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的养生之道

那 就是老子 , 而他 的养生思想都分散在 《 道德经》 , 中 在那 短短 的 五千言 中, 道出了养生 的真正 内涵。 现代人的生活 , 节奏越来 越快 , 物质越来越 享受 。在满 足 了
个 规 律 , 个 法 则 , 是 世 界 自然 发 展 的 主 宰 。 而 “ ” 出 一 更进行。 比如说 , 道德 经》 五十一 章 《 第
写到 : 道 ’ 之 ,德 ’ 之 , 形之 , … 生 ‘ 蓄 物 势 ’ 之 。是 以 万 物 莫 不 成 尊‘ ’ 道 而贵 ‘ ’ ” 道 ” 仅 仅 是 生 出 万 物 , 还 是 万 物 活 动 的 德 。“ 不 它
且 成 为 了派 生 万 物 的 本 源 , 样 的 一 个 根 据 , 样 的 一个 本 源 , 这 这 也
日 : 彭祖姓钱名铿 , “ 帝颛顼玄孙 , 善养气 ,能调 鼎 , 进雉 羹于尧 , 封于彭城 ” 。而在《 仙传》 神 上则记载着 这样 的说法 , 彭祖 “ 少好 恬静 , 不恤世务 , 不营名誉 , 不饰车服 , 惟从养生沾身为事 。 ”
天地之始 , 一片混沌 , 片茫然 , 道 ” 一 “ 却能立之 于先前 , 正如 它“ 绳绳兮不可名 , 复归 于无物 , 是谓 无状 之状 , 无物 之象 , 是谓 恍惚。 ( 道德经》 ”《 十四章 ) 如此若有若无 , 闪烁不定 , 甚至 于任何 感官都不能知觉 它。正 因如此 , 道 ’ … 之为 物 , 惟恍 惟惚 。惚兮 恍兮 , 中有象 ; 其 恍兮惚兮 , 中有物 。窈兮冥兮 , 中有精 ; 其 其 其精 其真 , 其中有信。 自今及 古, 其名 不去 , 以阅众甫 。 ( 道德 经》 ”《 二 十一章) 正是这种“ 生万 物 , 道” 使得 “ ” 为了一种准则 , 道 成 一个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春秋时期的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
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
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精气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六章》中说:“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
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
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二、经络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十六章》中说:“至虚,极也。
守静,督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这“督”就是指督脉。
何以为证呢?庄子在《养生主》中对此作了证明:“缘督以为经”说督是一条经脉,后人称之为督脉。
这“复”就是说经气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的情况,而且是以“万物旁作”的形式进行的,即经气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复往返地运行。
对经脉的循环无端的特征他在《帛书。
二十五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把经脉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性和循环性的根本特点加以肯定。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追求健康和长寿的重要途径。
老子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对人类深刻的道德伦理思考有着重要的启示,还蕴含着许多有益于养生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并从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行生活有度。
老子道德经强调守于无为,尊重自然法则,认为逆应天道会导致疾病与早衰。
因此,养生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调整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不作过分劳累,避免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
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通过调整生活的节奏,让身心得到平衡,有效延缓衰老进程。
第二,心境平和。
道德经中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舍去功利心理,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现代人常常因为竞争压力和各种纷扰而焦虑不安,这对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到老子道德经中秉持的“以静制动”的原则,是我们在追求心身健康时应当思考和学习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智慧,通过冥想、放松和宽容来舒缓压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稳。
第三,饮食节制。
老子道德经中提到,“至柔者,能胜刚”,表达了不以硬势对待身体,注重餐饮与饮食的温和与节制。
在养生方面,老子倡导节制饮食,追求平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嗜好食物对身体的损害。
应选择新鲜、健康、营养丰富的食材,多食用蔬果和全谷类食品,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均衡营养,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养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通过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强身心的健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实际行动去追求健康和长寿。
只有身心合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的智慧可以指导我们走向健康,但要注意,养生不能盲从,应根据个体差异和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调整。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养生之道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
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
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是多么的重要。
一、强调守中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
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个整天,所以还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长久,才能长寿,狂风暴雨式的生命总是短暂的。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
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
这就是说,我们养生的时候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生命才不受过多的损失。
老子的养生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
如中国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儒家董仲舒也说:“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二、静以养生老子在《道德经》中细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静”时的体会和感觉。
有人说,老子可能是由于“入静”时深得其中奥妙,才提出了这一哲学观点,并认为养生的道理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之道
*养生导读: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对于养生保健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老子》一书中多有记载。
老子养生之道主要包括三大方面:清心寡欲、强调守中、静以养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创始人。
《史记》中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王室的守藏宝之吏,负责征集、保管和整理周王朝及诸侯典籍。
曾收孔子做学生。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对养生,特别是养生哲学,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对后世医学、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的养生哲学后来被中国道家养生派几乎全部继承了下来。
老子的养生哲学,都记录在《老子》一书中,深为后世所重视。
在1973年长沙汉墓出
土的文物中,发现《老子》的两种抄本。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人死后就要陪葬《老子》抄本,可见,老子在汉代就受到人们的推崇。
老子的养生哲学大致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清心寡欲
健康长寿,除了身体外,精神也要健康。
人们只知道保养身体,不知道保养精神,只知道爱护身体,不知道爱护精神,不知道身体就好像载有精神的车一样,精神一去,人就死了。
要健康长寿,既要讲究饮食、睡眠、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还要重视人的思想和情绪等精神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
老子养生观

他的“天人合一,恬淡寡欲,少思虚无”、“知足之足”、“有节制、善护养、常运动”的思想理念和研创的气功养生方法,对现代人的养生保健仍具有指导意义。
老子养生观□ 唐祖宣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是春秋时代杰出的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
著有《老子》一书,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作。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老子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养生之道的学术渊源之一。
其养生理论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道的含义很广,从大的方面讲,道是讲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就养生来说,道便是指人生及生命活动的一种准则和典范。
而人之生、长、壮、老、已的过程是人体变化的过程,只有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才能健康长寿。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自然界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因而人体就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一切顺从自然的变化,即不违背自然的规律,做到天人合一。
这种养生观点一直为中医学所推崇,被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和完善。
恬淡虚无少思寡欲老子主张“恬淡虚无,少思寡欲”。
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男女交合的性活动产生的,性活动的产生是源于人体之精。
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精足,则生命就强健;精衰,则生命就虚弱。
如何保精呢?那就是恬淡虚无、少思寡欲。
这一思想为后世医家和养生家所尊崇。
《老子》一书中大量地论述了这一重要思想,如“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少私心,寡欲念。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即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所以懂得满足这样的满足,就永远满足了,后世知足常乐养生思想即由此而来。
静柔气功生生不息老子还十分重视气功养生,为后世丹道养生家所重视。
呼吸吐纳法源本于老子,常修此功,渐将真气自动地推向经络中去,达到气贯全身的目的。
老子的养生观

老子的养生观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教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畀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养人之道,在于去欲求
老子认为,养生之道是去欲去求的过程,只有欲求去掉了,心才会平静,安定。
"无欲则刚",只有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求,顺其自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方能回归神静心情,做到起居有常。
心无杂念就不会耗损精神,身随自然就会安宁康泰,如此身体和心灵都会变得强大,不受疾病所困扰,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之德,道的本性
"道"是德之体,"德"为"道"所用。
从生之道来看,德生于道,唯道是从;从修来看,就是要循德而求道,是要通过人的内心洗炼,不断地涤除非自然的,有为的东西,而反归于自然,各复归其根。
要认识道生万物之理,要认识道的本性---德,就要通过修德而求道。
养生之经,历经三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顺着天地自然变化去保养身体,隨时调整身体状态,达到养生的目的,是养生的初级阶段;笫二重境界是心灵平静,不妄自尊大,不兀自卑怯,没有大悲大喜的情绪起伏来伤害心神,这是养生的较高境界;第三重境界是心恒定,身才能与禽兽神仙不分尊卑,无求无欲不伤心神,这是养生的完美境界。
而每一种境界,关键都在养心神。
老子道家养生十字诀

老子道家养生十字诀道家做为中国的本土文化,在其两千余年的历史传承中,不仅有着尊生贵生的传统,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理念与经验,值得深入挖掘、研究与整理。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道家养生十字诀,希望对你有用!道家养生十字诀一、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
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
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二、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三、心字诀: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
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四、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五、无字诀: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
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
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诀,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六、少字诀: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七、静字诀: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八、寡字诀: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九、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日志热门日志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老子的养生之道摘要: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
其实不然。
剖析现代人常见养生误区,阐述了老子高明玄妙的养生理论。
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圣典《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
本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躯体养生,即养形;二是心灵养生,即养神。
可以预言21世纪,老子的养生学在中国必定再度兴起,重放光彩,乃至朗照全球。
一、为何养生有一学者曾说:“人生不寿,是一大罪恶。
”为何?人生不寿,让亲者痛,仇者快;人生不寿,有多少责任义务不能完成,有多少理想抱负不能实现,所以我们必须长寿。
而且渴望延年益寿,甚至渴望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
人生是美好的,要享受美好的人生,必须拥有健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这就需要养生学,而中国的养生学,特别是道家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走出现在常见的养生误区,获得健康长寿幸福美满的人生。
养生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二、养生意识说到养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老人的是,病人的事,与我们健康人年轻人无关。
非也!养生其实是越年轻越好,越健康越好!年轻的时候,健康的时候,养生事半功倍,如御风而行,一日千里;年老了,生病了,才养生,就事倍功半,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1. 防患未然,治其未乱老子说:“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德道经》第二十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动要在事情未出现之前,治理要在动乱未发生之前。
这包含了多么深刻的智慧!医学家可以从中思悟疗疾的秘诀,政治家可以从中领悟治国的谋略,企业家可以从中体会经商的奥秘,至于我们个人则可以从中明白修身养生的真谛。
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重视,也不是人人都能实行,持之以恒的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有句古话:“知易行难。
”道理是易懂的,但是做起来就十分困难了。
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事情,但是这是毫无意义的,只有能运用于实践,才是真本领。
其实真正的养生之道,就从这句话开始!首先我们就要培养一种预防意识。
这种意识十分重要,没有这种预防的意识,一切养生之道无从谈起。
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以为自己年轻力壮,一点病痛,过几天就好,没事的。
这种麻痹大意的思想真的不可取。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第一次把一只青蛙扔到一盆滚烫的开水里,只见那只青蛙落水的一刹那,两只肌肉发达的后腿马上竭尽全力向外一跳,最终死里逃生;第二次又把这只青蛙放进一盆暖水里,这只青蛙呆在里边,悠闲的游来游去,十分的惬意。
可是它却浑然不知它的死期快到了。
科学家在那水盆下面慢慢地加热,使这只青蛙也可以慢慢的适应逐渐升高的温度。
等温度升得很高了,这只青蛙再也受不了,这时它却发现自己已经浑身无力了,再也没有力量逃离死神的魔掌。
这个实验指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哲理,同时也指出了生命对渐变的环境有着惊人的适应性和依赖性,容易迷失其中而最终导致灾难的道理。
突如其来的挑战或灾难往往能使生命奋起反击,发挥出超常的潜力,而安逸舒适的环境,往往容易使生命沉迷其中,放松警惕,丧失斗志,束手就擒。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就像这只青蛙一样,在暖水里面泡着,逍遥自在,但是却没有注意到水的温度越来越高了,或者干脆视之不见。
有人也许会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吧,有这么严重吗?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病的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没有人是没病的。
许多人看起来十分健康,但实际上是处于“亚健康”状态。
据《健康报》报道:在我国,亚健康状态人群占总人口的70%,已超过9亿,而他们大多数是25~40岁,这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什么是“亚健康”呢?“亚健康”其实就是不健康。
“亚健康”的人和健康的人一样都能吃,能喝,能跑,能跳,不过其身体素质却有三个指标明显下降:一,生命活力下降,免疫力下降,比健康的人容易患病;二,生理本能下降,吃不得,睡不着,精神疲乏,无精打采;三,心理承受能力下降。
“亚健康”貌似健康,这是因为人体自身有着惊人的适应力和代偿能力,所以即使长期处于病态平衡也不易发觉。
中医认为人体内阴阳要维持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人才会健康,否则就会生病。
而病态的阴阳平衡,其实是人体处于一种入不敷出的状态,但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工作生活,迫不得已透支储存在身体内的生命能量,来保持阴阳平衡。
打个比喻,就像现在的“提前消费”一样,现在没钱用了,就借未来的钱来花,就是所谓的子吃卯粮。
很多人快将未来的“钱”透支光了,却还得意洋洋,挥金如土。
等到病来如山倒,才猛然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缘。
为时晚矣。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上也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之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防微杜渐,日积月累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羸土。
”(《德道经》第二十七章) 羸:《說文》:“瘦也”。
羸土,即土少之義。
通行本則用“累”。
需要双手才能合抱的大树是由微细的树苗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小堆一小堆的泥土建起来的。
古人曾苦口婆心地教诲我们:“防微杜渐,居安思危。
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
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止,必至于不可杜也。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疾病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养生也是一个铁杵磨成针的功夫,需要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毅力。
养生虽不易,但养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养生好,远离病痛的折磨,还可为将来节省一大笔医疗费,不连累亲人朋友;养生好,更可延年益寿,百病不侵,身心和谐,精神愉悦,尽情享受人生的美好。
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曹操曾写了一首《龟虽寿》,勉励人们养生益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养生之法人是由两大系统构成的,一个是躯体系统,另一个是精神系统。
老子的养生之道主张形神合一,养神为主。
1. 养形之法形是神的载体。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健壮的身体是养生的基础。
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老子的答案让人瞠目结舌。
﹝1﹞粗茶淡饭,饮食养生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德道经》二十六章)以无为的心态去作为,以无事的心态去从事,以恬淡的滋味为滋味。
老子主张饮食宜粗茶淡饭。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古人总结的经验非常精辟。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富裕起来了,饮食业也随着兴旺发达起来了。
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喜欢吃是出了名的。
天上飞的,除了飞机不能吃,其它的都吃过了;水里游的,除了潜水艇不能吃,其它的都吃过;地上跑的,除了汽车不能吃,其它的也都吃过了。
但是中国人的体质却没有因此增强,反而现代病富贵病在蔓延肆虐,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病、癌症等等,这些病我们现在已经司空见惯了。
为什么天天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我们的健康却没有相应提高,反而越来越坏了呢?因为真正的饮食之道,不在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之中,而在粗茶淡饭之中。
尚健在的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吃粗茶淡饭最香。
他的家人说要给他补充营养,而他却觉得那是浪费。
因为粗茶淡饭是最好的营养品。
季老今年已经九十七岁了,但依然身轻体健,说话利索,思维敏捷。
季老的早餐经常是烤馒头片或面包,一杯清茶,一碟炒花生米。
这个习惯半个世纪都未曾改变。
两顿正餐也是以素食为主,荤腥吃得很少。
季老曾戏言他的养生之道就是:“每天饭菜必食七粒花生米二个西红柿。
”有客人来了,或儿女们回家了,才多做几个菜。
很多人以为不多吃点肉,就会缺少营养。
可是事实让人目瞪口呆!世界最著名的中长跑之王,卡尔.刘易斯是一个严格的素食者。
卡尔回忆自己的运动生涯时说:“我发现一个人能不需要动物蛋白质而成为一名成功的运动员。
事实上,我的赛道赛跑成绩最好的一年是我吃严格素食的第一年。
此外,通过继续吃严格素食,我的体重在控制之中,我喜欢我看上去的样子。
”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游泳冠军茂林罗斯也是一个素食者,他的速度惊人,持久有力。
据体育界人士分析,罗斯游泳不但速度惊人,耐力特强,而且每次比赛到最后关头时,速度还要加倍。
而他的出现,更是掀起了西方的运动员吃素的风潮。
从此以后,素食冠军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包括奥运角力选手康贝尔,六度拿到铁人三项运动冠军的史考特和职业美式足球选手席尔。
这些人都是吃全素或者基本吃素(比如不吃肉,仅吃一点鱼)。
据调查研究,许多百岁老人都是以素食为主,就是基本吃素,很少吃肉。
为什么多吃肉不好呢?中国著名的环保专家、北京麋鹿苑负责人郭耕说:“我举一条证据诸位就可明白:无论大小畜生被人捆缚要杀的时候,是多么痛苦,多么怨恨。
既起了嗔恨心,毒素就会流遍全身,所以肉食多含有毒素。
这种毒是很厉害的。
比如喂乳的妇人,若是生气,乳汁就含有毒素,婴儿吃了就易害病。
不信你若看到有婴儿的妇女发怒生气的时候,把她的乳汁挤出一点来放在太阳里晒一会,就变绿色,正常的乳汁被太阳晒是白色的。
”所以母亲生气的时候千万不要给婴儿喂乳,不然婴儿很易生病!事实无情地证明了,素食对人的益处,老子养生思想的科学性和深刻性。
﹝2﹞呼吸绵绵,柔和如婴“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
”今天很多人都有此慨叹。
在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人们背负沉重的生存压力,为了一日三餐绞尽脑汁,奔波劳碌,心灵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紧张的状态。
这种心灵的焦虑紧张又导致了人们呼吸节奏的加快。
据调查,现代人呼吸的速度比《黄帝内经》记载的古人快一倍,古人一呼一吸平均大约6.4秒,而今人只需约3.3秒。
呼吸快,人的新陈代谢就加快,细胞分裂就加快,衰老就加快,所以呼吸的速度对人的寿命有重大的影响。
所以老子说:“抟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德道经》第五十四章)呼吸要柔和缓慢,能像婴儿一样吗?呼吸节奏的减慢,意味着新陈代谢、血流速度减慢,心脏负荷减轻,能量消耗减少。
著名中医学家杨力说:“呼吸频率频越慢,寿命越长。
”大家都知道,龟是一种长寿的动物,可以活几百年,有的甚至可以长寿千年。
据《史记·龟策列传》记载:“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年,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
”科学家认为,龟的长寿与它的呼吸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龟呼吸非常缓慢,每分钟只有1—2次,而人每分钟却高达10—20次。
中国古代就有一种龟息功,模仿龟呼吸的方式以延年益寿。
龟呼吸缓慢,而且是用腹式呼吸的。
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也是龟得以长寿的原因。
腹式呼吸对人健康十分有益。
因为腹部藏着许多重要的器官,如肝、肾、胃、胆、大肠、小肠、膀胱等,这些器官发挥着人体消化、生殖、内分泌、泌尿等众多重要功能,而腹式呼吸能对腹部器官进行一种天然的按摩,改善其血液循环,促进其生命活动,激发其生命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