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经过长期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结果。
主要原因有:第一,实践斗争。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从此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沦为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各阶层的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纷纷站出来提出各种理论试图解决中国存在的种种问题,这些努力主要有:1、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由知识分子领导的农民起义,革命主体是农民阶级。
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它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阶级具有伟大的革命性,但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
它失败的教训表明,在不触动封建专制、没有摆脱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局部的枝节改革发展本国资本主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3、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它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4、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但它在最终目的上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所有这些努力的失败表明,不出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和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新的社会力量寻求先进理论。
第二,思想启蒙。
1、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理论包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等。
在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传入并成为主流思想,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那么,为什么近代中国会选择马克思主义?这是否有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将从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国际形势、民族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清朝政府逐渐衰弱,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危机之中。
外国列强侵略加剧,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国土沦丧,民族面临危机。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民生困苦,农民起义、工人运动层出不穷。
由于内忧外患,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需要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二、国际形势的影响三、民族精神的觉醒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危机,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觉醒。
在这一时期,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中国走向强盛的道路。
他们深知中国社会的危机和困境,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新的思想和理论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彻底的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的理念,对于一心期盼中国走向繁荣和强盛的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族精神觉醒也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发展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特定背景和时代条件下的产物。
在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困境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武器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为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撑。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因为历史的必然性所驱使。
今天,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中国首先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当时社会上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等。
他们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与他们始终心怀救国救民的理想,并不断地思考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的这种精神状态密切相关的。
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
新文化运动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锢,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开拓了道路,创造了思想条件。
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在各种新思潮的比较和竞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面对各种学说和救国方案,一批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和慎重的选择,坚定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第一,经过比较,中国先认识到,资产阶级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不能救中国,从而转向了社会主义。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使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代替空想社会主义。
第三,经过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的三次争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更坚定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思想地位。
(从1919年到1 923年,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三次大论战,先后战胜了以胡适为代表的实验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以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
(4)外来影响——分为两点:①“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开始暴露。
残酷的原始资本积累、生产过剩、社会两级分化、国家内部阶级矛盾激化等,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里都有详细的分析和解剖。
中国革命者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分子如何和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11191035 闫瑞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在欧洲。
为什么中国的先进分子会在中国的大地上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实践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他们真诚地希望效法西方,建立资产阶级现代国家,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
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
戊戌维新运动夭折了,辛亥革命流产了。
这不能不引起他们深深的思考。
他们决心发动一场启蒙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批判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以便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现代国家、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扫清思想障碍。
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第二:思想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是在先进分子深感辛亥革命未能撼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对大众的统治而发起的,早期实质仍是宣扬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思想,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
然而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仅限于少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范围。
直到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的篇章。
特别是中国先进分子从巴黎和会所给予的实际教训中,开始真切的看到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
这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
特别是在经过了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思想的辩论的三大论战之后,马克思主义一步步扩大自己的阵地,开始广泛传播,并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三、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两种社会形态对中国的不同态度。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会计1003金洁12近代的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社会矛盾尖锐,人民渴望获得安宁。
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最后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解救中国的指导思想。
那么,中国知识分子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又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呢?让我们从以下慢慢分析。
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国际格局深刻变化,这为中国革命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背景。
此外,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受到外国主义。
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座大山给广大中国人民带来极大地灾难,这也促使有志之士寻找救国的方式。
农民和地主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
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
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的农民大起义。
当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他们反抗侵略、打击封建统治仍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不同于典型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并不是资本家,而只是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和政治经济取向的革命者,其政党也不过是有些松散的同志联盟。
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接着清政府统治便在全国范围内土崩瓦解,顺利程度甚至远超出了革命者的期望。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人们对于腐朽统治的反抗情绪压抑良久,一触即发。
经过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探索,这些事实证明无论是旧式的农民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革命都无法取得革命的胜利,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
于是中国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思考新的救国思想。
就在这时,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吧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移到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1试述五四时期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带领广大的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能发生巨大的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掌握了”⑩。否则,任何思想都是起不了这种作用的。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继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发展。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走上了建设民族兴旺的新道路。
(二)客观原因——历史必然性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主张向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迷梦,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潮。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于洋务运动领导者是封建统治者,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他们没有否定阻碍中国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封建制度,因此它只能失败。地主阶级救国救民的道路走不通。
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救国救民斗争。比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但是这种尝试失败了;孙中山主张向美法学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展了辛亥革命,达到了初步目标。可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也以失败告终。
试述五四时期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一)主观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思想有机地结合一起的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它比之其他任何一种学说都更加具有说服力。同时,这也是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具有的若干特点和优点有关系。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近代的中国自鸦片战争始就一直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由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同西方列强帝国主义的矛盾,社会矛盾尖锐,人民渴望获得安宁。
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
那么,最后中国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解救中国的指导思想,其缘由有以下所述: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受到外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座大山给广大中国人民带来极大地灾难,这也促使有志之士寻找救民强国的道路。
农民和地主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他们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
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
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的义和团运动,而地主阶级主要是自救性的洋务运动,但综合起来看二者均不成功。
尔后就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并不是资本家,而只是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和政治经济取向的革命者,其政党也不过是有些松散的同志联盟。
由于这一阶级性,就不可能彻底的使中国摆脱三座大山对国民的压迫,即使他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统治,但是此时的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还是一派混杂局面,中国还没有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
经过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探索,这些事实证明无论是旧式的农民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革命都无法取得革命的胜利,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
近代时期的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列强压迫,百姓民不聊生,很多的知识分子对共和制也产生了失望之情。
于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希望寻求新的理论来改变中国,由此开始思考新的救国思想。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了新纪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从西方转移到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
彷徨着不断探索的中国知识分子当然有理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实验。
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
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回答为什么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而不能搞多元化。
实际上,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不同,不管社会思想多么复杂,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
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与各个历史时代统治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思想武器,不仅仅因为它反映了我国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且它来自于实践,同时是为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
客观真理是一元的。
就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以不同,但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当今世界的理论虽然有许多种,但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实际,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科学真理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只有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
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必然把谬误同真理混为一谈,其结果,绝不是为当代中国发展寻找什么新的理论支持,而是否定、消解真理的指导作用。
这种思潮的泛滥,必然动摇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进而动摇我们的整个事业。
.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思想文化的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2.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发展中国3.中国为什么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4.中国为什么不能搞资本主义5.一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五四时期期是各种新思潮广泛传播的时期,也是各种思潮竞相争鸣的时期。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知识分子却对“社会主义”颇有好感,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这是为什么呢?笔者为此作了如下的探析:(1)大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①一战的结束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曙光,这场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争霸的本性。
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加重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依然处于水深炎热之中。
②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战后初期,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为此,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成为世界革命的潮流。
③中国此时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一系列运动,认识到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同时进一步也认识到无论是农民阶级的《天朝田亩制度》,地主阶级的“师夷长技以自强”,还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都无法挽救中国。
为此,通过这一系列运动的失败,使其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2)小环境: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给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与比较的机会;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的进行,推动着中国各种思潮竞相争鸣,它们是无政府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以及改良主义。
这给中国先进分子多了一种思考,多了一种选择。
但在与这些思潮互相辩难和论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显示出了其科学性、正确性,使得人们认识到其革命理论的价值。
1920年初,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在中国出现了工读互助团运动,但很快失败。
这让很多青年认识到,在社会没有根本的改造之前,一点一滴的部分改造是很难行得通的。
于是,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3)阶级因素:这一时期,由于列强忙于帝国主义战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而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4)推动因素:李大钊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广大先进知识分子耳濡目染。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从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5)自身因素: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是实现救亡,通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6)历史因素:另外,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综上所述,许多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颇有好感,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入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而到了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也因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然而,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结束。
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人民开始探索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道路。
但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探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探索中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均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人民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吸取了教训,结合中国的国情,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或许很多人都会疑惑:难道中国真的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吗?是否一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近代中国为何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想,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一、近代的中国国情决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也缓缓被拉开。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样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面对发展存亡问题,中国各阶级人民依据着自身阶层不同的发展程度和思想,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形势,农民阶级首先发起了以宗教为形式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地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的一些有识之士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的“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他们是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因此洋务运动也避免不了最终失败的命运。
维新派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又脱离人民群众,仅仅是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身上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这种想法就如海市蜃楼一样虚妄。
结果只是证明了希望通过改革封建政权本身向资产阶级政权转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
这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
中国人民由此掀起了全面向西方的热潮。
然而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新的出路。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把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内在矛盾以最尖锐的形式暴露了出来。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却送来了社会主义,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
正在彷徨地不断探索着的中国人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所在,中国人民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思考和探索。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又成为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国家资本始终在限制、利用、打击、吞并私人资本,通过将社会生产力控制在手中以达到维护他们封建半封建统治地位的目的。
位于中上层的民族资本主义,他们在土地制度上主张不触动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维护他们所由出生和依赖的地主阶级的利益。
以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农民阶级为基础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因存在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因素,使它难实现。
封建的压迫,列强的侵略,中国奄奄一息,而这时的马克思主义正是日渐壮大成熟的无产阶级期盼之以久的代言人,正遭受着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的工人阶级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而无产的特性又使得他们的革命更为坚定。
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更是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也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席卷全国的爱国运动使得全国人民看到了民众的力量,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开始真正登上了政治舞台。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了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它昭示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起来、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
由于这个革命发生在中国学习西方的努力遭到失败、中国的先进分子陷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的时候,他确实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首先,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十月革命发生在其国情与中国相同或近似的俄国,因而对中国的先进分子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其次,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再次,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了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这样,在十月革命以后、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就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了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而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
在李大钊等的影响下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早起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历史已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理论思想已不能再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发展的有效精神武器;实践也证明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指导中国人民的斗争赢得胜利。
在探索中国出路的过程中,我们尝试过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运用过许多的方法试图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受尽列强欺凌的状况,但列强是不会愿意看到中国富强的,再加上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残留着顽固的封建势力,他们也不愿意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摆脱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