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

合集下载

网络语言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二辩

网络语言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二辩

网络语言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二辩我是正方,我们的立论点是:1 网络文字具有通俗性他是在人们进行网络沟通为了适应快捷的网络交流而存在的网络语言通俗易懂为大众所接受这顶有力于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所以有利于文化的传播2 网络语言具有便捷性很多句话才能表达清楚的东西往往用网络语言很快就能说明白这样无形间符合了现在快速的生活节奏3 网络语言具有趣味性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他更加贴近人们交际时的需要我想对于同样一篇文章肯定趣味性较大的比较吸引人吧我是正方,我们的立论点是:1 网络文字具有通俗性他是在人们进行网络沟通为了适应快捷的网络交流而存在的网络语言通俗易懂为大众所接受这顶有力于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所以有利于文化的传播2 网络语言具有便捷性很多句话才能表达清楚的东西往往用网络语言很快就能说明白这样无形间符合了现在快速的生活节奏3 网络语言具有趣味性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他更加贴近人们交际时的需要我想对于同样一篇文章肯定趣味性较大的比较吸引人吧攻辩对策:问:有地方法律禁止网络语言在一些媒体或场合的使用,怎么解释?答:一部分网络语言不符合现行的语言文字规范,但是不要忘了,语言文字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在现实中不断发展变化的。

借助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来禁止使用网络语言,实际上是思想僵化的一种体现。

在电脑使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在网络影响无处不在的情况下,网络语言的流行已经是不可避免了。

作为上网的学生一族,深受网络影响更是不可避免,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是件正常的事。

对此,老师感到无奈,这说明了问题的合理化,也说明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在增大。

如何正视这种不断增大的差距,从根本上关系到师与生之间,教与学过程的能否正常进行。

而无视这一矛盾所产生的根源,企图借助取消矛盾的一个方面,即禁止使用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显然是难以达到的。

问:网络语言随意,传统语言规范,两者本质不相容,怎么丰富?答:①首先对本质不相容提出异议。

网络流行语是进化还是异化

网络流行语是进化还是异化

网络流行语是进化还是异化黑龙江日报/2004 年/12 月/02 日/网络流行语是进化还巨习〔三.刀巳乡十化? 赵宇清“寒..…、泥原来素芥末。

ut 的说,偶稀饭滴淫8 素酱紫滴!”这段让人看了不知所云的话,翻译过来是:天啊,你原来这么老上,我喜欢的人不是这样子的!当今网络流行语言的演化,对中文语言的发展到底是一种好还是不好?到底是值得推广还是要反对?近日,一些网站的论坛联合评出了2004 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其中“沙发”、“汗”、“潜水,,、“顶”等现代汉语中的常见词也榜上也名,但是这些常见词在网络流行语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2004 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电影《手机》里的台词“做人要厚道”,这句话在网语中专门用来数落不发下文的版主。

而“沙发”一词的含义也与现代汉语中“沙发”的含义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在论坛里它指的是第一个回帖的人。

此次入选的其它网络流行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汗”或“寒”在网语中表示敬佩或是从头到脚的冷;潜水表示在论坛只看帖不回复;“顶”变成了支持的意思;“偶稀饭”竟然是“我喜欢”. . .……对此,一位叫安迪的女网友说,这没有什么不妥,大家用网语只是觉得方便好玩而已。

平时说的普通话也实在太沉闷了汰呆板了,而网语又生动、又形象、又随意,恰好弥补了这个不足。

比如,WIN98 可以写成“酒吧,, ,邮箱可以写成“幽香”,正发愁可以说成发愁ing ,被无数蚊子叮了可以说成“新蚊连吸”,不是很好玩的一件事嘛。

另一位叫小强的男网友说,虽然不太喜欢网语,但是在坛子(网络论坛)上也得用几句,混个牛(牛就是神气的意思)人嘛。

用久了,觉得还是很方便的,所以有时在手机短信里也用几个网语,比如经常发信给朋友们,问他们要不要FB (腐败的拼音字头,一般代表吃饭聚聚)。

但是如果经常使用网语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将‘偶稀饭”之类的网语用在了作文中,或者写在了试卷上,老师能够接受吗?黑龙江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杨华说,对于网络语言,他曾经研究过一段时间,对于初期那些以拼音和数字的形式出现的简缩语言,还可以接受,因为这些词语借助特殊的语境还可以理解。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越来越常见。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富有创造力的内容,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简洁有力:网络流行语以简短、有力的语言表达方式闻名,可以通过极简的文字或图片,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2. 创造性强: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它们可以通过对现有语言的重新组合、变形或引用,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3. 可塑性强:网络流行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语境进行变形和演绎,进而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传播至各个角落。

4. 反应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社会热点和时事的反映。

通过对社会事件、流行文化等的关注和回应,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和共识的标志。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 社交需求: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交的需求日益增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表达自我和获取认同感的工具,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2. 快速传播: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网络流行语通过快速的传播迅速在社会范围内流行开来。

3. 幽默与调侃:网络流行语往往以幽默和调侃为主旨,它们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4. 群体认同: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群体认同感,使得人们更加愿意使用和传播这些网络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传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对于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传达和弘扬一种地域或群体的特色,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网络语言与网络文化的演变与影响

网络语言与网络文化的演变与影响

网络语言与网络文化的演变与影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网络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网络语言也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

网络语言在演变的过程中,不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文化,影响着我们的日常交流和思考方式,不断塑造着新的网络文化。

一、网络语言的起源和发展网络语言起源于网络社交平台,随着用户的增加和使用频率的提高,网络语言开始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

网络语言最初是为了方便快捷地进行网络交流而发展起来的,可以帮助人们在网络上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和思想。

网络语言最初的形式是一些简单的缩写词和单词,如LOL (Laugh Out Loud)和BRB(Be Right Back)等等。

这些词语在网络社区中广泛使用,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快速、便捷的表达方式。

这种新颖的表达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语言也不断发展演变,从简单的缩写词和单词开始,慢慢演变为独特的网络语言体系。

比如,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表情包”,就是网络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网络上也因此产生了一大批表情包制作的爱好者,他们通过不同的表情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这种网络语言的爆发,也对普通口语产生影响。

有些网络语言表达方式如“苏宁买了个橙”,网购越来越普及,网购的行话也逐渐起来。

例如“红包、清单、全网通”等等,常年出现的80后80字母表、90后95后口语问题等,这些都是网络语言演变出来的结果。

网络语言融合了日常口语和网络文化的特点,成为了一种特有的交流方式。

而随着年轻人的逐渐成为网络语言的主力军,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对当代的年轻人和网络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网络语言的影响网络语言的影响力已经远不仅仅局限于网络交流中,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

网络语言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影响了人们的日常表达方式网络语言的使用已经成为了现代年轻人日常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式。

网络梗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网络梗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网络梗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其中网络梗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与传统文化产生了碰撞与融合。

本文旨在研究网络梗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从多个角度探讨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一、网络梗的定义与特点网络梗,又称为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广泛传播并被用户所共知的一种特定表达方式。

网络梗通常由一段文字、一张图片、一个视频或一个音频片段等组成,能够引发用户笑声或共鸣,具有独特的幽默和情感表达效果。

网络梗的产生与传播速度极快,仅需数小时或数天即可蔓延至全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话题。

二、网络梗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1. 传统文化元素在网络梗中的运用网络梗继承了一部分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典故、名人名言、历史事件等,将其以独特的方式和语境融入到网络文化中,形成了新的表达方式。

例如,“我太南了”的网络梗就是从经典电影《乱世佳人》中的台词“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演变而来,更好地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表达需求。

2. 传统文化的主题被网络梗所拓展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历史事件、文人墨客等元素经过网络梗的二次创作,形成了新的文化符号。

通过网络梗的传播,传统文化的主题得到了更多元化的展示,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

例如,“吃瓜群众”、“史诗级操作”等网络梗,将人们对八卦、搞笑、剧情反转等方面的需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三、网络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网络梗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和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传承与推广作用。

1. 传统文化的知名度提升通过网络梗的传播,一些传统文化的作品、典故、历史事件等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知。

以古代文人诗词为例,一些网络梗将这些古文作品加入到日常生活和网络交流中,让更多人了解和尝试传统文化,提升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2. 传统文化的演绎和重构网络梗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相结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演绎和重构。

网络梗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网络梗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网络梗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梗(meme)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梗以其幽默诙谐、独特有趣的特点,吸引了广大网民的眼球,成为了人们共同的话题。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一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情感。

本文将探讨网络梗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分别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表达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化传承网络梗作为一种新兴的流行文化形式,通过多媒体的传播方式,迅速在年轻人中间传播开来。

然而,网络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与传统文化的元素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

比如,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口头禅“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锵”,源于电视剧《锵锵锵锵》中的经典台词,这种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网络梗使得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和传播。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思想。

通过将网络梗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更可以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比如,在新春佳节,人们喜欢用网络梗表达对亲友的祝福,通过这种方式,将传统的春节祝福与当下的时尚元素相结合,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文化创新网络梗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通过将网络梗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可以创造出更富有创意和独特性的文化形式。

比如,在网络上流行的一种表情包“太极拳熊猫”,将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元素与可爱的熊猫形象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新潮时尚感的表情包,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通过网络梗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年轻人往往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陌生和误解,无法真正理解和感受其中的魅力。

而网络梗作为一种通俗易懂的文化形式,可以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使得年轻人更加愿意去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通过将网络梗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培养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三、文化表达网络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传递出人们的情感和观念。

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并讨论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传承受阻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获取知识和文化的方式。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网络娱乐、社交媒体和短时信息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年轻一代更加追求新潮、时尚和趋势。

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兴趣不高,导致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和遗忘。

二、文化多元化与碎片化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信息资源,导致了文化的多元化和碎片化。

传统文化被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和文化产品所冲击和淹没,人们的文化关注点不再围绕传统价值观和习俗,而是更多地被时尚、娱乐和消费主导。

三、传统艺术受众减少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京剧等,受众日益减少。

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观看娱乐节目、电影或电视剧等。

四、语言文化的冲击互联网时代,网络语言的普及给传统语言文化带来了挑战。

网络用语的简化和缩略,导致写作和交流方式的改变。

一些传统的书写规范和表达方式逐渐被淡化或忽视,带来了语言文化的冲击。

五、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播尽管互联网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互联网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播提供了无限的机会。

文化传统可以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到全球各地,促进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互联网平台,文化艺术作品可以脱离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吸引更多的受众。

六、互联网提供了传统文化的保存渠道互联网技术为传统文化的保存提供了新的渠道。

通过数字化技术,历史文物、传统经典等可以被数字化和在线展示,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瑰宝。

同时,互联网也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家和文化组织能够更好地推广和传承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冲击,但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

网络语言冲击了传统文化一辩稿

网络语言冲击了传统文化一辩稿

网络语言冲击了传统文化一辩稿第一篇:网络语言冲击了传统文化一辩稿谢谢主席,评委好,问候在场观众!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立论然而我方坚持认为,网络语言冲击了传统文化第一,我们承认网络语言交流方便快捷,但它也具有极强的随意性,多变性和不稳定性。

当“什么”昨天还是虾米,今天就成了神马,那么我们传承了千年的汉语是否真的就成了浮云了呢?而传统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淘洗,更加稳定坚实,网络语言的出现,尽管丰富了语言的个性,拓展了网络文化,但从整个汉语系统的规范和健康来看,现今出现的“网络后遗症”致使一些人离开了网络、离开了键盘上的输入法,就不会写字或者写出白字、错别字。

青少年做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力军,网络语言中经常显现出的怪字、错字对于模仿力强、辨别力弱的青少年在汉文化的学习上肯定是不利的。

无疑网络语言已经从根本上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早已超出了丰富的范围,更加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TMD)第二,丰富和冲击的本质差异在于,所谓丰富,是指在有利于主体基础上的功能增加和多样化。

而冲击则是与主体产生冲突甚至破坏其原有功能的一种改变。

我方认为,网络语言污染了我们的语言,原因有三:我兴时说囧,你悲伤时说囧,大家茶余饭后时说囧了,顿时这个世界在落寞中全囧了,我们那么多美丽的语言到底被赶去了哪里?反倒是那么多优美的语言在网络流行语排挤下消失,这又何来丰富之说,这分明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冲击。

第三,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便是沟通,而网络用语的过分简化和模糊化已经严重影响了语言传情达意的基本功能。

如此说来,网络用语不仅污染着语言体系,更入侵了我们的思维模式,随意的拆字造字,更是把网络上浮躁的风气带出屏幕,我想,是网络用语给传统文化打上了“娱乐至死”的烙印!我们不否认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许多新生事物需要有新的词汇与之对应,可是过犹不及是我们都懂的道理,当网络用语如洪水猛兽般汹涌袭来,你是否看到我们汉语言纯洁的白纱已被蒙上了灰色的尘埃?你是否看到她在风暴中摇曳的身姿正等待着我们温暖的拥抱与回归?(第三,我们承认网络语言个性鲜明,富有创造力,但是网络语言并非我国传统文化兴起时那样富有创造性和开辟性,而只是形式上的,流于表面的创新,无法被时代长久铭记,而传统文化则会代代相传,对方提到的种种都是说明网络语言丰富了网络文化,却没有丰富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摘要:自1995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网络传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

网络传播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备受争议的话题,网络流行语便是其中的代表。

本文从网络传播及媒介文化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于主流文化传播的僭越和消融作用,并进一步总结了在当前传媒语境下对网络传播的规范机制。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的僭越网络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力量和大众文化的传播渠道,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信息获取空间。

一方面,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讲,网络流行语是传统的大众文化在网络媒体里进行的个性化、非主流化的创造和模仿。

这种网络流行语从客观上表现出大众文化在网络领域的传承、移植和普及,实现了精英文化的普及化;但在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也为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带来了许多问题,它对个人价值观的宣扬、对个性文化的宣泄,构成了对大众主流文化的僭越和消融。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肇始及热化网络流行语言并非是近几年才有的现象,学界和业界在互联网刚进入中国不久就有所关注。

早在2001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就出版了于根元先生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一书,收录了诸如“美眉”、“版猪”等1305条网络热词和新词,曾经在语言学界和文化学界引起争议。

如果说在2001年网络热词还是一种新的事物或者新现象的话,在今天,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一大内容和特色,被大量地复制、模仿和转载,这些流行语集中体现了网民的智慧和其当下的思想和心态,在网民中有极高的人气和点击率,能够普遍反映某个特定时期内一些特定人群的心声。

简单概括而言,网络流行语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网络技术的支撑性,即网络媒体作为其传播的技术平台;二是语言传播的流行性,即网络流行语契合了某些特定受众的心理需求,在一定的网民群体中能够引起普遍的共鸣;三是传播内容的精练性,即经过了加工、模仿的流行语是以文字、词组或语句的形态出现。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的技术平台,更得益于日渐提升的网民的传媒素养和网民的人数。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网络普及率达到28.9%。

大量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涌入网络媒体,在把互联网当做信息获取平台的同时,也将网络媒体当成一个个性展示和心理情感抒发的平台。

正如覃晓燕所说,这种文化“更多代表的是草根文化或平民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种质疑与反思。

它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文化和内在的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①。

网络流行语:大众文化的网络再现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备大众文化的特征之外,又具备自己专属的特征。

网络流行语专注的是个性化的表达,所以从传播的主体而言,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传播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理念为核心的自我中心性,强调以个体为中心的思想和情感宣泄,而这些流行语一般都是“一鸣惊人”,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传播的引导价值;这些流行语言诞生之时,创造者和传播者往往求新、求异,更注重眼球的吸引力和语言表达后的影响力;这些流行语言反映出的文化潮流具有强烈的求炫、求奇的文化影响心理。

网络流行语来源于大众文化,又实现了对精英文化的改造。

特别是网络流行语对精英文化的另类诠释,更使得精英文化背离了其最初的意愿,向着搞笑、“雷人”、夸张的方向过渡。

因此,网络流行语言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主流偏离性。

网络流行语将普通语意中的词汇、短语、句子甚至是名言,进行了网络化的加工,变成一种具有特定的文化审美价值、感情抒发价值和消遣娱乐价值的精辟语言,实现了在网络语境中对传统语言的再造。

而与此同时,一些经典的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甚至一些“高深”的术语等精英文化,经过网络的普及和流行化的再造后,逐渐增添了娱乐、狂欢和调侃的味道,精英文化逐渐走向平民化和普适化,而网络流行语也逐渐从主流文化中吸取养分,成为一道风景、一种特色。

一个特定的网络流行语从它的诞生到传播过程经历了由传统文化向网络文化的过渡、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过渡两个过程,而最终的发展方向,则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冲突、融合和汇流。

网络媒介的开放性特征造就了社会个体以建构自由文化对抗主流文化的方式,以便表达其阶级意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也展现了受众话语权的提升,处于被支配地位避开受压制性的权力,使用商品文化的材料和资源并颠倒其功能,这一抵抗方式实现了网络自我身份的建构,同时这种文化比精英文化更具有号召力和示范的模仿性。

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过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为大众所接受与消费的一种文化”。

②大众文化是网络文化的母体,是因为传播语境的改变而产生的网络平台的再现与移植。

这从网络流行语的语意构成上可以分析得出。

网络流行语具有大众文化的属性。

大众文化的特点主要是,“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对大众的依赖性和价值共享性”。

③网络流行语保留了大众文化的属性,并将这种属性进行了质的延伸和量的扩展,使其六个基本属性有了更鲜活的体现。

“寂寞党”的案例考察寂寞党来源于“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此后被高度模仿,并形成了“×××不是×××,是寂寞”的句式。

此后,“哥唱的不是歌,是寂寞”、“哥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等语言被迅速模仿,成为一个时期内最热的流行语。

可以说,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积淀,网络流行语也不例外。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模仿及迅速蹿红的过程可以看出,词汇是语言变革中最为活跃的方面,网络流行语词汇反映着语言的发展变革。

网络流行语大致有三类:一是语素构成类,比如缩略、表意数字、表情符号等;二是语言移植类,比如外来语、方言古词新解等;第三类是文化娱乐类,比如媒体的省略词(像“艳照门”等)、名言俗语的僭越类(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等。

“寂寞党”的诞生过程,虽然有复杂的传播学和文化学背景,但并非无迹可寻,从“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到“哥唱的不是哥,是寂寞”,这种“×××不是×××,是寂寞”的句式,传播大致的流程是语言的创造→语言的复制→语言的模仿三个过程。

这三个过程中包含了传播者的心理诉求、传播环境的影响、受众的心理诉求、语言文字的特点、传播渠道的开放性、受众获取的易得性、模仿的简易性等元素。

诸如“寂寞党”这样的流行语,体现了部分年轻网民对文化的调侃和消遣性的利用。

一方面,网络流行语是网民话语地位上升的实现,网民采用这种方式宣泄和表达心中的郁闷、无聊、彷徨,也表现了对当前主流文化一种消极的对抗。

另一方面,在网络流行语的改造、模仿和传播过程中,主流文化开始趋向边缘化,非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化在争鸣和冲突中实现融合。

网络流行语对大众文化的影响网络流行语是文化盛开在网络技术土壤中带刺的花朵,是带有狂欢和娱乐功能的交流武器,是智慧和庸俗并举的文化现象。

不能说是网络语言将大众文化变得庸俗不堪,也不能说是网络文化拯救了日渐边缘化的精英文化。

对于网络流行语,我们依然将其界定为一把双刃剑,它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功能。

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对大众文化具有示范及引导作用。

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和平民化特点,扩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范围,对于大众文化的传播而言,无疑是其传播方式的改革和延展。

网络流行语有助于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也包括了大众文化的普及化。

各种各样的传播主体之间的意识互动、思想互动和文化交流被强化,社会主流文化所蕴涵的道德意识也被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对大众文化具有消解与异化作用。

网络流行语由于其传播语境的特殊性:“沉默的螺旋”的作用以及“把关人”效果的弱化,导致了流行语传播的非理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特征,这给大众文化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恶搞的形态存在,对于社会意识形态造成一定的冲击,包括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历史观念、群体观念、社会家庭等级秩序观念的冲击,是对大众文化的消融、消解和异化。

网络传播的规范机制首先,以受众主体地位回归为基本语境,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媒体受众是主导,他不仅阅读、复制、评价信息,还上传和发布信息。

因此,信息的质量和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受众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决定了互联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和主流文化能否传承。

网络流行语是草根网民的杰作,网络流行语质量的高低,网络流行语所反映出的文化的价值取向,都与网民的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培育合格的“网络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把关人缺失的时代,应进一步强化媒体的规范与自律。

参差不齐的网络流行语大行其道,也是由于网络把关人的缺失。

网络媒体给受众提供了一个绝对开放、公开的话语空间,因此,规避网络信息的低俗和非主流化,遏制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有对抗性的信息的存在,必须对网络舆论进行必要的引导,而加强媒体的规范和自律,培育健康、绿色的网络传播环境,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网络具有开放和兼容、共享和自由的精神,它有利于培养人的开放意识和世界胸怀,开阔人们的眼界,兼容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尊重人们的个性特点,同时它自由而宽容,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一个“加速器”。

网络同时还具有自主和平权的文化立场,它能使人们少一些对权威的盲从,多一些自主意识,同时它对道德自律还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是网络对于大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结语从本质上来说,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是因为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民意表达的符号。

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空间。

每个人都有表达和沟通的欲望,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蔓延,草根文化的力量逐渐增大,公众的话语权也被一再扩大。

有业内人士表示,很大程度上,网络热词也是“社会热词”,每一个网络热词背后都有故事和诉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究。

网络始终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它改变着世界,也改变了我们对文化的认识。

同样,网络不仅是一种信息获取的工具和观点共享的平台,更是一个激扬着智慧、产生着思想的阵地,永远恪守精英文化理念的追求必将被孤立,而一味地追求刺激、猎奇和眼球效应的价值取向必将被淘汰和唾弃,因此,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只有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地实现着交锋、争鸣,才能激发更大的创造,让网络文化成为一种有营养的快餐,成为倡导全民共享网络魅力的交流武器。

注释:①覃晓燕:《后现代语境下的恶搞文化特征探析》,《现代传播》,20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