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洞形成原因
浅谈臭氧层空洞

浅谈臭氧层空洞摘要:旨在谈论臭氧空洞的发现,产生原因及现状。
臭氧层空洞带来的巨大危害。
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Abstract: The discovery of the ozone hole to talk, reason and the status quo. The enormous damage the ozone hole. We should take measures.关键词:臭氧空洞;发现;产生原因;现状;危害;措施。
Key words: ozone hole; discovery; causes; the status quo; hazards; measures.1 南极臭氧空洞的发现用从地面到高空垂直柱中臭氧的总层厚来反映大气中臭氧含量的方法叫做柱浓度法。
正常大气中臭氧的柱浓度约为300多布森单位(1个多布森单位是标准状态下千分之一厘米的臭氧层厚度)当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多布森单位,臭氧浓度减少的区域,臭氧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好像是形成了一个“洞”,直径达上千公里,“臭氧空洞”因此而得名。
第一个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是两位日本科学家,1982年9月,他俩在南极昭和站观察活动中偶然发现并报道这一现象,但当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件事。
之后不久,英国南极站的科学家约瑟·法曼等在哈雷湾站也观察到每年9月(南极的早春)南极上空臭氧急剧减少[1]。
1985年英国南极探测局公布哈雷湾站1980年初以来在南极春季观察到臭氧层空洞这一消息。
这个空洞面积非常大,基本上与美国领土面积相当,于每年9月上旬出现,然后迅速地减少一半左右,并形成一个“臭氧空洞”,持续到11月又逐渐恢复。
这一报道引起全世界的震惊,人们担心这是臭氧层破坏或解体的先兆。
1986年,美国公布了通过“雨云二号”卫星得到的数据,证实了自1979年到1984年10月在南极上空的确出现了总臭氧含量持续减少的情况,这样显著的变化已经超出了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变化范围直到这个时候,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才受到全球的关注。
臭氧洞形成的有利条件

臭氧洞形成的有利条件
1. 什么是臭氧洞
臭氧洞是指大气中臭氧层发生破坏的区域,这些区域的臭氧层浓
度显著下降,会导致紫外线的穿透增强。
臭氧层是位于地球大气中30
公里到50公里处的一个区域,它主要用来过滤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保护地球上的动植物以及人类健康。
2. 什么是臭氧洞形成的有利条件
臭氧洞是由于一些外部因素引起的。
以下是臭氧洞形成的有利条件:
2.1 温室气体的排放
温室气体的排放,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排放量增加,会导
致大气层内的气压增高,进而造成臭氧层的浓度变薄。
这些温室气体
会形成一个压力包,使得大气层内的空气密度减小。
2.2 氯化氟烃的使用
氯氟烃包括氟氯烃和卤代烃,它是一种对臭氧层极为危险的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存在于空气中,与紫外线相互作用,会分解为破坏臭氧
的氯原子,降低臭氧的浓度。
2.3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大气层中的湿度和温度变化,这些变化将导致大气层内臭氧的分子浓度变得较低。
全球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了大气层内的各种化学物质反应,这些变化会直接造成臭氧层的破坏。
3. 结论
臭氧洞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改变了大气层中各种自然物质的化学反应。
为了保护我们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我们需要保护和修复臭氧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损害,以及禁止使用氯氟烃等对臭氧层有害物质。
只有人类共同努力,加强环保行动,才能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臭氧层空洞的成因

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大气臭氧问题是近几十年来十分活跃的一个科学领域。
目前地球两极高空出现了臭氧空洞,引起了全球环境的变化,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欢迎阅读。
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臭氧空洞指的是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化代烃等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
臭氧层损耗是臭氧空洞的真正成因,那么,臭氧层是如何耗损的呢?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一些物质进入平流层与那里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就会导致臭氧耗损,使臭氧浓度减少。
人为消耗臭氧层的物质主要是:广泛用于冰箱和空调制冷、泡沫塑料发泡、电子器件清洗的氯氟烷烃(CFxCl4-x,又称Freon),以及用于特殊场合灭火的溴氟烷烃(CFXBr4-x,又称Halons哈龙)等化学物质。
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在大气的对流层中是非常稳定的,可以停留很长时间,如CF2C12在对流层中寿命长达120年左右。
因此,这类物质可以扩散到大气的各个部位,但是到了平流层后,就会在太阳的紫外辐射下发生光化反应,释放出活性很强的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参与导致臭氧损耗的一系列化学反应:CFxCl4-x+hv→•CFxCl3-x+•Cl•Cl+O3→•ClO+O2•ClO+O→O2+•Cl这样的反应循环不断,每个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可以破坏大约10万个O3分子,这就是氯氟烷烃或溴氟烷烃破坏臭氧层的原因。
国际组织《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了15种氯氟烷烃、 3种哈龙、40种含氢氯氟烷烃、34种含氢溴氟烷烃、四氯化碳(CCl4)、甲基氯仿(CH3CCl3)和甲基溴(CH3Br)为控制使用的消耗臭氧层物质,也称受控物质。
其中含氢氯氟烷烃(如,HCFCl2)类物质是氯氟烷烃的一种过渡性替代品,因其含有H,使得它在底层大气易于分解,对O3层的破坏能力低于氯氟烷烃,但长期和大量使用对O3层危害也很大。
在工程和生产中作为溶剂的四氯化碳(CCl4)和甲基氯仿(CH3CCl3),同样具有很大的破坏臭氧层的潜值,所以也被列为受控物质。
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

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臭氧层空洞是现在很受人重视的问题之一,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臭氧层会出现空洞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臭氧层出现空洞的原因,来欣赏一下吧。
臭氧层出现空洞的原因氟利昂的广泛运用造成了臭氧层空洞。
臭氧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气体,由三个氧原子组成。
所谓臭氧层,主要是指离地面15-50公里的大气平流层中比较集中的臭氧。
即使在那里,臭氧的浓度也只有10ppm( 即百万分之十)。
倘若将这些臭氧全部集中起来覆盖在地球上空,仅有3毫米厚。
可就是这么稀薄的一层臭氧,就吸收了太阳辐射到地球的99%的紫外线,从而保护了人类和其它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灼伤。
如今,这宝贵的臭氧层正遭到严重破坏。
“元凶”是谁?是氯氟烃(CFC),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氟利昂。
在现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氟利昂被广泛地用作电冰箱的制冷剂,用作泡沫塑料的发泡剂,用作电子元件和精密仪器的清洗剂,用作药剂和美发的喷雾剂等。
氟利昂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被排放之后绝大部分都积存在空气中,然后慢慢地飘浮到高空的平流层,在那里经过光解分离出氯原子,而氯原子正是残害臭氧的“杀手”——1个氯原子在连锁反应中可以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臭氧层空洞危害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
试验200种作物对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结果2/3有影响,尤其是大米、小麦、棉花、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
估计臭氧减少1%,大豆减产1%。
2.减少渔业产量。
紫外线辐射可杀死10米水深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
实验表明,臭氧减少10%,紫外线辐射增加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所有生活在10米水深内的鳗鱼幼鱼。
3.破坏森林。
据研究,臭氧减少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主要机制是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破坏核糖核酸(DNA),以改变遗传信息及破坏蛋白质。
除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外,因臭氧减少而造成的紫外辐射增多还会造成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如使塑料及其他高分子聚合物加速老化。
臭氧层空洞对人类的影响高能量的紫外线(波长为315–280纳米)可以导致皮肤癌,另外低层大气(对流层)臭氧增加也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臭氧空洞

臭氧洞为什么发生在南极地区?为什么臭氧损耗的规模如此之大?为什么每年的南极臭氧洞发生在春季?目前,对于臭氧层空洞形成机制大致有三种理论解释:①动力气象学上的极地纬向环流变化造成输送至南极上空的臭氧减少,形成臭氧洞;②极地冰晶效应影响下的多相化学反应引起臭氧的减少,出现臭氧洞;③与太阳辐射变化相关的动力气象因素及光化学反应(包括人类活动影响)综合作用导致臭氧洞的形成。
美国科学家莫里纳和罗兰德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俗称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证实,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根本原因。
那么,氟里昂和哈龙是怎样进入平流层,又是如何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呢?就重量而言,人为释放的CFC和Halon的分子都比空气分子重,但这些化合物在对流层是化学惰性的,即使最活泼的大气组分———自由基对CFC和Halon 的氧化作用也微乎其微。
因此它们在对流层十分稳定,不能通过一般的大气化学反应去除。
经过一两年的时间,这些化合物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流层分布均匀,然后主要在热带地区上空被大气环流带入到平流层,风又将它们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在平流层内均匀混合。
在平流层内,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CFC和Halon分子发生解离,释放出高活性的原子态的氯和溴,氯和溴原子也是自由基。
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就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对臭氧的破坏是以催化的方式进行的。
溴原子自由基也以同样的过程破坏臭氧,因此也是催化剂。
据估算,一个氯原子自由基可以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由Halon释放的溴原子自由基对臭氧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
而且,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之间还存在协同作用,即二者同时存在时,破坏臭氧的能力要大于二者简单的加和。
但是,上述的均相化学反应并不能解释南极臭氧洞形成的全部过程。
臭氧层空洞的原因

臭氧层空洞的原因臭氧层空洞是地球大气上空平流层(臭氧层)的臭氧从1970年代开始,以每十年4%的速度递减的一种现象。
在两极地区的部份季节,递减速度还超过每十年4%,而在春季时连对流层的臭氧也在减少,由此形成了所谓的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空洞的原因在高层大气中(高度范围约离地面15~24 km),由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而生成可观量的臭氧(O3)。
光子首先将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氧原子与氧分子反应生成臭氧:O2→2OO+O2→O3O3和O2属于同素异形体,在通常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两者都是气体。
当O3的浓度在大气中达到最大值时,就形成厚度约20km的臭氧层。
臭氧能吸收波长在220~330nm范围内的紫外光,从而防止这种高能紫外线对地球上生物的伤害。
过去人类的活动尚未达到平流层(海拔约30km)的高度,而臭氧层主要分布在距地面20~25km的大气层中,所以未受到重视。
近年来不断测量的结果已证实臭氧层已经开始变薄,乃至出现空洞。
1985年,发现南极上方出现了面积与美国大陆相近的臭氧层空洞,1989年又发现北极上空正在形成的另一个臭氧层空洞。
此后发现空洞并非固定在一个区域内,而是每年在移动,且面积不断扩大。
臭氧层变薄和出现空洞,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紫外辐射线到达地面。
紫外线对生物具有破坏性,对人的皮肤、眼睛,甚至免疫系统都会造成伤害,强烈的紫外线还会影响鱼虾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正常生存,乃至造成某些生物灭绝,会严重阻碍各种农作物和树木的正常生长,又会使由CO2量增加而导致的温室效应加剧。
人类活动产生的微量气体,如氮氧化物和氟氯烷等,对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有很大的影响。
引起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其中公认的原因之一是氟里昂(氟氯甲烷类化合物)的大量使用。
氟里昂被广泛应用于制冷系统、发泡剂、洗净剂、杀虫剂、除臭剂、头发喷雾剂等。
氟里昂化学性质稳定,易挥发,不溶于水。
但进入大气平流层后,受紫外线辐射而分解产生CI原子,CI原子则可引发破坏O3循环的反应:CI+O3→CIO+O2CIO+O→CIO2由第一个反应消耗掉的CI原子,在第二个反应中又重新产生,又可以和另外一个O3起反应,因此每一个CI原子能参与大量的破坏O3的反应,这两个反应加起来的总反应是:O3+O→2O2反应的最后结果是将O3转变为O2,而CI原子本身只作为催化剂,反复起分解O3的作用。
大气层中的臭氧洞及其修复

1.介绍大气层中的臭氧洞大气层中的臭氧洞是指高空大气中的臭氧层发生损失或稀薄的现象。
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层的平流层,其功能是过滤掉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量化学物质的排放,特别是氯氟碳化合物(CFCs)和卤代碳氢化合物(HCFCs),臭氧层开始受到破坏,形成了臭氧洞。
2.形成臭氧洞的原因臭氧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排放的氯氟碳化合物和卤代碳氢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会通过大气层上升,并在紫外线的作用下释放出氯原子,然后破坏臭氧分子。
由于臭氧层中的氯原子具有很强的持久性,它们可以在大气层中循环数十年,不断破坏更多的臭氧分子,从而造成臭氧洞的扩大和加深。
3.臭氧洞的影响臭氧洞的扩大和加深会导致更多的紫外线穿透地球大气层,进而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过量的紫外线辐射可能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健康问题。
此外,紫外线还会破坏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海藻和浮游生物,造成生态平衡的紊乱。
4.修复臭氧洞的方法为了修复大气层中的臭氧洞,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和措施:4.1.减少卤代碳氢化合物的排放国际社会在蒙特利尔议定书中约定限制和逐步淘汰卤代碳氢化合物的生产和使用。
这一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遵守,对修复臭氧洞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国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逐渐减少了卤代碳氢化合物的排放,从而减缓了臭氧洞的形成。
4.2.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修复臭氧洞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
通过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提倡循环经济和绿色生产方式,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气候变化和臭氧层破坏。
4.3.加强国际合作和监测修复臭氧洞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监测。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研究臭氧洞的形成机制和修复方法。
同时,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臭氧洞的动态变化,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
5.修复臭氧洞的进展和展望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臭氧洞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
臭氧空洞的形成与防治对策

臭氧空洞的形成与防治对策近年来,臭氧空洞已经成为了全球环境保护的热门话题。
尽管我们不时听到它的名字,但如果你问一下身边的人臭氧空洞究竟是什么,他们大概也只是想到了几个词汇——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等,而真正了解它的原理和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又有多少呢?所谓臭氧空洞,是指大气中的臭氧层由于人类的污染活动和天然因素而被破坏,形成一种空气层缺口,这种缺口可能给人类的健康、生态系统、农作物产生极大的威胁。
下面,我们将介绍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一、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1. 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气体是指能够吸收并向大气中释放热量、进而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这类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氟利昂(CFC)、甲烷、一氧化二氮等。
其中,CFC是人类活动产生的重要温室气体。
CFC经由大气的对流层达到臭氧层,进而通过紫外线的作用将臭氧分解,导致臭氧层损失,从而形成臭氧空洞。
2.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也将对臭氧层造成影响。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会增加,而水蒸气是臭氧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大气中水蒸气的增加导致臭氧分解速度反而加快,那么就会加速臭氧层的破坏。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一些国家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来尽量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
二、臭氧空洞的防治对策1. 加强环保意识减少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减缓臭氧层的破坏的最佳方式。
因此,从个人角度出发,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环保,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减少开车、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等等。
2. 推广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指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不产生污染、且能够重复利用的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等。
由于清洁能源使用量的增加,因此减少了使用化石能源的必要性,有效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达到环保减排的目的。
3. 减少CFCs使用CFCs是影响臭氧层的主要嫌疑犯。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提出了限制工业使用CFCs的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尽量减少使用带有CFCs的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南极臭氧洞一经发现,立即引起了科学界及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科学家需要对这一问题的许多现象和特征进行探索,如臭氧洞为什么发生在南极地区?为什么臭氧损耗的规模如此之大?为什么每年的南极臭氧洞发生在春季?
对于这些涉及臭氧损耗的地域性、季节性及其规模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是自南极臭氧洞被发现之后的科学热点。
最初对南极臭氧洞的出现有过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南极臭氧洞的发生是因为对流层的低臭氧浓度的空气传输到达平流层,稀释了平流层臭氧的浓度;第二种解释认为,南极臭氧洞是由于宇宙射线的作用在高空生成氮氧化物的结果;此外,美国科学家莫里纳(Molina)和罗兰德(Rowland)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俗称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s)。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否定了前两种观点,而证实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根本原因。
那么,氟里昂和哈龙是怎样进入平流层,又是如何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呢?
我们知道,就重量而言,人为释放的CFCs 和Halons的分子都比空气分子重,但这些化合物在对流层是化学惰性的,即使最活泼的大气组分—自由基对CFCs 和Halons的氧化作用也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
因此它们在对流层十分稳定,不能通过一般的大气化学反应去除。
经过一两年的时间,这些化合物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流层分布均匀,然后主要在热带地区上空被大气环流带入到平流层,风又将它们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在平流层内混合均匀。
在平流层内,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CFCs 和Halons分子发生解离,释放出高活性的原子态的氯和溴,氯和溴原子也是自由基。
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就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对臭氧的破坏是以催化的方式进行的:Cl + O3 →ClO + O2ClO + O →Cl + O2
溴原子自由基也是以同样的过程破坏臭氧,因此,也是催化剂。
据估算,一个氯原子自由基可以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由Halon释放的溴原子自由基对臭氧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
而且,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之间还存在协同作用,即二者同时存在时,破坏
臭氧的能力要大于二者简单的加和。
但是,上述的均相化学反应并不能解释南极臭氧洞形成的全部过程。
深入的科学研究发现,臭氧洞的形成是有空气动力学过程参与的非均相催化反应过程。
所谓非均相,是指大气中除气态组分外,还有固相和液相的组分。
人们对大气中存在云、雾和降雨等早已司空见惯,但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对流层。
平流层干燥寒冷,空气稀薄,较少出现对流层这些天气现象。
但在冬天,南极地区的温度极低,可以达到零下80 oC, 这样极端的低温造成两种非常重要的过程,一是极地的空气受冷下沉,形成一个强烈的西向环流,称为“极地涡旋”(Polar Vortex)。
该涡旋的重要作用是使南极空气与大气的其余部分隔离,从而使涡旋内部的大气成为一个巨大的反应器。
另外,尽管南极空气十分干燥,极低的温度使该地区仍有成云过程,云滴的主要成分是三水合硝酸(HNO33H2O)和冰晶,称为极地平流层云(Polar Stratospheric clouds)。
实际上,当CFCs 和Halons进入平流层后,通常是以化学惰性的形态(ClONO2和HCl)而存在,并无原子态的活性氯和溴的释放。
南极的科学考察和实验室的研究都证明,化学惰性的ClONO2和HCl 在平流层云表面会发生以下化学反应:
ClONO2 + HCl → Cl2 + HNO3ClONO2 + H2O → HOCl + HNO3
生成的HNO3 被保留在云滴相中。
当云滴成长到一定的程度后将会沉降到对流层,与此同时也使HNO3从平流层去除,其结果是造成Cl2 和HOCl 等组分的不断积累。
Cl2 和HOCl 是在紫外线照射下极易光解的分子,但在冬天南极的紫外光极少,Cl2 和HOCl的光解机会很小。
当春天来临时,阳光返回南极地区,太阳辐射中的紫外射线使Cl2 和HOCl开始发生大量的光解,产生前述的均相催化过程所需的大量的原子氯,从而造成严重的臭氧损耗。
氯原子的催化过程可以解释所观测到的南极臭氧破坏的约70%,另外,氯原子和溴原子的协同机制可以解释大约20%。
随后更多的太阳光到达南极,南极地区的温度上升,气象条件发生变化,结果是南极涡旋逐渐消失,南极地区臭氧浓度极低的空气传输到地球的其他高纬度和中纬度地区,造成全球范围的臭氧浓度下降。
北极也发生与南极同样的空气动力学和化学过程。
研究发现,北极地区在每年的一月至二月生成北极涡旋,并发现有北极平流层云的存在。
在涡旋内活性氯(ClO)占氯总量的85% 以上,同时测到与南极涡旋内浓度相当的活性溴(BrO)的浓度。
但由于北极不存在类似南极的冰川,加上气象条件的差异,北极涡旋的温度远较南极高,而且北极平流层云的量也比南极少得多,因此目前北极的臭氧层破坏还没有达到出现又一个臭氧洞的程度。
因此,南极臭氧洞的形成是包含大气化学、气象学变化的非均相的复
杂过程,但其产生根源是地球表面人为活动产生的氟里昂和哈龙,曾经是一个谜团的臭氧洞得到了清晰的定量的科学解释。
但是令科学家和社会各界忧虑的是, CFCs和Halons 具有很长的大气寿命,一旦进入大气就很难去除,这意味着它们对臭氧层的破坏会持续一个漫长的过程,臭氧层正受到来自人类活动的巨大威胁。
为了评估各种臭氧层损耗物质对全球臭氧破坏的相对能力,科学上采用了“臭氧损耗潜势”(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 ODP)这一参数。
臭氧损耗潜势是指在某种物质的大气寿命期间内,该物质造成的全球臭氧损失相对于相同质量的CFC-11的排放所造成的臭氧损失的比值。
在大气化学模式计算中,某物质X的ODP值可以表示为:
ODP=单位物质X引起的全球臭氧减少/单位质量的CFC-11引起的全球臭氧减少
臭氧损耗物质的大气浓度分布及参与的大气化学过程是影响其
ODP 值的主要因素。
由于对这些因素的处理方式不同,不同的研究者得到的臭氧损耗物质的ODP值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各类臭氧层损耗物质的ODP 值的次序大体一致:含氢的氟氯烃化合物的ODP 值远较氟里昂低,而许多哈龙类化合物对平流层的破坏能力大大超过氟里昂。
这些研究为决策者指定臭氧层损耗物质的淘汰战略和替代方案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