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学说道与人生

合集下载

道家智慧对个人生活的启示

道家智慧对个人生活的启示

道家智慧对个人生活的启示
道家智慧对个人生活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顺其自然,与世无争: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而是要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在个人生活中,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学会放下执念,不与他人争名夺利,而是要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和他人之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2.守柔不争,以退为进:道家强调“守柔不争”,即不要过于显露自己的才华和势力,而是要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

在个人生活中,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懂得退让和妥协,不要过于争强好胜,而是要以柔克刚,以退为进。

只有通过退让和妥协,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3.知足常乐,随遇而安:道家强调“知足常乐”,即要满足于已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要贪得无厌。

在个人生活中,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懂得珍惜当下,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和名利地位,而是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充实。

只有通过知足常乐,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4.淡泊名利,修身养性:道家强调“淡泊名利”,即要放下对名利地位的执着,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精神的提升。

在个人生活中,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还要注重自身的
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提升,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总之,道家智慧对个人生活的启示主要体现在顺其自然、守柔不争、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等方面。

这些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从道家中感悟人生智慧

从道家中感悟人生智慧

从道家中感悟人生智慧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无为而治理世界的思想。

道家的哲学教导人们如何在人生中追求和平与自由,在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意义和快乐。

在道家的思想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感悟人生智慧。

首先,道家强调无为而治。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忙碌和成功,不断努力追逐着物质和地位的提升。

然而,道家认为,过度的努力和追求只会带来疲惫和困扰。

相反,道家主张放松身心,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涉和操控大自然。

只有当我们放下过多的欲望和执着,接受和喜悦自然的变化,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与此同时,道家还提倡以柔克刚的原则,通过无为而治来改变世界。

道家认为,坚持和守护自己的内心,放下自我与他人争斗,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处,创造和平的社会。

其次,道家主张身心合一、道家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身心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

只有当我们的身心合一,身体和内心完全在同一状态下,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健康。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自身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我们常常忽略了对自己的身体和内心的关注和维护,只追求物质的享受和外在的表现。

然而,当我们身体疲惫和心灵疲惫时,无论我们在外界获得了什么,都无法真正感到满足和快乐。

因此,道家教导我们要注重身心的平衡和和谐,通过冥想、锻炼和呼吸等方式,调整身心状态,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再次,道家倡导放下执着。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执着于名利、欲望和功利,追逐物质和地位的提高。

然而,道家认为,执着只会让人们陷入痛苦和困惑之中。

只有当我们放下执着,洞察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幸福。

道家主张心境平和,不贪恋出名和功利,不计较物质的得失,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一切。

只有当我们放下执着,超越自我的束缚,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最后,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与自然的关系,过度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

然而,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家人生哲理

道家人生哲理

道家人生哲理
道家的人生哲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不刻意强求。

认为万物都有其自然生长的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了道家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对人类行为的警醒。

2. 柔中带刚:道家提倡柔中带刚,认为柔弱胜刚强。

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强硬的外表往往掩盖了内在的弱点。

而柔弱的事物则能够顺应变化,逐渐变得强大。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事物发展的深刻洞察。

3. 道法自然:道家认为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人们应该遵循这些规律,不违背自然法则。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体现了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4. 追求自由:道家追求自由,认为人们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人类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尊重。

5. 谦虚谨慎:道家主张谦虚谨慎,认为人们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

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人类智慧和知识的重视,也体现了其对人类道德修养的追求。

总的来说,道家的人生哲理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谦虚谨慎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老子道家哲学与人生

老子道家哲学与人生

老子道家哲学与人生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由老子所倡导。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随自然之道,以达到心灵的安宁和身心的和谐。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家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一、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构成,而道是不可思议的存在,超越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人应该顺应自然,追随道的原则,而不是过分干预和违背自然规律。

他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作为的状态来寻求平衡与和谐。

二、人的追求与道家哲学1. 自然与人的关系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应该保持谦虚的心态,以及顺逆适应的能力,与自然相互融合。

2. 无欲无求的境界道家认为人生的苦恼来自于欲望的种种束缚,而解脱的方法是通过消除欲望和追求无为的境界。

当人们不再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时,即可获得心灵的宁静。

3. 学会放下与随遇而安道家倡导人们放下执念,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人应该学会接纳生活中的一切变化,以从容淡定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挑战。

三、道家哲学对人生的启示1. 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道家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珍惜环境资源,努力保护生态平衡,以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 崇尚简约与平和道家主张简约生活,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人们可以降低对物质欲望的依赖,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与幸福感。

3. 均衡与和谐的人际关系道家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倡导人们平等相处,互相尊重,以缔造一个和睦的社会环境。

4. 追求人生的内在意义道家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追逐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内在的平静与自我修养。

人们可以通过深思熟虑和反省自我,探索生命的真谛。

五、结语老子道家哲学以其独特的思想观念对人生的指导具有深远的影响。

人们可以从道家哲学中汲取营养,修炼自己的心灵,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和谐,以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引言《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探讨《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的看法。

1. 道与自然在《道德经》中,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原则,强调了人应该与大自然保持谦虚、顺应其规律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追随自然规律并发挥自己天性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智慧。

2.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提出“无为而无不治”的理念。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只会造成混乱和矛盾,而应该以柔克刚、保持平衡来处理问题。

通过无欲无私的态度和推崇自然状态下的宁静与空灵,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返璞归真《道德经》强调回归最初状态,在忙碌喧嚣、功利取向的社会中,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减少欲望和束缚,回归纯粹本真的自我状态。

4. 非对抗与无私《道德经》提出“以柔制刚”、“无事处事”的观念,强调非对抗的原则。

老子主张不争不斗,在待人处事中追求仁慈、宽容和无私。

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和个体幸福的境界。

5. 相辅相成与相互依赖老子认为万物存在于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之中,强调了宇宙间的平衡与相互依赖。

他强调人应当以协作、合作为原则,尊重并积极发展与他人、自然界以及宇宙共同生存之道。

结论总结而言,老子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强调了与自然共融、回归本真、无为而治、非对抗等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在追求个体幸福和社会和谐之间寻求平衡。

注意:以上内容是根据主题要求所填充的相关信息,可能无法完整涵盖《老子道德经》中的所有内容。

评析道家哲学对人生观的塑造与启示

评析道家哲学对人生观的塑造与启示

评析道家哲学对人生观的塑造与启示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哲学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孔孟之后,道家哲学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体系。

道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追求天人合一、追求自我超越等诸多与传统儒家思想截然不同的哲学观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生观是哲学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从道家哲学的角度来评析其对人生观的塑造与启示,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道家哲学,而且对于人们的思索和追求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人生观的内涵及体现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是一种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在道家哲学中,人生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无为而治道家哲学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天道、自然规律。

在人生观上,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即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顺应自然,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

这种态度既有解放人的本性之嫌,也有进入自然状态之美,其内核是希望人们不要随波逐流,放慢脚步、静思己生,进而真正的领略大自然的美妙和人性的深刻。

2. 追求天人合一道家哲学认为人与自然的本质是一致的,主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

在人生观上,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自我超越,即借助无为而治的思想,通过自我修炼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大自然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 追求自我超越在道家哲学中,人生观的核心是追求自我超越,即不断探索自我,并在日常生活中强调营造理想的生活环境,从而达到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道家也认为人的存在是临时的,意味着不断的变化和演化,因此人们的人生观也应该随着环境、条件、自然的变化而随之改变。

二、道家哲学对人生观的塑造与启示1. 告别功利和虚名道家哲学对于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强调的是减少功利和虚名,提倡无为而治,主张从自身出发,追求内在的自我实现和超越。

道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道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道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对人生的启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的流派,主要表现为对世界万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对生命和社会价值的探索以及对人生哲学和修养的思考探索。

道家思想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思想特点,对人类的哲学思维和生活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一、道家思想的特点(一)注重自然和宇宙的本体性道家思想主张“道胜于德”,也就是说,道是宇宙和万物的本源,因而应该成为治理宇宙和万物的标准和准则。

人们要遵循自然和宇宙的运动规律,才能够达到完善自己和社会的目的。

道家思想认为,自然和宇宙是一个广阔的整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人们应该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和宇宙的本质,来认识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二)崇尚自由和自然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放下人为的束缚和障碍,追求内在的自由和自然。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尽可能地融入自然,体验它的美妙与神秘,并能够根据自身的情感和需求去调节自己与自然间的关系。

(三)强调“无为而治”道家思想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不是由人为创造的。

因此,人们应该根据这种规律来处理事物,而不是刻意干预。

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

在道家思想中,人们应该尊重自然和事物的规律,放弃功利和私欲的驱动,放空心灵,寻找自我和谐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四)独立思考、追求真理道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和自由,而不是被外部的权力和约束所左右。

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儒家、墨家、法家等哲学流派都得以独立形成,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

(五)注重人生的哲学价值道家思想注重人生的哲学价值,认为人的生命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应该达到某种境界。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淡泊名利,追求个人内心的平静和谐,并且达到心灵与自然的一体化。

二、道家思想对人生的启示(一)追求真理和自由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应该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和自由,不受外部的约束和权力所左右。

老子道家思想人生的真谛

老子道家思想人生的真谛

老子道家思想人生的真谛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他的思想,为人们探索生命的真谛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生的重要观点。

本文将对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及其在人生中的真谛进行探讨。

一、无为而治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无形无体的力量,这种力量超越个体的意志,是自然的运行规律。

人们应当顺应这种力量,无所作为,以达到和谐的状态。

在人生中,我们常常过度追求功名利禄,努力争取物质上的成就。

然而,这种追求常常使我们感到疲惫和焦虑,并使我们远离真正的幸福。

如果我们能够顺应自然的规律,无为而治,我们将能够获得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二、顺应自然在老子的思想中,与“无为而治”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顺应自然”。

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它始终遵循自己的规律而运行。

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与它和谐共处。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平衡,顺应自然的规律。

只有当我们与自身和谐相处,与他人和谐相处,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找到人生的真谛。

三、返璞归真老子强调通过“返璞归真”来实现人生的真谛。

他认为,人类在追求物质上的成就时常常陷入虚幻的追逐中,远离了自己的本性。

人应当回归到最初的状态,摒弃一切繁琐的欲望和执念,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只有当我们返璞归真,发现自己的内在本性时,我们才能够领悟人生的真谛。

四、无我与道老子的思想中还包含着“无我”和“道”的观念。

他认为,人应当超越个人的欲望和私心,追求无我境界。

只有当我们能够超越我们自己的小我,并追求与宇宙的合一,我们才能与道相融合,领悟生命的真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保持谦卑的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并与自然和谐共存。

五、虚无与真实在老子的思想中,虚无与真实是相互关联的。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没有永恒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道与人生一、智慧人生按说,老子反对文明、厌恶社会,应该属于痴傻呆苶之类,然而诡谲的是,《道德经》中处处闪烁着人生的大智慧,二千多年来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今世界。

这是对世俗人们知识能力的挑战,也是对人们智慧水平的讽刺。

下面我们从中择取数条,大致归类,切磋其大意。

1.认清自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道别人心里想什么,这样的人是智者;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这样的人聪明。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人善于揣摩别人想什么,做事情考虑别人的感受;有的人则不行,我行我素,不在乎别人怎么想,只在意自己的感受。

也有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比较谨慎,自己能做的做,不能做的不勉强;有的人则不然,认为自己无所不行,从不怕高估自己,这样的人不是自傲,就是自大。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这四个“自”,活脱脱地描绘出一个自以为是者的形象:自我表现,自我彰显,自我表功,自端架子。

老子告诫说,一个自我表现的人不是聪明人,一个说自己有能力的人难以得到别人的称许,一个大讲自己功劳的人让别人反感,一个端架子的人不久就会被别人识破真相。

民间有句老话:半瓶子醋最响。

可是,大千世界中又有几人听得老子规劝。

2. 识人辨物。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轻易许诺的人,你不要相信他,他说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你真正找他做的时候,他往往会说出一堆困难理由,言而无信。

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谁轻易许诺,结果如何;谁总说“这事包给我”,结果又怎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实在话不好听,漂亮话不实在;真正明白的人表面上不善言谈,爱与人辩论的人往往是半瓶子醋;专精的人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人不专精。

三组句子,正反两个方面作对比,堪为生活中的警句。

别人对我说好话,听了以后感觉很舒服,不过要想一想:对方说的是否真心话?他为什么这样说?一个人夸夸其谈,上了“××论坛”,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专家学者,老子说,八成不是。

一个人自诩什么都懂,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吗?3.完成事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着脚尖的人站不久,拼命跑的人跑不远。

人生在世,做成任何一件别人做不到的事业,不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肯定不行。

你想当一流的物理学家,要有多方面知识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前人心浮躁,一些人想出名,搏出位,种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做法往往被人唾弃。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无论多么难做的事情,都需要从容易处入手;无论多么大的事情,都需要从小处做起。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很好,但不要忘记脚踏实地,从最简单处做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是众所周知的成语,不讲自明。

“大器晚成”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4.超然真理。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这里的关键是“大”字,指超越人们感官认知的知识。

超然的白看起来似乎不纯净,超然的空间看起来没有角落,超然的音听起来没有声,超然的图像看起来没有形状,超然的直线好像弯曲。

这是怎么回事?宇宙空间大吧,它没有角落,当代物理学家给了个说法,叫“有限无界”,宇宙不是无限的,但又找不到边界。

这听起来自相矛盾,但与老子的说法殊途同归。

航空飞行,从北京到洛杉矶,从北极和阿拉斯加“绕着”飞,而不是沿着纬度线“直”飞,这两条航线哪一条直?航空人员最清楚。

震耳欲聋的声音,太大了,但它传不远,传得远的我们听不见,无线电波谁听得见?宇宙背景噪音谁听得见?人们常说“巧夺天工”,表示做的东西像天然的一样美,这仅仅是个比喻。

园艺师做的山水盆景好看吧,让园艺师到张家界、九寨沟自然景区看一看,马上无语。

古代埃及人修建的金字塔,中国人修建的长城,多么雄伟,但看看喜玛拉雅山,看看美国的大峡谷,岂可同日而语。

真正参破人生的智者不给人讲道理,因为是非完全颠倒,没有办法讲,讲了对方也不明白,干脆“讷”而不言罢了。

老子上面讲的道理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大多相悖,对还是不对?这取决于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人生追求决定了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

世俗社会中的人们追求的是功名利禄,遵循的是世俗生活的道理,按老子说的去做,八成会失败。

老子站在自然界看人和人生,人生的意义不是功名利禄,而是生命,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了自己这条命,修养性命才是人生真谛。

他要告诉人们这个道理,他宣称自己要当“教父”。

有人说老子也关心社会和人生,于是大谈老子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思想。

这是皮相之见。

老子批判社会,否定物质人生;不仅批判腐败的社会和肮脏的人生,而且在老子看来根本就没有不腐败的社会和不肮脏的物质人生。

二、无为众所周知,老子讲“无为”。

请问诸君:什么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做那是行尸走肉。

基于生命修行的立场,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是“为无为”,即做什么也不做,在有为中无所作为。

“为无为”的要诀是“抱朴守一”。

三、抱朴先说“抱朴”。

“抱朴”又叫“见素抱朴”,意思是说要做一个朴素的人。

老子所说的朴素,既指吃饭穿衣等外在形式,更指心灵和精神上的纯真无邪,是这二者的统一。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穿着很朴素,内心很复杂,利欲熏心,这样的人是假朴素,真阴谋,老子反对这样的为人作风。

“抱朴”的第一项要素是抛弃世俗知识。

若要内心朴素,首先不要学习世俗的知识,世俗的学习与生命修行背道而驰,学习的知识越多,越妨碍修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学习会使人不安,使人焦虑,使人心态变坏。

世俗法律让人们遵守社会秩序,这会使人变得虚伪;世俗道德让人们做善事,无意中让你懂得了什么是邪恶。

变得虚伪,懂得邪恶,这本身就污染心灵。

所以,老子对世俗道德表示质疑:“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他告诫人们应该“学不学”,不学习那些肮脏的世俗法律和道德,使心灵保持纯洁,“绝学无忧”,心灵纯洁了也就心静了,脏心烂肺的人静不下心。

“抱朴”的第二项要素是“寡欲”。

在老子学说中,欲望是生命修行的障碍,必须克服。

应该克服感官欲望,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为什么说“五味令人口爽”?最近读到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记述了一个人“闭关”的经历:一个男士把自己关在幽静的屋子里,眼不见强光,耳不听噪音,口不食五味,馒头加白开水,连续数日。

闭关结束,他吃苹果的时候,感受到过去从未体验过的苹果的味道,经验了人类感受味觉的生理过程,这个时候他真正明白了老子“五味令人口爽”的含义。

对于生命修行来说,不知足是最大的祸害,贪欲是最大的过错:“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主张“少私寡欲”,欲望与私心联系在一起,私心少了,欲望也就少了。

应该遏制自己的生理欲望——“味无味”,应该视金银财富如粪土——“不贵难得之货”,因为圣人一无所有——“圣人不积”,越是一无所有,在生命修行方面积累越多——“既以与人己愈多”。

在功名利禄与生命的关系上,他提醒人们:“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他的回答是,生命是本,财富是末。

这道理,谁都明白,但就是实践起来困难,只有经历了生死劫难的人才有深切的体会。

“抱朴”的第三项要素是以德抱怨。

老子教导人们应该“报怨以德”,别人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我根本就不往心里去,根本就没记着那件事,在别人看来,我是一个不记仇、没心没肺的人,也是一个不知道感恩戴德的人,纯粹的傻子一个,因为我有一颗“愚人之心”,一点也不开化,像一个婴儿——“若婴儿未孩”:“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但我不是一个婴儿,而是一个成年人,这样的成年人在别人看来“独顽似鄙”,超级的痴傻呆苶。

这很容易使人想起耶稣基督的一句话:别人打你的左脸,就把你的右脸给他。

老子与耶稣,何其相似乃尔!换个角度看问题,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你对别人耿耿于怀,气得吃不香睡不好,对方根本不知道,人家照吃照睡。

你这是跟自己过不去!四、守一再说“守一”。

在《道德经》中,除了表示数字的“一”之外,还有意义完全不同的“一”,这个“一”与修行手段有关,是修行者意念关照的特定对象,故称“守一”,老子有时也说“抱一”:“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营魄抱一”。

“抱”是拥抱,通常是指手的动作,这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认为是一个肢体动作,还是“守一”表达的确切。

“守一”,就是意念固定在一处。

做个简单的实验:诸位右手轻握,向上竖起拇指,伸直胳膊举到自己头的正前方,两只眼睛聚焦凝视自己拇指的指甲,凝视30秒……请问:有什么感觉?感觉到自己的心里宁静了,不再想乱七八糟的事情,不但不乱,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大脑凝固了。

道家所讲的“守一”,不是使用外部感觉器官,不是使用眼睛、耳朵,恰恰相反,是闭目塞听——“塞其兑、闭其门”,是“内视反听”,意识向自己身体内部看,向自己身体内部听。

有人会说:闭上眼睛看,塞上耳朵听,这样的人恐怕有精神病。

老子说不然,在我们的心灵内部,存在着一个自己从不知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既有景象,也有声音,还有气味,总之,外部世界能感觉到的,内心深处都有。

有人说:老子病得还不轻,应该找个心理医生看看了。

给大家说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大概是在1990年的春天,我得了感冒,引起扁桃体发炎,发烧很厉害,医生给用了青霉素普鲁卡因针剂,老百姓俗称“双效”,每日一支,共一个星期。

第四天,卫生院的护士给我注射后,我隐隐约约听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丝竹音乐般的声音,开始很纤细,声音渐渐大了起来。

我感到奇怪,我在那个社区已经生活了几年,周围的情况我很熟悉,没有学校,更没有乐队,怎么会有乐队奏乐?奇怪之际,我突然意识到:莫不是药物过敏!于是,马上告诉了护士,护士命令:趴在床上别动!我乖乖从命。

从未有过的体验发生了:耳朵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可以用震耳欲聋来形容,而且,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看见了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光怪陆离的景象,有点恐怖,我急忙睁开眼,不敢再闭。

这时,护士已经找来了医生,准备好了抗青霉素过敏药,准备给我注射。

我请求护士:先不要用,我还能坚持住。

我一直睁着眼睛,一闭眼就出景,所以干脆不闭,声音渐渐地变小直至消失,前后大约一刻钟。

这次经历,使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老子说“守一”,这个“一”是什么位置,《道德经》中提到“圣人为腹不为目”,可能是下丹田。

在后来的道教中,“守一”有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不同的位置,这涉及修行技术,讲内丹道教的时候再作阐述。

意念守住一个位置后,就不要离开——“能无离乎”,要调整自己的气息,放松自己的身体,像婴儿那样——“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保持这种状态到了一定时间,或者是两三个月,或者是两三年甚至更久,杂念去除了——“涤除”,就会有一系列特殊的心理体验——“玄览”、“天门开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