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原理与应用复习试题(DOC)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试题(DOC)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试题(DOC)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题

GPS测量试卷A卷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GPS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部分—GPS接收机。

2、GPS系统的空间部分由21颗工作卫星及3颗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6个近似圆形轨道上。

3、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

4、GPS卫星位置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

5、GPS系统中卫星钟和接收机钟均采用稳定而连续的GPS时间系统。

6、GPS卫星星历分为预报星历(广播星历)和后处理星历(精密星历)。

7、GPS接收机依据其用途可分为:导航型接收机、测地(量)型接收机和授时型接收机。

8、在GPS定位工作中,由于某种原因,如卫星信号被暂时阻挡,或受到外界干扰影响,引起卫星跟踪的暂时中断,使计数器无法累积计数,这种现象称为整周跳变(周跳)。

9、根据不同的用途,GPS网的图形布设通常有: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和边点混合连接四种基本方式。选择什么样的组网,取决于工程所要求的精度、野外条件及GPS接收机台数等因素。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伪距:就是由卫星发射的测距码信号到达GPS接收机的传播时间乘以光速所得出的量侧距离。由于卫星钟、接收机钟的误差以及信号经过电离层和对流层的延迟,量侧距离的距离与卫星到接收机的几何距离有一定的差值,因此,称量侧距离的伪距。

2、GPS相对定位:是至少用两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相同的GPS卫星,确定两台接收机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

3、观测时段: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观测停止,连续工作的时间段称为观测时段,简称时段。

4、同步观测环: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所构成的闭合环。

5、后处理星历:一些国家某些部门,根据各自建立的卫星跟踪占所获得的对GPS 卫星的精密观测资料,应用与确定广播星历相似的方法而计算的卫星星历。由于这种星历是在事后向用户提供的在其观测时间内的精密轨道信息,因此称为后处理星历。

6、静态定位:如果在定位时,接收机的天线在跟踪GPS 卫星过程中,位置处于固定不动的静止状态,这种定位方式称为静态定位。

三 、简答(每题6分,共36分)

1、简述GPS 系统的特点。

答:①定位精度高;(1分)②观测时间短;(1分)③测站间无需通视;(1分)④可提供三维坐标;(1分)⑤操作简便;(0.5分)⑥全天候作业;(1分)⑦功能多,应用广;(0.5分)(回答:全能性、全球性、连续性和实时性的也各1分。)

2、简述接收机的主要任务。

答:当GPS 卫星在用户视界升起时,接收机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并能够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2分);对所接收到的GPS 信号,具有变换、放大和处理的功能(2分);测量出GPS 信号从卫星到接收天线的传播时间,解译出GPS 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测站的三维位置,甚至三维速度和时间(2分)。

3、简述无摄运动中开普勒轨道参数。

答:轨道椭圆的长半径;(1分)轨道椭圆偏心率(或轨道椭圆的短半径);(1分)卫星的真近点角;(1分)升交点赤经;(1分)轨道面倾角;(1分)近地点角距。(1分)

4、简述伪距定位观测方程中划横线参数的含义。

()()()12222j j 'k 12c t j

j j j j

S S S X X Y Y Z Z c t δρδρδρδ??-+-+--=++-???? 式中,j 为卫星数,j = 1 , 2 ,

3 ,…

答:k t δ:接收机钟差(1分); 'j ρ:(对j 号卫星的)伪距观测值(2分); 1j

δρ、

2j

δρ:分别为电离层延迟和对流层延迟的改正数(2分); j t δ:为卫星钟差(1

分)。

5、减弱电离层影响的措施。

答:利用双频观测;(2分)利用电离层改正模型加以改正;(2分)利用同步观测值求差。(2分)

6、简述快速静态定位的作业方式。

答:在测区中部选择一个基准站,并安置一台接收设备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3分);另一台接收机依次到各点流动设站,每点观测数分钟(3分)。

四、论述(共23分)

1、什么是伪距单点定位?说明用户在使用GPS接收机进行伪距单点定位时,为何需要同时观测至少4颗GPS卫星?(13分)

答:根据GPS卫星星历和一台GPS接收机的伪距测量观测值来直接独立确定用户接收机天线在WGS-84坐标系中的绝对坐标的方法叫单点定位,也叫绝对定位。(5分)由于进行伪距单点定位时,每颗卫星的伪距测量观测值中都包含有接收机钟差这一误差,造成距离测量观测值很不准确。(4分)需要将接收机钟差作为一个未知数加入到伪距单点定位的计算中,再加上坐标三个未知数,所以至少需要4个伪距观测值,即需要同时观测至少4颗GPS卫星。(4分)2、什么是多路径误差?试述消弱多路径误差的方法。(10分)

答:在GPS测量中,如果测站周围的反射物所反射的卫星信号进入接收机天线,这就和直接来自卫星的信号产生干涉,从而使观测值偏离真值,产生多路径误差。(5分)

消弱多路径误差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站址

a、测站应远离大面积平静地水面; (1分)

b、测站不宜选择在山坡、山谷和盆地中; (1分)

c、测站应离开高层建筑物 . (1分)

(2)对接收机天线的要求

a、在天线中设置抑径板(1分)

b、接收天线对于极化特性不同的反射信号应该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分)

五、综合分析(共13分)

根据下列控制网的图形,用三台天宝4800双频接收机作业,相邻点的距离约1 km,仪器迁移时间约20-30分钟,已知接收机的使用序号和机号如下表,要求最少有三个同步观测环,同步观测时间为1小时。

(1)编写定位的先后次序(6分)。

(2)写出三个同步观测环和一个独立环。(4分)

(3)根据下图PDOP 值选择每一个同步观测环最佳的观测时段。(3分)

答:(1)观测时段1:A 点(接收机1)、B 点(接收机2)、D 点(接收机3)(2分)

观测时段2:A 点(接收机1)、B 点(接收机2)、C 点(接收机3)(2分)

观测时段3:B 点(接收机2)、C 点(接收机3)、D 点(接收机1)(2分)

(2)同步观测环:

观测时段1的AB 、BD 、AD 三边所组成的闭合环;(1分)

观测时段2的AB 、BC 、AC 三边所组成的闭合环;(1分)

观测时段3的BC 、CD 、BD 三边所组成的闭合环;(1分)

独立环:

观测时段1的独立边AB 、AD 和观测时段3的独立边BD 三边所组成的闭合环;(1分);(没有明确写明是独立边的酌情处理)

(3)在这三个时间段内选择较好:

观测时段1: 5:00 - 6:00(1分)

观测时段2: 13:30:- 14:30(1分)

观测时段3: 18:00 - 19:00(1分)

GPS测量试卷B卷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卫星定位中常采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应的大地坐标系,一般取地球质心为坐标系原点。

2、我国目前常采用的两个国家坐标系是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3、GPS接收机的天线类型主要有:单板天线、四螺旋形天线、微带天线和锥形天线。

4、GPS接收机主要由GPS接收机天线单元、GPS接收机主机单元和电源三部分组成。

5、单站差分按基准站发送信息的方式来分,可分为位置差分、伪距差分和载波相位差分。

6、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有电离层折射误差、对流层折射误差及多路径效应误差。

7、GPS的数据处理基本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预处理、基线解算、

GPS网平差。

8、GPS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

9、对于N台GPS接收机构成的同步观测环,有J条同步观测基线,其中独立基线数为N-1。

10、双频接收机可以同时接收L1和L2信号,利用双频技术可以消除或减弱对流层折射对观测量的影响,所以定位精度较高,基线长度不受限制,所以作业效率较高。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WGS-84 大地坐标系:原点位于地球质心,Z轴指向BIH1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X轴指向BIH1984.0定义的零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Y轴与Z、X轴构成右手坐标系。

2、GPS绝对定位:也叫单点定位,即利用GPS卫星和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观测值直接确定用户接收机天线在WGS-84坐标系中相对坐标系原点的决对位置.

3、广域差分:基本思想是对GPS观测量的误差源加以区分,并单独对每一种误差源分别加以“模型化”,然后将计算的每一种误差源的数值,通过数据链传输给用户,以对用户GPS定位误差加以改正,达到削弱这些误差源,改善用户GPS定位精度的目的。

4、同步观测:同步观测:同步观测是指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5、异步观测环:在构成多边形环路的所有基线向量中,只要有非同步观测基线向量,则该改多边形环路叫异步观测环。

6、整周跳变:在定位过程中,卫星信号可能被暂时阻挡,或受外界干扰影响,引起卫星跟踪的暂时中断,使计数器无法累计计数,出现信号失锁,使其后的相位观测值均含有同样的整周误差,这种现象叫整周跳变,简称周跳。

三、简答(每题6分,共36分)

1、简述美国GPS卫星的主要参数。

答:GPS系统的空间部分由21颗工作卫星及3颗备用卫星组成(2分),它们均匀分布在6相对与赤道的倾角为55°的近似圆形轨道上,它们距地面的平均高度为20200Km,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2分)。载波频率为1575.42MHz和

1227.60MHz(2分)。

2、简述卫星的受摄运动及其主要摄动力。

答:考虑了摄动力作用的卫星运动称为卫星的受摄运动(2分)。主要的摄动力有:日月引力(1分);地球潮汐作用力(1分);太阳辐射压力(1分);大气阻力(1分)。

3、简述动态定位的作业方法。

答:建立一个基准站安置接收机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 (2分);流动站接收机先在出发点上静态观测数分钟,然后流动站接收机从出发点开始连续运动(2分);按指定的时间和间隔自动测定运动载体的实体位置(2分)。

4、如何减弱GPS 接收机钟差。

答:把每个观测时刻的接收机钟差当作一个独立的未知数,在数据处理中与观测站的位置参数一并求解。(2分)认为各观测时刻的接收机钟差间是相关的,像卫星钟那样,将接收机钟差表示为时间多项式,并在观测量的平差计算中求解多项式的系数。此法可大大减少未知数,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与钟误差模型的有效程度。(2分)通过在卫星间求一次差来消除接收机的钟差。(2分)

5、试说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组成部分。

答:完整的载波相位观测值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载波相位在起始时刻沿传播路

径延迟的整周数0N (2分),和从某一起始时刻至观测时刻之间载波相位变化的整

周数()Int φ(2分),以及接收机所能测定的载波相位差非整周的小数部分()Fr φ(2分)。

6、简述GPS 卫星的主要作用。

答:接收地面注入站发送的导航电文和其它信号;(2分)

接收地面主控站的命令,修正其在轨运行偏差及启用备件等;(2分)连续地向广大用户发送GPS 导航定位信号,并用电文的形式提供卫星自身的现势位置与其它在轨卫星的概略位置,以便用户接收使用。(2分)

四 、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重建载波?其方法和作用如何?(10分)

答:在GPS 信号中由于已用相位调整的方法在载波上调制了测距码和导航电文,因而接收到的载波的相位已不在连续,所以在进行载波相位测量之前,首先要进行解调工作,设法将调制在载波上的测距码和卫星电文去掉,重新获取载波 (3分) 。重建载波一般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码相关法,另一种是平方法 (3分) 。采用前

者,用户可同时提取测距信号和卫星电文,但用户必须知道测距码的结构;采用后者,用户无须掌握测距码的结构,但只能获得载波信号而无法获得测距码和卫星电文(4分) 。

2、GPS网的布网原则。(10分)

答:为了用户的利益,GPS网图形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GPS网的布设应视其目的,作业时卫星状况,预期达到的精度,成果的可靠性以及工作效率,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2分)

(2)GPS网一般应通过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例如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或者附合路线形式,以增加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2分)

(3)GPS网内点与点之间虽不要求通视,但应有利于按常规测量方法进行加密控制时应用。(2分)

(4)可能条件下,新布设的GPS网应与附近已有的GPS点进行联测;新布设的GPS网点应尽量与地面原有控制网点相联接,联接处的重合点数不应少于三个,且分布均匀,以便可靠地确定GPS网与原有网之间的转换参数。(2分) (5)GPS网点,应利用已有水准点联测高程。(2 分)

试卷C

一、填空(每空0.5分,共20分)

1.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开始研制多普勒卫星定位技术进行测速、

定位的卫星导航系统,叫做子午卫星导航系统。

2.GPS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和定时功能。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3.GPS系统的空间部分由21颗工作卫星及 3 颗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上,距地面的平均高度为20200 km,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

4.美国国防部制图局(DMA)于1984年发展了一种新的世界大地坐标系,称之

为美国国防部1984年世界大地坐标系,简称WGS—84 。

5.当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所进行的观测称为同步观测。

6.在对卫星所有的作用力中,地球重力场的引力是最重要的。如果将它的引力视为 1 ,则其它作用力均小于10-5。

7.在定位工作中,可能由于卫星信号被暂时阻挡,或受到外界干扰影响,引起卫星跟踪的暂时中断,使计数器无法累积计数,这种现象叫整周跳变。

8.按照《规范》规定,我国GPS测量按其精度依次划分为AA、A、B、C、

D、E六级,其中D级网的相邻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0~5km,最大距离15 km。

9.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

10.对于卫星精密定位来说,只考虑地球质心引力来计算卫星的运动状态是不能满足精度要求的。必须考虑地球引力场摄动力、日月摄动力、大气阻力、光压摄动力、潮汐摄动力对卫星运动状态的影响。

11.当GPS信号通过电离层时,信号的路径会发生弯曲,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这种距离改正在天顶方向最大可达50 m,在接近地平线方向可达150m。

12.在GPS测量定位中,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主要有接收机钟误差、接收机位置误差、天线相位中心位置误差和几何图形强度误差等

13.按照GPS系统的设计方案,GPS定位系统应包括空间卫星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收部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双频接收机可以同时接收L1和L2信号,利用双频技术可以消除或减弱

( C )对观测量的影响,所以定位精度较高,基线长度不受限制,所以作业效率较高。

A、对流层折射

B、多路径误差

C、电离层折射

D、相对论效应

2.GPS卫星信号取无线电波中L波段的两种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作为载波,在载波

L上调制有( A )。

2

A、P码和数据码

B、C/A码、P码和数据码

C、C/A和数据码

D、C/A码、P码

3.在定位工作中,可能由于卫星信号被暂时阻挡,或受到外界干扰影响,引起卫星跟踪的暂时中断,使计数器无法累积计数,这种现象叫( A )。

A、整周跳变

B、相对论效应

C、地球潮汐

D、负荷潮

4.我国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它由( B )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A、两颗工作卫星

B、两颗工作卫星和一颗备份星

C、三颗工作卫星

D、三颗工作卫星和一颗备份星

5.卫星钟采用的是GPS 时,它是由主控站按照美国海军天文台(USNO)的( D )进行调整的。在1980年1月6日零时对准,不随闰秒增加。

A、世界时(UT0)

B、世界时(UT1)

C、世界时(UT2)

D、协调世界时(UTC)

6.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C )坐标系。

A、地心坐标系

B、球面坐标系

C、参心坐标系

D、天球坐标系

7.我国在1978年以后建立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的是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的推荐值,其长半径和扁率分别为(A )。

A、a=6378140、α=1/298.257

B、a=6378245、α=1/298.3

C、a=6378145、α=1/298.357

D、a=6377245、α=1/298.0

8.我国西起东经72°,东至东经135°,共跨有( D )个时区,我国采用东8区的区时作为统一的标准时间。称作北京时间。

A、2

B、3

C、4

D、5

9.在进行GPS—RTK实时动态定位时,需要计算在开阔地带流动站工作的最远距离,已知TRIMMRKⅡ(UHF)数据链无线电发射机天线的高度为9m,流动站天线的高度为2m,则流动站工作的最远距离为(A )。

A、18.72m

B、16.72m

C、18.61m

D、16.61m

10.基准站GPS接收机与TRIMMRKⅡ(UHF)数据链无线电发射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波特率为( D )。

A、4800

B、9600

C、19200

D、38400

三、名词、概念解释(15分)

1.观测时段

答: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停止接收,连续观测的时间间隔称为观测时段,简称时段。

2.数据剔除率

答;同一时段中,删除的观测值个数与获取的观测值总数的比值。

3.实测星历

答:是一些国家根据自己的卫星跟踪站观测资料,经过事后处理直接计算的卫星星历,它需要在一些已知精确位置的点上跟踪卫星来计算观测瞬间的卫星真实位置,从而获得准确可靠的精密星历。这种星历要在观测后1~2个星期才能得到,对导航和动态定位毫无意义,但是在静态精密定位中具有重要作用。

4.伪距:

答:GPS定位采用的是被动式单程测距。它的信号发射时刻是由卫星钟确定的,收到时刻则是由接收机钟确定的,这就在测定的卫星至接收机的距离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两台钟不同步的误差影响,所以称其为伪距。

5.黄道:

6.答: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面,它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黄道。它就是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观测者所看到的太阳在天球上运动的轨迹。

四、简答题(30分)

1. 如何减弱GPS接收机钟差。(10分)

答:①把每个观测时刻的接收机钟差当作一个独立的未知数,在数据处理中与观测站的位置参数一并求解。

②认为各观测时刻的接收机钟差间是相关的,像卫星钟那样,将接收机钟差表示为时间多项式,并在观测量的平差计算中求解多项式的系数。此法可大大减少未知数,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与钟误差模型的有效程度。

③通过在卫星间求一次差来消除接收机的钟差。

2. 简述GPS网的布网原则。(10分)

答:为了用户的利益,GPS网图形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GPS网的布设应视其目的,作业时卫星状况,预期达到的精度,成果的可靠性以及工作效率,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

(2)GPS网一般应通过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例如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或者附合路线形式,以增加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3)GPS网内点与点之间虽不要求通视,但应有利于按常规测量方法进行加密控制时应用。

(4)可能条件下,新布设的GPS网应与附近已有的GPS点进行联测;新布设的GPS网点应尽量与地面原有控制网点相联接,联接处的重合点数不应少于三个,且分布均匀,以便可靠地确定GPS网与原有网之间的转换参数。

(5)GPS网点,应利用已有水准点联测高程。

3.如何重建载波?其方法和作用如何?(10分)

答:在GPS信号中由于已用相位调整的方法在载波上调制了测距码和导航电文,因而接收到的载波的相位已不在连续,所以在进行载波相位测量之前,首先要进行解调工作,设法将调制在载波上的测距码和卫星电文去掉,重新获取载波。

重建载波一般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码相关法,另一种是平方法。采用前者,用户可同时提取测距信号和卫星电文,但用户必须知道测距码的结构;采用后者,用户无须掌握测距码的结构,但只能获得载波信号而无法获得测距码和卫星电文。

五、论述及分析题(25分)

1.根据下列控制网的图形,用三台天宝4800双频GPS接收机作业,相临点之

间的距离约1km ,仪器迁移时间约20~30分钟,已知接收机的使用序号和天线编号如下表,试编写GPS 作业调度表。(20分)

①根据右图编写定位的先后次序。

②根据下图PDOP 值选择最佳的观测

时段,填入GPS 作业调度表中。

填写GPS 作业调度表。

①0时段,接收机分别架设在1、2、3点;

②1时段,将2点处的接收机迁至6点,其余两台接收机继续观测;

③2时段,将1点处的接收机迁至3点,其余两台接收机继续观测;

④3时段,将6点处的接收机迁至4点,其余两台接收机继续观测。

1 2 3

4 5

GPS 作业调度表

2.已知权系数阵为:

Q X =?????

???????4443424134333231242322

2114131211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试从权系数阵中取出若干权系数元素,写出平面位置图形强度因子

HDOP 、高程图形强度因子VDOP 、空间位置图形强度因子PDOP 、接收机位置图形强度因子TDOP 和几何图形强度因子GDOP 的表达式。(5分)

①平面位置的图形强度因子:

2211q q HDOP +=

②高程图形强度因子:

VDOP =

③空间位置的图形强度因子:

332211q q q PDOP ++=

④接收机位置图形强度因子:

TDOP =

⑤几何图形强度因子:

GDOP =

GPS 常用数据格式

NMEA0183标准语句

1、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Fix Data (GGA )GPS 定位信息

$GPGGA,<1>,<2>,<3>,<4>,<5>,<6>,<7>,<8>,<9>,M,<10>,M,<11>,<12>*hh

$GPGGA,010101.130,3606.6834,N,12021.7778,E,1,07,1.2,32.00,M,,,,*0C

<1> UTC 时间,hhmmss (时分秒)格式

<2> 纬度ddmm.mmmm(度分)格式(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3> 纬度半球N(北半球)或S(南半球)

<4> 经度dddmm.mmmm(度分)格式(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5> 经度半球E(东经)或W(西经)

<6> GPS状态:0=未定位,1=非差分定位,2=差分定位,6=正在估算

<7> 正在使用解算位置的卫星数量(00~12)(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8> HDOP水平精度因子(0.5~99.9)

<9> 海拔高度(-9999.9~99999.9)

<10> 地球椭球面相对大地水准面的高度

<11> 差分时间(从最近一次接收到差分信号开始的秒数,如果不是差分定位将为空)

<12> 差分站ID号0000~1023(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如果不是差分定位将为空)

2、GPS DOP and Active Satellites(GSA)当前卫星信息

$GPGSA,<1>,<2>,<3>,<3>,<3>,<3>,<3>,<3>,<3>,<3>,<3>,<3>,<3>,<3>,<4>, <5>,<6>*hh

$GPGSA,A,3,09,18,21,22,24,26,29,,,,,,2.0,1.2,1.6*3E

<1> 模式,M=手动,A=自动

<2> 定位类型,1=没有定位,2=2D定位,3=3D定位

<3> PRN码(伪随机噪声码),正在用于解算位置的卫星号(01~32,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4> PDOP位置精度因子(0.5~99.9)

<5> HDOP水平精度因子(0.5~99.9)

<6> VDOP垂直精度因子(0.5~99.9)

3、GPS Satellites in View(GSV)可见卫星信息

$GPGSV,<1>,<2>,<3>,<4>,<5>,<6>,<7>,…<4>,<5>,<6>,<7>*hh $GPGSV,3,1,12,18,72,335,38,21,41,211,27,24,19,179,23,09,76,068,28*77 $GPGSV,3,2,12,22,35,313,31,29,11,070,27,26,19,065,32,12,,,21*49 $GPGSV,3,3,12,14,16,271,,05,16,159,,30,05,171,,32,03,308,*7B

<1> GSV语句的总数

<2> 本句GSV的编号

<3> 可见卫星的总数(00~12,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4> PRN码(伪随机噪声码)(01~32,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5> 卫星仰角(00~90度,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6> 卫星方位角(000~359度,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7> 信噪比(00~99dB,没有跟踪到卫星时为空,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注:<4>,<5>,<6>,<7>信息将按照每颗卫星进行循环显示,每条GSV语句最多可以显示4颗卫星的信息。其他卫星信息将在下一序列的NMEA0183语句中输出。

4、Recommended Minimum Specific GPS/TRANSIT Data(RMC)推荐定位信息

$GPRMC,<1>,<2>,<3>,<4>,<5>,<6>,<7>,<8>,<9>,<10>,<11>,<12>*hh

$GPRMC,010101.130,A,3606.6834,N,12021.7778,E,0.0,238.3,010807,,,A*6C

<1> UTC时间,hhmmss(时分秒)格式

<2> 定位状态,A=有效定位,V=无效定位

<3> 纬度ddmm.mmmm(度分)格式(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4> 纬度半球N(北半球)或S(南半球)

<5> 经度dddmm.mmmm(度分)格式(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6> 经度半球E(东经)或W(西经)

<7> 地面速率(000.0~999.9节,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8> 地面航向(000.0~359.9度,以真北为参考基准,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9> UTC日期,ddmmyy(日月年)格式

<10> 磁偏角(000.0~180.0度,前面的0也将被传输)

<11> 磁偏角方向,E(东)或W(西)

<12> 模式指示(仅NMEA0183 3.00版本输出,A=自主定位,D=差分,E=估算,N=数据无效)

如果某字段的数值没有达到所定义的长度,将在前面添加0。

任何无效的数字将以下划线”___”来代替。

部分程序代码(c++)

1/初始化串口

2//入口:strComm(串口名)

3//返回:TRUE(成功);FALSE(失败)

4BOOL CGPSDlg::InitComm(CString strComm)

5{

6int i;

7DCB dcb;

8COMMTIMEOUTS TimeOuts;

9

10for (i=0; i<3; i++) //串口最多初始化3次

11{

12m_hComm = CreateFile(strComm, GENERIC_READ|GENERIC_WRITE, 0, NULL, OPEN_EXISTING, 0, NULL);

13if (m_hComm != INVALID_HANDLE_V ALUE)

14break;

15}

16if (i == 3) //串口初始化失败

17{

18AfxMessageBox("串口初始化失败...");

19return FALSE;

20}

21

22SetupComm(m_hComm, MAXLENGTH, MAXLENGTH); //设置发送接收缓冲区大小

23

24TimeOuts.ReadIntervalTimeout = 0; //设定5个超时参数

25TimeOuts.ReadTotalTimeoutMultiplier = 0;

26TimeOuts.ReadTotalTimeoutConstant = 500;

27TimeOuts.WriteTotalTimeoutMultiplier = 0;

28TimeOuts.WriteTotalTimeoutConstant = 500;

29SetCommTimeouts(m_hComm, &TimeOuts); //设置超时参数

30

31GetCommState(m_hComm, &dcb); //获得通信状态

32dcb.fAbortOnError = FALSE; //有错误不停止

33dcb.BaudRate = CBR_4800; //波特率4800

34dcb.ByteSize = 8; //8位

35dcb.Parity = NOPARITY; //奇校验

36dcb.StopBits = ONESTOPBIT; //1位停止位

37SetCommState(m_hComm, &dcb); //设置通信状态

38PurgeComm(m_hComm, PURGE_TXCLEAR|PURGE_RXCLEAR); //清空发送和接收缓冲区

39

40return TRUE;

41}

42

43//获得GPS参数

44//注意:从GPS接收到的字符串已经在m_strRecv中,由于是定时接收,所以在这个字符串的头和尾都可能存在

45// 不完整的NMEA输出字符串,在处理时要特别注意

46//返回:TRUE(格式正确);FALSE(格式错误)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 1.GPS:是接收人造卫星电波,准确求顶接收机自身位置的系统。 目前世界上有那些全球性的卫星导航系统?(俄罗斯GLONASS、欧洲Galileo、中国北斗、美国GPS) 欧空局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名称是什么? 2. GPS系统组成: (1)空间星座部分:24颗卫星提供星历和时间信息,发射伪距和载波信号,提供其他辅助信息。 (2)用户部分:接收并观测卫星信号,记录和处理数据,提供导航定位信息。 (3)地面控制部分:中心控制系统,实现时间同步,跟踪卫星进行定轨。【5个监测站、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 3. GPS按接收机用途分为三类:导航型、测量型、授时型; 接收机由天线单元、机主机单元和电源组成。 4、精密工程测量采用那种类型的GPS接收机? 5、GPS接收机中采用的是铷钟、铯钟还是石英钟? 6.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GPS系统特点: 1)全球性---全球范围连续覆盖;(4~12颗);2)全能性-—三维位置、时间、速度;3)全天侯 4)实时性----定位速度快;;5)连续性;6)高精度;7)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好; 8)控制性强;9)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10)提供三维坐标;11)操作简便。 7、gps有哪些新的应用领域 8、GPS在测量上的用途有那些? 9.常见GPS卫星信号接收机(例举几个著名的中外GPS生产厂商):Ashtech系列GPS接收机、Trimble(天宝)系列GPS接收机、 Leica(莱卡) 系列GPS接收机、中纬系列GPS接收机、南方系列GPS接收机、中海达系列GPS接收机 第二章 GPS定位的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 1.天球:是指以地球质心M为中心,半径r为任意长的一个假想的球体。 黄道:即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观测者所见到太阳在天球上运动的轨迹称为黄道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ε称为黄赤交角,约为23.5° 春分点:当太阳在黄道上从天球南半球向北半球运行时,黄道与天球赤道的交点γ称为春分点。

GPS原理与应用 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天球:是以地球质心M为中心,半径r为任意长的一个假象的球体。 春分点:当太阳在黄道上从天球南半球向北半球运行时,黄道与天球赤道的交点γ。 大地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用大地经度λ、大地纬度和大地高h表示。 天文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用天文经度和天文纬度表示。 黄道: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即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到的太阳在天球上的运动轨迹。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约23.5°。 赤经:为过春分点的天球子午面与过天体的天球子午面之间的夹角。 赤纬:为原点至天体的连线与天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岁差:实际上地球接近于一个赤道隆起的椭球体,在日月和其它天体引力对地球隆起部分的作用下,地球在绕太阳运行时,自转轴方向不再保持不变,从而使春分点在黄道上产生缓慢西移,此现象在天文学上称为岁差。 章动:在太阳和其它行星引力的影响下,月球的运行轨道以及月地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变化,北天极在天球上绕北黄极顺时针旋转的轨迹十分复杂。如果观测时的北天极称为瞬时北天极(或真北天极),相应的天球赤道和春分点称为瞬时天球赤道和瞬时春分点(或真天球赤道和真春分点)。则在日月引力等因素的影响下,瞬时北天极将绕瞬时平北天极产生旋转,轨迹大致为椭圆。这种现象称为章动。 极移: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体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地极点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的现象称为极移。 世界时:以平子夜为零时起算的格林尼治平太阳时称为世界时。 力学时:天文学中,天体的星历是根据天体动力学理论建立的运动方程而编算的,其中所采用的独立变量是时间参数T,这个数学变量T定义为力学时。 原子时:以物质内部原子运动的特征为基础的原子时系统。 协调时: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的一种折衷时间系统,称为世界协调时或协调时。 GPS时间系统:属于原子时系统,秒长与原子时相同,但与国际原子时的原点不同,即GPST 与IAT在任一瞬间均有一常量偏差。 GPS定位:GPS定位系统靠车载终端内置手机卡通过手机信号传输到后台来实现定位。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确定测站点位置的技术。 GPS导航: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绝对定位:在地球协议坐标系中,确定观测站相对地球质心的位置。 相对定位:在地球协议坐标系中,确定观测站与地面某一参考点之间的相对位置。 动态定位:在定位过程中,接收机天线处于运动状态。 静态绝对定位:接收机安置在基线端点的接收机固定不动,通过观测,确定观测站相对地球质心的位置。 静态相对定位:接收机安置在基线端点的接收机固定不动,通过连续观测,取得充分的多余观测数据,确定观测站与地面某一参考点之间的相对位置。 优点:定位精度高;缺点:定位时间长。 差分动态定位:在已知坐标的点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称为基准站),利用已知坐标和卫星星历计算出观测值的校正值,并通过无线电设备(称数据链)将校正值发送给运动中的GPS接收机(称为流动站),流动站应用接收到的校正值对自己的GPS观测值进行改正,以消除卫星钟差钟差、接收机钟差、大气电离层和对流层折射误差的影响。 整周未知数:是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载波相位测量时,载波相位与基准相位之间相位差的

GPS原理及应用题目及答案

GPS原理及应用题目及答案 GPS原理及应用复习题目 一.名词解释 1二体问题:2真近点角、平近点角、偏近点角:3多路径效应:4无约束平差和约束平差5.章动6.异步观测7.接收机钟差8.周跳9.三维平差10.岁差11.同步观测12.卫星钟差13.整周未知数14.二维平差 二.填空题 1.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GPS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部分组成。 3.按照接收的载波频率,接收机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接收机。 4.GPS卫星信号由、、三部分组成。 5.接收机由、、三部分组成。 6.GPS卫星信号中的测距码和数据码是通过技术调制到载波上的。 7.1973年12月,GPS系统经美国国防部批准由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自1974年以来其经历了、、三个阶段。 8.GPS卫星星座基本参数为:卫星数目为、卫星轨道面个数为、卫星平均地面高度约20200公里、轨道倾角为度。

9.GPS定位成果属于坐标系,而实用的测量成果往往属于某国的国家或地方坐标系,为了实现两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如果采用七参数模型,则该七个参数分别为,如果要进行不同大地坐标系之间的换算,除了上述七个参数之外还应增加反映两个关于地球椭球形状与大小的参数,它们是和。 10.真春分点随地球自转轴的变化而不断运动,其运动轨迹十分复杂,为了便于研究,一般将其运动分解为长周期变化的和短周期变化的。 11.GPS广播星历参数共有16个,其中包括1个,6个对应参考时刻的参数和9个反映参数。 12.GNSS的英文全称是。 13.载体的三个姿态角是、、。 14、GPS星座由颗卫星组成,分布在个不同的轨道上,轨道之间相距°,轨道的倾角是°,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至少颗卫星,卫星距地面的高度是km。 15、GPS使用L1和L2两个载波发射信号,L1载波的频率是MHZ,波长 是cm,L2载波的频率是MHZ,波长是cm。 16、GPS卫星除了受到引力之外,还受到地球引力场摄动力、光压摄动力、大气阻力、摄动力等的摄动力的影响,因此卫星的运动实际上是。 16、GPS卫星星历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前者包含时间二

最新GPS原理与应用复习题及参考答案资料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参考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请在答题纸上判断题答题区域作答) 1. ( V)对于GPS网的精度要求,主要取决于网的用途和定位技术所能达到的精度。精度指标通常是以相临点间弦长的标准差来表示。 2. ( X)GPS的测距码(C/A码和P码)是伪随机噪声码。 3. ( X )电离层延迟的大小与载波频率无关。 4. ( X)GPS定位直接获得的高程是似大地水准面上的正常高。 5. ( X )图形强度因子是一个直接影响定位精度、但又独立于观测值和其它误差之外的 一个量。其值恒大于1,最大值可达100,其大小随时间和测站位置而变化。在GPS测量中, 希望DOF越小越好。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请在答题纸上判断题答题区域作答) 1. (X)GPS测得的站星之间的伪距就是指GPS卫星到地面测站之间的几何距离。 2. ( V ) C/A码的码长较短,易于捕获,但码元宽度较大,测距精度较低,所以C/A码又称为捕获码或粗码。 3. ( V) GPS的空间部分(卫星星座部分)由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上。 4. ( X ) GPS定位直接获得的高程是似大地水准面上的正常高。 5. ( X ) GPS静态定位之所以需要观测较长时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削弱卫星星历误差的 影响。 三、填空题(本题共15空,每空1分,共15分)(请在答题纸上填空题答题区域作答) 1. 按照《规范》规定,我国GPS测量按其精度依次划分为AA A、B、CD E六级,其中 C级网的相邻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5?10km最大距离为40 km 。 2. GPS定位系统包括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 3. 从误差来源分析,GPS测量误差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类:与卫星有关的误差,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和与接收设备有关的误差。 4. 美国国防部制图局(DMA于1984年发展了一种新的世界大地坐标系,称之为美国国防 部1984年世界大地坐标系,简称WGS-84 。 5. 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称为同步环。 6. 在定位工作中,可能由于卫星信号被暂时阻挡,或受到外界干扰影响,引起卫星跟踪的 暂时中断,使计数器无法累积计数,这种现象叫周跳。 7. 在接收机和卫星间求二次差,可消去两测站接收机的相对钟差改正。 8. 利用GPS进行定位有多种方式,如果就用户接收机天线所处的状态而言,定位方式分为 . 静态定位禾口动态定位;若按参考点的不同位置,又可分为单点定位和相对 定位。 9. GPS卫星信号是由载波、导航电文、和测距码三部分组成的。 10. 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中的大气折射指数N与温度、气压、湿度等 因素有关。 11. 差分GPS按观测值的类型可分为伪距差分和相位差分。 12. 目前正在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有GPS 和GLONASS 。我国组建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称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欧盟计划组建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称 为Galileo 系统。 13. 在接收机间求一次差后可消除卫星钟差参数,继续在卫星间求二次差后可消除接_

GPS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题 选择题

GPS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题 1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采用的是克拉索夫斯 基椭球元素,其长半径和扁率分别为( B )。 A、a=6378140、α=1/298.257 B、a=6378245、α=1/298.3 C、a=6378145、α=1/298.357 D、a=6377245、α=1/298.0 2.在使用GPS软件进行平差计算时,需要选择哪种投影方式(A)。 A、横轴墨卡托投影 B、高斯投影 C、等角圆锥投影 D、 等距圆锥投影 3.在进行GPS—RTK实时动态定位时,基准站放在未知点上,测区内仅有 两个已知点,( C )定位测量的精度最高。 A、两个已知点上 B、一个已知点高,一个已知点低 C、两个已知点和它们的连线上 D、两个已知点连线的精度 4.单频接收机只能接收经调制的L1 信号。但由于改正模型的不完善, 误差较大,所以单频接收机主要用于( A )的精密定位工作。 A、基线较短 B、基线较长 C、基线 ≥40km D、基线 ≥30km 5.GPS接收机天线的定向标志线应指向( D )。其中A与B级在顾及当 地磁偏角修正后,定向误差不应大于±5°。 A、正东 B、正西 C、正南 D、正北 6.GPS卫星信号取无线电波中L波段的两种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作为载波, 它们的频率和波长分别为( C ): A、 B、 C、 D、 7.GPS系统的空间部分由21颗工作卫星及3颗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 布在( D )相对与赤道的倾角为55°的近似圆形轨道上,它们距地面 的平均高度为20200Km,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8.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 C )坐标系。 A、 地心坐标系 B、 球面坐标系 C、 参心坐标系 D、 天球坐标系 9.我国在1978年以后建立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的是1975年国 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的推荐值,其长半径和扁率 分别为( A )。 A、a=6378140、α=1/298.257 B、a=6378245、α=1/298.3 C、a=6378145、α=1/298.357 D、a=6377245、α=1/298.0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总结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 第一章绪论 1.1 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 1.1.1 早期的卫星定位技术 1、无线电导航系统 罗兰--C:工作在100KHZ,由三个地面导航台组成,导航工作区域2000KM,一般精度200-300M。 Omega(奥米茄):工作在十几千赫。由八个地面导航台组成,可覆盖全球。精度几英里。 多卜勒系统:利用多卜勒频移原理,通过测量其频移得到运动物参数(地速和偏流角),推算出飞行器位置,属自备式航位推算系统。误差随航程增加而累加。 缺点:覆盖的工作区域小;电波传播受大气影响;定位精度不高 2、早期的卫星定位技术 卫星三角网: 以人造地球卫星作为空间观测目标,由地面观测站对其进行摄影测量,测定测站至卫星的方向,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的三角网。 卫星测距网: 用激光技术测定测站至卫星的距离作为观测值的网则称为卫星测距网。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局在英国和德国测绘部门协助下,建立了一个共45个点的全球卫星三角网,点位精度5米。 卫星三角网的缺点: 易受卫星可见条件和天气条件影响,费时费力,定位精度低。 1.1.2 子午卫星导航(多普勒定位)系统及其缺陷 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效应是为纪念Christian Doppler而命名的,他于1842年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 他认为电磁波频率在电磁源移向观察者时变高,而在波源远离观察者时变低。因此可利用频率的变化多少来确定距离的变化量。 多普勒效应的一个常被使用的例子是火车,当火车接近观察者时,其汽鸣声会比平常更刺耳。你可以在火车经过时听出刺耳声的变化。同样的情况还有:警车的警报声和赛车的发动机声。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NNSS): 将卫星作为空间动态已知点,通过在测站上接受子午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利用多普勒定位技术,进行测速、定位的卫星导航系统。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的优点: 经济快速、精度均匀、不受天气和时间的限制,且可获得测站的三维地心坐标。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的缺点: 由于卫星数量少,故不能实时定位、定位时间长、定位精度也低。 1958年,美国为解决北极星核潜艇在深海航行和执行军事任务而需要精确定位的问题,开始研制军用导航卫星,命名为“子午仪计划”。1960年4月,美国发射了世界第一颗子午导航卫星,传统的无线电导航系统从此被这种新的导航方式取代。美国1964年建成子午导航卫星系统,主要由美国海军使用,到1967年开始正式向民用开放。由于该系统卫星数目较小(5-6颗),运行高度较低(平均1000KM),从地面站观测到卫星的时间隔较长(平均1.5h),因而它无法提供连续的实时三维导航,而且精度较低。单点定位精度约为30—40米,每次定位约需8—10分钟。而各测站观测了公共的17次合格的卫星通过时,联测定位的精度才能达到0.5米左右。子午导航卫星系统是低轨道导航卫星,它集中了远程无线电导航台全球覆盖和近程无线电导航台定位精度高的优点,仅用4颗卫星组成的太空导航星座就能提供全天候全球导航覆盖和周期性二维(经纬度)定位能力,使全球用户统一于地心坐标系进行高精度定位,使导航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突破。 70年代中期,我国利用引进的多普勒接收机进行了西沙群岛的大地测量基准联测,国家测绘总局和总参测绘局联合测设了全国卫星多普勒大地网,石油和地质勘探部门也在西北地区测设了卫星多普勒定位网。

浅谈GPS原理及其应用

浅谈GPS原理及其应用 随着科技和制造业的进步,众多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生活中,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实例,其中以美国的GPS系统应用最为普遍,常见的如:车载GPS导航仪、智能手机中的电子地图导航功能等。在本人的教学工作中,多次遇到学生询问于此相关的问题,本文就GPS的原理及应用进行简述。 1.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含义及概况 定位,顾名思义就是确定某一个目标的位置,就是要搞明白“我在哪里”的问题。导航,就是对某一目标(汽车或者飞机等)运动时的连续定位,就是搞明白“我走了哪些路”,或者“我将要走哪条路”。随着航天、通讯等科技的发展,人造卫星也被用来定位和导航,其能够提供全球性的,全天候的,高精度、实时的导航定位服务,以及授时服务。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好几种,美国的GPS 、俄罗斯的GLONASS、我国的Compass(北斗)、欧洲的伽利略(Galileo)系统,可用卫星数目达到100颗以上[1]。其中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最成熟、最广泛的就是美国的GPS系统。GPS系统始于1973年的美国国防部批准的“导航卫星定时和测距/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即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被誉为人类在20世纪仅次于计算机之后的最为重大的发明。 2.GPS系统的基本定位原理 GPS系统的基本配置是24颗卫星构成,卫星位于6个地心轨道上,每个轨道有4颗卫星,每个轨道接近于圆形,与赤道面的倾斜夹角为55°,沿赤道以60°间隔均匀分布[2],形成了对地球的网络包围,图1表述了GPS卫星的星座分布。轨道的半径约为26600km,也就是高度大约离地面20200km,轨道的周期是半个恒星日,约11.976个小时。理论上,在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地点都能观测到的有效卫星颗数≥4颗。而4颗或者更多的GPS卫星就能够确定每天24小时内地球表面上任何地点观测者(观测设备)的位置了。如图2所示。 图2 GPS定位示意图 每一颗GPS卫星都携带有铯原子钟和(或)铷原子钟,为发射信号提供高精度时间信息的,GPS卫星在工作时,以一定的频率(两个频率,1575.42MHz 和1227.6MHz)向地球发射无线电波信号,其报文的主要信息是该电波信号发出时刻的时间信息,用户接收机无源工作(即只接收信号),接收能观测到GPS卫星的电波信号,并标记出收到该电波信号的接收时刻,算出该电波从发射到被接收的传播时间,已知电波是以光速传播的,就可以用传播时间来计算出到接收机到GPS卫星的距离。 在以地心为坐标原点的WGS-84地心坐标系三维空间中,如果能够知道到达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3颗卫星的距离,那么就可以确定该接收机在地球附近所在的位置。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观测,就可以得出接收机的经纬度和高度变化情况,于是就得出了接收机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了。由于GPS定位是依靠时间差来实现距离计算的,所以必须需要第4颗卫星给接收装置提供时钟修正信息,使接收机时钟与卫星时钟同步。 实现定位之后,就可以在应用设备上记录目标移动时所经过的路径,并且可以经过估计和计算,对某预定地点提供导航服务。

GPS原理与应用题库1001021

GPS原理与应用 1.选择题10 1.()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进入 了空间技术的新时代。 1961 1957 1972 1947 2.美国海军导航卫星系统是美国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由于该系统卫星轨道 都通过地球极点,故也称()卫星系统。 子午 GPS GLONASS NAVSAT 3.GPS系统的空间部分由21颗工作卫星及3颗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 在()个相对与赤道的倾角为55°的近似圆形轨道上。 3 6 4 8 4..GPS工作卫星的主体呈圆柱形,整体在轨重量为843.68㎏,它的设计寿命 为()年,事实上均能超过该设计寿命而正常工作。 10 15 7.5 9

5..GPS定位是一种被动定位,必须建立高稳定的频率标准。因此每颗卫星上都 必须安装高精确度的时钟。当有1×10- 9s的时间误差时,将引起()㎝的距离误差。 100 30 80 120 6..GPS定位的实质就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 用空间距离()交会的方法,确定待定点的空间位置。 后方 前方 侧方 方向线 7..当地球自转360°时,卫星绕地球运行两圈,环绕地球运行一圈的时间为 11小时58分。卫星在天空中的可见时间约为()。 7小时 8小时 5小时 6小时 8.在卫星大地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是()。 地心坐标系 参心坐标系 9.现在,我国使用的大地坐标系除1954年北京坐标系外还使用() 坐标系。 WGS-84 1980年国家大地 10.我国大地坐标系的原点设在()。 山东省青岛市

陕西省泾阳县 11..我国采用()区的区时作为统一的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东8 东9 12..计量原子时的时钟称为原子钟,常用的有铯原子钟、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三 种,国际上是以()原子钟为基准的。 铯 铷 13.协调世界时的秒长采用()的秒长,时刻采用世界时的时刻。所以严格地 讲,这不是一种时间系统,而是一种使用方法。 历书时 原子时 14..卫星钟采用的是GPS时,它是由主控站按照美国海军天文台(USNO)的协 调世界时(UTC)进行调整的。在()年1月6日零时对准,不随闰秒增加。 1980 1985 15..1884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会议决定采用一种分区统一时刻,把全球 按经度划分为()个时区,每个时区的经度差为15 。 36 24 16..当GPS定位确定了测站点的大地高H后,可按h=H-N求出该点的正高h, 式中N为该点的WGS-84大地水准面()。 差距 偏差 17.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测部分由一个主控站, ()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组 成。 三

GPS原理及应用题目及答案

GPS原理及应用复习题目 一.名词解释 1二体问题:2真近点角、平近点角、偏近点角:3多路径效应:4无约束平差和约束平差5.章动6.异步观测7.接收机钟差8.周跳9.三维平差10.岁差11.同步观测12.卫星钟差13.整周未知数14.二维平差 二.填空题 1.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2.GPS系统由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大部分组成。 3.按照接收的载波频率,接收机可分为__________ 和__________接收机。 4.GPS卫星信号由、、三部分组成。 5.接收机由、、三部分组成。 6.GPS卫星信号中的测距码和数据码是通过技术调制到载波上的。 7. 1973年12月,GPS系统经美国国防部批准由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自1974年以来其经历了、、三个阶段。 8.GPS 卫星星座基本参数为:卫星数目为、卫星轨道面个数为、卫星平均地面高度约20200公里、轨道倾角为度。 9.GPS定位成果属于坐标系,而实用的测量成果往往属于某国的国家或地方坐标系,为了实现两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如果采用七参数模型,则该七个参数分别为,如果要进行不同大地坐标系之间的换算,除了上述七个参数之外还应增加反映两个关于地球椭球形状与大小的参数,它们是和。 10.真春分点随地球自转轴的变化而不断运动,其运动轨迹十分复杂,为了便于研究,一般将其运动分解为长周期变化的和短周期变化的。 11.GPS广播星历参数共有16个,其中包括1个,6个对应参考时刻的参数和9个反映参数。 12.GNSS的英文全称是。 13.载体的三个姿态角是、、。 14、GPS星座由颗卫星组成,分布在个不同的轨道上,轨道之间相距°,轨道的倾角是°,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至少颗卫星,卫星距地面的高度是km。 15、GPS使用L1和L2两个载波发射信号,L1载波的频率是MHZ,波长 是cm,L2 载波的频率是MHZ,波长是cm。 16、GPS卫星除了受到引力之外,还受到地球引力场摄动力、光压摄动力、大气阻力、摄动力等的摄动力的影响,因此卫星的运动实际上是。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课后思考题

1、坐标转换需要那几个参数? 七参数布尔莎模型:即X平移,Y平移,Z平移,X旋转(WX),Y旋转(WY),Z 旋转(WY),尺度变化(DM)。若得七参数就需要在一个地区提供3个以上的公共点坐标对(即北京54坐标下x、y、z和西安80坐标系下x、y、z),可以向地方测绘局获取。 2、子午面、黄道、天球赤道面、天轴、春分点、升交点、升交点赤径几大参数的含义? 天球:天文学等领域中,天球是一个想象的旋转的球体,理论上具有无限大的半径,与地球同心。天空中所有的物体都想象成是在天球上。与地球相对应,它有天赤道,天极。 子午面:与地球自转轴平行,或包含地球椭球体短轴的平面。是量度经度的起始面或终止面,通过物点和光轴的截面称为子午面。轴上物点有无数个子午面,而轴外物点只有一个子午面。与子午面垂直相交的面称为弧矢面。 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受到其他行星和月球等天体的引力作用,黄道面在空间的位置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但在变化过程中,瞬时轨道平面总是通过太阳中心。这种变化可以用一种很缓慢的长期运动再迭加一些短周期变化来表示。 天球赤道面:天球赤道是把我们的天空想象成一个密闭的球,将我们地球的赤道投射到这个天球上.天赤道有无限的直径和周长. 天轴:将地轴无限延长,所得到的直线叫天轴,当然,天轴也是一根假想的轴。天轴与天球的交点就叫天极,和地球上北极所对应的那一点叫北天极,或天球北极;和地球上南极对应的那一点叫南天极,也称天球南极. 春分点: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冬至后,太阳从南向北移动,在春分那一天通过这一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 升交点:卫星自南向北运动,卫星轨道上升段和赤道面的交点 升交点赤径:含地轴和春分点的子午面与含地轴和升交点的子午面之间的交角 3、岁差、章动的含义 岁差:地轴绕着一条通过地球中心而又垂直于黄道面的轴线的缓慢圆锥运动,周期为26000年,由太阳、月球和其他行星对地球赤道隆起物的吸引力所造成,结果是春分点逐渐向西移动。 章动:由于月球、太阳和各大行星与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存在周期性变化,因此作用在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力矩也在发生变化,地月系质心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也存在周期性的摄动,因此,在岁差上的基础上还存在各种大小和周期各不相同的微小的周期性变化。 4、参心坐标系、地心坐标系的定义及差异 参心坐标系:是以参考椭球几何中心为原点的大地坐标系;通常分为:参心空间直角坐标系(以X,Y,Z为其坐标元素)和参心大地坐标系(以B,L,H为其坐标元素)参心坐标系是在参考椭球内建立的O-XYZ坐标系,原点O为参考椭球的几何中心,X轴与赤道面和首子午面的交线重合,向东为正。Z轴与旋转椭球的短轴重合,向北为正。Y轴与XZ平面垂直构成右手系。 地心坐标系:以地球质心为原点建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或以球心与地球质心重合的地球椭球面为基准面所建立的大地坐标系,通常分为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以x,y,z为其坐标元素)和地心大地坐标系(以B,L,H为其坐标元素)。地心坐标系是在大地体内建立的O-XYZ坐标系。原点O设在大地体的质量中心,用相互垂直的X,Y,Z三个轴来表示,X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试题解析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题 GPS测量试卷A卷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GPS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部分—GPS接收机。 2、GPS系统的空间部分由21颗工作卫星及3颗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6个近似圆形轨道上。 3、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 4、GPS卫星位置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 5、GPS系统中卫星钟和接收机钟均采用稳定而连续的GPS时间系统。 6、GPS卫星星历分为预报星历(广播星历)和后处理星历(精密星历)。 7、GPS接收机依据其用途可分为:导航型接收机、测地(量)型接收机和授时型接收机。 8、在GPS定位工作中,由于某种原因,如卫星信号被暂时阻挡,或受到外界干扰影响,引起卫星跟踪的暂时中断,使计数器无法累积计数,这种现象称为整周跳变(周跳)。 9、根据不同的用途,GPS网的图形布设通常有: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和边点混合连接四种基本方式。选择什么样的组网,取决于工程所要求的精度、野外条件及GPS接收机台数等因素。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伪距:就是由卫星发射的测距码信号到达GPS接收机的传播时间乘以光速所得出的量侧距离。由于卫星钟、接收机钟的误差以及信号经过电离层和对流层的延迟,量侧距离的距离与卫星到接收机的几何距离有一定的差值,因此,称量侧距离的伪距。 2、GPS相对定位:是至少用两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相同的GPS卫星,确定两台接收机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 3、观测时段: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观测停止,连续工作的时间段称为观测时段,简称时段。 4、同步观测环: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所构成的闭合环。 5、后处理星历:一些国家某些部门,根据各自建立的卫星跟踪占所获得的对GPS 卫星的精密观测资料,应用与确定广播星历相似的方法而计算的卫星星历。由于这种星历是在事后向用户提供的在其观测时间内的精密轨道信息,因此称为后处理星历。 6、静态定位:如果在定位时,接收机的天线在跟踪GPS卫星过程中,位置处于固定不动的静止状态,这种定位方式称为静态定位。 三、简答(每题6分,共36分) 1、简述GPS系统的特点。 答:①定位精度高;(1分)②观测时间短;(1分)③测站间无需通视;(1分)④可提供三维坐标;(1分)⑤操作简便;(0.5分)⑥全天候作业;(1分)⑦功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分析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参考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请在答题纸上判断题答题区域作答) 1.(√)对于GPS网的精度要求,主要取决于网的用途和定位技术所能达到的精度。精度指标通常是以相临点间弦长的标准差来表示。 2.(╳)GPS的测距码(C/A码和P码)是伪随机噪声码。 3.(╳)电离层延迟的大小与载波频率无关。 4.(╳)GPS定位直接获得的高程是似大地水准面上的正常高。 5.(╳)图形强度因子是一个直接影响定位精度、但又独立于观测值和其它误差之外的一个量。其值恒大于1,最大值可达 100,其大小随时间和测站位置而变化。在GPS测量中,希望DOP越小越好。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请在答题纸上判断题答题区域作答) 1.(╳)GPS测得的站星之间的伪距就是指GPS卫星到地面测站之间的几何距离。 2.(√)C/A码的码长较短,易于捕获,但码元宽度较大,测距精度较低,所以C/A码又称为捕获码或粗码。 3.(√)GPS的空间部分(卫星星座部分)由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上。 4.(╳)GPS定位直接获得的高程是似大地水准面上的正常高。 5.(╳)GPS静态定位之所以需要观测较长时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削弱卫星星历误差的影响。 三、填空题(本题共15空,每空1分,共15分)(请在答题纸上填空题答题区域作答) 1. 按照《规范》规定,我国GPS测量按其精度依次划分为AA、A、B、C、D、E六级,其中C级网的相邻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5~10km,最大距离为 40 km。 2. GPS定位系统包括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 3.从误差来源分析,GPS测量误差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类:与卫星有关的误差,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和与接收设备有关的误差。 4. 美国国防部制图局(DMA)于1984年发展了一种新的世界大地坐标系,称之为美国国防部1984年世界大地坐标系,简称 WGS-84 。 5. 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称为同步环。 6. 在定位工作中,可能由于卫星信号被暂时阻挡,或受到外界干扰影响,引起卫星跟踪的暂时中断,使计数器无法累积计数,这种现象叫周跳。 7. 在接收机和卫星间求二次差,可消去两测站接收机的相对钟差改正。 8. 利用GPS进行定位有多种方式,如果就用户接收机天线所处的状态而言,定位方式分为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若按参考点的不同位置,又可分为单点定位和相对定位。 9.GPS卫星信号是由载波、导航电文、和测距码三部分组成的。 10.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中的大气折射指数N与温度、气压、湿度等因素有关。 11.差分GPS按观测值的类型可分为伪距差分和相位差分。 12.目前正在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有 GPS 和 GLONASS 。我国组建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称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欧盟计划组建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称为 Galileo 系统。 13.在接收机间求一次差后可消除卫星钟差参数,继续在卫星间求二次差后可消除接收机间的相对钟差参数,再在历元间求三次差后可消除双差整周模糊度参数。

GPS原理与应用 选择题

1.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 C )坐标系。 A、地心坐标系 B、球面坐标系 C、参心坐标系 D、天球坐标系 2.我国在1978年以后建立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的是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的推荐值,其长半径和扁率分别为( A )。 A、a=6378140、α=1/298.257 B、a=6378245、α=1/298.3 C、a=6378145、α=1/298.357 D、a=6377245、α=1/298.0 3.我国西起东经72°,东至东经135°,共跨有( D )个时区,我国采用东8区的区时作为统一的标准时间。称作北京时间。 A、2 B、3 C、4 D、5 4.双频接收机可以同时接收L 1和 L 2 信号,利用双频技术可以消除或减弱 ( C )对观测量的影响,所以定位精度较高,基线长度不受限制,所以作业效率较高。 A、对流层折射 B、多路径误差 C、电离层折射 D、相对论效应 5.GPS卫星信号取无线电波中L波段的两种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作为载波, 在载波 2 L上调制有( A )。 A、P码和数据码 B、C/A码、P码和数据码 C、C/A和数据码 D、C/A码、P码 6.在定位工作中,可能由于卫星信号被暂时阻挡,或受到外界干扰影响,引起卫星跟踪的暂时中断,使计数器无法累积计数,这种现象叫( A )。 A、整周跳变 B、相对论效应 C、地球潮汐 D、负荷潮 7.我国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它由( B )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A、两颗工作卫星 B、两颗工作卫星和一颗备份星 C、三颗工作卫星 D、三颗工作卫星和一颗备份星 8.卫星钟采用的是GPS 时,它是由主控站按照美国海军天文台(USNO)的( D )进行调整的。在1980年1月6日零时对准,不随闰秒增加。 A、世界时(UT0) B、世界时(UT1) C、世界时(UT2) D、协调世界时(UTC) 9.在进行GPS—RTK实时动态定位时,需要计算在开阔地带流动站工作的最远距离,已知TRIMMRKⅡ(UHF)数据链无线电发射机天线的高度为9m,流动站天线的高度为2m,则流动站工作的最远距离为( A )。 A、18.72m B、16.72m C、18.61m D、16.61m 10.基准站GPS接收机与TRIMMRKⅡ(UHF)数据链无线电发射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波特率为( D )。 A、4800 B、9600 C、19200 D、38400 1.()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进入 了空间技术的新时代。 1961 1957 1972 1947 2.美国海军导航卫星系统是美国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由于该系统卫星轨道 都通过地球极点,故也称()卫星系统。 子GPS GLONASS NAVSAT

GPS原理及应用期末试题B及答案

《GPS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B卷试题 一、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按照GPS系统的设计方案,GPS定位系统应包括 _______部分、________部分和 _________部分。 2.在使用GPS软件进行平差计算时,需要选择 _______投影方式 3.从误差来源分析,GPS测量误差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类:______ ,________和 ________。 4.根据不同的用途,GPS网的图形布设通常有_______ 式、_______ 式、网连及边点混合连接四种基本方式。选择什么方式组网,取决于工程所要求的精度、野外条件及GPS接收机台数等因素。 5.VDOP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地球自转360°时,卫星绕地球运行两圈,环绕地球运行一圈的时间为________小时58分。地面的观测者每天可提前4min见到同一颗卫星,可见时间约为_________ 小时。这样,观测者至少能观测到4颗卫星,最多可观测到11颗卫星。 7.利用GPS进行定位有多种方式,如果就用户接收机天线所处的状态而言,定位方式分为 _______定位和 ______定位;若按参考点的不同位置,又可分为__________定位和 _________定位。 8.GPS定位的实质就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取____________ 的方法,确定待定点的空间位置。 9.GPS信号接收机,按用途的不同,可分为 __________型、_______ 和__________ 等三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GPS全球定位系统

差分GPS原理及应用

卫星定位导航 实验报告 题目:差分GPS原理及应用 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4年10月29日

一、 GPS技术前景 由于GPS技术所具有的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动测量的特点,作为先进的测量手段和新的生产力,已经融入了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应用领域。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政府宣布2000年至2006年期间,在保证美国国家安全不受威胁的前提下,取消SA政策,GPS民用信号精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改善,利用C/A码进行单点定位的精度由100米提高到10米,这将进一步推动GPS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力、作业效率、科学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刺激GPS市场的增长。据有关专家预测,在美国,单单是汽车GPS导航系统,2000年后的市场将达到30亿美元,而在中国,汽车导航的市场也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可见,GPS技术市场的应用前景非常可观。 二、差分GPS基本原理 1. 伪距差分 伪距差分是指采用测距码测距,在基准站上(已知点)上,通过“已知距离”(测站坐标和卫星坐标反算的距离)与伪距观测值比较,确定距离改正数后传送给用户,用户据此对观测伪距进行改正,然后用改正后伪距观测值解算测站坐标。各个卫星的距离改正数是不同的,因为距离改正数中包含了卫星坐标误差的因素,因此只有与基准站同步观测的卫星,才可以得到距离改正。 伪距差分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差分定位技术。由于伪距差分可提供单颗卫星的距离改正数,因此用户站可选其中任意4颗相同卫星的伪距改正数进行改正,而不必要求两站观测的卫星完全相同。伪距改正数是直接在WGS-84坐标系上进行的,是一种直接改正数,不必先变换为当地坐标,定位精度较高,且使用方便。由于伪距差分定位依赖于两站公共误差的抵消来提高定位精度,误差抵消的程度决定了精度的高低。而误差的公共性在很大程度依赖于两站距离,随着两站距离的增加,其误差公共性逐渐减弱,用户站离基准站的距离越大,伪距差分后的剩余误差越大,定位精度越低。 2. 位置差分 基本原理与伪距差分相同,所不同的是基准站传送的是坐标改正数而已。位置差分的优点是需要传输的差分改正数较少,计算方法较简单,任何一种GPS接收机均可改装成这种差分系统。设已知基准站的精密坐标(x0,y0,z0),可求坐标改正数: △X = X*-X0 △Y = Y*-Y0 △Z = Z*-Z0 用数据链发送出去,用户接收机接收后改正: Xu = Xu*+△X Yu = Yu*+△Y Zu = Zu*+△Z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有答案)

《全球定位系统原理与应用》复习与思考 1、了解美国60年代初期研制的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组成。 1)卫星星座:由6颗独立轨道的极轨卫星组成 (i=90°,T=107min,H=1075km) 2)地面设有:4个卫星跟踪站,1个计算中心,1个控制中心,2个注入站,海军天文台(负责卫星钟差,钟频改正) 2、了解美国90年代初期建成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系统组成。 3、了解我国的北斗一号导航系统的组成,定位精度如何。 定位精度:平面:±20m 垂直:±10m 4、GPS卫星的测距码(C/A码)如何产生有何作用? 产生:它是由两个10级反馈移位寄存器产生 作用:识别卫星,锁定信号,测量距离,解扩D码,捕获P码

5、掌握二进数列的模二和或者波形积的运算法则及其简单运算。 模二和: 波形积:运算例子: 1001110010 ←(A) ) ⊕ 010******* ←(B) 1101001011 ←(C) ③运算规律:()()()C B A= ⊕()()()B A C= ⊕()()()A B C= ⊕ 6、认知和掌握两个结构相同m序列模二和后,在码相同步以及码相不同步时的 自相关系数学表达的差异。 7、记忆卫星轨道开普勒六根数为的名称及代号。 轨道半长径的平方根(m)/轨道偏心率/历元t oe 的轨道倾角(弧度)/ 历元t oe 的升交点准经度(弧度)/近地点角距(弧度)/ 历元t oe 的平近点角(弧度) 8、导航型GPS接收机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船载型,车载型,机载型,星载型 9、测地型GPS接收机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单站差分型,局域差分型,广域差分型10、了解重建载波信号的方法和原理。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授课教案 第一章绪论 1.1 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 1.1.1 早期的卫星定位技术 1、无线电导航系统 1)罗兰--C:工作在100KHZ,由三个地面导航台组成,导航工作区域2000KM,一般精度200-300M。 2)Omega(奥米茄):工作在十几千赫。由八个地面导航台组成,可覆盖全球。精度几 英里。 3)多卜勒系统:利用多卜勒频移原理,通过测量其频移得到运动物参数(地速和偏流 角),推算出飞行器位置,属自备式航位推算系统。误差随航程增加而累加。 缺点:覆盖的工作区域小;电波传播受大气影响;定位精度不高 2、早期的卫星定位技术 卫星三角网: 以人造地球卫星作为空间观测目标,由地面观测站对其进行摄影测量,测定测站至卫星的方向,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的三角网。 卫星测距网: 用激光技术测定测站至卫星的距离作为观测值的网则称为卫星测距网。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国家测量局在英国和德国测绘部门协助下,建立了一个共45个点的全球卫星三角网,点位精度5米。 卫星三角网的缺点: 易受卫星可见条件和天气条件影响,费时费力,定位精度低。 1.1.2 子午卫星导航(多普勒定位)系统及其缺陷 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效应是为纪念Christian Doppler而命名的,他于1842年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 他认为电磁波频率在电磁源移向观察者时变高,而在波源远离观察者时变低。因此可利用频率的变化多少来确定距离的变化量。 多普勒效应的一个常被使用的例子是火车,当火车接近观察者时,其汽鸣声会比平常更刺耳。你可以在火车经过时听出刺耳声的变化。同样的情况还有:警车的警报声和赛车的发动机声。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NNSS): 将卫星作为空间动态已知点,通过在测站上接受子午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利用多普勒定位技术,进行测速、定位的卫星导航系统。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的优点: 经济快速、精度均匀、不受天气和时间的限制,且可获得测站的三维地心坐标。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的缺点: 由于卫星数量少,故不能实时定位、定位时间长、定位精度也低。 1958年,美国为解决北极星核潜艇在深海航行和执行军事任务而需要精确定位的问题,开始研制军用导航卫星,命名为“子午仪计划”。1960年4月,美国发射了世界第一颗子午导航卫星,传统的无线电导航系统从此被这种新的导航方式取代。美国1964年建成子午导航卫星系统,主要由美国海军使用,到1967年开始正式向民用开放。由于该系统卫星数目较小(5-6颗),运行高度较低(平均1000KM),从地面站观测到卫星的时间隔较长(平均1.5h),因而它无法提供连续的实时三维导航,而且精度较低。单点定位精度约为30—40米,每次定位约需8—10分钟。而各测站观测了公共的17次合格的卫星通过时,联测定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