾胃虚弱,(5)治疗不当(或其他病过服损伤脾胃)。表现病状为餐后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嗳气,伴泛酸、恶心呕吐等消化功能紊乱表现。

中医对治疗此类病,多从上述五种病因入手。这里介绍调理肝脾、疏肝解郁、养阴清胃的食疗方。

竹茹石斛元贝汤

材料:竹茹三钱、金钗石斛五钱、扁豆一两、陈皮一钱、佛手三钱、元贝三粒。

做法:

(一) 将上述五味中药洗干净,放入瓦煲备用。

(二) 元贝开边成小粒,用清水浸软。

(三) 用瓦煲盛入五碗水,把中药材及元贝放入,煲沸后转中火煲至八分,空腹服用。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清热消滞。适合胃痛嗳气、胃灼热感,作呕或呕吐,舌质稍红、大便偏干结。

药理:竹茹性味归经:甘微寒,入胃肺经。功效:①清热化痰,清热止呕,用于肺热痰稠、烦闷不宁、肺热咳血等。

②清热止呕,胃热呕吐多配伍黄芩,胃热兼虚配伍党参大枣。

金钗石斛性味归经:甘微寒,入肺胃经,功效:养阴、清热、生津,用于热病伤阴,或胃阴不足、胃痛干呕。

扁豆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胃经,功效健脾和中化湿。扁豆味甘,能补脾和中、渗湿,用于脾虚有湿所致的泄泻、便溏,以及夏天暑湿引起食欲不振、肠鸣泄泻等湿性泄泻症。

陈皮性味归经:辛、苦、温、气芳香,人肺脾经。功效:①行气健脾,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不思飮食,具

行气、健脾胃之功。②燥湿化痰,对于痰湿所致的咳嗽痰多、胸翳不舒,配伍法夏功效卓越。

佛手性味归经:辛微苦、微温,入肝脾胃经,功效:行气止痛、和胃健脾,用于肝气郁滞所致胁肋胃痛效果很好,可配伍素馨花一起用。

元贝性温味甘咸,入脾肾经。功效:滋阴补肾,健脾和胃,平肝明目,解毒生肌。适合:脾胃虚弱、头晕目眩、咽干口渴,虚痰吐血,降血压、降胆固醇、软化血管。

宜忌:此汤适合属胃中虚热为主的胃炎,若由于肝郁气滞所致,效果更佳。

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

写在课前的话 慢性胃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对于慢性胃炎,目前在治疗上还没有特效药物。通过本次学习我们来了解一下目前慢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的概况。 一、慢性胃炎在西医方面的概述和治疗 (一)概述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慢性胃炎发生在胃黏膜上,它是一个慢性病程,是炎症改变或者发展到萎缩性病变。 (二)流行病学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在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人当中,可有80%—90%都有慢性胃炎,一般女性少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会越来越高。 (三)分型 慢性胃炎的分型是一个历史概况。 1728年,Stahl首先提出慢性胃炎的概念。 1947年,Schindler提出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三大类。 1973年,Strickland提出慢性胃炎分成A、B两型。A型是指胃体部弥漫性萎缩,胃窦黏膜基本正常。通常是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B型是指胃窦部的炎症和萎缩,胃窦黏膜基本正常,通常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化学损伤所造成的。 1988年,Wyatt提出慢性胃炎分成三大类,分别叫A、B、C。A(Autoimmune)是指自身免疫性,B(Bacterial)是指细菌性的,C(Chemical damage)是指化学损伤性的。 1982年,在我国慢性胃炎学术会议上,有人提出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1990年,在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提出了一种悉尼胃炎分类法,在1996年的时候被更新。它从组织学上方面进行分类,以病变为核心,作出三种诊断,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特殊类型胃炎。诊断时需要在前面加上病因诊断,在后面要有形态学描述。根据描述有无炎症、活动度情况、有无萎缩、有无肠化生、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在程度上可给予分级,分成无、轻、中、重四级。 目前,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靠内镜诊断,以肉眼所见描述为主,胃黏膜有无充血、水肿、黏膜是否易脆、有无渗出、扁平糜烂、隆起糜烂、皱襞萎缩或者增粗、结节状,黏膜下血管有无显露、黏膜内有无出血等。根据内镜下肉眼所见的。可确定7种内镜下的胃炎诊断,包括充血渗出型、平坦糜烂型、隆起糜烂型、萎缩型、出血型、反流型、皱襞增生型。 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要求从临床、内镜、病理组织学上进行分类,可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特殊类型。

中医治疗慢性肠胃炎

慢性肠炎是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之一 ,临床以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为其特点。由于该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依据其临床表现 ,慢性肠炎属中医“泻泄”范畴。该病发生的原因虽多 ,但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 一是脾胃虚弱 :多因饮食不节 ,过食寒凉 ,暴饮暴食 ;或劳倦过度 ,情绪不畅 ,忧思伤脾 ;或感受外邪等损伤脾胃 ,脾伤则食后腹胀 ,腹部疼痛 ,大便稀或者有黏液 ,肠鸣坠胀 ;胃伤则不思饮食。 二是木不疏土 :肝属木主疏泄 ,脾属土主运化。若平时心情不畅 ,忧思郁虑 ,导致肝气不足 ,不能疏泄脾土 ,必然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中医称为“木不疏土”。肝木不疏泄脾土 ,则脾虚失升 ,清气下流 ,也会发生泻泄。 三是火不生土 :中医说的火是指肾阳 ,土是指脾胃。脾的运化功能除肝的疏泄外 ,还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作用。这种作用称为“火能生土”。若肾的阳气不足 ,不能温煦脾土 ,导致脾胃的纳化功能减弱 ,也可发生泻泄。中医称为“火不生土”。临床上有的病人在鸡叫五更时 ,腹部作痛 ,痛即泻泄 ,手足不温 ,这便是“火不生土”所致。 慢性肠炎多属本虚标实之病 ,常常以虚中挟实的面目出现 ,但仍以脾虚为主。因此 ,对其治疗也应该从调理脾胃入手 ,可用健脾理肠方来治疗。药取党参 15克 ,炒白术 10克 ,炙黄芪15克 ,赤石脂 30克 (包煎 ),茅梅 30克 ,炒苡仁24克 ,防风 10克 ,炒白芍 24克 ,木香 10克 ,炙升麻 6克 ,儿茶 3克 (冲服 ),元胡 15克 ,炒乌梅15克。上药先用温水浸泡 30分钟 ,加水煎煮两次 ,每次沸后 30分钟 ,合并药汁 ,浓缩至 300毫升 ,每天三次 ,每次 100毫升 ;也可将上药焙干 ,研成极细粉末 ,每天 3次 ,每次 15~ 20克 ,温开水冲服。 20天为 1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和肥甘厚味。若能配合药粥辅助治疗 ,则疗效较为明显。 相关链接慢性肠炎喝药粥 慢性肠炎若能在辩证论治的前提下 ,配合药粥疗法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苡仁粥 :取苡仁、粳米各 30~ 50克 ,白糖适量。蒋苡仁、粳米洗净 ,加水共同煮粥 ,待粥熟时 ,加入白糖 ,糖溶即可食服。具有健脾祛湿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之久泻不止 ,腹部胀痛 ,不思饮食 ,苔腻的慢性肠炎者。 莲子粥 :取莲子肉、粳米各 30克 ,炒扁豆10克 ,小红枣 10枚 ,白糖适量。将上药与粳米洗净 ,置锅内共同煮粥 ,粥熟时加入白糖溶化即可食服。具有健脾、益气、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气虚弱 ,神疲乏力 ,久泻不止 ,纳食减少的慢性肠炎者。 山豆粥 :取山药、茯苓、苡仁、赤小豆、泽泻、炒扁豆各 100克 ,粳米 30克。将中药六味、焙干研成粗末 ,置锅内用小火加热 ,不断翻动 ,炒至米成黄色发出微香时 ,取出放凉 ,置干净食用塑料袋内密封。使用时取 20克与粳米共同煮粥食服。具有健脾益气 ,渗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不能运湿 ,湿自内生 ,表现为腹痛肠鸣 ,泻泄日久的慢性肠炎者。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中西医综合治疗在慢性胃炎中的效果。方法采用2011年5月~2012年6月本院接诊收治的124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44例,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80例,在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按照中医辨证方法,分型进行中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9.55%;观察组痊愈20例,显效3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及总有效率上有明显优势(P<0.05)。对照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77.27%,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95.00%,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提高,临床值得广为推广。 标签:中西医;慢性胃炎;中医辨证;效果 慢性胃炎属于胃病中的一个常见疾病,是由各种原因所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变,发病率高,疾病反复难愈。长期的慢性胃炎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胃黏膜萎缩,并伴有胃泌素分泌上的减少,使患者出现胃痛及胃胀等临床症状。同时临床学者在对慢性胃炎进行组织学及内镜诊断研究中发现,至少95%以上的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1]。中医上将慢性胃炎归属于“胃脘痛”“嘈杂”“吐酸”“呕胆”“胆瘅”等范畴[2]。与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等所导致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相关,并在此基础上引起了众多症候。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上,临床医师多采用西医西药治疗,或者针对幽门螺旋杆菌采用三联用药治疗,但是幽门螺旋杆菌根治效果差,疾病还是容易出现反复及复发[3]。本院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上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的方法,对慢性胃炎患者用中药辅助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6月,本院共接诊治疗慢性胃炎患者124例,其中男68例,女56例;年龄17~75岁,平均(36.5±2.4)岁;病程5个月~31年,平均(5.4±1.2)年。按照胃炎分型,有70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属于慢性萎缩性胃炎,22例属于慢性糜烂性胃炎。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两组患者都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平均年龄(36.9±1.2)岁,浅表性胃炎26例,萎缩性胃炎10例,糜烂性胃炎8例;观察组80例,其中男40例,女40例,平均年龄(36.1±1.5)岁;患者中,浅表性胃炎44例,萎缩性胃炎22例,糜烂性胃炎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慢性胃炎的护理

慢性胃炎的护理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目前认为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最重要的病因。H.pylori 是一端有鞭毛的螺旋状菌,幽门腺粘膜表面的环境最适于该细菌的定居。H.pylori含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NH3,不仅能保持细菌周围的中性环境。而且能损伤上皮细胞膜并能分泌多种毒素渗透人粘膜而致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炎症。 (二)饮食和环境因素长期H.pylori感染增加了胃粘膜对环境因素损害的易感性。若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可导致胃粘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癌的发生。 (三)自身免疫病人血液中存在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使壁细胞总数减少。致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内因子分泌减少或丧失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而发生恶性贫血。本病可同时伴有桥本甲状腺炎、Addison病或白斑病等。 (四)其他因素由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因素造成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因其内的胆汁和胰液等能溶解粘液,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弥散人粘膜,引起粘膜的炎症;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胃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胃粘膜屏障;烟草中的尼古丁不仅可影响胃粘膜的血液循环,而且能使幽门括约肌松弛,故长期吸烟者可助长胆汁反流而造成胃窦炎。 【治疗要点】 对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慢性胃炎,有人主张不加治疗。对H.pylori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尤其有活动性者应给予灭菌治疗。目前根除方案很多,但可归纳为以胶体铋剂为基础和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两大类.具体根除方案见“消化性溃疡”一节。 对未能检出H.pylori的慢性胃炎,应分析其病因。有胆汁反流者,可用消胆胺或铝碳酸镁吸附。因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应立即停暇并用制酸剂或硫糖铝等胃粘膜保护药。此外,胃肠促动力药可加速胃排空,可用多潘立酮(吗丁啉)。有烟酒嗜好者,应嘱戒除。 自身免疫胃炎无特殊治疗。有恶性贫血者,可注射维生素B12加以纠正。 【主要护理措施】 (一)休息病人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晚睡晚起或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急性发作或症状明显时应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 (二)饮食注意饮食规律及饮食卫生,选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不暴饮暴食。避免刺激性和粗糙食物,勿食过冷过热易产气的食物和饮料等。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以帮助消化。胃酸高时忌食浓汤、酸味或烟熏味重的食物,胃酸缺乏者可酌情食用酸性食物如山楂等。 (三)疼痛护理病人有上腹疼痛时可给予局部热敷与按摩或针灸合谷、足三里等穴位。督促并指导病人及时准确服用各种灭菌药物及制酸剂等,以缓解症状。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摘要】慢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范围。主要症状以胃脘疼痛、脘腹胀痛、嗳气呃逆或口苦,泛吐清水。胃脘痛的特点是时而隐痛,但痛无定时。伴胃中灼热、嘈杂感。脘腹胀痛以上腹痞满,但食后更甚,嗳气则舒。慢性胃炎现代医学专指胃而言,中医学则论胃及脾,脾与胃相并而论。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改变,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胃病,临床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与慢性肥厚性3类。由于溃疡病、胃息肉与胃癌等都可并见慢性胃炎,彼此关系密切,因此加强对慢性胃炎的研究,对于防治上述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分型辨证治疗 1.1肝胃气滞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初期,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胃部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畅等症,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消胀。方用柴胡疏肝散。 1.2脾虚胃热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复发作,或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证见胃部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时,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等,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治宜健脾补气,和中清胃。方用半夏泻心汤。 1.3脾胃虚弱型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久病实证已消除仍余脾虚证。证见胃部虚痞,或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喜进热食,食后腹胀,或呕吐清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质淡、体胖,苔白润,脉细弱。治宜健脾补气,温中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1.4胃阴不足型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其他证型胃炎久病久治伤阴所致,证见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杂不适,口干纳呆,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薄白稍于,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缓急止痛。方用益胃汤。 2偏方治疗胃炎方剂——清中消痞汤 2.1组成: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2.2功能: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5-06-24T13:38:27.88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作者:谭秀娟 [导读] 由于人们工作的忙碌,不能够有规律的进行饮食,人们患慢性胃炎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 谭秀娟 伊春市金山屯区人民医院黑龙江伊春 153026 【摘要】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和讨论。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6月~2014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42例,随机平分为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和除西医治疗外加入中医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实验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痊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两组治疗有效率和痊愈率的比较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的实验组在数据方面较仅采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有着显著的优势。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治疗慢性胃炎,对临床上提高慢性胃炎治疗的治愈率、有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在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胃炎;治愈率;有效率;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85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199-01 由于人们工作的忙碌,不能够有规律的进行饮食,人们患慢性胃炎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若不能够及时的对慢性胃炎进行治疗,则会导致病情恶化,严重时甚至导致癌变。西医方面对慢性胃炎的治疗目前还没有能够完全治愈的治疗方法,所以提高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找到能够有效治疗此病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此次我院将西医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进行了对比研究,现作如下报道。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6月~2014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42例,采用统一的慢性胃炎诊断标准。4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46.7±5.3)岁。将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21例。患者在年龄、病程、病变情况等方面的差异不显著且在治疗期间患者绝对不服用实验计划外药物,实验结果无其他变量影响,实验结果具有研究意义。 2、实验方法:在治疗开始前为所有患者进行胃镜检查以记录下患者胃粘膜的病变情况,对患者主诉症状进行记录以便于与治疗后进行对比。 1)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疗法,按照患者病症的严重程度给药,对于胃酸增高且症状较轻的患者给予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等H2受体阻滞剂,较严重的患者可以使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症。由于腺体的萎缩、壁细胞和主细胞减少或消失导致胃液的分泌液于胃酸分泌贫乏的患者可以给予胃蛋白酶合剂进行治疗,还可以给予减少。从而引起患者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助消化的药物如多酶片。在伴有疼痛时应给予适量阿托品镇痛。此临床上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一直停留在西药治疗的层面上,而西药治疗次实验中对照组患者用药选择为阿莫西林1g、奥美拉唑20rag和甲硝的疗效不是很明显,目前还无法对慢性胃炎起到根治的作用,会留下唑0.4g,每日早晚各服用一次。 2)对于实验组的患者在服用与对照组相同的西药的同时连续服用中药汤剂一个月。中药治疗原则遵循,脾胃同治为本,治胃勿忘治肝,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调整药量。结合以上用药原则使用的中药组方为:厚朴12g、枳实10g、干姜5g、黄连12g、麦芽10g、神曲8 g、甘草10g、茯苓15g、白术10g、半夏8g、丹参5g将上药水煎成汤剂,每日两次口服,连续服用一个月。 3)观察项目及判定标准:在治疗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身体变化情况,在一个月后统计痊愈患者和患者的恢复情况。对于胃镜提示胃粘膜炎症基本消失,患者自觉症状消失的患者可以判定为痊愈;对于胃镜提示炎症区域明显减少,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为有效;对于胃镜检查提示胃粘膜炎症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变为无效。 4)统计学方法:此次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对于数据间的相互关系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在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痊愈率进行比较,对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0.7%、痊愈率为69.8%;仅采用常规西医疗法的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2.8%、痊愈率为41.9%。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和痊愈率的比较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实验组均比仅用西医疗法的对照组好。具体数据见表l。 对实验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痊愈率比较,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和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胃病,是胃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由于腺体的萎缩、壁细胞和主细胞减少或消失导致胃液的分泌液减少。从而引起患者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等症状。临床上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一直停留在西药治疗的层面上,而西药治疗的疗效不是很明显,目前还无法对慢性胃炎起到根治的作用,会留下或多或少的复发的隐患且不良发应的发生率较高。本次实验我院尝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与常规使用西药治疗对慢性胃炎的疗效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的疗法能够在各种慢性胃炎的治疗中起到更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中采用阿莫西林、奥美拉唑和甲硝唑作为西药的实验药品对患者用药。阿莫西林能够发挥其强大的杀菌作用,对幽门螺杆菌等敏感菌所致的胃肠道感染起到很好的杀菌作用来对抗胃粘膜的炎症。奥美拉唑能够选择性的作用与胃粘膜壁细胞,对胃酸的分泌起到有效抑制的作用。对酸性的抑制能力十分强大,且作用范围大,对H2 受体拮抗剂治疗无效的胃炎也能够起到治疗作用。甲硝唑是硝基眯唑类人工合成抗菌药。甲硝唑能够干扰乙醛代谢,故在治疗期间患者应忌酒,尤其是肝脏功能有障碍的患者应酌情减少药物的使用量。三者结合为仅使用西药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 而加人中药后,对患者症状的减轻,患者痊愈可能性的提高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药在用药原则上最根本的原则就是”标本同治” 在考虑到患者胃粘膜方面修复、抗菌消炎的同时,对病之源头脾虚进行了调理。采用枳实、厚朴行气消满;采用黄连清热去虚火,干姜去实寒;白术、茯苓健脾养胃;麦芽、神曲健脾开胃;丹参活血化瘀;甘草对各种药物进行调和,能够起到健脾的作用。中药方剂的作用能够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 *导读: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部分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部分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一般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5大症型: 阳虚症:主要表现为胃部隐痛或胀,遇冷加重,舌淡,脉细或迟。治法是温中散寒,健脾助运。 阴虚症:主要表现是胃部隐痛或灼痛,肝舌燥、舌红、少苦脉细数,治法是滋阴清热,养胃生津。 气虚症:有胃部痛闷、食后胃部发堵、乏力、舌淡、脉弱等表现,治法是补中益气。 瘀血症:胃部刺痛,或刀割样痛,痛处固定,舌质紫暗,脉涩是症状特点,治法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湿热症:主要症状是胃部胀痛,口苦口黏,舌尖边红,苔黄腻,脉滑,治法是清热化湿,通降气机。 需要注意的是:病人不一定表现为一个病症,好多病人是虚

中有实的病情,同时出现2个甚至更多的症型,就应该症型间相互参照,灵活辨证用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至中度肠化或不典型增生者,应密切随访,一般6-12个月胃镜复查1次,同时用中药治疗,有一定效果,根据气阴两虚、虚火内灼、脾胃虚弱三个症型,分别采用甘平养胃方、配甘养胃方、甘温养胃方治疗,也可用平萎汤加减治疗。 作者介绍:曹扬,从事内科、消化内科工作20余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胃肠道、肝胆胰疾病,并熟练掌握消化道内窥镜的检查和镜下治疗技术。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 发表时间:2018-12-04T13:58:43.77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作者:陈林涛 [导读]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病理状态。 马尔康陈林涛诊所 624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42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西药加疏肝宁胃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96%、对照组为78.87%(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减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理改善有效率为95.77%、对照组为83.10%(P<0.05);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为94.83%、对照组为77.97%(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病理状态。 【关键词】西医;中西医结合;慢性胃炎;疏肝宁胃汤 慢性胃炎病因复杂、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困扰,也是临床医生颇为棘手的问题。西医多采用对症支持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抑菌消炎,但在分子水平上并不能发生明显逆转[1],因此容易复发。中医可以从止痛、保护胃黏膜、调节胃肠功能、改善患者抑郁情志等多方面进行调节,从而逆转慢性胃炎患者的病理改变,但抑菌杀菌作用较慢。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临床效果。我院对慢性胃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诊所从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观察组71例中,男性39例,女性32例,年龄33~74岁,平均(45.38±3.41)岁,病程11个月~19年,平均(7.485±1.63)年,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4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7例;对照组71例中,男性38例,女性33例,年龄33~73岁,平均(45.81±3.32)岁,病程10个月~18年,平均(8.01±1. 46)年,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口服奥美拉唑胶囊(山东鲁抗医药集团)20 mg,2次/d;口服阿莫西林(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0.5g,2次/d;克拉霉素(上海雅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044)0.5g,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疏肝宁胃汤治疗,方剂为黄芪、白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20 g,党参、枳壳、茯苓、当归、半夏各15 g,延胡索、干姜、莪术各10 g,三七粉、甘草各6 g。随症加减:抑郁者加合欢皮,严重腹胀者加大腹皮、厚朴,嗳气频繁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水煎服,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 1.3疗效判定 中医症状积分,采用0-3分计分法,对中医证候胃脘疼痛、腹胀痞满、纳呆少食、嘈杂泛酸根据无症状、轻、中、重度分别计为0、1、2、3分。显效[2]: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症状积分改善≥80%,有效:症状、体征有改善,50% ≤症状积分改善<80%,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病理检査疗效判定[3],显效:实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有效:上述病理情况减轻1个级度,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71例中,显效46例(64.79%),有效20例(28.17%),无效5例(7.04%),总有效66例(92.96%);对照组71例中,显效34例(47.89%),有效22例(30.99%),无效15例(21.13%),总有效56例(78.87%)。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P<0.05)。 2.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胃脘疼痛、腹胀痞满、纳呆少食、嘈杂泛酸积分减少值分别为(3.87±0.73)、(3.42±0.62)(3.13±0.58)、(3.24±0.44)分,对照组分别为(1.86±0.52)、(1.74±0.35)、(1.63±0.46)、(1.48±0.31)分,观察组症状积分减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97,19.883,17.074,27.553,P<0.05)。 2.3两组病理改善情况 观察组71例中,显效48例(67.61%),有效20例(28.17%),无效3例(4.23%),总有效68例(95.77%);对照组71例中,显效35例(49.30%),有效24例(33.80%),无效12例(16.90%),总有效59例(83.10%)。观察组病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P<0.05)。 2.4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 观察组58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为94.83%(3/55),对照组为77.97%(46/5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P<0.05)。 3讨论 慢性胃炎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西医治疗主要采用对症处理、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等,但对肠上皮化生等病理改变的治疗存在局限性[3]。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多因饮食不调、外邪犯胃、七情失和以致胃气受损、升降失和、气不行血、壅滞而成病[4]。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所用疏肝宁胃汤方剂中黄芪补气升阳、清热燥湿、白芍养血止痛,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消痛散结、清热解毒,党参健脾益气、生津养血,枳壳行气解郁;茯苓健脾祛湿,当归活血祛瘀止痛,半夏理气健脾,延胡索、干姜温中散寒,莪术消积止痛、行气破血,三七粉散瘀止血,甘草补中益气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气、祛湿散寒、缓急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学认为,黄

【实用】-慢性胃炎护理常规

慢性胃炎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询问发病的有关诱因和病因,是否与饮食不当有关,病人有无消化不良症状,有无不良生活嗜好如吸烟、酗酒等。 2.生理状况:评估病人有无消瘦、贫血貌,生命体征是否正常;评估病人的腹部体征,有无局部压痛情况;了解病人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 3.心理、社会状况:了解病人及家属有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护理问题】 1.疼痛 2.营养失调 3.焦虑 4.知识缺乏 【护理措施】 1. 饮食指导: 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进餐,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宜选择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冷过热、粗糙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忌暴饮暴食、禁烟酒及餐后从事重体力活动。 2. 疼痛的护理: 2.1安慰病人,使其精神放松,情绪稳定,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 2.2指导病人有关疼痛缓解的知识,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无急腹症患者可局部热敷。 2.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2.4注意腹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生命体征及伴随症状,警惕并发症。 3. 休息: 平时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注意腹部保暖,缓解腹部不适。 4. 药物指导: 禁用或慎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指导病人正确服

用制酸剂,胃粘膜保护剂等药物,遵医嘱给病人以根除HP感染治疗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 5.心理护理:及时了解并减轻患者的各种焦虑,使其配合治疗。 【健康指导】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急、慢性胃炎的病因,并指导病人避免诱发因素。 2.指导病人饮食卫生和强调有规律的饮食,使生活规律化。 3.消除一切刺激胃粘膜病变的因素,如避免过冷、过热,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浓茶、咖啡等饮料,戒除烟酒。 4.避免使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 5.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心愉快。 6.指导病人按时服药,介绍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服用方法及疗程,定期复诊。 【护理评价】 1.疼痛缓解或消失。 2.病人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3.病人情绪稳定。 4.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 以餐后饱胀不适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围,可命名为“胃痞”。以上腹痛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痛”范畴,可命名为“胃痛”。 《一》证候分类标准: 1 脾胃气虚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②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次症:①纳呆;②疲倦乏力,少气懒言;③四肢不温,大便溏薄;④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 ⑤脉沉弱。 2 脾胃虚寒证主症:①胃痛隐隐,绵绵不休;②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次症:①泛吐清水;②神疲纳呆,四肢倦怠;③手足不温,大便溏薄;④舌淡苔白;⑤脉虚弱。 3 肝胃不和证主症:①胃脘胀痛;②痞塞不舒,情绪不遂时易加重或复发。次症:①两胁胀满;②纳少泛恶;③心烦易怒,善叹息;④舌淡红,苔薄白;⑤脉弦。 4 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脘腹痞满;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次症:①食少纳呆;②口干口苦;③身重困倦;④小便短黄;⑤恶心欲呕。 5 胃阴不足证主症:①胃脘灼热疼痛;②胃中嘈杂;③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次症:①似饥而不欲食;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结;④脉细或数。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二》治疗:一、辨证治疗 1 脾胃气虚证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除痞。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加减。药物:党参、炒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炙甘草。 2 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主方:黄芪健中汤(《金匮要略》)合理中汤(《伤寒论》)加减。药物:黄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if( https://www.360docs.net/doc/3114378040.html,erAgent.indexOf("MSIE 6.0") < 0 ){BAIDU_CLB_fillSlot( '920314' );} 3 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药物:炒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 4 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除湿、理气和中。主方:连朴饮(《霍乱论》)加减。药物:黄连、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芦根、茵陈、生薏仁。 5 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主方: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药物:北沙参、生地、麦冬、白芍、佛手、石斛、甘草。 二、随症加减 胃胀明显者,可加厚朴、枳实;胃痛明显者,可加郁金、元胡;反酸者,可加海螵蛸、煅瓦楞子;纳食减少者,可加鸡内金、神曲;虚寒明显者,可加熟附子、肉桂(焗服)。 《三》中成药治疗: ①香砂六君丸:每次10 g,每日2次;胃乃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复方田七胃痛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补中益气丸:每次10 g,每日2次。适用于脾胃虚弱证。②香砂养胃丸:每次9 g,每日2次;温胃舒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香砂理中丸,每次10 g,每日2-3次;湿寒胃痛颗粒:每次3 g,每日3次。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③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 g,每日3次;胃苏颗粒:每次15g,每日3次;金佛止痛丸:每次5 g,每日3次;元胡止痛片:每次2片,每日3次;三九胃泰颗粒(无糖型):每次2.5 g,

治疗胃炎的常用中成药

治疗胃炎的常用中成药 胃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闷胀、疼痛, 或恶心、呕吐、嗳气、嘈杂、泛酸等症状。凡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痞、解郁、除满功能的中成药,都适用于防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目前临床上用于本病的常见中成药有: (1)保和丸 主要成分:六神曲、山楂、法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能:消食导滞,和胃健脾。 主治:饮食停滞胃脘所致纳差、腹胀、泛酸、嗳气等症。 (2)越鞠丸 主要成分:香附、川芎、栀子、苍术、六神曲。 功能:理气宽中,解郁消胀。 主治:胸脘痞闷、腹中胀满、嗳气吞酸。 (3)香砂六君子丸 主要成分: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胸脘胀闷,呕吐泄泻。 (4)香砂养胃丸 主要成分:砂仁、木香、白术、茯苓、枳实、豆蔻仁、厚朴、香附、陈皮、半夏、甘草、土藿香。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主治:纳差、乏力、胃痛、腹胀、嗳气、反酸。 (5)舒肝丸 主要成分:柴胡、厚朴、川芎、香附、枳壳、沉香、砂仁、木香。 功能: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主治:两胁胀痛、腹胀、嗳气、恶心。 (6)气滞胃痛冲剂 主要成分:柴胡、枳壳、甘草、香附等。 功能:疏肝行气,和胃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之胸痞胀滞,胃脘疼痛等。 (7)良附丸 主要成份:高良姜、香附。 功能: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主治: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喜暖喜温者。 (8)温胃舒胶囊 主要成分: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土。

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冷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 (9)阴虚胃痛冲剂 主要成分:北沙参、麦冬、川楝子、甘草等。 八)温胃舒胶囊 主要成份: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 消化道炎症与溃疡病防治186问百病百问沙龙丛书功能:养阴益胃,缓中止痛。 主治: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隐隐灼痛,口舌干燥,纳呆干呕等症。(10)养胃舒冲剂 主要成份:党参、黄精、云参、乌梅、白术、菟丝子等。 功能: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 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热,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11)胃乃安胶囊 主要成分: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 功能: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12)胃康灵胶囊 主要成分: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药物组成。 功能: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适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出血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 (13)三九胃泰 主要成分: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 功能:消炎止痛,理气健脾。 主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型慢性胃炎。 (14)猴菇菌片 主要成分:猴头菌。 功能:消炎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食道癌。 此外,还有胃苏冲剂、舒肝和胃丸、木香顺气丸、补中益气丸等中成药用于本病的治疗,临床应随证加以选择应用。 (1)温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114378040.html,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 作者:刘阳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6期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6-0015-01 胃炎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疾病,虽然胃炎不会直接对人们的生命产生威胁,但是会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很多人都多多少少会表现出胃炎的症状,也有很多人已经患有胃炎但是并不知道。实际上大多数的胃炎患者都是慢性胃炎患者,因为急性胃炎的症状十分明显,而且一般是由细菌、食物不洁等原因造成的,只要患者能够重视,并及时的到医院救治,那么很快就能够痊愈,但是慢性胃炎的形成时間长、原因复杂,早期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根本不明显,患者不会产生明显的痛苦,所以很多人往往会将慢性胃炎拖成“老胃病”。除了上述特点外,慢性胃炎还具有反反复复、很难根治的特点,这也就是为什么胃炎被很多人惧怕的原因。 目前关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已经出现了几种必要高效的治疗手段,但是不得不提的是,虽然西医治疗慢性胃炎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成效,大大缓解慢性胃炎患者的痛苦,但是并不能完全治愈慢性胃炎,大多数的慢性胃炎患者都会出现隔一段时间后又发作的情况,这是因为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细菌、病毒、病原微生物、胆汁逆流、精神压力大、药物食用不当等等,同时慢性胃炎还与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作息规律也有很大的原因。总之慢性胃炎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点的西药治疗没有办法治愈全部的病症。而且就算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好转,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部也出现了很大的损伤,很容易在其他刺激下重新患上胃炎。 因此慢性胃炎的治疗可以采用中西医治疗的观念,西医能快速缓解患者的各项症状,中医则主要负责慢性胃炎患者的后续养护工作,这样就能够改变西医治标不治本,中医见效慢的弊端。实际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是从“养胃”的角度出发,通过长时间的中药调理,患者的身体各项技能得到明显的提高,肠、胃、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改变患者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1 慢性胃炎 胃炎通常是指患者胃部的胃黏膜表面出现各种炎症,胃炎有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之分,而慢性胃炎又可以被分为浅表性慢性胃炎和萎缩性慢性胃炎,从临床上的观察和随访结果可以看出,百分之九十五的萎缩性慢性胃炎会发展成癌症,并且手术后患者存活五年以上的概率也很低,但是浅表性慢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几率很低,而大多数的慢性胃炎患者都是浅表性慢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精)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 【目的】:总结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及其运用。半夏泻心汤是东汉?张仲景的名方,出自《伤寒杂病论》。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痞;慢性胃炎; 【历史沿革】: 《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此可知,半夏泻心汤证有上、中、下三部位的症状,即上呕、中痞、下肠鸣。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从以上条文可知,满而不痛就是所谓的痞。那么痞是怎么形成的呢? 《伤寒论》:“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以上条文说明痞的形成原因是医者误下。 综合以上三条条文,痞的成因应是误用下药,徒伤中阳,阳虚则阴盛,寒从中生少阳邪热乘机内陷,以致寒热错杂其中,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而形成满而不痛的痞证,半夏泻心汤的寒热错杂就是这样来的。 《医方考》亦云:“伤寒自表入里,传至三阴,三阴亦有在经表证,如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少阴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有当归四逆汤之类。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虽略有不同,但大意相符。 《伤寒论》:“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就是说越是痞越不能下,否则就会加重病情。 【西医对于慢性胃炎的认识】: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主要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表现: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部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之有无及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无肯定的相关性。确诊必须依靠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治疗以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对症治疗为主[1]。 【中医关于慢性胃炎的认识】: 中医没有慢性胃炎这个病名,但可以参照胃痛、痞满、喛气、泛酸、嘈杂、呕吐等病。其中根据症状多与痞满相参照。痞满的病因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而这些病因可引起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生痞满。痞满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张介宾《景岳全书?痞满》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痞满的辩证首要分虚实[2],然后知犯何逆而能随证治之。从张介宾的那句话可以看出痞和胀并非一回事但常常合并出现。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分析】:半夏泻心汤由半夏12g、干姜9g、黄连3g、黄芩9g、人参(改党参9g、大枣15g、灸甘草9g组成 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 君药——半夏:苦辛温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辛开(现代药理研究:半夏有明显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水煎 醇沉液对多原因所致的胃溃疡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3] 臣药——(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半夏温胃消痞以和阴辛开

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护理

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护理 慢性胃炎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男性稍多于女性。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我国属于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国家,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达40%~70%。幽门螺杆菌感染几乎无例外地引起胃黏膜炎症,且感染后机体一般难以将其清除而变成慢性感染。因此估计人群中成人慢性胃炎患病率超过50%。 1病因 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病因有以下几方面: (1)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认为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其机制是:①幽门螺杆菌具有鞭毛结构,可在胃内黏液层中自由活动,并依靠其黏附素与胃黏膜上皮细胞紧密接触,直接侵袭胃黏膜。②幽门螺杆菌分泌一种活性高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而中和胃酸,既形成了有利于幽门螺杆菌定居和繁殖的中性环境,又损伤了上皮细胞膜。③其分泌的空泡毒素蛋白可使上皮细胞受损,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④幽门螺杆菌菌体胞壁可作为抗原产生免疫反应。这些因素的长期存在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2)自身免疫:壁细胞损伤后能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而产生相应的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破坏壁细胞,使胃酸分泌减少乃至缺失,还可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导致恶性贫血。 (3)物理及化学因素:长期饮浓茶、酒、咖啡,食用过热、过冷、

过于粗糙的食物,可损伤胃黏膜;服用大量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破坏黏膜屏障;各种原因引起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因其中的胆汁和胰液等会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其易受胃酸一胃蛋白酶的损害。 (4)其他因素:慢性胃炎与年龄关系很大,有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老年性改变,这可能与胃黏膜退行性变,使黏膜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下降和胃黏膜屏障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此外,某些疾病如心力衰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尿毒症以及营养不良等也使胃黏膜易于受损。 2分类 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很多,我国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采纳了国际上新悉尼系统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这类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再分为多灶性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大类,前者表现为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以胃窦为主,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该类型胃炎相当于以往命名的B型胃炎;后者表现为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由自身免疫引起,此类型胃炎相当于以往命名的A型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种类很多,由不同病因引起,临床上较少见。 3护理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