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道家与儒家对养生学之认识
儒家道家释家养生

各家养生养生,又称摄生;养,即保养、调养、护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儒家养生:儒家的养生妙处在于能精则精,不能精则安贫乐道;心境的安宁与舒适才是最重要的;论语·述而篇中说:“饭蔬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孟子云:“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儒家的养生在吃和男女之事上有很多论述;论语·乡党第十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蝎,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用白话文说就是,不因为东西很精细就吃的特饱;饭久了味道就会变,鱼肉放久就会腐败,这样的饭菜就不要吃;饭菜的颜色变了不要吃,味道变了不要吃;没有煮熟不吃,不是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吃东西;不是用正规的方法割的肉不吃;调味品没放对吃;肉虽然很多,但是不能吃的肉比吃的饭还多,不能把肉当饭吃;饮酒要适量,不闹事,不违法;论语·乡党第十并载有“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前不聊天;吃饭说话一来容易噎着,食物容易进入气管;二来,说话时不能好好咀嚼,影响消化;睡前谈心容易造成失明,影响睡眠质量;在男女方面,孔子曾经说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古人结婚早,其时身体尚未长成,“血气未定”,儒家认为暂时应戒色,是较为明智的,很符合现代20~22岁后结婚的科学原则;但并不讲中年、老年戒色,并讲“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也是正确的;现代医学也认为,禁欲会损害健康,适度性生活有益心神;老年人虽身体渐衰,一年数次性生活也更有益于其健康;在两性方面,儒家觉得性是人正常的需求讲究节制,既不过度、也不完全的否认;承认性的合理性;道家讲究男女之间的交合是阴阳调和的手段,并认为通过一定的技巧能通过此长生,古往今来有道家很多在房中术方面的着作;释家即佛家认为性是人的罪过,多少罪业因此而起,因此释家对此退避三舍;不过也有些大儒对性不是太感冒,朱熹就说:“存天理,灭人欲;”相比各家而言,儒家对性不戒除、不鼓吹的中庸态度,于健康最为合理;对性命而言,儒家为讲究的是对心性的修炼;儒家经典孟子·尽心上有这样的阐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的意思是,能够充分扩展善良本心的人,就是懂得人的本性之人;’懂得人的本性,就懂得了人的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我用来对待天命的方法;因此不管命短命长,我都将矢志不移,修养身心以等待天命的降临,这就是我安身立命的方法;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既积极、又豁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养生之道;孟子还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和它的培养方法,按照孟子自己的说法,就是其气至大至刚,平时需要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伤害,并且一与义和道配合在一起,如果脱离了义和道,那就没有力量;所以说,“浩然之气”是由平时正义行为的积累而产生的,并不是靠一时突击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那么其气就疲软;毫无疑问,这种“浩然之气”,既包含了儒家平时所积极倡导的正义之气,同时也包含了人身的真元之气;道家养生从古至今,就有“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之说;中华道家认为:“未学道,先学医”,意思是说,想要学习修道,首先必须以医学作为基础;因为从事丹法修炼,应当明白人体内部的经脉穴窍、气血运行、脏腑生理、阴阳生克等等,才不致于盲修瞎炼;中华道家历史上出现的不少高真,都是大名医;如东晋时期的抱朴子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邀、南宋的马丹阳、明代的张景岳、明末清初的傅青主等等;道家的起源来源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老子的道囊括天下的所有的一切,“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庄子的学说继承老子的思想,史记·庄子传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道家之言;”庄子的思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把“道”和“仙”二者合为一体,将得道成仙的人称为“真人”,并民描述了真人的种种超凡形象,成为后世修炼家所追求的“仙道合一”的神仙境界;此外,庄子书中多处提到了道家的修炼功夫,如大宗师篇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书中所谈踵息、心斋、坐忘、听息、守一、缘督、导引等修真方术,为后世道家修炼法之圭桌;道家的人修炼以后天之道为本,修证老子所云的先天“大道”,改“无为”为有所为,态度上更积极一些;它以长生久视、得道成真为最高追求境界;养生调摄,指中华道家在口常生活之中所奉行的修身之道,大概包括立身处世、四时调摄、茶汤饮食、房事宜忌、情志调节等内容;颐身集·摄生消息论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悉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肝,以养脾杰;……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掳滞怀,以畅生杰;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羔弱骨疏,风冷易伤滕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可见其对于季节、饮食调摄的讲究,是非常的细致;丘处机有四句重要的道家养生口诀,为:“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吃中后饭注:即午后三至五点钟;”明代,百岁道人冷谦在修龄要旨·起居调摄中讲述养生之道说:“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注:与陈传祖师所传“先醒目后醒心”相左,各存其说可也,两手搓热熨眼数十遍;以睛左旋右转各九遍,闭住少顷,忽大睁开,却除风火;披衣起坐,叩齿集神,次鸣天鼓;依呵、呼、咽、吹、嘘、嘻六字诀,吐浊吸清,按五行相生顺序而行一周,散夜来蕴积邪气;随便导引,或进功夫;徐徐栉沐,饮食调和;面宜多搓,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囊宜常裹,言语宜常简默,皮肤宜常干沐;食饱徐行,摩脐擦背,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饱食发痔,食后曲身而坐,必病中满;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身体常欲小劳,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运动故也;勿得久劳,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杰,久视伤神,久听伤精;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乃成气滞;着湿衣汗衣,令人生疮;夜膳勿饱,饮酒勿醉,醉后勿饮冷,饱余勿便卧;头勿向北卧,头边勿安火炉;切忌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灭之,一度伤于百度;大怒交合,成痈疽,疲劳入房,虚损少子;触犯阴阳禁忌,不惟父母受伤,生子亦不仁不孝;临睡时调息咽津,叩齿鸣天鼓,先睡眼后睡心;侧曲而卧,脚直而伸;昼夜起卧,乐在其中矣;”讲到一日起居及注意事项,备极细致,看后令人耳目一新,颇可借鉴;其中也参考了甚多中医学养生知识,如背宜常暖、久行伤筋等等,可见道家养生也是兼容并蓄的;南齐,陶弘景所撰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第六中,论及房事宜忌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则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坠;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费;彭祖曰: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色使目盲,声使耳聋,味使口爽;苟能节宣其道,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一日之忌,暮食无饱;一月之忌,暮饮无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养之不复;终身之忌,暮须护杰;采女问彭祖曰:人年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彭祖日:不然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而大佳,然而万无一焉;有强欲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这篇是告诫人们不要依赖房事获得快乐;能不动欲最好,更不要给自己创造动欲的条件;一旦动欲,“强欲闭之”反而生病,所以减少动欲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还讲到色、声、味使人迷失本性,不利保守元气;这与释家所倡的,色、声、味使人蒙蔽了一与生俱有的“真性”,使历劫不绝,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在养生调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歌诀,早己和中华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千年流传,广为人知;如“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得之不喜,失之不忧”、“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等等,都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养心之道养心,乃道家养生之旨;如“致虚极,守静笃”功夫,即为养心之道之格言;玄中子也言:“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乃:偏颇之心,养之使其正;邪恶之心,养之使其善;浮动之心,养之使其静;虚伪之心,养之使其真;贪婪之心,养之使其公;奸诈之心,养之使其良;”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庄子曰:“用心若镜,应物不伤”;心正则心明,心明则心安,心安则益寿;养生之道,求乎增寿延年,此可谓达;养性之道道家养生之法,其本在于养性;道教南北二宗之祖吕洞宾曰:“练命必先炼性,练精、练气、练神,均以此为枢机”;道家的养性之要,求之于静与定;性命双修,乃以养性为首;养性与养生,益养与延命,乃相依相成;玄中子言:“养生之本,以养性为首;乃:节房事而养性,养之在精;忍怒怨而养性,养之在气;顺百事而养性,养之在神;绝忧虑而养性,养之在心;劳筋骨而养性,养之在形;修品德而养性,养之在命;”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安,身必健,养性而至“清静无为”之境,寿可增矣;养神之道养神之道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中医也很重视这一点,如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道家的养神功夫,基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阶梯渐进;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所以,养神是身心合一的境界;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是道家养生法的境界追求;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则生命的活力旺,神衰则生命的活力弱;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玄中子言:“养生之要养神为贵;乃:保全精力,养神之本;和顺气息,养神之基;修养性情,养神之源;端正心地,养神之根;节制七情,养神之道;强健体魄,养神之法;”道家之“清静无为”,乃先清其心,寡其欲,而后能静其神,安其形,固其精,养其气;善于养神者,应习气凝神;若养之有素,心神凝一,养生增寿之益,必然孕育其中;中华道家修炼,源远流长;据庄子载传自“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华道家到道教,虽其形式有所变异,其修道内涵却沿袭相传,经过历代修炼人士的实修实证,不断完善其学说,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家修炼学;释家养身佛家的基本特征是以摆脱现世苦海为中心,现实个体生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就决定了佛家不可能明确提倡养生,更不可能崇尚长寿;但是,佛家的某些教义与修行方法,客观上却具有不同程度的养生意义与价值,而且综观古今,佛界长寿之士不乏其人;佛家养生主要体现在以戒、定、慧为修行核心思想,尤其以定、慧的禅定之学与气功的养生之道多有相类似,故最具养生意义与价值,也对中国传统气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修禅是释家修佛的法门,修禅的过程是对心、对性的修炼,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大自在;但是同时也能产生很好的养身效果;佛教节俭自足,僧侣们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粮食和蔬菜,以自给自足;佛教中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规矩,实践证明人体一定的劳动量对于增加血液循环,降低血脂,疏通脉络很有好处,从而能够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佛教有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劳作,近善行事等有利于养生的行为准则;佛家讲究慈善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心情平静,此乃佛家养心养生的一大重要内容,亦是高僧长寿的原因之一;出家人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和,心胸豁达,处事宽容;佛教中的“仁者寿”,是指宅心仁厚,宽于待人会有好的“报应”;长寿之因是仁爱心,承受之缘是心平气和;其实佛教更为强调的是无执着心,若为寿而仁,反不能得寿;这与前述道家所持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思想如出一辙;修习禅法之人,应该对五事进行良好的调节;调五事即调节饮食、调整睡眠、调身、调息、调心;1.调节饮食;饮食与养生关系非常密切;坐禅之人应该保证适量的饮食;2.调整睡眠;坐禅者不应贪睡,应适量减少睡眠时间,以使神清气和,心念明净;因为睡眠中无法持心,凡念妄动,不利修行;而禅定时渐达物我两忘之境,其蓄精复气之功远胜于睡眠;当然,高僧大德,已达睡亦为禅,似睡似禅,无所拘泥;佛门十戒,本为拂尘埃以明心性之用,若无尘无镜,十戒亦为空,无所谓拘不拘守;3.调身;主要是指掌握正确的禅定姿势;修习禅定可以采用坐、立、行、卧等多种姿势,而佛教界修禅者,主要以坐姿为主,因而常被称为坐禅;4.调息;佛教认为,生命在呼吸间,呼吸与心念相互影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若呼吸不调,心念则必然不调;要想调心,则必先调整呼吸;5.调心:调心是修禅的主要法则,贯彻于修禅的始终;坐禅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人大有裨益,从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向健康更进一步发展;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一方法;同时心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祛病延年;佛家认为人的情绪波动和无穷思虑,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对生理机体有所干扰,所以要参禅打坐,以常静虑,力求清净,排除杂念,安定情绪;通过静坐使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其次参禅打坐身躯不动,如龟如鹤,减低人体的新陈代谢,在客观上减低人体运动消耗,从而延长了人的寿命;前面提到不宜挨着饿坐禅,但又不能吃得过多;中国古代总结出来:“长寿之道,在龄养生;养生之本,在龄饮食;饮食之要,在放节食;”一般寺院行堂吃饭都是给三分之一饭量的饭,佛家寓意在于吃饭不要吃饱;很多科学家做过实验,人吃饱后会分泌出一种液体,使人加快衰老;俗话说,病从口入,其实古人的意思恐怕首先在于少吃;作为非佛教居士,吃饭吃6成饱最为合适;晚上不吃主食,只喝一些粥;素食与养生素食斋饭是佛教长寿的秘诀之一;素食是我国汉代大乘佛教的独特产物,并非全世界佛教都需遵循的一条饮食规定;我国佛教终生素食,忌荤戒腥,只吃五谷,豆类、蘑菇、蔬菜等;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说,佛教的斋饭完全能满足人体需要其生活环境清静,无大的消耗事项;素食的不良物富集量也远较荤食为低,人体更容易将有害物排出,不容易生脂褐斑老年斑和痴呆病;结语从以上儒、道、释三家的养生学介绍来看,里面有不少中医养生学的影子,四家应该是互相参析的结果,不能简单的说谁发源于谁;但从养心修性方面看,中医受儒、道二家的影响很深远,尤其是道家;释家虽然博大精深,但其违拗人之本性,连长生不老都被其弃如敝履,故意图深入揣摩学习者极少;金玉深埋,光芒暗淡,曲高和寡,影响反弱;人之生病,生于欲望;欲生、欲乐、欲人钦敬,故烦恼生而为众病之由,弃守则为疗病金丹;舍得,舍而后能够得;中医养生学研究的重心,应不在于针药技巧,而在于研究如何减淡人名利之心,如何让人知足常乐;世间的道理千万,每条都能到达那真正的自我与清净;。
养生哲学和道家

养生哲学和道家养生哲学一直是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家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养生哲学和道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身心的平衡和健康的保持。
本文将从养生哲学和道家的角度,探讨如何实现身心健康和长寿。
养生哲学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保持身心的平衡,才能达到健康的状态。
养生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睡眠等等。
道家则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涉事物的发展,以达到身心的和谐。
养生哲学和道家的共同点是注重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身心的和谐和平衡。
合理的饮食对于身心的健康至关重要。
养生哲学认为,饮食是养生的基础,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道家则强调饮食的节制,不要贪婪和暴饮暴食。
养生哲学和道家都提倡素食,认为素食可以清心养性,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此外,养生哲学和道家还强调饮食的规律,要保持定时定量,不要过度饮食,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适当的运动对于身心的健康也非常重要。
养生哲学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心理状态。
道家则主张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使人更加健康和长寿。
养生哲学和道家都推崇太极拳和气功等传统运动方式,认为这些运动可以调节身心,达到健康和长寿的效果。
良好的睡眠对于身心的健康也非常重要。
养生哲学认为,睡眠是调养身体的重要方式,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道家则认为,夜晚是阴气盛行的时间,是人体休息养生的最佳时机,应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
养生哲学和道家都主张保持室内的环境舒适,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以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
养生哲学和道家都是追求身心健康和长寿的重要思想流派。
养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身心的平衡和健康的保持;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身心的和谐和平衡。
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睡眠等都是实现身心健康和长寿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从养生哲学和道家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注重身心的平衡,追求健康和长寿的目标。
儒家养生学与道家养生学的比较分析

鼎武 当 山 ,养生 太 极湖 ”,他们 主 修道 教 气功 养 生学 , 自此 始 , 我 国古代气 功 养生 学开 始全 面进 入 中国社 会 。 二 、儒 家 养生 学 与道家 养生 学 的差异 1 . 儒家的 “ 仁 者寿 ”与 道家 的 “ 无为 ”
方面 理解 , 以期形 成一 种健康 的生活态 度 。
一
切要 ,唯 以德善 为 主 ,调养 为 佐 ”, 也 即是说 , “ 德 可 延年 ”。
、
儒 家文化 与道 家文 化 的发展
1 . 对 中 国养生 学产 生深 远影 响 的儒 家 文化 “ 礼 、乐 、射 、御 、术 、数 ”的 “ 六术 ”为主 。 到 了春秋 时 期 ,
摘 要 :作 为 我 国传 统文 化 的儒 家和 道 家 ,均 有其 各 自的 养 生 道 、人体 生 命是 由性和 命两 部 分构 成 ,性 命双 修 使人 复 归于 道并
观 。分析儒家文化和道 家文化的发展 对养生 学所产 生的不 同影响 ,比 长 生成 仙。 而 明清道 家 养生 学 则形 成 了若 干个 学 派 ,影 响较 大 的 较儒 家养生学和道家养生学的差异 ,不但具有学术理论意 义,而且对 有三 个 :张 三丰 派 、陆 西星 的 东派 、 李西 月 的西 派 。正所 谓 “ 问
养 生带 来 了 巨大 的 贡献 。通 过 分析 儒家 文化 和 道家 文 化 思想 的发 修仁 爱 之心 ,能过 “ 仁 民爱物 ” “ 止 于气 善 ” ,达到 任 何情 况之 展 及其 内涵 ,进 一 步 对 二 者 在 养 生 学 上 的不 同观 点方 法 进 行 比 下都 能保 持 仁爱 之 心 。从养 生 学 的角度 来 看 ,儒 家认 为 ,养 生之 较 ,其 目的绝不 在 于分 出孰 优 孰劣 ,更 是 旨在 加深 对 养 生学 的多 道 ,修 德为 先 。正 如清 代石 天 基在 《 长生 秘 诀》 中所 讲 , “ 寿之
儒家的养生之道修德养心!健康不难,长寿有望。

儒家的养生之道修德养心!健康不难,长寿有望。
儒家养生思想由孔子奠基,孟子、荀子对其进行了阐发,其养生思想非常重视社会因素对人健康长寿的重要性,非常强调“礼”、道德修养和中庸之道在养生中的作用。
更多精彩关注太极养生堂微信号:taichitang先秦儒家的养生思想为后世儒家养生之道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这个基本框架主要体现在身心共养观、动静结合观和重视养心、标举“中庸”、修德养生以及慎独、兴趣养生法等方面。
1、先秦儒家的养生观(1)身心共养的养生观“形具而神生”,先秦道家明确地提出了形先神后的关系,主张形神结合、身心并修来养生。
如儒家的开山者孔子一方面提出了“仁者寿”[34]和“故大德……必得其寿”[35]等命题,强调心理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孔子提倡饮食养生法,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36]饮食养生法主要是保证身体的健康,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孔子本人是推崇身心共养的。
(2)动静结合的养生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37]。
先秦儒家养生强调身心共养来养生。
如果说养心的关键是“静”,那么养身的关键则是“动”。
如孔子就提倡“动静以义”[38]的养生之道,在强调“仁者静”的同时,重视“动”的重要作用,其“射”、“御”等锻炼身体的内容教授弟子就是明证。
2、先秦儒家的养生原则(1)修德养心先秦儒家大都持“主心说”,在养生上主张养心为主,而养心又以修养高尚的品德为上。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39]、“仁者无忧”[40],正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坦荡荡”、“无忧”,所以他们一般长寿。
这一点对后世养生影响深远且得到了现代相关研究的证明。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养生之道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养生之道在古代中国,道家思想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其中与养生之道的关系尤为密切。
道家思想以追求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理念,养生就是一种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道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养生之道、养生实践等方面逐一加以论述。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与自然相处,尊重自然规律。
在古代中国的道家养生观念中,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遵循天道,与自然相融合。
道家认为,身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和谐密切相关,只有借鉴自然界的法则,才能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道家养生之道注重内外兼修。
在内修方面,强调养心养性的重要性。
道家认为,人的心境应该保持宁静、淡泊,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心灵的宁静。
内修的关键在于调和人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
此外,道家还强调身体锻炼的重要性,通过适当的运动,调节气血,增强体质。
在外修方面,道家强调环境的整洁以及与自然的亲近。
道家主张生活要有秩序,善于整理自己的生活环境,保持清洁。
同时,道家养生之道也倡导人们亲近自然,与大自然保持密切的联系。
观赏自然美景、接触大自然,可以使人心情舒畅,身心放松,进而达到养心养性的目的。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养生之道也提倡饮食的调节。
按照道家的观点,生活的饮食应当依据四时之变化而适度调整。
道家强调节制饮食,避免过度或不足。
另外,选用优质食材,追求天然、绿色的食品,也是道家养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可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健康体魄。
道家还注重养生实践。
在古代中国,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实践道家的养生之道。
太极拳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家养生拳法,以柔和、缓慢的动作为主,既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又可以达到调和气血的作用。
此外,道家养生实践中还有诸如草木养生、养生食疗、洗浴养生等方法。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养生之道密不可分。
道家思想以追求自然、追求和谐为基本理念,养生即是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道家养生之道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调和人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同时也强调运动、环境的整洁以及与自然的亲近。
浅谈中国古代道家与儒家对养生学之认识

浅谈 中国 古 代道 家 与儒 家对 养 生 学 之认 识
孟 辉
( 暨南大学 医学 院 , 东 广 州 广
关键词 : 养生; 道家; 儒家
50 3 ) 162
中图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号 :22 R 1
文献标 识码 : C
文童编 号 :0800 (06 0 -27 1 10 -85 20 )2 8 - 0 0
人依赖于 自然而生存 , 同时也受 到 自然 规律 的支配 和制 约 , 即人 俞俞则忧患不能处 , 年寿长矣。《 ” 庄子 ・ 存宥》 “ :必静必清, 无劳 与天地相参 , 日月相应 ; 与 都认 为人 体生命 由生理 的机体 与精神 汝形 , 无损汝精 , 可以长生 ” 乃 。他们都极力提倡 “ 清静 无为 ” 无 “ 的活动两部分结合而成 。寿夭 的原 因不仅 仅存在 于生理 的机 体 欲” 的道家 养生观 , 为恬愉 乐 观可 以免忧 患 , 精 神 , 认 养 防外 邪 ; 之内 , 更重要 的因素是在精 神活 动之 中, 以两者 都十分强 调精 虚静无为 则可以防止多欲和过劳 ; 所 并告戒人们 去名利 , 色欲 , 戒 调 神生活的优化 与物质 生 活 的超 越 , 求道 、 “ 追 德 至善 ” 的理想 境 情志 , 修行止 , 以使 心胸平正 , 精神 清虚 , 延年益 寿。 界, 以保持人体 内在 、 人与 自然和人与社会 的和谐 , 达到尽终天年 儒家 主动 , 强调 精神 振作 , 积极进 取 , 神练 形 , 当今 “ 养 与 生 的 目的。管子 在《 式篇》 出 : 起 居 时 , 食节 , 形 指 “ 饮 寒暑 适 , 则身 命在 于运 动” 的理念较 为相符 。《 周易》 乾卦谓 : 无形 健 , “ 君子 以 利而寿命 益 ; 起居 不 时 , 饮食 不 节 , 暑 不适 , 形 累 , 寿 命 自强不息 , 寒 则 而 流水不腐 户枢 不蠹 , 动也 , 形气亦然 , 形不动则精不流 , 损。 又在《 ” 五行 篇》 出: 人与天 调 , 指 “ 然后天地 之养 生。老 子提 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春秋》 ” 。《 认为“ 人若劳于形 , 百病不能成” , 出顺乎 自然的养生思想 : 人法 地 , 法天 , “ 地 天法道 , 法 自然 。 《 道 ” 保生公名》 一身 动则一身 强” “ 。魏末著名文学家嵇 康对 养生颇 《 论衡 ・ 天》 谈 指出 : 因天之生 , “ 也以养生” “ , 天地含气之 自然” 有研 究 , 。 著有《 养生论》 。他提 出“ 恃神 以立 , 须形 以存 ” 强 形 神 , 2 道家返朴归真 。 养性 全神 调养神 练形“ 守之 以一 ” 具体 方法 : …… 以朝 阳, 以五 弦 , , “ 馁 道家哲学 立“ ” 道 本义 , 对人 生命存 在 的关注 和生命 本原 呼吸吐纳 ” , 是 等 就是 沐 阳光 , 赏音乐 , 练气功 , 学骑 射 。孙 思邈 提 的探求。古代 养生学 常以慈 、 、 、 四字为养生 之要 , 俭 和 静 其源本 倡适 当的运动和劳 动 , 如散步 , 邻里 的互 访 , 出游和周 身按摩 , 适 于老子“ 三宝” 之说 , 三宝” ~ 曰慈 , 日俭 , 日不敢为 天下 度动肢节 , 导行 气 的躯 体 运动 。这样 使人 气 机 “ 得 安 于其 “ 即“ 二 三 引 不 先” 首 日“ 便体现 了对 人生命 的关注 和爱护 之心 ; 俭 ” 是 处 , , 慈” “ 就 以至壅滞。 并愉 悦情志 , 益身心。 ” 有 “ 见素抱朴 , 少私寡欲 ” “ 敢为天下先” ;不 的具体 含义就是柔 弱不 5 道 家抱 元守一 , 养气 存真 争 , 子日: 天之道 , 老 “ 不争 而善胜 。 三宝归一 , ” 即老 子的“自然无 道家 习语 有“ 太真 ” 太 一” 太上 ” , 包含 守一 为本的思 “ “ 等 多 为”, 也就是超越 人为 的强作 妄为 与嗜 欲而 达到 自然 而然 , 为 想。庄子 以无形 之 气 为 “ ” 无 道 。汉 代 道 家 杨 雄 等 论 “ 气 ”为 元 而无不为的 自由境 界 。老子 又称 之 为返 归“ 德 之厚 , 含 比于 赤 “ ” 道 。道家气~元论思想 的形 成发展 , 深刻地 影响 到 中医学 , 尤 子” 的婴儿 , 返归 自然纯 朴 天真之 性 的返朴 归 真之意 , 含 为古代养 生家 所重视。抱元守一 以养气存真 。《 既有 也 太平 经》 养生 歌 有超越物我的天人合一思想 , 对天人 和谐统 一 的向往 和追求 。 诀说 : 子欲养老 , 一最寿 。 陶弘景说 : 夫可久守其 道者 , 是 “ 守 ” “ 养生 如庄子《 逍遥》 中所描述 的 自由 出入 六合 , 于天地之 间的境界 。 也 , 行 常可欤 游者 , 气也 ; 纳 气全 则生存 , 然后 能养气 ; 至则 合真 , 养 从养生 的角度理解 , 只有 超越 了 自我 , 到一种不 为世欲 物欲所 然后能久 登生气之二域 。 《 达 ” 真结 》日: 道 者 , “ 气也 , 得气则 得道 , 累, 不受人 为嗜 欲所左 右的崇 高境 界 , 能够无 为而无不为 , 谓 得道则长 久。 道 家养生论“ 离不开 吸气养 生之术 。而 又以修 才 所 ” 气” “ 忧患 不能人 , 邪气 不能袭 ” 这样 才能 与 自然融 为一体 , 可能 炼 内气为 长寿之道 , , 有 内丹 、 胎息 即 流传 最广 的 内气 功。 《 尊生 八 去体验 、 享受人生命 中真正美好 的东西。 笺》 :夫 胎息为大道根源 ” 称 “ 。胎息 功法理论 即源 于老庄抱 元守
道家文化与养生范文

道家文化与养生范文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与推崇。
与养生这一概念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身体健康,更能够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达到身心和谐的目标。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的角度探讨道家文化与养生的关系。
首先,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顺应自然的规律。
养生在道家理念中,首先是追求身心和谐的养生法则。
在道家文化中,养生的方法包括修养心性、提升修养、调理五脏六腑等。
道家认为,人体的正常运转与宇宙的自然运行方式紧密相联,通过调整自身的身心状态,与自然相融合,才能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其次,道家强调阴阳平衡,注重调节身体机能。
道家文化中认为,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因此,通过修炼身心,调节阴阳,维持身体的平衡,是道家养生的重要内容。
道家主张通过修身养性,保持内心的宁静,以达到身体和谐的目的。
而且,道家注重饮食与情绪的调理,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和正确的情绪管理,保持阴阳平衡。
例如,夏季多吃清热解毒的食物,冬季多吃温补的食物,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
在情绪调理上,道家强调良好的心态,注重减轻压力与负面情绪,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平衡。
再次,道家尊重自然,注重身心合一、道家文化中的养生重点在于修身养性、修炼自身及心境的塑造,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通过修身养性,道家认为能够使人的能量与宇宙能量达到一种共振,从而收到增强个体能量的作用。
通过修炼自身,使人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独立,能随时调节自身的情绪与行为,达到心境与身体的统一最后,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注重养生的自然法则。
道家文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生长、衰老和死亡都符合着自然规律,而人们应顺其自然而活,不要过于追求过多的外在事物与所谓的追求。
养生也是如此,道家认为养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顺应自然。
即使是在面对疾病时,道家文化也强调适时求医,但不要过度干预,要保持心态的平静,相信自身的自愈能力。
这种自然法则包括合理的生活习惯、适量的运动、良好的饮食等,通过这些自然法则,人们可以在养生中达到健康与和谐的目标。
儒释道三家的养生之道

儒释道三家的养生之道儒家的养生之道【仁者寿】养生之道,在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中都有论及。
儒家的养生之道,孔子首先提出“仁者寿”,《中庸》也论大德“必得其寿”,指出养生与道德修养有关。
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解释“仁者寿”,谓:“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说明有良好道德情操者所以长寿,皆因不贪求外物,心境平和而保持中正,撷取天下美好的东西来保养身体,所以能内气充沛且和调。
儒家讲“存心养性”,“养性”不仅有助养生,更有助治国平天下。
“养性”要诀是“诚”,《中庸》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所谓“诚”,是要能做到恭敬无欺,这种修养,让精神不会驰乱,对身心都有好处。
释家的养生之道【平常心】释家的养生之道,在“平常心”3个字,而平常心是对生命透彻的体悟。
世事沧桑如梦,所以释家教人,一方面对生命尽心呵护,另一方面又要悉心体验,对人宽容平和,随方就圆,自能长寿康宁,好德善终。
如释家常说人生胜境平常心:“宠辱不惊,得失不计,默雷止谤,化毁为缘。
”释家讲究慈善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心情平静,此乃佛家养心养生的一大重要内容,亦是高僧长寿的原因之一。
出家人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和,心胸豁达,处事宽容。
按照现代人的观念讲,没有对名利过多的贪欲,不刻意去追求金钱地位名誉等,也不过分在意得失成败,生活保持平淡自然,与人相处得融洽。
道家的养生之道【道法自然】道家的养生之道,在“道法自然”。
《庄子·养生主篇》论养生之主是精神,提示养神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使天人合一。
庄子指出人生在世,须“安时处顺”,视生死一如,才不会被哀乐之情困扰。
《庄子·达生篇》强调养神,要“达生”才能畅达生命,不重财富、名位和权势,让形体健全、精神充足,与自然为一。
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依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医订下了养生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原则,在养生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203231; 修订日期:2005211222浅谈中国古代道家与儒家对养生学之认识孟 辉(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关键词:养生; 道家; 儒家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20805(2006)022******* “养生”一词,首见于《吕氏春秋・节丧》:“知生也者,不以害也,养生谓之也。
”这一时期,由于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开始进一步探求与总结有关疾病的防治和健康的保养理论和方法;《内经》中阐述了不少养生学方面的知识,对后世影响很大,此后的不少养生学专著,都由此发展而来。
众所周知,祖国医学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养生学的发展亦不例外。
本文试图将道家与儒家在养生学上的观点方法加以比较,通过对其异同的比较认识,加深对养生学的理解。
1 道儒二家均认为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颐养天年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儒二家为主流,在养生学上他们均认为: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同时也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都认为人体生命由生理的机体与精神的活动两部分结合而成。
寿夭的原因不仅仅存在于生理的机体之内,更重要的因素是在精神活动之中,所以两者都十分强调精神生活的优化与物质生活的超越,追求道、德“至善”的理想境界,以保持人体内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达到尽终天年的目的。
管子在《形式篇》指出:“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
”又在《五行篇》指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养生。
”老子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论衡・谈天》指出:“因天之生,也以养生”,“天地含气之自然”。
2 道家返朴归真,养性全神道家哲学立“道”本义,是对人生命存在的关注和生命本原的探求。
古代养生学常以慈、俭、和、静四字为养生之要,其源本于老子“三宝”之说,“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首曰“慈”便体现了对人生命的关注和爱护之心;“俭”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敢为天下先”的具体含义就是柔弱不争,老子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三宝归一,即老子的“自然无为”,也就是超越人为的强作妄为与嗜欲而达到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
老子又称之为返归“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婴儿,既有返归自然纯朴天真之性的返朴归真之意,也含有超越物我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对天人和谐统一的向往和追求。
如庄子《逍遥》中所描述的自由出入六合,行于天地之间的境界。
从养生的角度理解,只有超越了自我,达到一种不为世欲物欲所累,不受人为嗜欲所左右的崇高境界,才能够无为而无不为,所谓“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这样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有可能去体验、享受人生命中真正美好的东西。
3 儒家养生之道,修德为先儒家注重道德修养的思想,贯穿于中医养生学中。
孔子《中庸》云:“大德必得其寿”,故“仁者寿”。
《素问・上古天真论》:“淳德全道……此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唐代孙思邈是一位文化巨人,又是一位中医学家、养生学家。
他的养生学思想突出地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剖析了“养德”与长寿的关系。
他认为:“养生有五难。
”’德行不走,纵服至液金丹未能长寿……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
”历代儒家都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提倡修仁爱之心,通过“仁民爱物”“止于气善”,达到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仁爱之心。
清代石金成《长生秘诀》更讲得明白,“寿之切要,唯以德善为主,调养为佐”,坚信“德可延年”。
可见养生当从修德入手,养德养生是历代儒家养生之准则。
此与中医养生名句《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相吻合。
4 养生之法,道家偏静,儒家偏动道家静,以静养、消极、无为为特点。
老子、庄子以为欲望太过能致疾损寿,主张清静养神。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
”其意是指人们的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存过多欲望,而这样做就能使神志健全、精神内守、益寿延年。
庄子则在《无道篇》云:“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则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庄子・存宥》:“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损汝精,乃可以长生”。
他们都极力提倡“清静无为”“无欲”的道家养生观,认为恬愉乐观可以免忧患,养精神,防外邪;虚静无为则可以防止多欲和过劳;并告戒人们去名利,戒色欲,调情志,修行止,以使心胸平正,精神清虚,延年益寿。
儒家主动,强调精神振作,积极进取,养神练形,与当今“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较为相符。
《周易》乾卦谓:“无形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春秋》认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保生公名》“一身动则一身强”。
魏末著名文学家嵇康对养生颇有研究,著有《养生论》。
他提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强调养神练形“守之以一”,具体方法:“…… 以朝阳,馁以五弦,呼吸吐纳”等,就是沐阳光,赏音乐,练气功,学骑射。
孙思邈提倡适当的运动和劳动,如散步,邻里的互访,出游和周身按摩,适度动肢节,引导行气的躯体运动。
这样使人气机“不得安于其处,以至壅滞。
”并愉悦情志,有益身心。
5 道家抱元守一,养气存真道家习语有“太真”“太一”“太上”等,多包含守一为本的思想。
庄子以无形之气为“道”。
汉代道家杨雄等论“元气”为“道”。
道家气—元论思想的形成发展,深刻地影响到中医学,尤为古代养生家所重视。
抱元守一以养气存真。
《太平经》养生歌诀说:“子欲养老,守一最寿。
”陶弘景说:“夫可久守其道者,养生也,常可欤游者,纳气也;气全则生存,然后能养气;养至则合真,然后能久登生气之二域。
”《真结》曰:“道者,气也,得气则得道,得道则长久。
”道家养生论“气”离不开吸气养生之术。
而又以修炼内气为长寿之道,内丹、胎息即流传最广的内气功。
《尊生八笺》称:“夫胎息为大道根源”。
胎息功法理论即源于老庄抱元守一的思想。
内丹为意守丹田,纳气归根,在肾为人身真元内守之本,《医碥》“肾纳气,其息深……肾主纳气,故丹田下气海,肺为气之主,故陶中为之上气海。
”道家胎息之理与中医所论肾为元气之根,主纳气的理论较为相通,肾主藏精,为封藏之本。
抱元守一,养气存真,不仅寓含着气与神相守,而且也在于精与气合,以固藏于肾中,以为人身之本元,真元。
道家认为养老长寿必以补益肾中精气为法,保精存真必以节制房事为要;医家论养生存真气,护元气,而归于肾气之盛衰,节制房事以藏精养真之义,均出自道家。
6 儒家怡养情志,养性修身孔子处困境能“弦歌”,“穷亦乐,通亦乐”,这是人生境界,也・782・L I SH I Z HE N MED I C I N E AND MATER I A ME D I CA RESEARCH 2006VOL.17NO.2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第17卷第2期是养生境界,超然燕处,豁然贯通,孔子“乐而无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疏食,饮水,油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
儒家认为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地对待生活,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修养,也是健康防病,益寿延年的重要因素。
明代龚延《寿世保元》:“养生莫若养性”,要求人们自觉地培养高尚的道德、理想、情操,做到“莫忧思,莫大怒”。
孙思邈《千金要方》:“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
儒家倡导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真气和顺,血脉通畅,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以享尽天年。
实践亦证明长寿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心胸宽广豁达,性格开朗,心地善良,一生很少忧愁者。
收稿日期:2005204230; 修订日期:2005210223浅析中医“肾”本质研究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意义翁庚民(湖北省十堰市妇女儿童医院 442000)关键词:肾; 肾本质; 中西医结合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20805(2006)022******* 40多年来,我国医学界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对中医藏象理论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与探索,尤其在对中医学“肾”本质的探索与研究方面成果较多,目前主要集中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方面。
本文仅就这些研究结果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意义作一粗浅的分析,敬请斧正。
1 “肾”本质研究的概括综合来看[1~3],“肾”上,涉及到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最近又深入到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上。
从功能和解剖的角度可以大致概括为见表1。
表1 中医肾功能与西医解剖定位的关联中医“肾”功能关联的西医定位藏精,主生长、发育、主生殖内分泌系统,如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腺垂体、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不同环节主水泌尿系统主骨生髓骨骼,内分泌,神经,造血,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主纳气呼吸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开窍于耳和二阴肠道、泌尿、生殖其华在发皮肤、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2 “肾”本质研究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意义2.1 进一步强化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肾”本质研究的历程,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为寻求基础理论突破的艰难历程,但对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系统理论体系而言,只能说是认识上的深入。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肾”主要是一个功能的概念,主要指泌尿和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密切相关。
肾虚证是一种综合的功能状态,是适应性和反应性的调节控制失常状态。
辨证治疗主要是对这种状态的调整,而多不是对病因的拮抗。
因此,西医辨病和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是提高疗效和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
实际上,中医临床历来都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异病同治”只是强调对证的治疗。
如肾阳虚证常见于“虚劳”“阳痿”“癃闭”“泻泄”“哮喘”“不孕”等病中,代表方剂分别为右归丸、赞育丹、济生肾气丸、四神丸、人参胡桃汤、右归饮等,分析这些方剂或前贤的医案几乎无一不含有辨病的用药。
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在中医辨病辨证对证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辨病用药,即组方用药既有针对该疾病的病因的拮抗治疗,又有切合辨证对相应功能状态的调整治疗。
如肾阳虚排卵障碍性不孕,排除器质性病变,中药用右归丸加减,可以考虑加入仙灵脾、巴戟、补骨脂、川芎、桃仁等有助于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出的中药。
排卵率与克罗米芬相近,而无克罗米芬的副作用,受孕率高于单用克罗米芬。
这种思路就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病辨证对证治疗相结合原则的具体应用。
2.2 有利于拓展多种难治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中医认为“肾”为生之本,性命之根,主宰着人体的生、老、病、死全过程,极为重要。
通过“肾”本质和肾虚证的研究,我们初步明确了“肾”与西医学关联的大致定位。
多年对“肾”的研究[4]提示我们不能企望找到一个完全与西医解剖的、功能形态相对应的脏器或组织,或单一的特异性指标,中医的脏腑虽可能起源于解剖,但现在它更多地是一个功能的概念,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表现为不同的综合性的功能失常状态,即是不同的“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