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如何赏析句子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如何赏析句子

描写人物的方法
•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 好处:生动形象具体。
练习:赏析下面的句子。
• 1、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济南的冬天》) •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沁园春·雪》) • 3、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 读:如何赏析句子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一、常见的题型:
• 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赏析。 • 2、赏析句子。 • 3、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找句子的时候要注意,找一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或者
运用了写作手法,或者是一些特殊句式,结构上起一定作用的句子,也可以是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
• 2、对句子的赏析。
• 基本的答题格式:
• 此句运用了……(语言表达形式: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了……(内容),用这种形式表 达这个内容带来……(艺术效果)
三、句子赏析的切入点: •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 赏析方法: • ⑴找修辞(注意找全,大多运用比喻和拟人) • ⑵找出表达效果:……写出了……(内容) • ⑶表现了/赞美了…… • 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 赏析:“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 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 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
3、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⑴人物描写 赏析指导: ①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分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之理解句子的含义答题思路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之理解句子的含义答题思路理解句子含义理解句子含义主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着手。
两个方向是要回答句子的本义和深层意,要准确答出这两层意思,需要分三步思考,具体如下:第一步:从句子本身出发,将艺术化或者简化的语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句子的本义,即表层含义。
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遇到代词,要明确的回答出实际指代的内容;二是对于一些处于特殊位置的句子,比如开头的总领句,结尾的总结句,以及中间的过渡句,要将总领、总结以及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概括答出,要求答题完整。
第二步:要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文章,分析句子与所在自然段,以及所在段落的关系,解答句子的深层含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分析要结合具体事件或者具体的人物细节描写分析得出。
第三步: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这是解答和分析句子深层含义的一部分。
就句子而言,出现在文章开头、结尾、中间过渡的句子,以及文章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多需要联系主旨回答深层含义。
就题型而言,要求理解句子含义,或者就某句话谈体会等题型,多需要联系文章主旨作答。
答题技巧:1.充分结合背景和语境,注意整体把握,寻找题目中的隐含信息。
2.要结合文章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分析句子的深层含意。
3.注意句段的言外之意等。
4.注意句段中重点词语,明确这些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一词多义等。
5.要注意结合文题。
此外,还要注意结合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来体会其含义。
【例文】大美田园王本道①千百年来,“田园”这两个字,在国人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积淀中有着特殊的意蕴。
虽然自幼在城里长大,但自打脱离童稚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乘车驶离市区,眼前出现坦荡开阔的原野,宁静旷达的村落,袅袅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迷离缥缈的梦境。
对田园的眷恋,已经深入我的骨髓。
②今年入夏以来,我约了三两好友,利用休息日出离市区,每天踏着晨光,映着朝霞,在辽宁盘锦水乡徜徉。
这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河流交错如织。
[赏析句子的答题方法]赏析句子的方法
![[赏析句子的答题方法]赏析句子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a27706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61.png)
[赏析句子的答题方法]赏析句子的方法第一篇赏析句子的方法:诗歌句子赏析方法篇一 : 句子赏析一、句子赏析的切入点: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⑴示例:“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 一个“悬”字将星星挂在空中而无所依绊的情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半明半昧” 写出了海上看到的繁星有一些光亮,却又有些昏暗,这柔和的光亮使人产生亲近之感,让人仿佛渐渐地陶醉其中,油然而生喜爱之情。
⑵词语赏析步骤:①、从句子中找出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四字词语;②、具体分析这些词语分别体现了人或事物的什么特点或状(情)态,表达了(对象)的(特征、精神、情感)。
⑶练习:①、赏析动词: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答案:“扫、露、支、撒、系、牵、看、啄、走、拉、罩”这几个动词,准确生动而又极有层次地写出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孩子们捕鸟时紧张等待、充满希望及小心谨慎的情景。
②、赏析形容词“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如果把名词前面的形容词抽掉,效果会有何不同?答案:如果把“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肥胖的、轻捷的”这些形容词抽掉,就使事物缺少了色彩、形状和神态,就没有原文生动、形象、具体了。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第一类:比喻句⑴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独特感受。
⑵示例:“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本句把“无数的星星”(本体)比喻成“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眼睛模糊时所见到的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富有情趣。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赏析句子 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六赏析句子模板揭秘1.理解句子的含义。
(1)抓关键词法。
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文意,抓住隐含解题信息的关键词,理解其语境义、比喻义、反义(语)、言外之意等,将这个词所要表示的本来意思在句中表达出来。
(2)借助修辞法。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寻找本体,把生动、形象的说法还原为平易朴实的说法。
(3)返本法。
开头、结尾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根据语境,结合文章主旨、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2.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句子在开头的作用:①开篇点题;②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③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2)句子在中间的作用:①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3)句子在结尾的作用:①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④点明中心,升华情感;⑤引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⑥如果句子本身是修辞,就要从修辞的角度回答;⑦如果句子本身是特殊句式,就要从句式的特点回答。
小试牛刀:叶圣陶评价《孔乙己》一文时说:“小说中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最妙的文字”妙在何处。
(苏州市中考题)答:从结构上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既写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更巧妙地揭示了人情的冷漠和3.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
(1)从修辞角度赏析。
常见修辞及特点:比喻(生动形象);拟人(形象生动);夸张(突出特点);排比(增强气势);对偶(整齐凝练);反复(突出强调);设问(引起注意,引发思考);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景/物……的特点/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2)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中心。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思想品质。
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赏析句子常见题型与答题方法

参考格式:本句从而表现了 x x 之情(或特点等)。
②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 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 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 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 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朱自清《绿》-梅雨潭) 本句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梅雨潭
2
赏析句子的常见题型
1:请简要赏析文中某某句。 2:某某句写得妙吗,妙在何处? 3:谈谈你对文中某某句子的理解? 4:某某句子对表达感情有何作用? “” 5:某某句子有何表达效果? 6:某某句子有何作用? ......
3
赏析句子的切入角度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的
描写方法的角度 说明方法的角度的角 表达方法的角度 子 关键词语的角度
绿的浓淡适宜、明暗适中的特点,进一步表达 了作者对梅雨潭绿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12
参考格式:本句采用了 x x 修辞手法, x x 地描写了 x x 情 状(或特点等),从而表现了 x x 之情(或特点等)。
③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 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 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 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 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 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4
例题分析
结合语境,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 语句。
它既不像苍松那样喜欢站在山头炫耀, 也不像垂柳那样爱好偎依湖畔弄情。
(白桦林)
5
例题分析
中考赏析句子的表达作用题型

中考赏析句子的表达作用题型1. 中考阅读中句子的表达效果怎么答题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首先,要仔细读题,明确句子的类型以及本题的考点。
常见的考点有:1.分析修辞及其艺术效果,常考的六种修辞是:比喻、排比、设问、反问、拟人、夸张,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不同修辞的表达效果2.分析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如倒装句;3.描写类的句子,首先判定是属于人物描写还是环境描写,再根据不同的描写内容,具体分析其所体现的人物的特征、个性、品质,环境的特点及其作用等。
2.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例如赏析句子的作用或者加点词作用,理语文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0篇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2020届广东语文中考专项复习 现代文阅读系列——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1)

中考现代文阅读系列——赏析句子一、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阅读中有句子赏析的相关考点及常见题型。
2、掌握回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和技巧。
3、提高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二、考点探究【中考典例】故乡的风杨俊文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
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
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
而家乡的风,与其它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
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
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
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
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
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⑤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
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
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
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
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
⑥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
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
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
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
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
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
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
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基本的答题格式:
• 1、解释词语意思之类的赏析,可以用这样 的答题格式:
• “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 了……的作用。
• 例如: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 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紫藤萝瀑布》)
“挑逗”一词指招惹,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开的茂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 喜爱之情。
• 2、对句子的赏析。
• 基本的答题格式:
• 此句运用了……(语言表达形式:写作手 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了…… (内容),用这种形式表达这个内容带 来……(艺术效果)
三、句子赏析的切入点:
•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 赏析方法: • ⑴找修辞(注意找全,大多运用比喻和拟人) • ⑵找出表达效果:……写出了……(内容) • ⑶表现了/赞美了…… • 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 )
•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油蛉和蟋蟀们人格化, “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 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乐趣。表现作者儿童 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 乐的心理。
• 2、从“含义”的角度。 • 赏析方法: • ⑴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副词、动词、形容词) • ⑵写出了……(内容) • ⑶表现了/突出了……(精神品质) • 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 托物言志:表达理想、志向、追求方式艺术委婉;把自己 的追求表达得生动形象;语言富有文采。
• 象征:将抽象的精神品质和理性,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来表达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富有艺术感 染力;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 的余地。
常见的表达方式的作用:
• 记叙:记叙过程简洁明快。 • 说明:语言表达简练,通俗易懂。 • 议论:明确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深入揭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如何赏析句子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一、常见的题型:
• 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赏析。 • 2、赏析句子。 • 3、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加以
赏析。(找句子的时候要注意,找一些运 用了修辞手法的,或者运用了写作手法, 或者是一些特殊句式,结构上起一定作用 的句子,也可以是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 句子)
• 赏析:关于芦花的描写,描绘出了芦花开放时的景象,渲 染了优美静谧的气氛,烘托了老交通员和二菱为大菱句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赏析。只要找准一个切入点,从某一 个角度去赏析即可。
• 例如: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着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 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 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湿润着房中的一切。( 《听潮》 )
• 5、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春》)
谢谢!
• 3、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 个角度分别描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以 “细雨”“朝 雾”“暮烟”形容潮来时的形态,以“腥味”“咸味”形容潮来时的气 息。
常见的修辞方法的作用:
• 比喻、拟人:语言生动、形象。 • 夸张:突出……增强幽默或讽刺意味。 • 排比:增强语言表达的音乐美或节奏感、
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故乡》) 赏析: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的贪婪、鄙俗
的性格特征。
• (2)、环境描写
• 赏析指导: • ①……描写。 • ②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景。 • ③渲染了……气氛。(景物的特点) • ④烘托了人物……心情。
• 例如: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 在迎风飘撒。
• 1、抓关键词进行赏析:用“冲”“粘”“湿润”形容潮来时的动作, 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
•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作者运用三个比喻句来描摹海潮。“细 雨”“朝雾”“暮烟”三个比喻体,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蒙蒙, 是晓雾弥漫,还是暮烟暮霭?给人以沾衣欲湿且虚幻迷离的感觉,形象 生动的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
• 赏析:“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 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 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 的”放在句末,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
3、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⑴人物描写
赏析指导: ①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分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
示事件的本质;体现语言表达的严密逻辑 性,增强说服力;能透过现象,揭示共性 规律;具有组织功能、判断辨别功能。 • 描写: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 • 抒情:感情饱满、感人。
描写人物的方法
•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 写、心理描写。
• 好处:生动形象具体。
练习:赏析下面的句子。
• 1、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济南 的冬天》)
增强语势。 • 设问、反问:加重语气,起强调作用,强
调了…… • 对偶: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
上口。
常见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的作用:
• 衬托: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凸显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能有效的深化主题。
• 对比:突出几个事物的不同点,或者突出其中一个事物的 某个特点。
• 借景抒情:表达形式委婉艺术;感情表达具体、细腻、感 人;文章感情饱满,情景交融。
•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沁园春·雪》) • 3、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
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 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 红的很耀眼。(《台阶》)
• 4、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 季。”“黄金”换成“金黄”好不好? (《夏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