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讲 基本概念

第02讲 基本概念
第02讲 基本概念

第1讲绪论

第1节信息、知识、情报和文献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信息时代中,谁掌握了最新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性。信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知识、情报和文献首先应当属于信息的范畴。

一、信息

从字面上理解,信即信号,息即消息,通过信号带来消息就是信息。信息具有差异和传递两要素。

信息是物质存在的反映,不同的物质各自发出不同的信息,根据发生源的不同,一般可分为自然信息、生物信息、机器信息和人类信息四大类。

我们这门课中讲到的“信息”一词属于“人类信息”的范畴,信息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式,即载体,比如:文字、文献、声波、电磁波等。

二、知识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是对客观世界物质形态和运动规律的认识。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接受客观事物发出的信号,经过人脑的思维加工,逐步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所以,知识的产生来源于信息,通过信息传递,并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从这可以看出,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

三、情报

情报是被传递的知识,它是针对一定对象的需要传递的,并且是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起继承、借鉴或参考作用的知识。情报是知识的一部分,即被传递的部分。知识要转化为情报,必须经过传递、并为使用者所接受、发挥其使用价值。

四、文献

文献是记录有用知识的一种载体。凡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记录下来,具有存贮和传递知识功能的一切载体都称为文献。

信息、知识、情报和文献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图形来表示,从图形

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四者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出版物大量涌现,使文献、

情报、信息这三者之间趋向同一,逐渐淡化了三者在概念上的差别,尤其

在与国际交往中情报与信息是同一概念(Information),所以目前在国内

科技界已倾向于用“信息”一词替代“情报”。

第2节科技文献的级别

科技文献的级别按内容性质,可以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和零次文献。

1、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凡是文献著者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根据科研成果、发明创造撰写的文献,称为一次文献。如期刊论文、专利文献、技术标准、科技报告等。

确定一篇文献是否为一次文献,只是根据文献的内容,而不是根据其形式。如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可能是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是文献的主体,是最基本的情报源,是文献检索最终查找的对象。

2、二次文献

即检索工具。将分散、无序的一次文献,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加工、整理、简化、组织,如著录(即记录)文献的外部特征、摘录内容要点等,使之成为便于存贮、检索的系统,如目录、题录、文摘、索引等检索工具。

二次文献是查找一次文献的线索,通常是先有一次文献后有二次文献。但由于文献的数量太多,有些出版物在发表原文前,首先发表文摘,或者干脆只发表文摘,不发表原文。在检索工具中(如PA,CA),经常在文摘后会发现“(AbstractOnly)”字样,表明该文献没有原文。二次文献具有积累、报道和检索一次文献的功能,是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的工具性文献。

3、三次文献

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选用一次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评价而产生的文献,如专题述评、动态综述、教科书、专著、参考工具书等。

前面曾提到,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可能是三次文献,而不是一次文献,原因是这篇论文可能是一篇综述性的文章。三次文献一般来说系统性好,综合性强,内容比较成熟,常常附有大量的参考文献,有时可作为查阅文献的起点。

从一次文献到二次、三次文献,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由无组织到系统化的过程。对于文献检索来说,查找一次文献是主要目的。二次文献是检索一次文献的手段和工具。三次文献可以让我们对某个课题有一个广泛的、综合的了解。

4、零次文献

形成一次文献之前的文献。如原始实验数据、手稿等。

零次文献是非常重要的文献,一般都是保密级的。不但零次文献要加以保密,在发表一次文献的时候也要对自己的成果加以保护。

第3节科技文献类型

所有科技活动和生产活动的成果,都有可能成为文献的源泉。科技文献按出版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科技图书(Book)

科技图书是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出版物之一。它一般是总结性的、经过重新组织的二次和三次文献。按性质分可分为阅读性图书和参考性工具书。

阅读性图书有专著(Monograph)和丛书(Seriesofmonograph)、教科书(Textbook)等。参考性工具书有词典(Dictionary)、手册(Handbook)、百科全书(Encyclopedia)等。

科技图书可以帮人们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某一特定领域中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将人们正确地领入自己所不熟悉的领域,也可以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参考工具,但编辑出版时间长,传递情报的速度太慢,所以从情报检索过程来看,科技图书一般不作为主要检索对象。

2、科技期刊(Periodicals)

期刊又称杂志(Journal,Magazine),一般是指具有固定题名、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连续出版物。

科技期刊是我们检索的最终目标之一,不管是用CA还是用PA,查到的科技论文,最终都要查阅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在检索工具的文摘中,往往有卷、期、页的标志(如J.Am.Chem.Soc(36),8474(1997))与图书比较,出版周期短、刊载论文速度快、内容新颖深入、发行与影响面广、及时地反映了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期刊论文多数是未经重新组织的,即原始的一次文献。在科学技术界已形成了通过科

技期刊发表科研成就的传统,许多新的成果、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往往首先在期刊上刊登。科技期刊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科学交流的主要工具。它在科技文献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直到今天,科技期刊作为一种情报来源,在各种科技文献中仍然牢固地居于首要地位。在科学家和专家们所利用的全部科技情报中,由科技期刊提供的占70%左右。

科技期刊两种主要形式:

(1)学术型期刊:以发表科研方面的论文为主,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是科技期刊的主体;

(2)检索型期刊:是提供科技文献线索的主要工具性刊物,属于二次文献。

3、科技报告(Technicalreports)

科技报告又分专题报告、专人报告、年度科技报告等,在检索工具的文摘中,常有“Report”标志。

国际上著名的科技报告是美国政府四大报告:PB(政府部门)、AD(军事系统)、NASA(国家航空与航宇局)、DOE(能源部)。具有一定保密性。

4、会议文献(Conferencepapers)

会议文献是指国际学术会议和各国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和报告。

此类文献一般都要经过学术机构严格的挑选,代表某学科领域的最新成就,反映该学科领域的最新水平和发展趋势。所以会议文献是了解国际及各国的科技水平、动态及发展趋势的重要情报文献。但会议文献与期刊及其他类型的文献有重复交叉。会议文献大致可分为会前文献和会后文献两类。会前文献主要指论文预印本(preprint)和论文摘要,会后文献主要是指会议结束后出版的论文汇编—会议录。

5、专利文献(Patents)

各国获得专利权的专利,在检索工具的文摘中,常有国际专利分类号(即IPC分类号如C07D207、24)、专利申请号(如Appl.95/23,080)、申请日期、优先权国家代码等。

作为一次文献主要有∶专利公报和专利说明书。专利文献能及时反映全世界各行各业的工艺技术最新进展,以其内容详尽、技术新颖、实用性强,成为科技人员经常使用的重要文献。

6、学位论文(Thesis,Dissertation)

学位论文是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研究生为获得学位,在进行科学研究后撰写的学术论文。学士(Bachelor)、硕士(Master)、博士(Doctor)毕业论文。

常有“Diss.”(Dissertation的缩写)标志,而且有学位论文编号,如OrderNO.DA8328940FromDiss. Abstr.Int.B1984,44(8),2428。学位论文一般不出版,少数经过修改后在期刊上发表,一般不易获得。

科技文献出版社发行《中国学位论文通报》作为检索学位论文的工具。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学位论文检索工具是美国出版的《国际学位论文文摘》。

7、标准文献(TechnicalStandards)

技术标准是一种规范性的技术文件。它是在生产或科研活动中对产品、工程或其他技术项目的质量品种、检验方法及技术要求所作的统一规定,供人们遵守和使用。技术标准按使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性标准、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五大类型。每一种标准都有统一的代号和编号,独自构成一个体系,技术标准是生产技术活动中经常利用的一种科技文献。如ISO900*系列(InternationalStandardizationOrgan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如中国的国标(GB)、美国的ASTM (AmericanSocietyforTestingMaterial——美国试验材料协会)标准。

8、政府出版物

政府出版物是各国政府部门及其所属的专门机构发表、出版的文件。其内容广泛,从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其中科技文献约占30~40%,通过这类文献可了解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经济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等。

9、产品样本

产品样本是国内外生产厂商或经销商为推销产品而印发的企业出版物,用来介绍产品的品种、特点、性能、结构、原理、用途和维修方法、价格等。查阅、分析产品样本,有助于了解产品的水平、现状和发展动向,获得有关设计、制造、使用中所需的数据和方法,对于产品的选购、设计、制造、使用等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10、技术档案

科技档案是指具体工程建设及科学技术部门在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技术文件、图纸、图片、原始技术记录等资料。科技档案是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用以积累经验、吸收教训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文献,现在各单位都相当重视科技档案的立案和管理工作。科技档案大多由各系统、各单位分散收藏,一般具有保密和内部使用的特点。

上述十种类型的文献,基本上包括了主要的文献类型,是我们获得科技情报的主要来源,即人们常说的十大情报源。

第4节科技文献的出版形式及科技文献的特点

一、科技文献的出版形式

科技文献的出版形式,按信息载体了区分,有以下几种形式:

1、印刷型

包括铅印、油印、胶印等。这是一种存在了好几百年的传统形式。

2、声像型

声像型文献运用录音、录像的技术,给人一直观的感觉,主要包括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片、幻灯片,多媒体光盘VCD等。

3、机读型

现在的许多文献资料,已经由数字磁盘存储转向采用数字光盘的存储方式(CD-ROM光盘),由于CD-ROM光盘存储量大(每片650兆字节),寿命长(达100年),携带方便,因此许多大型文献库都采用此方式存储。

4、缩微型

缩微型是以感光材料为存储介质,以缩微照相为记录手段的文献形式。其主要包括缩微胶卷、平片等高倍率的复制文献。

5、电子出版物

电子出版物,是一种通过网络系统向入网的用户发行的一种刊物。

这种方式发行的刊物,信息量大,周期短,用户可以得到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以前的产生的信息,而且节省纸张和投递费用。如人民日报就有电子版,通过Internet网络可以阅读。

二、科技文献的特点

1、文献数量剧增,类型、语种多样;

在过去的200多年间,期刊的增长与时间成指数函数关系,差不多每隔15年翻一番,一些热门和尖端学科则更快,2~3年就翻一番。过去一个专业人员看几种期刊就可以掌握本学科世界动向,基本上满

足个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需要,但是现在看40种期刊也不能满足需要。何况除了期刊,还有大量别的类型的文献。

2、文献分布离散、内容重复交叉;

一本期刊往往刊登多到五六个学科或专业的文章,少则也有两三个学科或专业,单一学科的杂志极少。另外,在直接相关的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文献只占50%,另外一些则发表在其它间接相关的专业杂志上。

3、科技文献有效期缩短、更新频繁。

美国工程教育协会1976年曾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所具有的科技知识,12.5%是在大学学习阶段获得的,87.5%是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积累的。一个1976年的毕业生如果毕业后5年之内不再学习补充新的知识,到1981年原有的知识将陈旧实效50%,到1986年,10年之内没有补充新的知识,原有知识将100%陈旧失效(指技术知识部分)。所以必须不断地占有新情报、补充新知识、了解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才能跟上时代,适应日益发展的新形式的要求。

第5节科技文献检索概述

一、科技文献检索的涵义

检索的英文是“retrieval”或“search”,其涵义是“查找”。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和规律排列存储,并针对用户特定需求查找出所需信息的过程称为信息检索。从广义来说,信息检索包括存储过程和检索过程;对信息用户而言,往往是指查找所需信息的检索过程。一般认为,信息检索(Informationretrieval)包括三个方面:

⑴数据检索(Dataretrieval)

以数据为检索对象,检索结果是特定的数值性数据,是用户可以直接利用的信息。例如,查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石油化工的有关数据等。

⑵事实检索(Factretrieval)

以事实为检索对象,检索的结果是已有的基本事实或对非数值性数据进行逻辑推理等方式处理后所得到的具体答案。例如,想了解辉瑞制药某种新药的有关情况、近年来中国新型抗生素的有关情况等。

⑶文献检索(Documentretrieval)

以文献为检索对象,检索结果是文献资料。例如,查找某项发明创造在申请专利前的查新等。

其中数据检索和事实检索是检索包含在文献中的情报,而文献检索实际是书目检索,检索包含有所需情报的文献的线索,根据文献的线索,再进一步查找文献,然后筛选出所需要的情报。科技人员在进行情报检索的过程中,一般以文献检索为主。但无论是检索包含在文献中的情报,还是检索包含情报的文献,都离不开文献。文献检索是最基本的检索形式,从检索难度来看它比数据和事实检索更为复杂。我们这门课也只讲述文献检索。

二、文献的存储与检索

完整的检索系统包括两个部分,即文献的存储和文献的检索。存储是检索的基础,检索是存储的目的。

存储文献时,首先按照一定规则,把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容提要著录下来,形成能反映文献特征的记录单元。文献的外表特征包括文献的篇名、著者和出处,这些外表特征可形成文献的外表特征标识,如篇名、著者、号码等。

然后,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按学科属性或主题概念用合适的检索语言进行标引,形成文献的内容特征标识。

文献经过著录和标引,形成了反映文献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各种标识。不同类型的检索标识又汇编成供检索用的各种索引。

检索文献时,根据检索要求,将所需文献的特征标识来表示,与存储在系统中的文献特征标识进行比较,来确定所需的文献资料。

三、科技文献检索的意义与作用

对于科研工作这来说,文献检索的意义主要在于:

(1)是继承前人经验,加快科研步伐的需要

(2)进行科研创造的需要

就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来说,无论是新课题还是老课题,在课题的确定、规划的制定、方案的取舍、难点的攻关,还是成果的鉴定和总结,也都离不开文献检索。

(3)申请科研经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第6节科技文献检索工具

1、检索工具概述

检索工具是用来报道、存储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它是在一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理、编辑而成的二次文献。

2、检索工具的基本结构

一部完整的检索工具通常由:使用说明、著录正文、索引和附录几部分组成。正文由文摘、题录或目录组成。

索引分主题索引、作者索引、分类号索引、期索引、卷索引、累积索引等。

3、检索工具的类型

索引是检索工具中最重要的部分,没有索引的目录、题录和文摘,只能起到报道作用,不起检索作用,不能称为检索工具。但通常把目录、题录、文摘和索引通称为检索工具。检索工具按著录方式可分为:目录、题录、文摘和索引。

⑴目录(bibliography、catalogue)

目录是对图书、期刊或其他单独出版物特征的揭示和报道。它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一种检索工具类型。

目录以单位出版物为著录对象,一般只记录外部特征,如题名、著者、出版事项、载体形态等。目录主要用于检索出版物的名称、著者及其出版、收藏单位。常用的目录有国家书目、馆藏目录、专题目录、联合目录、出版发行目录、期刊年终目录等(一般期刊的年终最后一期上有全年的目录)等。

⑵题录(title)

题录是对单篇文献外表特征的揭示和报道,著录项目一般有篇名、著者、文献来源、文种等。

由于著录项目比较简单,因此收录范围广,报道速度快,是用来查找最新文献的重要工具。但它揭示文献内容很浅,只能作为临时过渡性检索工具。文摘一出版,它的作用就被文摘所代替。著名的题录刊物有美国的《化学题录》(ChemicalTitles)、《现期期刊目次报道》(CurrentContents)、英国的《当代工艺索引》(CurrentTechnologyIndex)等。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也属这种类型。

⑶文摘(Abstract)

文摘是系统报道、累计和检索文献的主要工具,是二次文献的核心。

文摘以单篇文献为报道单位,不仅著录一次文献的外表特征(即文献的标头部分),还著录文献的内容摘要,不看原文,往往便可决定文献资料的取舍,从而节约查阅原始文献资料的时间。

按文摘报道的详简程度,文摘可分为指示性文摘和报道性文摘两种类型。报道性文摘有时可代替原文,这类文摘对于不懂原文文种及难以获得原文的科技人员尤为重要。文摘类检索工具主要由文摘和索引两部分组成,分别起报道和检索作用。索引配备的完善与否是衡量文摘类检索工具的重要标志。

(4)索引(index)

索引是揭示各种文献外部特征或内容特征的系统化记载工具。

它的著录项目没有目录、题录、文摘那样完全,大多数索引不能直接查到原始文献资料,而必须通过该文献资料在检索工具中的序号,在检素工具的正文中找到文献资料的来源出处,进而找到原始文献资料。学习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主要是学习索引的使用方法。

第7节科技文献检索的途径

一、根据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检索

1、文献名途径

文献名主要指书名、期刊名、论文名等,文献名索引都按名称的字序或笔画排列。

如检索药物化学类书籍时,查“药”字即可。

2、作者途径

这是根据已知作者的姓名来查找文献的途径。常用Author Index进行检索。

由于一个人在一生中从事的职业和研究的课题是相对固定的,因此,通过跟踪某一作者可以检索某一专题的主要文献。但这种检索方法所查的文献不系统、不完整。如作者王老五发表的论文,可以在Author Index中查WangL.W。但你必须经常翻阅相关领域的科技文献,否则你不知道谁从事该领域的研究。

3、序号途径

这是根据文献的编号来查找文献的途径。这类检索工具有报告号索引、标准号索引、专利号索引等。利用该途径进行检索时,必须首先知道所查文献的号码,因而这类索引的利用受到限制。

例如要了解某一专利的详细内容时,就必须首先知道它的专利号。

4、其他途径

另外也可以根据文献是纸张出版物还是电子出版物版、是英文还是中文、出版日期等外部特征进行检索。

二、根据文献的内容特征进行检索

1、主题途径

这是按照文献的主题内容进行检索的一种途径。这类检索工具有主题索引、关键词索引、叙词索引等。

该途径以文字作标识,索引按照主题词或关键词的字顺排列,能把同一主题内容的文献集中在一起。如CA的Subject Index和Keywords Index。看起来有点象文献名检索途径,但主题途径是按文献的内容进行分类的。

2、学科分类途径

这类检索工具有分类目录、分类索引等。

用此途径进行检索,能把同一学科的文献集中在一起查出来,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在分类时往往难于处理,查找不便。另外从分类途径检索必须了解学科分类体系,在将概念变换为分类号的过程中常易发生差错,溶成漏检或误检。在检索专利文献时所用的IPC(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分类号途径,即属于学科分类途径。

3、其他途径

根据学科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特点,不同学科的文献检索工具有自己独特的检索途径。如CA的环系索引、分子式索引等。

第8节科技文献的检索方法

文献检索方法是影响检索效果的重要因素,它可分为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间接检索法是常用的一种科学的检索方法,它可分为常规法、追溯法和综合法。

1、常规法

根据检索入手的时间不同可分为:

(1)顺查法:根据检索课题的具体要求,利用特定的检索工具,由远及近,逐年查找。用这种方法,查得的文献比较完整,能反映课题研究发展的全过程,查全率高,但工作量大。

(2)倒查法:由近及远,按时间逆序查找,重点放在近期新文献。此法省时灵活,效率较高,但会产生漏检而影响查全率。

(3)抽查法:对课题研究进展最快、发表文献最多的若干年的文献,逐年查找。

这几种方法各有适用的条件,各有优缺点。

2.追溯法

利用最新发表的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由远及近,追溯查找相关文献,形成类似链锁反应的检索网络。

利用此法进行检索,不需要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方法简单。但检索效率不高,漏检率较大。这种方法是不少科技人员常用的方法,方便实用。

3.循环法(综合法)

综合利用常规法和追溯法进行检索。首先利用检索工具查找出所需文献,再利用文献后所附参考文献,追溯查找相关文献。如此交替使用常规法和追溯法,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

例如:先在CA上查最近一年的“关于FCC汽油加氢脱硫催化剂进展”方面的相关文献(顺查法),再根据每篇文献后的参考文献追溯其他文献(追溯法);然后再去查前一年的CA(倒查法)。

文献检索的检索步骤

⑴分析课题—明确检索范围及要求

⑵选择检索系统—确定检索标识

⑶确定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

⑷查找文献线索

⑸查找和获取原始文献

固体力学以及各分支

固体力学 solid mechanics 固体力学是研究可变形固体在外界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应力、应变、位移和破坏等的力学分支。固体力学在力学中形成较早,应用也较广。水利工程中的各种结构都可以看作是可变形固体构成的,它们的设计和计算都要应用固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起源 固体力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38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梁的强度计算公式。一般认为这是材料力学发展的开端。当时,还采用刚体力学的方法进行计算,以致所得结论不完全正确。后来,英国科学家R.胡克在1678年发表了"力与变形成正比"这一重要物理定律(即胡克定律),建立了弹性变形的概念。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一些学者先后研究了弹性杆的挠度曲线、侧向振动和受压稳定性,发展了弹性杆的力学理论。 发展

19世纪初,由于工业的发展,开始设计大规模的工程结构,结构力学随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世纪30年代起,出现了金属桁架结构。以后数十年间,创立了求解静定桁架的图解法和解析法,奠定了桁架理论的基础。19世纪60~70年代,先后提出了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力法、计算结构的变形能法和超静定结构的计算理论。20世纪初,结构力学中的刚架计算理论、复杂超静定杆系结构的简易计算方法、动力分析和稳定分析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成就 1821年法国的 C.-L.-M.-H.纳维发表了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1822年法国的 A.-L.柯西给出应力和应变的严格定义并于次年导出矩形六面体微元的平衡微分方程。后者对数学弹性力学乃至整个固体力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法国的 A.J.C.B. de 圣维南于1855年用半逆解法解出了柱体的扭转和弯曲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圣维南原理。随后,德国的F.E.诺伊曼建立了三维弹性理论。弹性薄板的弯曲问题最早于1820年开始研究,以后再经过一些学者的工作而奠定了理论基础。弹性薄壳的研究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在固体力学中对弹性规律的研究,发展得比较完备。 分支 固体力学的另一个分支塑性力学,在发展中先后出现过塑性增量理论、滑移线理论、塑性全量理论、塑性位势理论及塑性极限分析理论等多种理论。随着生产的发展,固体力学的研究范围、计算技术和实验技术都有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计算结构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断裂力学、损伤力学和实验固体力学等新分支学科。 萌芽时期 远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就开始建造有力学思想的建筑物、简单的车船和狩猎工具等。中国在隋开皇中期(公元591~599年)建造的赵州石拱桥,已蕴含了近代杆、板、壳体设计的一些基本思想。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工艺精度的提高,人类在房屋建筑、桥梁和船舶建造方面都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早期的关于强度计算或经验估算等方面的许多资料并没有流传下来。尽管如此,这些成就还是为较早发展起来的固体力学理论,特别是为后来划归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那些理论奠定了基础。 发展时期 实践经验的积累和17世纪物理学的成就,为固体力学理论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在18世纪,制造大型机器、建造大型桥梁和大型厂房这些社会需要,成为固体力学发展的推动力。 这期间,固体力学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四个阶段:基本概念形成的阶段;解决特殊问题的阶段;建立一般理论、原理、方法、数学方程的阶段;探讨复杂问题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固体力学基本上是沿着研究弹性规律和研究塑性规律,这样两条平行的

理论力学基本概念

静力学基础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平衡一般规律的科学。这里所研究的平衡是指物体在某一惯性参考系下处于静止状态。物体的静止状态是物体运动的特殊形式。根据牛顿定律可知,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取决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那么在什么条件下物体可以保持平衡,是一个值得研究并有广泛应用背景的课题,这也是静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本章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刚体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这些内容不仅是研究物体平衡条件的重要基础,也是研究动力学问题的基础知识。 一、 力学模型 在实际问题中,力学的研究对象(物体)往往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研究问题时,需要抓住那些带有本质性的主要因素,而略去影响不大的次要因素,引入一些理想化的模型来代替实际的物体,这个理想化的模型就是力学模型。理论力学中的力学模型有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 质点:具有质量而其几何尺寸可忽略不计的物体。 质点系:由若干个质点组成的系统。 刚体:是一种特殊的质点系,该质点系中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刚体系:由若干个刚体组成的系统。 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由于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其力学模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研究太空飞行器的力学问题的过程中,当分析飞行器的运行轨道问题时,可以把飞行器用质点模型来代替;当研分析飞行器在空间轨道上的对接问题时,就必须考虑飞行器的几何尺寸和方位等因素,可以把飞行器用刚体模型来代替。当研究飞行器的姿态控制时,由于飞行器由多个部件组成,不仅要考虑它们的几何尺寸,还要考虑各部件间的相对运动,因此飞行器的力学模型就是质点系、刚体系或质点系与刚体系的组合体。 二、 基本定义 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的形状上看,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可分为下面两种。 外效应: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内效应: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变形)。 对于刚体来说,力的作用效应不涉及内效应。刚体上某个力的作用,可能使刚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引起刚体上其它力的变化。 例如一重为W 的箱子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如图1-1a 所示),人用力水平推箱子,当推力F 为零时,箱子静止,只受重力W 和地面支撑力BN AN F F ,的作用。当推力由小逐步增大时,箱子可能还保持静止状态,但地面作用在箱子上的力就不仅仅是支撑力,还要有摩擦力Bf Af F F ,的作用(如图1-1b )。随着推力的逐步增大,箱子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变化,箱子可 能平行移动,也可能绕A 点转动,或既有移动又有转动。 静力学就是要研究物体在若干个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为此,需要描述作用于物体上力的类型和有关物理量的定义等。 力系:作用在物体上若干个力组成的集合,记为},,,{21n F F F 。 BN F AN F W A B Af F Bf F BN F BN F W A B F (a ) (b) 图1-1

02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学生版

1 第1页共12页教学辅导教案 1.设U=R,已知集合A={x|-5

8.已知函数f (x )=1+|x |-x 2(-2

6.已知函数f (x )=???? ? 4-x 2,x >0,2,x =0, 1-2x ,x <0. (1)求f (f (-2))的值; (2)求f (a 2+1)(a ∪R)的值; (3)当-4≤x <3时,求f (x )的值域. 7.已知函数y =f (x )的图象由图中的两条射线和抛物线的一部分组成,求函数的解析式. 一、求函数的定义域应关注四点 (1)要明确使各函数表达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函数有意义的准则一般有:∪分式的分母不为0;∪偶次根式的被开方数非负;∪y =x 0要求x ≠0. (2)不对解析式化简变形,以免定义域变化. (3)当一个函数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代数式的和、差、积、商的形式构成时,定义域是使得各式子都有意义的公共部分的集合. (4)定义域是一个集合,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若用区间表示数集,不能用“或”连接,而应该用并集符号“∪”连接.

固体力学发展及分支

固体力学 固体力学是力学中形成较早、理论性较强、应用较广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可变形固 体在外界因素(如载荷、温度、湿度等)作用下,其内部各个质点所产生的位移、运动、应力、应变以及破坏等的规律。 固体力学研究的内容既有弹性问题,又有塑性问题;既有线性问题,又有非线性问题。在固体力学的早期研究中,一般多假设物体是均匀连续介质,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复合材料 力学和断裂力学扩大了研究范围,它们分别研究非均匀连续体和含有裂纹的非连续体。 自然界中存在着大至天体,小至粒子的固态物体和各种固体力学问题。人所共知的山崩地裂、沧海桑田都与固体力学有关。现代工程中,无论是飞行器、船舶、坦克,还是房屋、桥梁、水坝、原子反应堆以及日用家具,其结构设计和计算都应用了固体力学的原理和计算 方法。 由于工程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固体力学也在发展,一方面要继承传 统的有用的经典理论,另一方面为适应各们现代工程的特点而建立新的理论和方法。 固体力学的研究对象按照物体形状可分为杆件、板壳、空间体、薄壁杆件四类。薄壁杆件是指长宽厚尺寸都不是同量级的固体物件。在飞行器、船舶和建筑等工程结构中都广泛采 用了薄壁杆件。 固体力学的发展历史 萌芽时期远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就开始建造有力学思想的建 筑物、简单的车船和狩猎工具等。中国在隋开皇中期(公元591~599年)建造的赵州石拱桥,已蕴含了近代杆、板、壳体设计的一些基本思想。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工艺精度的提高,人类在房屋建筑、桥梁和船舶建造方面都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早期的关于强度计算或经验估算等方面的许多资料并没有流传下来。尽管如此,这些成就还是为较早发展起来的固体力学理论,特别是为后来划归材料力学和结构 力学那些理论奠定了基础。 发展时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17世纪物理学的成就,为固体力学理论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在18世纪,制造大型机器、建造大型桥梁和大型厂房这些社会需要,成为固体力学发展的推动力。 这期间,固体力学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四个阶段:基本概念形成的阶段;解决特殊问题的阶段;建立一般理论、原理、方法、数学方程的阶段;探讨复杂问题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固体力学基本上是沿着研究弹性规律和研究塑性规律,这样两条平行的道路发展的,而弹性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专题讲座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考点剖析: 1、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熟悉并熟练应用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重点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会判断物质的类别并掌握各类物质的读法、写法。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判别。 4、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热点预测 1、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用化学用语表示微粒或元素化合价,根据物质名称或指定物质类别书写化学式是较典型的题。近年来联系最新科技信息的题目渐多,一般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化学式说明新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分子构成情况。 2、物质的结构和分类 分子、原子、离子定义及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是本部分考查的重点,联系环保、化工等问题,考查物质的类别、组成或构成及隶属关系。在介绍一种新物质或有关环保、毒品或中毒的事件后,要求考生根据题给信息进行讨论和判断,是较新潮的题型。 3、化学方程式 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对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多与书写方程式相揉和,特别是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必考点。 4、质量守恒定律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是本部分的基础,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各地中考题中的常见题型,如: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之中某物质的质量变化、求某物质的化学式或推断物质的组成。 说明:本部分内容在各省市中考题中都有,常常作为中考试题的开篇题,考核率为100%,命题的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 复习技巧点拨 1、掌握规律,把好记忆关,在记忆过程中注意总结,增强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 2、复习时要有所侧重,在中考中,化合价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必考知识点,对于这样的精品知识,复习时要重点突破。 3、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理论力学基本概念总结大全

想学好理论力学局必须总结好好总结,学习 静力学基础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平衡一般规律的科学。这里所研究的平衡是指物体在某一惯性参考系下处于静止状态。物体的静止状态是物体运动的特殊形式。根据牛顿定律可知,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取决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那么在什么条件下物体可以保持平衡,是一个值得研究并有广泛应用背景的课题,这也是静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本章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刚体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这些内容不仅是研究物体平衡条件的重要基础,也是研究动力学问题的基础知识。 一、力学模型 在实际问题中,力学的研究对象(物体)往往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研究问题时,需要抓住那些带有本质性的主要因素,而略去影响不大的次要因素,引入一些理想化的模型来代替实际的物体,这个理想化的模型就是力学模型。理论力学中的力学模型有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 质点:具有质量而其几何尺寸可忽略不计的物体。 质点系:由若干个质点组成的系统。 刚体:是一种特殊的质点系,该质点系中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刚体系:由若干个刚体组成的系统。 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由于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其力学模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研究太空飞行器的力学问题的过程中,当分析飞行器的运行轨道问题时,可以把飞行器用质点模型来代替;当研

分析飞行器在空间轨道上的对接问题时,就必须考虑飞行器的几何尺寸和方位等因素,可以把飞行器用刚体模型来代替。当研究飞行器的姿态控制时,由于飞行器由多个部件组成,不仅要考虑它们的几何尺寸,还要考虑各部件间的相对运动,因此飞行器的力学模型就是质点系、刚体系或质点系与刚体系的组合体。 二、 基本定义 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的形状上看,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可分为下面两种。 外效应: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内效应: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变形)。 对于刚体来说,力的作用效应不涉及内效应。刚体上某个力的作用,可能使刚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引起刚体上其它力的变化。 例如一重为W 的箱子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如图1-1a 所示),人用力水平推箱子,当推力F 为零时,箱子静止,只受重力W 和地面支撑力BN AN F F ,的作用。当推力由小逐步增大时,箱子可能还保持 静止状态,但地面作用在箱子上的力就不仅仅是支撑力,还要有摩擦力Bf Af F F ,的作用(如图1-1b )。随着推力的逐步增大,箱子的运动状 态就会发生变化,箱子可能平行移动,也可能绕A 点转动,或既有移动又有转动。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蒸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利用各组分挥发度不同将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而使混合物得到分离的单元操作称为蒸馏。这种分离操作是通过液相和气相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来实现的。 对于均相物系,必须造成一个两相物系才能将均相混合物分离。蒸馏操作采用改变状态参数的办法(如加热和冷却)使混合物系内部产生出第二个物相(气相);吸收操作中则采用从外界引入另一相物质(吸收剂)的办法形成两相系统。 一、两组分溶液的气液平衡 1.拉乌尔定律 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关系遵循拉乌尔定律: p A=p A0x A p B=p B0x B=p B0(1—x A) 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p A=Py A而P=p A+p B 则两组分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x A=(P—p B0)/(p A0—p B0)———泡点方程 y A=p A0x A/P———露点方程 对于任一理想溶液,利用一定温度下纯组分饱和蒸汽压数据可求得平衡的气液相组成; 反之,已知一相组成,可求得与之平衡的另一相组成和温度(试差法)。 2.用相对挥发度表示气液平衡关系 溶液中各组分的挥发度v可用它在蒸汽中的分压和与之平衡的液相中的摩尔分率来表示,即v A=p A/x A v B=p B/x B 溶液中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度对难挥发组分的挥发度之比为相对挥发度。其表达式有:α=v A/v B=(p A/x A)/(p B/x B)=y A x B/y B x A 对于理想溶液:α=p A0/p B0 气液平衡方程:y=αx/[1+(α—1)x] Α值的大小可用来判断蒸馏分离的难易程度。α愈大,挥发度差异愈大,分离愈易;α=1时不能用普通精馏方法分离。 3.气液平衡相图 (1)温度—组成(t-x-y)图 该图由饱和蒸汽线(露点线)、饱和液体线(泡点线)组成,饱和液体线以下区域为液相区,饱和蒸汽线上方区域为过热蒸汽区,两曲线之间区域为气液共存区。 气液两相呈平衡状态时,气液两相温度相同,但气相组成大于液相组成;若气液两相组成相同,则气相露点温度大于液相泡点温度。 (2)x-y图 x-y图表示液相组成x与之平衡的气相组成y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平衡线位于对角线的上方。平衡线偏离对角线愈远,表示该溶液愈易分离。总压对平衡曲线影响不大。 二、精馏原理 精馏过程是利用多次部分汽化和多次部分冷凝的原理进行的,精馏操作的依据是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实现精馏操作的必要条件包括塔顶液相回流和塔底产生上升蒸汽。精馏塔中各级易挥发组分浓度由上至下逐级降低;精馏塔的塔顶温度总是低于塔底温度,原因之一是:塔顶易挥发组分浓度高于塔底,相应沸点较低;原因之二是:存在压降使塔底压

理论力学概述

绪论1 绪论 1.理论力学的内容 在高等工业学校里,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它在经典力学的范围内研究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普遍规律及其在一般工程中的应用。 经典力学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它的基本定律早巳由伽利略提出,并由牛顿最后精确地归纳为完备的形式。三个世纪的实践证明,经典力学的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适用性。只是到上世纪末,物理学上的一些重大新成就揭示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物体接近光速时的运动,从而在本世纪初出现了较经典力学更为精确的相对论力学。但是,在一般工程技术中宏观物体的速度远小于光速,因此这里所遇到的力学问题仍宜于用经典力学来研究。本书按照高等工业学校多学时理论力学的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系统叙述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理论力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典型应用。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传统的体系,本书的内容包括 第一篇静力学,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特殊情形二平衡问题; 第二篇运动学,从几何观点出发描述物体运动的进行方式及其特征; 第三篇动力学,联系物理原因研究物体的运动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机械作用 理论力学的系统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一系列后继课程,如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也是一般工程技术人员掌握科技新成就并从事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学习本课程时,务必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要结合理论力学的学科特点,注意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 在力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符合科学认识规律的方法。最初,力学基本概念的形成和基本定律的建立是以对自然界的直接观察以及从生活、生产中的直接经验作为出发点的。以后,系统地组织实验,成为研究工作的重要一环。在了解事物和现象的内部联系后,就需要而且可能撇开次要的东西抽象出最主要的特征来加以研究,这种方法称为抽象化方法。

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是教育永恒的经典课题。我们都在使用着“课程”这一概念,但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处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课程作进一步的剖析和认识,形成基本的共识,规范和提升我们的课程实践和课程行为。一、课程涵义的理解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宋朝的朱熹在《朱子全书·记学》中亦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朱熹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1859年斯宾塞发表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文中提出了“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舯系统纽织”。西方课程(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e”。“currere”是一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则是一名词,意指“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西方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实际上,课程理论和流派很多,即使同一理论渊源和思潮的学者,对课程定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有一个课程专家就有一种课程定义。综观多种多样的课程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课程作为学科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谈到课程必然要谈到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等某门学科,课程就是学科,学科就是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这样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这种课程定义片面强调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局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二)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看做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效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如课程论专家塔巴(H.Taba)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奥利沃(P.Oliva)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约翰逊(M.Johnson)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等等。在我国学校教育中,长期流行、影响最大的课程术语就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两者几乎涉及学校教育制度中关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管理等进行规定,提出了要求。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与课程过程、手段截然分开,并且强调了前者,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发展、创造空间的营建,忽视了学习者活生生的现实经验。 (三)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和坎贝尔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另一课程论专家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最近的课程理论还非常强调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的重要性。这种课程定义重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消解了目标与手段、内容与过程的二元对立。但有些持这种定义的学者有些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赋予课程以灵魂和核心,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课程领域和范围,因此我们应积极重建我们的课程概念,这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我们的课程概念应是一种以培养目标为灵魂和核心的课程概念。——我们需要一种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起来的大课程概念。——我们需要一种一元与多元、同一与多样、集中与分享相结合的课程认识。——我们需要一种将课程的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的活生生、动态变化的课程概念。总之,我们应建立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一种权利分享的课程概念,一种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课程概念。只有在这样的课程概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全面深

思修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要点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基本原理要点 1.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p9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2.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p10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3.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p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糸,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糸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13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糸的基本内容. 5.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内容p14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基本概念 1.理想p21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P22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共同理想p29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第2讲_公司战略的基本概念(1)

第一章战略与战略管理 框架 第一节公司战略的基本概念 公司战略的定义 【多选题】(2013年)公司战略的现代概念强调战略的()。 A.全局性 B.竞争性 C.风险性 D.应变性

【答案】BCD 【解析】战略的传统概念强调了公司战略的计划性、全局性和长期性;战略的现代概念更强调战略的应变性、竞争性和风险性。 【多选题】(2018年)逸风公司是一家手机游戏软件开发商。该公司为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及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产品开发和经营计划,成效显著。下列各项中,对逸风公司上述做法表述正确的有()。 A.逸风公司的战略是理性计划的产物 B.逸风公司的战略是在其内外环境的变化中不断规划和再规划的结果 C.逸风公司采取主动态势预测未来 D.逸风公司的战略是事先的计划和突发应变的组合 【答案】BCD 【解析】加拿大学者明茨伯格提出,以计划为基点将企业战略视为理性计划的产物是不正确的,选项A错误。一个实际的战略是管理者在公司内外各种情况不断暴露的过程中不断规划和再规划的结果,选项B正确。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环境里,公司战略意味着企业要采取主动态势预测未来,选项C正确。公司大部分战略是事先的计划和突发应变的组合,选项D正确。 公司的使命与目标 【单选题】(2014年)甲公司的创始人在创业时就要求公司所有员工遵守一个规定:在经营活动中永远不做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从公司使命角度来看,此规定属于()。 A.公司目的 B.公司宗旨 C.经营哲学 D.公司目标 【答案】C 【解析】经营哲学是公司为其经营活动方式所确立的价值观、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 【单选题】(2015年)以营利为目的而成立的组织,其首要目的是()。 A.保证员工利益

第02讲 基本概念

第1讲绪论 第1节信息、知识、情报和文献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信息时代中,谁掌握了最新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性。信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知识、情报和文献首先应当属于信息的范畴。 一、信息 从字面上理解,信即信号,息即消息,通过信号带来消息就是信息。信息具有差异和传递两要素。 信息是物质存在的反映,不同的物质各自发出不同的信息,根据发生源的不同,一般可分为自然信息、生物信息、机器信息和人类信息四大类。 我们这门课中讲到的“信息”一词属于“人类信息”的范畴,信息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式,即载体,比如:文字、文献、声波、电磁波等。 二、知识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是对客观世界物质形态和运动规律的认识。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接受客观事物发出的信号,经过人脑的思维加工,逐步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所以,知识的产生来源于信息,通过信息传递,并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从这可以看出,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 三、情报 情报是被传递的知识,它是针对一定对象的需要传递的,并且是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起继承、借鉴或参考作用的知识。情报是知识的一部分,即被传递的部分。知识要转化为情报,必须经过传递、并为使用者所接受、发挥其使用价值。 四、文献 文献是记录有用知识的一种载体。凡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记录下来,具有存贮和传递知识功能的一切载体都称为文献。 信息、知识、情报和文献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图形来表示,从图形 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四者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出版物大量涌现,使文献、 情报、信息这三者之间趋向同一,逐渐淡化了三者在概念上的差别,尤其 在与国际交往中情报与信息是同一概念(Information),所以目前在国内 科技界已倾向于用“信息”一词替代“情报”。 第2节科技文献的级别 科技文献的级别按内容性质,可以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和零次文献。 1、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凡是文献著者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中根据科研成果、发明创造撰写的文献,称为一次文献。如期刊论文、专利文献、技术标准、科技报告等。 确定一篇文献是否为一次文献,只是根据文献的内容,而不是根据其形式。如在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可能是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是文献的主体,是最基本的情报源,是文献检索最终查找的对象。

计算固体力学

计算固体力学 由于工程设计的巨大市场需要,有限元软件的发展是非常迅速。利用有限元软件解决工程和科学计算问题成为有限元理论应用于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实践的主要形式。从解决单一学科的结构分析软件发展到解决多学科的多功能综合分析软件。其集成化、智能化、可视化和网络化的功能越来越强,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的必备工具软件。目前,我国引进的大型有限元软件常见的有SAP系列, ADINA,MSC/NASTRAN,MSC Marc, ANSYS,ASKA等。这些有限元软件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单元库和求解器,强大而可靠的分析功能,且很多已移植到WINDOWS环境,完全的CAD 式操作方式和强大的前后处理功能,使分析工作变得轻松和容易。以上软件开发中所依据的理论与假定是什么,如果我们光会用软件,那不是一名合格的设计师。而究其本源,答案就在固体力学和它的发展上。 固体力学的发展历史 固体力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基本概念形成的阶段;解决特殊问题的阶段;建立一般理论、原理、方法、数学方程的阶段;探讨复杂问题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固体力学基本上是沿着研究弹性规律和研究塑性规律,这样两条平行的道路发展的,而弹性规律的研究开始较早。 弹性固体的力学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于17世纪发展起来的。英国的胡克于1678年提出:物体的变形与所受外载荷成正比,后称为胡克定律;瑞士的雅各布第一?伯努利在17世纪末提出关于弹性杆的挠度曲线的概念;而丹尼尔第一?伯努利于18世纪中期,首先导出棱柱杆侧向振动的微分方程;瑞士的欧拉于1744年建立了受压柱体失稳临界值的公式,又于1757年建立了柱体受压的微分方程,从而成为第一个研究稳定性问题的学者;法国的库仑在1773年提出了材料强度理论,他还在1784年研究了扭转问题并提出剪切的概念。这些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弹性固体的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国的纳维于1820年研究了薄板弯曲问题,并于次年发表了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法国的柯西于1822年给出应力和应变的严格定义,并于次年导出矩形六面体微元的平衡微分方程。柯西提出的应力和应变概念,对后来数学弹性理论,乃至整个固体力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的泊阿松于1829年得出了受横向载荷平板的挠度方程;1855年,法国的圣维南用半逆解法解出了柱体扭转和弯曲问题,并提出了有名的圣维南原理;随后,德国的诺伊曼建立了三维弹性理论,并建立了研究圆轴纵向振动的较完善的方法;德国的基尔霍夫提出粱的平截面假设和板壳的直法线假设,他还建立了板壳的准确边界条件并导出了平板弯曲方程;英国的麦克斯韦在19世纪50年代,发展了光测弹性的应力分析技术后,又于1864年对只有两个力的简单情况提出了功的互等定理,随后,意大利的贝蒂于1872年对该定理加以普遍证明;意大利的卡斯蒂利亚诺于1873年提出了卡氏第一和卡氏第二定理;德国的恩盖塞于1884年提出了余能的概念。 德国的普朗特于1903年提出了解扭转问题的薄膜比拟法;铁木辛柯在20世纪初,用能量原理解决了许多杆板、壳的稳定性问题;匈牙利的卡门首先建立了弹性平板非线性的基本微分方程,为以后研究非线性问题开辟了道路。 苏联的穆斯赫利什维利于1933年发表了弹性力学复变函数方法;美国的唐奈于同一年研究了圆柱形壳在扭力作用下的稳定性问题,并在后来建立了唐奈方程;弗吕格于1932年和1934年发表了圆柱形薄壳的稳定性和弯曲的研究成果;苏联的符拉索夫在1940年前后建立了薄壁杆、折板系、扁壳等二维结构的一般理论。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总结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总结 一、地球与地图 1、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逐渐增大,西经度逐渐减小; 2、两点间経度差满足同减异加; 3、经纬网中东西方向的判定:同在东经度,经度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 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则按以下法则操作:在以0°为中央经线的经纬网 图中,若两点间的经度差小于180°,则按左东右西的原则判断,若大于180°, 则按左西右东的原则进行判断。 4、经线长度等于两点间的纬度差x111km;两点间的纬线长度等于两点间的経度 差x111cosθ(θ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 5、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点的连线; 7、等值线判读的一般规律:同线登高,同图等距;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大于 大的,小于小的。 8、地形特征描述:地形的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地貌;海岸线曲直情况。 例:中国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 布。 9、等高线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去方向相反;等高线 越密集,坡度越大,水流速度越快,搬运和侵蚀能力越强,等高线越稀疏,坡度 越缓,水流速度越慢,搬运和侵蚀能力越弱,沉积作用越强。 二、气候篇 1、海陆风:海陆间昼夜温差引起的热力环流称为海陆风。白天吹________风,夜 晚吹________风。 2、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________(山谷/山坡)吹向________(山谷/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________(山谷/山坡)吹向________(山谷/山坡)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3、城市风:由于城市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燃烧、汽车尾气排放等释放出大量热 量及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导致城市气温常年较郊区高,继而引起的空气由城市 ________(上升/下沉),郊区________(上升/下沉),在城市与郊区间形成热力环

02 第二节 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 分布图示 ★ 领域 ★ 平面区域的概念 ★ 二元函数的概念 ★ 例1 ★ 例2 ★ 例3 ★ 二元函数的图形 ★ 二元函数的极限 ★ 例4 ★ 例5 ★ 例6 ★ 例7 ★ 例8 ★ 例9 ★ 例 10 ★ 二元函数的连续性 ★ 例 11 ★ 二元初等函数 ★ 例 12-13 ★ 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 内容小结 ★ 课堂练习 ★ 习题6-2 内容提要 一、平面区域的概念:内点、外点、边界点、开集、连通集、区域、闭区域 二、二元函数的概念 定义1 设D 是平面上的一个非空点集,如果对于D 内的任一点),(y x ,按照某种法则f ,都有唯一确定的实数z 与之对应,则称f 是D 上的二元函数,它在),(y x 处的函数值记为),(y x f ,即),(y x f z =,其中x ,y 称为自变量, z 称为因变量. 点集D 称为该函数的定义域,数集}),(),,(|{D y x y x f z z ∈=称为该函数的值域. 类似地,可定义三元及三元以上函数. 当2≥n 时, n 元函数统称为多元函数. 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三、二元函数的极限 定义2 设函数),(y x f z =在点),(000y x P 的某一去心邻域内有定义,如果当点),(y x P 无限趋于点),(000y x P 时,函数),(y x f 无限趋于一个常数A ,则称A 为函数),(y x f z =当),(y x ),(00y x →时的极限. 记为 A y x f y y x x =→→),(lim 00. 或 A y x f →),( (),(),(00y x y x →) 也记作 A P f P P =→)(lim 0 或 A P f →)( )(0P P → 二元函数的极限与一元函数的极限具有相同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在此不再详述. 为了区别于一元函数的极限,我们称二元函数的极限为二重极限. 四、二元函数的连续性 定义3 设二元函数),(y x f z =在点),(00y x 的某一邻域内有定义,如果

固体力学基础知识介绍

固体力学基础知识介绍 固体力学是力学中形成较早、理论性较强、应用较广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可变形固体在外界因素(如载荷、温度、湿度等)作用下,其内部各个质点所产生的位移、运动、应力、应变以及破坏等的规律。 固体力学研究的内容既有弹性问题,又有塑性问题;既有线性问题,又有非线性问题。在固体力学的早期研究中,一般多假设物体是均匀连续介质,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复合材料力学和断裂力学扩大了研究范围,它们分别研究非均匀连续体和含有裂纹的非连续体。 自然界中存在着大至天体,小至粒子的固态物体和各种固体力学问题。人所共知的山崩地裂、沧海桑田都与固体力学有关。现代工程中,无论是飞行器、船舶、坦克,还是房屋、桥梁、水坝、原子反应堆以及日用家具,其结构设计和计算都应用了固体力学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由于工程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固体力学也在发展,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的有用的经典理论,另一方面为适应各门现代工程的特点而建立新的理论和方法。 固体力学的研究对象按照物体形状可分为杆件、板壳、空间体、薄壁杆件四类。薄壁杆件是指长宽厚尺寸都不是同量级的固体物件。在飞行器、船舶和建筑等工程结构中都广泛采用了薄壁杆件。 起源 固体力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38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梁的强度计算公式。一般认为这是材料力学发展的开端。当时,还采用刚体力学的方法进行计算,以致所得结论不完全正确。后来,英国科学家R.胡克在1678年发表了"力与变形成正比"这一重要物理定律(即胡克定律),建立了弹性变形的概念。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一些学者先后研究了弹性杆的挠度曲线、侧向振动和受压稳定性,发展了弹性杆的力学理论。 基本概念的形成 弹性固体的力学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于17世纪发展起来的。英国的胡克于1678年提出:物体的变形与所受外载荷成正比,后称为胡克定律;瑞士的雅各布第一?伯努利在17世纪末提出关于弹性杆的挠度曲线的概念;而丹尼尔第一?伯努利于18

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点

二、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点 1、氢原子可见光谱(巴尔末系),玻尔氢原子理论假设(三点假设)。 巴尔末系 ,4,3 ,) 1 2 1 ( 1 2 2 = - = =n n R λ σ 三点假设: 假设一电子在原子中,可以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动而不辐射电磁波,这时原子处于稳定状态(定态),并具有一定的能量. 假设二电子以速度在半径为的圆周上绕核运动时,只有电子的角动量等于的整数倍的那些轨道是稳定的. 假设三当原子从高能量Ei的定态跃迁到低能量 2、实物粒子德布罗意波的统计观点(概率波)及实验验证(电子衍射试验)。 3、泡利不相容原理和能量最小原理(多电子原子中电子排布的基本原则)。 4、单晶Si和Ge的晶格结构(晶格类型和价键特点),GaAs的晶格结构(晶格类型和价键特点)。 硅、锗:共价半导体晶体结构:金刚石型结构 结构特点:每个原子周围有四个最邻近的原子,这四个原子处于正四面体的顶角上,任一顶角上的原子和中心原子各贡献一个价电子为该两个原子所共有,并形成稳定的共价键结构。 GaAs:两类原子各自组成的面心立方晶格,沿空间对角线方向彼此位移四分之一空间对角线长度套构而成。(共价键,具有离子键成分) 5、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禁带宽度和导带电子填充程度)。 6、半导体有效质量的特点(正负,大小与内外层电子的关系)。 有效质量的正负与位置有关。 能带底部附近,有效质量为正;能带顶部附近,有效质量为负。 有效质量的大小与共有化运动的强弱有关。 能带越窄,二次微商越小,有效质量越大(内层电子的有效质量大);能带越宽,二次微商越大,有效质量越小(外层电子的有效质量小)。

基本概念和原理导学案

基本概念和原理 复习方法指导 化学基本概念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是化学思维的细胞,是化学现象的本质反映。就初中化学而言,概念繁多(有近百个),要较好地掌握概念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弄清概念的来胧去脉,掌握其要点,特别注意概念的关键词语。 2、要分清大概念和小概念,掌握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概念分成块,串成串,纵横成片,形成网状整体,融汇贯通。 3、熟练地运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化学概念的意义。 化学基本原理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化学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要较好掌握这些理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理论的要点和涵义。 2、抓住理论要点和实际问题的关系,注意理论指导实际,实际问题联挂理论。 3、加强练习,深化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 知识结构梳理 溶液 混合物 浓溶液 稀溶液 溶解度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溶质质量分数 质量守恒定律 可溶性碱 不溶性碱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无氧酸 含氧酸 氧化物 酸 碱 盐吸热现象 放热现象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原子结构简图离子结构简图 元素符号离子符号 化学方程式化学式化合价 物质分类 变化 元素 原子 分子 离子 物质 化合物 纯净物 单质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稀有气体 物理变化 化 学 变 化 组成结构 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溶剂溶质

专题1 物质的微观构成 一、中考复习要求 1、正确描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含义以及区别与联系,并能将它们进行区分。 2、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准确描述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认识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二、基础知识回顾 自然界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1、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