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0《绿》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0《绿》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10 绿【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言运用: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思维能力: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审美创造: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课前解析】关注作者:艾青(1910 年一1996 年)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艾青是 40 年代新诗歌的开路人,是把中国诗歌推向光辉顶峰的巨人。

《绿》是艾青诗歌创作第二个高峰代表作,这首诗是艾青率领全国诗人访问团进行参观,与全国优秀诗人畅谈论诗时所作。

艾青的主要作品有:《归来的歌》《北方》《春天》《彩色的诗》《雪莲》《我爱这土地》等。

关注独特的表达:艾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有着丰富绘画经验与艺术修养的抒情诗人。

他独特的艺术创作经历与体验,为其诗歌风格带来别样的特征。

“色彩”是艾青诗歌艺术表达的要素之一,具有鲜明的艺术美学倾向与追求。

关注诗歌与想象的融合:全诗以虚写实,诗人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意象,却能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与想象。

“黑水瓶的倒翻”,世间万物皆是绿色,所有“绿”随风飘舞的景象,让所有的一切在充满生机的绿色中随着节拍整齐得飘动起来。

关注蕴含的情感:在诗中,诗人用满腔的激情,奇特的想象,生动描绘岭南早春的景色,表达对祖国无限生机的赞美。

【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绿》中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绿色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写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想象和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绿》中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生课本、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讲解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绿》。

2.导入话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种颜色。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师生共读: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绿》。

2.师生共学:解释词语,理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第三步:诗歌欣赏(15分钟)1.欣赏诗歌:播放《绿》的音频,让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第四步:情感抒发(10分钟)1.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对诗歌《绿》的感受,以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情。

2.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背后的心情和感受。

第五步:诗歌表演(10分钟)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练习诗歌的朗诵表演,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表演展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诗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第六步:家庭作业(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继续体会诗歌《绿》带给他们的感受,写一篇对自然的感悟或者写一首以“绿”为主题的小诗。

五、课堂总结(5分钟)1.课堂反思: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展望下节课:预告下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期待。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第10课《绿》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第10课《绿》优秀教学设计

第10课《绿》教材简析:《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教学目标:1.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一同来欣赏。

通过图片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想用哪些词语或诗句来描述它?2.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

绿是春天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

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那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3.你了解艾青吗?(出示课件)艾青,原名蒋正涵,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的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等。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4.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绿”的世界。

(出示课件)二、学习生字1.这是本篇课文的生字词和难读的词语,请先跟老师读一遍。

(出示课件)2.其中,“倒翻”的“倒”是多音字,当表示竖立的东西躺下来时,它读dǎo;当表示位置上下前后翻转或往后退时,它读dào。

大家看看这两句话应该怎样读呢?(出示课件)3.请你自己认真地读一遍这些词语吧。

4.红色的字是本课的一类字,在这些生字中,“叉”是唯一的独体字,横撇和捺的交叉点位于这个字长度的二分之一处,在田字格的中心点以下,点画位于三角区域的中心位置,在竖中线收笔。

“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右等宽。

左半部分“并”两横的收笔在同一竖线上,给右半边的“瓦”留有空间,让布局更加紧凑。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0《绿》(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0《绿》(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0《绿》(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绿》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课文第二段。

这一段主要描述了春天里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学生朗读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对美好事物有着强烈的向往。

但在课文朗读、感悟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春天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感悟课文内容,提高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插图、春天的图片等,营造学习氛围。

2.教学道具:准备与春天相关的实物,如花朵、小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感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春天的印象。

同时,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第二段中描绘的春天美景,以及作者表达的美好情感。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优秀教案

部编⼈教版四年级语⽂下册第10课《绿》优秀教案10绿教案设计设计说明《绿》⼀⽂运⽤⽂字的魅⼒⽤⽂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树⽊⼤地中的⼩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绿是⽣命的颜⾊,是⽣命的象征。

教学中,关注学⽣的阅读感受,抓住“读”这⼀学习⼿段,结合⾃⼰的⽣活经验,结合⾃⼰对绿、对⽣命的认识,进⾏美读诗歌的训练,在读中加深感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2.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

学⽣准备:预习⽣字词。

教学重难点1.识记⽣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课时⼀、激发兴趣,引⼊新课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边,⼤⾃然到处是⼀⽚绿⾊。

你见过春天⾥什么样的景象?2.学⽣交流看到的春⾊。

3.⼩草探出了头,树⽊发芽,⽥野变绿,放眼看去,到处都是绿,就好像……出⽰句⼦:好像绿⾊的墨⽔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4.今天我们⾛进诗⼈艾青的《绿》,⼀起去感受绿。

5.板书课题。

了解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

1933年第⼀次⽤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诗歌上的基本艺术特征和在现代⽂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是艾青诗歌的⼀贯特点。

《绿》是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抒情⼩诗。

设计意图:谈话引⼊,唤起学⽣的⽣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初读课⽂,集中识字1.⾃由朗读课⽂,要求:(1)借助拼⾳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2)选择⾃⼰读得不够正确、流利的⼩节,再仔细读⼀读。

2.交流⾃学效果:(1)春风姑娘要考考⼤家认识了哪些字。

瓶、挤、叉、挥。

①学⽣⾃由认读,遇到读不准的字⾳,可以向同学请教。

②指名认读⽣字,师⽣共同纠正字⾳,着重读准多⾳字“叉”的读⾳。

指导学⽣借助⼯具书,准确掌握多⾳字。

[chā]a.(—⼦)⼀头有两个以上长齿便于扎取东西的器具:鱼~|三齿~|粪~⼦。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绿》这篇课文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春天的绿色世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韵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朗读和情感的把握。

3.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想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春天的绿色世界,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课文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解析。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和形象比喻,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绿色世界。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写作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情感的把握。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大自然,珍惜生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第1篇】《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语言鉴赏的能力和艺术的想象力。

2、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3、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欣赏。

二、教材分析:《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

我想优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坏了美感。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西湖灵隐和花港观鱼两地的绿色的,用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新课标的精神是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多角度地细致地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理解文中新颖贴切的比喻,叠字的运用;体会文中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

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

时:现代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披文入境,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任务(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

(2)思考:文章的文眼是什么?2.投影出示字词jù bó liǔ léng qióng shū zǐ xié踞薄阴绺棱角穹倏尘滓皱缬shíchàmóu lài yì jū什刹明眸善睐挹掬三、合作学习,问题探究1.第二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明确: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瀑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第二个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生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掌握生字词和重要的词语、句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感受诗歌的意象和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绿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人,模拟创作过程,或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诗歌的主题和美感。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拓展延伸: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谈自己对绿色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6. 总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等。

2. 教学手段: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者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些填空题、选择题等。

2. 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3.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同时也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表现。

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绿教案设计设计说明《绿》一文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抓住“读”这一学习手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对绿、对生命的认识,进行美读诗歌的训练,在读中加深感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2.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

你见过春天里什么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看到的春色。

3.小草探出了头,树木发芽,田野变绿,放眼看去,到处都是绿,就好像……出示句子: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4.今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绿》,一起去感受绿。

5.板书课题。

了解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诗歌上的基本艺术特征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朴素、凝练、想象力丰富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绿》是诗人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一首抒情小诗。

设计意图:谈话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正确、流利的小节,再仔细读一读。

2.交流自学效果:(1)春风姑娘要考考大家认识了哪些字。

瓶、挤、叉、挥。

①学生自由认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可以向同学请教。

②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字音,着重读准多音字“叉”的读音。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多音字。

[chā]a.(—子)一头有两个以上长齿便于扎取东西的器具:鱼~|三齿~|粪~子。

b.用叉子扎取:~鱼。

c.交错:~着手站着。

d.形状为“×”的符号,表示错误或不同意等:反对的打~。

[chà][劈叉]两腿分开成一字形,臀部着地。

是体操或武术动作。

[chǎ]分开,张开:~腿。

[chá]挡住,堵塞住,互相卡住:车把路口~住了。

③齐读生字。

④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⑤汇报交流:“挥”“挤”:提手旁,与人的动作有关。

“瓶”:形声字。

一种口小,颈细而肚大的容器。

瓶子、酒瓶、花瓶。

(2)春雨妹妹也来了,想要听听你们能不能把词语读正确。

课件分组出示词语: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墨水瓶。

①指名认读。

②开小火车读好词语。

(3)老师从课文中选了一些词语放到句子中,你也能正确、流利地读一读吗?出示句段: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名读,互相正音。

③齐读。

设计意图:从儿童的心理、认知、思维特点和知识经验出发,运用多种方法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字词,扫除学文障碍。

三、整体感知,初步概括1.自由读诗歌,想一想每小节描写了哪些内容?指导学生采用句意合并的方法来尝试概括。

2.学生尝试概括。

第一节:眼前铺满绿色。

第二节:绿色的丰富,深浅浓淡。

第三节: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

第四节: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第五节:绿色在风中飘动。

3.你认为怎样读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设计意图:整体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为分析诗歌内容做准备。

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1.观察课后写字表,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法。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瓶”“叉”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笔顺和字形。

3.学生再次观察课后写字表,先观察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4.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识字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学习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表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为下节课品读诗歌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词语,引入新课1.出示词语: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墨水瓶。

2.学生认读。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读文,说说诗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巩固对字词的掌握,回顾诗歌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有效阅读。

二、品读诗歌,感悟体会1.出示句子: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1)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2)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3)“……”表示什么?(4)指导朗读,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2.春姑娘来了,带来了绿,她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1)学生轻声读第二节。

(2)汇报: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3)认读这些词语。

(4)是不是只有这些绿?引导学生关注“省略号”,体会绿的多样,绿得奇。

(5)你还知道哪些绿?(6)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出奇”是什么意思?(7)怎样读出这种美,这种奇呢?3.绿得出奇,表现在哪儿?(1)学生自由读第三节。

(2)说说奇在哪儿?(3)欣赏课件。

(4)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事物呈现出的绿,体会绿得奇。

刮的()是绿的,下的()是绿的,流的()是绿的,()也是绿的。

(5)读出绿得美、绿得奇。

4.这么多绿聚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画面呢?(1)学生朗读第四、五节。

(2)欣赏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挤”“重叠”“交叉”。

(3)一阵风吹过,一切都动了起来,仿佛舞蹈教练在指挥,他在指挥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

(4)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设计意图:结合课件的直观感受,唤起对绿的记忆与想象,描绘美丽春景图,诵读中品味绿,感悟绿得美、绿得奇。

三、把握整体,加深感悟1.作者用简洁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春天,让我们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绿,绿是希望,是快乐,是生命。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完整地诵读诗歌,仔细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3.组织对学生的诵读做简单的评价。

设计意图:由悟到读到评,是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吸收、存储、内化、整理、表达的过程,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创意写作1.用最美的情感诵读诗歌。

2.春天,大自然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说一说,写一写:春天到了,校园里,()。

田野里()……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来了,到处充满绿色。

校园里,你发现了哪些事物变绿了?设计意图:依托文本,拓展训练,学习运用语言,巩固所学所得。

模仿文本,独立运用语言,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绿铺满到处丰富深浅浓淡充满整个空间聚集重叠交叉飘动指挥舞动教学反思诗歌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的,世界充满了绿色,细细读来,让我们感受到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让我们感受到希望与快乐。

教学中关注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描写大自然中的“绿”。

诵读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诗歌需要反复吟读,才能领会其深意。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或默读,或齐读,或轻声读等。

在朗读的过程中快速进入情景,再配以音乐,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内心。

图文结合也很重要。

图片具有直观性,能变诗歌文字为可触可感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情境,图片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把学生的思维带入画面,体验作者的内心感受。

10 绿教学目标1.会认“挤、叉”2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瓶、挤”等4个生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体会为什么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体会为什么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艾青的相关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然的颜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艾青先生的名诗《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3.检查交流:(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瓶挤叉挥(2)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3)课件出示词语,齐读、分小组读、指名读。

墨绿嫩绿集中交叉教练指挥整齐节拍(4)分析生字字形,指导书写生字。

4.交流每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预设:第1节:写眼前铺满绿色。

第2节:写绿色的丰富,深浅浓淡。

第3节:写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

第4节:写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第5节:写绿色在风中飘动。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1.练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诗歌《绿》,谁能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读?2.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墨绿嫩绿集中交叉教练指挥整齐节拍二、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1.一边听课文录音,一边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大自然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1)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2)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哪些“绿”?同时出示省略号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

2.课件出示第1、2小节,学生自己轻声读读。

指名读、全班齐读。

(1)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为什么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引导学生理解“出奇”的意思。

(2)齐读第1、2小节。

3.教师: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读读课文第3~5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第3~5小节。

(2)学生挑选出自己觉得写得最有趣的一小节再仔细读读。

预设:第3小节:①出示文中插图,进行说话练习。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一个交流:风中的()是绿的,雨中的()是绿的,水中的()是绿的,阳光下的()也是绿的。

②指名读,全班读。

第4小节:①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②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③理解“集中、挤、重叠、交叉”。

第5小节:①读诗句,进行说话练习。

说一说: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②范读,指读,全班读。

(3)讨论交流: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预设:因为大地上的树木、小草等一切绿色植物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好像按着节拍飘动一般。

4.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三、阅读文段,比较异同。

1.阅读课本第39页“阅读链接”中的一段话。

2.思考:宗璞笔下的“绿”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3.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预设:宗璞采用白描手法,其笔下的“绿”将人们带进了一个铺天盖地的绿色世界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