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道家与人生智慧
道教的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语录

道教的中庸之道与人生智慧语录中庸之道是道教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强调在人生的方方面面寻求平衡与调和。
中庸的理念体现在很多道教的智慧语录中,这些语录在人们努力追求平衡和和谐的人生道路上起着重要的指引和启示作用。
以下将通过探讨道教的中庸之道以及整理一些人生智慧语录,来阐述它们对我们的启迪与帮助。
一、道教的中庸之道中庸源于《中庸》一书,是道教思想中强调的一种合乎道理和规律的平衡状态。
道家认为,自然界中万物都追求平衡与和谐,而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同样需要追求这种平衡。
中庸之道不仅仅指生活作息的平衡,更涉及个人情感、道德准则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和谐与平衡。
在道教中,中庸之道有以下几个核心要点:1. 自然之道:道教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遵循着自己固有的自然规律。
人应当学习自然,与自然相融合,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2. 无为而治:中庸之道主张顺应自然,不与之背道而驰。
积极追求生活的目标,但同时又要放下固执的执念,顺其自然。
3. 平衡与调和: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调和的重要性。
人应该追求身心的平衡,平衡个人的欲望与道德准则,保持社会关系的和谐。
通过遵循中庸之道,我们可以找到生活中的平衡点,避免极端和偏激,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二、人生智慧语录道教的智慧语录是道家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中庸之道的思想。
以下整理了几条与中庸之道相关的人生智慧语录,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示:1. “知足者常乐。
”——表明满足于当前的状态,不过分追求物质欲望,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
2. “处之泰然,自得其乐。
”——形容在不同环境中保持心境平和,从容面对各种困难,从中获得快乐与满足。
3. “柔中有刚,和中见胜。
”——强调柔和以及调和的力量,在与他人相处时,以柔服人,不与他人起冲突,可带来更大的胜利。
4. “寡欲知足,志足则豪。
”——意味着减少欲望,满足现有的情况,这样心境就能变得开阔豁达,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这些人生智慧语录都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理念,它们鼓励人们保持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引导我们追求真善美、避免极端和偏激。
【原创】浅谈道家人生智慧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原创】浅谈道家人生智慧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道家人生智慧,源自古老的道家思想,以“天道自然”为核心,深刻揭示了宇宙的本质运行规律,尤其是“无为”的思想更是从容的接纳现实生活中一切变化,游走于乾坤之间,触摸灵性本质,其对当下大学生来说,有重要啟示。
首先,道家人生智慧教导我们用一种淡然超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努力破除看似永无止境的理念纠结,拥抱宇宙的合一精神,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不以外在的因素为驱动力,以内在的力量做引导,同时保持一种“有所追求,无所畏惧”的状态,坚持艰苦跋山涉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同时,也勉励我们坚持“谦卑”的本性,应当淡然,不看轻他人,低调,注重内心平和,懂得卑微,不以非我为我。
其次,道家人生智慧也告诉我们要勇于向困难挑战,如梁宏达所说:“你唯一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
”一个人可以选择对自己的命运投以有力的抗争的努力,用坚定的信念给自己一个谦逊的空间,历经磨难之后,希望你可以学会拥有智慧,让一切来来去去,改变的那种从容的心态。
最后,道家人生智慧也倡导一种“知取而行”的学习态度,这种思想是以体验和滋养为导向,更多地释放意识及内在自我觉知,而这正是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完善自身思维能力的重要原则。
总之,道家人生智慧可以提醒大学生不要为外在因素而迷失自己,提醒他们不要因目的而忘记过程,提醒他们不要过犹不及,太偏袒自我,提醒他们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保持一颗从容的心,一步步求真务实地走好成长之路,共勉之。
道家智慧对个人生活的启示

道家智慧对个人生活的启示
道家智慧对个人生活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顺其自然,与世无争: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而是要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在个人生活中,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学会放下执念,不与他人争名夺利,而是要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和他人之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2.守柔不争,以退为进:道家强调“守柔不争”,即不要过于显露自己的才华和势力,而是要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
在个人生活中,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懂得退让和妥协,不要过于争强好胜,而是要以柔克刚,以退为进。
只有通过退让和妥协,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3.知足常乐,随遇而安:道家强调“知足常乐”,即要满足于已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要贪得无厌。
在个人生活中,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懂得珍惜当下,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和名利地位,而是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充实。
只有通过知足常乐,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4.淡泊名利,修身养性:道家强调“淡泊名利”,即要放下对名利地位的执着,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精神的提升。
在个人生活中,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还要注重自身的
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提升,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总之,道家智慧对个人生活的启示主要体现在顺其自然、守柔不争、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等方面。
这些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从道家中感悟人生智慧

从道家中感悟人生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无为而治理世界的思想。
道家的哲学教导人们如何在人生中追求和平与自由,在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意义和快乐。
在道家的思想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感悟人生智慧。
首先,道家强调无为而治。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忙碌和成功,不断努力追逐着物质和地位的提升。
然而,道家认为,过度的努力和追求只会带来疲惫和困扰。
相反,道家主张放松身心,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涉和操控大自然。
只有当我们放下过多的欲望和执着,接受和喜悦自然的变化,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与此同时,道家还提倡以柔克刚的原则,通过无为而治来改变世界。
道家认为,坚持和守护自己的内心,放下自我与他人争斗,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处,创造和平的社会。
其次,道家主张身心合一、道家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身心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
只有当我们的身心合一,身体和内心完全在同一状态下,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健康。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自身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我们常常忽略了对自己的身体和内心的关注和维护,只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外在的表现。
然而,当我们身体疲惫和心灵疲惫时,无论我们在外界获得了什么,都无法真正感到满足和快乐。
因此,道家教导我们要注重身心的平衡和和谐,通过冥想、锻炼和呼吸等方式,调整身心状态,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再次,道家倡导放下执着。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执着于名利、欲望和功利,追逐物质和地位的提高。
然而,道家认为,执着只会让人们陷入痛苦和困惑之中。
只有当我们放下执着,洞察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幸福。
道家主张心境平和,不贪恋出名和功利,不计较物质的得失,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一切。
只有当我们放下执着,超越自我的束缚,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最后,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与自然的关系,过度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
然而,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与思考。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儒、 道思想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提到儒家、道家,人们往往就会用积极 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来进行抽象的评价,那其实是大大的误解,林语堂先生说得好,“其实 我们每个人都一半是儒家主义者,一半是道家主义者。
”《老子》流传至今,版本甚多,传世本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5000余 字。
虽然篇幅不长,文字简短,但却蕴含哲理,闪烁智慧。
它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揭示了 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永恒法则,其中心就是要说清一个‘道"字,但老子自己也认为“道”是很 难讲清楚的。
所以《老子》一开篇便坦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可谓莫 名其“妙”难道其“玄”。
虽然如此,老子还是认为‘道”确确实实存在。
“道”是万物之母、宇宙本 原,道生一(气),一生二(阴阳),二生三(既是完成的太极阴阳图,也是三爻所构成的 八卦,统称为太极八卦),三生万物,“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这种宇宙天地之大’道",或许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冯友 兰先生有人生四境界之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下面是我读《老子》获得的几点肤浅的感悟:一、如何为人:从“上善若水”到“人生若水”水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而且是文化的源泉。
古今中外圣贤们往往从流水中获得了人生的 U (甘.L 工感悟。
管子在《水地篇》中提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的命题。
孔子面对滔滔东去,奔流不息的流水顿生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水为喻,指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唐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蕴含着多少人生的况昧?印度诗人泰戈尔用优美的诗句表达出深刻的哲思。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但是在水中真正深刻悟出为人之道的当首推老子。
道家人生哲理

道家人生哲理
道家的人生哲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不刻意强求。
认为万物都有其自然生长的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了道家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对人类行为的警醒。
2. 柔中带刚:道家提倡柔中带刚,认为柔弱胜刚强。
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强硬的外表往往掩盖了内在的弱点。
而柔弱的事物则能够顺应变化,逐渐变得强大。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事物发展的深刻洞察。
3. 道法自然:道家认为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人们应该遵循这些规律,不违背自然法则。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体现了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4. 追求自由:道家追求自由,认为人们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人类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尊重。
5. 谦虚谨慎:道家主张谦虚谨慎,认为人们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人类智慧和知识的重视,也体现了其对人类道德修养的追求。
总的来说,道家的人生哲理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谦虚谨慎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

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作者为道家学派鼻祖老子。
在《老子》中,他阐述了许多关于道德观和人生智慧的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道德观老子的道德观强调返璞归真、自然至善。
他认为,宇宙间万物皆为“道”的体现,而“道”具有无为而治、柔弱而胜等特点。
在追求道德上,他主张退让谦逊、无欲无事以达至高境界,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平和。
1.1 返璞归真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回归初心,摆脱功利心态,追求纯粹、朴素的道德行为。
他提倡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简朴度日,通过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安宁。
1.2 无为而治老子认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要过度干预,而是通过一个自然的方式去解决。
他认为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能够带来最佳结果,因为每个人和事物都有自己的天性和规律。
1.3 柔弱而胜老子强调以柔弱战胜坚硬,以无为取胜有为,体现了非暴力与和平主义的思想。
他反对武力与暴力,主张以柔克刚、以和制敌。
2. 人生智慧《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面对现代社会中各种挑战和困境同样具有深远的启示。
2.1 追求内心平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巨大。
《老子》中提倡保持内心平和,适时调整自己的节奏和状态,不要被外界影响所困扰。
只有通过保持内心平静,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境。
2.2 尊重自然、顺势而行《老子》中的道德观也呼吁我们要尊重自然,并找到合适的方式去顺应时势。
这意味着我们要善于观察和适应变化,并以柔软的方式去应对问题,而不是强行抗拒。
2.3 追求简朴,减少欲望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常常陷入追求物质和享受的过程中,沉溺于无尽的欲望。
《老子》主张简朴度日,摒弃浮华的外表和功利的心态,提醒人们追求内在的满足感和内心的宁静。
[结论]通过分析《老子》中的道德观与人生智慧,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并且对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深远启示。
从返璞归真、无为而治、柔弱而胜等观点来看,《老子》给予了我们反思当下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之重要启示。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

仁道的价值理想,尤其体现在人在道义与利欲发 生冲突之时。孔子不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 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富与贵,是人 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 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 沛必于是。”(同上)
儒释道 的人格理想与人生智慧
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 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 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 而知天。
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追逐的 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 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
道家澄心凝思的玄观,老子“涤除玄览”的空灵智 慧意在启发我们超越现实,透悟无穷,然后再去接 纳现实世界相依相待、迁流不息、瞬息万变、复杂 多样的生活,以开放的心灵破除执着,创造生命。
因此,道家与儒家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庄子及其学派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论。
《庄子》内篇中的《大宗师》、《齐物 论》、《逍遥游》。
孟子所倡导的道德选择表现了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 善的价值之极致,表现了人为人格尊严而牺牲的殉 道精神。
孟子笔下“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 “大丈夫”的行为标准是:“得志,与民由之;不 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这种任道精神和崇 高人格曾激励了我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
《齐物论》
人们不必执定于有条件、有限制的地籁、人 籁之声,而要倾听那自然和谐、无声之声、 众声之源的“天籁”,以消解彼此的隔膜、 是非和有限的身生命与有限的时空、价值、 知性、名言、概念、识见及烦、畏乃至生死 的系缚,从有限进入无限之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 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 子,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 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 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 吾师也! ”
《史记· 老子列传》
老君台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 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 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 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 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 悔,其始之蕲生乎?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 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 也,觉而后知其梦也。
吾丧我 同于大通
形如槁木, 心如死灰。
心斋 坐忘 精神
内化而外不化
安时处顺,不悦 生,不以人助天。
《子》
存,吾顺事。 没,吾宁也。
张载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 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 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 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 酒,而观其则;杂之以处,而 观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
《庄子· 列御寇》
孟子:"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 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 四体不言而喻。" 又说:"存乎人者,莫良 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 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 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卢川芳郎
“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 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 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 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 切现象和谐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
卡普拉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及吾无 身,吾有何患?
汤川秀树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书籍中, 在国外被人广泛翻译和阅读的 一本书就是在两千多年以前写 成的《道德经》。”
麦克· 哈特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海德格尔晚年请人用中文书写
“作为《道德经》的五千言《老子》这本书, 是完全没有固有名词的,是用警句和格言来编 辑的,但它采取了对偶和韵文的文体,而其内 容表现则采取了巧妙表意的逆说手法。《老子 》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 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在蝼蚁;在稊稗; 在瓦甓;在屎溺。
《知北游》
举莛与楹,厉与西施, 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齐物论》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 所可。无物不然,无物 不可。
《齐物论》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秋水》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苏轼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 邪,予恶乎知恶死之 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孔子连忙解释:“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 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 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 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 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 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 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 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 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 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 矣!”
林语堂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 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 》,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 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早在两千年前,老子就预见到了今天人类 文明的状况。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他才写下 了《老子》这部奇书。不管怎么说,使人感 到惊讶的是,生活在科学文明发展以前某一 时代,老子怎么会向近代开始的科学文化提 出那样严厉的指控”
《史记· 孔子世家》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己朽矣,独 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 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 深藏若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 若是而已。”
《史记· 老子列传》
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 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 ,人生不知何处归?” 老子:“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 ,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 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 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 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 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 ,则烦恼之情增。”
《庄子· 大宗师》
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庄子· 大宗师》
不知说生,不知 恶死。不以心损 道,不以人助天。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定乎内外之分; 御风而行; 无己无功无名无所待。
老子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 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 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 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 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 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 教、无为之益也。”
《第三十三章》: 知 人 者 智 ,自 知 者 明 。 胜 人 者 有 力 ,自 胜 者 强 。 知 足 者 富 , 强 行 者 有 志 。 不 失 其 所 者 久,死 而 不 亡 者 寿。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 惠王、齐宣王同时。其 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 归於老子之言。
第五讲
道家与人生智慧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 曲仁里人也。姓李氏, 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入周问礼处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 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 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 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 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 以有己。’”
孔子:“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 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 ;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 ,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 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 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 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 ,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 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 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 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 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致虚极,守静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 读书之乐乐无穷,拨琴一奏来熏风。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朱熹《四时读书乐 》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 莫能与之争。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不折不从 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 赤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