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5 ——【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讲义】
病毒感染与检测——【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讲义】

5、细胞凋亡 apoptosis
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性死亡, 受多种基因调节。在某些病毒感染时可由于 病毒本身或病毒编码的蛋白间接作用诱导细 胞凋亡。
a、慢性感染 chronic infection
症状轻微或缺如;可排毒;病程不一定但呈进 行性发展。
b、 潜伏性感染 latent infection
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 胞中,但并不产生感染性病毒,也不出现临床症状。
显性或隐性感染后
激活
病毒基因组潜伏于组织或细胞中
c、 慢发病毒感染 slow viral infection
主要感染途径 传播方式与 媒介 病毒种类
呼吸道
空气、飞沫
消化道
污染水或食物
输血、注射或 污染血或血制品
器官移植
、污染注射器等
眼或泌尿生殖 接触、游泳池或
道
性接触
破损皮肤
昆虫叮咬、狂犬 、鼠类
流感病毒、 麻疹病毒等
脊髓灰质炎病毒 、轮状病毒等
人类免疫缺陷病 毒、乙肝病毒和 丙肝病毒等
人类免疫缺陷病 毒、乳头瘤病毒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传播方式
一、水平传播 (horizontal infection) 二、垂直传播 (vertical infection)
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 传播所导致的感染,其传播途径包括:呼 吸道、消化道、 泌尿生殖道、 眼和破损 皮肤等。 垂直传播: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病毒 通过胎盘、产道等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 常见的是RUV、CMV、HBV、HIV。
医学微生物学 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医学微生物学课件:探索微观世界中的生命与疾病医学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研究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人体内的分布、特征、生命活动规律等。
在这个微观世界中,医学微生物学为我们揭示了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如何防止和治疗这些疾病。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
这些微小生物与我们密切相关,既可以成为导致疾病的病原体,也可以成为益生菌,维持着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结构特性是微生物学的重要内容。
以细菌为例,我们需要了解细菌的形态、大小、结构、分类和鉴别方法。
同时,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营养、温度、湿度、酸碱度等。
通过这些条件的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和制备益生菌,预防和治疗疾病。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遗传变异也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知识点。
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基因表达等都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
了解这些环节有助于我们理解微生物的生命特点和变异机制,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支持。
医学微生物学还涉及到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和免疫系统的防御机制。
以流感病毒为例,我们需要了解病毒如何入侵人体细胞,如何利用人体资源进行复制,以及人体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清除病毒。
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揭示了微观世界中的生命与疾病。
通过学习医学微生物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掌握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医学微生物学也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疾病治疗和预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微观世界,为健康的人类未来而努力。
微生物学实验5 酵母菌细胞总数和大小的测定

2022/9/12
1
三.实验原理
➢ 利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原理? 总菌数(个/ml)=5×104 A·B A: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B:稀释倍数(=1) ;
➢ 利用接目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原理?
接目测微尺每格长度(mm)=10n/m n:两重合线间镜台测微尺格数 m:两重合线间接目测微尺格数
2022/9/12
2
四.实验内容
1. 利用血球计数板对所给酵母培养液进行计数:上下两 个计数室各计数一次
2. 微生物大小测定 ➢ 40 ×10放大系统下对接目测微尺进行标定; ➢ 在同样放大系统下测定所给酵母细胞大小:要求测定
10个细胞长和宽
2022/9/12
3
五. 实验结果报告与思考题
1. 计数:将2个计数室结果分别填入P14的表中,并按公式 计算菌体细胞浓度:
2. 大小测定
➢ 接目测微尺标定结果:高倍镜下两重合线间镜台测微
尺 格、目镜测微尺
格;
目镜测微尺每小格实际长度为
μm。
➢ 10个细胞测定结果填入 P17的表中,计算酵母细胞大小 的范围及平均值(宽×长)
3. 思考题:讲义P14 2,3; P17 3
2022/9/12
4
实验五 酵母菌细胞总数和大小的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2. 学习并掌握接目测微尺的标定方法及微生物大小的测
定方法,增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感性认识。
二.实验材料
1. 菌种: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菌悬液 2. 其他:血球计数板,接目测微尺,镜台测微尺,显微
实验课6 ——【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讲义】

TRUST (toluide red unheated serum regain test)
材料:TRUST试剂盒、病人血清
反应卡
1
2
3
Positive Negative Experimental control control group
(4)复染:稀释复红30sec,水洗,甩干水份。
(四)浅部真菌病标本的检查
1. 实验材料 (1)发癣或足癣患者的毛发或皮屑。 (2)10~20%NaOH溶液。 (3)载玻片、盖玻片等。
奋森螺旋体(革兰染色)
梅毒螺旋体(镀银染色)
钩端螺旋体(镀银染色)
暗视野显微镜下苍白密螺旋体 (暗视野,放大1000倍)
(二)梅毒血清学诊断试验
非螺旋体抗原试验:查反应素,特点是敏感性高, 但 易出现假阳性。 反应素是指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当苍白螺旋体侵 入人体后,便会诱发人体产生两种相对应的抗体,即具 有种和属特异性的IgM和IgG抗体,另一种是非特异性抗 类脂质抗体称为反应素,它不是由螺旋体所产生而是 在螺旋体破坏人体组织过程中所释放的物质间接产生 的这种具有抗体特性的物质称为反应素。这种抗体主 要是IgE。
操作程序:
1. 将待检血清及TRUST抗原于试验前置(23-29℃)中平衡 片刻。
2. 分别吸取阴性和阳性对照各1滴(50μl)加到反应卡的二 个圆圈内并铺匀。
3. 吸取待检血清或血浆(不需灭活)1滴,分别滴加于卡片 上的另一个圆圈内并铺匀。
4. 轻轻摇匀抗原,用专用滴管针头垂直滴加抗原各1滴于 圈内。
真菌
(一)真菌的形态
真菌(fungi)大多为多细胞,仅少数为单细胞。单细 胞型真菌呈圆形或椭圆形,如酵母菌或类酵母型真菌。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第五章 细菌学诊断与防治原则

I-吲哚(indol)试验
I M Vi C
M-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 V-VP(Voges-Proskauer)试验
大肠埃希菌 + + - 产气杆菌 - - + +
C-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itrate utilization)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itrate utilization)
绿
嗜盐-副溶血性弧菌
O2 与感染部位、致病机制、治疗和细菌培养有关
• 专性需氧菌(obligate aerobe) 结核分枝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 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um)
低氧浓度5~6%生长好,1空. 肠病弯原曲菌菌的、培幽养门条螺杆件菌? •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2e.a如na何ero控b制e)温度和气体
E.coli 25922
实验课将学习和了解细菌的生化反应
吲哚(indole)试验
(色氨酸酶) 色氨酸→吲哚→玫瑰吲哚
↑ 吲哚试剂
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霍乱 弧菌等含色氨酸酶,分解色 氨酸产生吲哚,与指示剂作
用显玫瑰红色(+)。
甲基红(methyl red)实验
葡萄糖→丙酮酸→乙酰甲基甲醇 甲基红 - pH>5.4 黄(-)
• 没有立即送实验室/ 样本保存不当 – e.g. CSF
• 标本污染 – e.g. blood cultures
• 取样量不够/取样部位错误 – e.g.in mycobacterial disease
Penicillins Beta lactam Penicillinase/ beta lactamase Inhibitor of beta lactamase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件xx年xx月xx日•实验准备•实验操作流程•实验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目录•实验数据展示与分析•实验拓展与参考文献01实验准备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方法;了解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通过实验,可以获得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结果;通过实验结果,可以获得临床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依据。
微生物学实验是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材料实验试剂实验器材生理盐水、PBS缓冲液、酒精等;显微镜、培养箱、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
03实验材料与试剂02 01培养基、血清、试剂盒等;02实验操作流程采取不同方式,如擦拭、挤压等,采集不同部位样品,如鼻咽拭子、痰液、血液等。
采集方法在特定环境下进行采集,如无菌室、P3实验室等,避免样品受到污染。
采集环境采集后的样品要妥善保存,如低温、干燥等,以保证样品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样品保存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初步处理,如稀释、震荡、过滤等,使样品更易于进行后续实验。
样品预处理将样品中的微生物分离出来,并进行培养,以增加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分离培养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纯化培养,以获得单一菌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纯化培养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PCR、基因测序等技术,对微生物的DNA或RNA进行检测,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基因型。
免疫学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样品中特定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培养法将样品接种在特定培养基上,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和菌落特征,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检测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如计算比值、绘制图表等,以反映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数据处理结果判断临床建议根据实验数据和标准值进行比较,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异常微生物,以及其数量和活性情况。
根据实验结果,为临床提供建议和指导,如诊断疾病、选择抗生素等。
03结果分析020103实验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注意事项实验前的准备在进行实验前,一定要全面检查所需的器材和试剂,并熟悉实验流程和操作方法。
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汇报人:日期:•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目录•常见医学微生物及其致病机制•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在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01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的学科,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定义根据微生物种类,医学微生物学可分为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分支。
分类定义与分类早在17世纪,微生物学就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其分支,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早期研究随着医学和科技的进步,医学微生物学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近代发展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不仅关注疾病诊断和治疗,还涉及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等领域。
现代进展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历程医学微生物学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培养,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诊断价值医学微生物学不仅为疾病诊断提供支持,还为治疗提供有效手段,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治疗作用通过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医学微生物学为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如疫苗研发、消毒灭菌等。
预防作用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为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了有力支持。
推动医学科学发展医学微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02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球状、杆状、螺旋状和分枝状等形态,以及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真菌的形态与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形态多样,如球形、杆形、砖形等。
包括酵母菌、霉菌等,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
030201描述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数量变化,包括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如二分裂、出芽、孢子形成等。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如温度、湿度、pH值、培养基等,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重要影响。
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微生物的代谢与能量转化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包括异养型、自养型和光能自养型等,根据微生物获取能量的方式进行分类。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实验准备•细菌的分离与培养•细菌的鉴定•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医学寄生虫实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总结目录01实验准备1 2 3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学习到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实验操作、显微观察、分离培养等。
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通过实验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反应,学生将了解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初步掌握微生物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
了解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了解微生物在医学中的应用,包括致病微生物的检测、防治和免疫等方面的应用。
认识微生物在医学中的应用微生物学实验基本原理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包括显微镜技术、无菌技术、分离培养技术、生理生化反应等。
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是进行微生物学实验的基础。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观察和测定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可以初步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微生物在医学中的应用微生物在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致病微生物的检测、防治和免疫等。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了解这些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前的准备包括实验器材和试剂的准备、实验室环境的消毒等。
分离培养将样品接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分离培养出特定的微生物。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采集样品,并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以备后续实验使用。
生理生化反应将分离培养出的微生物接种在适宜的生理生化反应管中,观察和记录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结果。
显微观察将样品制成涂片或压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数据分析和总结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02细菌的分离与培养选择适合细菌生长的培养基,通常包含碳源、氮源、无机盐、水等。
培养基成分按照规定的步骤,将所需成分按比例混合、溶化、调PH值、过滤、分装等步骤制备成培养基。
制备流程确保培养基的质量和无菌,需要进行灭菌处理和细菌学检测。
质量控制培养基制备根据不同的分离要求,可采用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组织研磨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酸染色结果观察
(一)实验材料 1、卡介苗或结核病人痰液 2、抗酸染色液等 (二)实验方法 1、用接种环取卡介苗2~3环。涂片、干燥和固定。 2、用抗酸染色法染色。 3、镜检。 (三)实验原理
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一般不易着色, 若经高温或延长染色时间而着色后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
【染液】
抗酸性染液(一)(石炭酸复红液 Carbon fuchsin ) 抗酸性染液(二)(3%盐酸酒精 3%Acid-alcohol ) 抗酸性染液(三)(碱性美兰液 Alkaline methylene blue )
一、厌氧芽胞梭菌的形态染色特征
1、破伤风梭菌(C. tetani) :革兰阳性,菌体细长杆状,芽胞圆 形,位于菌体顶端,大于菌体,使细菌呈鼓槌状。
2、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gens ):革兰阳性, 粗大杆状,芽胞椭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但体 内标本不易看到芽胞,只见到四周有明显的荚膜。
实验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厌氧性细菌和分枝杆菌
ANAEROBES AND MYCOBACTERIUM
目的要求
1. 熟悉破伤风梭菌(C. tetani)、产气荚膜梭菌(C. perfrigens )与肉毒梭菌(C. botulinum)形态及染色性
2. 熟悉厌氧培养方法(Anaerobic cultivation methods) 3. 掌握抗酸染色法(Acid-fast stain)
2、结核杆菌培养特性
• 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干燥、 坚硬、颗粒状、乳白色或米 黄色,不透明,表面皱纹状, 形似花菜。
• 在液体培养基内呈表面生长, 形成菌膜。
3、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查程序:
痰液
直接涂片、抗酸染色镜检 接种于罗氏培养基
集菌处理 涂片染色镜检(抗酸染色或金胺染色)
4、抗酸染色(acid-fast stain)
• 实验材料:肉汤培养基、土块、凡士林
• 实验步骤:将土块放入肉汤培养基中 凡士林封于液面 养24h。
37℃培
• 观察结果:下次实验课。
3、汹涌发酵试验( stormy fermentation test )
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能迅速分解乳糖产酸,凝固酪蛋 白,产生大量气体又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散成海绵状碎块,并可将培 养基表面的凡士林冲至试管塞处,气势汹涌。
三、结核分枝杆菌及抗酸染色
1、分枝杆菌简介
(1)分枝杆菌属细菌是一类细长、略弯曲,呈分枝生长 趋势的杆菌。主要致病菌有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 菌。其中,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2)结核分枝杆菌需氧生长,营养要求高且生长缓慢。
(3)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一般不易着色, 若经高温或延长染色时间而着色后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 色。
三、结核分枝杆菌及抗酸染色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目前全球有约20亿人被感染,每年新出现结核 病患者约800-1000万,每年因结核病死亡人数 约为200-300万。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 约为130万,因结核病死亡人数每年达13万, 超过其它传染病死亡人数的总和。我国是全球 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 球27个耐多药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我 国结核病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 结核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之一。
(四)操作步骤:
• 初染:将已固定的标本片用染色夹夹好,玻片上加一小块吸 水纸片(防止染液流洒),然后滴加石炭酸复红染液,在酒 精灯上微微加热,直到染液冒出蒸气为止(不可煮沸和煮干), 及时补充染液,维持3~5min,水洗。
• 脱色:用3%盐酸酒精脱色30sec,脱色时应轻轻晃动玻片。水 洗。
• 复染:滴加碱性美兰液复染1min,水洗。 用吸水纸吸干,镜检。
3、肉毒梭菌( C. botulinum ):革兰阳性,短粗杆 菌,芽胞椭圆形,位于次极端,大于菌体,使菌体 呈网球拍状 。
二、厌氧培养
1、厌氧培养方法分类:
• 物理法:厌氧袋法、厌氧缸法等 • 化学法:焦性没食子酸法等 • 生物法:庖肉培养法、共生法等
2、厌氧培养试验(Anaerobic cultivation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