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养生之道

合集下载

名老中医梁剑波教授谈中老年人养生之道【精选】

名老中医梁剑波教授谈中老年人养生之道【精选】

名老中医梁剑波教授谈中老年人养生之道【精选】名老中医梁剑波教授谈中老年人养生之道[按语]广东省名老中医、广州中医学院教授、肇庆市中医院名誉院长梁剑波主任医师应中山大学工会之邀,来我校作中老年人养生防病的专题讲座。

梁老多才多艺。

从医数十年,造诣湛深,医学医德誉满园内外。

他年逾70仍耳目明,发乌颜荣,行动敏捷,谈锋犀利,讲话深入浅出,寓意深远。

所言者多是梁老多年积累之经验体会,与会者皆曰:“受益匪浅~”现应广大师生的要求,特整理如下。

今天有机会到华南最高学府,与大家共同谈养生问题,本人觉得非常荣幸,由于我的普通话说的不准,听起来不易懂,所以让我用广州话来说,但广州话也说不准,(笑声)带点新会、肇庆的口音,请大家原谅。

近几个月我曾来这里为一些教授看过病,在《点羊城晚报》有时也写点不成样子的文章,谈到养生之道这个问题,中山大学校领导让我为大学介绍养生的经验,其实,养生之道,恐怕在座的学者、专家比我还高明得多,正应了广州人的一句话:“学府门前卖文章”。

我自己,用广州话是:“毛管都会竖直”,因为来这里不知讲什么好。

但我记得中国有句成语:“抛砖引玉”,如果我的讲话作为一块砖,能引出大学的玉,我就很高兴~养生之道,在中国典籍里是浩如烟海,真是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很多人都认为我对养生之道有研究,很多地方请我去谈,但究竟要讲什么呢,我今年71岁,耳聪目明,与一些同龄人相比,我的确显得年轻些,这几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呢,如果从这里开始讲,比只搬《内经》、《遵生八笺》或前人的吐纳、气功等作容易明白,故我不耻浅陋,谈谈我自己的养生之道。

这里来的都是中老年专家,国家的财富,我觉得谈一下也有好处,让大家都能健康长寿,造福人类,为后代人材的培养多下点功夫,有什么不好呢,我是在51至52刚时得冠心病的,比较重。

因为长期诊病,每天门诊量一般210-280人次,量少时也有180人次,四名助手围着,行医40年,忙得整个人烦躁易怒,全身不适,失眠,瘦得挺历害,当时我在中同医学院教书,刚好是大跃进年代,教务很忙,既要写书,又抓一个祖国医学教研组,一病下来几乎垮了,身体检查结果是:早期动脉硬冠心病,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

(精选)养生之道(精品文档)

(精选)养生之道(精品文档)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尚 99 岁;志鸿大和尚 108 岁;定安大和尚 111 岁;等等。 (2)当代高僧也长生 以中国著名的高僧中,四川就有清定法师、宽霖法师、遍能法师、隆莲法师,皆近 百岁,而乐至报国寺离欲法师 124 岁,安岳的禅庄法师 120 岁,济法法师 100 多 岁,仍然健在的佛智老法师也有 100 多岁了。 重庆也出高僧,华岩寺心月大师 80 多岁时还习武练功,健步如飞;能仁寺遍空法 师活了 104 岁;罗汉寺竺霞法师活了 93 岁;万州慈云寺老法师 90 多岁还能下田 劳动;重庆佛教协会会长惟贤法师今年满九十大寿,还精神健旺,处理佛教事务 而操劳不已。原罗汉寺方丈大果法师,也是近 90 高寿的人。 3、什么人可以得长寿? (1)世间的成就与生死无关 财富、学识、地位、美貌等,均难保长寿。才子佳人,自古红颜多薄命。年青气盛 都没有保障,所谓“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聪明才智与生死无关, 许多聪明人,反而早夭。有宗教信仰也不一定长寿,否则长寿太简单了。 (2)营养、运动、道德和寿命 营养与运动是长寿之助缘,非正因。许多纨绔子弟吃得好,穿得好,游手好闲,却 寿命不长。近年李小龙天天拳击运动,却英年早逝。 道德高不一定高寿,如颜回为述圣,却没有终老天年。项橐七岁做了孔子的老师 ,可是却很早地夭折。而盗跖为非作歹,随从千人,横行霸道,去总是死不了。导 引许多人感叹“好人命不长,坏人活千年”。当然这只是个案,并不是说做好事的 就不长寿,而是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好事的不该短命。山上生活极其艰苦的百姓,吃着菜蔬,却 高寿者极多。 4、长寿的因和缘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 3、饮食卫生观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之鱼馁而肉败则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 食,不时不食。 4、情志养生观 仁者寿,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大学》: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5、居安思危之道 性静者多寿考。《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 安而国家可保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循易之道也。 6、孝道养生观 《礼记内则》:“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伙食 忠养之”,“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侯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 7、胎教优育养生观 《左传》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之论,《周礼地官司徒》有“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 嫁”的晚婚观念。汉代刘向《列女传》:太任(周文王之母)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 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二、佛教养生文化 (一)佛教人道生命观 1、生命轮回思想——生命的永恒 六道轮回,而人苦乐参半,为六道中枢,成佛成魔,皆在一心。人身难得。 2、因果报应论——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善恶无记观,有如是因,则有如是果。 3、佛性论——生命的希望 生命的核心精神——佛性,人人本具,见性成佛。身体的健康只是永恒生命的驿

何应钦养生之道的养生秘诀(2)

何应钦养生之道的养生秘诀(2)

何应钦养生之道的养生秘诀(2)两大独特长寿妙丹●按耳弹后脑的方法,被称做“鸣天鼓”,可以预防耳聋、增强听力,还可以防止头晕目眩。

●何首乌中所含的卵磷脂是脑髓等神经组织和血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在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说起何应钦的养生妙诀,不在吃不在喝。

何应钦心目中的养生法宝究竟是什么呢?说来并不复杂。

国民党内有人传言,何应钦一生最引以自豪的就是他的大脑保养之术。

中国古话说:“头为五元之会。

”何应钦认为养生首先在于健脑。

而健脑的方法一在于食补,二在于勤做健脑操。

他发明了一套独特的何氏健脑按摩操。

健脑三步按摩操李时珍指出:“脑为元神之府。

”根据传统养生学“神强必多寿”的观点来看,健脑和人体的健康长寿密不可分。

何应钦的长寿和他晚年勤用大脑有密切关系。

他有很高的传统文化修养,深谙健脑延寿的道理。

他认为,“健脑”首先是要用脑,维持和积极改善、增强脑功能。

何应钦常说:“‘脑子越用越灵’,道理即在此。

”何应钦喜欢周游世界,看到新事物就用心记住,回家后联系现实情况思考,把思考结果和建议提给有关部门。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起飞,90岁的何应钦四处参观考察,并写出《参观国家十项建设成果建议书》,呈交给蒋经国和当时的“行政院长”。

他还比较早地预见到人口膨胀带来的恶果,是台湾最早主张计划生育的人物之一。

赴台后,只要人在台湾,每周四上午,何应钦夫妇都会在家举行教友聚会,交流研习《圣经》的心得。

成为他们晚年的精神支柱。

他们通过学习、领悟《圣经》中的教义,也起到了颐养性情、开阔胸襟的功用。

何应钦还主动找事做,以排遣晚年寂寞,延续政治生命,寻找精神寄托。

他担任了众多有名无实的社会团体的负责人,有台湾“中国童子军总会”副会长兼总司令、“道德重整”联谊会会长、台“中日文化经济协会”会长、台“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台湾观光协会名誉会长、贵州同乡会荣誉理事长,还有各种基金会、董事会的负责人,大学名誉博士等等。

中华养生名言警句精选

中华养生名言警句精选

中华养生名言警句精选
1.心清则神静,神静则身宁,身宁则体健。

2.养生之道,当于“眠、食”二字悉心体验。

食即平日饭菜,但食之甘美,即
胜于珍药矣。

服亦不在多寝,但实得神凝梦甜,即处刻,亦足摄生矣。

3.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4.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常欲令饱中饥,
饥中饱耳。

5.动则生阳,静则生阴。

6.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冬不极温,夏不极凉。

7.一日三餐,食之有道,养生自有其规律。

8.物质是养生的基础,精神是养生的支柱,科学是养生的法宝。

要有正确的养
生观,开创人生第二春。

9.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10.饭不香,吃生姜。

姜能助阳御邪。

家备小姜,小病不忙;夏季常吃姜,益寿
保安康,四季吃姜,百病扫光;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11.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12.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

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

13.大笑养心,抑郁“ 伤”心。

注重养生,先要养心。

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
早死亡。

终生保健,终生康健;终生养生,终生康宁。

14.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

养生的十大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养生的十大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养生的十大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养生的十大名言有哪些「篇一」养生的十大名言摘要:这篇文章将为您介绍养生的十大名言,这些名言源自中华传统医学、哲学和现代健康领域。

这些名言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实践指导,对于追求健康生活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正文:1. "生活无度则无道,养生有度则有道。

" - 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这句名言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保持生活的适度,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2. "养生之道在于养心,心安则人安。

" - 出自《道德经》这句名言强调了养心的重要性,认为内心的平静与平衡是健康的基石,只有保持内心的安宁,才能达到全面的养生效果。

3. "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动静有度,心情宜和。

" -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这句名言提醒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的作息、有节制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谐。

4.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 - 出自《内经》这句名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认为人体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与共生的关系,只有顺应自然之道,才能实现养生的效果。

5. "养生在于调整饮食,饮食在于合理搭配。

" - 出自《本草纲目》这句名言强调了合理饮食对养生的重要性,提倡食物的多样性和搭配,以获得全面的营养和调节身体机能的效果。

6. "养生之道,未曾喧嚣。

" - 出自《淮南子》这句名言强调了养生的内敛与谦和,认为养生之道不需要张扬与炫耀,而应该抱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健康。

7. "养生如同种树,顺水行舟方得道。

" - 出自《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章》这句名言通过比喻,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养生的道理,认为养生就像栽种一棵树,需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保持恒定的努力和坚持。

养生顺口溜——精选推荐

养生顺口溜——精选推荐

保健养身顺口溜口诀大全寒从足下起,百病凉上起。

病从口中入,凉从脚上来。

养生之道,眉开眼笑。

笑口常开,健康常在。

笑口常开,无病无灾。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笑治百病,愁生百病。

寿星。

寿星。

笑笑乐乐散了心,不笑不乐要生病。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

大笑三声,弃病提神。

有说有笑,阎王不要。

健康使人快乐,快乐使人健康。

怒伤肝,愁伤心,悲忧惊恐伤命根。

健康就是幸福,健康就是财富,健康就是人生最大的本钱。

身体健康是基础,家庭和睦是保障,朋友来往是乐事。

乐观使人长寿。

动则不衰,乐则长寿。

饭养人,歌养心。

心胸坦荡,体健寿长。

心胸宽大能撑船,欢乐健康享百年。

胸怀要开阔,坦荡无忧愁。

要想健康快活,学会自己找乐。

一片忠诚是长寿之本,满怀善良是快乐之源。

人闲长指甲,心闲长头发。

心平气和,五体安宁。

喜悦、节制和平静把医生拒之门外。

豁达者长寿,忧伤者短命。

快乐乃人生之致友,忧虑乃人生之大敌。

自卑使人气短,奋发助人寿长。

能求苦中乐,笑笑便了却。

遇到好事哈哈笑,遇到坏事笑哈哈。

人逢喜事精神爽,两腿走路也快当。

不懒不馋益寿延年,不急不恼百年不老。

乐时同饮茶酒,苦时彼此安慰。

乐时光阴易过,愁时岁月难熬。

看个医生,不如多个朋友。

忌愁制怒,人生高寿。

宁吃开心粥,不吃皱眉饭。

宁喝喜眉汤,不喝皱眉酒。

老无所好,精神枯燥。

精神空虚催人老,生活多彩寿缘高。

业余爱好广,胜过增营养。

娱乐有制,失制则精疲力竭;快乐有度,失度则乐极生悲。

食多伤胃,忧多伤神。

喜不过欢,怒不可暴。

劳不过累,逸不过安。

生活上要适度,精神上要大度。

六神不定,总会得病。

愁加愁,病没头。

饭后百步,遇事不怒。

动为纲,素为常;少饮酒,不悲伤。

多愁多病,越愁越病。

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悲伤肾。

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头瞌睡多。

树怕伤根,人怕伤心。

眼不见,心不烦,耳不听,思不乱。

爽口食多偏作病,快心事过恐生殃。

食多伤胃,气大伤人。

气恼便是三分病。

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

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

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智慧启引:『“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 上古天真论》。

养生之道,在神,在形,在生生之和,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避邪气,言精神则心性务求超脱,言物质则衣食期于调适,言起居则动静常有节度,“更能明于事理,善知机趣,必能明哲保身,臻于上寿也”。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之道,乃长生之诀。

曹庭栋说过:有生之物,莫不自爱其生。

微虫且然,况于人类?夫人生一世,死者不可复活,逝者不可复留,故天下宁有更贵于吾生者?然情欲之纵肆,物质之丰欠,起居之失调,灾祸之迫害,百事杂陈,故而知人之长寿,难矣!“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增补遵生八笺》)一言以蔽之,不外精神、物质、起居三端。

精神之要,首贵法一。

《吕氏春秋? 情欲》说:“人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法天地就是法道,又称为法一、抱一、守一,老庄认为这是养生最关键的问题。

《庄子》论养生,也说:“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又说,“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这种思想,后来就成为了道家养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故《抱朴子? 地真》说:“人能知一,万物毕。

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

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

道起于一,其贵无偶。

”《庄子? 在宥》云:“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

”毗意损伤,大喜伤阳气,大怒伤阴气。

怒喜悲思忧恐惊,五志七情过极均有害于养生,故要持清净心,方能“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王先谦《庄子集解》里说:“道家所重在养生,而养生之要,则在养此生生之和……夫足以滑此和者(滑,扰乱),莫过于情。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阴阳物质结合而成的,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阴阳调和。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道德经简介《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就是将老子《道德经》所述宇宙天地人万物变化规律,同时将《道德经》内隐含达到返朴归婴,长生久视理想目标的中华养生最高层学问: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内丹养生之道敬献给人们,促进宇宙天地人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与时俱进。

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公认为“东方圣经”。

老子《道德经》是揭示宇宙天地人万事万物变化规律高度浓缩的“百科全书”。

1.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其内含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达到身心康寿、事业兴旺、天人合一的成功法宝。

为了使读者能够尽快全面学好、掌握好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

我们特意选编了《史记老子传》明确记载为老子亲传弟子:老子《道德经》诞生后最早的读者尹真人(即周朝函谷关令尹喜),根据老子亲传《道德经》精义而写出的千古流芳的《文始真经》。

我们还特意从秘传于老子故里一中国河南鹿邑道家内部的手抄古秘本《真源丹功秘笈》中,精选出《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

2.老子《道德经》问世以来,注释者不可胜数,但真正理解掌握其精义者稀之又稀。

究其原因,真如中国道学真人吕洞宾祖师所言:“非修者不能传。

”基于此,我们特精选吕洞宾祖师的老子《道德经》秘注本两种敬呈给读者,吕洞宾秘注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行家评价甚高,尤以中国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为最,其用诗赞曰:“多少注家推此本,宝函长护镇昆仑”。

3.世界东方科学的核心机制是“经验科学”,而老子《道德经》内含道家哲学思想和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是世界东方经验科学的精华,故称其为“东方圣经”。

纵观古今中外学习老子《道德经》有大成者,大多是在得道高师亲传之下而有大成,故古语道:“得诀归来好看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之道道坚法师消除业障,身心自在,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一)何为养生1、养生之意“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意思是顺应自然,科学系统地安排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典籍《庄子内篇》最早出现养生一词,养有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2、佛经谈养生一词佛经多提到养生之术,经中描述释迦太子“又见习学书计、历数、声明、伎巧、医方、养生、符印及馀博戏,擅美过人,身处王宫,厌诸欲境,见老病死,悟世非常,捐舍国位,逾城学道”,(《大正藏》卷11,第91页下)这里的养生是一种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

佛经又有“犹如大雨,普佛世界,滋育养生,等无差特。

如来演法,一品如是”(《大正藏》卷9,第83页下),这里的养生是养育生命之意。

(二)道家及医学养生文化1、《黄帝内经》(1)生命起源论《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灵枢本神篇》: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

(2)天人相应学说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如《灵枢本神篇》之“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頣养原则。

《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为防病养生之先河。

(3)生命发展规律的提出《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生命周期的变化,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

男子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七岁为一生理阶段。

(4)衰老的变化过程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方面调节失当,导致早衰,(5)提出养生总方针《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越剧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饮食养生观《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

饮食有节,五味调和;饮食有常,物我相适;饮食以时,四季五补;饮食洁净,进食宜忌。

3、起居养生观顺应自然法则,起居有常,附以好的生活习惯。

梳头、洗脚、睡眠、漱口、叩齿等。

4、运动养生观华佗提出“动以养生,动以祛病”的观点,发展导引术,如禽戏。

5、动静结合养生观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孙思邈之“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心静体动。

多动则损。

养生在心,养心在静。

静者寿,噪者夭。

龟鹤延年。

(三)儒家养生文化1、强调精神调摄——礼《礼记緇衣》:心以体全,亦以体伤。

养心与养形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精神为主导。

《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

行则从礼,君子三戒,即为寡欲。

2、注意身体护养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

3、饮食卫生观《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之鱼馁而肉败则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4、情志养生观仁者寿,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大学》: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5、居安思危之道性静者多寿考。

《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循易之道也。

6、孝道养生观《礼记内则》:“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伙食忠养之”,“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侯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7、胎教优育养生观《左传》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之论,《周礼地官司徒》有“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晚婚观念。

汉代刘向《列女传》:太任(周文王之母)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二、佛教养生文化(一)佛教人道生命观1、生命轮回思想——生命的永恒六道轮回,而人苦乐参半,为六道中枢,成佛成魔,皆在一心。

人身难得。

2、因果报应论——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善恶无记观,有如是因,则有如是果。

3、佛性论——生命的希望生命的核心精神——佛性,人人本具,见性成佛。

身体的健康只是永恒生命的驿站,成佛才是真正的养生。

(二)佛教重视养生吗?1、苦空无常的生命观(1)生命的基本规律——生、老、病、死,诸苦煎迫虽欲藏在空若处大海中假使入诸山而欲自翳形欲求不死地未曾可获之是故精进学无身乃为宁(<<经集部17>>p.706.2 ~ p.706.3)(2)生命的结局——荣华富贵总是空常住於法有心意识。

不解深妙空无之慧。

心计吾我。

五阴所缚六衰所惑。

欲不老病。

规拔此恶分离之患。

志于常存终不可得。

唯成法身阴衰悉蠲。

无内无外进退自在。

乃能免此四难之患。

(<<经集部17>>p.707.1)(3)生命的本质——命在呼吸间,瞬息而逝2、杜甫的感叹——人生七十古来稀(1)古代高僧多高寿杜甫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说明普通人活到百岁不易。

而佛教却“年虽百岁,犹如壮容”的唐代及五代高僧中,知名的有日照、慧昭、菩提流老、宝思维、仪宴等,其中慧昭生于公元526年,卒于公元816年,活了290岁(《历代高僧卒年表》)。

其中活到70岁左右者占多数,活到百岁左右者可以举出一批,如据《宋高僧传》善无畏大和尚99岁;唐惠秀大和尚100岁,唐九华山金地大和尚99岁;礼宗大和尚97岁;神秀大和尚可100岁;智威大和尚95岁;怀海大和尚95岁;圆修大和尚99岁;志鸿大和尚108岁;定安大和尚111岁;等等。

(2)当代高僧也长生以中国著名的高僧中,四川就有清定法师、宽霖法师、遍能法师、隆莲法师,皆近百岁,而乐至报国寺离欲法师124岁,安岳的禅庄法师120岁,济法法师10 0多岁,仍然健在的佛智老法师也有100多岁了。

重庆也出高僧,华岩寺心月大师80多岁时还习武练功,健步如飞;能仁寺遍空法师活了104岁;罗汉寺竺霞法师活了93岁;万州慈云寺老法师90多岁还能下田劳动;重庆佛教协会会长惟贤法师今年满九十大寿,还精神健旺,处理佛教事务而操劳不已。

原罗汉寺方丈大果法师,也是近90高寿的人。

3、什么人可以得长寿?(1)世间的成就与生死无关财富、学识、地位、美貌等,均难保长寿。

才子佳人,自古红颜多薄命。

年青气盛都没有保障,所谓“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聪明才智与生死无关,许多聪明人,反而早夭。

有宗教信仰也不一定长寿,否则长寿太简单了。

(2)营养、运动、道德和寿命营养与运动是长寿之助缘,非正因。

许多纨绔子弟吃得好,穿得好,游手好闲,却寿命不长。

近年李小龙天天拳击运动,却英年早逝。

道德高不一定高寿,如颜回为述圣,却没有终老天年。

项橐七岁做了孔子的老师,可是却很早地夭折。

而盗跖为非作歹,随从千人,横行霸道,去总是死不了。

导引许多人感叹“好人命不长,坏人活千年”。

当然这只是个案,并不是说做好事的就不长寿,而是说做好事的不该短命。

山上生活极其艰苦的百姓,吃着菜蔬,却高寿者极多。

4、长寿的因和缘(1)长寿因祖辈德行所荫——基因长寿说善业所致长寿报——善有善报三世因果报应——宿命报存善心好心——长寿内因(2)长寿缘外缘:环境优美,家庭幸福,太平盛世,风雨有时,无有瘟病,社会祥和,所见长寿。

内缘: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心境和顺,劳逸有度,知长寿道,恒心不退。

三、佛教养生之道(一)、佛教养生总则1、长寿的条件《大毗婆娑论》卷151提到“长寿”的条件时说:若有于寿,恒作、恒转,受作、受转;时行,处行;修梵行;食所宜、食应量,生者应熟、熟者弃之,于宜匪宜能审观察;服医药、用医言;避灾厄;远凶戏。

由此等故,寿不中夭。

”A、经常做些主动的和集体要求的运动和劳动;B、出行要选择适当的时间、路程和目的地;C、要断除不正当的淫欲;D、饮食要适宜、适量,避免过生或过熟,要仔细盘算适宜不适宜;E、有病要服医生之药,照医生的话做;F、要避开灾害、厄难之事;G、要远离凶险的戏乐活动。

2、十叟长寿歌昔有行路人,海滨逢十叟。

年皆百余岁,精神加倍有。

诚心前拜求,何须得高寿?一叟拈须曰:我勿湎烟酒。

二叟笑莞尔:饭后百步走。

三叟颔首频:淡泊甘蔬糗。

四叟拄木杖:安步当车久。

五叟整衣袖:服劳自动手。

六叟运阴阳:太极日日走。

七叟摩巨鼻:空气通窗牖。

八叟抚赤颊:沐日令颜黝。

九叟抚短鬓:早起亦早休。

十叟轩双眉:坦坦无忧愁。

善哉十叟词,妙诀一一剖。

3、以法养生从法养生不从衣食是故当奉安住之法则为孝顺报诸佛恩(<<大集部13>>p.450.3)三千大千世界,依此风轮而得安住。

以譬如来大智风轮,普摄众生,皆令欢喜安住也。

——安住之法,即是佛法。

安住之心,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数息,或观心,当须系缘一境,念念相续,安住其心,不令散乱也。

安住世间,谓如来乘如实道,示成正觉,安住世间,而不着涅槃,不着生死。

菩萨称佛无著而见,是名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著见。

安住正行,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则身口意业悉皆清净,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也。

安住仪式,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

安住佛境,谓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

安住正路,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诸法,无不明了,故不为非道所惑;而于如来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也。

安住慈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慈爱之心,则于一切有情,悉与其乐,不加恼害,此为有依行也。

安住悲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悲悯之心,则于一切有情,见其受苦,普为救拔,令其安隐,此为有依行也。

安住喜心,谓众生若能安住欢喜之心,见诸有情,离苦得乐,了无憎嫉之意,此为有依行也。

安住舍心,谓众生若能安住舍离之心,则于一切有情,冤亲平等,无憎无爱,此为有依行也。

(二)养生之养心术1、常存清静心清静心为无疑之信心也,又无垢之净心也。

中阿含经四十一曰:‘清净心尽脱淫怒痴,成就于三明。

’胜鬘宝窟上本曰:‘清净心,净者信也。

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又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下):“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即指无执著之心。

(1)毫不怀疑的心。

(2)没有污染的心。

(3)没有烦恼的心(4)没有执著的心2、常存平常心平常心又称赵州平常心是道,或平常是道。

意谓无思量计较的平常心就是道。

据《赵州真际禅师语录并行状》卷上所述,赵州从谂问南泉普愿︰‘如何是道?’南泉普愿答说︰‘平常心是道。

’南泉以为此道不属知与无知。

言知,唯是妄觉。

言不知,即是无记。

拟议即皆乖反。

故达不拟之道,寥廓洞然,犹如太虚。

《无门关》第十九则,颂云(大正48?/SPAN>295b)︰‘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搬柴运水,无非妙用,穿衣吃饭,即是神通。

3、常存欢喜心凡夫境界,于顺情之境而身心喜悦也。

法华经譬喻品曰:‘欢喜踊跃。

’证得菩萨境界,成就欢喜地。

十地之第一地。

菩萨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成断惑证理之一分,大欢喜之位也。

自此十地之间,经二大阿僧祇劫而成佛。

新译仁王经下曰:‘初证平等性,而生诸佛家,由初得觉悟,名为欢喜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