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五种养生法

合集下载

道家养生功漫谈:简单易学的5种道家养生术

道家养生功漫谈:简单易学的5种道家养生术

道家养生功漫谈:简单易学的5种道家养生术道家养生功是从收心求静入手,以达到滋养精气、固本强身、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养生良法。

道家认为,维护人的生命的基本元素是精气,精气充足则身体强壮,精气不足则身体衰弱,精气枯竭则人归死亡。

一般说来,人在青年时期精气旺盛,收支平衡,故无疲困之忧;而人到中年则精气渐亏,入不敷出。

越往后“赤字”则越大,身体则日衰,如果不懂节制情欲,精亏体衰则更迅速。

道家养生功就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自我修炼,养精蓄锐,把亏损了的精气补回来。

道家养生功以收心求静为基础,这叫做修性;以养精固本为归宿,这叫做养命。

修性必须落实到养命之上,故此称为性命双修。

道家养生功既能使人转弱为强,驱除疾病,恢复健康,而且能补脑养神,增长智慧。

道家养生功的创始人是老子,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养生之道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龙马负图、伏羲观象画卦时代。

据传,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成先天八卦,后来经周文王将先天八卦演变为后天八卦。

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可以说是尽性命之理,寓养生之道,远在六合之外,近于一身之中。

我们的祖先运用这些理论,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一套祛病强身、行之有效的养生功法。

老子提倡“虚无”或“无为”,虚中有实,无中生有,认为万物从虚无中来,在养生上则是虚其心而实其腹,从而强其身而壮其骨。

“无为”实是无不为,指存无为之心,而行有为之法,即存无守有;”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道家尊老子为始祖。

道家养生功的理论基础可归结为一个“道”字。

道是什么呢?老子《道德经》云:“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日‘道’。

”又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其大无所不包,其细无所不入,生天育地,至高至大。

道生一,即无极:一生二,即太极。

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尽性命之理,寓养生之道。

具体到人身而言,未有此身,先有此炁云,此炁即无极,又谓先天真一之炁。

道家养生十二式

道家养生十二式

道家养生十二式道家养生,注重平衡身心,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道家养生理念中,有十二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第一式:顺应自然。

道家认为人体与自然息息相关,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以此调养身体,保持健康。

第二式:饮食调理。

道家养生强调饮食调理,主张清淡饮食,避免油腻和过饱,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平衡。

第三式:运动养生。

道家提倡适量运动,如太极、气功等,以柔和的方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第四式:调节情绪。

道家认为情绪波动会影响身体健康,建议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消沉,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第五式:养生保健。

道家养生注重预防和保健,倡导每日锻炼身体,保持规律作息,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第六式:睡眠养生。

道家认为充足的睡眠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晚上十点前入睡,早晨五六点起床,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第七式:精神修养。

道家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修炼内心,修养精神,保持心境平和,远离烦恼和纷扰,保持身心平衡。

第八式:适度劳逸。

道家认为适度的劳动可以锻炼身体,但过度劳累会伤害身体,建议工作之余适当休息,保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第九式:戒除不良习惯。

道家主张戒除不良习惯,如抽烟、酗酒、熬夜等,有害身体健康的行为,要及时改正,保持身体的清净。

第十式:调理气血。

道家认为气血畅通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建议通过调理呼吸、锻炼身体、保持情绪稳定等方法,促进气血运行,保持身体健康。

第十一式:保持心态年轻。

道家认为心态年轻是延年益寿的关键,建议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

第十二式:与自然共生。

道家养生强调与自然共生,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身心健康。

道家养生十二式是一套综合性的养生方法,涵盖了饮食、运动、情绪、睡眠、精神、劳逸等多个方面,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2017-05-12 17:10道家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而成为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道教的“十养”,即:养身、养神、养体、养气、养心、养智、养德、养品、养福、养寿十个方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运动养身:道教讲究“性命双修”。

“养身”之法应以动为纲,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通过经常运动,既可畅达心胸,怡情养性,更可使筋骨强健,气血顺畅,解郁散滞,增强免疫力,防病于未然。

二、静坐养神:道教修炼养生学讲究“形神并练”,养生之道认为“以动养身,以静养神”,静则天地宽,情绪稳定,心静神明。

一般人在生活中,养神重在绝视听,除杂念,通过静坐修炼,达到无物、无我。

三、少食养体:这里所说的养体,与“养身”的概念不同,是指身体的胖瘦适中,保持标准体重。

道教修炼者认为,“神清才能体健”,“养体”与“养神”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于一般人来说,提倡“进食八分饱”。

四、寡言养气:道教修炼强调“三圆”。

即:节欲者精圆,少言者气圆,息虑者神圆。

一般人阅历较丰富,有些人容易多话,甚至“仗义执言”,这样不好。

须知“开口神气散”,话多不利于养气,该言则言,可言可不言者,则不言或少言为好。

若因言语不当而与人引起争执,就不好了。

五、读书养智: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合理用脑,博览群书,既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鲜事物,又能培养和保持智力,防止脑力衰退,这也是自娱妙法。

六、诗词书画养性:诗词书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项目,更具有奇妙的修心养性作用。

因为在进行诗词书画创作(或练习)时,要求专心致志,百念不生,心不他用,这样才能构思、创作出好作品。

古今有很多书画、诗词大师,都是长寿百岁的人。

七、劳作养德:人切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应该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在劳作中得到锻炼,又能愉悦心情,发挥余热,从而赢得社会的敬重和家庭成员的爱戴,促进家庭的和谐。

道家的养生食谱

道家的养生食谱

道家的养生食谱
道家养生食谱
1. 五谷杂粮粥:将稻谷、黍米、小麦、大麦、玉米等五谷杂粮混合,加水煮粥。

此粥富含各种营养物质,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

2. 蔬菜水果拼盘:选择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青菜、芹菜、番茄、苹果、橙子等,切成适当大小后摆放在盘中。

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有利于消化和排除体内毒素。

3. 紫米粥:用紫米加水煮粥,富含抗氧化剂和维生素E,具有抗衰老的效果。

4. 蔬菜汤:选用新鲜的蔬菜,如山药、胡萝卜、白菜等,切块煮成汤。

此汤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

5. 枸杞炖鸽蛋:将枸杞和鸽蛋一同炖煮,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益于眼睛和肝脏健康。

6. 黄豆糊:将黄豆磨成粉,加适量水煮沸并搅拌均匀,可加入少许蜂蜜调味。

黄豆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有助于增强体力和提供能量。

7. 龙眼枸杞糯米饭:将龙眼、枸杞和糯米一同煮熟,有滋补养颜的效果。

8. 黄瓜拌海带:将黄瓜切成丝,与海带一同拌匀,可以加入适量醋、盐和花生油调味。

黄瓜和海带都富含纤维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清热解毒和润肠通便。

9. 绿豆薏仁汤:将绿豆和薏仁加水煮熟,可加入适量冰糖调味。

此汤可清热解毒、利湿利尿,对肾功能有益。

10. 菊花莲子糙米粥:将菊花、莲子和糙米一同煮粥,有助于
清肝明目和美容养颜。

以上是道家的养生食谱,每个食谱的名字都是不同的。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道家十大养生方法是道家传统的保健保养方式,是继承和传承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与中医和太极拳等养生技术相互配合,达到身体健康和长寿的效果。

以下是关于道家十大养生方法的10条详细描述:1. 静坐养神:道家养生讲究调整身心,静坐养神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

静坐养神的核心在于调整呼吸和意念。

通过静坐培养身心平衡和内心安宁,让身体得到放松,达到治疗和调养身体的作用。

2. 五禽戏:五禽戏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方式,它是一种用模仿禽鸟动作的方式进行的锻炼。

此举动可以调节呼吸,增强体力和呼吸系统的运动量,它适合中年人以上的人们,特别是为关节、肌肉、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帮助。

3. 水疗:水疗就是利用水的热和冷来治疗身体的方法。

道家认为,水是五行之一,有通达经脉、排毒、活血、保健补肾等功效。

早晨起床用温水漱口,可以养肝护肾,低压,早上用凉水洗脸,可以养肺润肤,保持皮肤的湿度。

4. 行走静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忙碌和疲劳,行走和静坐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心疲劳,释放压力。

尤其是在户外行走,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

5. 古琴演奏: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既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也可以作为养生的一种手段。

古琴演奏需要注重身心的调整和呼吸的协调,有调理心情、降低血压、安定情绪等好处。

6. 药膳调理:药膳是兼有保健保养功效的食物,它可以滋养和修复身体,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药食同源的理念不仅仅是滋补身体,还包含了精神层面的养生观念,如快乐、幸福、思考和修行等。

7. 医理养生:道家的医理养生认为,一个人的生命长度和生活的质量是由四个因素决定的:先天质量、后天环境、饮食习惯和修行养生。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身体和修行强化个人的内部心态,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生命延续。

8. 按摩推拿:指用手的力量,按摩、揉捏、推拿、瘦脸等手法配合如针灸、耳穴按压、拔罐、火罐等方式对人体的经络、穴位以及软组织等进行按摩,来达到平衡人体气血,调整人体器官机能的保健方法。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道家养生,是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的一种生活方式,旨在通过修炼身心,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道家养生方法极其丰富多样,从饮食、运动到心理调节,皆有独特之处。

本文将介绍十种道家养生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一、静坐冥想静坐冥想是道家养生的基础方法之一。

通过坐定闭目,专注于自身的呼吸以及内心的平静,可以增强身心的稳定性,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

每天坚持静坐冥想,对于保持身心的平静与内心的宁静非常有益。

二、养生食物在道家养生中,养生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教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推崇清淡、纯净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等,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健康。

三、太极拳太极拳是道家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强肌肉和关节的柔软度,同时调和体内的阴阳能量,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四、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具有道家特色的养生健身运动。

它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包括虎、鹿、熊、猿、鸟。

通过练习五禽戏,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平衡力和协调能力,同时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

五、听音乐音乐有着独特的魅力,可以调动人的感情和情绪,舒缓身心。

道家养生中,特别推崇以自然风景、清幽宁静的音乐为主,如山水画、古琴音乐等,能够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疲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六、修炼道德道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

要想养生,首先要修心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善良,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七、心理调节道家养生方法还包括心理调节。

道教注重心灵的平和与宁静,通过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通过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进行呼吸调节等,有效缓解压力,提高抵抗力。

八、戒除毒品道家强调“戒欲”,包括戒除身体和心灵两方面的毒素。

其中,戒除毒品是道家养生的基本要求之一。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道家养生二十种方法

道家养生二十种方法

道家养生二十种方法道家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调养身心,延年益寿。

在道家养生理念中,有许多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延缓衰老。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道家养生的二十种方法吧。

1. 饮食调理,道家养生强调饮食调理,主张清淡饮食,少食多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食肉类和油腻食物。

2. 定期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增强体质,道家主张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3. 调节情绪,道家认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建议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情绪波动。

4.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道家养生强调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5. 饮食药膳,道家药膳烹饪注重食材的搭配和烹饪方法,有利于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

6. 气功养生,道家气功练习有助于调和气血,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

7. 禅修养生,通过禅修可以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有助于减轻压力,平衡身心。

8. 身心调和,道家养生注重身心调和,提倡修身养性,保持内心平和。

9. 保持愉快心情,道家认为愉快的心情有助于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10. 避免过度劳累,道家主张适度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对身体造成损害。

11. 饮食节制,道家养生主张饮食节制,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量。

12. 心静自然,道家养生强调心静自然,保持内心平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13. 饮食清淡,道家饮食清淡,少食多餐,有助于调理身体,保持健康。

14. 调理气息,通过调理呼吸,保持气息顺畅,有助于调和身体机能。

15. 调理五脏,道家养生强调调理五脏,保持五脏和谐,有助于身体健康。

16. 沐浴养生,道家养生主张定期沐浴,有助于清洁身体,保持健康。

17. 定期按摩,道家养生认为定期按摩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身体健康。

18. 饮食清洁,道家强调饮食清洁,避免食物中毒,保持身体健康。

19. 心态平和,道家养生注重心态平和,保持内心宁静,有助于身体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刘玉贤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

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

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盛行于世;唐末以后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

南北朝时刘韶把道教养生之道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指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们主张的神仙服饵;最下乘的是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要求五斗米道徒修持的符篆禁庵(《灭惑论》)。

宋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依修炼的内容分为清净派、炼养派、服食派和符篆派四类。

宋元以后的道教大致分为炼养派(又称丹鼎派,在北方者称全真派)和符篆科教派(即正一派)两大派。

本文总结前贤的创见并结合中医学理沦,将道教养生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浅述之。

一、养神之道道教和道家虽然并不相同,但道教始终以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墓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

道家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自然”。

道教继承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以“清静无为,离境高坐”为其主要特征。

养神之道的上限极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

《老子》中“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论述,原始道典《太平经》中详尽地论述了守一、潜心n}养的方法,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烤础和前提。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张欲长生不死须恬偷澹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其形骸。

魏晋时在上层社会中颇具影响的上清派,创建了较为系统的存思“丹田”之道。

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把在《灭惑论》中将“清静无为”列为道教养生的最上乘等。

但最为系统地论述道教养神之道的代表作,还要首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据《庄子·大宗师》中记载的颜回“坐忘观”而撰写的《坐忘论》一书。

《坐忘论》认为,养神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七阶论:(1)“信敬”。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

“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

强调欲养生则须心诚德正。

(2)“断缘”。

此即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3)“收心”。

物欲之起,皆因我之知觉、感觉及思维意识的存在,欲长生则必“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老子》)。

(4)“简事”。

一切身外之物,皆“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唐代著名道士兼医学家孙思邀认为“多欲则志昏。

”故事养生者须简断事物,欲心不起,“必清必静,无动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庄子·在肴》)(5)“真观”。

收心简事之后,“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

(6)“泰定”。

收心之后,还要虚心安心。

心不纳外事,也不分心于外界,即“心无所定,而无所不定”,则致“心不着物,又得不动”的静定,即能“生慧”、“自明”。

(7)“得道”。

至此达到处物而不染、处动而不散、本心不起、离乎万境的道教养神之道的最佳境界。

司马承祯在另一本著作《天隐子》中又将修炼的具体方法分为“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五个过程。

《坐忘论》的“七阶”和《天隐子》中的“五渐”,使清静无为的养心之道趋于完美和系统,成为后世道教徒养生的共同遵经。

如稍后的著名道士吴药撰《守神》篇专论此道。

金代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以明心见性、清心寡欲、“澄心定义,抱元守一”为内修的“真功”。

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在渴见成吉思汗时所谓“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的卫生之道,主要就是清心寡欲,固守精神”的养神之道。

二、养气之道道教的养气之道,即所谓“气”的修炼,六朝隋唐的服气经》、《延陵君修养大略》等道书中,专指“服气”一类的养生术。

道教的气、有三种不同的含义,或者说是包括三个部分,均来自于祖国医学中的精气学说。

一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气,称为“清气”。

二指先天父母雄精时的元气,称为“先天之精气”。

三指通过饮食物质所生的能维持人体生命的活动的“水谷之精气”,或称“后天气”、“后天之精气”。

道教徒认为人的活力之源在于体内之气,故强调保持和充实体内元气,希图通过养气之道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养气之道中最基本、最贡要的是服气法,是由上清派在“行悉”功的基础上结合导引、按摩而成。

道教认为,“人身一小天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吸入天地间四时之正气、日月星辰之精气,即可延年益寿。

服气之道的孕育过程相当久远,在《庄子·刻意》中就记载彭祖因“吹峋呼吸、吐故纳新”而“寿至八百”。

马王堆出土的“却谷食气”篇有专文论述服气。

服气是在意念指导下的吐故纳新,吐故为口吐浊气,纳新为纳清气。

纳新有服六戌气法、服三五七九气法等功法。

吐故气,汉以前有吹、峋、呼三种墓本方法。

吹是吹出凉气;响是呵气;呼是呼出体内浊气。

汉代以后发展为吹、呼、呵、嘘、洒六种方法。

南北朝时道士兼医药学家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论》立此“六字气诀”日:“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啼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洒以解极。

”并与五脏结合起来以治病,“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隔胀满,嘘气出之;脾胜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胸闷,嗡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服气之道要求气息均应轻缓而深长,符合《庄子·大宗师》提出的“其息深深”之度。

服气之始,先行导引、按摩、叩齿、咽津;服气过程分为调气、淘气、咽气、散气、委气、闭气等诸节(《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服气之时,“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抱朴子·释滞篇》);服气之交颇气,“善用气者,嘘水,水为之递流数步;嘘火,火为之灭,嘘虎狼,虎狼伏而不得亏起;嘘蛇地,蛇地蟠而不能去。

”(抱朴子·释滞篇》)服气之道,乃道教徒常修大功,月成大果者均善此道。

服气法锻炼人体内、外环境间气,而道翻更注重人体自身气的养生,由此而提出“去气”、“胎息”之道。

行气乃服气之继续,是气体进入人体后的修炼。

当外气进入人体后,在主观意念的诱导下,循“小周天”、“大擂天”运行,作用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可赶疏经通络、活血行气之功,并可以此治疗疾病。

《养性延命录》中即专列《服气疗病》篇以论行气治病之道。

胎息法是道教养气之道的最佳境界,《庄子.大宗师》要求以踵呼吸,《抱朴子·释滞篇》则主张鼻无出入之气,“以鸿毛盖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

因此功“能不以鼻口嘘吸,如人在胞胎之中”,故命名日“胎息”。

道书中有关资料颇多,如《服气经》、《服气精义经》、《尹真人服元气法》、《张果先生服气法》、《墨子闭气行气法》、《赤松子服气法》、《太息经注》、《太上养生胎息气经》、《高上玉皇胎息经》等。

有关功法更是不可胜数。

三、养精之道道教主要通过“房中术”进行养精。

房中术,又称“黄赤之道”、“男女合气”之术,起源于战国方士,在马王堆出土的《养生方》中即存有关房中术“七损八益”的论述(闭、泄、涡、勾、烦、绝、费为七损冶气,致沫、智时、畜气、和沫、积气、寺赢、定烦为八益,认为能去七损而用八益者,可令“状不衰”)。

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汉书·艺文志》:“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尧舜阴道二十三卷,汤盘庚阴道二十卷,天尧杂子阴道二十五卷,天一阴道二十四卷,黄帝三王养阴方二十卷,__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右房中家百八十六卷。

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而为之节文。

《传》日:‘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

乐而有节,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房中者古所谓阴道者也,其中一部分是讲摄精固气,节欲保真、房中禁忌、正当交接方法的性卫生知识,开了世界性卫生知识之先河。

它主张人们注意房事健身之道,平时宜节制性欲,否则为害非浅,甚则把纵欲比作“利刃”、“鸿毒”如有不慎,易招杀身之祸。

基于上述观点,战国方士创立“房中术”,作为养生方法之一。

《太平经》详尽介绍了正当交合的性卫生知识,以取类比象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受孕的条件、方法、过程以及不孕不育的病因,以宝精为养生之要,并讨论了存思符篆、八卦还精治病之法。

天师道创始人张陵将房中术列为道教徒修炼方法之一。

《老子想尔注》中说“积精成神,神成仙寿”,《河上公老子注》也以“固守其精”为养生之要。

《抱朴子》也说“或以补救损伤,或以攻治重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释滞篇》)。

如果不懂房中要术,“虽服名药,亦不得长生”,因而,“求志不死者,宜勤行求之”(《释滞篇》),“或但知服草药,而不知还年之要术,则终无久生之理也”(《极言篇》)。

“凡服药千种,三牲之养,而不知房中之术,亦无所益也”(《微旨篇》)。

并载有与现存房中书《玄女经》、《素女经》同名的书籍。

房中术在正统的儒家和出世的佛教看来是淫秽之术。

现存与房中术有关的《素女经》、《玉房秘诀》中,大量存有类似性爱文字的说明。

因此,北魏时寇谦之在新成立的天师道中即将房中术排斥在养生方法之外。

但作为节欲的养生思想,至今仍为人们常持的长寿之道。

四、养形之道道教的养形之道相当广泛,仁要包括导引、按摩、拳术、体育和行跷等,共.扣尤以引为最重要。

按摩,即《内经》之所谓“按跷”者也,是运用祖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借鉴祖国医学中的按摩推拿,用按压、叩击、揉摩、捏推、提滚等手法作用于人休尤其是经络循行部位,“中人用以养神调气之正道”,“引血气之流通也,”作为养生之按摩分为白我按摩和他人按摩两种。

导引为保持内气不衰之法:其特点是在意念的指导下,将肢体运动、呼吸运动、自我按摩密切结合起来,使四肢百骸做各种屈伸俯仰转体运动,使肢体“导气令和,引体为柔”(李颐语),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痰、理气止痛、养筋健骨、除劳祛烦,从而能“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从1974年初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地出土的医学资料中,即有“导引图”,绘有导引姿势图40余种。

《黄帝内经》中总结当时行之有效的五种治疗措施中就包括“导引按跷”。

可见养形之道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庄子·刻意》中有“熊经鸟申”两种方法。

被傅勤家称为“继承道家之极致”的《淮南子·精神训》中又增有“鬼浴猿蹊,鹤视虎顾”四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