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表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要点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引言概述:混凝土裂缝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问题,其产生原因多种多样。
本文将详细讨论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并提供专业建议和解决方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该问题。
正文内容:一、施工质量问题1.混凝土配比不合理:混凝土配比中水泥、骨料、砂浆等比例不当,导致混凝土硬度不均匀,容易引发裂缝。
2.施工操作不规范:施工过程中,如浇筑速度过快、震动不均匀、采用不适当的施工工艺等,都可能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1.温度收缩: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收缩,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产生裂缝。
2.温度变化速率过快:如果温度变化速率过快,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不均匀会导致内部应力的差异,从而引发裂缝的产生。
三、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1.设计不合理:如果建筑结构设计不符合实际使用情况,荷载分布不均匀,会导致混凝土承受不均匀的力,从而引起裂缝产生。
2.超载:如果对结构施加超过其承受能力的荷载,混凝土会发生破坏,从而产生裂缝。
四、材料问题1.水泥质量不合格:如水泥含有过多的硫化物,容易引发脆性裂缝。
2.骨料质量不符合标准:如果使用骨料中含有过多的细沙、粘土等杂质,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
五、环境因素1.地基沉降:如果建筑物所处的地基不稳定,随着地基沉降,混凝土结构会受到不均匀的力,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2.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对建筑物施加巨大的力,导致混凝土结构发生破坏,引发裂缝。
处理方法:1.加强施工质量管理:通过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和施工过程,确保质量控制到位,避免施工质量问题导致裂缝产生。
2.温控措施:采取合理的温度控制措施,如增加伸缩缝、使用防裂剂等,以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3.设计优化:在结构设计阶段考虑不同荷载情况,合理分配荷载,确保结构承受力均匀,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4.选择合格材料:严格把关水泥和骨料的质量,确保材料符合标准,减少因材料问题导致的裂缝。
5.预防措施:加强地基处理,采取适当的防震和自然灾害预防措施,减少环境因素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
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及修复方法

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及修复方法一、前言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的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开裂现象,这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对结构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因此,了解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及修复方法,对于建筑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二、混凝土开裂的原因1.干缩裂缝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产生收缩,而混凝土的强度又不足以抵抗其自重的压力,因此会出现干缩裂缝。
2.温度裂缝混凝土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容易发生温度变化,从而产生温度差异,导致混凝土受力不均,出现温度裂缝。
3.荷载裂缝混凝土在承受荷载时,由于受力不均,容易出现荷载裂缝。
4.结构设计不合理当混凝土结构设计不合理,如截面尺寸过小、钢筋数量不足等,容易出现裂缝。
三、混凝土开裂的修复方法1.表面修复表面修复适用于混凝土表面出现小裂缝的情况,通常采用填充材料进行修复,例如聚合物修补材料、水泥浆等。
修复前需要清理裂缝,确保填充材料能够充分填满裂缝,修复后需要进行养护,以确保修复材料能够充分硬化。
2.局部修复局部修复适用于混凝土表面出现较大裂缝或混凝土局部损坏的情况。
具体修复方法包括:(1)局部更换当混凝土局部损坏比较严重时,需要采取局部更换的方法进行修复。
具体方法是将损坏部分去除,重新浇筑混凝土,注意新旧混凝土的粘结性。
(2)环绕加固对于混凝土裂缝较长的情况,可以采用环绕加固的方法进行修复。
具体方法是在裂缝周围设置加固钢筋,并进行渐进式施力,以达到裂缝闭合的目的。
(3)局部加固当混凝土局部受力过大,导致裂缝时,可以采用局部加固的方法进行修复。
具体方法是在受力部位设置加固钢筋,以增加混凝土的受力能力。
3.整体修复整体修复适用于混凝土整体受损的情况,通常采用混凝土加固材料进行修复。
具体方法是将加固材料涂抹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个新的混凝土保护层,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四、修复后的养护修复后需要进行养护,以确保修复材料能够充分硬化。
具体养护方法包括:1.保持湿润修复后的混凝土需要保持湿润,以防止混凝土表面过快干燥,影响修复材料的硬化。
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混凝土裂缝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其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温度变化:混凝土在干燥过程中会收缩,而在水分稳定后会膨胀。
如果温度变化较大,混凝土受热后膨胀,受冷后收缩,容易产生裂缝。
2.过早干燥:在混凝土表面脱水速度过快而导致混凝土变干燥过快,会引起表面和内部的应力不均匀,从而产生裂缝。
3.混凝土成分问题: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不合理,或者掺入的掺合材料质量不合格,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4.静载荷:施工过程中如果超载、区域集中、不均匀等情况产生,都会给混凝土的结构强度带来不均衡的应力分布,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预防混凝土裂缝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合理设计配合比:根据施工环境、工程要求和材料实际情况,合理配比混凝土,确保混凝土的性能和稳定性,从而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
2.控制混凝土的含水量:通过加水量、养护等措施,使混凝土的水分含量控制在适当范围内,避免过早干燥导致的裂缝。
3.加入抗裂措施:可在混凝土中加入纤维材料,例如聚丙烯纤维、钢纤维等,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4.控制温度变化:在施工过程中,应合理设置温度控制设备,如覆盖保温材料、使用冷却水等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从而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5.控制静载荷: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工序、控制施工速度等,以确保混凝土受力均匀,避免因静载荷过大而引发裂缝。
6.加强养护工作:混凝土浇筑后需进行养护,如覆盖保湿膜、定期喷水等,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度和温度,避免裂缝的产生。
7.做好施工质量管控:施工中要加强对混凝土质量的把控,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的裂缝。
在建筑施工中,避免混凝土裂缝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还会影响建筑的美观。
因此,需要在设计、施工和养护等方面都加以重视,以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特点,但是长期使用后,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裂缝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美观度都有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及时处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一、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材料质量问题混凝土材料的质量不达标,可能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形成。
例如,在混凝土中加入的砂石、水泥等原材料质量不好,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出现空鼓、开裂等问题。
2.施工工艺问题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也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原因之一。
例如,在浇筑混凝土时,没有按照规定的浇筑方法进行,可能会导致混凝土不均匀,从而形成裂缝。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原因之一。
例如,在气温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混凝土可能会因为温度变化而产生开裂现象。
4.荷载作用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各种荷载的作用,例如自身重量、风、雨、雪、地震等,长期受到这些荷载作用,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出现开裂。
二、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混凝土裂缝,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下面将分别介绍:1.材料质量问题如果混凝土裂缝是由于材料质量问题导致的,那么需要重新浇筑混凝土。
在重新浇筑混凝土之前,需要彻底清理原有的混凝土,并检查原有的混凝土中是否有空鼓、裂缝等问题,必要时进行修补。
重新浇筑混凝土时,应该选择质量好的原材料,并按照规定的施工工艺进行操作。
2.施工工艺问题如果混凝土裂缝是由施工工艺问题导致的,那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例如,如果混凝土裂缝是由于浇筑时未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而导致的,那么可以采用修补的方式来处理。
修补时,需要将裂缝部位彻底清理干净,然后使用专业的混凝土修补材料来填补裂缝,待修补材料干燥后,再进行表面处理。
3.环境因素如果混凝土裂缝是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那么需要加强维护措施,例如在气温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可以加强保温措施,减小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的影响。
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砼裂纹是困扰土木工程施工的一种常见病害。
如何尽力减少甚至避免砼表裂?原因及措施分析:1水泥性能会影响砼构件表裂数量。
其中细度、成分(是硅酸盐水泥、火山灰水泥的还是铝酸盐水泥)是具体施工中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水泥成分相当复杂,其中水泥细度是衡量水泥性能的重要指标。
尽量选择大型水泥厂(性能稳定、质量有保证)的适当标号产品。
要考虑水泥成分的目的是:砼体积小、受力以受压为主(预应力梁板跨中虽主要承受拉力,但梁端主要承受压力)的分部工程,应选择硅酸盐水泥。
2集料质量是影响砼产生表面裂纹(以下简称表裂)的重要因素。
集料是否水洗、是否表面有大量泥结包裹会严重影响砼的质量。
事实上,沙石料表面的泥灰、石粉就是在砼内部组织成一个个的隔离球体,表层砼产生表裂是必然的(众所周知,含泥量高的砼其抗压强度比水洗集料拌制的砼抗压强度要低5%~10%)。
3砼配合比的质量高低也是影响砼表裂多少的重要因素。
何为高质量的砼?从经济角度讲,能满足标号要求、水泥用量最低(砼成分中水泥单价最高)、和易性(绝不能以塌落度来简单衡量)能满足各分部工程需要的砼就是高质量的砼。
水泥用量是否超限?水泥超量(水泥一般最高用量是530千克每立方米)会导致单位时间内水化热产生量大,同时又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来参与水化反应;水泥超量必然会使单位体积砼内的骨料比例下降,砼收缩加剧。
加水是否过量?砼内含水量过多是表裂多的重要原因。
配合比是否经专业人员集体论证?由于体制原因,实验人员与施工人员分工泾渭分明,导致砼配合比不一定符合施工要求。
因此,应该建立一种机制,就是拟报驻地工程师审批(监理应做平行试验,但试验监理工程师控制的仅仅是砼28天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至于是否是最佳配比就不是他们分内之事了)前,应请施工专业人员(当然包括项目经理及项目总工)集体论证(经常考虑集料尤其是沙子含水量,进而对砼配比进行微调)后再上报驻地工程师审批。
4控制好砼拌合时间也会减少砼表裂。
混凝土裂缝原因的分析及处理方法

混凝土裂缝原因的分析及处理方法混凝土裂缝原因的分析及处理方法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裂缝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美观度,也会影响其结构安全性。
因此,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十分重要。
一、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1. 施工原因:不合理的施工方式,工程质量不合格等都会导致混凝土裂缝。
例如,在浇注混凝土时,若未能及时震动,混凝土中的气泡无法排出,就会形成裂缝。
2. 设计原因:设计不合理,比如基础过小、墙体过厚等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
3. 材料原因:材料质量不过关,如水泥品质不好、骨料不均匀等都会对混凝土质量造成影响,导致裂缝的产生。
4. 外界因素:自然因素如气温、湿度、风力等都会对混凝土产生影响,长期累积后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
二、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1. 表面处理法:对于表面裂缝较小的混凝土结构,可以采用表面处理法来处理。
将裂缝处的混凝土切割成V形或U形,再涂上专用的填缝材料,填补裂缝。
2. 桥式处理法:对于裂缝较大的混凝土结构,可以采用桥式处理法。
将裂缝处的混凝土彻底去除,再用钢筋网加固,再将混凝土重新浇注,使其与原有混凝土结构紧密结合。
3. 预防措施:预防混凝土裂缝是最好的办法。
在施工前,要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选用合适的材料,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4. 加固处理法:对于已经出现裂缝的混凝土结构,可以采用加固处理法。
加固处理可以采用加固钢筋等方式,来增强混凝土的抗拉能力,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5. 现浇加固法:对于裂缝较多的混凝土结构,可以采用现浇加固法。
即在原有混凝土结构上浇筑一层新混凝土,以增强整个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三、结论混凝土裂缝是建筑物常见的问题,其产生原因多种多样。
在处理混凝土裂缝时,要根据裂缝大小和深度以及混凝土结构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同时,预防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也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在施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有效地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混凝土表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混凝土表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混凝土表面裂缝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混凝土设计配合比不合理:混凝土的配合比过于干硬,或水灰比较高,都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现裂缝。
2.施工质量控制不当: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未按要求浇筑、浇注速度过快或过慢、震动不均匀等原因,都会导致混凝土表面裂缝的产生。
3.外部温度环境条件影响: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波动,以及日夜温度变化等因素均会导致混凝土表面裂缝的产生。
混凝土表面裂缝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1.做好预防工作:采取合理的混凝土设计比例,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加强水泥混凝土施工技术培训等预防措施。
2.加强修补工作:在混凝土表面发现裂缝时,应及时进行修补,防止裂缝扩大。
可以使用修补剂、胶结剂等处理方法。
3. 采用抗裂措施:在混凝土表面涂覆抗裂涂料,或在混凝土表面施加钢筋网等加固措施,以提高抗裂能力。
防混凝土表面裂缝处理方案

防混凝土表面裂缝处理方案一、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干缩裂缝。
混凝土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不断散失,就像人失水皮肤会变皱一样,它的体积会收缩。
如果收缩受到限制,就容易产生裂缝。
这就好比一个人想往回缩,但是周围有人拽着不让缩,那肯定得产生点“矛盾”,也就是裂缝啦。
2. 温度裂缝。
混凝土在浇筑后,水泥水化过程中会产生热量。
这就像混凝土自己在身体里生了个小火炉。
如果散热不均匀,比如外面冷里面热,就像人在冬天穿得里三层外三层,结果里面出汗外面冻得慌,混凝土也会因为这种不均匀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裂缝。
3. 施工工艺问题。
要是施工的时候振捣不密实,混凝土里就会有很多小空隙,就像蛋糕里有很多大气泡一样,不结实,容易产生裂缝。
还有如果养护不到位,就好比孩子生下来不好好照顾,混凝土也会因为缺乏“关爱”而出现裂缝。
二、预防措施。
1. 原材料控制。
(1)水泥:选择水化热低的水泥,就像给混凝土找个温和的“能量源”,这样产生的热量少,温度裂缝的风险就降低了。
(2)骨料:骨料的粒径、级配要合适。
大的、小的骨料搭配好,就像一群人干活,有大力士也有小机灵鬼,相互配合才能把混凝土这个“大工程”干好,减少空隙,防止裂缝。
(3)外加剂:可以添加一些减水剂、膨胀剂之类的外加剂。
减水剂就像给混凝土一个瘦身计划,让它在保持强度的同时少用点水,减少干缩裂缝;膨胀剂呢,就像给混凝土打打气,让它在硬化过程中有点膨胀,补偿收缩,避免裂缝。
2. 施工过程控制。
(1)振捣:振捣的时候一定要振捣密实。
振捣棒要像按摩师的手一样,把混凝土里的空气都赶出去,让混凝土紧紧抱在一起,这样才能结实,不容易裂。
振捣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不能东一榔西一棒槌的。
(2)抹面:混凝土浇筑完后,要及时进行抹面。
抹面就像给混凝土做个美容,把表面弄得平平整整的。
在初凝前要进行多次抹面,这样可以消除表面的一些小裂缝隐患,就像把脸上的小皱纹提前抚平一样。
(3)养护:养护可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就像照顾刚出壳的小鸡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混凝土表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的原因复杂而繁多。
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因收缩所形成的裂缝是经常出现的。
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刚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表面水份蒸发过快表面产生裂缝;二是因为混凝土在硬化时,由混凝土内部温度与外界的温差过多而产生裂缝。
刚浇筑完成的水泥混凝土往往因为外界气温较高,相对温度过小,表面蒸发过快使表面变干,而其内部仍是塑性体,因塑性收缩过快而使表面产生裂缝。
这种原因出现的裂缝不规则细小,不连续,且很少,在边缘产生一般呈对角斜线状,长度通常不超过30 cz’no对这种原因产生裂缝的预防7b"法是在混凝土浇筑时采取措施遮掩浇筑面,使其避免风吹日晒,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立即将表面覆盖并及时洒水养生。
对于体积过大的混凝土,应分层浇筑。
在上层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会在混凝土在自重作用下产生沉降。
当混凝土初凝到未终凝前这段时间内,如果遇到钢筋或模板的连接螺栓等物体时,这种沉降现象就会受到阻挠产生裂缝。
特别是当模板存在不平整或粉刷的脱膜剂不均匀时,模板的摩擦力也会阻止沉降,以至在混凝土的垂直表面产生裂缝。
水泥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产生并释放大量的水化热,使混凝土内部温度不断升高,在大体积混凝土内,水化热使温度升高的现象更加明显,致使在混凝土表面与内部形成很高的温差,特别是在桥梁大体积承台混凝土浇筑中,现场实测内外温差有时会达到50℃以上。
当表层混凝土收缩时受到阻碍,混凝土的受拉一旦超过混凝土的应变力将产生裂缝。
为尽量减少收缩约束以使混凝土能有足够强度抵抗所引起的应力反应,就必须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升温的速率。
在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矿粉及煤灰,能使水化热释放速度减缓;控制原材料的温度,即在混凝土内部采用冷却管道以循环水也能阻止混凝土内部升温的速率。
在拌制水泥混凝土时,同一混凝土使用不同品牌的水泥也会使昆凝土产生裂缝。
在混凝土施工时,应严禁不同品牌、不同标高的水泥混在一起使用。
碱性骨料也会引起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由于硅酸盐水泥中会有碱性金属成份(钠和钾),因此,混凝土内的孔隙液体中氢氧根离子的含量较高,这种高碱溶液和某些骨料中的活性二氧化硅发生反应,产生碱硅胶,碱硅胶吸收水份膨胀后产生的膨胀力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对于混凝土浅层裂缝的修补通常是采用涂刷水泥浆或低粘度聚合物封堵以防止水份侵入;对于较深或较宽的裂缝,就必须采用压力灌浆技术修补,修补工作要及时,使混凝土达到内实外光的质量要求。
2 混凝土表面产生破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混凝土表面破损包括:表面产生蜂窝,麻面、表面产生气孔,表面冲蚀等。
对于表面蜂窝,主要原因是振捣不到位引起,在施工中只要加强责任心,振捣到位就能避免,现针对表面麻面,气孔冲蚀的表面现象产生的原因,根据自己多年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脱模后的混凝土表面产生麻面,主要是混凝土表面出现缓凝现象所至。
这可能由于使用了不合格的脱模剂或脱模剂使用不当造成的。
当脱膜剂用量过大时,既浪费又会引起混凝土表面缓凝,还会污染已经浇筑好的混凝土表面。
混凝土表面的气孔主要是模板表面携带的水、气泡所引起。
如果模板有定的吸附性或透气性,气孔就会减少。
(如采用木制模板就会使混凝土气泡减少)若采用抗渗透陛强的钢模板,则气孔一般都是因为振捣不充分所致。
即使振捣充分,有时混凝表面也会产生气孔。
特别是在混凝土上层表面或模板向内倾斜的情况下,气孔很难避免。
水在模板与混凝土浇筑面之间渗流时,水泥浆随水一同流走,会使混凝土结构的垂直面产生网状图形。
其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坍落度过大或和易性较差,或使用外渗剂不当有泌水现象,大多是属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所致,这种现象对混凝土本身强度不会产生影响,但是极大的影响了混凝土的表现质量,特别是当冲蚀破损较深或钢筋保护层较簿时,必须进行过细、过好的修补。
混凝土表面产生的鱼鳞斑现象也是由于表面的冲蚀破坏所引起,这往往同模板的刚度有直接关系。
对混凝土所产生的这种缺陷修补时,为了获得可以接受混凝表面颜色,可以经过试验,把白水泥与灰色普通水泥按一定比例混合一起使用,砂应使用筛除了未见颗粒的细砂,砂浆中要掺用奖合物(以如环氧树脂、白乳胶等),并采用砂浆或光滑的石板抹面,以使混凝土达到光滑的表面。
3 混凝土表面颜色不均匀产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在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表面颜色完全一致几乎是不可能,许多因素都会引起混凝土颜色发生变化。
比如材料的种类,施工时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的养护条件及混凝土的振捣情况,混凝土脱模剂使用情况,模板的表面结构,模板的收附性能等不有折模时人为的造成混凝土颜色变化,都是使混凝土表面颜色产生不一致的原因。
混凝土表面的锈迹也是常见的影响混凝土表面颜色的一个因素。
锈迹产生应有四种可能:一是由于含有黄铁矿(硫化铁)的骨料引起的,骨料中的黄铁矿(硫化铁)与空气接触会产生氧化反应产生铁锈。
二是可能从混凝土结构中伸长的钢筋(比如模板拉杆钢筋,混凝土表面漏筋)以及绑扎钢筋用的铁丝,暴露在外面一段时间后也会产生锈迹;三是由于模板表面本身产生了锈迹;四是由于混凝土结构表面露出的钢筋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产生铁锈随雨水或养护水顺混凝土表面,流下时污染了混凝土表面而产生锈迹。
在拆模时,由于一些人为因素也会导致混凝土表面颜色发生变化。
特别是使用氧爆气割用的氧炔焰,其温度很高,施工中往往由于操作不当将氧炔焰对着混凝土而熏烤破坏了混凝土表面原有的颜色。
对于颜色不均匀的混凝土表面,首先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处理,首先考虑使用稀释的酸性溶液进行情况,然后再将处理后的表面用水彻底冲洗。
当情况确实无法产生显效时,再考虑使用表面涂层处理。
4 混凝土表面产生露筋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混凝土表面露筋主要是因为钢筋绑扎不牢,或保护层垫块安置不规范,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移位,有时是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才发现钢筋位置放得不对,导致混凝土表面至少一个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够,有时甚至完全没有保护层。
表面露筋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混凝土漏振引起严重蜂窝,钢筋暴露在表面。
避免表面露筋的有效措施要教育操作工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设计图纸操作,并加大监管力度。
保证钢筋布位准确,绑扎牢靠,保护层安置稳固,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操作要细致合理。
如果出现表面露筋现象,首先应客观分析露筋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再考虑修补所采用的措施是否达到目的,修补后不得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强度,确保混凝土构件正常使用。
露筋的修补一般都是先用锯切槽、划定修补范围,使其形成规则的边缘,再用冲击工具对处理范围内的疏松混凝土进行清除。
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必须要将钢筋向里移动。
准备工作完成后可以采用喷身混凝土工艺或压力灌浆技术进行修补。
A、质量事故处理的任务与特点一、主要任务本文所述的质量事故处理,一般情况下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事故部分或不合格品的位置。
诸如:返工重做、返修、加固补强等;(二)防止事故再发生而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事故处理的主要任务有以下七项:1.创造正常施工条件:国内外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工程质量事故大多数发生在施工期,而且事故往往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只有及时、正确地处理事故,才能创造正常施工条件。
2.确保建筑物安全:对结构裂缝、变形等明显的质量缺陷,必须作出正确的分析、鉴定,估计可能出现的发展变化及其危害性,并作适当处理,以确保结构安全。
对结构构件中的隐患,如混凝土或砂浆强度不足,构件中漏放钢筋或钢筋严重错位等事故,都需要从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周密的分析和必要的计算,并采用适当的处理措施,排除这些隐患,保证建筑物安全使用。
3.满足使用要求:建筑物尺寸、位置、净空、标高等方面的过大误差事故;隔热保温、隔声、防水、防火等建筑功能事故;以及损害建筑物外观的装饰工程事故等,均可能影响生产或使用要求,因此,必须进行适当的处理。
4.保证建筑物具有一定的耐久性:有些质量事故虽然在短期内不影响使用和安全,但可能降低耐久性。
如混凝土构件中受拉区较宽的裂缝;混凝土密实性差;钢构件防锈质量不良等,均可能减少建筑物使用年限,也应作适当处理。
5.防止事故恶化,减少损失:由于不少质量事故随时间和外界条件而变化,必须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不断扩大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例如持续发展的过大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混凝土和砌体受压区中宽度不大的裂缝等均应及时处理,防止发展成倒塌而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6.有利于工程交工验收:施工中发生的质量事故,必须在后续工程施工前,对事故原因、危害、要否处理和怎样处理等问题作出必要的结论,并应使有关方面达到共识,避免到工程交工验收时,发生不必要的争议而延误工程的使用。
7.防止事故再发生:防止同类事故或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而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针对实际存在的事故原因而采取相应的技术组织措施,称之为纠正措施。
例如沉桩设备功率太小,导致沉桩达不到设计要求,应采用更换设备的纠正措施。
利用适当的信息来源,调查分析潜在的事故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技术组织措施,称为预防措施。
例如从钢材市场情况获悉,钢筋不合格品比例不小,相应采取加强原材料采购质量控制等措施,防止不合格材料进场,同样能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再发生。
因此采取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再发生。
二、主要特点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有以下特点:(一)复杂性:由于使用功能和建筑地区条件不同,建筑物种类繁多,加上施工中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建筑施工中出现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
如果事故发生在使用阶段,还涉及到使用不当等问题。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形态的事故,往往其产生的原因、性质与危害程度截然不同。
所有这些众多的因素,都造成不少质量事故本身的复杂性。
在进行事故处理时,更会由于施工场地狭窄,及与完好建筑物间的联系等而产生更大的复杂性,诸如车辆、施工机具难于接近施工点,操作不慎会影响相邻建筑物的结构等等。
(二)危险性:除了事故的复杂性给其处理工作带来的危险性外,还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危险因素:一是有些事故随时可能诱发建(构)筑物的突然倒塌;二是事故排除过程中,也可能造成事故恶化和人员伤亡。
(三)连锁性:建筑物局部出现质量事故,处理时不仅要修复事故部位,而且还应考虑修复工程对下部结构乃至地基的影响。
例如板承载能力不足的加固,往往引起从板、梁、柱到基础的连锁性加固。
(四)选择性:同一事故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可有多种选择。
在处理时间方面,一般均应选择及时进行处理,但是并非所有的事故都是处理越早越好,相反,有些事故因为匆忙处理,而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造成事故重复处理。
在处理方法选择方面,要综合考虑安全、经济、可行、方便、可靠等因素,经过分析比较后,选定最优方案。
(五)技术难度大:通常修复补强工程比新建工程的技术难度大得多。
因此除了正确分析事故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外,还必须严格控制处理设计、施工准备和操作检查验收,以及处理效果检验等项工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