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周练试(学生用)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一年级(B)实验班历史周练卷(二)

高一年级实验班历史周练卷(B部)4.1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3分,共90分)1.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2.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3. “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
……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
”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A.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B.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C.美国需要缓和对华关系以对抗苏联D.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台湾问题解决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策略也发生相应调整,主要目标是( )A.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孤立政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C.解决国家安全问题D.联合美国对抗苏联5.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新中国建立初期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③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④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演讲时说:“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
……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江西省信丰中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周练四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周练四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外来文化的传入B.政治生活的影响C.社会经济的影响D.传统观念的继承2. 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
“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3.世界文明丰富多彩,总是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我们在观察各地区衣食住行的生活特征和考察各民族在思想意识文化的差异时,分析其原因必须考虑的是 ( )①地理环境②生产方式③历史传统④民族心理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4.某市历史教研网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及物质变化的网页链接,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A.流行语言B.基因工程C.菜篮子工程D.安居工程5. 一位研究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学家说“地理大发现的早期的进行是在中世纪的种种动机和设想的伴随下,独自开始的。
”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这种“动机”和“设想”,主要表现在A、实现了宗教扩张的目标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C、获得了巨额的财富D、到达了印度和中国6.有关西式服饰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有①民间仿效西式服装之风开始萌动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进行改革③民国政府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④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7.关于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下列正确的是①由通商口岸向内地发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8. 在历史上,奥运会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情况。
高一历史必修二周测答案

周测答案1B 2B3、【答案】B【解析】B对: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
明朝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
A错:这一变化与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没有直接关系。
C错:市民兴起的根源也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错: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使用玉制器皿,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4、【答案】B【解析】A项说法片面,材料虽然矛盾,但未必不能得出结论,因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能是正确的,那样就能得出结论。
C项强调的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过于绝对,因为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
D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
5、【答案】A【解析】①描写了汉代商运发展状况,②为唐诗中所描写的草市,③为宋代草市,④为清朝时的市镇状况。
6、【答案】C【解析】材料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杭州城区域功能划分的情况,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与材料无关7、【答案】C【解析】C。
从材料看出,在北宋时商人从政府部门购置通行证,凭证支盐、销售,由此可直接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信息相反;材料反映盐业专卖必须征得政府同意,可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A。
汉高祖时期,抑制商业的发展,但到汉文帝时,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政府虽然抑商,但商业仍有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汉文帝对待商业的态度,故B项错误;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说明汉高祖实行抑商政策,故C、D两项错误。
9、【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格数据没有反映出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出口数量的减少,不能体现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强,故B项错误;材料中外糖料贸易属于商品输出,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进口数量增加,反映出日益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生产,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
高一历史必修二周练(一)

高一历史周练(一)---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6分,共84分)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面图片能反映当时社会耕作方式的是A.牛耕砖画 B.废井田开阡陌 C.古代渔猎生产 D.古代畜牧业生产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4. 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玫茵堂珍宝——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拍卖会,其中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朝代的御瓶A.东汉B.唐朝C.北宋D.明朝5.《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句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6. 下图描绘了明清商帮的状况。
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明清商帮是明清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B.明清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C.明清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量D.明清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7. 《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历史周练试卷(实验班)

丰城中学东校区2021-2021 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二次周练试卷历史〔零班、实验班〕(考试时间:80分钟试卷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60分〕1、殷墟郭家庄开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巧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消费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B.冶铜兴旺,青铜器品种多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巧2、1397年,刘三吾等授命主考会试,结果录取的都是南方人。
这引起北方士人的强烈不满。
朱元璋命张信等人复查,但结果仍如此。
有人上告说刘张等人串通,朱元璋大怒,在处置了刘张等人后,又亲自阅卷,最后录取的都是北方士人,史称“南北榜事件〞。
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科举公平选拔人才古今同理B.解决考试和区域公平的矛盾C.笼络北方士人借以稳固政权D.防止科举取士过分倾向南方3、?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回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
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4、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
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宏大的成功,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A.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进步B. 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C.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5、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毕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方案〔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方案〔即马歇尔方案〕。
这两个方案的一样之处是〔〕A. 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 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C. 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 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6、将来学家杰里米·里犬金的?欧洲梦:21世纪人类开展的新梦想?说:“当美国精神日趋衰微的时候,新的欧洲梦诞生了,它强调群体关系而非独立自主,强调文化多元而非同化,强调生活质量而非财富积累,强调可持续开展而非无限制的物质增长。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江西省信丰中学2010 2011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周练六试题

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周练六试题2011-6-14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中央电视台将拍摄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工作人员准备了大量的棉布衣服给演员穿。
据此判断该电视剧最早反应哪个朝代的史实()A.汉朝 B.隋唐 C.秦朝 D.明朝3、下面是某同学所编剧本中的一段文字:“一位外国商人慕名来到北宋都城汴京,发现宋朝实行隔离监管的坊市制度,夜市百货杂陈,热闹非凡,每月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他情不自禁地购买了许多丝绸服装。
”你认为这段文字中应该修改之处是()A.宋朝实行隔离监管的坊市制度B.夜市百货杂陈,热闹非凡C.每月有定时一聚的庙会D.购买了许多丝绸服装4、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唐宋时期对外贸易比较发达B.明清时期商业繁荣C.明清时期统治者重视发展商业D.唐宋时期中国商品远销南亚、西亚等地5、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近代”的含义,最重要的一点是()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采用机器从事生产D.由私人投资兴建6、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美元。
这一现象表明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B.亚太经合组织发挥了作用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D.亚洲商人的市场信息滞后7、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A.甲午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前期 D.人民解放战争期间8、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五次周考

高一历史第五次周考出题人:王玥审题人:曲振兴杨冬梅一、选择题(每题3分)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长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
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元D.明清3.关于家庭手工业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农户的一种副业B.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自己使用C.剩余部分拿到市场销售D.在自然经济时代中可有可无4.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陈亮A.重视商业的作用B.提倡重农抑商C.重视农业的作用D.提倡农商并重5.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A.《坊墙倒塌以后》B.《汴河两岸》C.《长安城的落日》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6.《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
”这段材料实质说明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发展B.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C.唐政府重视商品的质量D.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7.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一枚《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以纪念在中国存在了2600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中国农业税大致开始于A.春秋B.西周C.战国D.秦朝8.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B.欧洲/文明相同,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9.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周测试题-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周测试题一、选择题1.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 , 班固称它“留意于仁义” , 韩愈说它“合乎人与义”。
该学派是()A. 儒家B. 墨家C. 道家D. 法家2. 公元前 634 年 , 齐国攻打鲁国 , 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 , 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 , 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 , 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 , 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 ? 于是 , 齐君下令退兵。
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A. 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3. 据《盐铁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 , 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
富冠四海 , 皆为天下名都”。
其中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 ,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A. 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B. 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C. 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D. 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4. 战国时期 , 赵国大将赵括和当时很多人一样 , 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
这种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的现象反映了()A. 春秋战国的纷争B. 土地私有制形成C. 宗法制正式确立D. 武将地位的下降5. 春秋后期 , 大夫执政是一种潮流 , 鲁昭公被以季氏为代表的“三桓”赶出鲁国后 , 一直住在晋国直至死去。
史墨分析的原因是 : 鲁君世从 ( 纵 ) 其失 , 季氏世修其勤 , 民忘君矣。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大夫执政是一种历史的倒退B. 大夫执政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被废除C. 鲁国已经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D. 大夫执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6. 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战争产生了一系列的霸主 , 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 , 避免了无中心 ( 中央 ) 后的大混乱。
这一现象()A. 反映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B. 说明春秋时霸主制取代了分封制C. 说明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有失偏颇D. 表明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的结束7. 东周后半期诸夏各国“政逮于 ( 卿 ) 大夫” , 政“自大夫出” , 诸侯的土地人民逐渐被少数强宗夺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必修一周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2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00分。
2.第Ⅰ卷选出正确答案后,请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第Ⅱ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
3.请将答题卷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1.读下图,分析引起1949~1957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公社化运动B.农田水利的兴修C.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2.(2011·北京西城区高三测试)1954年,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
他们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
”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A.变私有制为公有制B.排除资本家的管理C.提高了生产效率 D.变资本家所有为工人所有3.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D .“一五”计划即将完成4.下表反映了中国华北某地1954年和1957年农村集体和农民占有土地的比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 .“大跃进”运动的推动5.(2011·潮州模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 .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B .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D .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6.(2011·北京海淀模拟)右图是一张拍摄于1977年北京后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珍贵照片。
该照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包括()①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贫困②“文革”结束后依然存在对政治领袖的个人崇拜③中国农民具有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④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民主法制意识日益增强A.①③B.①②④C.①②D.②④7.1982年中共中央第一个“1号文件”,决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②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④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8.下面两幅图片展示了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这两次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革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②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③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④都改变了所有制形式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9.(2011·济宁市高三质量检测)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
“两个扇面”是指()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10.(2011·南京市第一次调研测试)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 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已减至2 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2011·山东淄博)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
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12.贴春联是中国的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
以下春联中当下最流行的是()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D.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13.(2011·江苏省南通市统考)由下图可知()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农业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D.浦东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14.20世纪的中国百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经历了“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的三个过程。
引导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政策指导方针是()A.一化三改造B.改革开放C.市场经济D.国企改革15.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16.(2011·启东模拟)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不久,有外电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
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
”此评论主要着眼于这次会议()A.阐明了90年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B.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C.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D.评价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17.“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一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18.(2011·安徽联考)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时中国人的基本形象。
然而这些习俗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男人剪掉了大辫子,女人不再缠足。
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①新式教育的出现②西方列强的扩张③政治运动的推动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倡导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9.“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A.明末清初B.鸦片战争前C.鸦片战争后D.辛亥革命后20.(2011·广东珠海)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
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的原因是()时间标准1900~1909年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1910~1919年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③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21.(2011·安徽皖南八校)右图是位于上海金融中心28楼展示中心内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宣传专区。
如果100年前,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人了解世博会不可能采用的方式是()A.充分利用各轮船公司的客轮B.增加各地飞往上海的民航班次C.通过政府增发的报刊杂志D.通过上海装置的无线电台22.(2011·北京西城抽样测试)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男女杂坐,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23.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
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24.(2011·北京抽样测试)《申报》创刊于1872年的上海;后成为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
据此分析,该报畅销的原因有()①反映社会习俗②传递商业信息③宣传时事政治④首倡文学革命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5.民国时期,报头含“民”字的报纸在新闻界中有“竖三民”“横三民”之称。
”竖三民”是说“一脉相承”,指《民呼》《民吁》《民立》三报;“横三民”是说“齐头并起”,指《民权》《国民新闻》《中华民报》三报。
当时报头含“民”字的报纸成为主流的主要原因是()A.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B.为了发动民众的力量进行民主革命C.为了推动报刊业的快速发展D.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26.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读书看报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报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主要有()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7.(2011·淄博调研)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还要凭票购买,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中才能有一个人得到一张票。
这反映了上海当时的实际情况是()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D.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已经体现出来28.(2011·山东模拟)辛亥革命后,河北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
”“大脚大,大脚大,阴天下雨我不怕;大脚好,大脚好,阴天下雨滑不倒。
”这些歌谣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无极的封建势力较弱 B.妇女地位提高C.农业人口增加 D.道路交通改善29.1926年美国出售的汽车中大约有七成是美国人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
当时美国市民中流行的话语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
这种消费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市场更加繁荣 B.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C.银行信贷发达 D.汽车制造业得到发展30.(2011·广州市调研)1938年,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这里的“严重缺点”主要是指()A.高度垄断B.自由放任C.忽视农业D.通货膨胀31.(2011·徐州模拟)“我们要感谢你,赫伯特·胡佛,今天我们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今天我们行乞求食,今天我要偷取煤炭来取暖,谁会知道我会偷?”这首流行的歌谣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人民()①因经济危机生活贫困②对胡佛政府的信任度降低③渴望幸福美好的生活④对资本主义制度深恶痛绝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32.1930年6月,美国国会修订了1 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