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课件-《语文(第六版下册 )》-A01-2701 18 群英会蒋干中计
合集下载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

“赤壁之战”处于守势的一方是东吴。东吴的不少官员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无心应战,力主投降。出使到东吴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驳倒了主降派,使孙权坚定了迎战的决心。孙权任命坚决拒曹的周瑜为都督,率兵抗曹。周瑜认为敌我双方的兵力虽然悬殊很大,但曹操渡江犯了兵家大忌,“素不习水战”是其致命的弱点。周瑜用了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和火攻等计谋最终大败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中国风活动策划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汇报人姓名
《水浒传》 — 施耐庵、罗贯中·元末明初
01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02
《西游记》 — 吴承恩 · 明代
03
《红楼梦》 — 曹雪芹 · 清代
04
四大古典名著
群英会蒋干中计
罗贯中 ·《三国演义》
01
2
1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传说是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曾共同从事著作.
故事线索(反间计)
可以便宜行事 (biàn﹒yi)不须请示灵活处置。
万弩齐发 (nǔ)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迤俪前行(yǐlǐ)曲折连绵。
碇石(dìng)系船的石墩。
觥筹交错(gōng)古代用兽脚做的酒器。
谙习水战(ān)熟悉。
一齐轮转橹棹(zhào)船桨。
不胜酒力(shèng)能承担,能承受。
故事发展
故事发展
故事高潮
故事高潮
故事结局
故事尾声
本文塑造了周瑜、蒋干、曹操三个人物形象:
01
02
03
04
情节 性格特征
毁书斩使 —— 年轻
挫败曹军 —— 精通战术
05
暗窥曹寨 —— 有胆有识
故事开端:第三段
中国风活动策划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汇报人姓名
《水浒传》 — 施耐庵、罗贯中·元末明初
01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02
《西游记》 — 吴承恩 · 明代
03
《红楼梦》 — 曹雪芹 · 清代
04
四大古典名著
群英会蒋干中计
罗贯中 ·《三国演义》
01
2
1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传说是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曾共同从事著作.
故事线索(反间计)
可以便宜行事 (biàn﹒yi)不须请示灵活处置。
万弩齐发 (nǔ)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迤俪前行(yǐlǐ)曲折连绵。
碇石(dìng)系船的石墩。
觥筹交错(gōng)古代用兽脚做的酒器。
谙习水战(ān)熟悉。
一齐轮转橹棹(zhào)船桨。
不胜酒力(shèng)能承担,能承受。
故事发展
故事发展
故事高潮
故事高潮
故事结局
故事尾声
本文塑造了周瑜、蒋干、曹操三个人物形象:
01
02
03
04
情节 性格特征
毁书斩使 —— 年轻
挫败曹军 —— 精通战术
05
暗窥曹寨 —— 有胆有识
故事开端:第三段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

以史料为基本依据,但又不拘泥于史料,而是 按照历史生活的本质,进行精炼的概括和合理 的虚构,既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又体现了艺术 的真实。
• 本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是 赤壁之战的著名片断。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 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为施耐庵学生,两人曾共同从事 创作。他著有十七种通俗演义,代表 作《三国演义》,最早版本为明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我国古代著 名的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 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情节 (1)毁书斩使 (2)挫败曹军 (3)暗窥曹寨 (4)定反间计 (5)款待蒋干 (6)舞剑作歌 (7)施反间计 (8)细作来报
文章结构
一: 开端 周瑜决定除掉蔡瑁、张允。
二: 发展 高潮 周瑜巧施反间计,蒋干中计。
三: 结局 尾声 曹操杀蔡、张二人,周瑜计成 。
问题探究1
• 周瑜为什么“毁书斩使”? • 回击挑衅 • 以示决心 • 激励士气
言罢大笑 豪放自信,躇踌满志,睥睨群雄
周瑜之“笑”
• 对文章的主要人物周瑜的刻画,作者着意于 对其“笑”的描写。
• 这“笑”,有天赐良机的得意,有对愚笨对 手的嘲弄鄙视引诱,有对自己功成名就的情 不自禁的炫耀。笑”中有心理,“笑”中有 性格,“笑”中有计谋,,“笑”中有成功。
• 总之,对周瑜“笑”的描写,洗练传神,使 人物之风采神韵,跃然纸上,真可谓“着一 ‘笑’字,境界全出”。
一、整体阅读,概括情节
整体阅读,按照小说序幕、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 概括小说情节。
周瑜毁曹操书斩了来使,初战告捷后,夜窥曹 军水寨,下决心除掉蔡瑁、张允。此时蒋干请 命说降,周瑜定计,接着大会群英,巧设妙计, 引诱蒋干进入圈套,蒋干偷盗书信,并坚信书 信内容属实。蒋干回报,曹操中计,误杀蔡张 二人。最后反间计成功,周瑜大喜。
• 本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是 赤壁之战的著名片断。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 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为施耐庵学生,两人曾共同从事 创作。他著有十七种通俗演义,代表 作《三国演义》,最早版本为明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我国古代著 名的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 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情节 (1)毁书斩使 (2)挫败曹军 (3)暗窥曹寨 (4)定反间计 (5)款待蒋干 (6)舞剑作歌 (7)施反间计 (8)细作来报
文章结构
一: 开端 周瑜决定除掉蔡瑁、张允。
二: 发展 高潮 周瑜巧施反间计,蒋干中计。
三: 结局 尾声 曹操杀蔡、张二人,周瑜计成 。
问题探究1
• 周瑜为什么“毁书斩使”? • 回击挑衅 • 以示决心 • 激励士气
言罢大笑 豪放自信,躇踌满志,睥睨群雄
周瑜之“笑”
• 对文章的主要人物周瑜的刻画,作者着意于 对其“笑”的描写。
• 这“笑”,有天赐良机的得意,有对愚笨对 手的嘲弄鄙视引诱,有对自己功成名就的情 不自禁的炫耀。笑”中有心理,“笑”中有 性格,“笑”中有计谋,,“笑”中有成功。
• 总之,对周瑜“笑”的描写,洗练传神,使 人物之风采神韵,跃然纸上,真可谓“着一 ‘笑’字,境界全出”。
一、整体阅读,概括情节
整体阅读,按照小说序幕、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 概括小说情节。
周瑜毁曹操书斩了来使,初战告捷后,夜窥曹 军水寨,下决心除掉蔡瑁、张允。此时蒋干请 命说降,周瑜定计,接着大会群英,巧设妙计, 引诱蒋干进入圈套,蒋干偷盗书信,并坚信书 信内容属实。蒋干回报,曹操中计,误杀蔡张 二人。最后反间计成功,周瑜大喜。
《群英会蒋干中计》me-精PPT文档17页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群英会蒋干中计》me-精
21、没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

《群英会蒋干中计》PPT 课件
这个PPT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揭示背后的智谋 与决策,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背景介绍
1 群英会概述
讲述了三国时期蒋干使用谎报军情和伏击计等计谋,成功中计了司马懿和关羽,一举扭 转了战局。
2 蒋干的身份和背景
蒋干是刘备的丞相顾命大臣,在战略和计谋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和能力。
感悟
通过《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我们可以认识到 智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个人、企业或者 国家等不同方面的启示。
对于个人、企业或者国家等方面的启示
该故事提醒我们要善于思考和运用策略,充分发挥 自身潜力,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蒋干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蒋干的成功在于善于运用谎报和计谋战术,但也需要注意计策泄漏和计谋被识破的风险。
对军事谎报的思考
军事谎报作为一种战略手段,既具有可行性,又需要谨慎使用以避免产生负面后果。
对计谋策略的思考
蒋干的计谋展示了灵活和独特的战略思维,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启示,运用巧妙的策略应对各 种挑战。
总结
Hale Waihona Puke 要内容1开局一波操作——谎报军情
通过虚假的军情报告,蒋干成功让司马懿产生错误的判断,并在关键时刻发起反 击。
2
狙击关羽——伏击计
蒋干运用伏击计将关羽逼入困境,迫使其丢盔弃甲,最终斩杀了这位无敌的武将。
3
慑服貂蝉——罗刹阵
为了慑服貂蝉,蒋干利用罗刹阵的奇特布局,瓦解了貂蝉的危机,赢得了胜利。
教训与启示
这个PPT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揭示背后的智谋 与决策,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背景介绍
1 群英会概述
讲述了三国时期蒋干使用谎报军情和伏击计等计谋,成功中计了司马懿和关羽,一举扭 转了战局。
2 蒋干的身份和背景
蒋干是刘备的丞相顾命大臣,在战略和计谋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和能力。
感悟
通过《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我们可以认识到 智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个人、企业或者 国家等不同方面的启示。
对于个人、企业或者国家等方面的启示
该故事提醒我们要善于思考和运用策略,充分发挥 自身潜力,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蒋干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蒋干的成功在于善于运用谎报和计谋战术,但也需要注意计策泄漏和计谋被识破的风险。
对军事谎报的思考
军事谎报作为一种战略手段,既具有可行性,又需要谨慎使用以避免产生负面后果。
对计谋策略的思考
蒋干的计谋展示了灵活和独特的战略思维,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启示,运用巧妙的策略应对各 种挑战。
总结
Hale Waihona Puke 要内容1开局一波操作——谎报军情
通过虚假的军情报告,蒋干成功让司马懿产生错误的判断,并在关键时刻发起反 击。
2
狙击关羽——伏击计
蒋干运用伏击计将关羽逼入困境,迫使其丢盔弃甲,最终斩杀了这位无敌的武将。
3
慑服貂蝉——罗刹阵
为了慑服貂蝉,蒋干利用罗刹阵的奇特布局,瓦解了貂蝉的危机,赢得了胜利。
教训与启示
群英会蒋干中计详解PPT课件

第17页/共25页
三、小说的人物:
周瑜: 足智多谋,豪放自信 蒋干: 愚蠢而又自作聪明 曹操: 多疑,刚愎自用
第18页/共25页
比较鉴赏:
小说塑造人物运用了哪些方法? 这与西方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 什么不同?
第19页/共25页
研究与鉴别:
请结合课后练习三看一段史料,将这 则史料同小说作一下比较,看看小说 里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内容是虚 构的? 这样做有助于了解历史小说与历史的 联系和区别。
第21页/共25页
相同之处:
一、历史上确有蒋干这个人。 二、赤壁之战前,蒋干确曾往东吴游说过周瑜 而没有成功。 三、周瑜确曾设宴招待过蒋干并请他参观军营 仓库等。 四、有些对话(如周瑜迎接蒋干时说的话)是 照录史料,有些略有变化.
第22页/共25页
历史与小说不合的地方:
历史上
小说中
1.曹操从扬州请来蒋干去游说周 1.蒋干自荐往江东游说周瑜.
“周瑜诈睡,是骗蒋干;蒋干诈睡,又骗周瑜。 周瑜假呼蒋干,是明知其诈睡;蒋干不应周瑜,是 不知其诈呼。 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是醒,醒 却是梦。妙在先说破他是说客,使他开口不得;又 妙在说他不是说客,一发使他开口不得。 妙在梦中 呼子翼、骂曹贼,一发使他十分疑惑。周瑜假做极
疏,却步步是密;蒋干自道极乖,却步步是呆。”
第23页/共25页
作业:
一、小说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二、请结合课文,自选角度, 写一篇文学评论,题目自拟。
第24页/共25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5页/共25页
(曹、吴实力相差太悬殊。曹军号称八十万 兵马,东吴“五万难猝合”。)
第9页/共25页
2.阅读《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前三段文 字看,曹、吴在力量对比上呈现怎样一种 形势?这一形势对情节的发展及人物的塑 造有什么作用?
三、小说的人物:
周瑜: 足智多谋,豪放自信 蒋干: 愚蠢而又自作聪明 曹操: 多疑,刚愎自用
第18页/共25页
比较鉴赏:
小说塑造人物运用了哪些方法? 这与西方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 什么不同?
第19页/共25页
研究与鉴别:
请结合课后练习三看一段史料,将这 则史料同小说作一下比较,看看小说 里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内容是虚 构的? 这样做有助于了解历史小说与历史的 联系和区别。
第21页/共25页
相同之处:
一、历史上确有蒋干这个人。 二、赤壁之战前,蒋干确曾往东吴游说过周瑜 而没有成功。 三、周瑜确曾设宴招待过蒋干并请他参观军营 仓库等。 四、有些对话(如周瑜迎接蒋干时说的话)是 照录史料,有些略有变化.
第22页/共25页
历史与小说不合的地方:
历史上
小说中
1.曹操从扬州请来蒋干去游说周 1.蒋干自荐往江东游说周瑜.
“周瑜诈睡,是骗蒋干;蒋干诈睡,又骗周瑜。 周瑜假呼蒋干,是明知其诈睡;蒋干不应周瑜,是 不知其诈呼。 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是醒,醒 却是梦。妙在先说破他是说客,使他开口不得;又 妙在说他不是说客,一发使他开口不得。 妙在梦中 呼子翼、骂曹贼,一发使他十分疑惑。周瑜假做极
疏,却步步是密;蒋干自道极乖,却步步是呆。”
第23页/共25页
作业:
一、小说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二、请结合课文,自选角度, 写一篇文学评论,题目自拟。
第24页/共25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5页/共25页
(曹、吴实力相差太悬殊。曹军号称八十万 兵马,东吴“五万难猝合”。)
第9页/共25页
2.阅读《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前三段文 字看,曹、吴在力量对比上呈现怎样一种 形势?这一形势对情节的发展及人物的塑 造有什么作用?
《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

通过对周、蒋、曹这三个 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 题是什么?
主题思想
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 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 斗争,赞美周瑜的卓越军事才 干,也告诉了我们知彼知己方 能百战百胜的道理。
作业:
❖ 1.你在周瑜身上学习 到了什么?(200字左 右小作文)
谢 谢 !
思考
❖ 1、蒋干是谁?
❖ 1、曹操帐下幕宾。
❖ 2、“中计”指中谁的计? ❖ 2、周瑜的计。
❖ 3、“计”指什么计谋? ❖ 3、反间计。
❖ 4、计谋的目的是什么? ❖ 4、杀蔡、张二人。
❖ 5、设此计的原因呢?
❖ 5、二人 “深得水军之妙”
❖ 6、周瑜怎么知道的呢? ❖ 6、亲往探寨。
❖ 7、计谋的结果呢?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 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 着密信的桌子的?
❖答 : 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 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 “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 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 直至“抵足而眠”。②装醉。“大笑畅 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 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 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 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答 : 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 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 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 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 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 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 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 军法”。
❖ 答: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 因果关系。
❖ 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 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 举;由于这两人训练水军得法才引来周 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是 周瑜设计的背景。
群英会蒋干中计(ppt)

《群英会蒋干中计》 34
轻松时刻 — 歇后语积累
28、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29、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30、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31、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32、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33、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34、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群英会蒋干中计》 21
周瑜之“笑”
周瑜之“笑”
对文章的主要人物周瑜的刻画,作者着意于
对其‚笑‛的描写。 这‚笑‛,有天赐良机的得意,有对愚笨对 手的嘲弄鄙视引诱,有对自己功成名就的情 不自禁的炫耀。笑‛中有心理,‚笑‛中有 性格,‚笑‛中有计谋,,‚笑‛中有成功。 总之,对周瑜‚笑‛的描写,洗练传神,使 人物之风采神韵,跃然纸上,真可谓‚着一 ‘笑’字,境界全出‛。
《群英会蒋干中计》 25
主题思想
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 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周 瑜的卓越军事才干,也告诉了我们知 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的道理。
《群英会蒋干中计》
27
课堂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 1、吾当作何计破之?
我该用什么办法来打败他呢? 2、公瑾别来无恙? 公瑾分别以后你好吗? 3、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 东吴兵力少,(我们)反而被(他们)打败,这是你们 作战不用心啊! 4、吾之粮草,颇足备否? 我的粮草是不是准备得很充足呢? 5、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 周瑜城府很深,捉摸不透,不是用言语能够说动他的。
都古一观白 付今壶看发 笑多浊秋渔 谈少酒月樵 中 事 喜 江 春 明 。,相风渚 杨 逢。上 慎 : ,
几青是浪滚 度山非花滚 夕依成淘长 阳旧败尽江 红在转英东 。,头雄逝 空。水 : ,
轻松时刻 — 歇后语积累
28、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29、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30、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31、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32、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33、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34、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群英会蒋干中计》 21
周瑜之“笑”
周瑜之“笑”
对文章的主要人物周瑜的刻画,作者着意于
对其‚笑‛的描写。 这‚笑‛,有天赐良机的得意,有对愚笨对 手的嘲弄鄙视引诱,有对自己功成名就的情 不自禁的炫耀。笑‛中有心理,‚笑‛中有 性格,‚笑‛中有计谋,,‚笑‛中有成功。 总之,对周瑜‚笑‛的描写,洗练传神,使 人物之风采神韵,跃然纸上,真可谓‚着一 ‘笑’字,境界全出‛。
《群英会蒋干中计》 25
主题思想
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 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周 瑜的卓越军事才干,也告诉了我们知 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的道理。
《群英会蒋干中计》
27
课堂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 1、吾当作何计破之?
我该用什么办法来打败他呢? 2、公瑾别来无恙? 公瑾分别以后你好吗? 3、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 东吴兵力少,(我们)反而被(他们)打败,这是你们 作战不用心啊! 4、吾之粮草,颇足备否? 我的粮草是不是准备得很充足呢? 5、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 周瑜城府很深,捉摸不透,不是用言语能够说动他的。
都古一观白 付今壶看发 笑多浊秋渔 谈少酒月樵 中 事 喜 江 春 明 。,相风渚 杨 逢。上 慎 : ,
几青是浪滚 度山非花滚 夕依成淘长 阳旧败尽江 红在转英东 。,头雄逝 空。水 : ,
群英会蒋干中计学习教育课件PPT

蒋干中计
罗贯中
1、蒋干是谁?
1、曹操帐下幕宾。
2、“中计”指中谁的计?2、周瑜的计。 3、“计”指什么计谋? 3、反间计。 4、计谋的目的是什么? 4、杀蔡、张二人。
5、设此计的原因呢? 7、计谋的结果呢?
5、二人 “深得水军之妙” 7、曹操误杀此二人。
6、周瑜怎么知道的呢? 6、亲往探寨。
1
谢谢大家!
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
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
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
逼,精密周到);他年轻潇洒,豪放 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 的几次大笑)。
周瑜,东汉末年东吴著名将领。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
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 病故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
课后大家依据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小结:怎样分析人物形象
※要联系故事情节来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要透过生动描写来领略人物的内心。
※要看到人物身上打上的时代环境的烙印, 认识到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时代问题。
段欣 赏 “ 群 英 会 ” 片
课后作业 ——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描写方法
1、小练笔:蒋干盗信时,周瑜和 蒋干的心理活动。 2、课后“思考与练习”四。 (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曹操三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2、从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上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思考:⑴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⑵本文在神态描写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一字传神
周瑜之“笑” 蒋干之“愕(惊)” 曹操之“怒”
找神态“笑” 看为何而 “笑” (1 )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稳住蒋干,让他上钩。
罗贯中
1、蒋干是谁?
1、曹操帐下幕宾。
2、“中计”指中谁的计?2、周瑜的计。 3、“计”指什么计谋? 3、反间计。 4、计谋的目的是什么? 4、杀蔡、张二人。
5、设此计的原因呢? 7、计谋的结果呢?
5、二人 “深得水军之妙” 7、曹操误杀此二人。
6、周瑜怎么知道的呢? 6、亲往探寨。
1
谢谢大家!
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
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
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
逼,精密周到);他年轻潇洒,豪放 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 的几次大笑)。
周瑜,东汉末年东吴著名将领。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
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 病故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
课后大家依据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小结:怎样分析人物形象
※要联系故事情节来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要透过生动描写来领略人物的内心。
※要看到人物身上打上的时代环境的烙印, 认识到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时代问题。
段欣 赏 “ 群 英 会 ” 片
课后作业 ——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描写方法
1、小练笔:蒋干盗信时,周瑜和 蒋干的心理活动。 2、课后“思考与练习”四。 (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曹操三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2、从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上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思考:⑴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⑵本文在神态描写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一字传神
周瑜之“笑” 蒋干之“愕(惊)” 曹操之“怒”
找神态“笑” 看为何而 “笑” (1 )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稳住蒋干,让他上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瑜认识到要打败曹操,必须先除蔡、张二人。在
这种背景下,周瑜抓住蒋干前来劝降的机会,设计
出一套巧妙的计策,经过周密的布置,终于使蒋中
计,使曹操错杀蔡、张二人,达到削弱曹操水军实
力的目的,为后来的赤壁会战赢得了有利的形势。
前一节
后一节
回目录页
整
本文虽然是长篇小说节选,但在情节上有着相对
体
的完整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线索很清楚。试概括情节内容,并在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对他的暴戾、奸诈,也有所表现。他南征得
手,不可一世,致书周瑜,语气倨傲;周瑜毁书斩
使,他“大怒”出兵。他明知中计,却不肯认错,
以蔡、张二人“怠慢军法”来掩饰自己。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假做极疏,却步步是密;蒋干自道极乖,却步步是 呆,写来真是好看。”两个人各怀鬼胎,周瑜诈,
蒋干也诈,一个诈得巧妙,一个诈是笨拙。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蒋干为什么会上当
1.周瑜的策划周密。
示
2.蒋干本身才疏学浅,愚拙欠虑。
3.蒋干劝降未果,求功心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人
1.试分析周瑜、蒋干两个人物形象。
返回
上一页
回目录页
提 蒋干
蒋干志大才疏,自命不凡,其实愚拙可笑。首先
示 是他过高地会计了自己,过低地估计了周瑜。他在
曹操面前夸下出大言,本想马到成功,但初见周瑜
便遭迎头一击,口堵语塞。群英会上,周瑜的故作 姿态和威慑力量使他尴尬被动,听凭摆布,再了情
节不得口。其次,由于他贪功的一念,使他把周瑜
的“假象”当作“真象”,不自觉地吞下周瑜所垂 的香饵。遇事少智寡谋,糊里糊涂被人家当枪使,
“笑曰”,是对蒋干自我掩饰的愚蠢感到可笑。 “笑而挽其臂”,则是故作亲热,欲擒故纵,带有 捉弄意味。“闻干至”而笑,是看透了蒋干来意的 自得之情和来得正合吾意的喜悦之情的流露。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周瑜的“笑”和“大笑”
3.太史慈应诺,按剑坐于席上。蒋干惊愕,不
示 敢多言。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
研
1.文中多处描写了蒋干的“笑”和“大笑”,把
读 它们找出来,联系上下文,揣摩它们表现了周瑜怎
1 样的性格特征。
2.蒋干在去东吴之前,有着怎样的言行?到了东
吴之后,面法?有着怎样的好处?
前一节
后一节
回目录页
提 周瑜的“笑”和“大笑”
1.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闻干至,笑谓诸将曰:
物
2.课文描写曹操的文字不多,但其形象却分外鲜 明。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形象特征。
形
象
前一节
回目录页
提 周瑜
周瑜是一个年轻潇洒、豪爽自信、勇敢善战、足
示 智多谋的将官形象。他既有大决断的气魄,又有捕
捉小战机的敏锐。他充分认识到,只有除了蔡、张 二人才能在战局中占得主动,这是他战略上英明。 巧借蒋干来访定计,表现了捕捉机会的能力。从定 计,到用计,到蒋干中计,周瑜对反间计的谋划和 实施缜密周到,每个细节都天衣无缝。周瑜还善于 指挥战斗,三江口初捷就说明了这一点。周瑜少年 得志,豪放自信,这种性格和气质充分体现在群英 会过程中的三次“笑”和“大笑”的音容笑貌中, 也体现在舞剑、作歌和狂吟等一系列举止中。
人来降。”
曹操问他与周瑜关系如何。蒋干说:“丞相放心。
干到江左,必要成功。”
曹操问他要带哪些东西。蒋干说:“只消一童随
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
此时的蒋干意气洋洋,仿佛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到了东吴之后的表现
先写他的“昂然”,再写的“愕然”“惊
示 愕”“面如土色”“大惊”。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表现手法及其好处
作者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这样写,使人物前
示 后对照,形成曲折,凸显了蒋干外强中干、言过其
实的性格特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回目录页
课 阅读第7至8段,思考下列问题:
文
1.瑜、干二人同榻就寝,各自是怎样的表现?体
研 现了各自怎样的心理特征?
读
2.蒋干为什么会上当?
把
1.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在三江口战
握 斗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2.曹操斩杀蔡、张二将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
“细作探知”一段?
前一节
后一节
回目录页
提
1.序幕(第1、2段), 周瑜毁书斩来使,
曹操败阵责蔡张。
示
2.开端(第3、4段), 公瑾楼船探水寨,
子翼轻舟说江东。
3.发展(第5、6段), 暗定奇计留说客,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周瑜的“笑”和“大笑”
5.瑜执干手曰:“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
示 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
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
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 蒋干面如土色。”
“言罢大笑”,是对蒋干的嘲弄,也表现自己立 场坚定
上一页
下一页
课文选至“细作探知”这一段,情节才完整。同
示 时,与周瑜开头所说的“吾必除设计除此二人,然
后可以破曹”相呼应,充分反映了周瑜对除掉蔡、 张二人的高度重视,进一步体现了周瑜反间计对整 体赤壁之战的战略意义。
返回 回目录页
课 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充分表现人物性 文 格。阅读第4至6段,思考下列问题。
2
前一节
后一节
回目录页
提 瑜、干二人同榻就寝的表现及心理特征
清初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有一段精彩评论:“周瑜
示 诈睡,是骗蒋干;蒋干诈睡,又骗周瑜。周瑜假呼
蒋干,是明知其诈睡;蒋干不应周瑜,是不知其诈
呼。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之醒,醒却是 梦。……妙在梦中呼子翼、骂操贼,使他十分疑惑;
又妙在醒来却忘呼子翼,益发使他十分疑惑。周瑜
故
曹操平定北方后,打算南下消灭刘表、刘备、孙
权等势力,以统一全国。这时正好刘表病死,其子
事 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得了荆州后,任命降将蔡瑁、
背 张允为水军都督,准备顺江而下,吞并东吴。孙权
景
经过一阵犹豫之后,接受了诸葛亮的劝说和鲁肃、 周瑜等主战派的主张,决定联刘抗曹。曹操兵多将
广,又有蔡瑁、张允训练水军,形势对东吴不利。
示 瑜毁书斩使,遂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军三江口战
败,遂有蔡、张二人操练水军之举;由于二人整治 水军得法,吸引周瑜来探,才促使周瑜下决心除掉 这两个人。如果课文不从周瑜毁书斩使选起,而从 周瑜决定除掉蔡、张二人选起,就显得突兀,也不 足以显示出周瑜除掉蔡、张二人在战略上的意义。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
第六版下册
18 群英会蒋干中计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品
作者介绍 故事背景 整体把握 课文研读 人物形象
作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
者
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现在山西太原) 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其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
简 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
畅饮。” “大笑畅饮”,既有对蒋干不敢多言的嘲笑,又
有缓和酒宴气氛的作用,表现了周瑜掌握了斗争主
动权的得意与豪放。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周瑜的“笑”和“大笑”
4.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
示 不曾望有今日。”
“佯醉大笑”,有意夸耀自己功业成就,傲视蒋 干,使他不敢游说。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周瑜的“笑”和“大笑”
5.瑜执干手曰:“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
示 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
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
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 蒋干面如土色。”
“言罢大笑”,是对蒋干的嘲弄,也表现自己立 场坚定
上一页
还以为抢了头功,确实是愚蠢可笑之至。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页
提 曹操
曹操本是老谋生算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他聪明
示 一世,糊涂一时。他之所以中计,也有两个原因:
一是知人不明,用人不当,轻信蒋干可以凭“同窗
交契”之情离间东吴;二是多疑而又刚愎自用,用
了蔡、张二人,却又不信任他。当然,他毕竟老练,
所以马上省悟过来“吾中计矣”。
大张筵席会群英。
4.高潮(第7、8段), 周瑜佯醉设钓饵,
蒋干假寐盗伪书。
5.结 局(第9段), 蒋干懵懂传伪书,
曹操盛怒斩蔡张。
6.尾 声(第10段), 细作探知报江东,
周郎狂喜解患忧。 返回
前一节
后一节
回目录页
提 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在三江口战斗选起
因为这两个情节与周瑜定计有因果关系。由于周
介 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等。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
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章回小
说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
一的整体。
后一节
回目录页
回目录页
提 “笑”和“大笑”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特征
周瑜的一笑再笑,表现了他的足智多谋,沉着从
示 容,慷慨豪放的性格特征,反映了作为政治家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