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件》读后感

合集下载

《人之书》-读后感

《人之书》-读后感

《人之书》-读后感
读完《人生之书》,让我感悟颇深。

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是一本书,每一页都记录着我们的成长、经历和情感。

在这本书中,有喜怒哀乐,有得失荣辱,有挫折与成功。

每一页的内容都是我们生命中宝贵的一部分,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值得珍惜和回味的。

通过阅读这本“人生之书”,我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多姿多彩。

每个人都在书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这些角色又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我们可以学会珍惜眼前,珍惜当下的幸福和快乐,也要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总的来说,读完《人生之书》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片段,更加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这本书提醒我要珍惜当下,坦然面对未来,用心体验生命的点滴,让自己的人生之书写满感动和奇迹。

希望每个人都能用心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2022年《人鸦》读后感15篇(精选)

2022年《人鸦》读后感15篇(精选)

2022年《人鸦》读后感15篇《人鸦》读后感1《人鸦》是这个学期的必读书目之一。

这本书以动物的角度来看人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主人公瑞夏德有一天在大树下面,突然飞来一只会说话的乌鸦,它想和瑞夏德交换了一下,瑞夏德答应和它交换一下人物。

就这样瑞夏德的新生活开始了。

瑞夏德被树上的2只乌鸦送到乌鸦群。

在第一次找吃的中,瑞夏德就很出色,因为作文好的瑞夏德成为了乌鸦群的故事大王,每天晚上为乌鸦群门讲故事,他还成为稻草人专家。

后来瑞夏德大大的出名,成了乌鸦群的名人。

当他出名时,有了一种回家的想念。

最后他变回了自己,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乌鸦是一种很好的动物,只要你换个角度去看一个东西,你就会知道它并不是很讨厌,反到会喜欢那个东西。

《人鸦》读后感2它是一位知心,是一把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它可以带我们去书树林,也可以让我们成智慧富翁。

一个金发男孩瑞夏德和一只黑乌鸦朗尔多夫交换角色。

瑞夏德在鸦群中帮助了许多人:它救了罗高,让它不被野兽吃了……可是人是人,乌鸦是乌鸦,瑞夏德知道自己会变回人类的。

在白乌鸦拉姆塞斯的帮助下,瑞夏德终于变回了自己,过上了以前的生活。

这本书告诉我帮助别人就会快乐,人不要一味自私的像洛阿一样,只说一句:“这又不是我们的事,”就要走的人。

只要帮助别人就会有很多朋友,不要认为自己吃亏了,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不要先收获你再努力,那是没用的。

反正,一个人只要诚实,乐于助人就会有许多好处,有许多朋友。

《人鸦》读后感3这本书是彩乌鸦系列的代表作,它讲述了一个男孩为了逃避学习,跟乌鸦作了一个角色呼唤。

乌鸦念了一个咒语,他变成了乌鸦,乌鸦变成了人。

他拍拍翅膀,来到了鸦群。

在鸦群生活让他明白乌鸦也是会遇到困难的,他还利用人的智慧救了同伴,在鸦群里人人都喜欢他。

过了几天,他开始想爸爸妈妈了。

还感受到离开家人的痛苦,朋友们的友谊、关心是多么的让人温暖。

他想的乌鸦换回来,可是乌鸦却不同意。

变成人的乌鸦在他家过得很开心,不用找东西吃,也没有天敌。

读书笔记-人件

读书笔记-人件

《人件》能够帮助项目凝聚起来的人比得上两个只做工作的人。

一个在不可能的给定时间内要完成的项目,恰恰需要抽出时间来频繁的召开头脑风暴,以帮助个人融入到高效的整体。

西班牙人的理论通向积累财富的道路就是从土地或从人身上有效的榨取财富,于是开始扩大疆土和剥削土著人从海上运回大量黄金,他们所有的努力造成的后果是通货膨胀。

英国人理论认为价值可以通过天才和技术创造出来,于是产生了工业革命。

生产力应该意味着一个小时的工时内达到更多的成果,而不是用一个小时的工钱榨取更多的利润。

持有西班牙理论的经理的梦想只是不付钱而让员工加班加点地工作,这不是生产力而是一种欺骗。

他们欺骗手下人接受毫无希望实现的时间紧迫的进度表,让他们带着愧疚的心理牺牲一切以满足这个进度表的要求,并竭尽所能使手下人更长时间,更努力的工作。

为了能在最后期限完成工作而加几个小时的班,也许会有点好处,但是那总伴随着一个相等时间段补偿性的减班,从短期看也许对你有好处,但是从长远角度看,这些好处就会抵消。

加班就像是冲刺,在马拉松比赛中对于那些有剩余能量的人来说最后几百米的冲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从刚开始就开始冲刺那就是在浪费时间。

加班的负面影响:差错不断、精疲力尽、加速人员流动、补偿性的减班动摇胶冻团队,当工作不可避免的不能按时完成时,不能过多的依赖加班来及时完成工作,以达到免受责备的目的工作狂就是只要你给他压力他就加班加点工作不需要换休,尽管他的工作效率在降低但是他还是会工作很长的时间,但是只要他明白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比从事这种愚蠢的工作更重要的事情时你在完成这个项目后就失去他了。

作为一个经理你该如何跟工作狂打交道?如果使用西班牙人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的剥削他们你将最终失去他们,无论你多么拼命需要他们把所有时间精力都投入到这个项目中去,也不能以他们的个人生活为代价失去一个好人是不值得的,要提高更有意义的生产力。

人们在接受时间重压的时候不是工作的更好,只是工作的更快。

人的问题读后感

人的问题读后感

人的问题读后感《人的问题》读后感。

人的问题,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弗朗茨·卡夫卡所著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他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境。

通过对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的描绘,卡夫卡成功地表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迷茫,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在小说中,主人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等。

这些问题看似平凡,却深深地触及了人类内心的柔软处。

主人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助,甚至产生了绝望的情绪。

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度,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类内心的脆弱和不安。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卡夫卡成功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所在。

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问题所困扰,感到疲惫和迷茫。

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这种心灵的空虚和迷茫,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共同问题。

然而,尽管主人公在小说中所面临的问题看似无法解决,但卡夫卡并没有给予读者绝望的结局。

相反,他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这种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给予了读者信心和勇气,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至于失去信心和勇气。

通过《人的问题》,卡夫卡成功地表现了人类内心的挣扎和迷茫,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的深刻思考。

它通过对人的问题的描绘,让读者深刻地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发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

因此,我认为《人的问题》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人鸦》读后感

《人鸦》读后感

《人鸦》读后感范文第一篇:飞上高空箭一般俯冲天地之间任从容用你的翅膀担负起黑夜吧你去做乌鸦我来当儿童念动着这个奇怪的咒语,一只乌鸦变成了满头金发的瑞夏德,而瑞夏德则变成了有着一身乌黑羽毛的乌鸦。

他们就在这一瞬间完成角色的变换,从此男孩瑞夏德开始了他艰难的回归之路。

这是我最近读的《人鸦》所说的故事。

一天一只乌鸦落到有着满头金发的男孩瑞夏德他身旁呱呱叫:“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当男孩问了半天才知道乌鸦是想和他变换角色,并且乌鸦的生活中没有算术题后他同意了,瑞夏德是个讨厌算术的人。

能够飞翔的乌鸦瑞夏德把乌鸦的生活想的很美好,他想:谁能像他一样飞翔,谁就永远不会遇到麻烦。

可是鸦群中的日子虽然没有算术题,但也必须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还要饿肚子。

于是,作为人中的鸦,鸦中的人,瑞夏德开始用不同的角度去思索问题,最终在很多乌鸦朋友的帮助下,瑞夏德变回了自己,他懂得了许多过去不懂的道理。

我喜欢《人鸦》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地方都会有困难和不如意,但只要你自信、坚定、坚持,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包括你一生最大的梦想第二篇:谁会想到从前令人讨厌的乌鸦,如今变成了拥有高尚品德的乌鸦。

为了乌鸦群的友谊,他任凭朋友污辱他是一个叛徒也不愿意见死不救,他宽容的包容了其他乌鸦的咒骂,如果是我,我干脆飞回家和朗多尔夫换过来。

逃避了口水的风波,并不用再为食物发愁该多好呀!可是瑞夏德不这样想,有着大人不记小人过的品格。

也没有向罗高打小报告,也不怕,相信自己也很不负众望终于将罗高平安的还给了乌鸦群。

其实救蝴蝶虽然没有感谢也没关系,救一个是一个。

大恩可不言谢的。

瑞夏德也不是很快乐吗!当然生态平衡也很重要!乌鸦瑞夏德,以前人瑞夏德你喜欢哪个?我喜欢乌鸦瑞夏德,责任心强的,救鸦心切,坚持不懈,拥有着一双“翅膀”能担负起黑夜的好乌鸦你觉的呢?第三篇:今天,我读完了《人鸦》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一只硕大乌鸦念起了咒语,一个满头金发的小男孩瑞夏德变成了乌鸦。

人的问题读后感

人的问题读后感

人的问题读后感《人的问题》读后感。

人的问题是一本由卡尔·鲍尔斯编著的心理学著作,该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类在社会和心理层面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书中对人类内心的探讨让我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作者通过分析人类的情感和行为模式,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深处所隐藏的各种情感和欲望。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是理性和合理的,但实际上,我们内心的情感常常是混乱和矛盾的。

通过对书中案例的分析,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性,也更加理解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其次,书中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让我对他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我们常常以为他人的行为是由个体的性格和意志所决定的,但实际上,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

通过对书中案例的分析,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更加理解了他人的行为。

最后,书中对解决人类问题的建议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各种人类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例如,作者提出了通过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来解决内心的问题,通过社会支持和心理咨询来解决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建议的思考,我意识到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通过阅读《人的问题》,我对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解决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解决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人模》读后感

《人模》读后感

《人模》读后有感
我不是因为悲伤才哭的,那是因为风吹的。

风是偶然,每个人也许都读过这样或那样的书,我也是。

有点是流传已久的名家之作,也有的是名不经传的无名小书。

但无论怎样每一本书在我们品读之后,或多或少总会给我们心灵深处带来那么一点点的不一样,从而有感而发,我想,起码我是这样的。

谈起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我读过不少书,太多的早已记得不那么清晰了,唯独不久前好不容易从图书馆借来的《人模》一书让我记忆很是深刻,感触良多。

首先,我得大大的赞赏一下康燕宁作家兼摄影师的勇气和魄力,在我看来,无论是作为一个作家还是摄影师,他都很好地为我们广大读者全景再现人体模特的生存状态,揭露了众多裸模群体的无奈与悲剧。

然而在我看来,人模这个职业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悲哀,我们都知道,如果可以从新选择,她们也许就不会为了生存而去从事这份不被我们肯定的工作了。

但无论如何,平心而论,这是一份工作,一份神圣而不容易的工作,但总会有人去做,不是你就是她,也有可能是我。

书中那并不华丽的文字却生动地道出了万千人体模特的心声,却写出了不为人知的人体艺术的秘密,更让我们为这些为艺术献身却备受嘲讽的她们唏嘘不已。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话说总有那么一本书曾给我们的心灵深处带来那么一点点的不一样。

我的管理实践---《人件》读后感

我的管理实践---《人件》读后感

我的管理实践---《⼈件》读后感写在前⾯听说《⼈件》是很久之前的事了,但⼀直没读。

主要是受到了《⼈⽉神话》的影响---《⼈⽉神话》⼀直被奉为经典管理书籍,名声应该⽐《⼈件》⾼,⾄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先读了《⼈⽉神话》,当时还很好奇,《⼈⽉神话》和项⽬管理有⽑线关系?读了才知道,“⼈⽉”就是我们说的“⼈天”!读了⼤概三分之⼀,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作者⾏⽂⽅式不适合我,反正读不下去了,感觉说了那么多废话只是说明了“增加⼈⼒⽆法加快项⽬进度”!所以《⼈件》也就⽆限期搁置了!最近项⽬组购书,买了这本书,就拿来看看!看了才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做了两年多的管理,最近不想做了,⼜回到了技术。

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学到什么,但是它所提到的很多内容和我当时的管理⽅式很契合,或者说和我的想法很相近,同时也解释了我最后为什么不想做管理了!⼈员管理“流⽔的开发,铁打的项⽬”。

相信对有⼏年经验的开发⼈员来说,这句话并没有说错。

很庆幸的是,在我管理的两年多⾥,没有⼈离职,虽然团队不⼤,只有七个⼈。

我把功劳归结为:项⽬组成员的⾃觉性和我的好脾⽓⽽《⼈件》给了我更有说服⼒的说法:“管理者不是让⼤家去⼯作,⽽是创造环境,让⼤家可以顺利的开展⼯作”⾸先,我承认我⾃⼰也是多少有点“⾼科技幻觉”的!⾄少,每次别⼈问我做什么⼯作时,我回答:“互联⽹”,或者很屌丝的“软件开发”。

基本都会得到“⾼端”的回应!也就导致我的⼀丝丝飘飘然,⾄少在当时是的。

现在,我很认同《⼈件》⾥的说法:“从事基础研究并获得根本突破的科研⼈员做的才是⾼科技⼯作,其他⼈只是在使⽤研究成果”.在各个技术⼤会上,你听着某某架构师、某某CTO,说着这个技术如何如何先进,这个架构如何如何好。

其实绝⼤部分都是使⽤的前⼈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有不少实际上在很多年前就研究出来了。

另⼀个现象就是,虽然软件⾏业在外⼈以及不少⾏内⼈看来是“⾼科技⾏业”。

但是,在管理上,仍然使⽤的是传统⾏业的那⼀套:项⽬就像流⽔线⼀样,⽽开发⼈员则像流⽔线⼯⼈,开发⼈员是可替换的!从软件架构来看:开发⼈员就像⼀个个的模块,某个模块出问题了,换个相同的模块就⾏了!⽽实际上,虽然软件⾏业不是“⾼科技”⾏业,但是与传统⾏业还是有⼀个很明显的差异的:软件⾏业是“思维密集型”⾏业,⽽⼤部分传统⾏业是“劳动密集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在软工中的定位-读peopleware有感史婕茹5080369079F0803604一、引言未上大三前,就曾经听学长学姐说过《人月神话》和《人件》这两本书,它们被誉为软件图书中“两朵最鲜艳的奇葩”。

于是我迫不及待的借了《人件》一睹它的风采。

这两本书关注了软件开发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方面,《人月神话》注重于“软件开发”本身,而《人件》则是强调了软件开发中的“人“。

我选择了《人件》这本书来写读后感。

因为我才大三,对于软件开发还接触不深,但看了《人件》这本书后再对照自己在国家创新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还是感触良多。

二、《人件》读后感看完《人件》这本书,发现全书中基本没有涉及到任何软件技术,但作者精辟的探讨了专业软件团队管理这一非常专业的话题。

怎么把团队做好,这是一个大问题。

只有做好团队,才能做好软件。

这本书同时也推荐了许多已在使用中的标准,如关闭公共寻呼系统,怎么面试软件开发人员等。

由于《人件》这本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有许多后面的部分前面已经提到过,只是换了一种讲法而已,所以经过思考后,我决定分为四个方面去阐述《人件》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新观点,它们分别从面试开发人员,管理开发人员,凝聚开发人员和办公环境四个方面来描述软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人力资源的管理《人件》提到:软工本质上其工作的主要问题,与其说是技术问题,不如说是社会学问题。

记得这学期信安综合实践课上老师也提过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我想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但是下面又提到很少有经理人用这样的思想指导管理工作,在我做创新项目的时候我也是这种情况。

我和我同组的同学更倾向于集中精力做技术方面,而几乎不怎么开会,一般是你做你的模块,我做我的模块,这种结果是到最后磨合的很差,记得我们中期开了一次会,发现我和另一个同学原来做的是一样的,缺少沟通让我们做了许多重复工作。

而我们为什么会不集中精神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工作呢,《人件》告诉我不是因为技术更重要,而是因为它更容易做。

的确如此,人际关系是很复杂的,大家都希望尽快做完项目,一味的去追求代码的速度,而没有人愿意去管岌岌可危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们的天性就是用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与人沟通这种能力恰恰是整日埋头编码的程序员所缺乏的。

而对于编程这件事,从大一到大三,也编过不少程序了,但在考试的压力下我总认为一个程序越少出错越好。

而《人件》告诉我对大多数脑力劳动者来说,偶尔犯一个错误是自然的,也是工作的一个健康组成部分。

因为不太了解实际工作时项目经理的操作情况,但是我想如果他试图培养一种不允许出错的气氛只会让他的手下产生防备心理,如果我是那个项目组的一员,我会因为这种氛围而不去尝试我认为结果会很糟糕的事,比如尝试一种新的算法,尝试一种新的技术。

尽管整个团队的技术平均水平也许会因为采取的任何限制错误的措施而得到适度改善,但是团队社会学却会受到严重损害。

所以当人们犯错时,作为项目经理应该鼓励他们。

说到错误,不得不想到老师曾提过软工中软件测试占着很大的一部分,而我在做创新项目时总是默认我写的程序没有错,或者说我潜意识里期待这样,这让我对检查出错这一结果十分厌恶,读了《人件》后我知道这是人之常情,并且我必须花更多精力在测试这方面。

《人件》内提到大多数程序员都是热爱自己的工作的,这一点我不太清楚,因为不太了解计算机从业人员是否都热爱编码这一过程。

假设这条是正确的,那么“管理就是赶驴“这句话就有待商榷了,开发与生产不同,一个进行脑力劳动的人要进行思考,他有自己主动的决定,纯粹的“赶”人能迫使他们动起来,却对于整个项目的进展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效果的。

所以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也许减少一点严厉的措施能让经理和成员都好过一些。

提到成员就不得不说每个员工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每个员工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特质,也许某种人他技术不行,但是他可以协调好人际关系,有很强的亲和力,总是能准确理解客户的需求,并能帮公司维持稳定的客户源,若是这样项目经理就必须重视这种员工特质,因为亲和力是很强的催化剂。

《人件》中有句很幽默的话:项目的全部目标就是让自己死亡,项目中唯一稳定的状态就是死后僵硬。

项目评价关键在于动力学,所以催化剂的适时出现对于一个项目的完成还是有很大意义的。

以前经常听人们说软件从业人员是悲哀的,因为整天泡在公司加班加点,于是生活已离他远去,严重的可能还有“妻离子散”。

这不得不显示软件业的管理就是在更大程度上以员工的生活为代价,让他们更努力、更长时间的工作。

没有人能真正工作超过40个小时的,在我们这种学生阶段,对于自己喜欢听的课、对自己感兴趣的程序也顶多只能集中一个上午的注意力,而要以连续的和以创造性工作所需要的强度水平进行工作是没可能的,这提示我们若以后真正作为项目经理人时,要尽可能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减少加班的时间,因为世故的程序员都知道保持沉默并抓紧一切时间补休,而菜鸟则是一味工作最后导致崩溃。

若一味加班加点,可能的结果是失去一名优秀的员工,从而带来更大的成本—如培训一名新员工等,所以职业经理人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就是员工的个人生活代价问题。

前面提到一个人不可高强度的工作那么长时间,所以在高强度时间压力下就不会保证质量了,同时也牺牲了员工对于工作的满意度。

在未看《人件》前,我曾经幻想过如果我是一名项目经理的景象。

当时我觉得我会给我的员工们设置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最后期限,因为我的感觉就是给予这个期限可以帮助他们为优秀而奋斗,让他们更有紧迫感,我的潜意识里认为我的这些员工都是有惰性的,必须在后面加以鞭策。

但是《人件》让我从人的方面去思考,如果我是一名在高强度下的员工我会怎么做。

诚然,就如书中残酷的现实一样,我会掩盖问题,等待以后处理或者把问题硬塞给产品的最终用户,这就牵涉到开发人员也不把软件用户当人看,也许应该有一本“人件”的姊妹篇来阐述这一点。

会有人说提早发售的利润远远高于产品质量降低带来的市场损失,但这只是假象。

长远来说远远超过最终用户需求的质量是一种取得更高生产力的手段。

购买产品的用户在购买多次劣质产品后会最终放弃这家公司的品牌,并向周围用户群体传达该品牌质量差,不要买它的信息,相反,有口皆碑的公司则更容易赢得客户的青睐。

所以经理们在各种时间压力下要进行质量和时间的权衡。

同样是时间问题,帕金森定律成了职业经理人的口头禅。

正是这项定律让他们制定一个不可能的、乐观的交付日期。

帕金森定律是这么定义的:给一个项目多少时间,它都能将之耗完。

我觉得这个倒是挺适合我的创新计划项目的,但是我的项目跟一般意义上的项目并不一样,毕竟我的专职工作不是这个。

《人件》提到除非是官僚机构,帕金森定律肯定不适用于你的员工,同样《人件》基于的也是编程人员会从工作中得到许多快乐的条件下。

这时我想到了我第一次做PRP,那时我才大二上学期,跟着一位同学一起报的想尝试一下,结果老师属于不闻不问型的,我想我当时的行为在老师眼里也是不能履行工作并且对我的工作质量漠不关心。

因为我当时实在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编程的能力太欠缺。

其实这也就说明一个问题,这种工作对于我现有的知识水平来说太难了。

《人件》告诉我们,当一个项目完全不合理或不现实的时候,不能再加班加点。

项目组的成员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并在内心滋生一种挫折感——并且士气也会降到低谷。

我想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有人限制我在一天内做完不可能做完的事,我内心里认定这是不可能的事,就不会努力去完成好它,说不定效率会极其低下。

所以对于经理人来说不得意的情况下降日程排的很紧可以理解,但是总是这么做,就要考虑员工对你已经产生了极差的印象了。

《人件》提到了软件管理中的七个不真实期望,我觉得总结的很到位,举其中六个来说吧。

1、“有使你的生产力剧增的新诀窍,你已经错过了”,就像我经常在报纸上看到的睡觉减肥,睡觉增高的广告一样,总是说的神乎其神,实则只是为了兜售其产品而做的虚假广告;2、“其他经理的成效是正100%、200%或者更多”,就想我们经常自己恐吓自己别人的学习效率是自己的200%,有的时候确实是这样,但是大多数时候人和人的差别是不大的,《人件》也提到这些吹嘘者主要着眼于编码和测试环节,而忽略了其它重要环节;3、“技术正飞快地发展,而你正在被淘汰”,未看下面的解释之前,我认为这句话挺对的。

因为曾经有很多人跟我说编程人员是吃青春饭的,计算机技术发展是相当快的,如果不学习新技术的话很快会被淘汰的,《人件》给了我另外一番解释,高科技幻觉导致我所做的大部分工作不是真正的高科技,当机器发生巨大变化时,商业软件的开发却是相当静态的,这时我就想到了我妈用的财务软件,的确更新换代的速度没有像迅雷,QQ速度那样快,也许这其中反应着什么;4、“改变语言将使你收获巨大”,我曾经一度想学语言越多种越好,但是我室友告诉我其实不管什么语言,只要真正精通了,就是成功的;5、“因为待做的项目堆积如山,你需要立即加倍的提高生产力”,原本这条期望没给我什么感觉,但是下面的解释又让我忍不住拍手叫好,《人件》精确地指出待做的项目的本质就是宗赔钱的买卖,它应当被丢在垃圾堆中,所以也就不存在堆积如山的问题了;5、“其他任何事情你都顺其自然,是不是你对手下的软件开发人员也放任自由?”软件开发人员不是机器,不能自动化地完成工作,所以需要经理人适时的催促和关心,不能过度放任他们自由;6、“如果将你手下人置于很大的压力下,他们会工作的更好”,就如前面解释的一样,他们为了时间而放弃了质量,享受的乐趣也就减少了,工作的提高也就不必谈了,所以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应该让人们快乐的工作,而不是强迫人们去工作。

办公环境问题办公环境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办公室的环境问题,虽然办公室离我还有点距离,但是我理想中的办公室跟《人件》中描述的还是极为相似的。

进行脑力劳动的工作者工作的时候需要让脑袋处于正常运转状态,噪音会影响注意力。

虽然有人说在都市环境下,大家都习惯噪音了,但是我还是会受噪音很大的影响。

记得以前编程的时候,只要有人跟我讲话,马上刚想好的点子就消失了。

虽然噪音对注意力的影响因人而异,但是多少是有一点影响的。

工作间设计者们因为考虑到成本问题总是以最小的成本来最大化利用空间,很少有人被分配在窗户旁边,窗户能给人带来新鲜的空气并且看到外面的景色总能让人心情为之一振,并且把这种感觉转化为更高的工作效率。

所以在设计工作空间的时候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员工的工作效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布置自己的工作空间。

前面提到噪音问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白天程序员因为噪音的情况几乎不能做什么工作,因此会有加班,而加班只是增加工作时间数量的手段。

被噪音所影响的人总是倾向于加班或者将工作带回家里去做,就像我以前快高考时总是不愿呆在教室里自习,讨论的声音会分散我的注意力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