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人同处于一世,然寿有长短,有寿逾天年,也有半百而殂,何者?排除天灾人祸,先后天不同也。
一、先天因素:人之先天,源于遗传,受之父母,根于宗族,无法改变。
宗族昌隆,父母敏健,孕育得当,足月分娩,则身体康健,反之则羸弱多病,寿难久长。
二、后天养生:若想益寿延年,先天无法改变,我们就要通过后天调摄,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调理生机,条畅气血,平衡阴阳,和调脏腑,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以下我们从心境、环境、时节、呼吸、气功、饮食、起居、医药及理疗九个方面概述后天之养生,谓之“后天养生九篇”。
1、后天养生之心境养生篇益寿延年,良好的心态是首要的。
心态不平和,会致气机不调,阴阳失衡,气血紊乱,怒使气上,喜使气缓,忧使气郁,思使气结,悲使气消,恐使气下,惊使气乱。
气机不调则易伤损五脏,过怒会伤肝,过喜会伤心,过思会伤脾,过悲会伤肺,过恐会伤肾。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思想去看待,以超然的胸怀去面对,这是养生的第一要求。
为人处事要怀有慈善之心,豁达包容,待人以宽,仁孝感恩,敬老爱幼,行善积德,回馈社会。
举凡长寿之人,多有一颗平和仁爱的心,能笑口常开,对所有的事情都能不急不躁,泰然处之。
宽宏大度是养生之本,心底无私是长寿之道,自古斤斤计较、心胸狭窄者无有长寿。
有容乃大,无愧自安,心底无私天地宽。
心境高远者,淡泊宁静,心胸开阔,去留从容,宠辱不惊,不争名在朝,不争利在市。
知足常乐,胸怀宽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平气和,情志无过,以此养生则益寿延年。
2、后天养生之环境养生篇古语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则地灵人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人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和谐,则人多长寿。
据世卫组织统计,长寿区域多符合上述的条件,如中国江苏的如皋,中国广西的巴马、中国新疆的和田、海南三亚的南山、巴基斯坦的罕萨、外高加索地区、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这些地区水土良好,空气清新,适合生活居住。
我的养生之道征文:管住嘴 迈开腿

我的养生之道征文管住嘴迈开腿石朋庆管住自己的嘴,迈开自己的腿是我的养生体会,也是我的健康格言。
其实,这也是被众多中老年人证实了的最实惠最实用的健康养生之道。
在此文,我谈点亲身体会。
俗话说:病从口入。
古人云:“纵口欲而百病生。
”这些话一点不假,前些年吃喝风盛行,只要有宴请、聚餐就会暴饮暴食,我先后在三个单位上班,从开始的体重55公斤,到65公斤,再到75公斤。
最后体检时,居然有13项指标严重超标,医生要我住院治疗,否则身体将不堪设想。
我是学中医中药专业的,我知道,身体的这种变化就是吃出来的病,而且吃出很多病来了。
奇怪的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病是吃出来的,但只要有饭局仍然不会拒绝,只要有荤菜,素菜也不会多吃。
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消化起来非常困难,多余的“营养物质”堆积在肠道,造成肠阻塞,大便黑色、带血,通便不畅,导致痔疮,我患者痔疮是1994年5月,那时,我总认为是喝酒引发的,其实,我虽然暴吃,但我从不暴饮,我不论是在外还在家都不饮酒。
但仍然患了痔疮,而且从未见好转。
现在回过头来看,原来和暴吃是大有关系的。
近些年,由于在管住自己的嘴上下了点功夫,困扰我二十多年的痔疮基本消失了。
管好自己的嘴,是要有毅力的,而且要经得住美食的诱惑。
这一点如果不注意,富贵病又会死灰复燃,又会重新缠绕着自己。
在这方面,我也经过一些反复。
有时,抵御不了美食的诱惑,有时,怕美食浪费了,吃不了,又强迫自己硬塞到肚子里去。
这两种情况,我们都要注意,尤其后一种情况,在中老年人当中比较常见。
为了管住嘴,大家一定要把剩余的食物倒掉,也不能吃掉。
否则,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硬化、胆囊炎等富贵病会粘上身,再加上由此带来的并发症,可能上百种病总会有一种接踵而至,防不胜防。
前面我说的那十三项不合格的指标就是这样产生的。
另外,不管好自己的嘴,吃得过饱,会引起大脑反应迟钝,加速大脑的衰老。
人们在吃饱后,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肠胃系统去“工作”了,容易让人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昏昏欲睡。
养生之道作文

养生之道作文养生之道作文(通用27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养生之道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养生之道作文篇1“养生之道”可谓是大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什么叫养生?怎样养生?大家都知道保持健康,放松身心便叫养生;均衡营养,多多运动便是养生的两大“门派”。
但是,大家是否注意到了现在飞速崛起的“低头族”与“手机族”了呢?在马路上,在车上,在中国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发现低着头玩手机的人,而我,也曾经做过这两大“反养生门派”的一份子。
记得妈妈买来第一部智能触屏手机时,我便兴奋得不得了,抱着手机就是撒手,好像那是自己的一样,从那开始,我便迈入了“手机族”的大门。
我下载了好多游戏,每天一放学便开始尽情地玩,我陶醉在手机的世界里,不过,好景不长,我便尝到了苦头。
渐渐地,我的眼睛开始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连看电视都要把眼睛眯成一条缝。
我开始害怕起来,父母多次要带我去医院检查,都被我拒绝。
终于,在一次寒假中,妈妈领着我来到那充斥的药水味儿的医院,经过好一番折腾,我才被确诊为“假性近视”,所谓的“假性近视”,其实就是近视不到一百度的统称。
医生说,不到一百度,不配眼镜。
只要少接触电子产品,多远眺,还是有机会恢复视力的。
听完这番话,妈妈又庆幸又担忧,庆幸的是,我的眼睛还有回复的机会;担忧的是,会不会回复不过来。
从那以后,我对接触电子产品的次数有了克制,不再像以前玩的那么频繁,时间也有了克制。
我的近视度数控制在一百度左右,不再上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见证四季的交替;可以探索未知的领域。
养生第一步,便是保护好这双眼睛。
让我们打败“低头族”和“手机族”,重新让生活充满阳光吧!养生之道作文篇2处暑以后,北方的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就会形成秋雨。
秋雨过后,气温明显下降,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
中医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之道中医养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身心的平衡发展。
下面,我们就从饮食调养、顺应四时、动静结合、情志调摄、推拿按摩、草药养生、针灸调理以及养生保健操等八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中医养生的精髓。
一、饮食调养中医饮食调养强调“食补不如食养”,提倡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来选择食物。
春季养肝,应多食绿色蔬菜;夏季养心,应以清淡、消暑为主;秋季养肺,可多食白色食物;冬季养肾,应适当摄入温热食材。
此外,中医还强调“五味调和”,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要适量摄入,以保持身体内部环境的平衡。
二、顺应四时中医养生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应顺应四时的变化来调整生活方式。
春季养生要“养肝”,多做户外活动,保持心情舒畅;夏季养生要“养心”,注意防暑降温,避免过度劳累;秋季养生要“养肺”,适当进行锻炼,增强体质;冬季养生要“养肾”,保持身体温暖,避免寒邪侵袭。
三、动静结合中医养生注重动静结合,即适度运动与静养相结合。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静养则有助于调节呼吸、放松身心,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实现。
四、情志调摄中医养生非常重视情志的调摄。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
因此,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平和、愉悦。
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旅行等方式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五、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身体各部位的按摩和推拿,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疲劳,增强体质。
常见的推拿按摩方法有穴位按摩、拍打、揉捏等,可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六、草药养生草药养生是中医养生的又一重要内容。
中药具有调节身体机能、治疗疾病等多种功效,可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来选择适合的草药进行养生。
常用的草药有枸杞、红枣、当归等,可以煲汤、泡茶等方式食用。
七、针灸调理针灸调理是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
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施针或艾灸等刺激方式,可以调整气血流通、缓解疼痛、增强体质。
杨云亭 养生“之道”长寿“秘诀”

养生“之道”长寿“秘诀”
我虽然已经85岁,但还觉得“行动敏捷,思路清析,四肢灵活,精力充沛”。
这些都得益于坚持了“三个几十年如一日”而积攒下三大笔用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一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晨练打太极,积攒下一笔“健康财富”;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练写毛笔字,积攒下一笔“精神财富”;三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发挥着余热,积攒下一笔“政治财富”。
这三大笔财富的拥有,就是我的养生“之道”和长寿“秘诀”。
我之所以能够得‘道’获‘诀’,全赖于坚持了一个持之以恒的‘恒’字。
没有恒,就不可能有三个几十年如一日,更不可能获得三大笔财富。
特别是健康财富,能使人延年益寿,更是“无价之宝“。
市·县2011年评选表彰了一批“五好“老干部(我荣幸的被评为市级五好老干部)受到了表彰.五好地第一好就是身体好,因为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其它四好也就无从谈起.这就充分说明了养生的必要性和健康的.重要性
以上所说就是我这个退休老干部杨运亭的切身体会.
现在我运用左手把一些铭记词汇,以及部分有关篇幅章节于此文稿一并以毛笔隶书体撰写成条幅,以备我予定到90岁时创办一次老干部个人发挥余热事迹展览会。
如若能够呈现之时.即将它作为展品之一参加展出.
壬辰年重阳节。
我的静心养生之道

我的静心养生之道
上看 ,常常令我 开怀大笑 ,
已事情 、
也就不 翼而飞 。第四 ,学 会倾 诉 。找
知 心 朋 友 、战 友 聊 聊 天 ,到 网 上 用 假
名倾诉 、 发泄一下 。第五 ,静心养心 。 每 隔一 段时 间 ,把 自 己关在 房 间 里 , 也许 泡上一杯 茶 ,也许轻 轻放一 首 自
要 学 会 遗 忘 ,转 移 思 路 。 对 于 一 些
活习惯 ,坚持每 天早晨 跑步 ,中午 睡
一
会午觉 ,晚 上开水 烫唧。再加上 年 违 了的 不操心 的生活 。土地清理整 顿 决 不了 的 只好 由时 间来 解 决 。第二 ,
直 到 二 十 七 八 岁 ,我 回到 地 方 工
共产主 义的 日 , 切生活不 用操 心 , 子 一
我的生 活也一直很 悠闲 。因为平 曰没
我 开始觉察 到 ,操劳 过度对 人的 身心 影 响是 很大的 。 从 19 92年开 始 ,我 先 是 被 抽 调 参 加市政府 组织 的国土清理 整顿 ,这 项 工作 尚未 结束 ,领导又 决定让我 去 结束 。在这 两年 多的时 间里 ,是我 久 四个 月 ,基本上 就是开 会 、调查 ,相
全是一个概 念 。然而 ,脸色的确能 反 映一个人 的健康水平 ,反映一个 人的 精神状态 。 年轻 的时 候在部队基层单 位从事
一
食买菜 做饭 。总之 ,繁忙的生 活常常 你 的脸色真好看 !返老还童 了? 亲戚们 见了 我无不感 到惊讶 : 你的脸 除 了六淫 ( 风寒暑 湿燥火 ) 外 ,就 之 是t情 : 怒忧思 悲恐惊 。人的身心 喜
让 我找 不 到方 向 。年底 回 老家 过 年 ,
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

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智慧启引:『“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 上古天真论》。
养生之道,在神,在形,在生生之和,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避邪气,言精神则心性务求超脱,言物质则衣食期于调适,言起居则动静常有节度,“更能明于事理,善知机趣,必能明哲保身,臻于上寿也”。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之道,乃长生之诀。
曹庭栋说过:有生之物,莫不自爱其生。
微虫且然,况于人类?夫人生一世,死者不可复活,逝者不可复留,故天下宁有更贵于吾生者?然情欲之纵肆,物质之丰欠,起居之失调,灾祸之迫害,百事杂陈,故而知人之长寿,难矣!“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增补遵生八笺》)一言以蔽之,不外精神、物质、起居三端。
精神之要,首贵法一。
《吕氏春秋? 情欲》说:“人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法天地就是法道,又称为法一、抱一、守一,老庄认为这是养生最关键的问题。
《庄子》论养生,也说:“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又说,“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这种思想,后来就成为了道家养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故《抱朴子? 地真》说:“人能知一,万物毕。
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
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
道起于一,其贵无偶。
”《庄子? 在宥》云:“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
”毗意损伤,大喜伤阳气,大怒伤阴气。
怒喜悲思忧恐惊,五志七情过极均有害于养生,故要持清净心,方能“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王先谦《庄子集解》里说:“道家所重在养生,而养生之要,则在养此生生之和……夫足以滑此和者(滑,扰乱),莫过于情。
什么是养生之道

什么是养生之道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什么是养生之道》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4大养生之道养身养身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4大养生之道养身养身便是从物质基础上养护生命,注意的方面:服食,饮水,运动,休息......养气暂时的理解还是呼吸吐纳,使人体内在小气场和外在大气场和谐共振,共生。
养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之行血、肺之呼吸、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封藏、胃之受纳、小肠之化物、大肠之传导、三焦运行津液与元气、膀胱之气化、胆贮存与排泄胆汁以及四肢之屈伸、躯干之俯仰、目之视物、耳之闻声、口之摄食、舌之感味......人体所有生理活动,无一例外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若心神正常,人体各部分的功能互相协调,彼此合作,则身体安泰,反之若心神不明,人体各部分得不到应有的协调和统一,各自为政,疾病由是而生,甚至危及生命。
比如心神不足则精神恍惚、失眠健忘,常常是提笔忘字、张口忘言;热扰神明则会出现神昏谵语;痰迷心窍多致举止失常或不省人事;痰火扰心更可怕——神志狂乱,登高而呼、弃衣而歌、呼叫骂詈(k,责骂),不避亲疏。
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养欲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
清心寡欲,专心致志。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面这些词,我们在小时候学语文时,都没有深刻理解过,如今,上了点岁数,生活阅历也丰富了,慢慢地,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也越发的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养生之道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由于养生得法,享年百余岁。
考察他的医学思想和养生理念,是融摄了古代中医(主要是《黄帝内经》)、道家思想、儒佛理论等于一身,进而创新出独具特色的养生之道,主要集中于《备急千金要方》(简称《要方》)与《千金翼方》(简称《翼方》)中。
孙思邈在《翼方·养性》中说:“人性非合道者,焉能无闷,闷则何以遣之?还须蓄卷书。
《易》、《老》、《庄子》等,闷来阅之,殊胜闷坐。
”[1]说明孙思邈在养性方面是青睐于道家经典文献的。
因为道家思想不仅能使人入静和净化人的意念,而且有益于人性的提升和拓展智慧潜能,对后人养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试从孙思邈“养性”来谈谈我的养生之道。
1“性自为善”“啬神”的养性之要
总结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并指出“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1]其养生之道的核心在之术,亦难长生也”于养性。
孙思邈的《要方》涉及养生的内容有:养性序第一,道林养性第二,居处法第三,按摩法第四,调气法第五,服食法第六,黄帝杂忌第七,房中补益第八。
由此看来,在《要方》8 种养生之道中,养性处于首要位置,属于精神层面的涵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养性就是养德。
孙思邈在《要方·养性》中指出:“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1]此处“善”是指心地善良之意,蕴涵着“德性”和修德行。
其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主动去做,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第二层含义是不染习不好的习惯,是为一种善举。
“欲所习以成性”不仅蕴含着人的秉性在于效法天道,顺其自然,而且要养成良好的习性,不沾染不良的习性。
这与道家思想主张的“常与善人”、自然无为、不可强为,是相一致的。
老子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以及“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思想,是蕴涵着人若想长寿,
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养性,是养生之道的核心。
同时,保持一种清虚守静的心态,做到精神内守、神形合一,乃是养性的根本要求。
这样,将精神性的养性放在首位,借助无为恬淡、清心寡欲,再配以运动身体、饮食起居、营养药物等物质性的养形之法,就形成了孙思邈养生之道从精神而物质的完整系统
的理论。
这对于当代人消除亚健康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2“资于食”“俭约”的饮食之理
对于饮食,道家较早提出统治者应当满足人们的温饱问题,同时提倡人们注意节俭、少食。
老子把能否以人们的“甘其食”作为统治者治理一方的政绩为考察标准之一,并强烈谴责统治者做“厌饮食”的强盗;在此,做到“甘其食”与“俭”在人们的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
庄子为了人们的基本生活之需,以“食五谷”为本,只是对于饮食不要过于挑肥拣瘦。
他倡导“食不知所味”、“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的持粗而不必讲究精食的生活习惯。
其中,庄子的“食不甘”与老子的“甘其食”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基本上是以人们的温饱问题为前提,而不特别讲究美味佳肴。
类似于道家,《内经》提倡人们的生活首要的是“食岁谷”“食杂”以及“美其食”(《素问·上古天真论》),不提倡“饱食”“嗜食”“多食”和“食饮不节”。
与道家和《内经》思想相一致的是,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具体表现在生活饮食方面,不仅提出了“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后天生活之需的道理,而且强调“每学淡食”,做到“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不吃太肥腻、太咸的食物。
同时,孙思邈注重“甘其食”和“美其食”。
他在提倡素食之时,并不反对肉食,认为适当的肉食可以“添髓强筋,补中填髓”。
不过,为避免过多肉食引发的健康问题,他强调“每食不用重肉”。
这里的“重”字,即大量之意。
孙思邈还从辩证饮食的角度提醒人们要“莫强食,莫强饮”,具体为“先饥而食,先渴而饮。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
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
要让自己感到饱时又有微微的饥饿感,饿时又微微觉得腹中有食为佳。
此意是为不大饥、大饱也。
无疑,孙思邈提倡饮食简单,勿营养过丰、过盛,用现代科学视之,是正确的。
我国当代广西巴马、永福两个长寿之乡老人长寿之因,便证明了这点。
而且,实践证明了孙思邈的这种饥饱辩证理论是合理的、确切的。
在“甘其食”和“美其食”方面,孙思邈十分注重适当的饮食营养,但又不追求口腹之欲。
如强调水果的养生作用,认为常食葡萄、大枣、胡桃、梨等,能够“轻身耐老”,并将之列为果中佳品。
他还强调“美食须热嚼,生食不粗吞”;“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
津液通流。
食毕当行步踌躇,计使中数里来,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然后有所修为为快也”;以及“人之当食,须去烦恼,食不得语,语而食者,常患胸背痛”的饮食保健作用。
而且,他所给予人们禁吃某些食物的告诫,如“茅屋漏水堕诸脯肉”等,都是值得当代人借鉴的。
不难看出,孙思邈提出“资于食”“俭约”的“节食养性”的饮食之理,与现代医学的观点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