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陶瓷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陶瓷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陶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陶瓷,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工艺之一,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中国陶瓷的历史悠久,从商代早期的黑陶到秦代的青铜器形态仿制陶器,再到唐宋时期的青瓷、白瓷、黑瓷和五彩瓷等各种类型的陶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特色。

中国陶瓷最早起源于红山文化时期,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与中国传统美学相契合的独特风格。

中国陶瓷的风格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流派。

北方陶瓷以粗犷豪放、大气雄浑为特点,代表作有汉代陶俑和唐代三彩陶瓷。

南方陶瓷则更加细腻精致,以造型优美、釉面绚丽而闻名,代表作有南宋青瓷、白瓷和五彩瓷等。

中国陶瓷的工艺技巧与装饰手法非常丰富多样。

制作陶瓷的主要步骤包括挑选泥料、揉捏造型、晾干修整、上釉烧制等。

其中,选用的泥料和烧制工艺直接影响着陶瓷的质地和色泽。

中国陶瓷的装饰手法也非常多样,有刻画、镂空、绘画、烫金及彩绘等。

各个不同时代的陶瓷作品都融合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思想,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纹饰,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中国陶瓷的艺术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备受推崇,也对世界陶瓷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陶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追求自然、淡雅和含蓄的美感,不事夸张和浮华,注重形式与意境的融合。

这种独特的美学价值使得中国陶瓷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陶瓷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仅体现在艺术领域,还在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陶瓷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同时,中国陶瓷的制作和鉴赏也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传统陶瓷工艺逐渐面临着衰退的局面。

一方面,大量的机械化生产导致了传统手工陶瓷制作工艺的失传;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使得传统陶瓷市场受到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陶瓷文化,需要提倡和支持手工陶瓷工艺的发展,加强对陶瓷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激发人们对传统陶瓷的兴趣和热爱。

古代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艺术

古代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艺术

古代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艺术一、概述陶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代表着中国人民卓越的陶瓷技艺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

从新石器时代起,中国就开始生产陶制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的陶瓷文化逐渐形成,并达到了巅峰。

本文将重点探讨古代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艺术。

二、历史背景中国陶瓷文化的传统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陶器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具备简单实用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的制作技术逐渐提高,从古陶文化到商代青铜时代的商盂、商彝,再到周代的青铜器和礼器,陶瓷制作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工艺。

三、发展演变1. 良渚文化在良渚文化时期(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陶瓷开始在细腻的纹饰和创新的造型上有所突破。

出现了象征性的陶制器物,如面具和壶,这些器物既有实用的功能,又带有宗教和祭祀的意义。

2. 商代青铜时代商代青铜时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主要以青铜器为主导,陶瓷器则多用于祭祀和殉葬。

商代青铜器中的铸造技术进一步推动了陶瓷制作的发展,使其纹饰更加复杂,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3. 周代礼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鼎盛时期。

周代陶瓷器主要用于宗教和礼仪活动,如祭器、礼器等。

周代陶瓷器以其雄伟庄重的造型和精美瑰丽的纹饰而闻名,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

四、代表作品1. 唐三彩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这种陶瓷器以其丰富的色彩、传神的造型和细致的工艺而著称。

唐三彩主要包括动物像、宝塔、官员人像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成为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

2. 官窑瓷器官窑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顶级品种。

官窑瓷器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著称。

其中,汝窑、定窑、哥窑等官窑成为了陶瓷艺术的代表。

这些瓷器不仅具备实用价值,更展现了中国陶瓷制作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韵味。

五、影响与传播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艺术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陶瓷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是人们审美情趣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智慧。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陶瓷的历史、文化、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中国陶瓷文化起源于华夏先民的生产生活,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灰陶,到商代的青铜器、彩陶、灰陶,再到西周的青铜器、白陶和后来的各个朝代,陶瓷制品不断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制作技艺和以瓷器为代表的绮丽文化。

尤其是唐代以后,中国陶瓷文化经历了一个高峰期。

铜绿釉、青白釉、青花、五彩等不同的烧制工艺相继出现,为后世的瓷器制作提供了丰富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在宋明时期,以青花为代表的瓷器,更是推向了历史的巅峰,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二、传承深厚的陶瓷文化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其传承深厚。

自古以来,陶瓷艺术就被视为文化的载体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历代艺术家所珍视和传承。

从唐代的白瓷、唐三彩陶器,到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瓷雕,以及当代的宜兴紫砂,中国陶瓷文化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这种传承深厚的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陶瓷制品的艺术特征上。

中国的陶瓷制品在设计、造型、工艺上都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特别是在装饰方面,更是讲究意境、技巧和艺术性的结合。

瓷器上玉壶、花鸟、山水等图案的表现以及色彩的运用,让作品在独特的审美意境中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古典美和时代感。

其中,青花瓷以其绮丽的图案和独特的加工技艺,成为了中国陶瓷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之一。

三、审美内涵丰富的陶瓷文化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其审美内涵的丰富性。

陶瓷制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等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的陶瓷文化

中国古代的陶瓷文化

中国古代的陶瓷文化中国古代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世界陶瓷史上的瑰宝。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到商代青铜器并用的青铜彩陶,再到汉代的瓷器制作和创作高度发展,中国陶瓷的历史可谓丰富多彩。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陶瓷文化,包括陶瓷的起源、制作工艺、纹饰图案以及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陶瓷的起源中国是陶瓷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人民率先掌握了釉陶技术,开创了陶瓷文化的辉煌。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已经出现在中国文明的各个地区。

彩陶制作技术在这个时期逐渐发展,其特点是表面各种花纹和装饰。

这些古代的陶器不仅仅被用于生活,还充当了宗教和礼仪中重要的角色。

制作工艺的发展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原始的手工塑造,采用胎土,至少烧制三次才能成型的环炉,再到商代的青铜彩陶器,每一代陶瓷工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而制作陶瓷的工艺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制泥(挖土、揉泥、醋浆)、筑胎(推拿、拉坯、修坯)、施彩(刷涂、划花、描线)、烧制(晒干、烘干、烧成)、装饰(上彩、执彩、烧上饰)和上釉(浸釉、满釉、挂草)等。

这些繁琐而复杂的过程确保了陶瓷制品的质量以及其与众不同的外观。

纹饰图案的独特之处中国古代的陶瓷文化以其独特的纹饰图案而闻名于世。

这些纹饰图案多样而精美,直观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生活方式。

例如,商代的青铜彩陶器上镶嵌有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纹饰,以及人物、动物等吉祥纹样。

这些图案既是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拜和尊敬,也是人们自古以来的美好愿望和欣喜。

此外,中国陶瓷的纹饰图案还包括植物纹样,如莲花、葡萄、梅花等,以及几何构图和抽象纹样。

这些图案丰富了中国陶瓷的艺术形式,为后代的陶瓷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中国古代的陶瓷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对社会和经济的积极影响。

首先,陶瓷制品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陶器的问世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储存和烹饪食物,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中国陶瓷文化》课件

《中国陶瓷文化》课件

烧制技术
烧成温度
根据不同陶瓷种类和用途,控制 烧成温度在800℃-1300℃之间,
确保陶瓷的硬度和稳定性。
烧成气氛
根据需要,调节烧成气氛,如氧化 气氛、还原气氛等,以获得不同的 陶瓷效果。
烧成时间
控制烧成时间,确保陶瓷充分烧结 ,避免出现裂纹、变形等问题。
装饰技术
彩绘装饰
利用彩绘技术,在陶瓷表面绘制各种 图案和花纹,增加艺术美感。
文化价值挖掘
深入研究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提升对陶瓷文化的 认识和认同感。
保护知识产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仿冒和侵权行为,维护陶瓷产业的合法权 益。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装饰美
总结词
中国陶瓷的装饰美是其重要特色之一,通过各种装饰手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 特色。
详细描述
中国陶瓷的装饰美表现在其丰富多彩的纹样和图案上。如青花瓷的蓝白相间、五彩瓷的 艳丽夺目、粉彩瓷的温婉柔美等,这些装饰手法都充分展现了中国陶瓷的装饰美。此外 ,陶瓷上的图案和纹样也富含文化内涵,如吉祥图案、山水风光、花鸟鱼虫等,都体现
中国陶瓷的国际影响
中国陶瓷在历史上曾经对世界陶瓷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如欧洲的“中国热”和日本的“陶艺革命”。
中国陶瓷的工艺技术、艺术风格和装饰手法等也对其他国家 的陶瓷发展产生了影响,如韩国、越南、泰国等国家的陶瓷 艺术都受到中国陶瓷的影响。
PART 06
中国陶瓷的未来发展
REPORTING
彩瓷
总结词
彩瓷是指在白瓷的基础上施以彩绘,再进行烧制的陶瓷艺术品。
详细描述
彩瓷以其色彩丰富、图案精美而著称。常见的彩瓷有五彩、斗彩、粉彩和珐琅彩等。彩瓷的起源可追 溯至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器,但真正意义上的彩瓷是在元代景德镇发展起来的。彩瓷融合了绘画 、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一、概述中国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陶瓷就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历史背景中国陶瓷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经历了长期发展和演变。

尤其是唐宋时期,中国陶瓷工艺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和精湛的制陶技术之一。

此后,明清两代也都有不少杰出的陶瓷工匠和名家出现,继承并发扬了唐宋时期的制陶技艺。

三、发展过程1. 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以黄土为原料制作简单粗糙的土器。

2. 春秋战国至汉代:在这个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大量高质量的青铜器和陶器,其中以汉代彩陶为代表。

3.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陶瓷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精美绝伦的瓷器,如唐三彩、唐官窑等。

4. 元明清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陶瓷工艺逐渐走向成熟,并出现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和名窑。

四、传承现状1. 传承方式:目前,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师徒制度和学院教育两种方式进行的。

前者强调实践和经验积累,后者则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

2. 传承难点:当前,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才不足、市场需求下滑、制度环境差等。

3. 传承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陶瓷文化,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强对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鼓励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

五、结论中国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陶瓷工艺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顶峰。

当前,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陶瓷文化将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陶瓷文化

中国陶瓷文化

二、陶瓷艺术装饰
(一)南京剪纸
➢ 陶瓷艺术装饰以其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工艺、精湛的制作技艺、奇特的创意以及全新的观念, 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绘画形式。形成了特有的陶瓷文化。
➢ 陶瓷艺术装饰形式可分二类:一类是写意绘画,另一类是工笔绘画。
二、陶瓷艺术装饰
(二)宜兴紫砂壶
➢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传统制陶技艺。该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 代,迄今已有 600 年以上的历史。宜兴紫砂陶品类众多,有壶、杯、碟、瓶、盆、文具雅玩、人物雕塑等 等。其中的茶具为代表之作。
中国陶瓷文化
目录
Contents

Hale Waihona Puke 叁贰陶 瓷 的 历 史
陶 瓷 艺
陶 瓷 艺 术 装




一、陶瓷的历史
➢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造型就很周正,胎体致密,实用且文化气息浓郁。至东汉时期,已烧制出成熟的瓷器。 ➢ 唐代陶瓷以其“博大清新,浑厚有力,华丽丰满”的艺术风格著称。 ➢ 宋代陶瓷以“素淡含蓄、端庄挺秀、恬静幽雅”的文化特征而著称。 ➢ 元代陶瓷以其“造型粗犷、豪放、刚劲、厚重、粗大、装饰丰满华丽、层次分明”的特色著称。 ➢ 明代陶瓷以“敦厚、端庄、富于浓厚的装饰美,逸趣、秀美”的风格而独立于艺术文化之林。 ➢ 清代陶瓷以“纤巧华美,质精艺重,精巧华美”而著称。
二、陶瓷艺术装饰
(三)景德镇瓷器
➢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 格蜚声海内外。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 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
谢谢观看

陶瓷文化简介

陶瓷文化简介

陶瓷文化简介
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

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陶瓷文化。

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原始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和现代时期四个阶段。

在原始时期,人们使用粗糙的陶器来存储食物和水。

到了古代时期,陶瓷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出现了青铜器、玉器等高级陶瓷制品。

在中世纪时期,中国陶瓷的制作技术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著名的青花瓷、白瓷、黑瓷等。

现代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陶瓷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出现了新型陶瓷材料和新工艺。

中国陶瓷文化不仅在制作技术上独具特色,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深厚的底蕴。

陶瓷制品不仅是实用品,更是艺术品。

陶瓷制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陶瓷制品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陶瓷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而是深入到世界各地。

中国陶瓷制品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同时,中国陶瓷文化也受到了世界各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陶瓷文化。

中国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

它不仅在制作技术上独具特色,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深厚的底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摘要:在国际社会中,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

的确,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

然而,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各个时代的文明遗物,成为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永世相传。

关键词:陶瓷;发展史;发展前景;青花瓷;龙山文化正文: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陶瓷的生产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

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下面具体分析陶瓷的发展史。

商朝殷虚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後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从上述陶瓷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看,它是辉煌的,璀璨的。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

说到陶瓷,不得不提的是青花瓷和龙山文化,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是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其民间的图式、题材和行云流水的笔法,给人留下无限暇想的空间。

木文通过分析历代青花的演变、重点阐释明代民窑青花的形成、题材、装饰风格,以及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随着历史的变迁,景德镇制瓷历史的宋景德年间迎来了辉煌的声誉,但景德镇瓷业真正迈向历史高峰则应始于明代。

明代是景德镇民窑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景德镇作为商品大量远销国外的时期,尤其在明代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明代民窑逐渐摆脱封建桎桔的束缚,这使得民间大量烧造瓷器远销各地成为可能。

这一时期,青花瓷成为明代景德镇民窑陶瓷生产的主流,可以说青花瓷印证了明代景德镇民窑发展的痕迹。

“青花”在中外陶瓷史上,以特有的纯净、朴素、大方、幽雅的艺术效果和质感美博得全世界的赞誉。

它采用一种含氧化钴的单纯青色料描绘在瓷坯上,再施以透明自釉,经1300℃高温焙烧而成。

青花具有中国国画的笔致韵味,由于它是用毛笔把图像直接抒画在瓷器的坯体上,烧成后会在洁自光润的瓷面上,透出青色的国画般的艺术效果,而且青自相映,幽靓苍翠,极富艺术魅力。

青花瓷由于有官窑生产和民窑生产,艺术风格也不完全相同,尤其是民窑生产的中、低等级的民窑青花瓷,其装饰风格更是表现泼辣,大胆奔放。

明代前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这时民窑从胎釉到制作技术比元代有了进一步提高,胎土淘练精细,胎体温润细腻,轻重适度,釉面平净,釉层晶莹肥厚、青花发色深兰苍翠,明艳深厚,料色透入釉骨,线条往往有晕散现象,很象中国写意画在宣纸上形成的墨晕,使画面显得深融沉着。

永乐、宣德民窑青花料有的采用进口原料,即文献记载中的“苏麻离”青料,价格昂贵,但呈色好。

据从湖田出土的青花瓷片看,虽然早在宣德年间,民窑青花器也有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的宗教用器和民用品,但明初到成化以前的产品,用得较多的还是国产料、其色泽比“苏麻离”青稍灰,没有黑色的斑点。

这样民窑青花的发色也就有呈色上的区别,不如官窑器色泽鲜亮。

人们总认为民窑无论是技术还是工艺都比较粗劣,实际上民窑生产在装饰、器型上已日趋丰富多变,制作工艺也日臻成熟。

在装饰上,明代早期民窑青花装饰采用一笔勾划的技法,执笔连贯,一气呵成,青花色晕圆润,笔法简洁,风格古朴淳厚,如:明代吉祥纹饰蝙蝠、鱼纹、如意纹都几乎是一笔连划而成,仿佛书法之行草,意到笔到,这种大写意的中国水墨画技法运用到青花装饰上,使得青花装饰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正应合谢赫《画品》中的意韵。

这种技法的形成即受中国画的影响又与明代民窑陶瓷器皿大批量生产有关,由于绘瓷匠人劳作的强度大,使得一些青花纹饰装饰程序化、纹样也由繁复变为简略,这样既降低了绘制的难度,又增加了瓷器的产量。

装饰题材上纹样,较之元代变化也大。

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都很丰富,植物纹中的牡丹、莲花、蔷薇、山茶花等形态比元代生动、富于写生趣味。

动物纹流行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特别是龙纹比之元代,具有装饰形式化的倾向,龙的整体比元代龙纹丰满、粗大。

到了明代中期,以成化宣德为代表,景德镇民窑逐渐改变了朴素凝重的风貌,胎体轻薄,近光透视呈牙白或肉红色,青料采用国产青料“平等青”,也叫“陂塘青”。

烧成后呈现柔和、淡雅而透彻的兰色,并且装饰技法上以勾勒渲染为主,并适应青花色料如水墨的特性,用渲染填色的技法使得所绘纹饰层次丰富,典雅柔和,装饰轻松愉快,疏简轻柔。

花鸟、婴戏、梵文、龙以及树石纹饰大量使用,纹饰线条纤细,画意飘逸潇洒,可以说不论民窑、官窑都具有这种轻灵秀巧的艺术风韵,如扬州出土的成化年景德镇民窑烧造的青花碗,青花纹饰笔法流畅、疏密有致,莲花纹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树筋采用淡描双勾法。

成化青花瓷器富于秀丽清雅的艺术特色,装饰性强,花纹多图案式,流行规矩花,有的器皿内外“夹彩”,并流行“斗彩”和“填彩”。

确实具有别具一格的装饰意匠。

明代中晚期民窑则以嘉靖,万历为代表。

自嘉靖起,青花色料一改成化青花的淡雅,呈现出一种兰中泛紫的厚重色调,造型也开始趋于多样化。

除了日用器皿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尤其以道教供器居多。

青花纹饰除动、植物,吉祥纹外,还大量出现道教纹饰:如八仙、八宝、八卦、灵芝捧八卦等。

青花绘制更加精细、画意潇洒,人物体态修长、姿态飘逸。

万历时期新兴纹饰更多,万历青花瓷风行锦地开光装饰,开光式样繁多,有压字锦、古钱锦、梅花锦以及圆形、长圆形、长方花瓣式样,纹饰有简有繁,用笔精致挺拔,构图较严谨。

特别是嘉靖、隆庆以后,由于资木主义因素的发展和官搭民烧制度的实行,有一些高级的民窑青花瓷器,其胎、釉制作的精细程度和官窑器相仿,而且纹饰上也可能冲破了官方的规定。

据《江西大志》载“青色狼藉……流于民间,其制作无复分”。

可见民窑与官窑制瓷无论在造型、纹饰、工艺上都几乎没有多大的差距。

这一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器还有供中、上层地主官僚使用的极精细制品,并在瓷上绘有款识。

例如:“博物斋藏”“京兆郡寿房记”“东书堂”等,万历时期,景德镇民窑还为外销欧洲特制大批青花器皿,图案装饰都为欧洲风格。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经过慢轮修整,部分器物如罐类还采用器身、器底分别制成后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艺。

灰陶的烧成温度约为840℃。

早期龙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敛口罐、尖底瓶等器形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双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

这一时期陶器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些陶器又在篮纹上面饰以数道甚至通身饰以若干道附加堆纹,主要原因用来加固器身。

晚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已占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

灰陶和红陶的烧成温度均达1000℃。

仍以手制为主,但轮制技术革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部分陶器已采用模制成型。

主要器形有杯、盘、碗、盆、罐、鼎、甑、器盖、器座及新出现的鬲等。

纹饰以绳纹、篮纹为最普遍,还见少量方格纹。

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总体来说,陶瓷对中国文化艺术影响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