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营养诊断(1)

合集下载

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方法综述

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方法综述
三高光谱遥感测定四基于greenseeker的高光谱氮素营养诊研究现状greenseeker的出现greenseeker主动遥感光谱仪法特点及其使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及其前景greenseeker光谱仪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okahomla州立大学开发的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一种地面主动遥感高光谱仪器它通过观测ndvi数据可分析作物长势进行氮素的实时诊断提供最优施肥方案
四、基于Green Seeker的高光 谱氮素营养诊研究现状
GreenSeeker主动遥感光谱仪法特点及其使用
3、利用GreenSeeker如何获取NDVI? GreenSeeker通过其前端的传感头中的高强度的发光二极管发射的 红光、绿光和近红外光,作为自身光源。这些光经作物反射后再被遥感 头前部的光敏二极管所接收和测量,并通过一个电子滤波器消除所有的 背景光。所采集的信息经过滤后传递给GreenSeeker所携带的掌上电脑, 并通过专用的软件由其计算出NDVI值及冠层反射系数(NIR/R)等并予以 储存。由此即可根据其所采集的NDVI及NIR/R数据来分析作物的氮素状 况,指导施肥。
但卫星数据价格昂贵,数据获取易受云雨等天气因素干
扰,有时不能及时获得所需数据。
三、高光谱遥感测定
• 便携式高光谱仪诊断 便携式高广谱仪诊断法是一种简便快速、非损伤性的测定叶绿素的 方法,它是通过测定绿色植物叶片的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来测定叶绿 素含量的。用于野外的便携式高光谱仪具有更多的波段数和更高的光谱 分辨率。 便携式高光谱仪诊断法主要包括:被动遥感光谱仪法、主动遥感光 谱仪诊断- GreenSeeker法。 GreenSeeker法是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 主动遥感高光GreenSeeker, 采用自身光源,不受太阳高度角及云层等外界条件影响,因此能在包括从 白天到黑夜的几乎所有光照条件下保持所测数据的一致性,是一种很好的 大田尺度的推荐施肥工具。

农作物营养失调的形态诊断

农作物营养失调的形态诊断

河南农业年第期N NNONGY 农作物某种营养元素缺乏或过量时,植株往往形成有特征性的症状。

由于不同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不同,症状出现的部位和形态常有其特点和规律。

这有助于人们通过肉眼观察作物形态的变化来判断某种营养元素的丰缺状况。

农民看苗施肥也主要是依据植物外表的长相。

因此,了解和熟悉这些形态变化,在决定如何给农作物施肥方面有着实践上的意义。

一、营养元素失调的症状(一)氮。

缺氮植株矮小、瘦弱、直立。

叶片绿色转淡呈淡黄或红绿,失绿叶片色泽均一,一般不出现斑点或花斑,叶细而直。

缺氮症状通常从老叶开始,逐渐扩散到上部,下部叶片黄化后提早脱落。

根系色白而细长,根量少。

花和果实量少而易早衰,籽粒提前成熟,种子小而不充实。

作物氮过剩会导致叶色浓绿、叶片大、叶柄长、茎高、节间疏、生育延迟、易患病、易倒伏。

(二)磷。

缺磷植株生长缓慢、矮小、瘦弱、直立、分枝少。

叶小易脱落,色泽一般呈暗绿或灰绿色,缺乏光泽。

延迟成熟,谷粒或果实细小。

缺磷症状一般先从茎基部老叶开始,逐渐向上部扩展。

作物一般不出现磷过剩症。

大量施磷会使茎叶转紫色、早衰,磷素过多而引起的症状通常从缺锌、缺铁、缺镁等失绿症表现出来。

(三)钾。

缺钾通常是老叶和叶缘发黄,进而变褐,焦枯似灼烧状。

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或斑块,但叶中部、叶脉和靠近叶脉处仍保持绿色,随着缺钾程度的加剧,整个叶片变为红棕色或干枯状,坏死脱落。

根系短而少,易早衰,严重时腐烂,作物易倒伏。

作物可吸收过量的钾,但一般不出现过剩症。

(四)钙。

作物缺钙时生长点首先出现症状,轻则呈现凋萎,重则生长点坏死。

幼叶变形,叶尖呈弯钩状,叶片皱缩,边缘向下或向前卷曲。

新叶抽出困难,叶尖相互粘连,有时叶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叶尖和叶缘发黄或焦枯坏死。

植株矮小或簇生状,早衰,倒伏,不结实或少结实。

作物不会出现钙过剩症。

(五)镁。

植株缺镁叶片通常失绿,开始于叶尖端和叶缘的脉间色泽褪淡,由淡绿变黄再变紫,随后便可向叶基部和中央扩展。

作物营养失衡图示

作物营养失衡图示

抗逆性减弱
抗旱性下降
营养不足使作物体内水分平衡失调,降低作物的 抗旱能力。
抗寒性减弱
缺乏某些营养元素时,作物的抗寒性降低,易受 低温冻害。
抗病虫害能力下降
营养失衡导致作物体内代谢紊乱,抗病虫害能力 减弱。
病虫害易发
病害加重
营养不足使作物抗病能力降低,易受 病原菌侵染,病害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增加。
分类
根据养分供应情况,作物营养失衡可分为养分缺乏症和养分 过剩症两大类。其中,养分缺乏症表现为作物生长缓慢、叶 片黄化、产量降低等;养分过剩症则表现为作物生长过旺、 叶片肥大、抗逆性减弱等。
02 作物营养失衡的症状与识 别
常见营养失衡症状
磷素失衡
叶片暗绿或紫红色, 根系发育不良,花 果脱落严重。
虫害增多
营养失衡的作物对虫害的抵抗力减弱, 虫害发生率上升。
05 营养失衡的防治措施
合理施肥
1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作物需求,制定科学的施肥 方案。
2
选择优质肥料,注意氮、磷、钾等元素的平衡。
3
适时适量施肥,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
土壤改良
通过深翻、耕作等措 施改善土壤结构,提 高土壤通透性。
针对酸性或碱性土壤, 采取中和措施调节土 壤酸碱度。
基因表达分析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作物 体内某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了 解作物的营养状况和抗逆性。
组织化学染色
利用特定的化学试剂对作物组织 进行染色处理,观察组织内部结
构和营养元素的分布情况。
03 营养失衡的原因分析
土壤因素
土壤质地
01
沙质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导致作物营养不足;黏质土壤
透气性差,影响根系吸收营养。

作物营养诊断实习报告

作物营养诊断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作物营养诊断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

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作物营养失调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参加了作物营养诊断实习,以提高我对作物营养诊断的认识和能力。

二、实习内容1. 了解作物营养诊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作物营养诊断是指通过一系列方法判断作物体内某一养分丰缺状况,从而为施肥提供依据。

作物营养诊断的方法主要包括外观形态诊断、化学诊断和酶学诊断等。

2. 学习土壤养分检测技术土壤养分是作物生长的基础,通过检测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可以了解土壤肥力状况,为作物营养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土壤养分的快速检测技术,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的检测方法。

3. 实践作物营养诊断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实际作物营养诊断操作,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养分检测和诊断结果分析等。

通过实践,我对作物营养诊断的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学习作物营养调控技术了解作物营养失调的原因后,实习过程中还介绍了相应的作物营养调控技术。

包括合理施肥、调整施肥结构、改善土壤肥力、采用无土栽培等技术。

这些技术对于解决作物营养失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作物营养诊断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掌握了土壤养分检测技术和作物营养诊断方法。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根据诊断结果提出相应的作物营养调控措施。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我今后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和作物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习总结本次作物营养诊断实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作物营养诊断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作物营养失调现象普遍存在,通过作物营养诊断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同时,我也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知识。

总之,本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也激发了我对农业科技的兴趣。

植物营养诊断实习报告

植物营养诊断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xxxx年xx月xx日二、实习地点资阳市雁江区响水村三、实习背景此次实习的地点是资阳市雁江区响水村,资阳市雁江区位于“天府之国”四川盆地腹心,总面积1633平方千米,是典型的四川盆地红岩丘陵区。

丘陵多为浑圆形或长条状、桌状的浅丘和中丘,岗丘杂陈,连绵起伏,山脊走向明显,沟冲纵横曲折,谷坡平缓,覆盖紫色砂页岩互层。

境内沱江及其支流两岸,小平坝变化座落,其间县境内地势起伏不大,海拔在390米——46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40——90米左右。

最高点是回龙乡老鸦山,海拔544米,最低点是铜钟乡罗家坝河边,海拔316.8米,最大高差227.2米。

县境西、西北、东和东北部较高,向中央逐渐降低,并向东南倾斜,沱江及其部分支流均向东南流入资中境内。

雁江区属亚热带浅丘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年平均气温17.3摄氏度,年均日照1233小时,年均降雨量965.8毫米,年均无霜期303天。

土壤类型是由侏罗系紫色泥岩风化物发育而成。

其中红棕紫泥土属:分布于区境中部一带,地貌多属馒头丘。

由遂宁组厚泥岩发育而成,土壤发育浅。

胶体品质差,加有不同程度的石粒碎屑,土层厚薄不均,肥力差异大,我们实习地点响水村的土壤即是属于此类;灰棕紫色泥土属:分布于雁江区南部丘陵地区,地貌多属方山,其土壤质地偏轻,胶体品质较好,土层比较深厚,保水保肥力、抗逆力均较强,结构良好,宜耕期较长,宜种性较广;棕紫泥土属:分布于区境北部,由蓬莱镇组砂页岩互层发育而成,土壤质地较好,肥力、抗旱力介于灰棕紫泥土和红棕紫泥土之间。

水稻土是由长期水耕熟化发育而成,其中冲击性水稻土,分布于沱江及其支流沿岸平坝上,肥力高,耕性好。

黄壤性水稻土,分布于沱江沿岸二三级阶梯平坦面上,土质黏重,养分贫乏,耕性不良。

紫色性水稻土,遍布全区各地,占水稻土的91.17%。

以灰棕紫色水稻土属和棕紫色水稻土属面积最大。

灰棕紫色水稻土,土层深厚,矿质养分丰富,供肥保肥能力强。

无土栽培作物营养失调的原因症状诊断及防治

无土栽培作物营养失调的原因症状诊断及防治

无土栽培作物营养失调的原因症状诊断及防治基质无土栽培是生产中常用的栽培方式。

但是,不论是有机生态型的无土栽培,还是其他种类的基质无土栽培,都常常会出现作物营养失调的问题。

作物营养失调症是由于其所需要的矿质营养元素缺乏或过多,导致作物生理机能的失调,造成不正常的生长与发育,从而在作物外部形态,局部或整体表现出异常的症状。

营养失调,轻者影响作物的生育进程,重者导致严重减产乃至绝收。

准确地鉴别出营养失调症状并及时予以防治,是确保无土栽培成功的一个关键。

1 作物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1.1 对养分均衡的疏忽对养分均衡的疏忽是造成作物营养失调的主观原因。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16 种营养元素: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锰(Mn)、硼(B)、锌(Zn)、铜(Cu)、钼(Mo)、氯(Cl)。

它们是作物体内糖、蛋白质、脂肪、纤维素、淀粉、维生素等多种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有各的生理功能,是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同时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个数量合适、比例协调的营养环境。

如对此问题重视不够或者有所疏忽,在追施无机或有机肥料时存在盲目性、随意性,不按作物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施肥,就容易造成作物营养失调。

1.2 营养液配方及营养液配制中的不慎操作如营养液的配方选用不当;选用的肥料不当或杂质过多、溶解不好,或计算有误;营养液配制方法不当而造成某些营养元素的溶解度变小或形成沉淀,都会引起营养失调。

1.3 作物根系选择性吸收所造成由于作物根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作物根系首先吸收它最需要的矿质盐类的离子,或对同一矿质营养的不同离子的吸收表现出明显差异,如作物吸收硫酸铵[(NH4)2SO4]中的铵离子(NH4+)多于硫酸根离子(SO42-),因而使基质中因硫酸根离子过多而呈酸性。

又如作物吸收硝酸钙中的硝酸根(NO3-)多于钙离子(Ca2+),因而使基质中因钙离子过剩,导致基质呈碱性。

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

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

作者:段一盛(江西农业大学资环)名词解释:合理施肥:指在一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为栽培某种作物,或者在轮作周期中为各种作物所采取的正确施肥措施。

营养诊断:以植物形态、生理、生化等指标作为根据,判断植物的营养状况。

形态诊断:指通过外形观察或生物测定了解某种养分丰缺与否的一种手段。

化学诊断:应用化学方法测定植物体营养元素的含量,并与参比标准比较,判断植物营养状况的方法。

衣分:是指皮棉占籽棉的百分比(皮棉是指脱去棉籽的棉花)缺素症状:植物因缺乏某种或多种必需营养元素以致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在外形上表现出特有的症状。

一般属于生理病害。

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化学物质,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过程。

根系活力:是一个表征植物根系的量。

肥料的分期效应:指在某一生育阶段中,作物所吸收的单位重量养分能增加的籽粒产量。

氮肥吸收利用率:是指施肥区作物氮素积累量与空白区氮素积累量的差占施用氮肥总氮量的百分数。

氮肥生理利用率:反映了作物对所吸收的肥料氮素在作物体内的利用率,其定义为作物因施用氮肥而增加的产量与相应的氮素积累量的增加量的比值。

氮肥农学利用率:是作物氮肥吸收利用率与生理利用率的乘积,指作物施用氮肥后增加的产量与施用的氮肥量之比值。

填空题:1.农业生产包括植物生产、土壤管理、动物生产三个环节2.农业部规定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符合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要求。

3.农业生态特点:社会性、高产性、波动性4.农业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农业生态系统来自自然生态系统,因而无论是生物组分还是环境组分都与自然生态系统有很多相似的特征。

然而,农业生态系统又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改造和调节控制的产物,因此又明显区别于一般自然生态系统。

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系统的生物构成不同;(2)系统净生产力不同;(3)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同;(4)系统稳定机制不同;(5)系统服从的规律不同。

5. 营养作物吸收养分环境因素是:pH、光照、气温、水分、养分的浓度、离子间的相互作用6易缺铜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如泥炭土、沼泽土和腐殖土;易缺钼的土壤:酸性土壤7.增施钾肥能增加抗病性、抗逆性、抗寒抗旱、抗倒伏8.农产品质量包括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卫生品质9.水稻“一炷香”是缺磷10.棉花缺硼引发的症状:在苗期、蕾期即有表现,主要是叶片变厚增大、变脆,色暗绿无光泽,主茎生长点受损,腋芽丛生,上部叶片萎缩。

作物营养失衡的图解诊断

作物营养失衡的图解诊断
维普资讯
作物营养失衡会导致作物生长不 良,
严 重
作 物 症 状表 现有 所 差 异 。
作 物缺钾症状 :
作 物 缺 钾 时 纤 维 素 等 细 胞 壁 组 成 物 质 减 少 ,厚 壁 细 胞 木 质 化 程 度 也 较 低 ,因 而 影 响 茎 的 强度 , 易倒 伏 。蛋 白 质 合成 受 阻 ,氨代 谢 的 正
相 似 ,症状 都 先在 老 叶 上 出现 ,但缺 钼 叶
片 易 出 现斑 点 ,边 缘 发 生 焦 枯 ,并 向 内卷 曲 ,组 织失 水 而 萎 蔫 。
锌在植 物中不能迁移 ,因此缺锌症状
首 先 出现在 幼嫩 叶片 和 其 它幼 嫩 植 物 器 官
上 。 许 多作 物 共 有 的缺 锌 症 状 主 耍 是植 物 叶片 褪 绿 黄 白化 , 叶 片失 绿 ,脉 间 变 黄 , 出现 黄 斑 花 叶 :叶形 显 著 变小 ,常 发 生 小 叶丛生 ,称 为 ” 叶病 ” 、 ” 叶病 ” 小 簇
长 点 受 损 , ) 坏 死 , - 5 至

呈 “ 断脖”症状 ;根尖 和顶芽生长停滞 幼根 蕊 畸形,根系萎缩,根尖
呈鳞 片 状 ,根 量 少 :幼 叶失
、f 等 :生 长缓 慢 , 叶 小 、茎 节 间 缩短 ,甚 至 、、 一, 瓣 节 间生 长 完 全 停 止 。缺 锌 症 状 因物 种 和缺 r, 、 r 一 =, . 锌 程 度 不 同 而 有所 差 异 。
严 重缺 钙 时 生 长 点 坏 死 ,缺 钙根 常 常 变 黑 腐烂。 硼 不易 从 衰 老 组 织 向 新 生组 织 移 动 , 因 此缺 硼 植 物 受 影 响 最 大 的是 代 谢 旺盛 的 细 胞和 组 织 。 硼 不 足 时根 端 、茎 端 生 长 停 止 ,严 重 时 生 长 点 坏 死 , 侧 芽 、侧 根 萌 发 生 长 , 枝 叶 丛 生 : 叶 片 粗 糙 、 皱 缩 、 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营养诊断的方法发布时间:2008年07月24日【字体:大中小】作物营养诊断的方法(一)形态诊断作物外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在生理代谢异常的反映,作物处于营养元素失调时,与某元素有关的代谢受到干扰而紊乱,生育进程不正常,就会出现异常的形态症状。

所以根据形态症状及其出现部位可以推断缺乏哪种元素。

形态诊断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任何仪器设备,简单方便,对于一些常见的有典型或特异症状的失调症,常常可以一望而知。

但形态诊断有它的缺点和局限性,一是凭视觉判断,粗放、误诊可能性大,遇疑似症,重迭缺乏症等难以解决。

二是经验型的,实践经验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长期从事这方面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者才可能应付自如。

三是形态诊断是出现症状之后的诊断,此时作物生育已显著受损,产量损失已经铸成,因此,对当季作物往往价值不高。

(二)植株化学诊断作物营养失调时,体内某些元素含量必然失常,分析作物体内元素含量与参比标准比较作出丰缺判断,是诊断的基本手段之一。

植株成分分析可分全量分析和组织速测两类,前者测定作物体元素的含量,目前的分析技术可能测定全部植物必需元素以及可能涉及的元素,精度高,所得数据资料可靠,通常是诊断结论的基本依据。

全量分析费工费时,一般只能在实验室里进行。

组织速测测定作物体内未同化部分的养分,都利用呈色反应、目测分级,简易快速,一般适于田头诊断,因比较粗放,通常作为是否缺乏某种元素的大致判断,测试的范围目前局限于几种大量元素如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因为含量极微,精度要求高,速测难以实现。

1 、叶片分析诊断以叶片为样本分析各种养分含量,与参比标准比较进行丰缺判断,是植株化学诊断的一个分支,由于叶分析结果在指导果树施肥,实现预期产量,进行品质控制中取得较大的成功,受到广泛重视并发展成为果树营养诊断的一项专门技术。

果树是多年生作物,叶片寿命较长,养分含量有一个较长的稳定期,且与树体营养状况以及产量有良好的相关性;果树养分临界值受地域影响很小,发现一种果树某一元素的缺乏或毒害水平在各地有一致性,其中微量元素尤其如此。

便如 Mn 在许多果树中,叶片含量低于 30 毫克 / 千克时都会出现缺乏病。

再者,根据叶分析诊断结果采取的补救措施在时间上也赶得上,当季能奏效。

2 、组织速测诊断用速测方法测定植株新鲜组织的养分作丰缺判断,是一种半定量性质的分析测定,被测定的养分是尚未同化或已同化但仍游离的大分子养分,结果以目视比色判断。

此法最大的特点是快速,通常可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完成一个项目的测试。

组织速测一般以供试组织碎片直接与提取剂、发色剂一起在试管内反应呈色;或者把组织液滴于比色板或试纸上与试剂作用呈色,后者所需试剂极少,又叫“点滴法”。

运用组织速测进行诊断,在技术上应注意:取样要选择对某元素反应敏感的部位,以最能反映缺乏状况(养分浓度最低)的为适宜部位;养分划分等级要少,一般分缺乏、正常、丰富三级足够,等级少,级差大,利于判断,细分无益;作点滴法测试所用样本少,重复次数要多,以减少误差;要注意相关元素的测定,如作缺磷作物的诊断,可同时测氮,因缺磷植株 NO3 - — N 的含量通常偏高,对结果判断的帮助;应把测定结果结合作物长相、形态症状、土壤条件、栽培施肥等因素作综合分析。

(三)土壤化学诊断测定土壤养分含量与参比标准比较进行丰缺判断。

作物需要的矿质养分基本上都是从土壤中吸取,产量高低的基础是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所以土壤化学诊断一直是指导施肥实践的重要手段。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与作物产量关系划分养分等级,通常分三级,以高、中、低表示,高——施肥不增产;中——不施肥可能减产,但幅度不超过 20% — 25% ;低——不施肥显著减产,减产幅度> 25% 。

土壤养分临界值与植株养分临界值不同之处是后者极少受地域、土壤的影响,而土壤临界值则受土壤 pH 、质地等的显著影响,例如作物从粘土吸收养分比从砂土中要难,前得临界值高。

土壤化学诊断与植物化学诊断比较各有长处和缺点。

对耕作土壤进行分析,一是有预测意义,在播种前测定可以预估缺什么,从而可及早防范;二是作为追究作物营养障碍的原因,探明是土壤养分不足,或者某种元素过多而抑制作物正常生长,以及是否存在元素间的颉抗作用等。

而这些都是植株分析所无法实现的。

所以植株分析和土壤分析在一般诊断中都是结合进行,互为补充,相互印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四)施肥诊断施肥诊断是对作物施用拟试的某种元素,直接观察作物对被怀疑元素的反应,结果可靠。

1 、根外施肥诊断将拟试元素肥料以根外施肥即叶面喷洒、涂布、叶脉浸渍注射等供给作物。

此法在果树微量元素缺乏的诊断上应用较多,易吸收见效快,用量少,经济省事等优点。

同时,供试液不与土壤接触,避免土壤干扰,对易被土壤吸收固定的元素如铁、锰、锌等元素尤为适宜。

2 、土壤施肥诊断将拟试元素施于作物根部,以不施肥作对照,观察作物反应作出判断,除易被土壤固定而不易见效的元素如铁之外,大部分元素都适用。

如为探测土壤可能缺乏某种或几种元素,可采用抽减试验法:根据需要检测的元素,在施完全肥料( N 、 P 、 K+ 拟试元素肥料)处理基础上,设置不加(即抽减)待测元素的处理,同时检测几种元素时则设置相应数量的处理。

再外加一个不施任何肥料的空白处理,其试验处理数是 n (需要检测元素数) +2 ,结果以不施某元素处理与施全量肥料处理比较,减产达显著水准,表明缺乏,碱产程度可说明缺乏的程度。

(五)叶色诊断模拟叶色浓淡制成系列色级卡片,用以判断氮素营养的丰缺。

在绿色叶子中,所含色素主要是三类:叶绿素,主控绿色;胡萝卜素,主控黄色;黄酮类色类——花色苷,主控紫红色。

叶色的绿、黄变化取决于叶绿素与胡萝卜素的比例,通常成熟绿色叶子两者比例为 8:1 ,如叶绿素含量降低到正常的 50% 以下时,叶片开始发黄。

叶绿素含量与氮含量,通常有正比关系,叶色浓淡和黄绿变化可反映叶片含氮含量,通常有正比关系,叶色浓淡和黄绿变化可反映叶片含氮水平。

考虑到水稻叶片的光学特性,做成与水稻叶片表面结构相仿的细条瓦楞状卡片,其质感和色调非常接近水稻叶片,且具较大色卡面积,便于观察。

观察时立卡片于田间,位于顶叶叶层中部,观察者离卡 3 米,背对太阳, 3 个人分别观察,取平均值,使比色准确度有很大的提高。

水稻叶色诊断通常以保证水稻整个生育期间能接近理想含氮率为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制定高产水稻的标准叶色变化曲线,定出不同生育的适宜叶色等级以作为诊断施氮的依据。

另外,叶色黄、绿和浓淡差异对不同波长的光波反向率不同,如水稻氮素营养不良,叶色偏于黄绿的在可见光波段( 400 —700 纳米)反射率高,而在近红外波段( 800 —— 1200 纳米)则低,氮素营养良好绿色较浓的相反,用波长反射率测定叶色光波反射特性可以判断氮素营养丰缺,这是遥感测知作物营养状况的基础。

(六)酶学诊断许多植物必需元素是酶的组成成分和活化剂,当缺乏某种元素时,与该元素有关的酶活性或数量就发生变化。

酶法诊断最有价值的一点在于它能提早诊断时期,由于酶是元素缺乏的最早反应物。

水稻缺锌时,播后 15 天,不同处理叶片含锌量只有极微量差异情况下,核糖核酸酶活性差异已达统计学显著水平,而叶片含锌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准时要在播种后 30 天即推迟了 15 天。

其次,酶促反应灵敏度高,对有些元素如 Mo ,因作物体内含量甚微,常规方法测定比较麻烦,酶测定法不直接测 Mo 可以避开这种麻烦。

再者,酶促与元素含量相关性良好,所以酶学诊断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诊断法。

作物营养诊断据植株的外观如矮化、变形、侧枝生长、症状颜色与形状可以判断其是否缺少某类元素症状的出现可分为三大类:1. 症状发生在下位叶(老叶),上位叶则不显著:镁、钾。

2. 症状发生仅限于植物幼叶、顶梢生长点:钙、铁、硫、硼、铜、锰、锌。

3. 症状同时发生在上位及下位叶,但以下位叶较严重:氮、磷。

(一) 氮的缺乏症状缺氮的明显病征是生长缓慢且叶片萎黄。

(二) 磷的缺乏症状植物缺磷的最先症状是叶片呈深绿色或蓝绿色,成熟延迟,叶柄尤其在叶脉两旁可能产生花青素而呈红色或紫色之条纹,同时叶柄、叶片上会发生坏疽斑点。

(三) 钾的缺乏症状钾在植物体内属易移动性元素,症状先在老叶出现杂色或黄色斑点的病征,接着在叶缘出现坏死。

(四) 硫的缺乏症状硫在植物内移动慢,病征最初发生在幼叶上。

造成叶部的黄化。

(五) 钙的缺乏症状钙在植物体内输送非常慢,因此幼嫩部份已有缺钙发生时,老叶仍存有大量的钙。

缺钙时叶片尖端部分弯曲黄白化,叶缘向上或向下皱褶(降落伞形),有时有黏液的分泌。

幼叶叶脉间黄化,叶脉仍为绿色,严重时黄白化的幼叶渐渐褐变且叶缘枯死,极端缺钙时易皱卷。

(六) 镁的缺乏症状植物缺镁时,老叶中助两侧的叶脉间因叶绿素降解而开始黄化。

尔后黄化逐渐形成不规则的形状而扩展。

严重时仅叶基部有绿色残存,而成V字形的绿色图形。

(七) 铁的缺乏症状缺铁症状,常出现于新叶之先端。

叶片中肋与侧脉保存绿色,而叶脉间成浅绿至黄白化。

(八) 硼的缺乏症状硼缺乏之症状发生在顶梢之生长点、幼叶、块根、茎、或果实等生长发育中的组织,其症状因作物而异。

(九) 铜的缺乏症状缺铜症状首先出现新梢叶片,叶色深绿而卷曲,然在叶基处下方之绿色枝条常因碳水化合物的聚积而产生黄色斑点。

(十) 锌的缺乏症状锌缺乏症状首先出现于新梢叶片,症状因作物种类而略有不同。

(十一) 锰的缺乏症状缺锰症状首先出现在新梢叶片,叶脉间黄化而呈绿淡色,仅与中肋及主要叶脉邻接部份仍保持绿色而呈宽窄不一之深绿色条带。

(十二) 钼的缺乏症状钼缺乏会植物幼叶上生出黄斑,向内侧卷曲,渐渐地黄斑变褐色,另一症状为叶身沿中肋变小型呈鞭状叶(whiptail) 。

老叶则会出现叶脉间的萎黄与坏死。

(十三) 氯的缺乏症状植体内移动性强,缺氯会抑制生长,造成叶尖凋萎与黄化。

植物因缺乏某种必需营养元素(见植物必需元素)而出现的生理病症。

对于植物外表虽不表现出某种缺乏症,但产量因受营养元素不足而下降的现象,称为营养元素潜在性缺乏。

症状通常表现为:叶色变异,如失绿、黄化或发红(紫);组织坏死,出现黑化、枯斑、生长点萎缩或死亡;以及株型异常、器官畸变等。

各种不同症状的出现,与所缺营养元素的功能有关。

缺乏氮、镁、铁、锰、锌等营养元素时,植物的叶绿素合成或光合作用受阻,因而叶片出现失绿、黄化现象。

磷、硼等元素的缺乏,使植物体内的糖类因运输受阻而滞留于叶片中,从而产生较多的花青素,使叶片呈紫红色斑;缺乏钙和硼元素则细胞质膜不易形成,细胞正常的分裂过程受影响,常致植物生长点萎缩或死亡;缺乏硼还会影响作物花粉的发育和花粉管的伸长,使受精过程不能正常进行,产生花而不实现象。

锌元素的缺乏会使某些植物体内某些生长素的合成量减少,从而限制叶片的生长和茎的伸长,常是出现畸形小叶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