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
试论陈鹤琴的活理论与实践

试论陈鹤琴的活理论与实践摘要:本篇论文对陈鹤琴先生的幼儿教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分析了幼儿教育思想对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管窥出陈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意义。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理论原因,正是由于陈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幼儿教育系列活动的实践结果。
他的核心理念贯穿整个教育界。
“活教育”思想当属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中心,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我国目前幼儿的教育思想还存在一些“顽疾”并衍生出不少新问题。
我们可以借鉴陈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理论解决这些麻烦的“顽疾”和新问题,文章从幼儿园、教师和家庭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指导当今幼儿教育思想的健康发展,早日推动幼儿教育的优质化。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活教育一、文献综述本位研究了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论文,探讨陈先生的活教育理论的概念和实践内容。
前人的研究成果呈现在量上丰富多彩、质上呈现精细化的特点。
陈先生在教学的实际研究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手段,采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产生了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理念。
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总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的,时间也是一点一滴的流逝,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被当代人列为经典的思想,为后来的幼儿教育思想铺下路。
故而笔者写下本文,简明地阐述自己的看法。
二、陈鹤琴先生的经历及课程编排方法陈鹤琴(1892——1982),是浙江人,他是中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
毕业于清华大学,他把一生都放在研究儿童心理的研究,用“活教育的思想理念创造幼儿教育事业,并发展教育事业。
著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有《陈鹤琴教育文集》。
他放弃医学从事教育行业的抉择让人为之动容。
他所提出的课程编排方法是后世的幼儿教育家研究的教育学经典方法之一。
他所提出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是幼儿教师研究的重点。
1.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但所选教材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
2021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全真模拟试卷D卷 附答案

省(市区)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2021硕士研究生考试《教育学》全真模拟试卷D 卷 附答案 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80分钟,本卷满分为3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1、陶行知为了改变农村的教育面貌,探索了乡村教育的新模式,他提倡的教育模式是( )A.学友制B.小先生制C.学徒制D.实习制2、张之洞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以下有关他的表达,正确的是( )A.最早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B.系统阐述了“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C.组织草拟了《京师大学堂章程》D.主持制定了“癸卯学制”3、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在一些农村小学就读的适龄学童越来越少,甚至出现学校难以维持的状况。
导致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A.人口结构B.人口波动C.人口流动D.人口质量4、拿破仑执政时期所建立的帝国大学实质上是( )A.帝国的最高教育领导机构B.由帝国建立的大学C.帝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总称D.由帝国统辖的大学5、清朝地方官学实施严格的“六等黜陟法”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 )A.思想控制B.动态管理C.分类教学D.身份限制6、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的是( )A.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B.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C.教育发展具有持续性和继承性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功能 7、“曹冲称象”反映了曹冲的( )A.抽象思维B.聚合思维C.动作思维D.发散思维8、某本科生将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确定为“中小学课堂奖励的负效应及其规避策略的行动研究”。
这一选题最容易受到质疑的方面是( )A.创新性B.价值性C.具体性D.可行性9、强调教师文化建设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 )A.知识取向模式B.实践取向模式C.生态取向模式D.自我更新取向模式10、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戊辰学制”的指导原则,对1922年“新学制”标准进行了调整,特别提出()A.“多留各地伸缩余地”B.“使教育易于普及”C.“根据本国国情”D.“谋个性之发展”11、下列选项中,内外效度都比较高的理想的实验设计是()A.单组前后测设计B.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C.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D.所罗门四组设计12、从20世纪30年代起,欧美掀起了一场主张恢复西方传统教育核心价值的取向,反对进步教育和新教育的运动,形成了“新传统教育”思潮。
学前教育史-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学前教育史1.1904年初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正确答案: B2.1904年颁布实施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正确答案: B3.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这个学制将学堂改为学校,蒙养院改为蒙养园。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正确答案: C4.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陈鹤琴被并称为“南陈北张”,对我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A.张之洞B.张雪门C.张宗麟D.张贻侗正确答案: B5.《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提出了蒙养院的办学宗旨为( )。
A.蒙养家教合一B.政教统一C.政教分离D.文道结合正确答案: A6.创办于1903年,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是()。
A.湖北武昌蒙养院B.湖南蒙养院C.天津严氏蒙养院D.福建公立幼稚园正确答案: A7.南京鼓楼幼稚园由东南大学教授()在自家客厅创办,是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
A.陈鹤琴B.张雪门C.张宗麟D.熊希龄正确答案: A8.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对儿童进行社会公育的机构名为()A.仓B.庠C.校D.廪正确答案: B9.宫廷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中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太子、王子们的道德、知识、身体训练,即为()。
A.教养制度B.保傅制度C.保育制度D.三母制度正确答案: B10.张雪门于1966年出版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初步形成了他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A.生活课程B.五指活动课程C.行为课程D.高瞻课程正确答案: C11.明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著有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著《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A.贾谊B.颜之推C.康有为D.王守仁正确答案: D12.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儿童公育的主要内容有生存教育、做人教育、社会教育以及()。
A.语言教育B.体能教育C.道德教育D.宗教和艺术教育正确答案: D13.著名的故事《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教育幼年时的孟子而“择邻处”,这说明了幼儿教育应注意()的教育原则。
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每日一练试卷A卷 含答案

省(市区)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每日一练试卷A 卷 含答案 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180分钟,本卷满分为3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1、汉代实施察举制度,贯彻儒家“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其所谓“材”是指( )A.经述之才B.吏治之才C.辞章之才D.货殖之才2、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的是( )A.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B.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C.教育发展具有持续性和继承性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功能3、科尔伯格主张用“道德两难法”来促进学生的( )A.道德认知发展B.道德情感发展C.道德意志发展D.道德品格发展4、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观点,儿童学习游泳主要属于( )A.连锁学习B.信号学习C.规则或原理的学习D.解决问题的学习5、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为了充分利用学校设施提高办学效率,在教案中采用“分团学制”的教育改革实验是( )A.昆西制度B.葛雷制C.道尔顿制D.文纳特卡制6、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奖励,就是这份工作已经圆满完成。
这句话蕴藏着( )A.负强化B.替代强化C.内在强化D.外在强化7、以下关于终身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民主化的要求B.终身教育的原则是连续性、整体性C.终身教育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延续D.终身教育将学校化教育转变为社会化教育 8、下列尚未发生学习的现象是( )A.杯弓蛇影B.蜜蜂采蜜C.望梅止渴D.老马识途9、场依存认知风格者偏向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索学习D.有意义学习10、行动研究的旨归是()A.理论工作者指导实践工作者B.解决教育实际问题C.由理论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进行D.由实践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进行11、“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体现了蔡元培主张()A.教育独立B.教授治校C.思想自由D.文理沟通12、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
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

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
【真题解析】(1)生活教育理论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在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影响下,充分考虑中国的教育国情,提出了这一理论。
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其内涵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从生活横向展开看,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在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看,生活伴随人始终,教育也伴随人始终;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都是为生活所决定。
而教育通过改造人发挥其改造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功能。
“生活教育”反对的是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
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其内涵为: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以社会为学校。
一方面,传统教育与社会隔绝,是“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学校即社会”虽使社会生活进入学校,但仍嫌不够。
不如拆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学校延伸到社会与自然。
另一方面,劳动人民难以进入学校课程,社会就是“大众唯一的学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一方面运用社会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
“学校即社会”反对的是将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绝的教育。
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其内涵为:“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的分离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工,教劳力者劳心--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手脑双挥”;“行是知之始”,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入手求知识、求创造;有教先学,有学有教;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4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任务4一、名词解释1.万木草堂:答:万木草堂是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设立万木草堂,兼授中学和西学。
学生每日要写札记,隔日有体操,每月初一、十五练习演说,逢假期出门游历,显然引进了近代西方的教学方法,造就了一批维新运动的骨干。
2.《天演论》:答:《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首次把进化论的思想传播到中国,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
对整个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激励爱国志士奋发图强,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
3.晏阳初论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答:晏阳初论平民教育的四大教育是晏阳初针对中国农村“愚、穷、弱、私”四大顽症设计了“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卫生教育攻弱,以公民教育攻私。
4.洪仁玕“三宝”之说:答:洪仁玕“三宝”之说是洪仁玕在《资政新编》中提出“三宝”之说,主张以宗教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学艺术作为教育内容。
他把宗教道德教育视为“上宝”,将西方的先进制度和科学技术称为“中宝”,把诗画美术,作为培养新人的“下宝”。
5.山海工学团:答:山海工学团是1932年9月,陶行知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
山海工学团包括有青年工学团、儿童工学团、妇女工学团等。
山海工学团的教学活动完全体现了陶行知的办学思想。
抗日战争爆发后,山海工学团的试验停止。
6.《新教育大纲》:答:《新教育大纲》是杨贤江的主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他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教育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本质,论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有关“教育与劳动的结合”等观点。
对中国革命的教育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题7.简述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及其意义。
答:魏源比较清楚地意识到西方在工艺技术方面确实有许多先进于中国之处,正是依靠这些先进技术武装,才能入侵中国。
在《海国图志》序言中明确指出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只有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才能富国强兵,抵御侵略。
陈鹤琴活教育”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陈鹤琴活教育”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作者:李燕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4期李燕华(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摘要: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都是在批判中国近代传统教育的弊端基础之上并借鉴吸收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基础之上形成的.他们二人的理论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本文就“活教育”思想与生活教育思想在目的论、方法论和课程论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其影响和价值进行评述.关键词:陈鹤琴;陶行知;“活教育”;“生活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1)04-0190-02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他倡导的“活教育”思想积极探索了基于我国自己国情的适合我国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幼儿教育之路.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活教育”理论是他幼儿教育体系中最负盛名也是影响最大的理论,也是我国学者第一次提出的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及方法体系,为改革传统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在他的这套“活教育”理论中包括了目的论、方法论、课程论.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致力于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对中国近代教育弊端的批判基础之上并借鉴和吸取了西方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得以形成的具有本国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包括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与“教学做合一”,他从这几个方面诠释了生活教育的内容、目标以及方法.“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时代文化方向的选择,不是哪位思想家灵机一动构想出来的,也不是哪位思想家照搬外国的某种模式就可以决定和奏效的.文化方向的选择,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及各种政治结构变动的结果.”[1]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就是中国近代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产物.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都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并且都是建立在对近代中国“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弊端的批判之上,批判传统的教育忽视儿童的主体性,学校和课堂脱离了生活实际,对待“洋化教育”的全盘吸收.在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在他们二人的思想中,不仅体现出批判吸收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理论尝试,也积极融入了在办学实践中所得到的宝贵经验,同时也体现了中国“身体力行”的古老教学思想,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很多观点对当今教育改革仍有启发作用.他们二人的理论既有共通之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但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1 “活教育”与“生活教育”目的论之比较在目的论的方面陈鹤琴指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而作为现代中国人要具备五个基本条件.首先是身体的健康,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够有幸福的生活和成功的事业的基础.其次是要具备创新的精神.教育应诱导儿童本性中潜藏的创造欲望,以培养其探索和创造能力.现今社会的发展依然要求现代人不断的创新,开拓进取.二十一世纪,世界的能源,环境,高科技都面临着激励的竞争,谁有创新谁就有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面对如此的竞争与挑战,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黄金时期.儿童的创新精神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光要积极鼓励他们而且要努力地朝好的方向引导他们才能培养出儿童正面的创新精神.再次,还需要有服务的意识.教育工作者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就培养他们与人合作、助人为乐的品质,不仅仅做一个有文化、有技术的新人,也要从思想上树立起为国家、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意识.最后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要有世界的眼光.现代中国的儿童不光要了解本国国情,也要了解世界形势,做一个目光远大、胸襟开阔的新人.陶行知生活教育目的论认为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人的生活必须有相当的工具,才能表现出来.他说:“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空谈生活教育是没用的,真正的生活教育必须是以生活教育为出发点.观察一个国家或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合乎实际生活,只须看有无生活工具;倘使有了,再进一步看是否充分运用所有的生活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须看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教育,才是真生活.”[2]2 “活教育”与“生活教育”方法论之比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方法论的原则.他吸取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杜威主张“寓学于做”,学的基础是做,因而“做”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他强调所有的学习都要靠做.基于他的“做”的教学原则,他把活教育的思想贯彻到教学过程当中去,并提出相应的步骤.首先是要实验与观察,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实验观察是儿童获得知识的最基本的方法.实验观察是学习的基础,但不能排斥间接经验.其次是阅读与参考,再次是发表于创作,最后是批评与研讨.这四个步骤分别要求学生要先通过感官去直观地学习系统的知识,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和鲜活的知识.然后阅读并研究相关的资料,融合自己的直接经验和别人的间接经验.之后才能进行自己的创作和发表.最后是师生间相互讨论学习成果,相互启发和鼓励,总结经验,臻于完善.“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论,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地位至关重要.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组成部分有三个:“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3]陶行知屡次强调“教学做”是不可分的,并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他认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里面陶行知把“做”视为中心.这也体现了他所提出的“行-知-行”的发展过程.“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内涵.它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完善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得学生能够将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培养了学生的素质,为改造社会打好了基础.“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教学成果,因而具有深远的影响.3 “活教育”与“生活教育”课程论之比较陈鹤琴在批判传统教育方式单纯依赖书本的弊端从而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样的活教育课程论.陈鹤琴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课程中教材内容是一成不变的,不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只能产生“书呆子”而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因而要实施活教育,到自然和社会这个活教材中去学习.到大自然和社会这个活教材中去学习就是让儿童直接去接触自然和社会,让他们从亲自接触中去观察并获得经验和知识.活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就是大自然和社会,只有亲自接触大自然才能够真切理解书本知识,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才能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能够具体体现陈鹤琴“活教育”课程论思想的就是他提出的“五指活动”,即“健康活动(包括卫生、体育、营养等)、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时事等)、科学活动(包括生、数、理、化、地等)、艺术活动(包括音、美、工等)和文学活动(包括读、写、说、译等)”.[4]“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课程论.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他主张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他说:“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教育.”[5]陶行知认为我们以生活为中心教学做合一,而不能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此为基础总结出了一套教育方法.要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摒弃脱离了生活实际和忽视学生需要的注入式的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教学做合一.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包括了目的论、方法论、课程论等.“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他反对传统教育中的死板读书论,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让儿童与自然和社会接触,获取直接的知识和经验.当然,他并未绝对强调经验,只是强调书本知识应该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应该能反映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特点.“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方法论的原则.“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陈鹤琴的“活教育”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课程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儿童的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像一个典型的过滤器,使我们的孩子如标准件一般同一化,生产出一批批在知识学习面前丧失信心的孩子.那个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孩子走进去,沉浸在这种时刻伴随着沮丧和失败的知识学习中,渐渐地变得呆巴巴、冷冰冰,毫无生活的活力.当前的教育体制中依然存在着陶行知所描写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状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认真吸取优秀的教育理论,使得教和学真正达到实现理想的人的目的.参考文献:〔1〕李毅,张风江.选择与裂变[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2〕〔3〕〔6〕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文集修订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64-265,354-355.〔4〕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4-45.〔5〕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650.。
如何看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

如何看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曾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的学生。
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等教育理论对现当代的教育事业发展起了非常大的导向作用。
陶先生留学回来之后,在继承其老师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现实,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
他主张以“行动”为首,肯付出行动,才能获得只是,有了知识才能谈创造“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展开的,提倡“教学做合一”。
这是对杜威的教育理论的中国化。
陶先生提出这一理论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密切关联。
当时的正值帝国主义侵华,国家处在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广大的穷苦百姓都过着贫苦而惶恐的生活。
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当陶行知看到这个被迫对外开放的班殖民社会时,十分渴望为爱国救国运动出自己的一份力;当他见到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贫苦、愚昧、落后、麻木地受着压迫与欺凌的生活后,他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渴望通过教育能够改变这种现状拯救祖国。
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活动都与爱国活动相伴而生的,留学归来后,他开始推崇科教救国,把爱国救国活动与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
他开始把目光投在了乡村教育上,为普通的劳动人民创办学校。
然而在那个贫苦的年代,不说创办学校的经费,单是要学生放弃家里的劳作一心学习科学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在那个时代,不劳动就意味着要饿肚子。
而学生们根本交不起学费,要老师们收那些本来家里就揭不开锅的老百姓的粮食老师们又下不了手,因而如果教书的老师只识教书,生活同样就没有了保障,同样也得饿肚子。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践理想,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门老山脚下的小庄创建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还改地名为“晓庄”,取日出而作之意。
在这所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一起建茅屋。
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认为要“发展学生的生活本领”,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压迫下开展师范教育,也迫使陶行知在杜威的教育思想即其他一些思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切身实践探索出适合自己国家的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
【真题解析】
(1)生活教育理论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在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影响下,充分考虑中国的教育国情,提出了这一理论。
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其内涵为: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从生活横向展开看,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在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看,生活伴随人始终,教育也伴随人始终;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都是为生活所决定。
而教育通过改造人发挥其改造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功能。
“生活教育”反对的是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
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其内涵为: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以社会为学校。
一方面,传统教育与社会隔绝,是“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学校即社会”虽使社会生活进入学校,但仍嫌不够。
不如拆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学校延伸到社会与自然。
另一方面,劳动人民难以进入学校课程,社会就是“大众唯一的学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一方面运用社会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
“学校即社会”反对的是将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绝的教育。
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其内涵为:
“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的分离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工,教劳力者劳心--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手脑双挥”;“行是知之始”,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入手求知识、求创造;有教先学,有学有教;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
“教学做合一”反对的是不顾学的教,不顾做的教、学。
生活教育理论反对的是学校与社会隔绝、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提倡的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和创造的教育。
(2)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内涵:
①“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人”是“活教育”最一般意义上的目的,是人区别于动物所在;而人又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因此要做“中国人”,“做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的民族特征;进一步提出“做现代的中国人”,则使“活教育”目的进而体现时代精神,更为具体。
他赋予“现代中国人”五方面要求:有健全身体,有建设能力,有创造能力,能够合作,要服务并懂得、善于服务。
②“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的教材”,是对此的概括和表述。
他说:“活教育课程就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这一主张直接针对以书本为主的传统而发。
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知识,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整体。
③“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他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取。
他还提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
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
四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机械、割裂的,体现了以“做”为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
(3)共同点:二者都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
首先,都反对教育脱离儿童生活和主体性,力图去除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而脱离社会生活、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而脱离实际和实践、以教师为中心而漠视学生等弊端;
其次,都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
最后,都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不少观点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然富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