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伦理价值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

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一)论文关键词:现代性启蒙断裂反思理想的现代性论文摘要:“现代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所广泛关注的概念,对于“现代性”的界定,学术界至今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入“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曾言简意赅地提出:“现代性之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这影响…”。
而法国学者伊夫·瓦岱从反面意义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定义:“现代性可定义为那种主要特征与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立的文化状态”。
这种宽泛而概括的定义方式对众说纷纭的现代性来说,是一种比较客观而折中的界定。
在中国文献中,“现代性”一词最早在1918年《新青年》中出现。
周作人在一篇译文中首次把“modernity”译成“现代性”。
20世纪9O年代初,“现代性”概念开始进入中国文学批评领域。
概言之,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因为“现代性”在产生之初即有启蒙的性质,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引人“现代性”这一概念时,即是为了实现启蒙国民,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由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相差甚远.以至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在“文革”之后,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以求在中国实现理想的现代性。
一、启蒙“现代性”走进中国,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事情。
其时,当西方诸国已迈着现代化的步伐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却依然沉浸在“泱泱大国”的骄傲与自大里,固执地守候在自给自足的落后的农业文明里。
一大批有识之士,在目睹了自身的落后、屈辱和西方的先进后,决定在中国开始“现代性”,用“现代性”唤醒围人的意识,以期达到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目的。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中重要的思想体系,它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韦伯现代性理论的内涵、核心观点、贡献与限制,以及如何应用于实践。
我们来探讨韦伯现代性理论的内涵。
在现代性这个词的诠释上,韦伯强调了理性化、专业化、科层化以及个体化的特征。
理性化指的是人类行为与思维方式越来越依赖于理性和科学方法;专业化则意味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专门的角色;科层化指的是社会组织和政治体制的结构形式越来越趋向于科层制,即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个体化则反映了个人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过程。
现代性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了解韦伯现代性理论的核心观点。
韦伯认为,现代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基督宗教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性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道路。
在发展历程上,韦伯提出了“祛魅”的概念,即对神秘力量和传统信仰的消除,从而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可以通过理性和科学方法来理解和掌控的客观对象。
在未来趋势上,韦伯认为科层制将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而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则可能成为科层制发展的牺牲品。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韦伯现代性理论的贡献和限制。
贡献方面,韦伯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视角,他揭示了现代性的复杂性和多维度。
同时,韦伯的理性和科层化思想为现代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
然而,韦伯的理论也有限制。
他过度强调了理性和科层化对于现代性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他对个体的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的需求和能动性。
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带有浓郁的西方中心论色彩,忽视了其他文化和地区的现代性发展。
在总结了韦伯现代性理论的内涵、核心观点、贡献和限制后,我们可以尝试将其应用于实践。
鲁迅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内涵与社会伦理观念剖析

鲁迅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内涵与社会伦理观念剖析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他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刻揭示和挖掘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人性的细腻触摸而著名。
他的小说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主义内涵和深刻的社会伦理观念,这些思想在他的笔下不断显现并深入人心。
首先,鲁迅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内涵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透彻洞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悲观思考上。
《狂人日记》中,他以一个疯子的形象唤醒人们对现实的冷思考,揭示了社会动荡和人们精神危机的深层原因。
他通过描述主人公的内心矛盾、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以及社会虚伪和不公,显示了个体在当代社会中的孤独与无奈。
这种思想在他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阿Q正传》中阿Q对现实的懵懂和逃避,以及《孔乙己》中孔乙己被剥削的悲惨遭遇等等。
这些作品中存在的现代主义气息,使人们对鲁迅思想的深入思考,同时也激发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其次,社会伦理观念是鲁迅小说的核心之一。
他对社会道德的探讨可以从《故乡》这个作品中着手。
在这个作品中,鲁迅以少年时代的回忆为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他用对待家奴的态度来反映整个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现象,表达了对于道德败坏的不满和愤怒。
他让读者从一个小镇上的各种人物中,感受到人们对真理和正义的背离,进一步塑造了他自身对社会伦理观念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他的另一个作品《热风》也深入探讨了社会伦理观念,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爱、亲情的关注与探索,让人们重新思考现代化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关系。
鲁迅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内涵还体现在他对个体意识和自由意志的关注上。
他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突显现代社会中个体在不同限制下所处的困境。
在《药》中,他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和行为选择,表达了个体自由意志的价值。
在《祝福》中,他则表达了对个体内心追求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这些作品中所表达的现代主义思想,强调了个体对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重视,从而拓展了文学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鲁迅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内涵与社会伦理观念的剖析离不开他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论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命运与道德困境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伦理道德〔论文摘要〕现代性社会以世界祛魅、个人主义、价值多元、未来主义为主要特征,这导致其伦理命运是价值神圣性的丧失、人伦共同体的失落、道德相对主义的无能、合理的传统资源的抛弃,其“道德谋划”也因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拒斥、对伦理制度化的过分钟情、对美德伦理的遗忘而陷入困境。
随着后现代研究的兴起,对现代性社会的审视逐渐成为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一。
现代性是正在降临的命运,彻底反现代性的企图在目前看来至少是不切实际的。
正如哈贝马斯指出的:现代性“并非某种我们已经选择了的东西,因此我们就不能通过一个决定将其动摇甩掉”[1]。
在这样一种无法选择的情状下,深入地洞悉现代性社会的特点也许是最为明智的。
本文拟分析一下现代性社会中的伦理道德的特殊性。
一、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命运(一)世界祛魅现代性社会的突出表现就是世界的“祛魅”。
马克斯•韦伯对现代社会有一段精彩的总结:“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总之是世界祛除巫魅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命运,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从公众生活中隐退——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越领域,或者流于直接人际关系的博爱。
”[2]现代性对理性的过分钟爱有其历史渊源。
现代性本是西方文化语境的产物,一般说来,它的历史起点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它的基本蕴涵是启蒙与理性。
启蒙是神与人对举,针对神学蒙昧展开,开启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世俗化运动的大门。
理性是经验与超验对举,针对信仰而抒发,创造了一个建立普通有效的知识氛围,用以同宗教的神性相对,作为世俗社会为道德与社会立法、建立新的社会规范的根据。
应当说,理性化的文化精神从个体和社会一般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取向上升为普遍的、总体性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化精神,是理性化进程的内在必然性。
在“脱域”吉登斯曾使用“脱域”(disembeding)一词表达现代性的一种状态,他认为脱域就是指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在当代哲学的讨论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常常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
现代性起源于18世纪的启蒙时代,强调理性、科学和普世人权等基本原则和价值。
而后现代性则是在20世纪的思想潮流中出现,质疑现代性的这些主张,尤其关注相对主义、多元文化以及对绝对真理的怀疑。
本文将探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所带来的哲学困境,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为理解当今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理性与科学现代思想最重要的基石是理性。
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如康德、休谟等,通过强调理性的重要性,推动了科学和逻辑的进步。
科学方法被认为是理解世界及其运行方式的最佳途径。
这种信念促使人们相信,通过理智和经验,人类能够揭示自然界及社会现实中的规律。
个人主义与主体性在现代性中,个体的主体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从共同体意识转向个人自由与权利。
人们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强调个人意志的重要性,这为后来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历史进步观现代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历史的进步观。
在这一观点下,人类历史被视为一种线性的、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
通过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人类社会能够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
因此,现代思想普遍存在着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憧憬和信心。
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相对主义与多元价值后现代性深刻质疑现代性所倡导的普遍真理和绝对价值。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真理并非单一或普适,而应根据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加以理解。
因此,多元文化及其并存成为了后现代的重要命题。
这种相对主义倾向也使得对“宏大叙事”的质疑日趋明显,许多曾被视为标准的话语体系因而被解构。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福柯是后现代思想中重要的一位学者,他提出知识与权力密不可分。
知识不仅是获取真理的工具,也是一种权力实践的形式。
他认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某些知识形式能成为支配他人的手段,这引发了对知识本质的新思考,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理性受到挑战。
疏离与不确定感后现代社会常常表现出一种疏离感和不确定感。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在当前的学术界中,现代性是作为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文章通过对马克思关于现代性内涵的界定以及如何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分析,为学术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当代价值引言在目前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研究课题中,现代性批判理论算是最为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之一。
马克思在现代性批判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理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对现代性内涵和纬度1.马克思现代性内涵界定在马克思原著中,并没有现代性一词,因此在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其首先问题就是对现代性一词内涵进行界定,而对现代性理论的内涵界定,也是解决马克思理论和现代性批判理论相关的基础。
根据学者尤西林的研究成果,“现代性主要是指包括了现代化过程与结果的现代条件下的精神心态和性格气质,换言之就是指文化心理和结构”这个界定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2.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维度分析在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维度的分析方面,学者衣俊卿的观点具有较强代表性,他认为现代性主要是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运行机理和文化模式,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系中脱离以后所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人为性的理性化运行规则和运行机制。
他认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维度并非是所谓的多元现代性或者是多种现代性,而是马克思讲现代性所有具有本质联系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作为内在机理和文化精神渗透到现代个体和整个现代社会中的各个方面,总体而言,马克思的现代性主要分为精神性维度和制度性维度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理论主要思想在对马克思现代性基本内涵进行界定以后,下面将对马克思关于现代性批判理论主要思想进行分析,进而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产生的内在机制——资本运作进行深度发掘,并借此佐证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思想具有的超越性。
现代性的基础:社会分工、职业团体及其伦理--关于涂尔干道德社会学的解读

主 题 的 ; 德 则 着 眼 于 工 业 社 会 与 劳 动 组 织 ; 克 思 的 整 个 理 论 是 建 立 在他 对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孔 马
方 式 的考 察 和 基 础之 上 的 ; 伯 则 注 重 对 理 性 及 合 理 性 的 思 考 ; 克 维 尔 对 这 一 问题 的 切 入 点 韦 托
( 会 分 工 论 > 涂 尔 干 为 他 的博 士 学 位 提 交 的 论 文 。 在 他 这 部 开 山 之 作 中 , 尔 干 认 为 : 社 是 涂
社 会 分 工 对 其 理 论 的 意 义 在 于 , 代 性 或 日 现 代 社 会 是 伴 随 着 社 会 总 体 性 ( 日 依 赖 性 ) 增 现 或 的
社 会 没 有 经 历 过 深 刻 的 动 荡 也 就 不 会 存 在 混 乱 失 序 的 状 态 , 别 值 得 注 意 的是 , 正 是 道 德 沦 特 这
丧 的根 源 。 而 这 样 一 种 道 德 和 法 律 的 失 范 状 态 , 成 了 经 济 世 界 中极 端 悲 惨 的 景 象 , 种 各 样 造 各
维普资讯
现 代 性 的 基 础 : 会 分 工 、 业 团体 及 其 伦 理 社 职
关 于 涂 尔 干 道 德 社 会 学 的 解 读
业 业业业 业业坐 业 刘 安 业业 业
即 使 是 在 当 今这 样 一 个 充 斥 着 后 现 代 话 语 与 论 题 的 年 代 , 代 性 仍 然 是 我 们 永 恒 的 主 题 。 现
的 冲 突 和 混 乱 频 繁 的产 生 出来 ” 因此 可 以说 涂 尔 干 全 部 理 论 工 作 的 目的 就 是 致 力 于 对 上 述 。
的社会 现实提 出解释并 寻求重塑社 会秩序 的途径 和方法 。正是 在这样一 种理论关怀 与现实推 动 之 下 , 尔 干 开 始 了 他 道 德 社 会 学 乃 至整 个 社 会 学 的研 究 。 涂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特征摘要:本文试图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研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从以下三个方面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特征,这三个方面是:一、“被现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为“自觉现代”的文学;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表现出充分的本土化特征;三、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具有多元化语式。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本质特征近十年来,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重点和热点之一,这一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但依然有深入探索的学术空间,例如,如何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特征?为此,本文从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性及其整体结构上,对这一重要学术命题发表一些见解,以求抛砖引玉。
一、“被现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为“自觉现代”的文学学界有一种共识,即现代文明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特别密切,中国现代社会确认的现代文明,便是所谓的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又是现代化的成果。
现代化是指对传统社会的根本变革,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以及相应的文化变革,以变革确立了围绕中心的统一、秩序、规范的理性价值体系。
现代化是社会学概念,作为现代化本质的现代性则是一个哲学性的概念,它指一种不同于古典时代的新的生活方式。
根据哈贝马斯的看法,欧洲的现代性发生于中世纪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旧有世界观的崩溃,是一个M.韦伯所谓“理性化”的过程——以天赋而自足的理性为普遍依据和价值准则。
现代性在世界的传播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统一世界史,这是一个由西方和非西方相对的二元对立和等级高下的世界:西方/非西方,先进/落后,文明/野蛮,科学/迷信,理性/愚昧。
西方向贫穷、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输入的现代性,除了能够促使这些国家进行社会变革和文明进化,也使这些国家被归入了西方世界全球称霸的统一世界史进程中,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落后国家不得不承受欺凌和屈辱的“被现代”的历史。
尽管与现代文明相关联的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所必需的,但中国现代社会救亡压倒一切,使得中国在引入西方现代文明或曰现代性的时候,又努力坚持本民族的独立性,在抗拒为奴的现代性诉求中,既坚持走向世界,又抗拒西方视野的话语霸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伦理价值
[摘要] 随着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现代性”的概念阐释一直是极具争议的学术问题。
对“现代性”的多角度、多层面解读,构成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
现代性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抽象性、流动性、矛盾性、世俗性。
现代性所展现的个体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是伦理关系在现代世界的彰显,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性的伦理价值首先指向“人”的问题,脱离特定人格来谈人的意义,都是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和思想衰退。
另一方面,现代性的伦理价值还指向“善”与“正义”问题。
在现代性理论逐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正义已逐渐被当作一种伦理诉求来看待,这种伦理诉求的出现又促使整个社会的伦理重心由个体转向社会共同体,正义不再是个人信仰,而是整个社会的伦理诉求。
[关键词] “现代性”;资本;伦理价值;伦理重心;文化危机
随着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现代性”的概念阐释一直是极具争议的学术问题。
对“现代性”的多角度、多层面解读,构成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
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解读“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并从社会发展的伦理向度来分析“现代性”所蕴含的伦理价值。
对于“现代性”的概念阐释,无数的国内外知名學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把握与诠释,因而“什么是现代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以对“现代性”概念的解释梳理尤为必要,这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现代性”的含义:
其一,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看,现代性不仅意味着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联接,同时也意味着时间变化的方式和特征,尤其是“易逝性”和“短暂性”[1]。
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认为:“只有在一种特定时间意识,即线性不可逆的、无法阻止的流逝的历史性时间意识的框架中,现代性这个概念才能被构想出来。
在一个不需要时间连续型历史概念,并依据神话和重现模式来组织其时间范畴的社会中,现代性作为一个概念将是无意义的。
”[2]但是,这里所说的“时间”并不是固定意义的年代分析,因为施特劳斯指出:“仅靠年代学无法建立有意义的统一性,也许有思想家处于现代时期却并不以现代的方式思想。
”[3]
其二,从社会制度的角度看,现代性意味着一种社会类型,一种社会模式。
吉登斯就指出:“现代性意味着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不同程度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
”[4]现代性是一种社会形态,现代社会意味着处在现代性状态中的社会,而现代化则意味着一个社会从传统社会演变成为现代社会。
现代性并不是现代化的单一过程,而是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演进。
现代国家的成立、现代法律法规的确立、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文化多元的发展都是现代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其三,从文化及美学的角度看,现代性是一种变化中的文化和新奇的审美体验。
在马泰·卡林内斯库看来,现代性的美学危机概念存在传统、资产阶级文明和自身之间的对立。
同样,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另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这种过渡的、短暂的、其变化如此频繁的成分,你们没有权利蔑视和忽略。
”[5]从美学角度来说,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