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电学创新实验
高中物理小创新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小创新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利用光电效应测量光速,让学生了解光速的测量方法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原理: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子的能量被金属原子吸收,使得金属
表面的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跃迁到导带上成为自由电子。
如果在金属表面加上一个
外加电场,这些自由电子将受到电场的作用而运动,从而产生光电电流。
实验材料:
1. 光电效应实验仪
2. 测量仪器(示波器、多用电表等)
3. 光源(例如激光器)
4. 金属板
实验步骤:
1. 将实验仪器连接好,并将光源照射到金属板上,调整至最佳位置。
2. 打开示波器或多用电表,记录光电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 计算出光电电流的最大值,并确定对应的光子能量。
4. 根据光子能量和金属板的功函数,计算出光子的动能,并据此计算出光速。
实验效果评价:
1. 学生在实验中能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获取正确的实验数据。
2. 学生能够正确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出光子的动能和光速,理解光速的测量方法。
3. 学生对光电效应的原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种测量光速的方法。
拓展实验:
1. 尝试使用不同金属板进行实验,比较不同金属对光电效应的影响。
2. 尝试改变光源的光强和波长,研究其对光电效应的影响。
3. 进一步研究光速的测量方法,探讨其他可能的实验方案。
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光源直接照射眼睛。
2. 实验过程要认真操作,避免对实验仪器造成损坏。
3. 实验结果应该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保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物理趣味实验高中电学教案

物理趣味实验高中电学教案实验目的:通过对物体的静电力的实际应用,探索静电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
实验材料:1. 两个相同的金属球2. 一根绝缘杆3. 一块丝绸布4. 一个台灯或者其他支架实验步骤:1. 将金属球分别连接到支架上,确保它们能够自由地旋转。
2. 用丝绸布擦拭绝缘杆,使其带上静电。
3. 将带有静电的绝缘杆靠近金属球,观察金属球的反应。
4. 尝试移动绝缘杆的位置,看看金属球如何随之移动。
5. 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解释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实验原理:当绝缘杆带有静电时,会产生静电力。
当静电力作用在金属球上时,金属球也会带上相同的静电,并且产生静电力与绝缘杆上的静电力相互作用。
由于两个金属球上的静电力相互作用,金属球会受到推和拉的力,从而导致金属球的移动。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当绝缘杆带有静电时,金属球会受到静电力的作用而移动。
当绝缘杆离开金属球时,金属球的移动也会停止。
这表明静电力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可以利用的,并且能够实现物体的悬浮。
实验延伸:可以尝试改变金属球的大小、形状或者加入其他物体,观察它们的反应。
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擦拭绝缘杆,观察静电力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通过延伸实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静电力的特性和应用。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中要小心操作,避免产生静电火花。
2. 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实验时,要避免使用易燃或易爆的材料。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工具,确保实验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探索了静电力对物体的影响和应用,实现了物体的悬浮。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原理,加深了对静电力的理解,也培养了实验设计和数据记录的能力。
希望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对物理学的实践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高中物理6个电学实验

高中物理6个电学实验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电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电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下面将介绍6个适合高中物理学生进行的电学实验。
**实验一: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实验目的:**了解电池的电动势,并学会用伏特表进行电动势的测量。
**实验材料:**伏特表、导线、干净的电池。
**实验步骤:**1. 将伏特表的两个引线分别连接到正负极,观察伏特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2. 分别连接不同规格的电池,记录下伏特表指针的示数。
3. 测量三次取平均值,计算出电池的电动势。
**实验二:欧姆定律实验****实验目的:**验证欧姆定律,了解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
**实验材料:**电池、导线、电阻丝、安培表、伏特表。
**实验步骤:**1. 接上电路,电池连接到伏特表、安培表,通过电阻丝,构成串联电路。
2. 调节电压,记录下相应的电流和电压数值。
3. 绘制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验证欧姆定律。
**实验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实验****实验目的:**观察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理解这两种电路的连线方式。
**实验材料:**电池、开关、灯泡、导线等。
**实验步骤:**1. 搭建串联电路:将多个灯泡依次串联连接,接通电源进行观察。
2. 搭建并联电路:将多个灯泡并联连接,接通电源进行观察。
3. 对比两种电路的亮度、电流和电压等数据,总结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
**实验四:焦耳效应实验****实验目的:**了解焦耳效应,观察电流通过导线时的发热现象。
**实验材料:**导线、电池、安培表、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1. 用导线连接电池,使电流经过导线,记录电流值。
2. 使用温度计测量导线的温度变化。
3.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焦耳热量,观察焦耳效应现象。
**实验五:磁感应实验****实验目的:**观察电流通过导线时产生的磁场,验证电流与磁场的关系。
**实验材料:**电池、导线、指南针等。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专题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专题(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高中物理电学实验专题实验专题一:伏安法测电阻一. 伏安法测电阻基本原理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原理是欧姆定律RUI,只要测出元件两端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即可由欧姆定律计算出该元件的阻值。
二.认识电流表和电压表:1.理想表:理想电流表内阻=0, 理想电压表内阻 =∞,用理想电表测量电路,对电路不产生影响。
2.实际表:实际电流表内阻很小,但不为零;实际电压表内阻很大,但不会是无穷大。
因此,电流表和电压表对测量电路造成影响,产生误差。
为了减小误差,必须考虑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接法。
三.电流表的两种接法(一)电流表外接法1、电路如图所示电压表示数= R电流表示数=+>测量值 ,小于R的真实值只有当R<<时,才有≈R,因此外接法适合测小电阻2、“小外”的含义: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推导整个过程很费时,若形象地用“小外”来描述电流表外接法的特点,学生记忆起来很方便。
“小外”含义:小电阻用外接法。
(二)电流表内接法 1.电路图如图所示 电压表示数=+电流表示数= R 测量值 ,大于R 的真实值 只有当R >>时,才有≈R,因此外接法适合测大电阻2、“大内”的含义: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推导整个过程很费时,若形象地用“大内”来描述电流表外接法的特点,学生记忆起来很方便。
“大内”含义:大电阻用内接法。
四.电流表内、外接法的选择为了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小电阻用电流表外接法,大电阻用电流表内接法。
但电阻阻值为多大算是大电阻电阻阻值大小依什么电阻为标准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 定量判定法:当被测电阻R 的大约值和R A 、R V 已知时,可用比较和大小来确定1. 若>,则说明R 远大于,选用电流表内接法。
2. 若>,则说明R 远小于, 选用电流表外接法。
3. 若= ,选用两种接法都可以。
(二)试触法:在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若不知道被测电阻的大约值,可借助试触法确定内、外接法.具体做法是:如图所示组成电路,其中电流表事先已经接好,拿电压表的一个接线柱去分别试触M 、N 两点,观察先后两次试触时两电表的示数变化情况,如果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比电压表示数变化明显(即UU I I ∆>∆),说明接M 点时电压表分流作用引起的误差大于接N 点时电流表分压作用引起的误差,这时应采用内接法(即电压表接N 点);如果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比电流表示数变化明显(即UU I I ∆<∆),说明接N 点时电流表分压作用引起的误差大于接M 点时电压表分流作用引起的误差,这时应采用外接法(即电压表接M 点).五.总结所谓内、外接法是相对电流表的位置而言的.无论哪种接法,都会由于电表的内阻影响而带来测量误差.从下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合理的选择接法有利于减小误差.比较项目电流表内接法电流表外接法电路误差原因 由于电流表内阻分压的影响,电压表测量值偏大,结果偏大由于电压表内阻分流的影响,电流表测量值偏大,结果偏小测量结果 I UR =测>RxIUR =测<Rx 适用条件 Rx 远大于RARx 远小于RV六. 同步训练1.如图所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分别为10V 和 ,已知电流表的内阻为Ω,那么待测电阻的 测量值比真实值 ,真实值为2.某同学在利用伏安法测电阻时,由于不知待测电阻的阻值范围,而无法确定电流表是内接还是外接,他利用试触法进行确定.当如下图(a)所示,○V 的示V ARxV ARx数为,○A的示数为;改为如右图(b)所示,○V的示数为,○A的示数为.该同学要获得较精确的测量结果,应选取 ; 被测量电阻的阻值是(a) (b)3.某待测电阻估值在100左右,电压表内阻为3000,电流表内阻为,采用伏安法测电阻时,电流表选择何种接法,测量误差小()A.内接B.外接C.内接、外接均可D.无法确定4.一只小灯泡,标有“3V、”字样。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 (2)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引言物理是研究能量、物质与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电学实验是学习电学概念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进行电学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探究规律,加深对电学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高中物理学生进行的电学实验,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电学知识。
这些实验包括电流、电阻和电路等方面的内容。
实验一:电流的测量材料与装置:•电流表•电源•导线•电阻(可调)实验步骤:1.将电源的正极和电流表的一极用导线连起来。
2.将电流表的另一极用导线连接电阻的一端。
3.将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的负极用导线连接起来。
4.打开电源,调节电阻,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变化。
结果与分析:通过调节电阻的大小,可以观察到电流表的读数的变化。
当电阻增大时,电流表的读数减小;当电阻减小时,电流表的读数增大。
这说明电流的大小与电阻的大小是成反比的关系。
实验二:电阻的测量材料与装置:•电池•电流表•导线•电阻(待测)实验步骤:1.将电池的正极和电流表的一极用导线连接起来。
2.将电流表的另一极和待测电阻的一端用导线连接起来。
3.将待测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用导线连接起来。
4.打开电池,观察电流表的读数。
5.使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的值。
结果与分析:根据欧姆定律,电阻的大小与通过它的电流的大小成正比。
通过实验测量的电流值,结合已知电压值,可以计算出待测电阻的值。
实验三: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材料与装置:•电源•电流表•导线•电阻(多个)实验步骤:1.将电源的正极和电流表的一极用导线连接起来。
2.将电流表的另一极和多个电阻的一端用导线连接起来,形成串联电路。
3.将多个电阻的另一端用导线连接起来。
4.打开电源,观察电流表的读数。
5.重复上述步骤,将多个电阻改为并联方式连接,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变化。
结果与分析:通过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可以发现串联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相同,而并联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之和等于电流表在单个电阻上的读数。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的创新设计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的创新设计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电学实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电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还能培养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然而,传统的电学实验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局限性,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实验效果,创新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电学实验的局限性传统的高中物理电学实验,虽然经过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优化,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实验器材的精度和稳定性有时难以满足精确测量的需求。
例如,电表的读数误差、电阻箱的接触不良等问题,可能导致实验数据的偏差。
其次,实验内容和形式相对固定,缺乏创新性和探究性。
学生往往只是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操作,难以真正培养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实验场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
二、创新设计的思路与原则为了克服传统实验的局限性,我们在进行电学实验创新设计时,可以遵循以下思路和原则。
1、贴近生活将电学实验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例如,可以设计关于家用电器功率测量、手机电池充电效率研究等实验。
2、增加探究性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实验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寻找答案。
比如,探究不同材料的电阻特性与温度的关系。
3、利用现代技术引入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技术手段,如数字化传感器、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等,提高实验的精度和效率,同时也能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成果。
4、简化实验操作通过巧妙的设计,减少实验步骤的复杂性和操作难度,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完成实验,从而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实验原理和数据分析上。
三、创新设计案例1、自制简易欧姆表材料:表头(微安表)、电阻箱、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若干。
原理:根据欧姆定律,通过改变与表头串联的电阻值,可以测量不同电阻的阻值。
操作步骤:(1)将表头、电阻箱、滑动变阻器、电源和开关按照电路图连接好。
(2)调节滑动变阻器,使表头指针指在满刻度处。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
一、前言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是电学知识的实践运用,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电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高中物理电学实验,包括静电实验、电流实验等,希望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实验指导和学习参考。
二、静电实验
静电实验是研究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
学习静电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电荷的性质和作用。
在静电实验中,可以通过摩擦等方式给物体带上静电荷,然后观察不同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现象,验证库仑定律等原理。
三、电流实验
电流实验是研究电荷流动的实验。
学习电流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和特性。
在电流实验中,可以通过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等方式观察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情况,验证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原理。
四、磁场实验
磁场实验是研究磁场的实验。
学习磁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磁场的特性和作用。
在磁场实验中,可以通过电磁铁、磁铁等方式观察磁场的产生和磁场对物体的影响,验证安培环路定理、磁感应定律等原理。
五、总结
通过高中物理电学实验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夯实电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理解。
希望学生们在实验中能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成为真正的物理学研究者。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
高中物理学科中的电学实验是绝对不能少的,对于理解电学的基本原理有很大的帮助。
电学实验包括了普通的物理实验,利用普通实验仪器来检测电磁现象,以及利用电学实验
装置分析及检验电学相关的物理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中物理电学实验:
1.当电压通过绝缘体时的电压分布实验:实验中将一个绝缘体放入电解质溶液中,再
将施加电压,测量绝缘体表面电势分布,观测到电压分布在某一方向上会有变化,从而得
到绝缘体中电压的分布规律。
2.蓄电池实验:利用电源与蓄电池接通,观察蓄电池内部发生的电子现象及最终产生
的作用,从而验证蓄电池的电动势。
3.共极绕线形成电抗器实验:将绝缘绳按一定的模式绞缠,再加以外部电源的干扰,
从而观察绕线形成的抗电容现象,由此认识电抗器的实质及作用。
4.调相门实验:用三极管与一定的实验电路相联接,利用所产生的电路,能够调节两
个电路的相位,以达到调节电压阶跃或电压调制的目的,观察调相门的控制作用。
5.电感实验:实验中用磁铁与金属管联接,用电源施加一定的低频交流电,从而ul>
观察电感对电流的影响,从而认识电感的作用。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科目的实验给学生以实践的方式理解物理知识,有助于学习更加深刻,可以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去理解电学知识,从而了解电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够更
好地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备用习题
(1)按原理图(a)将图(b)中的实物连线.
(2)完成下列填空:
①R1的最大阻值为 20 (填“20”或“2000”)Ω. ②为了保护微安表,开始时将R1的滑片C滑到接近图(a)中的滑动变阻器的
左 (填“左”或“右”)端对应的位置;将R2的滑片D置于中间位置附近. ③将电阻箱Rz的阻值置于2500.0 Ω,接通S1.将R1的滑片置于适当位置,再反复调
电表粗测水样电阻约为2750 Ω.
(1)为精确地测量所取水样的电阻,该小组从实验室中找到如下实验器材:
A.电流表(量程0~5 mA,电阻RA为50 Ω) C.滑动变阻器(0~20 Ω,额定电流为1 A)) D.电源(电动势为12 V,内阻约为10 Ω)
高考题型突破
2.某兴趣小组欲通过测定工业污水(含多种重金属离子)的电阻率来判断某工厂废水是
否达到排放标准(一般工业废水电阻率的达标值ρ≥200 Ω·m).如图甲所示为该同学所用
盛水容器,其左、右两侧面为金属薄板(电阻极小),其余四面由绝缘材料制成,左、右两
侧带有接线柱,容器内表面长a=40 cm,宽b=20 cm,高c=10 cm,将水样注满容器后,用多用
高考题型突破
(2)在室温下对系统进行调节,已知U约为18 V,Ic约为10 mA;流过报警器的电流超 过20 mA时,报警器可能损坏,可知外电阻的取值范围是20×1180−3Ω=900 Ω≤R≤10×1180−3Ω=1800 Ω. 报警器的电阻是650.0 Ω,所以滑动变阻器阻值的取值范围在250 Ω到1150 Ω之间, 所以滑动变阻器应该选R2. (3)电阻箱代替报警器工作时的热敏电阻,阻值应为650.0 Ω,滑动变阻器刚开始应 置于b端,若置于另一端,接通电源后,流过报警器的电流会超过20 mA,报警器可能 损坏;实验调试时,将开关置于c端,缓慢调节滑动变阻器,直至报警器开始报警.
金属丝接入电路测出其电阻,可以计算出它的电阻率.
高考题型突破
2.替代法:用一个标准的已知量替代被测量,通过调整标准量,使整个测量系统 恢复到替代前的状态,则被测量等于标准量. 3.控制变量法: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其他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时,要使其中一个或 几个物理量不变,分别研究这个物理量与其他各物理量的关系,然后再归纳总 结.如“探究电阻的决定因素”实验.
t/℃ 25.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R2/Ω 900.0 680.0 500.0 390.0 320.0 270.0 240.0
高考题型突破
回答下列问题:
(1)在闭合S1前,图(a)中R1的滑片应移动到 b (选填“a”或“b”)端;
(2)在图(b)的坐标纸上补齐数据表中所给数据点,并作出R2-t曲线;
高考题型突破
(2)将t=60℃和t=70℃对应的两组数据点画在坐标纸上,然后用平滑曲线过 尽可能多的数据点画出R2-t图像. (3)由R2-t曲线可知,当t=44℃时,RT=450 Ω.
(4)图(c)电阻箱读数为(6×100+2×10+0×1+0×0.1) Ω=620.0 Ω;根据R2-t曲
线可知,当电阻为620.0 Ω时,温度为33.0 ℃.
Ω·m.
U/V 2.0 3.8 6.8 8.0 10.2 11.6 I/mA 0.73 1.36 2.20 2.89 3.66 4.15
高考题型突破
[答案] (1)如图所示
(2)如图乙所示
高考题型突破
[解析] (1)因为要精确测量电阻值,需要电路中电压有较大的变化范围,而滑 动变阻器阻值比待测电阻小得多,所以连线时滑动变阻器要用分压式接法; 又电流表内阻已知,则采用电流表内接法,电路连接如图甲所示. (2)描点、连线,U-I图线如图乙所示. (3)由图乙所作图线斜率可知,总电阻为2727 Ω,又R=R总-RA=2677 Ω,根据电 阻定律R=ρ������������,代入数据得ρ≈134 Ω·m<200 Ω·m,故不达标.
高考题型突破
实验时,先按图(a)连接好电路,再将温控室的温度t升至80.0 ℃,将S2与1端接通,闭 合S1,调节R1的滑片位置,使电压表读数为某一值U0;保持R1的滑片位置不变,将R2 置于最大值,将S2与2端接通,调节R2,使电压表读数仍为U0;断开S1,记下此时R2的 读数.逐步降低温控室的温度t,得到相应温度下R2的阻值,直至温度降到25.0 ℃. 实验得到的R2-t数据见下表.
高考题型突破
3.压敏电阻由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形变进而导致电阻率发生变化的材料组成,为了 探究某压敏材料的特性,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其中电源电动势为3 V、内 阻约为1 Ω,两个电流表量程相同,均为0~0.6 A,一个电流表内阻r已知,另外一个电 流表内阻较小但阻值未知.
(1)电路图中内阻r已知的电流表是 A1 (填“A1”或“A2”).
高考题型突破
2.[2016·全国卷Ⅰ] 现要组装一个由热敏电阻控制的报警系统,要求当热敏电阻的
温度达到或超过60 ℃时,系统报警.提供的器材有:热敏电阻,报警器(内阻很小,流 过的电流超过Ic时就会报警),电阻箱(最大阻值为999.9 Ω),直流电源(输出电压为 U,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为1000 Ω),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2000 Ω),单刀双掷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在室温下对系统进行调节,已知U约为18 V,Ic约为10 mA;流过报警器的电流超过 20 mA时,报警器可能损坏;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60 ℃时阻 值为650.0 Ω.
高考题型突破
(1)完成待调节的报警系统原理电路图的连线.
(2)电路中应选用滑动变阻器 R2 (填“R1”或“R2”).
高考题型突破
(3)按照下列步骤调节此报警系统:
①电路接通前,需将电阻箱调到一固定的阻值,根据实验要求,这一阻值为 650.0 Ω;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 b (填“a”或“b”)端附近,不能置于另一端的原因
[解析] (1)没有电压表,但内阻已知的电流表不仅可以测出通过自身的电流, 还可当作电压表使用,根据电路图判断,A1可作为电压表测量压敏电阻两端 电压,所以A1的内阻已知. (2)压敏电阻的电压为I1r,电流为I2-I1,所以压敏电阻的阻值Rx=������2������−1������������1. (3)图像为一次函数图像,根据数学知识可得 Rx=16-2F.
节R2的滑片D的位置.最终使得接通S2前后,微安表的示数保持不变,这说明S2接
通前B与D所在位置的电势 相等 (填“相等”或“不相等”).
教师备用习题
④将电阻箱Rz和微安表位置对调,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发现将Rz的阻值置于
2601.0 Ω时,在接通S2前后,微安表的示数也保持不变.待测微安表的内阻
为 2550 Ω(结果保留到个位).
教师备用习题
■ 备用真题
1.[2017·全国卷Ⅱ] 某同学利用如图(a)所示的电路测量一微安表(量程为100 μA,
内阻大约为2500 Ω)的内阻.可使用的器材有:两个滑动变阻器R1、R2(其中一个 最大阻值为20 Ω,另一个最大阻值为2000 Ω);电阻箱Rz(最大阻值为99 999.9 Ω); 电源E(电动势约为1.5 V);单刀开关S1和S2.C、D分别为两个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高考题型突破
(2)为使金属棒在离开导轨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有人提出以下建议: A.适当增加两导轨间的距离 B.换一根更长的金属棒 C.适当增大金属棒中的电流
其中正确的是 AC (填入正确选
项前的标号).
高考题型突破
[解析] (1)实验电路连线如图所示.
(2)为使金属棒获得更大的速度,则金属棒运动时需要更大的加速度,根据牛顿 第二定律有a=������������������������,所以增加磁感应强度、增大电流、增加两导轨间的距离都 可以使加速度增大.故选项A、C正确,选项B错误.
1.[2018·全国卷Ⅰ]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a)所示的电路探究在25~80 ℃范围内
某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所用器材有:置于温控室(图中虚线区域)中的热敏电 阻RT,其标称值(25 ℃时的阻值)为900.0 Ω;电源E(6 V,内阻可忽略);电压表V(量 程150 mV):定值电阻R0(阻值20.0 Ω),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为1000 Ω);电阻 箱R2(阻值范围0~999.9 Ω);单刀开关S1,单刀双掷开关S2.
物理实验
三、电学创新实验
高考题型突破 教师备用习题
高考题型突破
知识梳理
高考题型1 实验原理的拓展与创新
实验原理的创新方法通常有:
1.转换法:将无法(或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换成可以(或易于)测量的物理量进行
测量,然后再求待测物理量,这种方法叫转换测量法(简称转换法).如在“测量金属
电阻率”的实验中,虽然无法直接测量电阻率,但通过测金属丝的长度和直径,并将
是 接通电源后,流过报警器的电流会超过20 mA,报警器可能损坏 .
②将开关向 c (填“c”或“d”)端闭合,缓慢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直
至 报警器开始报警 .
(4)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将开关向另一端闭合,报警系统即可正常使用.
高考题型突破
[答案] (1)如图所示
[解析] (1)电路如图所示.
(2)在某一个压力测试下,两个电流表A1和A2的读数分别为
������1������ I1和I2,则压敏电阻的阻值Rx= ������2−������1 .
高考题型突破
(3)经过测试获得压敏电阻的阻值和压力的关系图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下为正方向,
则阻值和压力的关系式是 Rx=16-2F .
高考题型突破
的电压最小,从而保护了微安表.
③接通S2前后,微安表的示数保持不变,这说明S2接通前后在BD中无电流流过,
可知B与D所在位置的电势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