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新加坡绿色城市研究项目

合集下载

新加坡Green Mark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最新修订分析

新加坡Green Mark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最新修订分析

60 官方网站新加坡Green Mark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最新修订分析*Latest Revision Analysis of Singapore's Green Mark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Criteria 王 静1,徐 拓2WANG Jing,XU Tuo摘要 2015~2018年新加坡Green Mark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在旧版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更新,通过新旧版本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变化在于标准适用建筑类型增多,并对部分建筑类型的专项标准进行了整合,延续评价阶段,评价定级取消认证级,增设指标大类体现评价阶段与建筑类型特色,Green Mark 标准还打破了原有框架,从“气候适应、资源综合利用、智能健康”理念出发创新性地整合了条文内容。

2018年我国公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版,标准更新在即,新加坡Green Mark 标准在评价对象、评价定级、大类设置、条文整合等方面的修订思路可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更新修订提供启示。

关键词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新加坡Green Mark;版本修订;比较分析ABSTRACT From 2015 to 2018, Singapore's Green Mark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tandard System has been completely upgraded on the basis of the old vers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new and old versions, we find that the main changes are in the increase of standard applicable building types, the integration of specific standards for some building type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tage, the cancellation of certification level of evaluation, and the addition of indicators to reflect the evaluation stag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types. Besides, the Green Mark standard breaks with the original framework and innovatively integrates the contents of the articles from the concept of "climate adaptation,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intelligent health." In 2018, China published the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Criteria' to solicit public opinion. The revised standard is to be promulgated soon. The revised ideas of Singapore's Green Mark criteria in the aspects of evaluation object, evaluation grading, category setting and article integration, can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he updating and revision of China's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criteria.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criteria; Singapore's green mark; version revis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基金项目: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2017KB09):湿热地区绿色被动房集成设计研究。

新加坡绿色发展模式探析

新加坡绿色发展模式探析

48 |宏观视野新加坡绿色发展模式探析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8.01.010文 \ 定光莉 \ Ding Guangli \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人员,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摘要:新加坡的绿色发展模式在全球独树一帜。

其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引,以适宜的政策为依据,以强有力的法律为保障,绿色发展取得了卓越成就:环境方面,享有“花园城市”美誉,拥有多层次和广覆盖的绿化、高标准的卫生条件和通畅的交通;经济方面,人均G D P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具备一流的国际竞争力和发达的贸易;社会方面,实现了人民安居乐业,形成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生共荣、相得益彰的态势。

其绿色发展路径体现于:构筑绿色产业结构,充实绿色发展实力;组建科研生态系统,打造绿色发展平台;着眼国外需求市场,拓宽绿色发展空间;降低消耗与污染,缩小绿色发展成本。

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可为他国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智慧。

Study on Singapore Green Development Modes关键词:新加坡;环境;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是当今全球发展的时代旋律。

从内容上看,它涵盖适度开发和利用有限的生态容量,建设宜居的环境;在降低污染和排放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营造公平的社会,促进人类福祉。

从时间维度上看,它强调提高生产效率、坚持可持续性。

从空间维度上看,它伴随着城市化、人力和资本、资源的合理迁徙和配置。

从评价体系来看,它包括节能、增绿、减排、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几个方面。

纵观当代各国发展模式,新加坡应属绿色发展行列,被称为“亚洲最绿城市”。

新加坡城市狭小,人口密集度高,绿色发展的历程和实际成就如何?城市生态容量是已经超出承载还是能够供应高品质生活?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之间如何共生和互动?节能减排的成效如何?技术科研上有何优势?绿色发展经验如何推广?……本文尝试做一些探讨。

一、新加坡绿色发展的理念、政策与制度李显龙总理认为,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还要考虑人生与社会的目标,包括创造一个优雅的环境,拉近贫富之间的距离,使社会更和谐,适度保持经济增长,同时为人民带来高素质的社会条件。

Parkroyal Hotel:人造热带雨林

Parkroyal Hotel:人造热带雨林

Parkroyal Hotel:人造热带雨林-建筑论文Parkroyal Hotel:人造热带雨林文/ 张帆新加坡的建筑事务所WOHA 一直是绿色城市的倡导者,他们将绿色从自然引入到城市,不仅设计精湛,更使建筑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

新加坡花园酒店(Parkroyal Hotel)是由WOHA 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顶级商务酒店和办公楼。

这个项目展示出设计师如何在城市高层中保护绿色元素,同时在垂直层面上增加建筑多样性,最后形成一个惊人的,融合和可持续的建筑形式。

项目场地位于CBD,唐人街及克拉克港的交汇处,同时面朝Hong Lim 公园。

一个围起来的底座回应街道的规模,这个样子是从景观学中撅起的灵感。

这些轮廓是预制的混凝土模块,它们使综合体能够从基本的零件组装而成,形成雕塑般的造型。

平台底部借鉴了侵蚀岩石的横纹肌理,横向纹理缝隙间恰当的栽植了藤木和植被。

这个一直备受绿色团体及建筑机构推崇的花园酒店现已荣获新加坡绿色建筑最高荣誉BCA( 新加坡建设局) 绿色建筑白金奖(Green MarkPlatinum) 及成为新加坡首间使用太阳能系统的酒店,并获得太阳能先锋奖(Solar Pioneer Award),为业界开创先河。

巍然耸立的大楼,绿色盎然,流水潺潺。

美丽的热带花木与棕榈树点缀于空中。

形成天然氧吧,自然的天堂。

繁荣茂盛的绿色与周边临近公园连成一气,形成翠绿宏大的景观。

像镶嵌在云雾间的绿宝石,耀眼闪烁。

这所建筑利用延伸出来的层级结构布置酒店绿意,成为这所城市重要的绿色标示。

“花园酒店”拥有面积约1.5 万平方米、楼高四层的繁茂园林、瀑布、绿植梯田和花墙,是酒店总占地面积的两倍以上。

除了多种姿态各异的植物群将酒店院落装点得格外美丽,花园酒店更采用综合性节能节水措施,设计实现了建筑能源的自给自足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最少利用。

例如使用光线、雨水和动作感应器,以及集雨和NEWater(循环系再用水)。

景观上层收集的雨水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助灌溉底层的植物,这种设计可以用于其它的水景设计项目中。

新加坡绿色建筑评分标准 非居住类新建住宅

新加坡绿色建筑评分标准 非居住类新建住宅

BCA Green Mark for New Non-Residential Buildings Version NRB/4.0新加坡绿色建筑标志-非居住类新建建筑(第4版)框架‐新加坡绿色建筑标志‐非居住类新建建筑(第4版)分数分配—新加坡绿色建筑标志‐非居住类新建建筑(第4版)分类分数 最少30分能源相关要求 第一部分:能源效率NRB 1-1 建筑外壳的热性能-ETTV (A) 使用于空调领域12NRB 1-2 空调系统 30(A)合计-NRB 1-1到1-2 42NRB 1-3 建筑外壳-设计/热力参数 (B) 适用于除了停车场和公共区域的非空调领域35NRB 1-4 自然通风/机械通风 20(B)合计-NRB 1-3到1-4 55NRB 1-5 采光 (C)一般适用于所有领域6NRB 1-6 人工照明 12NRB 1-7 停车场通风 4NRB 1-8 公共区域的通风 5NRB 1-9 升降电梯和电动扶梯 2NRB 1-10 节能实践和特点 12NRB 1-11 可再生能源 20(C)合计- NRB 1-5 到 1-1161第一部分能源效率分数合计(A)+(B)+(C)116(最多)(II)其他绿色要求最少20分第二部分:水效率 NRB 2-1 节水装置10NRB 2-2 水的实用和泄露检测 2NRB 2-3 灌溉系统和景观 3NRB 2-4 冷却塔耗水量 2第二部分水效率分数合计 17第三部分:环境保护 NRB 3-1 可持续建筑 10NRB 3-2 可持续发展的产品 8NRB 3-3 绿地提供 8NRB 3-4 环境管理实践 7NRB 3-5 绿色交通 4NRB 3-6 制冷剂 2NRB 3-7 雨洪管理3第三部分环境保护分数合计 42第四部分:室内环境质量 NRB 4-1 热舒适 1NRB 4-2 噪声级1NRB 4-3 室内空气污染物2NRB 4-4 室内空气质量(IAQ)管理 2NRB 4-5 高频镇流器2第四部分室内环境质量分数合计8第五部分:其他绿色特性NRB 5-1 绿色特性和创新 7第五部分其他绿色特性分数合计 7绿色标志分数: 190(最多)新加坡绿色标志获得等级和必要条件绿色标志分数绿色标志等级90分以上(包含90分)白金级85 ~ <90 黄金+级75 ~ <85 黄金级50 ~<75 认证级非居住类建筑必备条件准则安装空调的建筑(1) 建筑外墙设计中,外墙热传导值(ETTV)计算方法和准则是依据建筑外墙热性能守则和这个标准。

新加坡东南亚的经济中心和绿色城市

新加坡东南亚的经济中心和绿色城市

新加坡东南亚的经济中心和绿色城市新加坡:东南亚的经济中心和绿色城市在东南亚地区,新加坡被视为经济强国和绿色典范。

它的迅猛发展和环境保护并行的模式,使得它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城市。

本文将探讨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和绿色城市的原因和方式。

一、东南亚的经济中心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中心,有着独特的优势。

首先,它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之间,成为东南亚以及全球贸易的枢纽。

其次,新加坡拥有强大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服务业,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在这里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此外,新加坡的政府采取了稳定的经济政策,鼓励外资投资,并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新加坡不仅仅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它也致力于保护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城市的建设与发展1.城市规划新加坡在城市规划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新加坡采取了高楼大厦和垂直绿化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

这不仅为居民提供了高品质的住房,同时也保留了大片绿化带和公共空间。

此外,新加坡的道路和交通系统也进行了精心规划,以提高城市运输效率并减少交通拥堵。

2.能源和水资源管理新加坡在能源和水资源管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由于缺乏天然资源,新加坡依赖进口能源,因此致力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此外,新加坡还发展了先进的水资源管理技术,如海水淡化和废水处理再利用,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3.生态保护与文化景观新加坡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

它建设了多个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保留了许多原生植物和动物物种。

新加坡还通过鼓励居民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高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此外,新加坡还注重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以维护城市的文化多样性。

4.可持续交通和城市农业新加坡致力于发展可持续交通系统和城市农业。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网络便捷快速,包括地铁、公交和出租车等。

此外,新加坡还推广鼓励居民骑自行车和步行的政策,以减少机动车使用和空气污染。

在城市农业方面,新加坡采用了垂直种植和屋顶种植等创新方式,实现城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城市的英语概念

绿色城市的英语概念

绿色城市的英语概念The concept of a green city refers to a sustainable urban environment that prioritiz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addresses ecological challenges. It emphasizes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conserving energy and water, promoting renewable resources, and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residents. Key characteristics of a green city include:1.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 Green cities implement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 systems, including efficient public transportation, bike lanes, and pedestrian-friendly walkways. This reduces reliance on private cars and encourages the use of eco-friendly modes of transportation.2. Renewable Energy: Green cities prioritize the use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such as solar, wind,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They promote the installation of solar panels, wind turbines, and other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to reduce reliance on fossil fuels.3. Waste Management: Green cities adopt efficient wast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cluding recycling and composting programs. They aim to minimize waste generation, promote proper waste disposal, and reduce landfill waste.4. Parks and Green Spaces: Green cities prioritize the cre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green spaces, including parks, gardens, and urban forests. These areas promote biodiversity, improve air quality, and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relaxation and recreation.5. Green Buildings: Green cities encourage the construction ofeco-friendly buildings that use energy-efficient technologies, such as green roofs,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energy-saving appliances. They promote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practices and green building certifications.6. 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 Green cities prioritize water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 practices. This includes rainwater harvesting, water-efficient irrigation systems, and promoting awareness about responsible water usage.7.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Awareness: Green cities emphasiz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awareness programs to engage residents, businesses, and institutions in sustainable practices. They organize events, workshops, and campaigns to promote eco-conscious behavior and raise awareness about environmental issues.The ultimate goal of a green city is to create a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urban environ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its residents while minimizing its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contributing to global efforts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不断发现有新意且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WOHA_专访

不断发现有新意且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WOHA_专访

27[ TOPIC ] 主题/花园城市,巨型城市 GARDEN CITY, MEGA CITYUED: 二位是如何选择并开始自己的建筑师生涯的? 你们是如何相识并决定一起工作的?WOHA :理查德在大学里学的是艺术,当他发现学艺术太过内省和孤独后,就决定转向建筑设计,不过直至今日他仍会花些时间来作画。

而黄文森从记事起就想成为一名建筑师。

我们是20 世纪90 年代初在凯瑞·希尔建筑事务所(Kerry Hill Architects)里共事的时候认识的。

我们合作得很愉快,而且发现彼此之间有很多共同的兴趣,也受到过很多同样的影响。

比如我们在大学时代都阅读收集了很多一样的书籍,新加坡和澳洲的建筑教育也颇为相似,而且建筑话题本身就是超越国界的。

所以我认为是缘分,也是因为我们身为同代人的缘故,合作起来很默契。

UED :WOHA 的第一个项目是什么?自第一个项目开始,公司是如何发展的?WOHA :第一个项目在华登岭路(Watten Estate Road),是12 栋半独立式住宅组成的别墅群。

在我们起步期做的都是私宅,但五年后我们开始转向大型公共和商业项目的开发。

目前WOHA 的项目已经涵盖了从总体规划和试验性建筑到表演艺术设施,从社区建设到教育类项目等各个领域。

公司项目遍布亚洲和澳洲各地,目前总部设在新加坡,并有90 多名员工。

UED:在这样一家成立了十多年并获奖无数的设计工作室,WOHA 有什么独特的公司文化、设计文化和管理文化么?WOHA :创办公司其实已有21年了。

在之前一系列专题巡展中我们有机会去回顾并反省了公司的起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建筑设计里所涉及的城市密度、自然景观、材质、传统建筑类型和人文等因素是我们一直以来在作品里探索的命题。

我们的设计方法是去不断发现创造有新意且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墨守成规,复制现有的标准模式。

我们总在想象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以此来思考改进工作的方法。

尽管我们在作品里有一些感兴趣的命题并且有的时候会把一些好想法运用进多个项目里,但我们并没有一种特定的标志性设计风格。

国内项目英文翻译

国内项目英文翻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863计划),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863 Progra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国家“九五”攻关项目,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Key Technolog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during the 9th Five-Year Plan Period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Supported by the Major Program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uring the 9th Five-Year Plan Period ,中国科学院重点资助项目,Supported by the Key Program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九五”国家医学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ique Foundation during the 9th Five-Year Plan Period,江苏省科委应用基础基金资助项目,Supported by the Applied Basic Research Progra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Found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Supported by the Ph. D.Programs Found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择优资助项目,upported by the Advanced Programs of Shanghai Branch,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Supported by the Major State Basic Research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973 Program),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Supported by National Science F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海外香港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Supported by Abroad Joint Research Fund for Young Scholars of Hong Kong ,不完全统计表明,国内期刊多习惯于将基金资助项目的信息作为论文首页的脚注,国外期刊则多将其作为“致谢”的一部分标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新加坡绿色城市研究项目10级城市规划张未 1465高密度阈值研究摘要紧凑的高密度发展往往被视为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目标,特别是鉴于当前令人担忧的城市扩张、土地与自然资源的滥用以及不佳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

根据1992年6月举行的国际环境会议所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行动计划”,布鲁塞尔的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城市环境绿皮书》主张城市应该开发成致密的城市核心,促进城市再生,重新利用或者最优化使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控制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多样性的工作、生活和玩乐的机会,对城市地块混合使用,保持城市活力和提倡公共交通的使用。

然而,密集的城市也带来一系列其他问题,例如城市污染、交通拥堵、热岛效应等社会相关问题,过度拥挤,没有足够的开放空间和公共设施,包括传染性疾病传播在内的公共健康问题,以及高住宿成本等。

因此,该研究项目的制定需要能够考虑到密度和可持续性之间的多元化联系。

该研究将重点研究高密度生活的可持续性,特别关注高密度发展对生活和工作环境产生的影响。

主要包含六个相关联而又各不相同的方面,将重点关注密度阈值、建筑形式与人们对其的感知。

此项研究将与其他有关城市微气候条件、城市绿化、能源和材料流动,城市交通问题和开放空间的界定等方面的研究相关,而这些指标都是是在高密度环境下对城市效率、功能、宜居性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考量。

新加坡已经是一个非常密集的城市。

我们如何进一步让城市的增长和发展在不损害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许多发展中城市,特别是在亚洲,也非常密集,我们如何把在那些生活密度较低的发达国家适用的规划与发展策略应用在这些发展中国家?此项研究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对高密度和城市形态的模拟研究该研究项目的结果根据“可持续城市发展和城市框架的基础范例,最佳范例”,这将是一个基于工作室的基础研究,模拟各种都市形式与高密度场景。

计算机建模技术将被用来展示高密度城市中是否采用高层建筑的不同城市环境,最初将从理论和案例研究模型对城市范围进行仿真模拟和测试,之后将根据微气候、城市空间和自然光照参数等不同参数考量。

2.人们对高密度居住地区的感知这项研究是一个在接受高密度居住这一先决条件下进行的知觉调查。

部分测试是通过计算机的仿真模拟过程让被测试者进行互动,而测试的感性反应将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拥挤、心理健康、舒适性,方便性和个人隐私。

城市交通模拟建模在学术界,城市经济学家们广泛关注公路运输和土地开发的关系。

常使用大规模的可计算的模型,例如,有效分配土地的道路和其他用途之间的关系,模拟道路通行能力、道路使用和平衡拥堵状况的收费。

然而,以上提到的模型以及其他模型在城市经济学往往都集中在简单的几何图形而且无法处理真实的交通网络。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采用一个综合的方法来解决土地利用和交通之间的相互作用。

传统的土地利用和交通建模模型,在城市活动的等级上只考虑居住地点和就业地点等问题。

随着城市活动的实现,模型的顺序与反馈环路将根据交通需求进行预测,生成各种各样的出行分布、交通方式选择和路线选择(交通分配)。

上述提到的基于分析的数学模型可以用于实现产生的交通、交通模式和交通需求预测过程。

而传统的建模框架没有网络表示法与高分辨率的运输系统存在,因此,路线的选择和拥堵无法被明确表示。

所以场景的旅游特征如道路定价、公共交通系统和行人运动通常在这幅图中缺失。

因此,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建立战略规划和微观模拟道路交通之间的联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现在可行的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表示城市交通环境的模型能够通过可视化与微观交通模拟从而细致、全面的描述出:交通网络(道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动脉)、交通控制设备(电脑交通信号系统)、交通信息(拥塞咨询,停车诱导)、交通操作(公交车道,车道限制,将限制,路边停车),运输方式(客车、出租车、公共汽车、交通线路、行人)等内容, 更重要的是,输入的交通模式(来源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而产生的交通起点和终点的数据)、交通行为(偏好模式和路线的选择,驾驶行为)和感知的交通条件可以建模并集成了仿真模型,方便观察与研究。

这种类型的集成模型将扩大我们的理解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城市活动和运输。

它还能系统化的展示城市活动与交通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土地利用和交通建立模型,将评估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促进公共交通的使用,减少人们对汽车依赖。

考虑到时间框架,将会有一个基于某个确定选区内的城市真实的规模研究。

结果可以在适当的地点进行测试,而这一项研究将来可能可以扩展到整个新加坡岛屿的范围。

可持续发展高密度环境下的城市空间规划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变化与空间扩张,计划性与人口的密集性,当代城市环境的集约化和杂合性,一种能够实现在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重新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受到了极大关注。

因此,我们过去的用于理解、分析、设计、重新设计和利用城市空间的方法再次挑战,既需要定量和定性和重新定义。

空间密度的增加不仅仅成为一项宝贵且富有争议性的事情,也经常因为一些临时性、不稳定和脆弱的条件,对不同用户和不同机构造成激烈的反响。

为了充分描述新兴混合的高密度城市空间的动态和复杂性,我们需要接受更包容、开放、灵活、综合和整体的方法,来分析城市空间设计。

这包括考虑到更多的随机性和定性时间维度的同时,主要专注于复杂的关系和规划空间类型,以及利用率和管理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对个人和静态维度进行考虑。

虽然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类型的城市空间,如街道,广场,市场,我们仍然会遇到一些关于新兴的在今天日益复杂和杂交的城市空间。

因此,现有的文献和研究没有提供专门针对高密度空间环境的具体的价值观和标准。

这项研究涉及的范围探索空间(硬件),功能(软件)和组织组件,塑造当代城市空间在城市高度密集和复杂的条件下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复杂关系。

其主要目标是勾勒出原有的城市空间框架,以及一个集成的计算工具 - 工具的城市空间分析(TUSA),发展在高密度条件下的新兴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排序,评估,分析,推测以及指导决策的设计和生活力规划。

最终,这项研究的目标是这个过程可视化,并提供全面、创新并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手段,理解的关键属性,塑造新的城市空间,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设计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本研究“可持续的高密度环境的城市空间规划中心”是由亚洲城市(CSAC),设计与环境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推行。

这项研究是在与新加坡市建局(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国家公园局,国家公园局(新加坡)和HDB(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合作,由新加坡国家发展部(MND)提供资金。

锻造可持续发展的亚洲城市未来:城市再生案例研究简介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迅速,给亚洲城市的物理和社会性质带来了大规模的变化。

这一点在许多城市,改造现有城区和新市区时出现见证。

对于亚洲城市来说,城市的再生过程的规划和相关设计对于其可持续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最初城市再生这个概念在英美地区的城市被引入是为了解决城市内部的恶化问题。

然而在国际上,这一举措也因其带来的包括迫使原居民背井离乡,本土风貌建筑被拆除,城市质量变化等负面影响而为人所知。

在许多情况下,城市再生带来了急剧变化,以现代化的名义而需要拆除历史建筑和地区。

这些变化往往会导致擦除这些地方的集体记忆;侵蚀社交网络和现有的社区存在。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城市再生,还引入了城市化创新之路。

事实上,对于每一个消极的经验,可以发现也许同样大量的鼓励再生项目的例子,那些过时的,被遗弃的或废弃的地区在经济上和社会方面对已恢复活力再次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做出贡献。

此外,再生规划也成为了可持续发展中一种可以维持保持社会的有形化与无形化两方面内容的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

只有当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的问题都得到解决,才能实现一个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同时需要通过确定的政策、发展战略和实际措施,根据当地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回应。

过去,亚洲已经有了从西方学习来的对城市规划和制定管理理论的理解,而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从自身的城市出发,在我们的城市的字里行间找出答案。

在亚洲许多城市的项目本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并呈现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规划策略和实践,并帮助制订更强的城市政策影响亚洲城市的城市变化的步伐和形式。

目的和目标本次研讨会和会议的目的是汇集对市区重建工作,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接地的经验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别是亚洲的城市再生提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提供了讨论对亚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市再生的贡献全面的研究。

其他的目的是提出来讨论一系列被记录在案的都市再生案例研究。

从而使我们的研究团队,从中可以得出有益的经验教训。

可持续高密度城乡项目的城市指标体系根据2006年修订的联合国“世界人口中程预测“为基础,到2050年世界人口为92亿。

预计人口增长的大部分将在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城市。

今天,已经超过5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

亚洲的城市化的速度超过了其他世界各地的城市,目前的城市化发生在已经非常密集的城市中心。

研究这种情况的学者都强调,高城市化率将导致现有的资源面临极端的压力,如果没有妥当解决的话将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潜在的问题将包括住房和就业不足,紧张的城市基础设施,交通拥堵,城市污染,以及能源、食品和饮水安全问题。

还有一些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如公共健康不佳,犯罪率的增长,受侵害的邻里关系,失去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等相关的问题。

越来越多,市政府,规划者,开发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不得不开始思考新的规划和战略,乡镇项目,来解决一下计划中的前期问题。

由于人口压力和土地制约,设想这中的乡镇将有越来越高的密度。

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在这种高密度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保证居民仍然享受健康和有利的生活环境吗?我们怎样才能规划,设计和实施这些乡镇的建设,让他们在社会、经济、环境方面都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研究项目中,我们设想一个假设的乡镇10万人口,坐落在约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并寻求制定相关城市指标支持的规划和设计过程。

而最终目的是为了确保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鉴于目前在世界上很少如此规模的乡镇,有必要制定这样的指标体系,遵从实验的标准量化的“第一原理”。

并且,该研究将利用不同密度分布在其他城市的项目经验后,制定了相关的原则和指标集。

这项研究的主要目标是:1.在可持续发展和宜居乡镇的主题下,探索和分析现有相关的国际案例研究2.在密集的环境中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和宜居乡镇原则3.制定一个城市的指标体系,可以支持高密度的亚洲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的乡镇规划。

研究高层建筑混合用途发展:混合功能、空间与垂直交通有关案例简介这项研究将集中在高层混合用途的建筑所产生的组合功能空间问题的理解。

虽然这种类型的建筑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但相比典型的单用途建筑,混合用途的建筑物被认为很难在建筑设计中实现高效的空间与合理性的垂直交通运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