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验2--土壤作物营养诊断

合集下载

作物营养诊断(1)

作物营养诊断(1)

作物营养诊断的方法发布时间:2008年07月24日【字体:大中小】作物营养诊断的方法(一)形态诊断作物外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在生理代谢异常的反映,作物处于营养元素失调时,与某元素有关的代谢受到干扰而紊乱,生育进程不正常,就会出现异常的形态症状。

所以根据形态症状及其出现部位可以推断缺乏哪种元素。

形态诊断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任何仪器设备,简单方便,对于一些常见的有典型或特异症状的失调症,常常可以一望而知。

但形态诊断有它的缺点和局限性,一是凭视觉判断,粗放、误诊可能性大,遇疑似症,重迭缺乏症等难以解决。

二是经验型的,实践经验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长期从事这方面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者才可能应付自如。

三是形态诊断是出现症状之后的诊断,此时作物生育已显著受损,产量损失已经铸成,因此,对当季作物往往价值不高。

(二)植株化学诊断作物营养失调时,体内某些元素含量必然失常,分析作物体内元素含量与参比标准比较作出丰缺判断,是诊断的基本手段之一。

植株成分分析可分全量分析和组织速测两类,前者测定作物体元素的含量,目前的分析技术可能测定全部植物必需元素以及可能涉及的元素,精度高,所得数据资料可靠,通常是诊断结论的基本依据。

全量分析费工费时,一般只能在实验室里进行。

组织速测测定作物体内未同化部分的养分,都利用呈色反应、目测分级,简易快速,一般适于田头诊断,因比较粗放,通常作为是否缺乏某种元素的大致判断,测试的范围目前局限于几种大量元素如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因为含量极微,精度要求高,速测难以实现。

1 、叶片分析诊断以叶片为样本分析各种养分含量,与参比标准比较进行丰缺判断,是植株化学诊断的一个分支,由于叶分析结果在指导果树施肥,实现预期产量,进行品质控制中取得较大的成功,受到广泛重视并发展成为果树营养诊断的一项专门技术。

果树是多年生作物,叶片寿命较长,养分含量有一个较长的稳定期,且与树体营养状况以及产量有良好的相关性;果树养分临界值受地域影响很小,发现一种果树某一元素的缺乏或毒害水平在各地有一致性,其中微量元素尤其如此。

植物营养诊断

植物营养诊断

作物营养诊断一、名词解释1. 最小养分律: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少的有效养分。

无视这个限制因素,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提高植物产量。

2. 共质体运输途径:矿质营养元素首先经根质外体到达根细胞原生质膜吸收部位,然后通过主动吸收或被动吸收跨膜进入细胞质,再经胞间连丝进行共质体运输,或通过质外体运输到达内皮层凯氏带处,再跨膜转运到细胞质中进行共质体运输。

3. 根际根际是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

4. 有益元素为某些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或对某些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的元素5. 离子间的协同作用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对另一些离子的吸收。

6. 质流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此种压力差异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7. 植物养分最大效率期指植物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

8. 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9. 质流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此种压力差异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称为质流。

10. 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种或某些营养元素缺乏最敏感时期。

二、填空题1. 需硫元素较多的植物主要有(十字花)科和(百合)科2. 许多酶都含有微量元素,SOD酶含有铁、(铜)、(锰)、(锌)。

3. (钴)-有益元素对豆科植物有特殊作用,甜菜是需要有益元素(钠)的栽培植物。

4. 根际微区养分分布的状态有(养分积累)、(养分亏缺)、(养分持平)。

5. 钙主要分布在细胞的细胞器、液泡、(细胞质)和细胞壁的(中胶层和质膜外表面)6. 许多酶都含有微量元素,例如抗坏血酸氧化酶含有(铜),硝酸还原酶含有(钼),而碳酸酐酶却需要(锌)使之活化。

作物营养诊断实习报告

作物营养诊断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作物营养诊断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

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作物营养失调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参加了作物营养诊断实习,以提高我对作物营养诊断的认识和能力。

二、实习内容1. 了解作物营养诊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作物营养诊断是指通过一系列方法判断作物体内某一养分丰缺状况,从而为施肥提供依据。

作物营养诊断的方法主要包括外观形态诊断、化学诊断和酶学诊断等。

2. 学习土壤养分检测技术土壤养分是作物生长的基础,通过检测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可以了解土壤肥力状况,为作物营养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土壤养分的快速检测技术,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的检测方法。

3. 实践作物营养诊断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实际作物营养诊断操作,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养分检测和诊断结果分析等。

通过实践,我对作物营养诊断的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学习作物营养调控技术了解作物营养失调的原因后,实习过程中还介绍了相应的作物营养调控技术。

包括合理施肥、调整施肥结构、改善土壤肥力、采用无土栽培等技术。

这些技术对于解决作物营养失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作物营养诊断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掌握了土壤养分检测技术和作物营养诊断方法。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根据诊断结果提出相应的作物营养调控措施。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我今后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和作物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习总结本次作物营养诊断实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作物营养诊断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作物营养失调现象普遍存在,通过作物营养诊断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同时,我也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农业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知识。

总之,本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也激发了我对农业科技的兴趣。

植物营养诊断实习报告

植物营养诊断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xxxx年xx月xx日二、实习地点资阳市雁江区响水村三、实习背景此次实习的地点是资阳市雁江区响水村,资阳市雁江区位于“天府之国”四川盆地腹心,总面积1633平方千米,是典型的四川盆地红岩丘陵区。

丘陵多为浑圆形或长条状、桌状的浅丘和中丘,岗丘杂陈,连绵起伏,山脊走向明显,沟冲纵横曲折,谷坡平缓,覆盖紫色砂页岩互层。

境内沱江及其支流两岸,小平坝变化座落,其间县境内地势起伏不大,海拔在390米——46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40——90米左右。

最高点是回龙乡老鸦山,海拔544米,最低点是铜钟乡罗家坝河边,海拔316.8米,最大高差227.2米。

县境西、西北、东和东北部较高,向中央逐渐降低,并向东南倾斜,沱江及其部分支流均向东南流入资中境内。

雁江区属亚热带浅丘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年平均气温17.3摄氏度,年均日照1233小时,年均降雨量965.8毫米,年均无霜期303天。

土壤类型是由侏罗系紫色泥岩风化物发育而成。

其中红棕紫泥土属:分布于区境中部一带,地貌多属馒头丘。

由遂宁组厚泥岩发育而成,土壤发育浅。

胶体品质差,加有不同程度的石粒碎屑,土层厚薄不均,肥力差异大,我们实习地点响水村的土壤即是属于此类;灰棕紫色泥土属:分布于雁江区南部丘陵地区,地貌多属方山,其土壤质地偏轻,胶体品质较好,土层比较深厚,保水保肥力、抗逆力均较强,结构良好,宜耕期较长,宜种性较广;棕紫泥土属:分布于区境北部,由蓬莱镇组砂页岩互层发育而成,土壤质地较好,肥力、抗旱力介于灰棕紫泥土和红棕紫泥土之间。

水稻土是由长期水耕熟化发育而成,其中冲击性水稻土,分布于沱江及其支流沿岸平坝上,肥力高,耕性好。

黄壤性水稻土,分布于沱江沿岸二三级阶梯平坦面上,土质黏重,养分贫乏,耕性不良。

紫色性水稻土,遍布全区各地,占水稻土的91.17%。

以灰棕紫色水稻土属和棕紫色水稻土属面积最大。

灰棕紫色水稻土,土层深厚,矿质养分丰富,供肥保肥能力强。

无土栽培作物营养失调的原因症状诊断及防治

无土栽培作物营养失调的原因症状诊断及防治

无土栽培作物营养失调的原因症状诊断及防治基质无土栽培是生产中常用的栽培方式。

但是,不论是有机生态型的无土栽培,还是其他种类的基质无土栽培,都常常会出现作物营养失调的问题。

作物营养失调症是由于其所需要的矿质营养元素缺乏或过多,导致作物生理机能的失调,造成不正常的生长与发育,从而在作物外部形态,局部或整体表现出异常的症状。

营养失调,轻者影响作物的生育进程,重者导致严重减产乃至绝收。

准确地鉴别出营养失调症状并及时予以防治,是确保无土栽培成功的一个关键。

1 作物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1.1 对养分均衡的疏忽对养分均衡的疏忽是造成作物营养失调的主观原因。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16 种营养元素: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锰(Mn)、硼(B)、锌(Zn)、铜(Cu)、钼(Mo)、氯(Cl)。

它们是作物体内糖、蛋白质、脂肪、纤维素、淀粉、维生素等多种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有各的生理功能,是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同时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个数量合适、比例协调的营养环境。

如对此问题重视不够或者有所疏忽,在追施无机或有机肥料时存在盲目性、随意性,不按作物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施肥,就容易造成作物营养失调。

1.2 营养液配方及营养液配制中的不慎操作如营养液的配方选用不当;选用的肥料不当或杂质过多、溶解不好,或计算有误;营养液配制方法不当而造成某些营养元素的溶解度变小或形成沉淀,都会引起营养失调。

1.3 作物根系选择性吸收所造成由于作物根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作物根系首先吸收它最需要的矿质盐类的离子,或对同一矿质营养的不同离子的吸收表现出明显差异,如作物吸收硫酸铵[(NH4)2SO4]中的铵离子(NH4+)多于硫酸根离子(SO42-),因而使基质中因硫酸根离子过多而呈酸性。

又如作物吸收硝酸钙中的硝酸根(NO3-)多于钙离子(Ca2+),因而使基质中因钙离子过剩,导致基质呈碱性。

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

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

作者:段一盛(江西农业大学资环)名词解释:合理施肥:指在一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为栽培某种作物,或者在轮作周期中为各种作物所采取的正确施肥措施。

营养诊断:以植物形态、生理、生化等指标作为根据,判断植物的营养状况。

形态诊断:指通过外形观察或生物测定了解某种养分丰缺与否的一种手段。

化学诊断:应用化学方法测定植物体营养元素的含量,并与参比标准比较,判断植物营养状况的方法。

衣分:是指皮棉占籽棉的百分比(皮棉是指脱去棉籽的棉花)缺素症状:植物因缺乏某种或多种必需营养元素以致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在外形上表现出特有的症状。

一般属于生理病害。

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化学物质,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过程。

根系活力:是一个表征植物根系的量。

肥料的分期效应:指在某一生育阶段中,作物所吸收的单位重量养分能增加的籽粒产量。

氮肥吸收利用率:是指施肥区作物氮素积累量与空白区氮素积累量的差占施用氮肥总氮量的百分数。

氮肥生理利用率:反映了作物对所吸收的肥料氮素在作物体内的利用率,其定义为作物因施用氮肥而增加的产量与相应的氮素积累量的增加量的比值。

氮肥农学利用率:是作物氮肥吸收利用率与生理利用率的乘积,指作物施用氮肥后增加的产量与施用的氮肥量之比值。

填空题:1.农业生产包括植物生产、土壤管理、动物生产三个环节2.农业部规定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符合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要求。

3.农业生态特点:社会性、高产性、波动性4.农业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农业生态系统来自自然生态系统,因而无论是生物组分还是环境组分都与自然生态系统有很多相似的特征。

然而,农业生态系统又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改造和调节控制的产物,因此又明显区别于一般自然生态系统。

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系统的生物构成不同;(2)系统净生产力不同;(3)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同;(4)系统稳定机制不同;(5)系统服从的规律不同。

5. 营养作物吸收养分环境因素是:pH、光照、气温、水分、养分的浓度、离子间的相互作用6易缺铜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如泥炭土、沼泽土和腐殖土;易缺钼的土壤:酸性土壤7.增施钾肥能增加抗病性、抗逆性、抗寒抗旱、抗倒伏8.农产品质量包括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卫生品质9.水稻“一炷香”是缺磷10.棉花缺硼引发的症状:在苗期、蕾期即有表现,主要是叶片变厚增大、变脆,色暗绿无光泽,主茎生长点受损,腋芽丛生,上部叶片萎缩。

《土壤农化分析》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的实践与探索

《土壤农化分析》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的实践与探索

《土壤农化分析》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的实践与探索屠人凤朱江*曹海生谷勋刚郜红建张自力(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230036)摘要:根据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要求,结合土壤农化分析课程的特点和规律对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设定和实施方案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通过实践教学表明所采用的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模式教学效果良好,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为进一步完善深化土壤农化分析实验课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创新能力;土壤农化分析;教学实践;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15-0153-2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Designing Experiment Teaching Project"Agricultural Chemical Analy⁃sis of Soil"Tu Renfeng et al.(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nhui Agriculture University,Hefei230036,China)Abstract:The setting and embodiment of designing experiment teaching project have been studied and explore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designing experiment teaching,combined with the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s of the agricultural chemical analysis of soil.The teaching effect of designing experiment teaching ap⁃peared to be notable i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ability have been enhanced.Thi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have accumulate abundant experience for the re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chemical analysis of soil experiment curriculum.Key words:Designing experiment;Lnnovation ability;Agricultural chemical analysis of soil;Teaching practice;Ref⁃ormation土壤农化分析实验是《土壤农化分析》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土壤农化分析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锻炼学生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所以土壤农化分析实验课备受重视。

营养诊断的内容描述

营养诊断的内容描述

营养诊断的内容描述营养诊断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检测、评估和分析方法,确定个体或作物在特定阶段的营养状况是否健康、平衡,是否存在营养素缺乏、过剩或其他代谢失衡问题,并据此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措施的过程。

以下是针对人体与植物的营养诊断内容描述:人体营养诊断:1. 生化指标检测:-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以判断体内糖脂代谢、蛋白质合成及器官功能状态。

-微量元素测定:如铁、锌、钙、镁、硒等矿物质水平,以及维生素A、D、E、K、B族维生素等。

-人体成分分析:使用生物电阻抗分析(BIA)或DEXA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了解体脂率、肌肉量、骨密度等。

2. 生理功能评估:-基础代谢率(BMR)测定:通过代谢车计算出每日静息能量消耗,用于指导日常饮食热量摄入。

-消化系统功能测试:例如胃肠道吸收能力、消化酶活性等。

-免疫功能、激素水平等指标评估。

3. 膳食回顾与记录:-详细记录并分析个人的饮食习惯、食物摄入量,结合营养软件计算实际摄入的营养素种类与数量。

4. 症状与体征观察:-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生长发育情况、疲劳感、皮肤变化、毛发质地等症状判断可能存在的营养问题。

作物营养诊断:1. 形态诊断:-观察作物叶片颜色、形状、大小,茎秆粗细、节间长度,果实质量等,根据典型营养缺乏症状判断养分状况。

2. 化学诊断:-叶绿素含量测定,反映氮素供应状况。

-地上部组织分析:取样测定叶片、茎秆中的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浓度。

-土壤化学分析:测定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推断其对作物营养供应的影响。

3. 环境诊断:-考虑气候条件、灌溉方式、土壤pH值等因素对作物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 田间试验与施肥试验:-进行不同施肥处理的对比试验,观测作物生长反应,从而得出最适宜的肥料配方和施用策略。

营养诊断是营养师通过评估个体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来确定其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等问题,并为其制定相应的营养改善计划。

营养诊断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检查:通过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等指标,评估个体的身体组成和体型,以及是否存在肥胖、消瘦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土壤作物营养诊断实验二土壤与作物营养诊断在农业生产中,营养诊断正如医学上的临床化验诊断一样,通过土壤养分速测,可以大致摸清某个生产单位各种田块土壤养分的基本数量及其供应养分的能力,作为作物布局、轮作倒茬、肥料合理分配以及以户定肥、按地投肥等科学用肥的参考,作物从土壤养分供应不足或施肥过多,致使作物的营养失去平衡,产生缺素或者毒害症状,通过对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状况观测与分析,为作物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植物营养诊断的方法有形态诊断、化学诊断和对比营养诊断法等。

作物在生长期内由于营养失调而使植物的外部形态发生变化,如叶子的颜色和形态的改变,出现特有的斑点或暗色点,植物生长延缓等,通过肉眼观察作物的外部形态判断养分丰缺的方法,称为形态诊断,在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取其特定部位,用化学方法测定某种养分元素的浓度,用以判断该元素的丰缺水平,叫做植物养分的化学诊断。

用所需的营养稀溶液注射到树干分枝或喷洒在叶部,经过7~10天后比较叶子颜色、形态和植物生长状况的变化,用以诊断植物营养方法,称为对比营养诊断法。

植物营养诊断的方法是综合的方法,化学诊断必须与土壤调查、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观察、气候条件、农业技术措施等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植物营养化学诊断的速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而快速的特点,用以测定植物组织中未被同化的无机养分,适用于田间,可通过多次重复来获得相对可靠的结果。

判断植物组织速测结果时,必须考虑全面,一般地说,植物组织中某元素含量多少,能反应土壤中该元素的供应水平。

但是必须注意植物由于某一营养元素严重缺乏而使生长受到抑制时,另一元素的含量反而会增高,这就容易导出错误的诊断,例如在肥力较低的地块,植物组织中严重缺磷时,硝酸盐的转化受到阻滞,结果会造成组织中NO3-—N的积累,这不能说明土壤有效氮供应充足;又如土壤中氮中磷都缺乏时,组织速测的NO3—N含量很低,而P含量则相对较高,此时,如果施用氮肥,组织中NO3-—N增高,而P降低了。

在干旱情况下,土壤中的养分不容易被吸收,致使植株内养分含量下降,这并不能说明土壤中缺乏有效养分;相反,寒冷和缺光等条件会使养分在植物体内积累。

此外,中耕切断一些根系,病虫的侵袭等也能影响体内养分的含量。

因此在进行化学诊断时必须考虑如下三条原则:1、化学诊断结果要和植物的产量(或生长量)相比较是判断植物需肥结论的首要原则;2、营养元素之间在植物体内存在相互作用,故需同时测定N、P、K三种以上的元素;1、正确选择植物的器官和部位进行测定。

一、土壤营养诊断(一)土壤样本的采集与处理在一个生产单位范围内,应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地形、历史情况、田块界限与不同的肥力状况分别采集样本,一般在20亩以下的地块可以采集一个混合样本,超过20亩地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样本数目。

采样可以采取对角线法或蛇形法多点采集等量土样,然后充分弄碎混匀用四分法对角淘汰。

最后取土0.5 kg作为一个样本。

采样深度以耕作层深度为准(一般为20 cm)。

样本袋标签注明采样地点、深度、时间、地块前茬、施肥水平、产量水平、采样人等,袋内外各一标签。

采回的样本及时风干,剔除根茬、枯枝落叶以及石块等混杂物然后,研碎通过1 mm筛孔,备用。

在田间进行土壤养分速测时,都是采用新鲜样本,但由于土壤水分含量变异很大,为了统一计算基础,均以烘干土计,因此必须测定新鲜土样水分含量,然后计算应称湿土重。

同时也为判断作物营养条件时,作为水分是否适宜的参考。

现介绍田间土壤水分速测法——酒精燃烧法:先称盛土铝盒的重量,然后称新采湿土样10 g于铝盒,用量筒加入6~8 ml 酒精,充分搅匀,然后点燃酒精,待燃烧将尽时,用小刀轻轻拔动土壤以助其燃烧完全,随后再加入2~3 ml酒精。

继续点燃一次,至松散粒状时表示土壤已干燥,待铝盒冷却后称重。

«Skip Record If...»根据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结果,应称量的新鲜土样重为:应称湿土重(g)=应称干土重(g)+土壤含水量%×干土重例如:测定的土壤含水量结果为10%,则应称湿土重=5+(10%×5)=5.5克。

广大贫下中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土壤墒情(含水量)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不同的土壤垧情划分为干土、灰垧、黄垧、合垧、黑垧等五级。

在田间也可以测土壤垧情来估算出土壤的含水量(不一定要用酒精燃烧)。

干土的含水量约为4~8%,灰垧为8-12%,黄垧为12~16%,合垧为16~20%,黑垧为20~24%,一般砂土轻壤土用低限,垆土(粘土或重壤)用上限,二合土(绵土,即轻壤至中壤)取中间数值。

此外,水稻田浸水的土壤含水量约为25~35%。

由于水稻土中含水量很高,因此,在加浸提液的量时,应除去相应的含水分量。

(二)土壤养分浸出液的制备称取土壤样本5 g(以干土计)于30 ml干净的细口瓶中,用量筒加入0.5N 浓度碳酸氢钠15 ml,再加一小匙活性碳,用力摇动200次,静置5分钟过滤于另一干燥的容器中待测。

(三)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本法适用于含石灰,pH为中性至微碱性的土壤。

如改用其它方法或不同土壤类型,则应结合田间肥料试验进行,不可机械应用分析结果。

①土壤NO3-—N的测定。

测定原理:锌在酸性条件下,产生氧气,将硝酸根还原成亚硝酸根,后者与对氨基苯磺酸和α—萘胺作用,形成红色偶氮染料,在一定范围内可按颜色(玫瑰红)深浅估测NO3-—N含量。

本法的灵敏度范围内0.5~20 ppm,其反应一定要在酸性条件(pH=5左右)下进行,在碱性条件下不显色或显色不明显。

测定步骤:分别吸取含有NO3—N 2 和16 ppm的混合标准液各1、2、4滴两份,按一定顺序滴入白磁板的各自穴中,然后每穴加蒸馏水3、2、0滴,每穴中的总体积各为4滴,搅匀。

即得含NO3-—N分别为0.5、1、2、4、8、16 ppm的系列标准液。

与此同时,吸取两份土壤待测液各4滴,分别放入白磁板的另2个穴中,各级标准液穴中再加蒸馏水1滴,而土壤浸出液穴中加2.0N硫酸1滴,搅匀,然后分别向各级标准液和土壤待测液的白磁板穴中加入硝酸试粉—小匙(绿豆粒大小),搅匀,5~20分钟内与标准色阶比色读数。

②土壤中铵态氮的测定测定原理:纳氏试剂与铵作用生成碘化氨基氧汞黄色溶液,在一定的浓度内,黄色愈深,铵态氮就愈多,相反就少,通过与已知的标准色阶相比,即可求出其含量。

在强碱性条件下才能显色,酸性则不显色,化学反应如下:2K2(HgI4)+ 3KOH + NH3 = NH2Hg2O + 7KI + 2H2O测定步骤:分别吸取含有NH4+—N 2 ppm和16 ppm混合标准液1、2、4滴两份,按一定顺序滴入白磁板的各自穴中,然后于每穴中加蒸馏水3、2、0滴,使每穴中的总体积均匀为4滴,搅匀,即得含NH4+—N分别为0.5、1、2、4、8、16 ppm的系列标准溶液。

与此同时,吸取土壤待测液两份各4滴,分别滴入白磁板的另外2个穴中,分别向各级标准溶液和土壤待测穴中加入10%酒石酸钾钠阿胶溶液1滴,纳氏试剂1滴,搅匀,5~20分钟与标准液比色读数。

③土壤中有效磷的测定测定原理:土壤中的磷酸与硫酸钼酸铵溶液作用生成淡黄色或无色的磷钼酸铵,被氯化亚锡还原便形成蓝色的络合物,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蓝色深浅和标准色阶相比,即可求出其含量,化学反应如下:(NH4)2MoO4 + H2SO4→H2MoO4 + (NH4)2SO4H2MoO4→ MoO3•H2OMoO3→ MoO2H3PO4 + MoO2 + 4MoO3→ MoO2·4 MoO3·H3PO4侧定步骤:分别吸取含磷2 ppm和16 ppm的混合标准溶液各1、2、4滴,按一定顺序滴入白磁板的各自穴中,然后各加蒸馏水3、2、0滴,使每穴总体积均为4滴,搅匀,即得含磷分别0.5、1、2、4、8、16 ppm的系列标准溶液。

与此同时,吸取两份土壤浸出液各4滴,分别滴入干净的白磁板的另2个穴中,于系列标准液穴中加蒸馏水1滴,往土壤浸出液穴中加2.0N硫酸1滴,搅匀,然后,向各级标准液和土壤浸出液穴中分别1.25%硫酸钼铵溶液1滴,搅匀再加0.4%氯化亚锡1滴,搅匀,5~10分钟与标准色阶比色读数。

④土壤中有效钾的测定测定原理:钾离子与亚硝酸钴钠试剂作用时,生成难溶于水的亚硝酸钴钠钾黄色沉淀,当溶液中含钾量少时,此沉淀则成悬浊液存在。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根据悬浊液的混浊程度,即可求出其含量,化学反应如下:2K+ + Na3[CO(NO2)6]→ K2Na[CO(NO2)6]↓+ 2Na+铵离子对测定有干扰,加入甲醛溶液作为掩蔽可消除,此反应pH值控制在4~6较好,当pH>6时易形成氢氧化钴沉淀,pH<4时,亚硝酸钴钠钾易溶解。

测定步骤:分别吸取含K 20 ppm、160 ppm的混合标准液各1、2、4滴两份,按一定顺序放入底部中间有2 mm直径黑点或1 mm粗黑线条的白磁板的各自穴中,然后于每穴中加蒸馏水3、2、0滴,使每穴的总体积为4滴,搅匀,即得含K分别为5、10、20、40、80、160 ppm的系列标准液。

与此同时,吸取土壤待测液4滴两份放入带有黑点或黑线的白磁盘另2个穴中,于各级标准中加蒸馏水1滴,土壤待测液中加1:1醋酸1滴,37%甲醛阿胶溶液1滴,搅匀,加15%亚硝钴钠1滴,再加95%酒精4滴,2~20分钟与标准液的混浊比浊读数。

二、植物营养诊断(一)植株化学诊断样品采集和处理1、取样的代表性在作物化学速测工作中,为了保证速测结果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情况,采集工作十分重要,对测定样品的选择一般要求有充分的代表性,要多点取样,避免采集田边、路旁的植株,采样时要注意长势、长相,凡是植株过大、过小的以及受病虫害或机械损伤的植株不应采集,如果测定对象是缺素或者有病的植株,则应选择典型的样品。

同时采取无病正常植株样品进行对比,取样株数一般一个样品应在10株以上。

总之,在采集时一定要考虑到植株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营养诊断要注意代表性,对阻碍因子诊断则力求典型性。

2、取样时间作物体内各种物质数量在不断的代谢变化之中,在白昼和傍晚,在不同生育期,都有所不同,因此,采集时间要尽可能固定在一天之内,一般在上午8~10时进行较宜,因为那时作物的生理活动已趋于活跃,地下部分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速率和地上部分光合作用对养分的需要,接近动态平衡,作物组织中的无机养料贮量最能反应根系养分吸收和作物同化作用对养分需要的相关性。

因此,这时取样测定效果最好,当然,互相比较的样品也必须在同一时间内采取,否则就失去互比较的意义。

3、取样部位取整株作物进行分析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在一般作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含有的营养成分和数量都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种器官,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其营养含量也有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